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里清明的散文(共含4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花家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里清明的散文
青里来时,遥闻春溪声声碎,嗅得手植棠梨初发轻黄蕊。天淡天青,宿雨沾湿了衣襟,清明时薄雾氤氲中一抹石青色的影,疏疏朗朗,却又缀着缕缕的愁绪。一种叫做青的美味,是被镌刻的记忆。
家乡的清明有一种传统的食物叫做青麻糍,它是清明最鲜活的印记,而青,则是它不可或缺的灵魂。葱绿的青芽摇曳在孟夏的雨里,幼嫩的茎叶披着乳白的软绒,是它最轻盈的羽衣。鹅黄的小花细碎地开着,是少女最明媚的笑靥,就这样徘徊在这一花一世界。
清明农家妇女的纤手将它们从田埂、从草丛一处处寻到,轻挼草色二三,拢在竹篮。自水中涤去春泥的腥气,余下的便只是植物纯粹的清甜。青在人们手中接受一场洗礼,于石臼中褪去植物的形态,纠集在一起的茎叶,渗出浓稠的墨绿色汁液。柔软的茎叶也终究被捣碎,随即一碗草汁便融入即将完成的麻糍!
灶上的笼屉烟气袅袅,晚稻米在蒸笼里变成软软糯糯的米粉,村里的老石臼们不停地忙碌着,它们把依然热气腾腾的米粉舂成麻糍,大木棰起落间,软趴趴的米粉渐渐有了玉石般的光泽和紧致,再加入草汁,羊脂白玉便化为碧色的翡翠。不同于白麻糍的软糯,青麻糍更多了“青”这种植物独特的'柔韧与清香,细尝时唇齿间缭绕清新的草香,淡始觉甜。
麻糍永远是清明祭祖的主角。青白二色是最圆润如意的双色太极,清廉清正纯粹是它们给我们的教导。而这么一盘青白麻糍是我对家乡永恒的记忆。热气腾腾的麻糍,岁岁青苍坟前共将美味品尝,最是共享的快乐,最是生活的富足,最是清明烟雨里一幅圣手丹青。
早春抽出新芽,是懵懂的纯真;清明里轻挼入手,是生命的欢畅;炉灶间氤氲的水汽,是劳动的愉快;石臼中起落的木槌,是富足的悦动;石台上静放的青麻糍,是前人后人心中共同的悸动。这是人与美好未来的邂逅。
时代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声步步逼近,农耕时代的盛事作为一种文化的沉淀在一代代人的骨里血里,是一个时代与一个地域专属的钤印,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收获的馥郁,延续着枯荣。
清明时节雨纷飞,问一句家中青糍备否,风露更婆娑。何时发现,乡土的气息深深镌刻在我眉间心上,再分不开脱不掉。
青里是青糍,青糍里是清明时,而这所有,是永世无法磨灭的缠绵悱恻的家的记忆。
清香草色,清明青团散文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
春风夜夜徐来,不知江南的艾草泛青了吗?
打开来自杭州的快递,纸箱子里冒出的还是阵阵寒气,知味观的青团被冰袋裹挟着,从几千里外奔波而至,只为满足我记忆中的一抹草色,一缕清香。
青团,多数是用艾草作为制作的原料,袁枚的《随园食单》记道:“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之中的青菜,不知是否就是艾草。
但在我的印象中,艾草是端午前后挂在门上的,而用来制作青团的是另外一种,田间地头那么不起眼的叫“棉花头“的东西。
“棉花头”实为鼠曲草,这别称大约是因叶子上毛茸茸的而得名。
记得从前春日的周末,油菜花开遍野,南方低山上层层叠叠,金黄色的小花在春风中浮动飘荡,像海浪般高低起伏。在高高的油菜花底下,阴暗的地方,常常藏着这种叫“棉花头”的野菜。
初至金华的母亲,从未吃过青团,更不知道怎么制作。从前每年清明前后,楼下总会有阿姨奶奶推着车,来卖青团、清明@。
我所认识的青团和清明@还不大相同,青团多是豆沙、芝麻的甜咸,圆圆的团子状,清明@多是笋干、肉、豆腐干的咸、辣馅,饼状印花成型的。推车来的阿姨奶奶们从不吝啬,手把手的`教学,从不害怕你学会了失了生意。
将新鲜采摘的鼠曲草用慢火焯水,植物特有的汁液渐渐渗透出来,面团的青色就来自于此。加入糯米粉,面团夹扎着鼠曲草的茎叶,散发出悠悠的青草香气。
回到北京,才发现原来熟悉的稻香村,也开始卖青团,只吃过一次,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总觉得颜色好像不是青翠的绿,味道好像也不是清新的甜。
后又偶然得知知味观的青团,买来一试,竟成了习惯。虽不是当年楼下阿姨奶奶们的味道,却仿佛是带来了南国的春风和潮湿的空气......
在清明的日子里散文
清明的雨下得真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伴着隆隆的雷声从天缝里直泻大地 。六点我睁开睡眼朦胧的双眼,望见窗户上那些水珠,心也就踏实了,此时正是江南采摘雨前茶最好的黄金时间,故在晴朗的天气里是不能睡懒觉的。
昨天下午一个人进山凹采茶去了,人间的四月天是花的世界。早上刚下过一阵雷雨,花和叶子上还沾着晶莹的水珠儿,山谷很是幽静,置身于大山的怀抱里整个人感觉非常舒服。行走于山间小路上捕捉到的是绿色山林里那盛开着的朵朵粉红。一只白蝴蝶在我前面翩翩而舞,随后轻轻落在路边一朵开白色野花的花蕊里,它煽起那对薄纱似的翅膀再也不想飞去。我知道这是花和蝴蝶恋爱了,我不想惊扰它们的缠绵,悄悄地离开……
海棠花这几日受到了雨水严重的摧残,变得无精打采起来,看似像生了大病,慢慢地开始飘落于地面上,不由得让我怜悯起这些将要化为泥土的花来,想起林黛玉那寄人篱下的悲残命运。
采茶是件辛苦的事,每年这个日子里我的心就会涌起一丝惆怅,淡淡的忧伤中带着甜甜的幸福,一个人采茶总会想起一些事来:
前天妈妈就来帮忙采茶,出嫁整整二十年,一直让妈妈操心。妈妈快步入古稀之年了,说真的我心里还真过意不去。闺蜜说:“真是个幸福的小女人,有妈妈照顾着!”是啊,如今凯歌也长大成人,作为妈妈,我享受到的是孩子的孝道;作为女儿我享受到的是父母的恩情;作为家里的次女我享受到的是兄弟姐妹们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奶奶和爷爷在世的时候对我疼爱有加,他们有恩于我。这个清明的日子里我特别地怀念他们,不知他们在天堂过得是不是很快乐。奶奶在的时候一直放心不下我婚后的生活:她担心我去了婆家会受到委屈;她担心夫的马虎会对我照顾不周;她担心我婚后的日子会过得不富裕;她担心凯歌没人领……
记得,我出嫁的.前一个月,奶奶心脏病复发住进镇卫生院。白天爷爷到医院陪护,下班后我就直接去医院。晚上我睡在奶奶的另一头,夜里,奶奶总会用她温暖的手把我的脚唔热。病房里有还有其他的几位病人的家属,每天早晨我都是第一个起床,给奶奶打水洗簌,梳好头后,我就上街给奶奶买爱吃的点心。我会看着奶奶吃完,还不停地问:“好婆,好吃吗?”奶奶总是慈祥地点头说:“嗯,好吃!”病房里的人,都说奶奶真幸福,有这么一个孙女陪着。和奶奶认识的医生也会对奶奶说:“好婆,你的孙女真孝顺,你看,这模样还真标致。”奶奶听后总会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出嫁的日子到了,我去和奶奶告别。奶奶哭了,哭的让我心酸,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不停地抽噎着。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出嫁,我舍不得离开这个家,我舍不得离开我最亲的奶奶。迎亲的队伍走后,那晚,爷爷喝了闷酒,是因为和姐夫发生一点磨檫。
后来,凯歌出生了。奶奶和爷爷可开心了,因为凯歌长得眉清目秀,特招人喜欢。产假过后,一个难题摆在我面前,孩子没人领怎么办?当我陷入绝境的时候,奶奶毫无顾虑的接下了这份重担。
凯歌五岁那年,我亲爱的奶奶离开了我们。那天,我下班回家,听到消息说奶奶进了大医院。一种不详的预感锁上眉头,真想赶去医院,夫说:“明天去吧!”晚上,我心焦如麻。半夜,弟弟来报丧,他哭着敲响了我家东边卧室的窗:“小姐姐,奶奶过世了!”“哇——”我大声地哭出声来,赶紧叫醒凯歌,匆匆赶回娘家。
奶奶的遗体摆放在叔叔家的一间小房间里,她很安详,就是眼睛没有紧闭。妈妈走过去说:“你最心爱的孙女回来了,你闭眼吧!”我抚摸着奶奶冰冷的脸蛋,看到了她那对菩萨似的大耳垂,起了皱痕,一阵悲痛从心里头涌上来,哭喊着:“奶奶,奶奶——”可是无论怎么喊,奶奶再也听不见了,或许只有她那颗飘散的灵魂能听到我肝肠寸断的哭泣。小的时候,我只要摸着奶奶的这对大耳垂就能一觉睡到大天亮,在我心里奶奶就是观世音菩萨,她是为了我们姐弟三人而来的。一旁的爷爷也已经悲痛欲绝,他不停地对我重复着同一句话:“燕儿,怎么办啊,好婆没了!好婆没了……”
奶奶去世后,爷爷每天在遗照前给奶奶上一炷香,泡上一杯茶, 端一碗饭。活着的时候他们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奶奶死后爷爷更加思念。一年后爷爷也走了……
窗外的雨很大,伴着我的思念流进了心里。起身,泡一杯前天采的清明茶,祭奠我那在天上的爷爷和奶奶……
雾里青散文
三百年前,满载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的瑞典商船“哥德堡号”不幸触礁沉没,大批上等的“雾里青”随之沉入茫茫大海。也许你会以为她从世界上永远消失了,其实不然,她只是和世界做了一个俏皮的隐藏。她把一缕香魂深藏在海底,又把一脉如兰的气息藏在人迹罕至的千米高山之上,云雾飘渺之中。就像一个美丽的公主,长久地安睡,是为了等待一个爱她懂她的人去梦、去寻,去开启她。
“雾里青”有一个抒情婉约的名字。据说在皖南仙寓山茶乡的大山深处,有一个草木森森,青藤覆盖的亭子,当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从这里路过,曾经休息于此。这地方沟壑重重,层峦叠翠,云雾飘渺,俊逸空灵,让皇帝龙心大悦,意趣缱绻。在给乾隆送茶水的百姓中,有一位姑娘生得明眸皓齿,腰身婀娜,举手投足,万千风韵,让风流皇帝一见倾心,随之演绎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爱花絮。据说这姑娘名叫吴丽清,姑娘送来的茶水碧绿澄澈,芳香四溢,回味悠长,和村姑自己一样清新美好,乾隆因之把此茶命名为“雾里青”。
“雾里青”的家坐落于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牯牛降腹地,海拔千米的高山幽谷,烟雨迷蒙,溪水潺潺。在云蒸雾罩之间,细石流泉之侧,她秀美葱茏,翠华摇曳,以“雾里青”大名的古丽清雅,叫响自己,也以“纯天然”“无污染”叫醒天下,更以“富含硒”“野花香”称绝于世。
如果你沿着古徽道走进古木参天的大山,如果你轻轻踏过长满千年青苔的石板道,走上起起伏伏的山岭,你就能看到隐在云雾深处的“雾里青”俏丽的容颜,闻到其古朴素雅的暗香。这里有“安徽天方茶业集团”开发的万亩茶园,每年清明前后,采茶的江南女子们在明丽的春日里,背着竹编小背篓,纤柔的指尖在一望无际的绿海波涛中上下翻飞,“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妹妹呀,你采茶好比鱼跃网”,伴着此起彼伏的歌声和欢笑声,嫩绿的叶尖从身前飞到身后,飞满背篓,飞散在天地间,茶香也随之飞遍天下。
“雾里青”茶完全遵照古茶制作工艺,三十七道工序一丝不苟,当幼嫩碧青的叶芽摇身变成“雾里青”成品茶,真可谓昨宵“藏在深山无人识”,今朝“大家闺秀座上宾”。在2004年举行的中国(厦门)国际茶文化节上,“雾里青”被评为中国极品名茶中的“五星级国际茶王”,并曾以500克12.8万元的天价被瑞典东印度公司竞拍成交,成有名震四海的超级名茶。
“雾里青”并未拜禅宗,却以一颗佛心生息在优美天成的自然环境里。每一只叶片都一尘不染,每一芽嫩蕊都清新雅致,每一缕芳魂都得造化的厚爱,可滋养延年,可荡涤尘心。“雾里青”不敷粉却容光焕发,不倨傲却超凡脱俗,世上还有哪一种植物的叶子能与之媲美呢!
我最喜欢泡一杯“雾里青”,静坐于书房或花下,看夕阳一点点往西天漫游,品味着喧嚣世界中的幽静,享受傍晚这最美的时光。如果再播放一段古典名曲,那就更美妙不过了,舒缓和谐的音韵,伴着清茶袅袅的香氛,会让你觉得满身满心都清俊闲雅。
此时,心静如禅,细细把玩手里的杯子,看一根根饱满秀丽的.香芽渐渐直立杯中,看肥嫩的叶芽茸毫披露,看洁净的汤色浅黄明亮,深深吸一口香气入肺,持久的嫩香沁人心脾。这时候,也许你会突然意识到,原来人的心田也需要灌溉,需要滋养,需要一分熨帖的心灵关怀。
当生命拥有了茶水不动声色的濡染,当岁月领悟了如茶样波澜不惊的平和,当生命经历了“雾里青”一样在时光深处的埋藏,当凡心静享了一份弥散于七窍的馥郁,你才会真正懂得,茶样的人生,才会暗香浮动,才能真味隽永。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人生更让人觉得惬意舒适,安逸从容,恬静幸福呢!
★ 清明散文
★ 青春雪散文
★ 清明吃青团作文
★ 散文鉴赏:清明
★ 清明赋散文
★ 清明短篇散文
★ 清明细语散文
★ 重游青石板路散文
★ 韶华青逝散文
★ 偷青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