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的习俗礼仪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axineFlyte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埃塞俄比亚的习俗礼仪(共含8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xineFlyt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埃塞俄比亚的习俗礼仪

篇1:埃塞俄比亚的习俗礼仪

埃塞俄比亚的习俗礼仪

埃塞俄比亚国名源于希腊语“晒黑了脸孔”、“烧面”、“被太阳晒黑的人聚居的土地”的意思。。“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于1984年9月14日正式命名。

主要概况:

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东与索马里、吉布提接壤,北、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全国面积122.36万平方公里。全国共有50多个民族,其中主要有阿姆哈拉人、蒂格赖人、加拉人以及古拉格人等。埃塞俄比亚全国分为5个自治区和25个行政区。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货币为“比尔”。国语是阿姆哈拉语,通用英语。

礼节礼仪与习俗:

埃塞俄比亚人与熟人相见,一般总要摘下帽子相互鞠躬问好,如身披“沙马”裹住头的,要摘下甚至撩起来露出肩膀,问候致意要长达一两分钟,甚至更长。同辈人相见,一般行握手礼并互致问候,他们彼此握手时间,要直到互致问候完毕才恳相互把手放开。久别或至亲好友相见,一般要施吻礼,并频频互致问候,双方的脸互相左右轻触数次,越亲密者则互吻次数越多;上层人士或神甫相见,只能互吻肩部;小孩见长辈,要跪下来吻长辈的脚,受礼者应伸出双手表示高兴接受。百姓见官员或下级见上级,一般应施鞠躬礼。

埃塞俄比亚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国民谦恭懂礼貌,对人忠厚不虚假;东非埃塞俄比亚,单有“历法”、“计时法”;生肉待客为传统,以把赤心来播洒;

黄色、淡黄为丧色,了解这些最起码;“十三”数字有忌讳,厌弃左手关必把。

在生活细节上埃塞俄比亚人有如下特点:

埃塞俄比亚人在至亲好友或贵客临门时,一般都喜欢用咖啡待客。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女主人在煮咖啡时,一般要穿上整洁的民族服装,披着“沙马”(披肩),煮好咖啡后倒入无把的小瓷杯,然后双手捧给每人一杯,同时端上些炒得焦脆、喷香的大麦粒和家庭自制的小点心让客人品尝。这里的主人,最喜欢客人称赞他们咖啡的味道好。他们特别爱用刚刚宰杀的生牛肉来款待客人,并把这种方式视为最隆重的传统礼节。宾主进餐时,女主人便将带着血腥的“温热生牛网”蘸上辣椒面,一片接一片地往客人嘴里“喂”,直至女主人认为自己的情谊已充分表达出来时,才肯停止奉送。他们认为这才称得起自己是以赤心来款待客人的。埃塞俄比亚人单有自己的“历法”和“计时法”:“埃历”把每年365天分成13个月,前12个月每月为30天,第三者3个月是小月,仅有5至6天;“计时法”是把太阳升起时作为一天的开始,早晨6点为零点,下午6点为白天12小时的结束,同时也是夜间12小时的开始。

埃塞俄比亚的民族传统服饰有其一定的独特风格。一般上身为高领长窄袖的衬衣,下身为窄裤或马裤,身披白色“沙马”,冬天外加带风帽的斗篷。妇女一般都穿长而窄的连衣裙,外罩为“沙马”,有的甚至裹住头部只露面部。

埃塞俄比亚加拉族女人特别注重化妆。头发要用油脂弄硬,并在其中加些草梳成小辫,耳朵穿孔佩草制或白色贝壳制成的花环,手和脚戴金属的手镯与脚镯,身上涂抹香料。

埃塞俄比亚奥莫河畔居住着仍保持原妈部落生活习俗的奥莫人。他们令人难以理解的视穿唇为美。凡年轻姑娘到了年龄,都要用刀把下嘴唇与下巴割开,并把嘴唇用力拉长、拉圆,然后用一个木盘支撑着下嘴巴,直到刀口长好为止。

埃塞俄比亚人有把盐粒含在口中的习惯。就象我们用糖哄孩子一样,哄孩子也用盐粒,如同我们用糖哄孩子一样。

饮食习惯:

埃塞俄比亚人主食主要是民族传统食品“英吉拉”。这是用当地苔麸粉或大麦粉做成糊状发酵后,在平底锅内烙烤而成的,其味道略酸,一般都用它蘸酱吃。酱是用牛肉或羊肉。加入几种蔬菜制成的`汁酱。他们还很喜欢名为“瓦特”和“菲特菲特”的两种本国菜肴。其实这两种菜的主要原料均为牛肉、羊肉或鸡肉,但在主要调料上稍有些区分,“瓦特”中主要加入了咖喱粉和辣椒等,“菲特菲特”则主要加了奶油和辣椒及其他香料,其烹制方法,两均为炖煮而成。他们有食生牛肉的特殊嗜好。乐于将现宰杀的鲜嫩的牛肉,先切成豆腐大小的方块,然后再用小刀切成薄薄的小片,蘸辣椒面吃。还有一种吃法是将肉先捣碎,再拌合自己适合的佐料,同类似煎饼的“英吉拉”一道吃。

埃塞俄比亚人有饭前用净水冲手的卫生习惯。冲手时,他们总爱当着另一个人的面,用水壶冲洗,下面用专用的盆或罐等容器接水,冲洗干净后才入席用餐。

埃塞俄比亚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埃塞俄比亚人对中国的饭菜倍加赏识和喜欢,尤以中国的独特的烹调技艺,简直是令人大开眼界,饭菜的味道更是使人赞叹不绝和回味无穷。除在官方社交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匙外,一般都习惯用手抓食取饭。

注重 讲究菜肴的鲜嫩,注重菜品要经济实惠。

口味 一般偏重些,特别喜欢辛辣味。

主食 以面食为主,爱吃薄饼。

副食 爱吃牛肉、羊肉、鱼、虾、鸡、蛋类等;蔬菜喜欢辣椒、黄瓜、茄子、胡萝卜、卷心菜、洋葱、西红柿、土豆等;调料爱用辣椒面、胡椒、奶油、糖等。

制法 对烤、炖、焖、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中餐 对中国的川菜、粤菜及清真菜推崇。

菜谱 很欣赏番茄里脊、焖羊肉块、扒羊肉条、黄焖鸡块、油爆虾仁、冬瓜盅、香酥鸡、咖喱牛肉、炒牛里脊丝、清蒸羊肉等风味菜肴。

水酒 喜欢喝蜜酒和啤酒,对咖啡、牛奶、桔子水等也乐于品尝。

果品 对香蕉、杜子、西瓜、荔枝、苹果较喜爱;干果爱吃花生米等。

信仰忌讳:

埃塞俄比亚人有一半以上信奉基督教,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1.4%。在埃塞俄比亚,每周三、周五为斋日,除此外还有70个强制性斋日,一年有一半时间要守斋。斋日期间,人们不准吃任何肉类,甚至连鸡蛋、牛奶等,凡是动物身上的东西都不准吃喝,唯一例外的就是在复活节期间前40天里,可以吃鱼、虾等海鲜品。他们认为这些海鲜品是凉血动物,所以可以不戒食。他们忌讳数字“13”。认为这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极为肮脏的,使用左手是一种不礼貌和不道德的行为。他们忌讳黄色和淡黄色,认为是凶丧之色,故在花束或服装上都忌用这些颜色。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篇2:埃塞俄比亚的习俗礼仪介绍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东北临红海,面积122.3万平方公里,人口850万。居民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阿姆哈拉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eba) 。货币:比尔Ethiopian birr.

埃塞俄比亚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国。原称阿比西尼亚。183月1日独立。1970年11月24日与我国建交。

埃塞俄比亚人喜欢鲜艳明亮的颜色,禁忌黑色,也禁忌宗教象征图案。

埃塞俄比亚人普遍早婚,农村男女一般10岁多点就结婚。婚事由双方父母作主。姑娘到了婚嫁年龄,便可以与男子成亲。从订婚后到结婚前,男方

不能与女方见面。婚礼之日,新郎带一些人到新娘家“抢婚”。用一块布把新娘从头到脚全部蒙上,然后背起新娘往新郎家跑。一路上新娘脚不沾地,头不露面。从结婚这天起,要接连几天设宴庆贺。两三年后夫妇才能另立门户。

每年的9月11日或12日是埃塞俄比亚人的新年。这正是雨季即将结束,收获就要开始的季节。新年期间在农村,男男女女都穿着用手工织成的柔软白布做成的民族服装,挨门逐户,互相祝贺,迎接新的一年。

埃塞俄比亚人悼念死者时,穿淡黄色服装,但出门做客是绝对不能穿淡黄色服装的。

埃塞俄比亚人相互问候,在许多情况下都要鞠躬行礼,如身披“沙马”把头裹住的,就要把它摘下来,甚至撩起来露出肩膀。问候致意颇有特色,可以长达一二分钟,甚至更长。他们询问彼此的健康,家庭成员、家畜、收成情况等。在这从容的问候之后才开始谈及实质性的问题,一般坏的消息放在最后谈。

同辈人见面时,一般握手问候,直到问候结束时才把手放开。久别或亲朋好友,则互吻面颊,并频频互致问候,双方的脸互相左右轻触,次数无规定,越亲密者次数越多。上层人士或神甫见面只能互吻肩部。一般老百姓见了官员或下级见了上极,则鞠躬表示敬意。小孩见到父亲或祖父要跪下亲吻他们的脚。在接受礼物时,受礼者应伸出双手表示高兴接受,若只伸出一只手,则表示勉强接受。

篇3:中秋节礼仪习俗

(一):赏月

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赏月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三):赏月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四):赏月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五):赏月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国内外中秋送礼习俗

       国内中秋送礼习俗

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增进感情的好时机,是一年当中仅次于年节的馈赠大节。中秋节日馈赠,称为“贺节”、“送节”、“追节”,也称“送节礼”,陕西醴泉称“送秋节”。往往在节前数日甚至月初就开始赶办节礼,相互馈送,路上行人往来如梭。直到今天,中秋节前送节礼的习俗依然盛行,几乎等同于年前送礼贺节。一般送礼要赶在节前,但也有在节后送的,如在甘肃洮州,中秋节后第二天以饼果馈送亲戚。

作为团圆象征的月饼和时鲜的瓜果都是馈赠佳品。其他节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广东东安要送糖饴;在湖南蓝山,亲友间多馈赠鸭;在江苏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鸱、糖饼相馈赠;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馈赠糍饼,取意其圆;福建同安分节前一二日,亲友间互送月饼、番薯、芋魁,中秋时以此祀先和祭神;在台湾嘉义,节前人们互送月饼、文旦、麻糍,等等。

中秋送礼习俗颇多,如在江苏地区,必要送礼的有学徒向师父送礼,分家的儿子给父母送礼,女婿要给岳家送礼,书塾学生要给教书先生送过节钱。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亲戚之间互赠节礼。

母家给女儿家送礼,较为普遍的中秋送礼习俗。在河南新安,母家携枣糕(用面叠作数层,下大上小,内夹枣)、月饼、梨、柿、石榴等看视女儿,称为“送糕”。在山东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闺女的习俗,节前家家户户买上月饼、鲤鱼之类的礼物,挑担、骑驴、坐车,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闺女。

对于新嫁女,母家送礼更为隆重。在浙江乌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盘或箱盛月饼,送至女儿家,叫做“致秋节”。浙江双林的新妇之母家必备果品、粉圆(意为团圆)相送。在江苏高邮,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儿送节礼,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给已出嫁的女儿送中秋节礼,第一次送节称“送头年”,礼品要丰厚,以中秋粿、月饼为主,再加酒、鸡、鸭。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浆加盐蒸熟)、糖粿(米浆加红糖蒸成)、肉粿(米浆加盐、肥猪肉、葱头油、葱叶等蒸熟)、芋蛋粿(也称槟榔芋粿)等各种,粿圆味美,象征团圆。女儿收下中秋粿和月饼,其它礼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几种礼品为压礼。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块块,分给邻居和亲戚、朋友,叫做“分头年粿”。

有些地方会有要给外孙、外甥送礼的中秋送礼习俗。在福建藤山,凡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饼,附以鲤鱼饼送给外甥孙。在江苏高邮,外婆要在中秋这天送给外孙扎制“宝塔”,直到外孙十岁为止。在福建福鼎,当舅舅的每年中秋节都要送给外甥中秋饼和柚子,有几个外甥就要送几份,直送到外甥16岁为止。

当然,也有女婿要给丈人家送礼的中秋送礼习俗。如在浙江温州,女婿送丈人的礼品,一般是一对鸭子加鱼、肉、豆糕。回盘用三锦、粉干、雪梨。有外孙的,必须加大月饼和“赏月食”。在浙江乐清,中秋这天女婿、外甥、干儿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馈赠礼物,俗称“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节”,礼物有粉干、鱼、肉等。女婿望第一个中秋要有鸭、鱼、肉等六样礼物,其余礼物则以月饼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时还带着丝竹伴奏,饶有情趣。

其他馈赠礼节,如在福建福鼎,当年有父母或长辈过世的人家,过中秋节时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儿或亲戚给家中送来中秋粿和月饼,称为“送孝”。在江苏高邮,此日求婚者多带着雄鸡、鹅、藕、月饼去女家“追节”。这些都是一些很有风情的中秋送礼习俗。

国外中秋送礼习俗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风俗流传在岁月中流转,影响周边的许多国家,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中秋送礼习俗。

日本的传统中秋节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但现代日本人已经不过中秋节了。那天人们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呆着喝啤酒,不看月亮,看电视节目。由于传统文化的衰退,年轻人都不知道节日的来源和意义,不管你是什么节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不同的是,中秋节在韩国被称为“秋夕”,是民间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有两天的法定假期,加上周末的时间,就成为含金量不低的“黄金周”了。人们也在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Day,意为韩国的感恩节,很多人都有互相馈赠礼物的中秋送礼习俗。在韩国,最受欢迎的中秋节礼物是亲手制作的米糕,据说米糕里还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的含义,最能表达中秋一家团圆的气氛。

在一些没有中秋节的国度,他们对于送礼的态度是很自然的。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讲究的中秋送礼习俗。如德国人过圣诞节不兴送厚礼,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酱都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如果是为公事或外事送礼,他们就更注重礼品的意义。

篇4:美洲国家习俗礼仪

美洲国家习俗礼仪

(1)社交礼仪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2)服饰礼仪

总体而言,美国人平时的穿着打扮不太讲究。崇尚自然,偏爱宽松,讲究着状体现个性,是美国人穿着打扮的基本特征。跟美国人打交道 时,应注意对方在穿着打扮上的下列讲究,免得让对方产生不良印象。

第一、美国人非常注重意服装的'整洁。

第二、拜访美国人时,进了门一定要脱下帽子和外套,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

第三、美国人十分重视着装细节。

第四、在美国女性最好不要穿黑色皮裙。

第五、在美国,一位女士要是随随便便地在男士面前脱下自己的鞋子,或者撩动自己裙子的下摆,往往会令人产生成心引诱对方之嫌。

第六、穿睡衣、拖鞋会客,或是以这身打扮外出,都会被美国人视为失礼。

第七、美国人认为,出入公共场合时化艳妆,或是在大庭广众之前当众化妆补妆,不但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而且还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

第八、在室内依旧戴着墨镜不摘的人,往往会被美国人视作“见不得阳光的 人”。

(3)餐饮礼仪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主要有以下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4)习俗禁忌

国花:玫瑰

国树:山楂

国鸟:白头雕

国石:蓝宝石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

最讨厌的数字:13和3

忌讳:白色百合花不可作为礼物送人

篇5: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篇6: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一、飨燕饮食之礼

1.飨燕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上古时,飨、燕是有区别的。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祭祀时使用的祭品)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在寝宫举行,亦有一定之规,燕,通「宴」,为吃喝之宴。

2.饮食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里说的“饮食”也是宴饮,通常专指宗族之内的宴席,而不是日常家居的饮食。宗族兄弟合族宴饮,大抵有两种,一种逢祭而宴,一种以时而宴。

飨燕礼

二、冠礼、笄(jī)礼

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故古人重冠礼,行之于宗庙,告于先祖,民族之新生命,已由幼苗而长成,负担继往开来之责任。

冠礼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笄礼

三、射 礼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即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即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即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

投壶之礼

与射礼相仿的还有投壶之礼。有人推测投壶乃是射礼的变异,或者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官比耦,因而以投壶代替弯弓,投壶,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四、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周礼·地官·乡大夫》说:“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郑玄归纳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仪礼·乡饮酒礼》孔疏)乡饮酒是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养老、优老之礼

我国有养老、优老的传统,古礼中对此有详细规定。《礼记·王制》云:“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这虽是儒家的理想制度,但对历代都有很大影响。

优老是指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往往由国家颁布律令加以施行。如在田役方面,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中可免除一名男丁的田役;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除田役。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定车辆、行人见到老人要主动让路躲避。在刑律方面,规定70以上不得为奴,80、90虽然有罪,亦不加刑。北魏时,还有为高年老人授名誉官职的办法,也表示了一种恭敬之意。礼经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的优老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代天德三年,沂州一名男子犯罪应处以死刑,但家中老母有病而别无侍奉之人,海陵王特准免于一死,命在家奉养老母。这是“独子留养”制度之始,后来定为法令,历代多沿用其例。

历代养老、优老的法令和规定,体现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方面。

六、帝王庆贺之礼

1.帝王即位改元

《尚书》之《顾命》、《康诰》篇写到周成王死后,康王告殡宫而即位的典仪,这是文献中最早的关于帝王即位礼的记载。与即位相关的是“纪元”。

新君改元,自有肇兴代终之义,第一年称为元年。我国历史有可靠元记载的是西周共和元年,相当于公元前841年。后代帝王在位期间改元,往往因为有某种祥瑞或灾异,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一事件。

2.朝礼

朝礼是帝王与大臣上朝办理政务之礼,主要涉及听朝之场所,听朝之时间,以及与听朝相关的仪式。朝之所以称为朝,因为通常都是在清晨入宫廷理事。《孟子·公孙丑》云:“朝将视朝。”《诗经·齐风·鸡鸣》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古之君臣鸡鸣天明之时入朝,而未明之时即已起身上路。群臣俟君王临朝,拜揖行礼,王答礼,就位,然后听事理政。事毕,退朝入路寝。群臣各自回到各自的治事之所。

3.朝贺之礼

常朝为治理国政而设,除此之外又有大朝,又有节日庆贺,礼仪规格皆高于常朝,故朝贺之礼另有一套礼规。

唐代元旦、冬至两大朝会,合称“正至”。元旦朝会,由皇太子献寿,中书令奏诸州上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国贡献,百官上殿高呼万岁。乐舞有“三大舞”,即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朝贺毕,皇帝宴飨群臣。

朝贺

4.千秋万寿节

帝王诞辰称为“千秋节”或“万寿节”,庆贺典礼始于唐玄宗。上古有祝寿之词,但无庆贺生日之活动唐玄宗时,宰相率群臣上表称贺,要求将玄宗生日定为“千秋节”,置酒张乐,大宴百僚。玄宗登花萼楼受贺,全国放假三天。晚唐诸帝过生日多邀集沙门、道士讲论祈福,也没有举行朝贺之礼仪。

唐、宋时,每一皇帝诞辰往往各立节日名称,如唐玄宗生日称“千秋节”;肃宗生日称“天成地平节”;五代后唐庄宗生日称“万寿节”;宋真宗生日称“承天节”;仁宗生日称“乾元节”……元代则一般统称“天寿节”或“圣诞节”;明、清称“万寿节”。

可列入“嘉礼”的典礼制度还有许多,如“尊亲礼”,皇帝追尊已故的先祖父考,给他们加上种.种尊号,或者给禅位的太上皇,给皇太后、太皇太后加上种.种尊号、徽号;又如“巡狩礼”,帝王巡行天下,察吏治,观民风等等。

礼者,履也、体也。实践谓之履,即人生行为之法则,立本谓之体,即民族、国家、社会、家族等人群之秩序。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有着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故而回归民族文化传统,无疑将增添我中华民族屹立风雨的底气,给浮躁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注入一股雅正的新风。

诚然,如今时代不同,对古人追求的礼仪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然而按照礼的,恭敬而恰如其分地发扬,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便是一种可贵的传承,衷心希望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扬,国家昌盛繁荣,民风淳朴温良。

篇7: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那它有哪些规范的礼仪姿态呢?

礼仪姿态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现代行拱手礼,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

1:左手掌心平张,向下压住右拳(此手势又叫“拱”)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此乃“王者对揖”、“时揖”、“平揖” ;

2:平辈行礼左手手心向内贴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礼,此乃“土揖”、“下揖“ 上位者还礼;

3: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此乃“天揖”、“上揖”,最适合向长辈行礼;

4:以此手势直身举手过额,此乃”帝揖”,过去为祭祀用礼,后来被用来向皇室和宰相行礼;

5:双手抱拳(注意 只有这个才是两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礼,此乃”武揖“,为周朝军礼,后为武者专用。

常见的手法就这五种当然还有”侧揖“ 、“旁三揖”、“旅揖”。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有义务去传承这样优秀的文化,展现我们“礼仪之邦”的魅力!

篇8:各族礼仪习俗

各族礼仪习俗

一、壮寨迎客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二、趣说洛阳话“中”

洛阳人同意某个事情不说“好”,而是重重地说一句“中”。在洛阳话里,“中”就是好,它代表了很多意思,比如“不错、可以、可行、同意”等。

你若问饭做好了没有,人家回答“中了”,就表示做好了;你若问这个人咋样,回答“不中”,就说明这个人不好。一个“中”字,被洛阳人用到了极致。

“中”的本义是一个方位词,表示“中间”。甲骨文里的“中”是一杆大旗中间放着一面鼓,这是上古社会的一种召集工具。凡有大事,便在一空旷地的中央树起大旗,这便是“建中”,领袖立于中央,民众站于左右。所以,“中”就是中间、中央的意思。

那么,这个“中间”的“中”怎么就变成了洛阳人口中的“好”呢?

这源自汉民族根深蒂固的尚中思想。

我们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单就我们的国名来说,就表现出先人强烈的自我中心思想。祖先认为,我们处在世界的中心,四海环绕,再无第二,所以命名为“中国”。我国古代的建筑观念也是如此。先秦的城市最外一周为郭,郭的中间为城,王宫一定会建在城的最中心,也叫中城。北京故宫用一条中轴线把偌大的紫禁城完美地剖为两半,各主要大殿无不建在中轴线上。这些都是尚中思想的体现。

古人对色彩的认识也是如此。黄色之所以成为尊贵至极的颜色,是因为“黄,中之色也”(《左传》),而“中”就是好,所以,黄色才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

以“中”为“好”,也是受八卦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周易》六十四卦中,“二、五多吉,三、四多凶”,因为二、五处在上卦、下卦之中,也叫中爻,处中为上,便是吉卦、好卦。儒家的“中庸”,讲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凡事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只要“适度”,只要“处中”便是好的。

时代变迁,改变的不仅是语言,还有观念和想法。但固执的洛阳人依然守着祖宗的教诲,守着古老的观念,中和公正,认为只有这样,才“中”!

三、维吾尔族的用“盐”之道

维吾尔族把盐称为“吐孜”。在维吾尔族的生活和一些习俗中,都离不开盐。在维吾尔族举行“尼卡”时,新郎和新娘要拿用盐水蘸过的馕来吃。以避免灾难,表示爱情的甜蜜。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纠纷或争执。常用发誓来解决矛盾。如果用脚踩盐来发誓(也有踩馕块或抱《古兰经》发誓的),那就是千真万确的,绝无谎言。所以另一方则完全相信,不再追究。维吾尔族对盐和馕非常珍惜,从不轻易践踏,所以他们从不把含有粮食和盐的洗碗水、洗锅水随意倒在人们行走的路上,而是倒在人们踩不到的墙旮旯。维吾尔人还把盐看作是吉祥之物。在吐鲁番一带的维吾尔族,盖新房、乔迁、结婚时,都要用盐,以此来祈求平安、吉样和幸福。

有趣的是,南疆一些地方的维吾尔族群众还用盐来下“逐客令”。如果谁家来了一位不受欢迎的客人,久坐不走,主人又不好意思开口叫客人离去,于是,他们到厨房移动几次盛盐葫芦,相信客人会很很快离去。

四、土家人告别人生的盛大仪式

传统的撒尔嗬

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伤心事,谁会在此时击鼓踏歌至通宵达旦?然而,在巴东县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等土家族聚居的村镇山寨,就有这样一种奇特的“丧事喜办”的民俗:在这些地方,一旦土家老人亡故,亲朋好友往往不约而同赶到孝家灵堂,参加跳撒尔嗬,借此为死者亲属排忧解愁,慰藉亡灵。人们在孝家灵堂跳撒尔嗬,一跳就是两三个夜晚,直到送亡人上山时为止。这种丧事喜办的形式,在当地叫做“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

亦歌亦舞祭亡灵

按照土家人的习俗,丧家在老人去世后,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燃烧一种当地制造的很粗糙的黄色草纸,土家人称之谓“落气纸”。在将亡人装殓入棺后,即燃放鞭炮或派人翻山越岭去告诉亲朋好友,叫做“报信”,亲友及乡邻在得到报信后,即从四面八方赶到丧家,有的.亲友乡邻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不管多晚,打着火把也要赶到丧家,土家人称之谓“奔丧”。前来奔丧的亲友至家,会对孝家后人说一声:“恭喜你尽孝哒!”

孝家把灵堂设在堂屋里。灵柩前的四方桌上供奉着红色的灵牌,灵枢上铺着红色的绣花绒毯。跳撒尔嗬所用的牛皮大鼓就置于灵柩前的桌子旁边,灵柩前的空地就是人们跳撒尔嗬的地方。

夜渐渐深了,吊丧的人们吃过晚饭后,最热闹、最浓烈的跳丧也要开场了。只见掌鼓歌师父走到灵柩旁,拿起鼓捶示意前来奔丧的客人,意思是愿意上来跳的可以开始跳了,随即擂响了牛皮大鼓,随着“咚咚咚”的鼓点节奏,掌鼓的歌师高声唱出了跳撒尔嗬开场的第一个曲目“待师”——

“我打鼓来你出台,黄花引动白花开……”

伴随着鼓声和歌声,前来奔丧的土家汉子两人相邀上前,随着鼓点踏着节奏,自然地走到灵柩前起舞,边跳边与旁边观看的乡邻一起唱着应和:“跳撒尔嗬哎——”。

一领众和,边唱边舞,现场气氛欢快热烈。

撒尔嗬是一种歌舞性很强的民俗祭祀表演活动。其舞姿刚健、古朴、豪放、粗犷,尤其是跳“燕儿衔泥”,更为妙绝。只见一人丢一手帕在地下,另一人叉开双腿下大腰,随着鼓点的加快,双手后翘煽动双翅,嘴拢地面衔起帕子。

“好!”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

就这样,众人且歌且舞,壮观的场面一直持续到次日天明……

高山族节日习俗礼仪

崇明婚礼习俗礼仪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

塞浦路斯习俗礼仪介绍

韩国端午节习俗礼仪

安庆结婚习俗礼仪

闽南节日习俗礼仪

台湾祭祀习俗礼仪

波兰社交习俗礼仪

春节习俗礼仪:放爆竹

埃塞俄比亚的习俗礼仪(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埃塞俄比亚的习俗礼仪,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