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哲学的同一与可持续发展观(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这都是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哲学的同一与可持续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立统一”规律所揭示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事物存在与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定性,就如同水与波浪一样不可分割.“同一性”规定矛盾运动是统一体中的斗争与变化,存在于“某事物之所以成其为某事物”的度的范围内,表现为事物常态的存在;而对立与斗争性,规定这一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发展趋势,其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仍然表现为常态,即质的稳定性.突变则是冲破或破坏“同一”的临界,是使甲事物变为乙事物的质变.由此,乙事物又在新的“同一”的规定下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了.
作 者:白景学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报副总编辑 刊 名:石油政工研究 英文刊名:SHI YOU ZHENG GONG YAN JIU 年,卷(期): “”(4) 分类号:B2 关键词:科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人类只有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不断谋求自身精神的进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 者:吕家云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物理系,巢湖,238000 刊 名:巢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年,卷(期): 4(1) 分类号:B0 关键词:科学技术 可持续发展 和谐 知识经济 创新能力 价值观念解析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新思维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新发展观包含着生态持续性原则、经济持续性原则和社会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观为主客体关系的重构带来三方面影响:一是主客体关系在当代的时空拓展;二是主客体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的消极互动向积极互动的'转变;三是开辟了主客体关系中理性与价值双重尺度整合的可能性.可持续发展观为当代人类自我中心化的扬弃提供了逻辑和实践的契机:一是它带来了极限意识的觉醒;二是它带来了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间的互为“他者”及“对话”关系的确立.
作 者:殷庆威 钟新海 作者单位:殷庆威(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四系政委、副教授)钟新海(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政教室副主任、讲师.青岛,266041)
刊 名:东方论坛 英文刊名:ORIENTAL FORUM 年,卷(期): “”(2) 分类号:B0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哲学观念 理论思想道教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的瓦屋山,其原始神奇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进行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教育的理想之地,也是开展道教文化旅游活动的宝贵资源.道教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老子之“道”是一种永恒的矛盾运动,实质为一种非线性的自然法则.道教主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也是生态学的出发点.在旅游环境治理中,要坚持生态学原则、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
作 者:李后强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物理系 刊 名:系统辩证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IC DIALECTICS 年,卷(期):2001 9(1) 分类号:B958 F061.3 关键词:道教 生态学 瓦屋山 可持续发展论科学的资源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作为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可持续发展思想已为全人类普遍认可并付诸实践.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资源危机成为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事实,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订立的重要着眼点,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则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作 者:杨荫凯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发展司博士,北京,100824 刊 名:资源・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 年,卷(期): 3(2) 分类号:B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资源 资源观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从哲学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哲学四个层面的问题.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是“天人合一”.主张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过程中,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合理地位.
作 者:赵丽梅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3(5) 分类号:B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 自然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分析了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途径等两大问题.
作 者:赵秀娟 Zhao Xiujuan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北京,100010 刊 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辩证法 生态系统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这一流域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地理环境虽是一个整体,但因各个地区位置的不同,受内、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响,又存在着地域分异。最后,还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任一区域内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区域演变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的开发、利用应当是综合的,相关区域的发展也是彼此影响的。
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之后,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对抗”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改变着各地区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此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愈益强烈,导致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当今社会人地关系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人地关系成为联系高中地理教材各章的主线索,也就理所当然了。可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呢?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人地关系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三大灵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均不可偏废,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途径
2.1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
由于高中地理上册教材编排体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层构造体系编排的,每个圈层又都顺理成章地由内部结构、特点、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转换、现象与规律、形成与发展,成为一个个“小而全”的完整系统。每一圈层又包容了相关学科的大量基础知识,反客为主地排斥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内容。这些特点,使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可以根据“各层圈”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的持续运动与转换的过程,首先树立学生的“持续”意识,为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1教师在讲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之后可适当小结:
以张家港市为例,从12月22日→次年1月→6月22日→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球公转速度的渐变情况。
然后再明确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运动过程。可进一步指明这种持续变化具有同时性。例2在讲授第二章第二节中“气温的日变化”的内容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曲线图结合下表进行讲授:
通过分析讲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地面获热→地面储热→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大气获热→大气储热→大气温度的变化。学生很容易明了这也是一个持续变化过程。例3在讲授“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时有关大陆上等温线弯曲特点,通过图文分析,可以得出:一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七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
可用“南南北北”四个字来概括这一特征。进一步分析后可小结为:
上述三例的综合,不仅可使内在联系的知识活化,还强化了“持续”意识的培养。事实上,整个高中地理上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气环流的时空变化、海平面气压形势的消长、降水的形成过程、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内外力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地热的积累与释放、地壳的演化过程、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单向流动、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自然带内一个要素的变化对其它各要素的影响等等。这些例子,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深入浅出地讲解,都能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持续”意识。
整个高中地理下册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下面依教材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分章论述。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选择合理的.方式,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不能“竭泽而渔”,损害自然资源的发展基础。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这些资源利用的闭合循环系统;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续利用方式的方向转变。对于可再生资源,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确保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各种可再生资源能够循环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材中提到的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退耕还牧、南方丘陵山地的林业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森林法的制订实施;牧区的划区管理、定期轮牧、轮流打草制度、规定载畜量、建人工草场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有利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润物无声。
通过第六章的教学,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第七章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与能源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一些问题可供学生讨论:
1.哪些能源的利用会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哪些能源的利用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2.世界能源的产、供、销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能源的产、供、销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世界上相当一些国家,可再生能源尚未成为常规能源,而非可再生能源又面临贫化甚至枯竭的危
险,为了维持本国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
什么?
5.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6.能源消费构成与可持续发展。
7.“能源危机”与区域经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美、日等国是耗能大国,美国年能耗达7亿多吨;而世界上的一些贫困国家对环境的需求、消耗也很多,对资源的开采是掠夺式的。为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日等国对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应持何种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会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会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要突出讲授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途径,例如要遵循生物再生产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对农业的持续要重视气候条件中的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此外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还与科技投入和社会制度有关,与农业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有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影响更大,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两个原则:“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应结合本乡本土,看到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成就,师生共同探讨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工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宜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合理布局的意义、科学技术的水平、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工业的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轻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等方面层层展开。例如结合教材可提出:如何根据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的空间转移,邻近地区怎样才能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从我国国情着手,着重探讨农业生产、交通建设、能源建设、工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科教兴国战略、体制转变等方面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人口构成、数量、素质、增长、分布、迁移、流动,同“可持续发展”都有关联。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教学过程中,除了说理之外,还可举例讲解,例如:移民是世界性难题。为了兴建三峡工程而进行的移民方式,不仅对移民进行了经济补偿,而且保证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如在三峡大坝附近兴办水泥厂,既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也考虑了三峡工程的需要,并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工程投资。三峡工程的开发性移民(1985年―2008年,移民总数为113.2万人),无疑是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引用张家港市“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过程的成功经验。
全书的最后一章,对前面各章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带有总结和提高的双重意义。教学过程中,宜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着手,通过前面各章学过的知识,和已渗透的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资源利用方式、“三废”排放、人口增长、规划不当和自然原因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以总结,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只有在经济增长中保护好环境,发展才能健康,才有后劲,才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可联系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例。驾轻就熟地归纳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2.2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
第一,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第二,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三,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收视有关持续发展的电视、广播(如姜昆、李文华的宣传环保相声《严重警告》等)。
综上所述,只有从基础入手,内外结合,层层推进,全方位多形式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这一流域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地理环境虽是一个整体,但因各个地区位置的不同,受内、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响,又存在着地域分异。最后,还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任一区域内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区域演变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的开发、利用应当是综合的,相关区域的发展也是彼此影响的。
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之后,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对抗”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改变着各地区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此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愈益强烈,导致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当今社会人地关系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人地关系成为联系高中地理教材各章的主线索,也就理所当然了。可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呢?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人地关系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三大灵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均不可偏废,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途径
2.1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
由于高中地理上册教材编排体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层构造体系编排的,每个圈层又都顺理成章地由内部结构、特点、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转换、现象与规律、形成与发展,成为一个个“小而全”的完整系统。每一圈层又包容了相关学科的大量基础知识,反客为主地排斥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内容。这些特点,使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可以根据“各层圈”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
[1] [2] [3] [4]
哲学常给我们普通人一种神秘感,甚至有时候我们觉得哲学不过是有人故弄玄虚罢了。貌似也是,那谁不是说:哲学就是将复杂的事理简单化,但所谓的哲学家偏偏就长篇大论加以解释,后来连自己也弄不清楚怎么回事了。
其实人人都是哲学家,我在学校上过的哲学课曾总结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观,如果某个人把这些零散的哲学观系统的将其理论化概括,那么这个人就是哲学家了。我们每天都和“哲学”一起生活,因为哲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如,人每天都要吃饭睡觉,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再例如,人无时不刻处于运动之中,因为地球是无时不刻地在自转和公转。
人的生活就像日出日落一样循环反复,但太阳并不是每天都出来,即便是每天都出来,但有时也会被云半遮或全遮住。因此人的生活也偶尔会有喜怒哀乐的交替。讲到这个问题便又涉及到个哲学观,其实是太阳不“出来”,还是太阳每天都“出来”只是被云层遮挡住了我们看不见就说它不“出来”了呢?显然,这和格陵兰岛被发现之前存不存在的问题的道理一样。
快乐是所有人都追求的,于不同的角度说快乐就有不同的含义,但人每天都在生活着,所以我们便从生活的角度对快乐作个哲学概括。前提是必须先知道生活是怎么样的,从普遍狭义的角度看,生活就是不断遇到困难,当然,这样的困难是包括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假如你战胜了它,那么你就觉得很快乐!
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欲望”成为一切诱惑的根源。学者无心向学,因为已经丧失了“志”。古人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因为有“物”才有“嬉”,有“嬉”才丧“志”,是为玩“物”丧“志”。所以有“物”便不思“勤”了;做官的有“权”了便有了钱,有钱了当然要花天酒地,如此便会不务“政业”。置人民于不顾,丧失了道德,藐视并挑战了法律。所以有了“权”便不思“政”了;两人信誓旦旦,誓要地久天长,海枯石烂,至死不渝,可一方一旦有了“新欢”便忘了山盟海誓,一忘两人又隔天涯,爱情真的连小孩的过家家游戏都不如。所以有了“新欢”便不思“誓”。。。。。。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多了见怪不怪,所以也就说它是“正常”的了。其实这些现象不都只是同一个道理吗?不思“蜀”是因为“乐”!
这个残酷的现实,使人们越来越深层度看清了“现实”。因为虚伪,有了貌合神离;因为残酷,有了一厢情愿;因为自私,有了麻木不仁。。。。。。两个人说是朋友,心底里则互相防备对方,在一起是为了互相利用,彼此虚伪的两人做朋友当然是貌合神离了;假如有女的对你说:“我们还是好朋友!”其实她的意思就是你还有利用价值。貌似某某说的,我已被榨干了,其实就是“我快被烦死了”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利益,但如果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利益对任何人和事都漠不关心,惟恐扰了自己,整个人就只剩下自私、冷漠和戒备。
其实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很少或说从来就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的困难着想。这和在树底下看别人上树的道理一样,树底下的人总对上树的那个人发出种种抱怨或者嘲笑,可是如果让你上树看看如何!我发觉有时候主观地看待某些事物真的很没必要,那样会显得自己很肤浅!
看待生活中人和事物就如看待历史现象一样,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有这两种人是我们所常见的,一种是攻于心计的,另一种是聪明坦荡的,区别这两种人便需要透过现象,这两种人的区别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道德的有无。可有些人是直接从“现象”就可以看得出来,气质就是。不有谁说:一个人到了一个高度的时候怎么低也低不下来,一个层次很低的人怎么装高度也会露馅的。气质是修养的外在表现,而不是故作姿态,矫柔造作!
现今的现实不是缺少“哲学”而是多了“人心不古”。
★ 哲学与人生教案
★ 哲学与生活论文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