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巩《饮归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ktz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曾巩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日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 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 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 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国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节选自《曾巩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斥其四垣为射亭 四垣:四周的围墙
B.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 洽和:和睦
C.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填卫:镇守,守卫
D.故汪君之汲汲于斯 汲汲:匆匆往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B.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C.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D.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溪县尉汪遘,拆除他家的四面墙建成习射之亭,在这里教导青年骑射,给我写信,请我作记命名,虽被我多次拒绝仍坚持不懈,最终只好写了这篇记。
B.习射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中也谈到了射技。古代的人希望国家安定和谐,就兴起了礼乐射技,以此来树立起习武的风尚。
C.汪县尉之所以用“饮归.来命名射亭,主要是希望青年人在这座亭子里学习射技,将来出外作战凯旋归来在这里宴饮,他的志向和职位可以说是一致的。
D.有人质疑汪县尉的做法,认为他只需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就可以了,他竟然教导青年人学习射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对此,作者给予了批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5分)
(2)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些。(5分)
4.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D项,整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汪君急切地投身于教射.,这里的“汲汲.应理解为“急于得到“急切地投身.。
5.B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
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所以.和“亦.等。
6,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项“教导青年骑射.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提及“骑.;“请我作记命名.,原文只提到让我“作记.,未提及“命名.之事。。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缺.“属.熄.。第(Z)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固“兼“治.。
答案:(1)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
(2)然而天下能做大事的人本兢可以兼顾小事,没有小事不能处理而能处理大事的人。
金溪县尉汪遘,担任县尉三个月时,拆除了他家的四面墙作为习射之亭。已经建成,在这里教导青年射箭,而命名这座亭子叫饮归亭。他写信寄到临川,请我作记,多次请求被我拒绝后还没有停止。我的话哪有什么可以值得赞许学习的?汪君白白对我寄予厚望了。既然不能推辞,就作记道:
习射这件事已经很久远 了,它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所说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的“射.就是射技;射技以力量为重而崇尚技巧来树立习武的风尚;《礼记》所谓 四季教导青年射穿铠甲的“射.就是射技。古人希望国家和谐,就先兴起札乐射技,而用弓箭来树立习武的风尚,也不会被官吏废除。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 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到了这之后,天下安定,国家平安无事。古代帝王的礼节仪式都还在,要推行并不困难。然而从秦 汉以来一千多年,这些礼
仪困厄闭塞,只能在六艺这些文章里看到,而没有被奉行,被那些草率而简略的礼仪超过了。于是争斗夺取滋生而用战争擒拿攻占一类方式普遍出现,而强弓快箭的精巧技艺的推行不得已废除,难道不是因为时势么?
曾巩《墨池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墨池记》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在溪水的旁边,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果真是这个样子吗?
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各地名胜古迹,出游东海的时候,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愉悦身心。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记》赏析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的语气来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的真迹,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此,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墨池”题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由此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强调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影响后世。也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中”“题外”,即分别指上述两层意思。
更有说者,“题外”实在还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从前者推出后者,顺理成章;而且,从讲书法到讲道德,从讲怀念书法家到追慕先德,都还是跟题意相扣的。为什么能这样说呢?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教授王君盛”的请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所以,重点是一个“勉”字。于是,从学习书法到道德风节,自然是勉励生员们的应有内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题义,只讲书法,倒反死于题下,甚至远离作记本意了。所以,这第二层意思,就一般作法来说,是“题外”;就本文来说,实在还在“题中”。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醒心亭记》是北宋散文家、诗人曾巩的作品,这是一篇散文,曾巩这篇文章,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含蓄地反击当时的政客,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波及,被贬出京,至滁州当地方官。
曾巩的《醒心亭记》则借助记游醒心亭,抒发了儒家关心政治与积极的人生意识,写景记游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醒心亭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空灵之美;登高远眺,“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之美,也并不是欧阳修真乐之所在。欧阳修的真乐是“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描绘出的正是一幅“天下安康,人民幸福”的安乐图。欧阳修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他悠闲地游览醒心亭时心中却澎湃着激越的政治豪情,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以丰乐亭和醒心亭作对比。在丰乐亭饮酒,在醒心亭醒观景,当然观景不是目的。欧阳修的“真乐”在于对政治的关注,对统治者“无为而治”和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者重在对“醒心亭”的叙写。以景物衬托心境,是古代作家一贯的表现形式。“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的美景,与“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的政治“清明图”相映衬,“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欧阳修澎湃于胸中的宏大的政治抱负就不难理解了。
此文第段简单叙述欧阳修修建“醒心亭”的原因及嘱托自己为它作记。先介绍醒心亭的地理位置,“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然后说明修建的时间,是欧阳修被贬官,在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即046年,先修建了“丰乐”亭,继而又在“丰乐”亭的东边几百步的地方修建了“醒心”亭。
此文第2段介绍欧阳修来醒心亭游览的情景以及醒心亭命名的缘由。欧阳修和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来游览,便一定要去丰乐亭饮酒。而后一定要登上醒心亭醒酒。作者以洗冻的语言,叙写到醒心亭醒酒,登高远眺“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令人耳目皆新。
此文第3段赞扬欧阳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着力称扬的是欧阳公的儒家的关注社会民生的精神。“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公所以寄意于醒心亭者,乃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在曾巩看来,这才是欧阳修的真乐所在,“醒心”所在。而这样的伟大人格,在曾巩看来,除韩愈能与之比肩,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醒心亭寄寓的是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加上欧阳修对曾巩有知遇之恩,所以曾巩借此热情昭示欧阳之贤德,以醒世人,并为自己能因受命作醒心事记而“托名于公文之次”,而感到“喜且幸”之甚。
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洪州东门记
【宋】曾巩
南昌于《禹贡》为扬州之野,于地志为吴分。其部所领八州,其境属于荆闽南粤,方数千里。其田宜秔稌①,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在江湖之间,东南一都会也。其城之西为大江,江之外为西山。州治所,因城之面势,为门东西出。其西门既新,而东门独故弊。熙宁九年,余为是州,将易而新之。明年,会移福州。又明年,自福州被召还京师,过南昌,视其东门,则今守元侯既撤而易之。元侯以余为有旧于是州,来请曰;“愿有识。”余辞谢不能,而其请不懈。
盖天下诸侯之门制,见于经者不明,学礼者以谓诸侯之制,有皋应路门,天子之门加库雉。然见于《春秋》者,鲁有库门,有雉门。见于《孔子家语》者,卫有库门。或以谓褒周公、康叔,非诸侯常制,其果然欤?盖莫得而考也。在《雅》之《绵》,古公亶②父徒宅于岐,作为宫室,门墉得宜应礼,后世原大推功,述而歌之,其辞曰:“乃立皋门,皋门有伉。”释者曰:伉,言其高也。又曰:“乃立应门,应门将将。”释者曰:将将,言其严正也。则诸侯之门,维高且严,固诗人之所善。圣人定诗,取而列之,所以为后世法也。
今元侯于其东门革陋兴坏,不违于礼,是可书也。将求予之识,会予未至京师,易守明州,元侯则使人于途,于明州,速予文不已。
按南昌之东门,作于淳化五年。识于其栋间者曰:皇第六子,镇南节度、洪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徐国公元偓,尚书户部郎中、知洪州军州事陈象舆。以籍考之,徐国会后封密王,太宗第六子,受命保兹南土,实留京师,则作门者盖象舆也。至门之改作,凡八十有九年。元侯之于是役,其木取于地之不在民者,其工取于役卒之羡者,其瓦甓金石髹彤黝垩③之费,取于库钱之常入者。自七月戊子始事,至十月壬子而毕。既成,而南北之广十寻,东南之深半之,而高如其广,于以出政今,谨禁限,时启闭,通往来,称其于东南为一都会者,而役盖不及民也。元侯名积中云④。又明年,实元丰二年,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卷十九》)
【注】①秔稌(jīng tú),粳稻,糯稻。②古会亶(dǎn),周太王,周之兴,源于其德。③瓦甓金石髹彤黝垩:璧(Pì),砖;髹(xiū),涂油漆;垩(è),白色。④中云,中,同“衷”,内心;云,如此而已。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赋粟输于京师。赋:赋税
B.明年,会移福州。移:调任
C.固诗人之所善固:本来
D.知洪州军州事陈象舆知:明确
3.下列四组中,全都直接体现元侯兴建东门“不违于礼”的一组是()(3分)
①而东门独故弊;②今守元侯既撤而易之
③于其东门革陋兴坏;④南昌之东门,作于淳化五年
⑤其木取于地之不在民者;⑥于以出政令,谨禁限,时启闭,通往来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昌城呈“坐东朝西”走向,西门崭新,东门破旧,破坏风水卦象,因而要下决心整修它。
B.诸侯的门制是“皋应路”三种,天子是“皋应路库雉”五种,虽有例外,但原则上应遵循。
C.公亶父按规定建城门,依礼办事,受到诗人赞扬,孔子修订《诗经》正式确定了这种门制。
D.实施建造南昌东门的是尚书户部郎中、掌管洪州军政工作的陈象舆,而元侯只是依礼整修。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元侯以余为有旧于是州,来请曰:“愿有识。”(3分)
译:
(2)称其于东南为一都会者,而役盖不及民也。(3分)
译:
参考答案:
2.(3分)D(知:任……知州。)
3.(3分)C(①为兴建前旧象,谈不上“不违礼”;④只讲东门作的时间,无法体现“不违于礼”;⑥讲东门使用情况,与“兴建”“不违于礼”无关。)
4.(3分)A(“破坏风水卦象”属无中生有。)
5.(6分)
(1)(3分)元侯认为我对这(洪)州有感情,来请求说:“希望您来写一篇记。”(“以”“旧”各1分,意思时、语句通顺l分)
(2)(3分)赞誉它(南昌)在东南为第一都会,是因为(旧城改建的)劳役没有加到老百姓身上。(“于”、判断句式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南昌在《禹贡》里是扬州的管辖范围,在记载地理的书中说它是吴国的一部分。它隶属八州(豫州、幽州、充州、冀州、荆州、青州、徐州、扬州)管理(扬州的一部分)。四境与楚、闽、粤接壤,方圆几千里,田地适宜种植粳稻糯稻,粮食运到京城,是天下第一的。在全国,南昌是东南方的大都会。南昌城西边是长江,长江之外是西山。州郡管理处(南昌),按城市的朝向,所建的城门由东向西。它西门崭新,而东门特别破旧。熙宁九年,我做这里的太守,准备改变旧观,新建城门。第二年恰好遇上我调任福州。再过一年又从福州被召回京城,经过南昌,察看东门,就发现现任太守元侯已将它拆旧新建,元侯认为我对洪州有感情,来请求说:“希望您写一篇记。”我推辞说“写不出”,但他不断请求。
天下诸侯王城门的制式,在经典书藉上规定得并不清楚,重视礼仪的人认为,诸侯王的城门有皋、应、路三类,天子的大门是在诸侯王的门类中再加上库、雉两种。但是从《春秋》中发现,鲁国有库门,有雉门,从《孔子家语》中发现,卫国也有库门,有人认为这是用这种方法来褒扬周公、康叔(兴周的功劳),因而超越(没有正确执行)了侯门的一般规定,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事大约已经没办法考证了。在《诗经·雅》的《绵》诗中,古代的公亶父(周太王)迁住宅到岐,把那里作为宫殿,他的城门依情按礼构建“应门”(不超规定),后代人考究原理,大力推崇他的`功德,渲染他,歌颂他,那赞词上说:“他立皋门,皋门很高。”解释的人说:“伉”,是说它很高。又说“他立应门,应门严正。”解释的人说:“将将”,是说它严正。那么诸侯的大门,又高又严正,这本来就是诗人的赞词,但孔子审定诗稿时,肯定了这种做法并列出类别,用来作为后代城门构建标准。
现在元侯除去旧陋的,兴建毁坏的,不违背礼仪,这是可以褒扬的。他又请我写记,恰好遇上我还没到京城,改任明州太守,元侯就派人在路上等我,到明州,不断向我索取文稿。
经考察:南昌的东门,在淳化五年建造。熟悉内情的人说:主建东门的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镇南节度使、洪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徐国公元偓,尚书户部郎中、掌管洪州军政的陈象舆。从典籍中查证到,徐国公后来封为密王,是太宗第六子,受命守卫南边一方土地,实际上留在京城,于是实施建造东门人的大约只有陈象舆。(从开始建造)到了洪州城门的这次改建,总共有八十九年时间。元侯这次对东门的整修活动,那些木材取之于当地而并没从百性中搜刮,它的工艺取自于服劳役的军士中的热心人,那瓦砖石头和各种油漆颜料等费用也是从国库的正常收入里支出。从七月戊子日开始动工,到十月壬子日竣工。建成后,南北拓宽了八丈,向东南推进了四丈,高和宽相等,在这里发布政令,严格执行各种制度,按时开关,开通往来,南昌在东南方被称赞为大都会,是因为它的所有活动都不累及老百性。元侯的名望积藏在人们的内心。过一年,到了元丰二年,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曾巩写了这篇记。
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道山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道山亭记》原文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道山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6.下列句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连接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C.岂虚也哉 虚:空虚
D.山相属无间断 属:连接
解析:C项,虚:不真 实,虚假。
答案: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B.不敢以舟楫自任也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C.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D.其状若蚓结其水陆之险如此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成为/介词,替。B项,凭借/因为。D项,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1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单刀直入又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D.作者第1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解析:C项的“单刀直入” 错。
答案:C
9.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到秦朝时,开拓它的区域,列于华夏统辖区域内,开始并为秦朝的闽中郡。
(2)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答案: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二)
10.下面各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州治侯官 治:以……为官署所在地
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集中
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途路
D.佛、老子之徒 徒:……的人
解析:D项,徒:徒弟。
答案:D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虚”和“丰”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C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D项,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答案:B
12.下面关于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2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B.文章第2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作了铺垫,思路缜密。
C.第3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含蓄蕴藉。
解析:C项,“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答案:C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答案: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2)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答案: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道山亭记》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道山亭记》注释
属阸(ài):阻隔
缘 :顺着绳子(往上爬)。
絙(gēng):粗绳
负戴者:背负、头顶着东西的人
踬:跌倒
衡缩蟉(liú)糅:水势曲折奔流。衡缩,纵横交错。蟉,曲折
蚓结:(如)蚯蚓一般盘结
虫镂:图案反复的雕刻,形容水流曲折多变
破溺:船破溺水
处:安置
陿:狭
长江:指闽江,又名建江,流经福州,东流入海
嵚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
属:集中,聚集
埃壒(ài):尘埃、尘世
桀木:大树
矜:夸耀
宫:指寺庙、道观
瑰诡:奇伟怪异
簟席:竹席
岁满:任期届满
更:改任
《道山亭记》赏析:
曾巩的散文在当时声名极著,在八大家中对后世的沾溉也最为深远。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章温醇深雅、思想深邃,更主要的是他出入诸家,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表现艺术,足以为后世所师法。这篇《道山亭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道山亭记》是元丰二年(1079),作者受程师孟之请,于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当时传诵甚广,道山亭亦因此文而传名千古,至今犹存。道山亭在福州城内乌石山天车台左,熙宁元年(1068)郡守程师孟所建,登亭远眺,海门景色,尽纳眼中;鸟瞰墟市,万家楼阁,尽悉入足下。其状可比道家蓬莱三岛,故改山名为道山并以名亭。十年后,又请曾巩作记。
这篇文章,曾巩以壮阔浩瀚的思潮,雄伟奇崛的文笔,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如画龙之点睛,独传其神。
文章的描写一改曾氏平常平正雍和的风格,奇崛纵肆,巉刻多变,极似昌黎的古风。如其首段“其途或逆坂如缘绠,或垂崖如一发”一节,前状山行之奇,后摹水行之险。巧妙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险状迭出,炫人眼目。又从高处俯视,一展全貌。文章短句纷陈,用字尖新巉刻,视觉感受非常强烈。清人林纾以其亲历其地,赞扬这段文字能“穷形尽相,毫发不谬”,诚为的评。道山亭本以道家蓬莱三山而命名,本身实难落笔,而这段景物描写,却使全文“于无出色处求出色”,又能和文章立意相彰,洵为作手。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效果地取得除了取决于作者高超的描写手段,更主要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本文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处理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将他概括为“寓主于客”,也就是寓主意于客位。这里的主客关系,涵义比较宽广,它实际上包含了寓大于小、寓正于奇的意思在内。易言之,也就是文章看似避重就轻,淡化主要意图的直接表达,把主意蕴含到其他内容的描述中。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文章取法于太史公的曾巩对于这种手法运用得就更为娴熟了。我们可以就本文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本文运用了寓主于客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论说文的写作范式,文章显得新颖别致,因而具有很高得艺术性。
★ 咏柳曾巩诗赏析
★ 曾巩咏柳古诗赏析
★ 学记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