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铁碎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共含12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铁碎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洪州东门记

【宋】曾巩

南昌于《禹贡》为扬州之野,于地志为吴分。其部所领八州,其境属于荆闽南粤,方数千里。其田宜秔稌①,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在江湖之间,东南一都会也。其城之西为大江,江之外为西山。州治所,因城之面势,为门东西出。其西门既新,而东门独故弊。熙宁九年,余为是州,将易而新之。明年,会移福州。又明年,自福州被召还京师,过南昌,视其东门,则今守元侯既撤而易之。元侯以余为有旧于是州,来请曰;“愿有识。”余辞谢不能,而其请不懈。

盖天下诸侯之门制,见于经者不明,学礼者以谓诸侯之制,有皋应路门,天子之门加库雉。然见于《春秋》者,鲁有库门,有雉门。见于《孔子家语》者,卫有库门。或以谓褒周公、康叔,非诸侯常制,其果然欤?盖莫得而考也。在《雅》之《绵》,古公亶②父徒宅于岐,作为宫室,门墉得宜应礼,后世原大推功,述而歌之,其辞曰:“乃立皋门,皋门有伉。”释者曰:伉,言其高也。又曰:“乃立应门,应门将将。”释者曰:将将,言其严正也。则诸侯之门,维高且严,固诗人之所善。圣人定诗,取而列之,所以为后世法也。

今元侯于其东门革陋兴坏,不违于礼,是可书也。将求予之识,会予未至京师,易守明州,元侯则使人于途,于明州,速予文不已。

按南昌之东门,作于淳化五年。识于其栋间者曰:皇第六子,镇南节度、洪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徐国公元偓,尚书户部郎中、知洪州军州事陈象舆。以籍考之,徐国会后封密王,太宗第六子,受命保兹南土,实留京师,则作门者盖象舆也。至门之改作,凡八十有九年。元侯之于是役,其木取于地之不在民者,其工取于役卒之羡者,其瓦甓金石髹彤黝垩③之费,取于库钱之常入者。自七月戊子始事,至十月壬子而毕。既成,而南北之广十寻,东南之深半之,而高如其广,于以出政今,谨禁限,时启闭,通往来,称其于东南为一都会者,而役盖不及民也。元侯名积中云④。又明年,实元丰二年,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卷十九》)

【注】①秔稌(jīng tú),粳稻,糯稻。②古会亶(dǎn),周太王,周之兴,源于其德。③瓦甓金石髹彤黝垩:璧(Pì),砖;髹(xiū),涂油漆;垩(è),白色。④中云,中,同“衷”,内心;云,如此而已。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赋粟输于京师。赋:赋税

B.明年,会移福州。移:调任

C.固诗人之所善固:本来

D.知洪州军州事陈象舆知:明确

3.下列四组中,全都直接体现元侯兴建东门“不违于礼”的一组是()(3分)

①而东门独故弊;②今守元侯既撤而易之

③于其东门革陋兴坏;④南昌之东门,作于淳化五年

⑤其木取于地之不在民者;⑥于以出政令,谨禁限,时启闭,通往来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昌城呈“坐东朝西”走向,西门崭新,东门破旧,破坏风水卦象,因而要下决心整修它。

B.诸侯的门制是“皋应路”三种,天子是“皋应路库雉”五种,虽有例外,但原则上应遵循。

C.公亶父按规定建城门,依礼办事,受到诗人赞扬,孔子修订《诗经》正式确定了这种门制。

D.实施建造南昌东门的是尚书户部郎中、掌管洪州军政工作的陈象舆,而元侯只是依礼整修。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元侯以余为有旧于是州,来请曰:“愿有识。”(3分)

译:

(2)称其于东南为一都会者,而役盖不及民也。(3分)

译:

参考答案:

2.(3分)D(知:任……知州。)

3.(3分)C(①为兴建前旧象,谈不上“不违礼”;④只讲东门作的时间,无法体现“不违于礼”;⑥讲东门使用情况,与“兴建”“不违于礼”无关。)

4.(3分)A(“破坏风水卦象”属无中生有。)

5.(6分)

(1)(3分)元侯认为我对这(洪)州有感情,来请求说:“希望您来写一篇记。”(“以”“旧”各1分,意思时、语句通顺l分)

(2)(3分)赞誉它(南昌)在东南为第一都会,是因为(旧城改建的)劳役没有加到老百姓身上。(“于”、判断句式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南昌在《禹贡》里是扬州的管辖范围,在记载地理的书中说它是吴国的一部分。它隶属八州(豫州、幽州、充州、冀州、荆州、青州、徐州、扬州)管理(扬州的一部分)。四境与楚、闽、粤接壤,方圆几千里,田地适宜种植粳稻糯稻,粮食运到京城,是天下第一的。在全国,南昌是东南方的大都会。南昌城西边是长江,长江之外是西山。州郡管理处(南昌),按城市的朝向,所建的城门由东向西。它西门崭新,而东门特别破旧。熙宁九年,我做这里的太守,准备改变旧观,新建城门。第二年恰好遇上我调任福州。再过一年又从福州被召回京城,经过南昌,察看东门,就发现现任太守元侯已将它拆旧新建,元侯认为我对洪州有感情,来请求说:“希望您写一篇记。”我推辞说“写不出”,但他不断请求。

天下诸侯王城门的制式,在经典书藉上规定得并不清楚,重视礼仪的人认为,诸侯王的城门有皋、应、路三类,天子的大门是在诸侯王的门类中再加上库、雉两种。但是从《春秋》中发现,鲁国有库门,有雉门,从《孔子家语》中发现,卫国也有库门,有人认为这是用这种方法来褒扬周公、康叔(兴周的功劳),因而超越(没有正确执行)了侯门的一般规定,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事大约已经没办法考证了。在《诗经·雅》的《绵》诗中,古代的公亶父(周太王)迁住宅到岐,把那里作为宫殿,他的城门依情按礼构建“应门”(不超规定),后代人考究原理,大力推崇他的`功德,渲染他,歌颂他,那赞词上说:“他立皋门,皋门很高。”解释的人说:“伉”,是说它很高。又说“他立应门,应门严正。”解释的人说:“将将”,是说它严正。那么诸侯的大门,又高又严正,这本来就是诗人的赞词,但孔子审定诗稿时,肯定了这种做法并列出类别,用来作为后代城门构建标准。

现在元侯除去旧陋的,兴建毁坏的,不违背礼仪,这是可以褒扬的。他又请我写记,恰好遇上我还没到京城,改任明州太守,元侯就派人在路上等我,到明州,不断向我索取文稿。

经考察:南昌的东门,在淳化五年建造。熟悉内情的人说:主建东门的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镇南节度使、洪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徐国公元偓,尚书户部郎中、掌管洪州军政的陈象舆。从典籍中查证到,徐国公后来封为密王,是太宗第六子,受命守卫南边一方土地,实际上留在京城,于是实施建造东门人的大约只有陈象舆。(从开始建造)到了洪州城门的这次改建,总共有八十九年时间。元侯这次对东门的整修活动,那些木材取之于当地而并没从百性中搜刮,它的工艺取自于服劳役的军士中的热心人,那瓦砖石头和各种油漆颜料等费用也是从国库的正常收入里支出。从七月戊子日开始动工,到十月壬子日竣工。建成后,南北拓宽了八丈,向东南推进了四丈,高和宽相等,在这里发布政令,严格执行各种制度,按时开关,开通往来,南昌在东南方被称赞为大都会,是因为它的所有活动都不累及老百性。元侯的名望积藏在人们的内心。过一年,到了元丰二年,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曾巩写了这篇记。

篇2:曾巩《洪州东门记》阅读答案

【宋】 曾巩

南昌于《禹贡》为扬州之野,于地志为吴分。其部所领八州,其境属于荆闽南粤,方数千里。其田宜秔稌① ,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在江湖之间,东南一都会也。其城之西为大江,江之外为西山。州治所,因城之面势,为门东西出。其西门既新,而东门独故弊。熙 宁九年,余为是州,将易而新之。明年,会移福州。又明年,自福州被召还京师,过南昌,视其东门,则今守元侯既撤而易之。元侯以余为有旧于是州,来请曰; “愿有识。”余辞谢不能,而其请不懈。

盖天下诸侯之门制,见于经者不明,学礼者以谓诸侯之制,有皋应路门,天子之门加库雉。然见于《春秋》者,鲁有库门,有雉门。见于《孔子家语》者,卫有库 门。或以谓褒周公、康叔,非诸侯常制,其果然欤?盖莫得而考也。在《雅》之《绵》,古公亶②父徒宅于岐,作为宫室,门墉得宜应礼,后世原大推功,述而歌 之,其辞曰:“乃立皋门,皋门有伉。”释者曰:伉,言其高也。又曰:“乃立应门,应门将将。”释者曰:将将,言其严正也。则诸侯之门,维高且严,固诗人之 所善。圣人定诗,取而列之,所以为后世法也。

今元侯于其东门革陋兴坏,不违于礼,是可书也。将求予之识,会予未至京师,易守明州,元侯则使人于途,于明州,速予文不已。

按南昌之东门,作于淳化五年。识于其栋间者曰:皇第六子,镇南节度、洪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徐国公元偓,尚书户部郎中、知洪州军州事陈象舆。以籍考之,徐国 会后封密王,太宗第六子,受命保兹南土,实留京师,则作门者盖象舆也。至门之改作,凡八十有九年。元侯之于是役,其木取于地之不在民者,其工取于役卒之羡 者,其瓦甓金石髹彤黝垩③之费,取于库钱之常入者。自七月戊子始事,至十月壬子而毕。既成,而南北之广十寻,东南之深半之,而高如其广,于以出政今,谨禁 限,时启闭,通往来,称其于东南为一都会者,而役盖不及民也。元侯名积中云④。又明年,实元丰二年,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卷十九》)

【注】①秔稌(jīng tú),粳稻,糯稻。②古会亶(dǎn),周太王,周之兴,源于其德。③瓦甓金石髹彤黝垩:璧(Pì),砖;髹(xiū),涂油漆;垩(è),白色。④中云,中,同“衷”,内心;云,如此而已。

篇3:曾巩《洪州东门记》阅读答案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赋粟输于京师 赋:赋税

B.明年,会移福州 移:调任

C.固诗人之所善 固:本来

D.知洪州军州事陈象舆 知:明确

3.下列四组中,全都直接体现元侯兴建东门“不违于礼”的`一组是(3分)

①而东门独故弊 ②今守元侯既撤而易之

③于其东门革陋兴坏 ④南昌之东门,作于淳化五年

⑤其木取于地之不在民者 ⑥于以出政令,谨禁限,时启闭,通往来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昌城呈“坐东朝西”走向,西门崭新,东门破旧,破坏风水卦象,因而要下决心整修它。

B.诸侯的门制是“皋应路”三种,天子是“皋应路库雉”五种,虽有例外,但原则上应遵循。

C.公亶父按规定建城门,依礼办事,受到诗人赞扬,孔子修订《诗经》正式确定了这种门制。

D.实施建造南昌东门的是尚书户部郎中、掌管洪州军政工作的陈象舆,而元侯只是依礼整修。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元侯以余为有旧于是州,来请曰:“愿有识。”( 3分)

译:

(2)称其于东南为一都会者,而役盖不及民也。(3分)

篇4:曾巩《洪州东门记》阅读答案

2. (3分)D (知:任……知州。)

3. (3分)C(①为兴建前旧象,谈不上“不违礼”;④只讲东门作的时间,无法体现“不违于礼”;⑥讲东门使用情况,与“兴建”“不违于礼”无关。)

4. (3分)A (“破坏风水卦象”属无中生有。)

5.( 6分)

(1) ( 3分)元侯认为我对这(洪)州有感情,来请求说:“希望您来写一篇记。”( “以”“旧”各1 分,意思时、语句通顺l 分)

(2) ( 3分)赞誉它(南昌)在东南为第一都会,是因为(旧城改建的)劳役没有加到老百姓身上。(“于”、判断句式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篇5: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墨池记》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在溪水的旁边,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果真是这个样子吗?

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各地名胜古迹,出游东海的时候,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愉悦身心。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记》赏析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的语气来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的真迹,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此,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墨池”题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由此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强调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影响后世。也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中”“题外”,即分别指上述两层意思。

更有说者,“题外”实在还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从前者推出后者,顺理成章;而且,从讲书法到讲道德,从讲怀念书法家到追慕先德,都还是跟题意相扣的。为什么能这样说呢?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教授王君盛”的请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所以,重点是一个“勉”字。于是,从学习书法到道德风节,自然是勉励生员们的应有内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题义,只讲书法,倒反死于题下,甚至远离作记本意了。所以,这第二层意思,就一般作法来说,是“题外”;就本文来说,实在还在“题中”。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篇6:曾巩《筠州学记》原文翻译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得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篇7:曾巩《筠州学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筠州学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得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有删改)

译文: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浅近而不去学习古人。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政事治事理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相合求得的行为就多。这习俗教化的美德,之所以赶不上汉代。(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很高;见闻很渊博,但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大学》中的道理,将想用诚意、正心、修身,来达到治理国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有知识的人,本来就是为善的开端,而一般人们所难于达到的。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境界,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了。

筠州也算是个州,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报告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的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开始经营,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相互出入在学宫中,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那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独使来学习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词,来求取禄位罢了。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篇8:曾巩《筠州学记》原文翻译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浅近而不去学习古人。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政事治事理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相合求得的行为就多。这习俗教化的美德,之所以赶不上汉代。(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很高;见闻很渊博,但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大学》中的道理,将想用诚意、正心、修身,来达到治理国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有知识的人,本来就是为善的开端,而一般人们所难于达到的。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境界,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了。

筠州也算是个州,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报告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的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开始经营,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相互出入在学宫中,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那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独使来学习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词,来求取禄位罢了。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篇9:曾巩《筠州学记》翻译及赏析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衷,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篇10:曾巩《筠州学记》翻译及赏析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装装门面,充当官、师,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择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见一班儒生,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他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颍川人陈侁通判,听了很以为然,意见与祖无择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那儿土地干燥坚硬,那儿地势朝南,那儿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馆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红、漆黑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没日没夜努力从事,过了一年,就将学馆建成。

在即将开学之时,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那虞、夏、商、周四代办学之事,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极力推行儒学,所以民风淳厚极了,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摄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记。

篇11:曾巩《筠州学记》翻译及赏析

本文标题为《袁州州学记》,实则主要是“议”。作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第三段中。

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的建制。《孟子·滕文公》中说:“设为库序学校以教之,……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不过,这些官办的教育机构不尽如人意,正如作者在本文中所说的那样,有不少地方“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了袁州州学办得确实不同凡响。

本文的开头,通过地方官员对办学所持的不同态度,引出全文的中心思想,为下文祖无泽积极办学的行为做了铺垫。在第二段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了创办袁州州学的全过程,从选址、备料、房屋结构、装饰粉刷等各个方面分别叙述。从中可以看出祖无泽在操办上确是一丝不苟,而作者并未用过多的笔墨进行赞颂,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笔法。而在关键性的第三段中,作者首先谈到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明了教育事业确实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接着,笔锋又转向现实,指出朝廷倡导办学的宗旨所在。最后对“弄笔墨以徼利达”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读到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在祖无泽的过问下,袁州州学一定会办得风风火火,成为当时的表率了。

选材详略得当,也是本文写作的成功之处。如前所述,作者对办学的全过程介绍得巨细无遗,而对原来的“学宫”则仅用一个“阙”字加以概括。“四代之学”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由于儒家的经典中早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因此作者便略而不谈。

篇12:曾巩《筠州学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曾巩《筠州学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佘,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杨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删改)

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

题目: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故乐易敦朴之俗微

微:没有

B. 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笃:专注

C. 至于循习之深

习:学习

D. 南州之士以为病

病:弊病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0分)

A.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以寤后之学者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请记于予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4分)

(2)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3分)

(3)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3分)

9.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宋朝读书人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6.A(微:衰败)

7.B

8.(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义上一定要符合标准。

【评分建议】共4分。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在礼义上一定要符合标准”可译成“一定要符合礼义的标准”。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

【评分建议】3分。毎个分句1分,被动句式1分。

(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评分建议】3分。每个分句1分,反问句式(语气)1分。

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 (或知与行不一致)

【评分建议】3分。 ‘

参考译文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浅近而不去学习古人。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政事治事理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相合求得的行为就多。这习俗教化的美德,之所以赶不上汉代。(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很高;见闻很渊博,但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

筠州也算是个州,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报告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的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开始经营,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相互出入在学宫中,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那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独使来学习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词,来求取禄位罢了。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曾巩《饮归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曾巩《任将》原文及翻译

咏柳曾巩诗赏析

曾巩咏柳古诗赏析

东门之墠原文翻译及赏析

学记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