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抓三化建设走循环发展之路(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a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抓三化建设走循环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陵川县紧密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实际,狠抓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逐步走上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作 者:薛玉红 作者单位:山西省陵川县政协 刊 名:山西农业 英文刊名:SHANXI AGRICULTURE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提高认识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论文
摘要:特色学校:“有独特色彩、风格的学校”,即有个性的理念和思路,有个性化的管理举措,被全校师生所认同并形成传统。开发区一中作为我市首批特色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关键词:学校;建设;特色;发展
几年来,我市涌现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校,也积累了一些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开发区一中作为我市首批特色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一、特色学校建设模式
1.整体考虑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区域整体推进。即县区教育局在各校原有特点基础上做整体考虑,实行区域整体推进,实行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青龙县和开发区对此就作了有益的尝试。
2.学校自主建设。即学校从教师、学生、历史沿革等实际出发,自主选择、挖掘、提升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特色学校建设呈现的特点
1.不平衡。(1)区域间不平衡。(2)同一区域内校与校之间不平衡。这两个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基础、发展程度、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
2.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特色领域窄,深度浅。
3.有潜力。即特色学校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只要规划合理,措施得力,特色学校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如何理解特色学校。词典对特色的解释:“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学校:“有独特色彩、风格的学校”,即有个性的理念和思路,有个性化的管理举措,被全校师生所认同并形成传统。对特色学校的误解:(1)特色学校就是学校特色;(2)特色学校就是学生一刀切发展同一特长;(3)特色学校就是有一批课外兴趣小组,拥有一批特长生;(4)特色学校就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特色。
2.学校办学思想在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要有个性。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办学思想是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个性化理解,是既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符合学校实际的个性化思想,而不是只有对教育方针的注解,没有符合学校实际的思想。
3.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有整体规划。学校领导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召开多种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论证学校有哪些特色、如何发展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发展要经历几个阶段、建设特色学校的突破口选在哪里等,在此基础上出台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制订后,学校领导要带领全校教师认真执行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
4.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了“压担子、铺路子、开方子、搭台子、结对子”的方法。“压担子”即把有培养价值的教师安排做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做体现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主持人;“铺路子”即派有培养价值的教师外出学习相关内容;“开方子”即帮助教师挖掘特色和改进不足;“搭台子”即给教师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结对子”即把有经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对子,让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5.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建设的灵魂是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校长的办学理念,即学校的价值文化,价值文化在学校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应体现学校的价值文化。注重营建文化氛围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我校在“国学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从“楼道墙壁展示经典、校园橱窗宣传经典、花坛围墙诉说经典、开设讲座介绍经典、课前时间诵读经典、组织活动表演经典”6个方面营建了学校文化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6.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体现特色学校的核心内容。校本课程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窗口,是体现校长独特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把“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确定下来后,学校领导决定开设“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一至三年级已于9月分别开设了《唐诗》《三字经》《弟子规》校本课程,从3月至6月,学校领导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开发了供4至9年级学生使用的国学教育校本教材《国学与人生》。这套教材以人生发展必须面对的三个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线,分《人与自然篇》《人与社会篇》《人与自我篇》三册。“人与自然”共有10个主题,包括“生命、认识、利用、改造、创造、滥用、污染、环保、尊重、和谐”;“人与社会”共有10个主题,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人与自我”共有10来个主题,包括“理想、习惯、意志、情感、学习、慎独、态度、自信、修养”。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金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为切实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分析了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对策建议.
作 者:金华市统计局课题组 作者单位: 刊 名:浙江统计 英文刊名:ZHEJIANG STATISTICS 年,卷(期): “”(11) 分类号:X3 关键词: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开拓加快“三农”发展的途径。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正逐步打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实惠增加。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25元,增长8.1%,是自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增速仍低于城镇居民,但增速差距在缩小。同时全面清理了涉农税费,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实惠的增长要高于收入的增长。
二是城市化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在全市总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农业人口逐步减少,去年农业人口为227万人,比20xx年减少12%。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就业人员的三次产业分布,20xx年是19:40:41,去年是18:39:43,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下降了1个百分点。农村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已达52%。三次产业总值比重,20xx年为4:43:53,去年调整为3:43:54,呈现协调发展的格局。随着中心镇规划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农村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0.08亿元,增长5.4%,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5.4%。出口创汇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15%,居全省领先地位,并创下了人世三年来最高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第一,发展中心镇,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联动。去年八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决定》,明确中心镇是××市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是实现农村“三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市和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的统筹建设资金,把管理权、执法权、税费收入留成等县级权限下放给中心镇,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指导。这些措施加快了中心镇的发展。去年××市在建的10个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275.45亿元,同比增长14.3%;完成两税收入28.07亿元,增长18.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针对农村地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着力调整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引导产业、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扩展,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第二,大力推进农民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完善统筹就业服务体系。具体做法是延伸城市就业培训服务工作到农村社区,在乡镇设置劳动就业服务站和培训基地,在中心村设置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二是实施就业培训资助计划。对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每户政府资助一个人到技工学校读书,每人补贴1500元,等等。三是实行就业服务激励。企业招××地区的农民,政府代交一年的工伤保险金;村干部介绍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100块钱。中介服务机构帮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50元。四是改革户籍制度。取消了“农转非”计划指标,凡在中心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本市农村居民,可转为该镇居民户口;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可继续保留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和集体可分配权益。
第三,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提高地力。近年××市按照机耕路网络化、排灌渠硬底化、主干道林网化、农田方格化的“四化”标准,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70万亩,经过标准化建设后的农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租金普遍提高30—50%。二是建设现代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规划、建设了10个蔬菜基地、5个水产基地、8个水果基地、5个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和5000亩鲜花生产基地。培育、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加强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了中心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去年××市四大中心批发市场交易额达176.2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30多项,建立了2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地80个,产品103个,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分别78个和66个。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动植物检疫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重点是推进三大工程:一是“青山绿地”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12.5亿元,造林86平方公里,绿化率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实施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五通”工程。目前全市行政村全部实 现了五通。三是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市列入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范围的共有18宗工程,总投资81.26亿元。除珠江提岸、大学城提防外,其余16宗工程均分布在农村地区。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是逐步推进城乡接轨的保障制度。目前,××市农村低保标准为130—200元,在册低保对象有22821户、61954人,符合低保条件农户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有效机制,全市农村共有五保户81756人,其中集中供养1852人,年人均5010元。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去年。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69.62%,超额完成省提出的50%的任务。三是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对农村特困户子女实行免费入学制度;倾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建设。一些镇在撤并的基础上,对乡村学校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了办学条件。
第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前几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去年全市取消了5699万元农业税,并全面清理了涉农收费,使××农民实现零税赋。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到各镇、村力度,税改中各级财政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达1.34亿元。二是落实对农民直补政策。在省对30亩以上种粮农户每亩每造补贴20元的基础上,结合××市的实际,对每造1亩以上的农户每亩每造增加10元的直接补贴,去年共补贴资金1244.3万元。并直接补贴给农户购置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达400万元。同时,市本级财政安排生态公益林补偿金3370万元,对林农直接补贴。三是建立扶贫开发机制,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去年全市139条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全部达到省的标准。今年起,××市将建立扶贫新机制,对现有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的行政村,由市和区(县级市)以及镇三级财政实行差额补贴。
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把企业做大做强-记黑龙江清河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清河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黑龙江虎林市.几年来,在公司闫华总经理的带领下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成倍的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同时为区域内的'稻壳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 者:赵洪滨 作者单位:黑龙江清河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158400 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