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言文阅读题目:郑当时(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斤欠可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郑当时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 先:祖先
B. 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 存:存放
C.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视:视察
D.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发:检举揭发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与官属言,若恐伤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臣以险衅,夙遭悯凶
D. 顷之,守长史/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2、下列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B.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C.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D.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第II卷 (共114分)
四、古诗文阅读(共28分)
13、把文言文材料中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12分)
(1)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2)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3) 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
参考答案:
10.B(看望,问候)
11.C(连词,都表因果)A(前句表并列,后句表转折)B(前好像,后表假设)D(前语气助词,无实义;后主谓之间)
12.D
13、(1)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
(2)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
(3)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
【文言文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群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平议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意见不当,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
郑庄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肴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
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郑庄在外人缘虽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卒于任上。
【原文】【注解】
①此句是说汉高祖有意让项籍的旧僚属犯其名讳,以这种大不敬的行为来表示对旧主子的背叛和对自己的臣服。②任侠:好仗义行侠。③洗沐:沐浴,此指休假。汉制,官吏每五日例得休假。④存:存问,看望问候。⑤大父:祖父。行:辈。⑥这是指郑当时在武安侯的田蚡和魏其侯窦婴在廷中为灌夫事发生尖锐冲突,武帝征询群臣意见时,他先是肯定支持窦婴,后又怯懦动摇,因此触怒武帝被贬官。详见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 ⑦太史:疑为“内史”之误。前已言郑为右内史,居九卿之尊;后继言“以其贵下人”,正相切合。一说当从《汉书·张冯汲郑列传》为“大吏”。 ⑧诸公:对年长者的称谓。⑨馈遗:赠送。⑩算器:竹制器皿。(11)推毂:推车,此处借言推举人才。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与车幅相接。常用作车轮或车的代称。(12)名吏:直呼吏员的名字。(13)山东:古时泛指肴山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翕:(xī,西)然:和同一致。(14)治行:准备行装。(15)赍:携带。(16)甚引:很明确地表示意见。引,引决,决定。当否:是非。此句是说郑当时在皇上面前不敢明确坚持自己的主张。(17)僦:运输。(18)逋负:拖欠,此指亏欠承办运输的钱款。(19)发:检举揭发。(20)赎:纳钱赎罪。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8题。(16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译文:
8.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
答: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答:
二、(16分)
5.(1)有人 (2) 栖息(3)这(4)离开
6. B(3分)
7.(1)惠民子在魏国(染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分)
(2)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
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分)
(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鶵(把惠子比作鸱;氢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3分)
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题目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后面题目(17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小题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⑵名之者谁?()
⑶行者休于树()
⑷觥筹交错()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4】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⑴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
⑵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小题5】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3分)
文言文两篇阅读理解题目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周武王克殷①,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邹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武王日:不可。邵公出,周公②入。武王日: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武王日:善哉!乃从周公之言。 (选自《周公安民》) 【注释】①殷:殷朝,即商朝。 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
2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又何间焉 (2) 小惠未遍
(3) 周武王克殷 (4) 惟仁是亲
27.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奈何处之 肉食者谋之 B.乃从周公之言 乃入见
C.必以信 以君之力 D.民弗从也 夫大国,难测也
28.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使 各 居 其 宅 田 其 田 无 变 旧 制
29、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3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1、从上面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谋士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2分)
参考答案:
26.参与;通遍,普遍、普及;攻克;亲近27.C
28.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
29.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放一条生路。
30、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同时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31.君主该爱护老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1:请用“/”线给下列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4分)
(1)忽啼求之 ( ) (2)邑人奇之 ( )
(3)稍稍宾客其父( ) (4)每以天下为己任(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小题4:试比较方仲永与范仲淹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参考答案:
小题1:余/ 闻 之 也 /久 (每处停顿1分)
小题1:(1)指“书具”(2)以……为奇;认为……奇怪
(3)以宾客之礼相待 (4) 把
小题1:(1)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有时晚上昏沉、倦怠了,就用冷水洗脸;食物不充足(没有饭吃)就喝粥充饥继续读书。
小题1:先天素质固然重要,后天努力更加可贵,只有发奋图强、勤奋学习,才能创出一番大事业。 ( 3分 )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阅读文本,比较二者的生活经历,总结启示合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题目点评
吃糟饼(8分)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①糟饼二枚,即有酣意。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那?”答曰:“非也,吃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体面。”夫颔②之。及出,仍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酒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③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之,咎④曰:“汝如何说熯,须云热饮。”夫曰:“知道了。”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的?”友问曰:“你吃几何?”其人伸手曰:“两个。”
注解:①啖(dàn):吃。②颔(hàn):点头。③熯(hàn):用极少的油煎。④咎(jiù):责怪。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①止啖糟饼二枚 ②适遇友人问曰 ③归以语妻 ④不待问,即夸云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汝如何说熯,须云热饮。
小题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友人是怎么知道此人吃的是糟饼的。(要求说出两点)(2分)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只 ②恰巧 ③告诉 ④说
小题2:(2分)你怎么说是用油煎的,你要说是烫酒喝的.。
小题3:(2分)例:(1)朋友逗他说:“酒是烫着喝的?还是凉着喝的?”他回答说:“是用油煎的。”(2)朋友问:“你喝了多少?”他伸出他的手说:“两个。”
小题1:
试题分析:“止”是通假字,通“只”,“适”是古今异义字词,古义为“恰逢”,“语”,应解释为“对……说”。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字词皆是常用字词。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小题2:
试题分析:熯,用注释,“汝”,你,“如何”,怎么,“云”,说,“热”,烫酒,“饮”,喝。先将每个字词的含义弄清楚,再组成句子。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短小,易于翻译。翻译文言句子,先要疏通全文的大意,注意句子的语言环境,然后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尤其要注意易混淆易译错的字词,要据文意句意仔细判断。
小题3:
试题分析:找出友人与此人两段对话,将对话翻译一下,“此人”在回答友人的提问时,总是想着糟饼。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短小,易于梳理文字信息。做古文阅读题,有时要注意提问方式,比如本题,不说“翻译”,而说“有自己的话”,其实就是翻译。
★ 当时年少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