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abseligkeiten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共含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bseligkeite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三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篇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11.10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一、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 :例2涉及比例、平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35,整理得:

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先复习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

(2)    用字母的一次式表示有关的量;

(3)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只不过所列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非一元一次方程而已.

2、例题讲解

例1  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小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如图11―1).已知长方形钢片的长为30cm,宽为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400cm ,求这个长方形框的框边宽.

分析:

(1)复习有关面积公式:矩形;正方形;梯形;

三角形;圆.

(2)全面积=原面积 C 截去的面积                              30

(3)设矩形框的框边宽为xcm,那么被冲去的矩形的长为(30―2x)cm,宽为(20-2x)cm,根据题意,得 .

注意:方程的解要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符合的应舍去.

例2          某城市按该市的“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的社会总产值要比1995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分析:(1)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增长率=

何谓平均每年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率是在假定每年增长的百分数相同的前提下所求出的每年增长的百分数.(并不是每年增长率的平均数)

有关增长率的基本等量关系有:

①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 (1+增长率),

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 (1--减少率),

②连续n次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 (1+增长率) ;

连续n次以相同的减少率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 (1+减少率) .

(2)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995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

的社会总产值=        ;

19的社会总产值=           =       .

根据已知,年的社会总产值=         ,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3、巩固练习

p.152练习及想一想

补充: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就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问为了赚得8000元的利润,售价应定

为多少?这时应进货多少?

(三)课堂小结

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严格审题,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11.10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一、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 :例2涉及比例、平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35,整理得:

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先复习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

(2)    用字母的一次式表示有关的量;

(3)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只不过所列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非一元一次方程而已.

2、例题讲解

例1  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小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如图11―1).已知长方形钢片的长为30cm,宽为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400cm ,求这个长方形框的框边宽.

分析:

(1)复习有关面积公式:矩形;正方形;梯形;

三角形;圆.

(2)全面积=原面积 C 截去的面积                              30

(3)设矩形框的框边宽为xcm,那么被冲去的矩形的长为(30―2x)cm,宽为(20-2x)cm,根据题意,得 .

注意:方程的解要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符合的应舍去.

例2          某城市按该市的“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1995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分析:(1)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增长率=

何谓平均每年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率是在假定每年增长的百分数相同的前提下所求出的每年增长的百分数.(并不是每年增长率的平均数)

有关增长率的基本等量关系有:

①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 (1+增长率),

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 (1--减少率),

②连续n次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 (1+增长率) ;

连续n次以相同的减少率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 (1+减少率) .

(2)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995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

篇2:数学教案-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一、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 :例2涉及比例、平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篇3: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8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九1~5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已知有两个数的和与差,和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系,正确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2.指导学生设末知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训练学生分析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会解答所列方程形如ax bx=c的应用题。

2.会正确找出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3.会进行检验。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2.渗透不同事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的卓越智慧,体会到源于生活。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指导学生试算,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

三、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答“和倍”“差倍”应用题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设末知数。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x的5倍与x的3倍的和是40;

(2)某数的4倍比它的6倍少24。

2.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大米与面粉重量的`和是1000千克;(大米的重量+面粉的重量=重量和。)

(2)每支钢笔比每支圆珠笔贵3.8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每支圆珠笔的价钱=贵的价钱。)

(3)已看的页数比剩下的页数少76页。(剩下的页数-已看的页数=少的页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学校科技组有女生x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男生有人,男生女生一共有()人,男生比女生多()人;

(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梨树有x棵,苹果树有()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梨树比苹果树少()棵。

4.解答: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1)学生审题画图,独立解答。

(2)学生解答后讲解:

解法1:

列式:45+45×3=45+135=180(棵)

解法2:

列式:45×(3+1)=45×4=180(棵)

答:两种树一共有180棵。

(二)学习新课

1.改变上题的条件和问题,使之成为例6。

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1)学生审题,将复习题的图改为例6。

(2)思考:

①这道题求什么?与以前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两个未知数。)

②怎样设未知数呢?

如果设桃树有x棵,那么杏树就有3x棵;

比较哪种设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易解。

将线段图中的问号改为x或3x。

(3)根据哪个条件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根据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找等量关系。

(4)列方程,解方程,

解:设桃树有x棵。或:

(5)检验,答题。

教师:检验时,可以把得数代入题目,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学生进行检验。

①看桃树和杏树一共的棵数是否是180棵,

45+135=180(棵)

②看杏树棵数是否是桃树的3倍,

135÷45=3

答:桃树有45棵,杏树有135棵。

2.试做:

果园里杏树比桃树多9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1)思考:

此题与例6相比,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倍数关系相同,不同点是把两种树的和改成了两种树的差。)

数量关系为:

(2)试做:

检验:

①135-45=90;

②135÷45=3。

答:桃树有45棵,杏树有135棵。

3.小结:

思考讨论:

(1)我们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应用题,都是已知两种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这两种数量各是多少。)

(2)这样的应用题,我们是怎样解答的?(一般根据倍数关系,设一倍数为x,另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据这两种量的和或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可列出方程,并解方程,求出得数;最后还要把得数代入题目中去,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三)巩固反馈

1.根据条件,设未知数。

(1)快车的速度是慢车的2倍。

设()为x千米,那么()为2x千米;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

设()为x人,那么( )为1.2x人;

(3)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5倍。

设()为x千克,那么()为3.5x千克;

(4)父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

设女儿的年龄为x岁,那么父亲的年龄为()岁;

(5)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的1.5倍,设乙桶油的重量为()千克,那么甲桶油的重量为()千克。

2.独立解答P118“做一做”,P119:4。

解答后讲解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做一做:

根据“四年级、五年级共有学生330人”,得:

四年级人数+五年级人数=四、五年级人数和

↓ ↓ ↓

1.2x x 330

P119:4。

根据“如果再往乙袋里装5千克大米,两袋就一样重了。”可知乙袋比甲袋少5千克,得:

甲袋重量-乙袋重量=乙袋比甲袋少的重量

↓ ↓ ↓

1.2x x 5

3.将上题中的“如果再往乙袋里装5千克大米”改为“甲袋给乙袋5千克”应怎样解答?

画图理解:甲袋比乙袋多多少?

从图上看出甲袋比乙袋多5×2=10(千克)

根据:甲袋重量-乙袋重量=甲袋比乙袋多的重量

↓ ↓ ↓

1.2x x 10

列方程:1.2x-x=10。

4.课后作业 :P119: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设哪个未知数为x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分散这一难点,在复习中采取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倍数关系设未知数。在新授中,通过对两种设法的比较、分析,得出设一倍数为x比较简便。在练习中又设计了专项练习,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透彻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规律。

例6 学习了列方程解和倍应用题,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变成差倍应用题,着重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讨论解答方法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既可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比较两题的异同上面来,有助于形成两种解法的逻辑关系。

在学习了和倍、差倍应用题之后,及时引导学生找出这两类应用题的特点,并根据题目的特点总结出解题规律。既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又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篇4: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全

方程(equation)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下面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全,请参考!

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全

类型一(简单的一步方程)

1、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六一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比六一班多收集15个,六二班收集了几个?

2、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六二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比六一班多收集15个,六一班收集了几个?

3、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六二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收集的是六一班的2倍,六一班收集了几个?

4、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其中六二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共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收集多少个?(用除法)

类型二(几倍多多少/少多少):

1、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食堂运来面粉多少千克?

2、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3、农场一共收获了1200棵大白菜,每22棵装一筐,装完后还剩12棵,共装了几框?

类型三(买东西和卖东西):

1、小明有面值2角和5角的共9元,其中2角的有10张,5角的有多少张?

2、我买了两套丛书,单价分别是:<<科学家>>2.5元/本,<<发明家>>3元/本,两套丛共花了28元。其中《科学家》这本书买了4本,《发明家》买了多少本?

3、王奶奶拿了孙子们帮她收集的`易拉罐和饮料瓶去废品收购站卖,共得到7元,易拉罐和饮料瓶每个都是0.15元,已知易拉罐有20个,那么饮料瓶有几个?

类型四(和倍问题 / 差倍问题):

1、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480包,大米的包数是面粉的3倍,运来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包?

2、小强妈妈的年龄是小强的4倍,小强比妈妈小27岁,他们两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3、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驶10千米,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2倍,求乙车的速度是多少?

类型五(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鸡兔同笼)

1、甲乙两辆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走5km,乙车每小时走6km,已知A、B两地相距110千米,问甲车和乙车几小时后相遇?

2、小明和小东比赛骑自行车,他们约好同时从学校出发,看谁先到达终点的邮局,谁就赢。4分钟后,小明到达终点,取得了胜利,这时小东落后了他400米。经过计算发现,小明每分钟骑300m,那么小东每分钟骑多少米?

3、笼子里关了一些鸡和兔子,已知它们的腿加起来共有48条,并且鸡的只数和兔子的只数相同,那么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类型六(和差问题):

1、甲乙两人年龄的和为29岁,已知甲比乙小3岁,甲、乙两人各多少岁?

2、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是97,这两个自然分别是多少?

3、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53,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篇5:列方程解应用题

(1)山坡上有羊80只,其中白羊是黑羊的4倍,山坡上黑羊、白羊各多少只?

(2)商店里卖出两筐柑橘,第一筐重26千克,第二筐重29千克,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了9元钱,平均每千克柑橘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

(3)一块梯形麦田,面积是540平方米,高18米,上底是20米,下底是多少米?

(4)甲乙两车从相距750千米的`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两辆汽车同时从同地开出,行驶4.5小时后,甲车落在乙车的后面13.5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1.x=12        x=28       x=0.5

x=2.2       x=8        x=5

2.(1)付出的钱、用去的钱 5-3x=0.5

(2)艺术类书的2倍、4本 2x+4=50

(3)底×高÷2 80x÷2=280

(4)(上底+下底)×高÷2 (15+x)×30÷2=450

(5)①买乒乓球拍用的钱.

②买羽毛球拍用的钱.

③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一副羽毛球拍用的钱.

④买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共用的钱.

(6)20-1.25x

20-1.25x=20-1.25×10=105

3.(1)设黑羊x只.

x+4x=80

x=16

4x=4×16=64

(2)(29-26)x=9

x=3

(3)(20+x)×18÷2=540       x=40

(4)(80+x)×5=750       x=70

(5)(x-35)×4.5=13.5       x=38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应用题

数学教案-总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人教版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方程解应用题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优秀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及评析

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训练的试题

一元二次作文范文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设计

第三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三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