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铜镜与早期道教(共含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哑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铜镜与早期道教
从出土文物来看,从西汉末期开始,铜镜纹饰一扫春秋战国及汉初朴素简单的风格而趋于华丽与复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反映道家思想的.题材广泛流行.西汉前期铸造的铜镜在纹饰上与战国镜相比并无多大差别,在样式及题材方面多继承战国,少有创新.至汉武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汉代铜镜开始兴起,东汉后期画像镜与神兽镜异军突起,其镜面纹饰大量采用神仙思想的题材.
作 者:韩吉绍 张鲁君 Han Jishao Zhang Lujun 作者单位:韩吉绍,Han Jishao(山东大学宗教)张鲁君,Zhang Lujun(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刊 名:中国道教 PKU英文刊名:CHINA TAOISM 年,卷(期): “”(1) 分类号:B95 关键词:道教与我国早期雕版印刷术关系浅探
道教对我国早期的雕版印刷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晋时期的道教徒使用的符咒之印使得我国传统印章的雕刻工序向雕版印刷的雕刻工艺过渡的两个障碍得到突破,从而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二是在晚唐五代时期,道教徒雕版印刷了大量的道教典籍,从而为我国初期的雕版印刷术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
作 者:王小蓉 Wang Xiaorong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刊 名:宗教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LIGIOUS STUDI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9 关键词:道教 早期雕版印刷术 关系宝卷与道教
道教最根本的特点是把深奥的`哲理与炼养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明清时代民间宗教的宝卷深受这种特点的影响,逐渐成为道教影响下层民众的中介物之一;道教与民间宗教在炼养思想上同中有异.
作 者:马西沙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B95 关键词:宝卷 道教 民间宗教道教五戒与人生
道教祖师讲道,阐教的目的`,在于使众生由迷转悟,同登仙界,证取金仙大道.道教徒的行为,贵于依教奉行,依戒力行,因为学道就是学习了脱生死,度人度己的老子教法.一个人可以信奉道教,也可以不信,但离不开道的范畴.<道德经>云:“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其证明.众生按老子教条实践笃行,就可以得道成仙.反道而行,则永劫沉沦.本文仅就老子所言“五戒”清规,谈谈道教与人生的关系.
作 者:信灵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道教 PKU英文刊名:CHINA TAOISM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明代王学与道教
王学作为明代思想的主流,好之者不绝,而攻之者亦众.批评者经常讥讽王学为禅学,这可以说明王学与佛教的`关系比较密切.虽然没有人批评王学为道教,但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时代洪流中,王学与道教还是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此问题来作一探讨.
作 者:鲍世斌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道教 PKU英文刊名:CHINA TAOISM 年,卷(期): “”(3) 分类号:B9 关键词:神钟与道教
中国古钟源远流长,从石器时代的陶钤算起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有形、有义、还有声,严格来说,钟不仅有一种声,还有阴阳多种声,而更有趣的是,与这声相和的,是天地间的吟咏和人世间的吟咏,这种大小吟咏相和,居然和谐共存了两三千年的历史,这大概也就是至今人们吟咏相和乐此不疲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 者:陈信君 Chen Xinjun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安区浮山龙潭太乙观道院 刊 名:中国道教 PKU英文刊名:CHINA TAOISM 年,卷(期): “”(1) 分类号:B95 关键词:道教与国人审美趣味初探
摘要:道教对艺术审美领域有着很深的影响。道教思想,既指导着艺术创作,也对艺术美的评价标准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旨在截取魏晋、唐、元、明几个时代片段,领悟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理与道教思想融汇而来的美学品格。再现道教在国人心目中的特有魅力。
关键词:道教 审美心理 美学品格
一 道气淋漓:魏晋名士—潇洒俊逸的人格美
道教的影响早期可以追溯到魏晋。魏晋名士多为玄学家,又是道徒。他们架炉炼丹,访神问仙。不论是平常生活还是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一股仙气。正如刘勰载“正始明道,诗杂仙心”①,可见当时道教思想与文学创作已有了初步结合。
魏晋名士的重要活动—人物品藻,更鲜明地体现了道教思想对时人审美心理的影响,反映出道教人格美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所谓魏晋风度,在人的觉醒中最受关注的是人的内在气质之美。魏晋名士最看重人的风神,风度。其这种评价标准的形成,是人自我意识的自觉和觉醒,它表明魏晋士大夫要打破汉代以来的纲常名教的束缚,冲击那种以政治伦理道德评定人的限制,而从审美的角度肯定人生,肯定人的尊严和美。其文化源于道教,即“命不在天,在我”的主动与昂扬。此时,人物外在的仪容、举止、风度是人物品藻不可忽视的。如王右军对杜弘治的赞叹“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②。虚幻的神仙形象构筑起了现实生活中人格美的评价标准,给世人带来了兴奋与喜悦。曹植名篇《洛神赋》就是把一个少男心目中的仙女写进瑰丽的文学世界的典型,可见,世人按照虚验得出了一种异于儒家的人格范式。再者,人物品藻甚至是沟通现实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桥梁。“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 ”③此刻的自然美有着独特的审美内涵,是现实的`也是超现实的。
二 道神畅然:唐代诗文—神奇绚丽的境界美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唐朝文学整体的美学风貌有着深刻的影响。唐代文人虽多有宦游经历,但是其范围多限于长安、洛阳这些大都市,他们没有机会去实现“行万里路”的个人梦想。而且唐诗人常与道徒唱和,或者本身就是道徒。因此道教思想自然地流露出来,形成了唐诗奇彩绚丽的美学境界。道教讲究“存思”修炼,把人们带入幻境之中,任人自由驰骋。道教理论体系构造了众神狂欢的上天世界。云雾飘渺的海中仙山、花香四季的洞天福地,得益于道教丰富的题材。文人在诗作中创造新生活,寻求新乐园。道教对唐代美学风格的影响就可以从此类游仙、布虚之作中看出来。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道教徒诗人。龚自珍言“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④李白的天才诗情,就来自于他的道教信仰和道徒生活。李白对道教浸染颇深,他不仅读道书、炼内丹,访仙踪,更重要的是其形成了“道仙”的人格品质,这就使他的诗歌有着道教徒式的飘逸与俊秀。他的洒脱与不拘、豪气与超迈,实际上是他对道教生活的顿悟与践行,他能够在作品中任意驱策成群结队的神仙人物和光怪陆离的灵异世界,造就了其诗瑰丽和奔动的美学特征。道徒眼中的大自然永远是那么深沉宁静,世外郊野似乎一层不染。唐诗这种风格虽然悄然淡去,可是它在另一个领域—元明山水写意画中,却有了进一步发展。
三 道韵生动:元明画卷—造意潜伏的格致美
元明时期的山水画由唐宋文人画演化而来。“员外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风戾天,摧挫斡掣, 霍瞥列,毫飞黑喷, 掌如裂,离合堂皇,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林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眇,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风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⑤道教人物之神态从唐画家张璪的画态中可见一斑。道教在元明时期对绘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许多道教徒提出了别具一格的画论思想,或是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精髓。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全真教徒黄公望。 “…公望,天资孤朗…尝月夜棹孤舟,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牵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震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也。”⑥正是这种生而无伴的道徒性格,使黄公望阐述的绘画之美学标准有着一股浓烈的道家道教意味。黄公望将画作品味高下分为四格:逸、神、妙、能。逸是画作的最高境界。 “画之逸格,最难其铸。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淫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曰之逸格尔。”⑦
黄评书画,以“逸”为最高,这是中国画审美意识的自然结晶。中国山水画尊意重神,画家不是简单地将事物形体加以精致的重现,而在于对具体形象之外的意境开拓。而“逸”的品格就是道教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标尺。其特点就是“得之自然。莫可楷模”,他们的人与画都不再是简单地把握自然,而是“自然”与“自我”合二为一。这也只有道教徒才能把中国的山水画推进到一个能够自由审美的天地。元画家的这种审美品格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他们完成的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趣味的对象化,又以成功的艺术创作阐释着这种审美趣味。道教追求“真性”、“真意”的教义从此进一步传播开来。明代徐渭的写意花鸟,扬州八怪的山水图卷,都吸收道教“法心源”、“重造意”的创作倾向。
道教对国人审美趣味的影响是多方面。在于它始终不是以一种纯宗教的角度进入国人思想领域,提供的也并非是一种完全乞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如在中国的园林艺术中,道教就是一种以自然的物质形态表现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境界。假山暗流、平湖秋柳、这种人工开凿的东西因为以道教独有的布局特点和格调搭配,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其实,道教的影响已经不再是那种极为神秘的巫术所带给人们的怪异体验,而是通过与道家思想的融汇,把它变成上层知识精英的精神食量,再通过他们的自觉传导,影响着整个华夏族群的审美趣味。
★ 道教神话传说
★ 道教文化
★ 三清山道教文化
★ 道教请经范文
★ 九华山道教兴衰考
★ 道教人士考察材料
★ 早期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