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郑子家告赵宣子》文言文鉴赏(共含8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onab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出处:《左传》
晋侯合诸侯于扈①,平宋也②。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③,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④,以告赵宣子曰⑤: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⑥。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⑦,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⑧。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⑨,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⑩。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⑾。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⑿,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⒀,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⒁。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⒂。
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⒃’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⒄’又曰:‘鹿死不择音。⒅’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⒆,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⒇。文公二年,朝于齐(21);四年,为齐侵蔡(22),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23),赵穿、公婿池为质焉(24)。
【注释】
①晋侯:晋灵公,名夷皋。扈(hù):郑地,在今河南原武县西北。
②平宋:平定宋乱以立宋文公。宋昭公无道,先一年十一月,被宋襄公的夫人派人杀了。
③郑伯:郑穆公。名兰,为郑国第九个国君。
④子家:即公子归生,郑大夫。
⑤赵宣子:即赵盾。晋卿,晋国的执政大臣。
⑥蔡侯:蔡襄公。君:这里指晋襄公,晋灵公之父。
⑦敝邑:对别人称自己的国家的谦称。侯宣多之难:侯宣多,郑大夫,郑穆公为侯宣多所立,于是侯宣多居功专权,所以称之为“侯宣多之难”。
⑧克减:稍稍压制。
⑨寡君:人臣对别国称呼自己国君的谦词。嫡夷:指郑穆公的太子夷。嫡:嫡子,正夫人所生的儿子,一般都立为继承君位的太子。
⑩陈侯:陈共公。
⑾蒇(chǎn):完成。
⑿密迩:紧密靠近。
⒀襄:晋襄公。君:这里指晋灵公。
⒁及:来到。绛:晋都,在今山西曲沃县西南。
⒂蔑:无,没有。
⒃逞:快心。
⒄畏首畏尾,身其余几:言外之意是,郑北畏晋,南畏楚,又有什么办法呢?
⒅音:同“荫”,树荫,引申为庇护。此句言外之意是,郑被你们逼得濒于灭亡,就交不择所从了。
⒆铤:疾走。罔极:无穷。
⒇悉:全部。尽其所有。赋:兵。古代按田赋出兵,所以称赋。鯈(chouz):晋郑交界之地。唯执事命之:这是客气的`说法。真正的意思是,看你们怎么回答吧。
(21)文公:指郑文公。
(22)四年:指郑文公四年。
(23)巩朔:晋大夫。
(24)赵穿:晋卿。公婿池:晋灵公的女婿。
【白话翻译】
晋灵公在黄父举行大型军事训练,于是借机又召集各国诸侯在郑国的扈地会合,目的是要与宋国谈和。鲁文公没有来参加,因为有齐国侵伐鲁国的患难。《春秋》写道“诸侯会于扈”,意思是说这次会合没有效果。
当时晋灵公拒绝与郑穆公见面,认为郑国既服从晋国又投靠楚国。郑国大夫子家就派一位送信的官员到晋国送了一封信,信写给赵盾,信中说:“我们君主即位的第三年,就邀请蔡庄公一起服从你们君主。这年九月,蔡庄公来到我国准备同我们国君一起去晋国,但因为我国发生了侯宣多恃宠专权的患难,我们君主因此而不能与蔡庄公一起去。这年十一月,战胜灭绝了侯宣多,我们君主就与蔡庄公相随朝见服事于你这位执政。我们君主即位后第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我们君主的太子夷,为了向楚国请求他们与陈灵公讲和,特地去朝见了你们君主。十四年七月,我们君主又以完成了陈国的事情朝见你们。十五年五月,陈灵公从我国去朝见你们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去,陪同太子夷去朝见你们。八月,我们君主又去。作为陈、蔡,与楚国如此亲密相近,却不敢投靠楚国,那是有我们的缘故。虽然我们如此对待贵国君主,却为何不免得到你们的责罚呢?你们在位的君主当中,我们朝见过晋襄公一次,而朝见过在位君主两次。太子夷与我们国君的一些臣僚一个接一个地去到绛都。虽则我们是小国,这样做也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了吧。现在你作为大国说:‘你们还做得不快我们的心意。’我国(要像这么被要求)就只有灭亡,再不能增加什么了。古人有言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还能剩余多少不害怕呢?’又说:‘鹿要死也就不管自己的声音了。’小国服侍大国,大国以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人;不用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一只鹿,着急了就会疾速走入险境,着急了还能选择吗?大国无准则地下命令,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只能把我国的全部军资集中起来在鯈地等待了,任凭你执政命令我们吧。我们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壬申,到齐国朝见。四年二月壬戌,因为齐国侵伐蔡国,我们也只得与楚国谈和。处在大国之间,都要求我们服从强者的命令,难道成了我们的罪过?你们大国如果不考虑这些,那我们就无处逃避性命了。”
(赵盾看到信后)派巩朔到郑国和谈,赵穿、公婿池也到郑国作了人质。
【简析】
郑国是夹在晋、楚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的小国,外交关系很难处理,郑子家的这篇外交辞令,利用两大国的矛盾,逐年逐月罗列事实,批评晋的苛刻要求,甚至不惜以决裂相警告,终于迫使晋人让步。
赵宣子简介
赵宣子,即赵盾,谥号宣孟,亦称赵孟。春秋时晋国执政。
赵盾与赵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赵括)、赵婴齐为异母弟,父为赵衰。“骊姬之乱”,赵衰、狐堰保重耳奔狄。狄伐咎如,获叔隗、季隗。公子重耳娶季隗,生伯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赵盾。可知其生年在重耳至狄之初的前653年左右。卒年约在鲁宣公八年(前6)至鲁宣公十年之间。《史记》云:“晋景公时赵盾卒”,《左传》鲁宣公六年,晋赵盾侵陈,可见此时在世。《左传》宣公八年载:“隙缺为政,废胥克,使赵朔(盾子)佐下军”,由此知其约卒于鲁宣公八年,享年约50多岁。
赵盾生在狄国,童年及少年时代也是在狄地度过的。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在赵盾不满10岁的时候,赵衰随重耳离狄,踏上了充满险阻艰难的流亡旅途,客居异乡的叔隗母子也饱尝了离别后的寂寥、凄清和惆怅索莫的愁苦。直到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在赵衰原妻赵姬(晋文公女)一再恳求下,叔隗母子才回到晋国。这时赵盾已是年及弱冠的聪颖傅达的青年了。不恃宠固位的赵姬深明大义,又固请于公,以赵盾为嫡子,“而使三子下之”。其贤如是,实属难能可贵。典籍中,叔隗虽无过多的记载,也一定贤淑可风,教子有方,自是不言而喻。赵姬明义,叔隗贤惠,赵衰温厚,在这种家庭环境的薰陶下,使赵盾知书达礼,温文尔雅。而早年在狄地的阅历,又使他养成了强悍劲直,豁达大度的性情,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品质在赵盾身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他执政后得到充分的体现。
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卒。由于赵氏家臣阳处父鼎力相助,赵盾取狐射放(贾季)而代之,将中军,执晋国政,时年30岁左右。赵盾初执国政,便在内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胆识。他“制事典,正法罪”,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条文,使赏罚量刑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可循;“辟狱刑,董逋逃”,昭雪沉冤积案,监督揖拿逃犯,稳定社会秩序;他还“续常职,出滞淹”,选贤任能,赋职任事,罢免那些庸才和政绩平平的官吏。并将所制定的“事典”授予太傅阳子和太师贾佗,在晋国颁布执行,“以为常法”。这对于晋国政局的稳定,对于法家思想在三晋的孕育产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赵盾是个十分活跃,在当时各国有较高名望的政治活动家,有一定的政绩可称。灵公元年(前6),晋君尚动,赵盾代表晋君与齐、宋、卫、郑、曹、许君盟于扈,为大夫主盟之始。灵公二年,会诸侯大夫盟于衡雍。灵公六年,秦以令狐(今山西临猗西)之役伐晋,赵盾将中军御之。灵公八年,赵盾以诸侯之八百乘纳捷甾于邾。灵公十三年,楚庄王及郑入侵陈遂侵宋,赵盾率军救陈、宋,会于斐林。十数年间,他主盟征战,功绩卓著。然而,赵盾主晋国政初,晋襄公尚能败秦师于崤(今河南洛宁县北),再败秦师,取秦地汪及彭衙,使“秦终为晋弱……遂霸西戎”,不敢向东发展。南方楚国北进的步伐也受到遏止。及至鲁宣公元年(前6),楚郑合兵侵陈、宋,与晋争霸,晋却屡败于楚;宣公十一年,楚人陈,次年围郑,大败晋师于必;宣公十四年,楚人围宋,晋弗能救,楚庄霸业告成。从此,“晋辟楚”,晋文公霸业就此告终。这个责任究竟谁负,无疑,执晋国政的赵盾难脱干系。赵氏专权,晋政权不能统一,终于使晋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愿望落空。但灵公荒淫无道,大兴土木,晋国力日衰,政局不稳,当是主要原因。“灵公侈,宣子骤谏而不入,遂不竟于楚。”确实有一定道理。
赵盾不仅怜悯同情弱者,对自己的政敌也往往能以礼相待。一次,赵盾到绛都(今山西翼城),途中见桑荫饿人,当赵盾知道他是“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时,深受感动,“益与之饭肉”。后来,灵公欲杀赵盾,正是这位武士感恩图报,救了赵盾一命。
赵盾性情劲直,疾恶如仇。灵公继位十四年,愈发骄奢淫逸,晋国民怨沸腾。赵盾犯颜骤谏,灵公惧,派且霓杀赵盾。却见赵盾凌晨“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且霓被赵盾忠公亲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死赵盾,又不愿弃君之命,遂触槐而死。成为春秋时期上大夫阶层忠于国事的一段佳话。
自“骊姬之乱”后,晋无公族。成公继位,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使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普公室之弱,自此方始。鲁宣公八年(前601年),赵盾卒。四年后,赵氏遭“下宫之难”,元气大伤。但赵盾所开的异姓卿族代晋同姓家族为公族的先河却不可遏止。尔后,六卿益强,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晋成为孕育法家文化的摇篮。使春秋时期的晋国在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遥遥欲先于其它国家,赵盾的一生基本上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诗经·郑风·子衿》鉴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出自]春秋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青青子衿(jīn):青衿,指汉民族服饰。现在则解释为恋人的衣领。但是,实际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轻人所着的青衿。因此,这句是召唤春神的话。子:男子的美称。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我心:焦急等待着春神的少女之心。
纵:纵然。
不往:不能去,指凡人成不了神仙之意。
宁:怎能。嗣音:寄个信来,指春风送信。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绶(丝)带。
挑兮达兮:来到。“挑”谐“到”音。“达”谐音“踏ta”。
城阙:城门,由东门迎春神。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一日不见:表示恋慕之情的惯用语。
译文1: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译文2:
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衣带,我的心里全是你。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等我?
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玉佩,我的脑里全是你。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我)站在城门口,踮起脚来眺首远望(你)啊。一天没见到你,好像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啊。
【概要】女子思念情人。
赏析一: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此诗由三章构成。第二章是第一章的重复。也就是说,在第一章中把“青衿”作为春天颜色的象征,用呼唤的口吻表达少女盼望春神来临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全篇的主题。第二章以重复第一章的形式写成,但期待的心情比第一章更为强烈。第三章是个转折,表示春神终于来到城门之上。这里综合表明了少女相思之情。尤其前两句是少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欢呼声。而且起着由前半部的静态转为后半部的动态的中继作用,从而使诗歌变得更加生动感人。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对春神的恋歌,也可以说是一首迎春神歌。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从当地人的心理出发,这个少女的心情是很有代表性的。
赏析:
《诗经. 郑风》中的那首著名的“子衿”其背后就有另有一层深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來?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说一个女孩儿在等待情人时的那种焦急,烦闷与无限思慕之情。从诗中分析,她的情人应该是一个出身于贵族之家的青衣少年,青色的衣襟,青色的玉带,一幅风流籍然之态。
全诗委婉热烈,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清晰明快,琅琅上口,犹如一股纯真的音符在心田跳动,极富有音律美,堪称千古名篇。应该说,这位热恋中的青春少女很有才情,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似乎也应该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贵族家庭。
这一对少男少女还很浪漫,经常相约在城阙之上,一边远眺风景,一边互诉衷肠。可是不知什麽原因,这位少年有几天没有来了,少女非常思念他,诗中带有“埋怨”与“相思”“撒娇”的.口气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來?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问候我吗?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过来了吗?以前,我们步态轻疾,在城阙之上;现在,我一天见不到你,就像隔了三个月一样的漫长~~~
我估计,那位青衣少年听到心上人这番深情而热烈的告白,也不禁会怦然心动的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堪称流传极广的思慕之名句,连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都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示自己作为政治家“惜才爱士”的宽广心胸,以及对“天下贤才”的思慕之情。如果说,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美人版;那麽,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是英雄版了。看来,曹孟德不仅精通法家商韩之术,也很有儒家的文化底蕴呢,比“孙刘”要“风雅”多了~~~ 玄德也就只能对孔明说“如鱼得水”了。
那麽这首“子衿”真的只是一首“相思”之诗吗?其背后又有什麽令人深思的内涵呢?
毛诗序上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毛诗对“子衿”注释,也是一头雾水,仔细一品味,才恍然大悟,不仅有“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感了。
在西周时期,国家办“公学”设“学校”,吸纳年轻的贵族子弟入学“识文字”“读尚书”“学周礼”作用是在教化子民,培养君子栋梁。至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的执政者,或忽视教化,或自命难保,无心于教育,公学就荒废了,至孔子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是大教育家“有教无类”办“私学”传播文化也是最成功的,以至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从《诗经》中“子衿”的排列顺序来看,应该成诗于春秋中期,也就是公学荒废之后,私学兴起之前的这一段“青黄不接”时期。从当时郑国的内外形势来看,国家已经十分衰落了,已沦为晋楚等军事大国的政治附庸与战略前沿。郑虽非大国,但地缘战略价值极其重要,谁控制了郑国,谁就等于控制了中原,尤其是北方的晋国虎视眈眈,修筑虎牢城,驻有军队,挟控郑国险要之地。意思也很明显:你不听话,我可以随时派兵打进来。郑国上层早就是风声鹤唳,朝不保夕,犹如惊弓之鸟了,谁还有心思兴学重教?因此十五六岁的年轻贵族子弟不入公学,无所事事,放了闲羊了,且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年,也就自然而然的和钟意的少女谈情说爱,挑兮达兮,步态轻疾,打打闹闹,男孩多情,少女怀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缠缠绵绵,难舍难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仅仅是郑国所独有,其他诸侯国的情况也很类似,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子衿”中的少男少女,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纪,恋情虽说很纯真,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早恋”了。不过,那个时代自然没有“早恋”这个感念,古时女子十五岁“及箕”就可以出嫁;男子十八岁冠礼,便可以迎娶。现代社会晚婚晚恋,那个时候早婚早恋,也很正常。所以毛诗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对这一对儿小情侣,也没有太多道德上的指摘,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毛诗对此诗的注释,更多的是劝谏国家当政者,应该尊师重教,要劝学,要修学校,要把年轻的贵族子弟们组织起来学习,要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能任其自流,不能成天的放纵他们与少年女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啊。年轻人不教育,不培养,让他们失学,国家还有前途吗?又怎麽能不衰落呢?另外一层含义,也是规劝年轻人,尤其是青春萌动的男孩子,“求偶”是正常的,但是更应该立志于“求学”,这两者都是正常的需要,“求偶”与“求学”两者皆不可废,而“求学”重于“求偶”,不能只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沉浸在儿女私情之中,荒废学业。
所以说呢,毛诗本身所具备的修政劝世之意,不要说放在那个时候是良善的,就是放到现在,也未尝没有教育意义。
《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①,郑人病之②。 二月,郑伯如晋③,子产寓书于子西④,以告宣子,曰: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⑤。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⑥,而无令名之难⑦。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⑧,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⑨,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⑩!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⑾?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范宣子(晋卿)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
“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说到那诸侯的财货,聚集在晋公室,那么诸侯就会离心离德;如果您的私家依赖这些财货,晋国人就会离心(当时范宣子当权,所以有可能占据诸侯的贡物,而使晋国其他贵族因不满于范氏以权1谋私而怀有二心)。诸侯离心离德,晋国受到损害;晋国人离心离德,您的私家就会受到损害。为什么昏昧糊涂呢?那时如何使用贡物?说到那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诗经·大雅·大明》说:(获得拥护而)喜乐的统治者(只:句中语气词,可译为”啊“),是国家的基石,是有美德的啊!‘上帝监护着你(武王),人民就不会对你怀有二心’,是有美名的啊!用‘恕’的思想来显示美德,那么好的声誉就会载着美德传播推行,因此远方诸侯来归附,近邻诸侯能安心。难道不应该让各国人都说您‘您确实是我们的养育父母’,却要让人们说您‘您榨取我们来养肥自己’吗?大象有牙齿而使自身遭受围猎,这是因为象牙珍贵可以作为财物啊!”
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①币:礼物。古代把一捆丝织物(五匹)作为祭祀的祭物或赠送宾客的礼物。叫做“币”。后来,把贡献的玉、马、皮、帛等到物品,都叫做“币”。
②病:这里作动词,忧虑。
③郑伯:郑简公。
④子产:即公孙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寓:寄,传书。子西:郑大夫。当时随从郑简公去晋国。
⑤侨:子产自称。
⑥贿:财物。
⑦令名:好的名声。
⑧公室:指晋君。
⑨赖:恃,凭借。
⑩没没:沉溺,贪恋。
⑾浚(jùn):取。
赵襄子饮酒文言文翻译
原文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翻译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有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我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却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应该努力呀!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
襄子有些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我)与商纣王还差两天,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注释
赵襄子:名毋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
废酒:停止饮酒。
诚:副词,确实,实在。
殊:副词,很,极。殊不,一点也不。
勉:尽力,努力。
不及:不到。
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东西。
然则:(既然)如此,一点也不。
及:到。
何待:等待什么。
尽:全,都。
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相亡:互相使对方灭亡
殆:危险
赵母训子文言文翻译
赵母训子文言文翻译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译文:
赵武孟起初以耕种狩猎为事业,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他)母亲哭着说:你不读书却耕种狩猎,如果这样下去我是没有希望了!竟然不吃(她的)饭.武孟深受感动勤学苦读,所以知识渊博对经史了解深刻,中了进士,官拜右台侍御史.
注释
选自《续世说》
田猎:打猎。
资:钱,资产。
书:写。
或:有人。
食:吃。
望:希望。
尝:曾经。
遗:给
遂:于是,就。
遗:献 ,给。
御史: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
出处/赵母训子
《续世说》,《宋史·艺文志》着录十二卷,北宋孔平仲撰。该书仿《世说新语》体例,主要记南北朝至唐五代朝野轶事。与《世说新语》相比,《续世说》更重视”发史氏之英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平仲与兄文仲、武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着有《续世说》、《孔氏谈苑》、《珩璜新论》、《释稗》等。诗文集已散佚,南宋王蓬收辑为二十一卷,其中诗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国初年胡思敬校编为《朝散集》,刊入《豫章丛书》。《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平仲诗,以影印文
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朝散集》(简称豫章本)、明钞残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宋诗钞》(简称诗钞)。另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 《方山子传》鉴赏
★ 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