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崇明婚礼习俗礼仪(共含10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ofts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婚礼风俗
第一、从新郎家门口到路边甚至延伸到转弯的路口,一路彩旗飘飘。红色当然是婚礼的主色调,在农宅的栏杆上,挂了长长的红布。大红灯笼被高高挂起。朱红的对联不可缺少,在门把手上也用红丝带扎了蝴蝶结,浓厚的婚庆的气氛绝不亚于婚庆公司的那些花头。
第二、按照崇明的习俗,结婚要办三天。第一天上午,新郎要去女方家接新娘。通常是晚饭前把新娘胎接回家。进家门之前,鞭炮声四起。新人一下车就踩在红色布袋上,这时新郎的父亲和大伯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他们在自家院子门口点上三堆由稻草扎成的火堆,新娘子跨过火堆才能进家门。
第三、三堆旺火的意思好像是跟老祖宗打招呼。而踩着ONE BY ONE的布袋则意为传宗接代。男人在婚礼上系围裙洗脚?这可不是开玩笑。按照崇明岛上的风俗,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要洗脚脚。脚盆也别有讲究:颜色当然得是红色的;其次呢,洗脚水里还有东东:硬币和鸡蛋。
第四、在喜事的第二天,男方家得拜老祖宗,拜完后又有个特殊的环节——“葱茵”。这外名字比较陌生,是葱与万年青的组合。他们被红纸包在了一起。“葱茵”种在自家院子的自留地里。挖土的工具必须是火钳,意为红红火火。新郎种完葱茵后,开始兴奋地抛洒蓝。
传统结婚习俗
在崇明岛东部地区,哪家办个喜事一目了然:从新郎家门口到路边甚至延伸到转弯的路口,一路彩旗飘飘。红色当然是婚礼的主色调,在农宅的栏杆上,挂了长长的红布。大红灯笼被高高挂起。朱红的对联不可缺少,在门把手上也用红丝带扎了蝴蝶结,浓厚的婚庆的气氛绝不亚于婚庆公司的那些花头。
按照崇明的习俗,结婚要办三天。第一天上午,新郎要去女方家接新娘。通常是晚饭前把新娘胎接回家。
进家门之前,鞭炮声四起。新人一下车就踩在红色布袋上,这时新郎的父亲和大伯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他们在自家院子门口点上三堆由稻草扎成的火堆,新娘子跨过火堆才能进家门。
三堆旺火的意思好像是跟老祖宗打招呼。而踩着ONE BY ONE的布袋则意为传宗接代。
男人在婚礼上系围裙洗脚?这可不是开玩笑。按照崇明岛上的风俗,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要洗脚。脚盆也别有讲究:颜色当然得是红色的;其次呢,洗脚水里还有东东:硬币和鸡蛋。在洗脚之前,新郎围上深蓝色的腰裙,洗完后换上新布鞋。这里说一个崇明话,围,崇明地区一般读作yí,围裙,移腰头,yíyāotoú。
在喜事的第二天,男方家得拜老祖宗,拜完后又有个特殊的环节——“葱茵”。这外名字比较陌生,是葱与万年青的组合。他们被红纸包在了一起。“葱茵”种在自家院子的自留地里。挖土的工具必须是火钳,意为红红火火。新郎种完葱茵后,开始兴奋地抛洒蓝。
围裙里都的钞票、糖和糕啊什么,这时小孩子里都去抢,场面热闹又妙趣横生。
据说这个“茵”的来头还颇有讲究,号称必须是“偷”来的,在准备婚事的时候,男家就得到邻居家的自留地里瓣些万年青回来(因为是婚俗的必要环节,故家家门前自留地里都有的种,如遇搬家,这葱茵还得一块搬到新的地方去)。
禁忌
1.忌不包脚
传统婚俗中讲究婚姻圆满,包脚才会“有头有尾”,寓意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尽量选择包脚的鞋子,不仅寓意好还具稳固性。
2.忌暗色调
传统婚俗以红色为喜庆之色,忌灰、蓝、黑色等暗色调,在选择上尽量选择红、粉、金、白色等。
3.忌穿坏
传统婚俗认为婚鞋在当天穿坏具有不好的预兆,因此婚礼当天小心一点,婚后再穿一段时间,寓意将喜庆与快乐延续下去。
4.忌旧鞋
传统婚俗讲究新人当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所以忌讳穿旧鞋,不要去买别人穿过的低价出售的婚鞋。
传统结婚习俗
在崇明岛东部地区,哪家办个喜事一目了然:从新郎家门口到路边甚至延伸到转弯的路口,一路彩旗飘飘。红色当然是婚礼的主色调,在农宅的栏杆上,挂了长长的红布。大红灯笼被高高挂起。朱红的对联不可缺少,在门把手上也用红丝带扎了蝴蝶结,浓厚的婚庆的气氛绝不亚于婚庆公司的那些花头。
按照崇明的习俗,结婚要办三天。第一天上午,新郎要去女方家接新娘。通常是晚饭前把新娘胎接回家。
进家门之前,鞭炮声四起。新人一下车就踩在红色布袋上,这时新郎的父亲和大伯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他们在自家院子门口点上三堆由稻草扎成的火堆,新娘子跨过火堆才能进家门。
三堆旺火的意思好像是跟老祖宗打招呼。而踩着ONE BY ONE的布袋则意为传宗接代。
男人在婚礼上系围裙洗脚?这可不是开玩笑。按照崇明岛上的风俗,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要洗脚。脚盆也别有讲究:颜色当然得是红色的;其次呢,洗脚水里还有东东:硬币和鸡蛋。在洗脚之前,新郎围上深蓝色的腰裙,洗完后换上新布鞋。这里说一个崇明话,围,崇明地区一般读作yí,围裙,移腰头,yíyāotoú。
在喜事的第二天,男方家得拜老祖宗,拜完后又有个特殊的环节——“葱茵”。这外名字比较陌生,是葱与万年青的组合。他们被红纸包在了一起。“葱茵”种在自家院子的自留地里。挖土的工具必须是火钳,意为红红火火。新郎种完葱茵后,开始兴奋地抛洒蓝。
围裙里都的钞票、糖和糕啊什么,这时小孩子里都去抢,场面热闹又妙趣横生。
据说这个“茵”的来头还颇有讲究,号称必须是“偷”来的,在准备婚事的时候,男家就得到邻居家的自留地里瓣些万年青回来(因为是婚俗的必要环节,故家家门前自留地里都有的种,如遇搬家,这葱茵还得一块搬到新的地方去)。
结婚风俗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
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崇明风俗
大年初一
年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
除夕夜
除夕前是最忙碌的一周,要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到了除夕晚上,全家老少就围在一起吃一顿象征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其中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然后守岁直到新一年的钟声响起,鞭炮齐鸣。
除了这些,崇明人自是少不了崇明糕、崇明圆子等特色食品。年前就已按照传统方法蒸制好的崇明糕,个大得够一大家子吃。浓浓甜味,又有年年高的好口彩,极受人们的欢迎。自己酿的老白酒也是崇明人过春节的习俗,提前酿制的老白酒到了除夕晚上就可以饮用,举杯共饮,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二月初二
吃完“撑腰糕”,崇明人家的春节才算过完。二月初二,崇明人家通常将春节期间剩余的年糕,洒上盐,加入少许葱花,油煎食之,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劳作。
传统结婚习俗
在崇明岛东部地区,哪家办个喜事一目了然:从新郎家门口到路边甚至延伸到转弯的路口,一路彩旗飘飘。红色当然是婚礼的主色调,在农宅的栏杆上,挂了长长的红布。大红灯笼被高高挂起。朱红的对联不可缺少,在门把手上也用红丝带扎了蝴蝶结,浓厚的婚庆的气氛绝不亚于婚庆公司的那些花头。
按照崇明的习俗,结婚要办三天。第一天上午,新郎要去女方家接新娘。通常是晚饭前把新娘胎接回家。
进家门之前,鞭炮声四起。新人一下车就踩在红色布袋上,这时新郎的父亲和大伯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他们在自家院子门口点上三堆由稻草扎成的火堆,新娘子跨过火堆才能进家门。
三堆旺火的意思好像是跟老祖宗打招呼。而踩着ONE BY ONE的布袋则意为传宗接代。
男人在婚礼上系围裙洗脚?这可不是开玩笑。按照崇明岛上的风俗,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要洗脚。脚盆也别有讲究:颜色当然得是红色的;其次呢,洗脚水里还有东东:硬币和鸡蛋。在洗脚之前,新郎围上深蓝色的腰裙,洗完后换上新布鞋。这里说一个崇明话,围,崇明地区一般读作yí,围裙,移腰头,yíyāotoú。
在喜事的第二天,男方家得拜老祖宗,拜完后又有个特殊的环节——“葱茵”。这外名字比较陌生,是葱与万年青的组合。他们被红纸包在了一起。“葱茵”种在自家院子的自留地里。挖土的工具必须是火钳,意为红红火火。新郎种完葱茵后,开始兴奋地抛洒蓝。
围裙里都的钞票、糖和糕啊什么,这时小孩子里都去抢,场面热闹又妙趣横生。
据说这个“茵”的来头还颇有讲究,号称必须是“偷”来的,在准备婚事的时候,男家就得到邻居家的自留地里瓣些万年青回来(因为是婚俗的必要环节,故家家门前自留地里都有的种,如遇搬家,这葱茵还得一块搬到新的地方去)。
农村的结婚风俗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
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婚礼习俗
旧时候的乡间道路上,在气清景明的春日或艳阳高照的秋日,往往能看到一支长长的队伍在缓缓行进。队伍打头的,是两个扛着红旗的半大孩子,后面是众多抬着物件的成人。时不时地还有爆竹声腾空而起。“喔,人家要嫁丫头了,今朝送嫁妆!”路旁看到的人大都会这样说。
对,这就是崇明早年乡间送嫁妆的队伍。
早先结婚办喜事,女方先得选定一个黄道吉日,把陪嫁的嫁妆运到男方家里。那时乡间一来道路狭窄,难行大车辆;二来交通工具稀少,最好的就是崇明的小车子,根本没有什么今天那样的各式汽车。要把嫁妆送到男方家中,就得凭借人的肩膀抬扛。当然,女方富裕的话,嫁妆越多,抬扛的人自然也就越多,那送嫁妆的队伍也就越长,排场越大。
说起来,当年这看送嫁妆也和如今看民间艺术的行街,节日的花车巡游一样,是旧时的一种民俗。嫁妆多的人家送嫁妆时队伍排成长长一列。他们并不像挑担或扛货的人那样急匆匆行走,而是一路慢行,好让沿路的人细细观赏,指点评价。一些富裕人家因为嫁妆多,常常能吸引众多人赞赏的议论和羡慕的目光。如今我们可以这样说,这送嫁妆就是当年乡下结婚前的一次巡游。
千万别以为送嫁妆是一件随随便便找些人来送送而已的事情,内中它还大有讲究。首先,这抬嫁妆的人员得经过认认真真挑选。一般,主家都会从亲戚、朋友、邻里中挑拣长得比较端正、体格比较强壮的男子。那种大年龄的光棍或丧偶的中年男子,是不会被请来担当此庄重的任务的,因为人们认为让这种人送嫁妆不吉利。被选上抬嫁妆的可不是一般的卖苦力之举,而是一件颇让人感到有脸面的事情。送嫁妆那天,他们一个个穿得一身新,格外体面光鲜。没有新衣服的,最起码也得换上一身干干净净的服装,这样才显得有声势,有气派。
其次,为讨吉利,这抬嫁妆的杠棒要挑选好点的,它的两端一定要用红纸包裹好。嫁妆中陪嫁的被子,讲究尤其多。用来捆扎被子的也必须是红色的布带子。被子要两条一起叠成和合被,为什么叫和合被?寓意新郎、新娘百年好合,两两成双。折叠的开口处相对,方方正正。绑被子还得把红带打成漂亮的四串结。四串结的眼要正好让抬杠穿得进,过大过小都不适宜,这结象征着婚姻美满幸福吉祥。
那时的陪嫁被子至少四条,是比较穷的人家陪嫁数,多的被子往往有八条、十条、十二条等等,越多越体现其富有。陪嫁被子一定得成双数。被子成件后,搬动时要由两人合作,绝对不可一人独搬。要知婚嫁的被子中有绸缎面的,很是光滑,倘若抓不住,一旦滑落地面,场面非常难堪,会遭来主家的埋怨,甚至被人直接逐出送嫁妆的队列。有的即使不被逐,到了男方家里也备受冷落,不会被邀请坐上宴席。
送嫁妆前往男方家的队伍先后也有规矩。一般,在开队的红旗后面是抬子孙桶和脚盆的。子孙桶即马桶,和脚盆一样油漆成紫红色,用崇明土布染成蓝色然后做成圄腰包裹着。马桶之所以叫作子孙桶,是为祈盼新郎新娘早生贵子。紧随子孙桶后面抬的是梳妆台,再后,抬的就是什么板箱、五斗橱、大橱等。
当然随着时代的不同,嫁妆的内容也会有所变化。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嫁妆最为豪华的要算“三转一响”了。所谓“三转”指能转动的脚踏车(自行车),得永久或凤凰牌的;洋针车(缝纫机)得蝴蝶牌或蜜蜂牌的;手表得是上海牌的。所谓“一响”指收音机,红灯牌的。后来发展为电视机,金星牌的。陪嫁的嫁妆还有梳妆台、五斗橱、大橱及椅子等所谓“三十六只脚”和“四十八只脚”的说法。日常生活所用之物件可谓应有尽有。一般人家也至少得有十抬八抬。当然,抬数务必成双数。
壮族青年举行婚礼时,有一套独特风趣的习俗和讲究。
新娘出嫁时要穿黑嫁衣。黑色在壮族人眼里表示正统,所以出嫁之日,新娘必须穿上新郎家缝制的黑嫁衣,方能出厅堂与长辈拜别。
当新娘走出厅堂行到家门时,男方接亲娘要马上踏着新娘的脚印走,亦步亦趋,传说是为了让新娘忘了回娘家路,一心一意与丈夫成家立业。
背新娘出门楼,当新娘走出家门,接亲娘立即给新娘盖上红头巾,由新娘兄长把新娘背出村塞门楼,然后方与伴娘上路同行。意指新娘难舍亲人,不愿离别,只好叫兄长背。
新娘上路不准回头望,如果是无意之间回头一望,接亲娘便要到井边或河边取水给新娘喝,以示对新娘的惩罚。
新娘洞房要“坐时”,当新娘接亲引进洞放的,接亲娘会与新娘对坐,并用脚踏在新娘的双脚之上,直至板凳坐热,地板踩暖为止,意为使新娘从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娘汲新水,即新娘过门后第一次汲水,壮族人对此十分讲究,新娘被姑或嫂带到井旁或河边的,先朝源头行屈膝礼,然后扔几枚硬币方能汲水,意在告知水神,新娘已出了钱买这方水,而且桶口要向着水源一次汲满,祈求日后满福满禄。
偷新郎鞋,当洞房之夜,新郎要把鞋藏好,要是给新娘偷看到了,日后要由新娘做主。
为什么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礼服?
我们都知道婚纱的颜色是白色的,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礼服吗?
从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欢庆,这就如同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一样。在1850-1990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20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就远超过其他。所以白色通常都是礼服的首选颜色,更是象征着新娘的美丽和圣洁。
习俗
结婚前一晚,新郎新娘通常会分开两个地方住,新娘多数回娘家。伴娘们也大多和新娘一起,在新娘娘家过夜。婚礼当日,新娘伴娘们一大早起来,让上门来的发型师和化妆师逐个给他们梳妆打扮。同时,新郎和伴郎们也在另一个地点做好准备。当年我和我的搭档一人跑一个地点,我去新娘家,他去新郎家,分别捕捉各自“幕后”片刻。
新郎新娘各自装扮完毕后,驱车前往婚礼礼堂。许多新人会考虑租用礼宾车(Limousine) 接送新郎新娘。习俗上新郎新娘在正式结婚仪式前避免见面,所以新娘一到礼堂便躲入专门为的化妆间,等待仪式的开始。
当所有客人入座,仪式开始,音乐响起,伴郎伴娘团分别先入场,最后才是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上红地毯。如果父亲去世或者无法前来,由母亲,叔父或者长兄代替。此后仪式跟许多电影电视里的场景相似,主婚人宣读预先准备好的台词,新人宣读誓言,交换戒指,亲吻对方,签署结婚证书,此刻正式结为夫妻。随后新人走出礼堂,早已在外面准备好的亲友们会吹泡泡,撒彩纸等庆祝。
其一是在西方,婚纱照只有婚礼当天才照,不会提前照。
其二是婚纱照一定是婚礼当日的地点选景,利用室外自然光线和外景或者结婚礼堂建筑背景,在摄影师指导下抓拍或者摆拍,而不是在影楼里用假的背景和道具。由于室外摆拍遇到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几率高,做摄影师的都是事先勘察,万一有状况则启动后备方案。我在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地点设计路线和场景,在一到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至少二到三十个组合动作/场景的拍摄。为了取得独特的摄影角度,趴地,爬树,往镜头前撒花吹泡泡,帮新娘甩头纱制造风中飘扬的效果,等等。身体不好干不了这种带技术的体力活,一天下来工作十二个小时是正常的。由于国内外婚纱照的习俗不同,加拿大移民官在审核配偶担保的家庭团聚移民时,判断假结婚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婚纱照是在室外还是在影楼里照的,后者被认为是假结婚的演戏,这是中西方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误断。
正式婚纱照拍摄结束后,新人们都去吃点东西稍微休息一下,准备迎接晚宴。由于加拿大跨族裔婚姻非常普遍,有的新人上午举行西式婚礼,下午举行另一个文化的婚礼仪式,比如华人中新郎新娘给双方长辈下跪敬茶的斟茶仪式,会在下午进行。
西方婚礼仪式之后
看西方电影的婚礼镜头时,总对婚礼过后那对新人穿过林荫丛,坐进敞蓬小车双双绝尘而去的镜头羡墓不已。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其中留下的还有很多讲究。
在仪式结束时,牧师祝贺新婚夫妇。管风琴开始演奏退场音乐。新娘从伴娘手中拿过花束。如果戴着面纱,此时应该打开。如果作过决定,新娘和新郎接吻。新娘右手拿鲜花,和新郎转过身来。或者新娘的左手穿过新郎的右臂,或者手挽手,二人走下台阶。花童和托戒指的男孩,伴娘和伴郎一起走。然后,傧相和引导随后,两人一对。如果在冬天,仪式前,引导或伴郎会在更衣室为新郎穿上外衣,这样一来就不必在仪式结束后去取衣服。在大门口,已经有人为新娘准备好外衣。
尽管进入时是单独走,出来时傧相可以和引导两人一起走。这具有象征意义,有效仿新娘,新郎来时单独来,走时一起走的意思。
在仪式其间,一直呆在教堂后面的摄影师,此时可以在两位新人沿通道返回时,拍下这对幸福的人。
汽车等在入口处。如果迎宾队列在招待会会上组成,此时伴郎可以帮助新婚夫妇坐进新娘的汽车。这辆车先走,然后是傧相的,然后是新娘父母的,然后是新郎父母的。如果没有租高级大轿车,伴郎将担任新婚夫妇的司机。
话题先回到教堂里,退场式一结束,两名引导就回去,首先是新娘的母亲,然后是新郎的母亲到门口。如果新娘和新郎的母亲更愿意和他们的丈夫一起走,他们可以这样做,跟随着前来陪同她们的引导一起出门。大多数人婚礼上,只有两位新人母亲由引导陪同。而她们的丈夫则由其他女人的陪同和他们一起出门。在预留长凳上的其他人自己走。按从前排到后排的顺序。当丝带撤走,示意可以离开座位时,客人可以离开,前面和后面的客人可以一起走,如果还没有支付牧师费用,此时伴郎可以赶回礼拜室做完这件事。
陪同新婚夫妇的父母离开,撤走丝带,引导们就可以离开,赶往招待会,为摄影帮忙。他们的小汽车或交通工具应当停在方便的地方,以免被离开的客人堵住。
1. 放定(订婚的意思),男女恋爱后,到了一定程度了,就会和父母说要结婚了。然后男方的父母就会先找一个媒人,去女方家。要是女方家也同意的话,就会安排双方的父母见面。之后就是把新人的生辰八字拿去选日子结婚。
2. 信物(定情之物),一般婚礼在双方父母见面之后,男方会给女方一个信物,一般是戒指、手镯等等。也证明了这门婚礼成效了。
3. 过礼,双方的父母把婚期定下来之后,会正式的去通知女方,也会把女方结婚当天所穿的衣服首饰之类的交给女方,还会准备一些小礼品给女方家。
4.新郎到了新娘闺房门口,需要再叫一次门,新娘和她最好的女伴朋友们会在屋里等着,再一次的刁难一下新郎,问他一些问题,或者让他们做一些事情,表演一些节目,新郎预计伴郎们,都必须一一完成,或者用红包讨好。最后听新娘发话,如果新娘不发话,门也是不能开的,知道新郎打动新娘,让新娘心甘情愿的让他进门为止。
5.找婚鞋。在新郎迎接新娘的那天,新娘家里人会把新娘的鞋藏起来,让新郎去找。找到鞋以后才可以到婚礼现场。
6.双方家长见面的时候,男方要给女方一笔钱,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聘礼,给多少是看双方的家境,双方一起商量而定的。
7.婚礼改口钱。北京结婚讲究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就是改口费。而改口费有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说法,所以有的是给一千零一,有的是给一万零一,但是这个是双方家长都要给的,而且两家给的数目能够相同是比较合适的。
北京的婚礼流程
1. 迎亲,结婚当天上午,男方家的迎亲队伍来女方家接亲,接亲是婚礼的一个高潮哦,新郎要进门接新娘可以要经历重重门槛。伴娘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恶搞新郎和伴郎们。
2. 照片红鞋,新郎进门后,要在接新娘的房间找到新娘的红鞋,找到了,把红鞋穿上后,才可以把新娘带走。
3. 敬茶,新人要向双亲奉茶,亲戚也会给一些红包。
4. 撑红伞和撒米,有新娘的伴娘撑红色的伞陪伴新娘新郎出门,边走还要边撒米给鸡吃。
5. 过门,新娘从女方家出门后,正式进入男方家,要拜见男方家的所有长辈。
6. 婚礼,从男方家出来,去酒店举行婚礼仪式。
7. 敬酒,酒宴开始后,新娘要去换上敬酒服去给来宾们敬酒。
8. 回门,三朝回门的意思是在结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带着新郎回去新娘家。
婚礼习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恩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
恩施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恩施人民具有剽悍顽强的心理素质,所以在繁琐的礼仪中还保持着“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娶妇之家三日应举乐”等古老遗风。一般有讨口气、讨红庚、择大香、送期单、上红、过礼、陪十弟兄、陪十姊妹、迎亲、拦门、发亲、拗礼、拦车马、铺床、迎上亲、结蜡、圆亲、闹房、新人跪拜、接风、拜茶、面花、回门等礼俗。讨口气就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允婚叫“放话”。
男方看中后,请媒人到女方提亲。如女方同意,就约定日子“过门”。男方即各好衣物、酒、肉、茶点等,由父或母带着儿子请媒人陪同至女家燃放鞭炮。双方父母互称“亲家”。从此常来常往,叫做“不开亲是两家,开了亲是一家”。
男到女家后,女方再择吉日由哥嫂或弟妹与媒人同去男方家“看廊场”(看家庭条件),有的事前通告男方,有的不通知男方,由女方秘查暗访。
事 后如女方认为满意,同意婚事,才进行下一步,否则到此终断。这是青年男女订亲的初期程序。讨红庚有的地方也叫择稳香,择稳香后男方再各些礼物专程去女方家 讨“红庚”,要求女方父母“发女方八字”。即女方允婚后,由男家择期各衣物、糕点、酒、肉,置于台盒中,并预各“庚书”,笔墨、香、蜡烛、纸钱于台盒内, 请媒人随礼物到女方正式订婚。讨红庚也叫“讨八字”。
婚俗
婚日,男方在接亲时,要备猪肉一块、鸡一只,还要香蜡纸烛,先敬女方家先。女方家一般设有“拦门礼”,男方迎亲花轿(现改为小车)一般停在院坝,由男方“都官”与女方“都官”用歌或话一问一答对讲起来,如男方“都官”讲输了,须三茶六礼或罚酒,出尽洋相方能进门。到看定的时辰,男方“都官”请岳父母“发亲”,经女方父母首肯,先将嫁奁抬出。
嫁奁以前分“台”,捆扎极为精致,两人一抬,一路晃晃悠悠,以表示新娘家陪嫁物的丰盛,现时用车装。然后,迎新队伍鞭炮齐鸣,在喜庆气氛中,新姑娘穿“露水衣”(红衣裤),打“露水伞”,由其兄弟背出来,辞别父母亲人然后上轿或登车。最后是“高亲客”,即由新娘的兄嫂或婶娘舅娘作女方代表送亲。这时,新娘要撒两束“筷子”,男女双方各抢一束,称“不家食”。轿出门时,男方点燃两把以竹片做成外包红纸的“喜把”,女方抢去一束,意即“财喜”不能全部带走,各留一半。迎新路上,接亲队伍变着花样戏弄考验新郎新娘,索要糖果香烟。
到了男家,先将新姑娘陪嫁的被盖由男方儿女双全的嫂子或婶娘、舅娘铺好,再请新姑娘下轿,由喜娘接过门。婿家陈香烛酒醴和一只鸡,祀护送神于门外,曰“堵刹于门”。门内张七星灯,罩以筛子,喜娘二人扶新娘从筛上过,叫“触邪”。拜天地家神父母后,须拜诸亲,叫“分大小”,然后才送入洞房。
新郎新娘进新房的第一个动作是“抢床”,即夫妇双方争相跑向床边,谁先坐上“大边”(左),意味谁以后当家作主。片刻后,送亲娘子进新房给新娘更衣,然后新郎引新娘与客人见面敬酒。
新婚之夜,山寨里男女老少三三两两到新郎家闹新房,来得越多,主人家越高兴,俗称“越闹越发,人财两旺”。闹新房时,没有年龄大小、辈份高低之分,俗称“新姑娘三天无大小”。闹房内容主要是开无伤大雅的玩笑,小辈还要新娘给糖果及小礼品,整个气氛热烈诙谐。
婚后三日,新娘偕新郎往省父母,称“回门”。娘家筵客宴婿,叫“陪郞膳”,赠以礼品,叫“插带”。“回门”无论远近,一般要当天赶回。回夫家时,娘家还要送粑粑之类礼品。
回门风俗
经历了送亲以后,整个宴席就已经告一段落了,客人们基本上都散了,但是整个婚嫁的程序并没有结束。根据传统,新娘要在来新郎家的前三天连续起三个早床,不然的话就会被认为懒散。有的婆婆比较强势的话,就会在前天晚上把火用水浇湿,新娘在第二天早上要想办法把火烧燃起来且不能去别人家取火种。
成亲之后,新娘新郎要回新娘家一趟,俗称“回门”,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回三朝”即在婚后的第二天会娘家,这样的话,新娘新郎必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再娘家过夜,所以一般两家距离较近的才会选择“回三朝”;另一种则称为“回五朝”即在婚后的第四天回娘家,这时,新娘新郎可以在娘家玩一天后再回去,所以适合两家距离较远的。在“回门”的时候有点需要谨记的是,新娘结婚时穿的鞋子是不能穿回娘家的,而新郎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招赘
俗称上门,是男子入女家为婿的婚烟形式。历史上的上门,没有儿子的可以招婿,有儿子的也可以招婿。上门的来了,当儿子看待,更其姓,改其名,姓从妻。所以壮人称上门为“很栏”,直译为上门、进门。意译则是“加入另姓家族”,因为“栏”字在壮语中有“家”、“姓”两个含意。这显然是氏族可以接收新成员的遗风。不过少数地方认为上门不光彩,叫做“扛楼梯”,意思是低人一等。
改嫁
寡妇改嫁,虽然允许,但仪式凄凉。夫死,说是她克的。中年以后的寡妇,一般不改嫁,否则社会舆论耻笑。寡妇可以和男方见面,自己敲定。婚礼极简单,男方派一老妇去接即可。如子女年幼,可以带走,但必须改从夫姓。也有个别的改嫁是招夫上门。
续娶
壮族中年男子丧妻,一般均要续娶,但也有不续娶的,不续娶的,多是贫苦之家。被续娶的女方,多为接丧夫的中年人,往往有一两个孩子。若孩子年幼,可以随母到男家生活。续娶的礼仪也很简单,男家派两个妇女送去两套新衣服给女方。便把她接回来。女方从丧夫家出来只能走后门。
男女分行戏打球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新娘过河“水手”背
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高寒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林密路远,河道九曲十八弯,本来祗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挢。所以成亲时,为了确保新娘的安全,过河过挢都要请人来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虎背熊腰的未婚男青年,新娘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吹响。“水手”的两掌即刻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来,让蒙着面纱的新娘用膝盖顶着自己的脊背,双后扣稳自己的肩膀,身体往前倾去。“水手”即刻反手到后腰挽住新娘的小脚,妥当后,即起步入水过河(或过挢)。如象小孩摊开两腿时大人背着的姿势的禁忌的。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的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的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不管天气好坏都要撑开伞),表示护住喜气,不给失散。整个队伍过完河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挡住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此时火炮轰响,鞭炮齐鸣,乐队吹奏欢乐曲,岸上也挤满了观看热闹的群众。
风俗
不会对歌娶妻难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她这才答歌。笨嘴夯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个小时姑娘也不答腔的,祗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才的青年。女方答腔后,双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拥下,按歌圩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唱到情意绵绵,便唱起深交歌,赠礼歌,互相赠送礼品,这时情人便离开了同伴,双双踱入花间丛林。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等,随编随唱,无所不包。其内容之广泛,其歌才之敏捷,常常使慕名而来的博古通今的专家们目瞪口呆,为之倾倒。
一、合婚
合婚之俗,并非一市一县所独有,全国各地大多如此,当然北平也不例外。在北方记一个人的年岁,最重十二生肖,尤其婚姻大事,都以生肖属相的相生相克取决行止。
人们为子女择偶,必须经“媒人”往返两家“提亲”,其步骤是,先由媒人问明女孩的生肖属相,并索取“八字”,把女孩的“八字”送到男家,再索取男孩的“八字”复送女家,双方互请“算命先生”算命,如男女命中没有相克之处,且有成亲的可能时,才进行议婚,否则虽然“门当户对”也只有作罢了,此举俗称“合婚”。
二、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
三、放小定
男女双方都认为可以成亲时,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小定”的礼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礼。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也装成两盒。首饰都是以纯金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买银镯子的,当然要以双方社会阶级及经济情况而定。
四、择日子
北平结婚很少在旧历正月,订婚也很少在腊月,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有:“正不娶,腊不订”之谚。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
五、放大定
迎娶的日子决定之后,紧接着就放大定“,又称”通讯过礼“。在婚姻过程中,这个礼节很重要,所以仪式也很隆重。
六、送嫁妆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举行。把所有的陪嫁,分装在箱子及食盒里,雇人抬着,两人一抬,由新郎的兄弟押送到男家。
七、亲迎
吉期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并且要按照《通书》上所规定的时辰出发。在起轿前,先由两个男人熏轿,并用一面镜子、一本《宪书》,向轿内幌照几下,用以驱邪。
八、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九、吃子孙饽饽
”坐帐“之后,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仍由三位送亲太太各取一碗,分送给新夫妇交换进食。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
十、闹洞房
”闹洞房“是代表喜气的,所以家家户户,只要娶媳妇儿,就要闹洞房,而且闹的越热闹越好,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古今皆”闹“!
十一、分大小
拜家庙拜祠堂统称为拜祖先,这是拜过天地之后,一个最重要的节目,因新娘”过门“之后,就是丈夫家的一员,而不拜祖先是不算数的,所以拜祖宗是很重要的。
十二、会亲
新婚次日,新娘拜过祖先家族及亲友之后,男家尚有一项重要礼节,就是会亲家,简称”会亲“。
十三、回门
”回门“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后第一次,女家接新娘归宁,同时新郎也要一块儿去,俗语回门”,或“三朝回门”。
风俗礼仪
1、“婚车”出发
新郎、童男、童女等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情况,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2、“婚车”抵达新娘家
(1) 敲头门;
(2) 进头门后,向新娘的父母鞠躬、改口,并佩戴胸花;
(3) 敲二道门,这时新娘的同学或朋友可“堵门”或“出难题”;
(4) 进二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
(5) 新人互相佩戴胸花(佩戴对方左侧胸前);
(6) 新人吃“喜面”,喜面包括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 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 抱起新娘上“婚车”,在“婚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3、“婚车”返回新房
(1) “婚车”在前,新娘的父母及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 新人下“婚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3) 男方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又叫聚宝盆);
(4) 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并佩带胸花;
(5) 新郎、新娘在“婚车”前与双方父母合影。
4、参观新房
(1) 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2) 新娘要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 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 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人合影留念。
5、“婚车”抵达酒店
(1) 新郎的亲朋好友在酒店门口迎接,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 新人在宴厅门前迎宾;
(3) 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宴席礼仪
1、新人拜席:新郎新娘首先给娘家贵宾敬酒敬烟,娘家亲属由新娘递烟新郎点烟,男方亲属由新郎递烟新娘点烟,拜席结束娘家亲属赏一对新人拜席钱,随后新郎父母给娘家贵宾敬酒,及酒店给娘家亲属加菜。
2、给其他亲属点烟敬酒,顺序根据自家情况而定。
3、送娘家亲属:新郎新娘同所有娘家贵宾在酒店门前合影留念。双方亲友握手告别(一般由男方准备车负责送娘家贵宾)。
4、团圆饭:父母及亲属每人送新郎新娘几句祝福,新娘为父母亲属倒酒夹菜,全家举杯合影
风俗礼仪
聘礼
在辽宁男方给女方的聘礼讲究“三金一银”即男方给女方的首饰包括项链,耳环,戒指,手镯一共四样(PS:一般在结婚当天这些都要带上)在聘金方面,就要自己商量,看看要给多少。
陪嫁
男方都给聘礼了,女方也要礼尚往来一下。娘家要准备被褥之类的生活用品作为陪嫁,结婚当天女方通常要给男方报个红包,一般是999,9999,暗示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意思。要是想给男方买什么东西的话,普遍都买手表。
★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 西方婚礼礼仪
★ 游崇明作文
★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
★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
★ 安庆结婚习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