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欧洲早期封建国家》历史教案(共含8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牛博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欧洲早期封建国家》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和法国、得意志、意大利三个主要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英吉利王国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掌握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比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点,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树立科学的社会观;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要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处于欧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它前承繁荣发达的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后起至今仍然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建议教师参考教学课件“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讲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图”用于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形象的说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的历史变迁。“6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图”和“843年的查理曼帝国图”用于讲清楚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变迁。在出现“843年的查理曼帝国图”时,教师要介绍以下内容:查理的即位和扩张;查理加冕称帝和查理曼帝国的形成;查理大帝对全国的控制;查理大帝重视教育的措施。然后据此让学生评价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教师提示学生要史论结合。最后整理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史实。
难点突破方案
“西欧封建社会”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难点。教师首先要引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国是何时如何进入封建社会的?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看本节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回答下列问题:
①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多少个世纪?
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是什么朝代?
③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上有什么不同?
④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同点?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是重点。西欧从5世纪末至9世纪历经四个世纪完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并且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欧在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西欧封建社会也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的认识有困难。
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
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是重点。查理曼帝国是当时西欧最为强大的帝国,查理大帝对于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查理大帝在位期间,运用了各种手段使法兰克王国进入到极盛时期。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讲述“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一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评价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然后带领学生整理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史实。
教师在讲述“西欧封建社会”一目时,引导学生首先回忆中国封建社会的情况,然后看书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国是何时、如何进入封建社会的?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④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多少个世纪?
⑤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是什么朝代?
⑥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上有什么不同?⑦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同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①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
②西欧封建社会。
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
②电教手段应用:flash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下载,引入本课主题。
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
教师参考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进行讲解。参见“重点突破方案”。
二、西欧主要封建国家
关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教师首先简单讲述查理大帝死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然后提问学生:查理曼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如下:①必然性:依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势必会走向分裂,不能长久。②可能性:查理大帝死后,其子孙既软弱无能又纷争不休,终于导致国家的分裂。最后注意提醒学生,这就是后来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三个国家的雏形。
关于英吉利王国的形成,教师依照教材简单讲解既可,不必扩展。
三、西欧封建社会
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分析查理曼帝国分裂的原因、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及其出现原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和法国、得意志、意大利三个主要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英吉利王国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掌握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比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点,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树立科学的社会观;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要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处于欧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它前承繁荣发达的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后起至今仍然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建议教师参考教学课件“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讲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图”用于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形象的说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的历史变迁。“6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图”和“843年的查理曼帝国图”用于讲清楚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变迁。在出现“843年的查理曼帝国图”时,教师要介绍以下内容:查理的即位和扩张;查理加冕称帝和查理曼帝国的形成;查理大帝对全国的控制;查理大帝重视教育的措施。然后据此让学生评价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教师提示学生要史论结合。最后整理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史实。
难点突破方案
“西欧封建社会”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难点。教师首先要引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国是何时如何进入封建社会的?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看本节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回答下列问题:
①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多少个世纪?
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是什么朝代?
③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上有什么不同?
④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同点?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是重点。西欧从5世纪末至9世纪历经四个世纪完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并且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欧在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西欧封建社会也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的认识有困难。
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
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是重点。查理曼帝国是当时西欧最为强大的帝国,查理大帝对于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查理大帝在位期间,运用了各种手段使法兰克王国进入到极盛时期。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①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
②西欧封建社会。
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手段:
①教学方法:讲解法。
②电教手段应用:flash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下载,引入本课主题。
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
教师参考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进行讲解。参见”重点突破方案“。
二、西欧主要封建国家
关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教师首先简单讲述查理大帝死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然后提问学生:查理曼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如下:
①必然性:依*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势必会走向分裂,不能长久。
②可能性:查理大帝死后,其子孙既软弱无能又纷争不休,终于导致国家的分裂。最后注意提醒学生,这就是后来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三个国家的雏形。
关于英吉利王国的形成,教师依照教材简单讲解既可,不必扩展。
三、西欧封建社会
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分析查理曼帝国分裂的原因、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及其出现原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 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2、通过课下分组查阅各国改革的资料,使学生掌握各国改革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及结果;通过课堂上对各国改革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向在资本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3、通过学习欧洲主要国家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17-18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欧洲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改革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会有所作为。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各国封建君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从而出现了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以及欧洲的新兴强国俄、普、奥。尽管各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它却使一个涣散、紊乱、封建的欧洲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段特征。
重点分析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改革以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因为:首先法国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同时,法国的改革具有代表意义。其次,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何看待封建国家的改革,这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欧洲主要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各国的联系十分重要。总的来看,18世纪的开明君主的改革,是从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起点。尽管改革的道路不如革命道路来得猛烈快捷,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过渡,但它却是多数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途径,爆发革命的国家毕只占少数。改革道路一般都会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然而它也有相对平稳、保持经济连续发展和破坏性极小的优点。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以法、俄、普、奥四国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个时代的主流面前,“适者生存,逆者亡”的历史规律。又可让学生比较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欧洲17-18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区别,从中再次理解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
腓特烈二世改革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联系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这是因为:第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扩张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它对近现代德国的对外政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
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阅、整理17-18世纪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以WORD文档形式或PORPONT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思想
在多元智能理论、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的功效。
三、对改革的评价
1、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特点。
2、改革是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的暂时联盟的条件下进行的。
3、改革的怎样内容是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所以,改革在加强封建国家的国力的同时,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
4、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
历史教案-西亚的封建国家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阿拉伯帝国的分裂,奥斯曼土耳其国家的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和拜占廷帝国灭亡,奥斯曼土耳其的强盛。
通过学习伊斯兰教创立以后阿拉伯世界的变化(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使学生掌握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影响,正确认识宗教的作用;通过学习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使学生了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对于世界的重大影响。
通过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创立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通过学习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使学生认识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长期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崛起对于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后的两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的历史。阿拉伯帝国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来自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通过阿拉伯帝国传播到欧洲最终成为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最为重要的工具的;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则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这就迫使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去开辟新的航路,而新航路的开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世界的面貌。
重点分析
①伊斯兰教的创立是重点。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后产生的,也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它在当今世界尤其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中(西亚、北非)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②阿拉伯帝国是重点。伊斯兰教的产生以后,阿拉伯半岛迅速统一,通过不断的“圣战”,阿拉伯帝国最终形成。阿拉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的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的出现对于人类历史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伊斯兰教的创立”,建议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本节教材第一段内容中关于“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世界”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应内容做出补充说明;然后要求学生提炼出关于伊斯兰教创立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内容;对于其中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解,教师应该做出相应补充说明如下:一是氏族贵族和氏族成员之间的矛盾,二是氏族贵族之间的矛盾,三是阿拉伯人(贝都因人)异族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在讲解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教师应该将“伊斯兰” 和“穆斯林”的含义告诉给学生,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伊斯兰教的产生在哪些方面有利于上述矛盾的解决?二是麦加贵族反对伊斯兰教的原因是什么?三是穆罕默德解决与麦加贵族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四是矛盾解决后对于阿拉伯半岛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②关于“阿拉伯帝国”,建议教师按照教材简单讲述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后,重点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谈一谈他们的体会,教师可以根据“重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做出补充说明。
难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建议教师提示学生如下内容:第一,宗教给人们带来的'狂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更加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第二,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根源,至今围绕争夺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之间的战争已经给全人类尤其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第三,虽然阿拉伯帝国强盛一时,虽然阿拉伯帝国繁荣一时,但是依靠征服战争建立起来的帝国是不能维持长久的,这已经是被世界历史多次证明(包括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且还将继续证明的。
②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对于世界的影响”,建议教师首先出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图”,让学生分析其特点,然后分析其严厉的统治政策对于东西方贸易的影响和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对策。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对于世界的影响
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的把世界地理课上学习到的知识有效的迁移到历史课堂上来,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世界的交通,而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加需要来自东方的财富和黄金,这就成为新航路的开辟的最重要的根源。而新航路的开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世界的面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对于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学过了佛教的产生是印度种姓制度压迫的必然结果,也学过了基督教的产生是罗马帝国对于其统治地区的各族人民压迫的必然结果。但是他们不太能够理解在氏族制度解体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宗教――伊斯兰教的创立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他们更不能够正确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居然能够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教师正确分析上述内容,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课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人类历史上的最后的两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的历史设置相应的课内探究活动设计方案如下:为什么阿拉伯帝国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则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启发学生探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①伊斯兰教的创立;②阿拉伯帝国。
难点:①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②奥斯曼土耳其崛起对于世界的影响。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直接说明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导入新课。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
关于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世界的内容,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看教材,然后要求学生提炼出关于伊斯兰教创立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内容;再提问:这里的社会矛盾应该做何解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依照重点突破方案做出相应补充。
关于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quot;,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分析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伊斯兰教的产生在哪些方面有利于上述矛盾的解决?二是麦加贵族反对伊斯兰教的原因是什么?三是穆罕默德解决与麦加贵族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四是矛盾解决后对于阿拉伯半岛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促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二、阿拉伯帝国
关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早在穆罕默德在世时,阿拉伯半岛就已经基本统一;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很快便以圣战的名义发动大规模战争,最终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伊斯兰教的传播,教师在简单说明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及其疆域后,引导学生分析出以下结论:宗教给人们带来的狂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更加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关于阿拉伯帝国的繁盛和分裂,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繁盛的两个方面的表现(经济方面的繁盛和巴格达的繁荣);然后分析阿拉伯帝国分裂和衰落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出以下结论虽然阿拉伯帝国强盛一时,虽然阿拉伯帝国繁荣一时,但是依靠征服战争建立起来的帝国是不能维持长久的,这已?潜皇澜缋?范啻沃っ鳎ò?úㄋ沟酃?⒀抢?酱蟮酃?⒙蘼淼酃??⒗??酃?桶滤孤?炼?涞酃?┒?一菇?绦?っ鞯摹?/p>
三、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国家的建立,首先要求学生知道这里的土耳其人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突厥人,然后要求学生掌握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建立的时间、地域和人物。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和拜占廷帝国灭亡,重点应该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本身的衰落)。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的强盛,重点分析它强盛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参见难点突破方案中的相关内容。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和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背景和目的
1.背景
封建割据势力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和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借助
2.目的
改变现状,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二、主要改革及其措施
1.主要改革
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普鲁士腓特列二世的改革 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2.相同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 鼓励发展工商业
加强军事力量 重视科技教育
三、改革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
1.性质
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实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2.作用
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军事扩张的资本
3. 局限性
未能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教学目标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1)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
3.(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
(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介绍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的反封斗争,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自主完成书面介绍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独立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分析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乃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中,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进一步将人们丛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重点的突破方案
(1)通过讲解“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的构词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的小字部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意大利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回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成就一览表》,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2、通过课下分组查阅各国改革的资料,使学生掌握各国改革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及结果;通过课堂上对各国改革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向在资本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3、通过学习欧洲主要国家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17-18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欧洲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改革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会有所作为。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各国封建君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从而出现了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以及欧洲的新兴强国俄、普、奥。尽管各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它却使一个涣散、紊乱、封建的欧洲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段特征。
重点分析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改革以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因为:首先法国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同时,法国的.改革具有代表意义。其次,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何看待封建国家的改革,这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欧洲主要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各国的联系十分重要。
总的来看,18世纪的开明君主的改革,是从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起点。尽管改革的道路不如革命道路来得猛烈快捷,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过渡,但它却是多数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途径,爆发革命的国家毕只占少数。改革道路一般都会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然而它也有相对平稳、保持经济连续发展和破坏性极小的优点。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以法、俄、普、奥四国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个时代的主流面前,“适者生存,逆者亡”的历史规律。又可让学生比较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欧洲17-18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区别,从中再次理解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
腓特烈二世改革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联系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这是因为:第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扩张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它对近现代德国的对外政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
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阅、整理17-18世纪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以WORD文档形式或PORPONT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讲解。
教材内容分析
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本课内容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自然引入到城邦时代。教材重点介绍了古希腊两个著名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其中对雅典民主制的描写尤为详尽。本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和思考欧洲古典文明的巨大意义和价值,以及与大河文明的差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预设
1.能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补充阅读资料及课本提供的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
2.能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3.通过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讨论,能运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雅典的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古希腊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雅典的民主制。
教学方法思考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每一课的知识点都很多。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分组备课、讲课活动,就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按学号顺序和课本每课内容顺序,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介绍。本节课中,学生选择了他们比较熟悉的“迷宫”故事的历史时期──早期爱琴文明进行介绍。
这节课的内容,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整堂课的教学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也就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声、像、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给学生多样化的刺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与此同时,还穿插了阅读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古希腊的文章,精选后让学生拷贝回去进行阅读。
2.检查介绍小组的备课情况。
学生准备:1.全体学生课前阅读教师提供的文章。
2.介绍小组同学制作的网页,进行备课。
学与教的过程回顾及对教学设计的思考说明
【新课导入】分三步
第一步:在典雅的底版上显示第三单元标题: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提问】请学生看目录,回忆一下第一、二单元学了些什么内容?
【我的思考】因为经过一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喜欢课堂活动,但是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在上课时非常强调学生要善于整理线索,进行归纳。
启发学生理出一、二单元学过内容的线索,并由此导入第三单元。
学生阅读单元前言及观看图片,教师简要介绍。
第二步: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三单元的内容
【提问】你有什么好的教学建议吗?
【我的思考】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产生一些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想法,老师应该随时鼓励他们提出来
第三步:由大河流域文明在地理环境上的共同特征,导入第一课。显示地中海世界的图片,导入“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
【教与学的过程】
1.早期爱琴文明由学生介绍。
小组学生制作了一个漂亮的网页进行介绍。他们制作的网页主要是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迷宫的传说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然后是爱琴文明时期的图片欣赏
【我的思考】我规定的介绍时间是5分钟。我的体会是,让学生自己备课,教师一定要课前进行了解,教他们学会控制介绍时间,同时学会归纳搜集到的资料。往往学生在进行了一次备课、讲课后,都觉得有很多的收获。另外学生制作的网页、课件可以让全体同学课后再仔细看,并进行评价。
2.雅典城邦的有关内容
【提问】什么是城邦国家?学生回答后,先重点介绍雅典。
(录像)雅典城邦的简介。
请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提问】雅典的国家大事怎样决定的?雅典的主要权力机构是什么?在雅典哪些人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同时向学生提出:在课前阅读老师提供的文章时有没有产生疑问?有没有什么感想?
【我的思考】因为本课的知识点和容量都比较大,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效率、质量,我认为必须帮助他们积累一定的知识储备。因为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所以教师先把参考文章列出来,并指定了必读的和选读的文章,布置学生拷贝回去阅读。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课堂讨论的质量。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归纳,并补充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是在平民与贵族长期的斗争中,经过数次改革和立法建立起来的。然后展示图片,介绍陶片放逐法。
(录像)介绍雅典的民主政治及发达的文明。
阅读课本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及伯利克里的话。
【讨论】分析伯利克里的说法,是完全正确还是部分正确?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几段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文字,进行总结。
“尽管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的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之上,而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都不享有这种民主,民主只在男性雅典公民中间实行,可我们还是有必要为这一小部分自由民的自由寻找根据和意义。雅典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雅典人的这种民主政治是1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政治,它只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的产物。它的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公正的……”
──选自《民主政治──雅典的辉煌与悲剧》
3.学习斯巴达城邦的内容
【提问】阅读课文并想一想,斯巴达和雅典在哪些方面不同?
显示一段描述斯巴达城邦的文字,帮助说明。
“斯巴达的男性公民7岁开始过集体生活,斯巴达少年,从小就要锻炼忍受肉体痛苦、饥饿、寒冷、黑暗和孤独的能力。他们无需学习过多的字,会写简单的书信就足够了。他们虽不学习雄辩术,但从小就注意尽可能使语言简短、精练。
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的斯巴达公民都吃同样的食物。
斯巴达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中可谓无与伦比。斯巴达战士在酷烈的战斗中从容英勇,视死如归。他们在冲锋时,队列齐整,伴随着优美的笛声,投入殊死的搏斗。
斯巴达人朴素的道德、刚毅果敢的战斗作风、视死如归的从容态度,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选自《被抑制了的文明──斯巴达》”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再归纳雅典与斯巴达的不同,雅典:沿海地区,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崇尚文化,人们眼界比较开阔,民主制极盛。斯巴达:内陆国家,崇尚武力,经营农业。
4.小结及活动
【欣赏】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古希腊城邦的遗址、器皿、神殿、雕塑等大量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
欣赏后,让学生想想刚才展示的图片中绝大多数是表现哪个城邦的?(雅典)
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希腊文明史中,雅典扮演的角色最有典型性。雅典发达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使雅典创造了希腊文化中的绝大部分辉煌。按照雅典将军伯利克里的话说:“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雅典没有像斯巴达那样崇尚武力呢?(雅典国家的形成没有受到武力入侵或同异族争斗的影响,因而没能形成斯巴达那样的军人阶层和对统治者恨之入骨、随时都可能暴动的被征服者。雅典凭借其发达的工商业、丰富的矿藏和众多的良港,造就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工商业者阶层,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和多元的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活动】假如你是古代希腊一名自由民家庭的男孩,你愿意生活在雅典还是斯巴达?为什么?
【我的思考】通过这个活动,分析学生的回答,可以获得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信息反馈。
【知识拓展】1.关于奥林匹克的起源,播放一段录像;
2.简单介绍老师提供的文章,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再认真阅读一下。
【课后作业】想象小作文:假如我生活在古希腊……
问题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最难把握的就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的介绍。一旦强调多了,学生会觉得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还不如斯巴达。因此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时,就出现了最后的活动中学生都选择生活在斯巴达的现象。所以后来上课时,我就加强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面介绍。另外如何让学生能真正理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怎样用更加巧妙的方式让学生能体验感受古代希腊的城邦生活等,都是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4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地图资源:可以突破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空间分布。
(2)突出自然环境对文明起源的影响:几个主要文明区域(大江大河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深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或分组讨论法:四个区域可以选择一个重点讲述,其余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四个区域可以由四个组分别进行讨论学习,然后各组交流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和提炼。
(4)在学习中还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补充如金字塔的考古情况、伊拉克近况、中国长江流域文物考古新发现等,加以增加兴趣。
(5)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为什么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金字塔怎么造起来的?为什么早期人类分布在北方居多?
教学设想
从现实导入、设置疑问:人类文明已进入高度发达的21世纪,不禁要问人类早期文明是如何的?是什么催生了早期文明?这些问题的理解不仅对了解历史有用,而且还会对我们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文明有借鉴作用。
一、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师:看图2--1古代埃及,思考讨论:
(1)埃及位于哪个洲?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
(2)人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
2、古代埃及的发展
师:请你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
3、概括观点
师分析古代埃及的兴起的线索
自然条件 农业发达 村落城市兴起 人口增加 手工业商业发展 出现早期国家
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二、新月沃土
师:观察《新月沃地》思考:
(1)说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
(2)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
(3)早期居民有哪些?
(4)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
三、印度河和恒河的哺育
师:观察图2―4古代印度分析:
(1)印度半岛的地势是如何的?
(2)印度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优势在哪里?
(3)古代印度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源自于哪些因素?
四、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黄河与长江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观察图2―5思考:氏族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通过考古发现人们可以了解远古生产生活。
当回考古学家: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遗址中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认为人类文明在起源地上有何共同特点?请分析你的观点?
突出:自然环境 早期人类的活动
★ 欧洲考察报告
★ 欧洲之行作文
★ 早期的近义词
★ 九年级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初二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