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怀滇西抗战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Vadavadimous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怀滇西抗战散文(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adavadimou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明怀滇西抗战散文

篇1:清明怀滇西抗战散文

清明怀滇西抗战散文

细雨湿衣又清明,忠魂重聚绕边城。

旌幡遍插松柏路,花环漫布青山茔。

王师军威扬异域,将士虎贲破敌京。

国殇墓起英杰在,胡虏安敢犯金陵。

4月5日,清明,小雨。抗战老兵、武警战士、学生代表等500余人冒雨汇集于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在阵阵哀乐声里悼念滇西抗战中捐躯的远征军将士。

滇西,偏处西南一隅,交界缅甸,放在地图上极不显眼。群山漫布、沟谷纵横间各族百姓杂居,生活清贫却宁静自然,与别处山区别无二致。

但现在愈来愈少的人知道,平凡的滇西,更是一个不朽的存在。这方土地以其群山之绵延、河流之奔腾,承载着一段惨烈而慷慨的历史悲歌。

将滇西抗战冠以“惨烈、悲壮”绝无夸张。滇西抗战持续三年零三个月,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出征,投入兵力40万,伤亡逾半。其中,三战龙陵,国军伤亡人;松山一役,国军伤亡7763人;收复腾冲,9168名将士捐躯,是美军在珍珠港阵亡人数的4倍;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后撤时徒步穿越野人山,有三万余人埋骨其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无数远征军将士毅然走出国门,将热血抛洒在异国他乡。

风萧萧兮易水寒。国难当头,岂敢贪生,为家国之大义挺身而出,抱必死之决心勇赴疆场,何其慷慨,何其悲壮!

滇西抗战是惨烈的,其功绩更应为史册铭记。日军所谓的亚洲战场三次“玉碎”战,全部发生在滇缅战场。远征军将日军驱逐出中国西南边境,并以鲜血和生命打通至关重要的西南运输通道,避免了中国战场孤军奋战之虞,直接支援了整个抗日战场。

任时光回溯到七十年前,我所站立的土地便是弥漫着硝烟的战场。龙陵、腾冲、芒市......众多对今天的国人来说不甚熟悉的城乡,当时却一幕幕上演誓死的争夺。

项目部附近的镇子上,曾有人家在修房的`地基下挖出过数量不明的子弹,一颗颗排在一起,都锈成了一个个铁疙瘩。无从知晓这些子弹属于哪一方,又因何长埋地下,但毫无疑问,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被鲜血浸染。或许,某一位将军曾在此处带领部下冲锋陷阵;或许,一位战士在这里抛洒热血;又或许,这里曾经发生了逐日寇于国门之外的一次反攻。

夹杂在凭吊的人群中缓缓前行,经常能够听到身边的年长者向后辈讲述昔日的英雄故事。几位沧桑的远征军老兵,身边总会簇拥着一大群年轻人。

讲述、聆听、铭记、感怀。关于滇西抗战,关于中国远征军,需要我们重新拾取的记忆实在太多太多。浴血奋战的将士,已经长眠青冢;呼啸的枪林弹雨,业已远逝。但流淌的岁月不会止步,曾经的历史自当在此处传承开来。国殇墓园展厅出口刻有四个大字——祈愿和平,简单明了却令人深思。往者已逝,来者可追,缅怀之后我们更应携手向前,就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铭记这一切吧,不忘过去的人才能不畏将来。

篇2:关于滇缅抗战博物馆的文章:回望滇西抗战

岁月,沉静着,它是一本厚厚的大部头。我们偶尔翻开看看的时候,它把积淀在时间的某个节点、无法抹去的历史,穿越过时光流年,倏忽而至,给我们展现出它本来的真实面目。

腾冲,是我们这次云南之行的最后一站。一早起来,天仍旧像前几日一样阴晴不定。既定的行程安排,为了今天参观滇缅抗战博物馆,我们昨晚就近住在和顺古镇。

滇缅抗战博物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县和顺镇,馆址是当年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的旧址,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出资、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山河破碎、悲壮远征、沦陷岁月、剑扫烽烟、日月重光五个部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17日,蒋介石先生在庐山发表了“最后关头”的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的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号召“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民一致抗日。

中华民族开始全面抗战!

带领我们的讲解员是一个微胖的女子,面容清秀,保山本地人。她的声音在耳麦中传来,低沉、轻缓、不疾不徐。我们跟随她走在黑白色为基调的博物馆中,她挺直的身形,眉宇间透露出的凝重,深深地打动我。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正对面墙上呈矩形整齐排列挂着的1300顶钢盔赫然映入眼帘,在黯淡的光线下,它们本来的墨绿色看起来像一个个圆圆的黑色阴影,把一部惨烈的滇西抗战史,在我们眼前铺陈开来……紧挨墙体的雕塑,中间昂首挺胸站立的是中国远征军士兵,左边是当地抗日民众,右边是盟军士兵,上空的飞机代表的是空中通道驼峰航线。整座雕塑主体象征着滇西抗战胜利的三股主要力量:远征军、盟军强大支援和民众后勤保障。

在展厅的入口处,玻璃柜里陈列着抗战伊始,因为日本封锁了经由缅甸至云南的运输线,使战略物资无法输送到国内,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于1937年11月写给各县县长的“鸡毛信”,严令沿线28县征工修路,完不成任务就戴上手铐领罪。为了抗日救国,民工们不惧生死,付出伤亡3500多人的血肉代价,修筑起了攸关国家存亡的滇缅公路。

公路建成后,奇缺司机跟修车技术人员,国民政府向海外招募机工。以陈嘉庚为首的爱国华侨响应祖国的召唤,立即从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分批召集回3200名华侨机工,开动了滇缅路上近三分之一的军车,他们与国内的机工并肩作战,与腾冲人民一起迎来了收复腾冲的伟大时刻。

随着日本对东南亚各国的武力推进,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夺取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以切断美、英等国援华国际通道,迫使国民政府屈服,达到武力征服、占领中国的妄想。中英两国于1941年发表声明,联合缅甸军队一同抗日。中国军人组建远征军,开赴缅甸,这是抗战史上最悲壮的出征。

展厅里大量的文物、图片和文字介绍,重现了远征军作战的英勇无畏,对日本军队的有效牵制打击,以及战事失利后向国内撤退途中翻越野人山的泣血悲歌!虽然再怎么多的文字叙述我们都无法体验到身临其境,但那段真实的悲壮历史已经烙印在我们的骨子里,那是我们民族的伤痛,感同身受。

戴安澜将军是中国远征军历史上我们熟知的最悲情的战士,以保家卫国为己任,把一腔铁血丹心抛洒在异国他乡。他牺牲后,蒋介石电令不惜一切代价务必要将其遗体运回祖国,以慰英灵。当戴安澜将军的骨灰回到云南时,腾冲县长张问德率领数万百姓跪接将军灵柩回国,整个腾北悲声四起,山河动容。

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戴安澜将军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上的将军英气逼人,妻子端庄大方,四个孩子俊秀可爱。将军紧抿的嘴唇,坚毅、笃定的眼神,于无声中给人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力量,汇聚凝结成我们民族的脊梁!仰望将军英容,我泪目了,同行的小伙伴们,泪目了。

跟戴安澜将军同是安徽籍贯的孙立人将军,在日军封锁滇缅公路后,率领部队打通中印公路,保证了战略物资畅通运送到前线和重庆。孙立人将军两度入缅参战,率部击毙日军三万多人,是抗战中军级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东方隆美尔”的美称,他的威名让日军统帅冈村宁次闻风丧胆。

缅战失利,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腾冲一片焦土。1942年,日军迫近腾冲,地方军政官吏弃城而逃。年已花甲的张问德先生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以瘦弱老迈之躯义无反顾的踏上保家卫国的艰苦征程。

照片上的张问德先生慈眉善目,一对招风大耳,板寸头,银髯飘飘。这样一个儒雅温和的老者,本该儿孙绕膝,颐养天年,却站立在抗日的最前沿,他怒斥倭贼,誓死不让寸土,腾冲人民称呼他“抗日县长”。他的铮铮铁骨,当得上“骨头最硬”的县长!

当时的腾冲,以老迈之躯投身抗日洪流的何止张问德先生一人。曾任朱德元帅老师的李根源老先生,在淞沪会战爆发后,呼吁成立“老子军”抗日。先生发表了“告滇西父老书”等文章,号召全滇父老抗日,是滇西抗战的主要倡导者、践行者。李根源先生更是在光复腾冲后,倡导修建了“国殇墓园”,纪念在腾冲抗战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将士们。

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橱窗里陈列的一件件文物、大量的历史资料,把庄严肃穆的博物馆演化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把我们也带入其中……

日军在腾冲投掷大量的陶瓷细菌弹,一个一个的村庄感染鼠疫、霍乱病毒,致使人员死光,村庄灭绝。1942年5月4日,日寇入侵龙陵,派出54架战机,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轰滥炸。轰炸后的保山,连一座完整的民房也没有幸存。

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加入中国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飞虎队”,在滇缅公路被日军截断后,跟中国联合开辟了中印空中航线。这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飞越喜马拉雅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和纵谷的航线,不啻于一条“死亡航线”,它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永远不会被忘却的名字:“驼峰航线”!纪念墙上镌刻着驼峰航线部分牺牲人员的名单,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名字,我们不能一一记住,却让我们肃然起敬。

浴血松山、三攻龙陵、反攻腾冲、芒友会师……这场云天上的战斗,惨烈、卓绝、顽强。

终于,博物馆第五部分展示墙上的四个字,伴随着讲解员慷慨激昂、稍微提高的声调,让我们低沉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振奋不已。是啊,那是期盼已久的四个字:“逐寇出境”!

讲解员待大家的情绪平定后,带领我们去往“国殇墓园”。

走出博物馆的大门,又看见门外的雕塑,几座上竖直的子弹壳造型上,两只振翅欲飞的和平鸽,警醒世人,战争后的和平之不易、弥足珍贵!博物馆的西侧矗立着中国远征军名录墙,镌刻着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的远征军将士及地方参战人员的姓名。博物馆的东侧,是一座警钟亭,提醒我们永远牢记历史,警钟长鸣。

战后的腾冲,一片废墟,腾冲人民首先想到的不是重建家园,而是祭奠英烈,修建陵园。在李根源先生的倡导下,政府拨出专款,海外华侨慷慨解囊,老百姓捐出仅有的一点钱。陵园建成后,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

我们跟着讲解员走进低矮灌木分割的陵园,天阴沉沉的,干净整洁的青石板路两旁,栽种着松杉竹柏、杜鹃山茶。竹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是有气节的象征,这也应该是陵园的核心意义吧。

沿着中轴线向前,石板通道的尽头挺立着三棵比腰粗的柏树,苍翠的树冠直入高空。沿着石阶向上,挡土墙上嵌着的刻石上是蒋介石题、李根源书写的“碧血千秋”四个大字。

石阶上去,是忠烈祠。忠烈祠门檐上悬挂着蒋介石题写的“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悬挂着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堂内正面挂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像,还有先生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祠堂两侧墙上嵌刻着阵亡将士的题名碑石,共9618人。

忠烈祠后面是一个圆锥形的小团坡,坡上苍松翠柏,青草黄花,还有一座座排列整齐、傲然屹立的碑石,每块碑石上都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名、籍贯、军衔或者职务。还有许许多多埋骨他乡的忠魂,因为无从考证他们的姓名籍贯,召唤他们的英灵,一起安放在坡顶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他们是我们民族永垂不朽的英雄,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英雄们,魂兮归来!

不知道何时飘落的细雨,淋湿了我们的头发。耳麦里是长久的静默,讲解员跟我们一样陷入深深的悲伤,泪水和着雨水,把我们的哀思寄托在这一块一块的墓碑上,伴随着震撼心灵的痛楚。

瞻仰过“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我们向陵园外走去。在靠近大门口警钟亭的草地上,讲解员指着一个土堆告诉我们,那里面是以跪姿埋着的日本高级军官,他们面向的地方正是忠烈祠。土堆前的碑石上是李根源先生书写的“倭冢”二字,历经峥嵘岁月、战火洗礼的先生,笔力遒劲,铁画银钩,矫若惊龙。

忽然,同行的小杜说了一句:“终于大快人心!”我们齐刷刷把目光投向他,无一人不认同。

摘下耳麦递给清秀漂亮的讲解员,我轻握了一下她的手,她会心的对我笑笑,我也笑了。

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云彩的罅隙里透射出明亮的阳光。

回望博物馆大门建筑上端的钥匙设计造型,浸润在由它开启历史尘封的记忆里。此时此刻,我想起唐朝李白《塞下曲六首》中的一句:“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公众号:天府散文

篇3:清明怀感

清明怀感

又一个清明,

又一片细雨。

伤感的季节,

怀感的时刻。

清明的雨—

滋润了万物;

往日旧事—

催落了众泪。

燃烧的纸钱,

化做只只蝶,

飞向了天空。

随哀思远去。

清明的细雨,

寂寞抽打着。

淅沥淅沥……

不断的下着。

篇4:清明怀父的伤感散文

清明怀父的伤感散文

又是一年清明时,每逢此节倍伤心。又一次深深的思念着我的父亲。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六年了。他一生勤劳坚辛,对家庭尽心尽责,对工作呕心沥血。一身清廉,两袖清风。他没有留给我们什么家产,却留给了我们永远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父亲的童年很凄惨,七岁时爷爷就病逝了,抛下年幼的父亲,和缠着一双小脚的奶奶,还有两岁的姑姑。

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劳动能力,不得不将家里仅有的两亩薄地租给别人耕种。靠着低廉的地租艰难度日。可奶奶还是在无比艰难的困境下,省吃检用的供父亲读了五年私塾。父亲很用功,练就了一手好字,算盘能倒打如流。可是越来越糟糕的家境,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小小年纪就用瘦弱的肩头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在那个年代,他又能作什么呢?只能上山砍柴。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带上两个窝窝头,和乡亲们一块儿,走二十里路,趟过汉江。在南山砍柴。别人在天黑前都已挑回了一大担柴火。父亲却在奶奶的期盼中,很晚了才挑回一小担柴。第二天又是不等天亮,就得赶紧把柴担挑到十里外的柴市上卖。要是运气不好,一小担柴要两天才卖的出去。那时父亲还不满十五岁。每当听奶奶讲述那些悲伤的往事,我们早已泪流满面……

受尽了人间的苦难。父亲却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在他十八岁那年,全国解放了,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大量有知识的青年参加建设。父亲出色的文笔和出众的人品被乡领导看中了。他应招给乡领导作了秘书。一年后又被调到了县里工作。由于工作能力超强,表现优异。很快被调进了地委机关。主管机关财务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

也许童年受了太多的欺侮和孤独。父亲一生养育了我们九个孩子。他感受到了一个大家庭的温暖。却也给他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小时候,最让小伙伴们羡慕我们的,可不是偶尔随父亲坐上帆布篷的小吉普车。而是他们都眼馋我们家的果园子和菜园子。那时候父亲每月的工资只有五十二元。要养活十二口人的大家庭,确是很困难的。为了不让我们饿肚子,父亲想尽了办法。他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上种满了果树。夏天我们采摘下一筐筐又红又大的鲜桃。秋天刚收完核桃,那小灯笼一样的柿子又红遍了枝头。我象小猴子一样,灵巧的在高大的树上采摘着柿子。奶奶用几个大木箱把柿子装起来,在里面放进几个木瓜和梨子,一星期以后,柿子又亮又软。我们哥儿几个就把柿子提城里去卖,五分钱一个。那劲头别提有多大了。

父亲在机关干了几十年,可他却是个地道的农民。我们家的菜园里,从没有缺少过应时的蔬菜。父亲从菜农那里学会了先进的种植技术,采用了小拱棚栽种。每种蔬菜都要提早上市二十天。他非常细致,所有的苗子都是他亲手栽培。我们只管浇水锄地。施肥和田间管理更是不让我们插手。辛勤的劳作换来的是果实满园。初夏的园子里,线椒成串;西红柿又大又圆;茄子象小孩的脸胖胖乎乎的;那黄瓜更是又嫩又绿,顶花带刺,直直的悬满了支架……

父亲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下班,匆匆骑半小时的自行车回家,车一停就去菜地忙活。干到天黑,吃过夜饭又匆匆的赶回单位。在办公室一坐又是几小时,从没有十二点前睡过觉。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那时所有的帐单都是用算盘打出来的,所有帐本也都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工作很繁忙,他没有出过一丁点的错。我现在还保留着一本五十年代父亲的工作笔记,那绿豆大小的整齐飘逸的`行书字体,是我们永远也模仿不出来的。

父亲很喜欢过节。每逢中秋节,他都要买回几箱水果让我们痛痛快快地吃。当时市面上很少见的哈密瓜和苹果,他都舍得买给我们。每年的除夕之夜,我们都能穿上崭新的衣服,父亲挨个发给我们没打过一点折的压岁钱。哥姐们发两块钱,我和弟弟发一块钱。手捏着崭新的票子,我们心里乐开了花。

父亲经历了苦难的童年,他却用自己的勤劳和挚爱,给了我们无比幸福快乐的童年……

可是,所有的幸福都随着父亲的身体状态嘎然而止。长年累月的过度劳累,父亲身体严重透支,他积劳成疾,患上了糖尿病。只要好好休养,心态平和也不会有多大问题的。可父亲还是一如继往的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劳作。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在五十岁时,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工作回家休养。

但回家后,他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摆弄他的菜园子了。到后来没力气了,就用一个小凳子坐在菜地里,用小手锄一点点的锄草松土。谁也无法劝说他放下手里的活。

父亲常训导我们的一句话就是:作人一定要踏实勤劳,不然就是抱着金饭碗也会饿肚子的!

永远也忘不了,那几年的腊月底,我用架子车把父亲拉上十里路,去城里置办年货。那时的父亲已极度瘦弱了,走路都很吃力了。可他依然要亲手为我们置办年货。让我们过上一个温馨的节日……

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天堂的慈父,你好吗?儿子还是要再劝劝您:不要再那么操劳了。

篇5:清明寄思念,阳春怀旧情散文

清明寄思念,阳春怀旧情散文

又是一年清明到,晚辈轻轻把墓扫。清明是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初春光景;清明是踏春旅游,遍景寻芳的好雨时节;清明更是寄托哀思,祭祀先人的传统节日。

小时候清明是门前插满了柳条,孩童吹着口哨相互追逐;上学后清明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些许诗意和淡淡忧愁;长大后清明是对爷爷的无尽思念,一抔黄土,几行眼泪。

爷爷是位慈祥、和蔼而又健谈的老人,我的童年时光是在爷爷的膝下度过的。不知多少个夏夜,看着满天的星星,听着爷爷讲的动听的童话故事,在庭院的'老槐树下,甜甜地进入梦乡。不知多少个冬夜,在爷爷家围着火炉,吃着零食,听着噼里啪啦的柴火声,向爷爷讲述学校的趣闻,炫耀着自己已经学了多少东西。爷爷甜甜地笑着说,我的孙儿有出息了,将来必定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爷爷有了好吃的,就会给我留着,每次去爷爷家,总能一饱口福,解解嘴馋。钓鱼,玩弹弓,吹用泥巴捏的口哨,都是爷爷教会我的,它们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每当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幸福的笑容便洋溢在脸上。

自从初中住校后,和爷爷见面的日子就少了,只能在寒暑假去探望日渐苍老的爷爷,白发苍苍,青丝不见了踪迹,皱纹写满了额头。爷爷容颜虽老,心态依旧。在爷爷眼里我还是那个聪明、顽皮的小孙子,好吃的东西仍然给我留着。在暑假的时候和爷爷在湖边钓鱼是最幸福的事,夏风微拂,柳枝曼舞身旁;湖水涟漪,鱼儿飞跃水面;爷孙静坐,笑容甜美。

上了高中后,爷爷的身体状况每日俱下,颜色憔悴,形体消瘦。每次见到爷爷,他依旧是乐观的笑容,开朗的心态。爷爷为了不让我担心他的身体,总是笑着对我说,爷爷的身体棒的很,等你考上重点大学,咱爷孙好好喝上几杯。

高三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北风肆虐,大雪频频,爷爷的身体更差了,终日躺在病榻上。在一个北风狂吼的冬夜,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听爸爸说,爷爷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业,在他病重的时候坚决不让喊我回家。在爷爷出殡那天,我身系素缟,哭声动天;在收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我长跪爷爷坟头,泪雨凝噎。

每年的清明,我都会来到爷爷的坟头,除去杂草,新添几抔泥土,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季节诉说哀思,洒下几行热泪;在杨柳依依,春满枝头的初春光景,我们更能够体悟活着的美丽,于是便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草寂寞轮回的释然,无论闲情逸致也好,愁绪满肠也罢,我想,都表明后辈人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篇6:清明怀记作文

清明怀记作文

那个年代的人还记得女排精神吗?

那个年代的'人还记得几家人聚在一起看女排的盛况吗?

郎平、张蓉芳、孙晋芳、周晓兰、陈招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还记得你们年轻时朝气蓬勃的模样

还记得你们站在领奖台上的荣光

我们曾经为女排的三连冠热泪盈眶

我们曾经在电视机前一起呐喊

当繁华退去

当容颜渐老

当惊闻招娣姐的离世

简直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

多希望这只是愚人节的玩笑

前两年还和招娣姐合影

大大小小的姐妹们把您围在中间

您一身戎装恬静的微笑

当时我还和周围的人说快看这是我当年的偶像

如今偶像走了

招娣走好……

怀念招娣姐……

高三:睿贝

篇7:清明怀祖作文

4月4日是清明节,大家都很熟悉。清明节我们都有一个习俗----上山祭祖。

山上的路可真难走啊!我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爷爷跟在我的后面走。山上的景色可真美啊,听,丁冬的流水声,姿态各异的山花……山路越来越陡峭,我也越来越累,气喘吁吁的。我们沿着小径走上山,一路上,上山下山的人数不胜数。经过我们的“跋山涉水”,终于到了我太爷爷的墓前。我看见墓上长满了野草、野花,爷爷立刻用割刀割草。而我在给太爷爷的墓描字。

这描字可不是简单的活!我生怕颜料会滴下来,就小心翼翼地描着。爷爷割完草后,来到太爷爷的墓前,拿出蜡烛、香和祭祀用品,摆在太爷爷的墓前,点上蜡烛、香,祭拜起来。我跪在爷爷旁边,祭拜太爷爷,我希望太爷爷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学习更上一层楼。忽然,我看见了许多山花,我马上跑到了那儿,摘起山花来。

我摘了许多山花,转头望去,下面的景色尽收眼底。啊!我们的祖国可真美丽啊!

篇8:清明怀先烈作文

清明将至,伴着丝丝细雨,缕缕思绪在脑海飘荡,勾起了我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百年之前,爱国学子们在北京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他们高声诉说自己对国家的爱,对敌人的恨;他们展示了中国人民火热的爱国情怀。他们牺牲了自己,唤醒了人民。也是从此,中国无产阶级崛起了。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要缅怀他们。

七七事变发生后时,是我国英勇无畏的士兵识破了日军的诡计,保卫了卢沟桥,保卫了那条通往中国腹地的要道。如果没有他们,中国说不定早就沦陷了,哪还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哪还有今天的我。他们无疑是英雄,在今天,我们要感谢他们。

十九世纪初,落魄英雄拿破仑就说过:“中国一旦觉醒,必将震惊世界。”这句话说的不错。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事迹穿到海外震惊了无数人,在他们心中那时的中国不过只是一只病弱的瘦狮,对他们的侵略毫无还手之力。可林则徐这一举无疑是告诉他们,中国一直都是沉睡的巨龙,而今就是巨龙觉醒之日,就是中国震惊世界之日。

邱少云,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名字。他在战争中严守纪律,在猎火的焚烧中纹丝不动。他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叶挺的《囚歌》中的一句:“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水生!”虽说不是那么恰当,但我觉得他内心当时应该充满了热血和希望。他坚信我们的胜利。

刘胡兰,目前为止已知的抗日女战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毛主席亲自为她题字“生的光荣,死的伟大”。担任妇救会主任。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最后却惨死敌人枪下,实在可叹。而我们当今,必会把她的意志传下去。

邓世昌,那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在甲午战争中拼死撞向日军战舰,给日军带来巨大冲击,给我军带来巨大鼓舞。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换来了中国人民对敌人的反抗。随时甲午战争失败了,但他未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千年来诉说了人们的心情。清明之日,雨水纷纷,行路之人,思绪万千,对先人之怀念,让其几欲断魂。可在清明之日,缅怀先人,牢记历史,又让人心情激动,真是矛盾啊!

清明怀感

清明叙怀作文

清明怀思优秀作文

清明散文

怀余光中经典散文

散文鉴赏:清明

清明赋散文

清明短篇散文

清明细语散文

初春景怀的散文

清明怀滇西抗战散文(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清明怀滇西抗战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