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的习俗(共含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evinso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夏至的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食“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广东:凉食避暑
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江苏常州、无锡:吃馄饨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各地习俗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江苏,夏令有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陕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从夏至日起,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营养专家提醒人们,夏至时节,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夏至和伏日习俗花样多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夏至有什么习俗:
冬至饺子夏至面
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节气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夏至传统食俗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立夏传统食俗
面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乌米饭
乌米饭取乌饭叶子(又名精青叶)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
黑米饭糕
黑米饭糕也是宁波传统的立夏点心之一,是将乌树叶捣烂泡水后,用乌树叶汁泡糯米使其染色变黑,再将泡好的黑糯米加糖蒸熟后手工压制成糯米糕,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乌树叶香味。
三鲜
立夏尝三鲜又称为“立夏吃三鲜”或“立夏见三新”。三鲜一般又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有樱桃、枇杷、杏子(一说是青梅、杏子、樱桃)。水三鲜即海螺、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夏至祝福语
1. 夏天,是河水中的嬉闹;夏天,是严肃的高考;夏天,是知了动情的欢歌,夏天,是手机传来的你荷花般的微笑。夏至节,快乐一夏!
2. 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短信,话语最短情意最长;日子,平淡很多_很少;祝福,忧愁没有快乐很多;愿你:快乐,直到永久!
3. 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问候,文字虽短情意最暖;朋友,联系不多关怀不断。夏风捎去我思念,身体健康慰牵挂。亲爱的朋友,祝你夏至好梦每一天!
4. 夏至,吉祥至,幸福至,如意顺心顺意至;快乐至,好运至,富贵安康福禄至;短信至,情意至,祝福祈祷问候至;清凉至,舒爽至,一帆风顺美丽至,祝你快乐快乐在夏至!
5. 夏至,送你“随便”祝你清凉一夏,送你“雪糕”祝你甜蜜一夏,送你“一曲”祝你开心一夏,愿你夏至快乐。
6. 夏至,我们一同感受阳光,一同感受幸福,一同抗击炎热,一同对酒当歌,亲爱的朋友,夏至快乐!
7. 夏至,我用晨露制成快乐果冻,百花提炼成健康花蜜,雨滴冰镇成百事可乐,五谷酿成友谊冰啤,为你送上一份夏季冷饮,愿你清爽无忧。
8. 夏至,夏天到,蚊子来报到,蚊帐显身手;苍蝇_扰,拍子驱赶;气温升高,风扇空调启动;善意提醒朋友,凡事都有度,适度纳凉,小心不要着凉!
9. 夏至,转眼即至;祝福,依旧如昔;友谊,藏在心底;记忆,需要铭记;人生,需要美丽。夏至到来,幸福快乐随行,健康平安围绕,愿你精彩生活乐淘淘。
10. 夏至不请自来,生活别样精彩。渲染云彩的裳,悠闲一路满载;解开心中的结,快乐就会盛开;撑起绿荫小伞,不怕太阳直晒。风扇转得挺欢,吹跑闷热不快。迈开轻松步伐,走出自我风采。还有我的问候,愿你喜笑颜开!
11. 夏至持续高温,情意点点温存,凉风驱走浮躁,寄情山水怡神。让快乐伴你齐飞,让好运眷顾频频,让幸福上演柔情。祝你夏至好心情!
12. 夏至到,白昼长,夜晚短,炎热天,注防暑,容易疲,多休息,多喝水,排肠毒,瓜果蔬,不能少,忌辛辣,禁烟酒,勿浮躁,不烦恼,祝福你,快乐随,幸福伴。
13. 夏至到,吃一块西瓜,甘甜解暑,舒爽一夏;喝一杯冷饮,清爽解渴,清凉一夏;约三五好友,对月小酌,快乐一夏;陪女友一游,如花解语,浪漫一夏!
14. 夏至到,短信到,免费送你降温小妙招:把冷水管踢爆,凉水从头浇到脚,把冰箱门拆掉,钻进冰库里睡觉,把清凉短信收好,实在不行我再想想别的招。
15. 夏至到,晃晃心情瓶,倒出高温装入清凉;举举生活杯,倾出烦恼斟满舒爽;敲敲夏日盆,泼出忧愁盛上如意;写写祝福,驱除霉运迎来顺利,愿你健康美丽,夏至快乐!
1、冬至饺子夏至面,北京、山东等地居民,在夏至这天都会吃面条。
2、麦粽: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3、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4、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
5、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6、忌剃头理发:清朝时,剃头理发是夏至日中的一项习俗禁忌,但现在大部分人已经没有这个禁忌了。
山东习俗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凉面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岭南习俗
狗肉本来是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后来有一个赵姓的皇帝属狗,才禁止吃狗肉,因为吃狗肉就是吃皇帝。清朝时期满洲人做皇帝,而满洲人不吃狗肉,想禁而没法禁。只是中国人后来吃狗肉的人慢慢地少了下来,因而吃狗肉从由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变成了肉类副食。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夏至食狗肉的风俗,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许多狗被杀掉,没路可逃。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仅适宜秋冬季节食用,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但夏至这天例外,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热气,不会对身体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大概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吧。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现在,岭南地区的居民在夏天并无吃狗肉的习惯,反而是在冬天食用狗肉进补。俗话说“卖棉被,吃狗肉。因为狗肉中医学上讲是燥热的【(狗肉)性热,味咸、甘、酸;温补脾胃、补肾助阳、轻身益气、祛寒壮阳。——《本草纲目》】,所以传统生活习惯上继有岭南医学特色的广东居民在夏天吃狗肉是怎么也说不通的,更无热衷,乃属常识问题。
现今广东地区,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鲫鱼黑豆汤、药理排骨汤,葱花豆腐汤,冬瓜扁豆瘦肉汤等,煮红、绿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凉粉、莲子羹、豆腐花、番薯汤等,饮银耳木瓜糖水、凉豆浆、甘蔗水、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3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烟台招远吃水饺,滨州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济宁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夏至祝福语
1. 让夏日的缕缕清风滋润你的友情,让夏日的沥沥小雨浪漫你的爱情,让夏日的滚滚热浪涌起你的,让夏日的句句问候清爽你的心情,夏至到了,愿清凉伴你一夏,快乐伴你一生!
2. 让夏日的清风,送去丝丝的凉爽;让夏日的雨滴,送去祝福和健康;让夏日的荷塘,送去荷花飘幽香;让夏日的祝福,伴你幸福长又长!祝夏至快乐!
3. 热辣的阳光,带给你工作的热情。清凉的空气,给你带来生活的清爽。丰富的水果,带给你夏日爱情的滋润。夏至到,愿你快快乐乐过夏天,清清爽爽好生活!
4. 热浪滚滚夏至到,气温升高人烦燥,牵挂化作清凉风,阵阵吹至君身旁,思念转成清爽雨,丝丝凉意浸心田,清新文字送祝福,夏至健康陪左右,愿君清凉一夏!
5. 热浪滚滚夏至来,闷热难耐让人烦;吃块西瓜解解暑,吹吹风扇心稍安;跳进泳池游游泳,身心俱爽乐无边;送份问候来爽你,愿你夏至乐无忧!
6. 热浪滔天心烦躁,清凉短信来报到。请来一抹富贵云,也荫清凉到黄昏。招来幸福及时雨,清洁世界满乾坤。送来友谊清凉风,轻松避暑不言中。夏至祝福,清凉一夏!
7. 日子过得好快,夏至已然到来。天气炎热闷燥,烦恼跑掉常笑。水果蔬菜养胃,绿豆棒冰暑退。早起不能贪睡,夜晚被子要盖。短信祝福传递,朋友情谊常在。
8. 如果上帝说夏至这天我可以许两个愿,我愿你“夏”义冲天,“夏”骨傲天;如果上帝说夏至这天我只能许一个愿,我愿你“夏”情连绵!
9. 如果说春天是气质美女,那么夏天一定是性感美女。如果春天是绿色的,那么夏天就是蓝色的。春天美丽,夏天动人,转眼夏至到了,祝你夏至快乐!
10. 三月桃花七月荷,荷叶丛下有轻歌。暗香浮动晓寒外,早有蜻蜓立初荷。荷外青山连碧野,青蝉幽鸣夕阳斜。夏至,一首轻诗寄我情。
11. 山,峰峦雄伟;水,碧波尽美;天,蔚蓝如醉;地,广阔沃肥;阳,炎炎余晖;人,有情珍贵;你,快乐追随;我,衷心祝愿:夏至好美!
12. 扇子随身摇啊摇,短裤短衫随风飘,瓜果梨桃真丰盛,只是蚊子处处咬,挂起蚊帐安心睡大觉。我的短信祝你,拥有清凉快乐的夏天!
13. 生命在于运动,精神在于传承,梦想在于奋斗,豪情在于拼搏,力量在于凝聚,祝福在于传递,问候送你,关心接力,夏至热天气,愿你保重身体,万事顺意!
14. 时光飞逝,如梭之日,转眼夏至,祝福及时:业所从事,电掣风驰;莘莘学子,渊博学识;家庭琐事,和谐有秩;一生福祉,幸运永至!
15. 谁在六月夏至天,守着寂寞星空望着夜,流星不知不觉划过天边,思念如影随形难以入眠,湖光山色美景倒影入眼帘,阵阵凉意能否送入你的心田,夏至的想念,夏至的祝愿,只盼你能在这蒸汽天安心入眠,好梦连绵。
夏至有哪些习俗
一、夏至的习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3、“夏至”食品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二、夏至的食俗
1、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2、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3、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4、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5、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一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6、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7、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8、圆糊醮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夏至面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这天,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滑拙(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峰山山洞里避暑。
北京流行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在很多地区都非常盛行。山东各地夏至日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人“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吃凉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意思。胶州地区把这天的面条称为“人伏面”。
也有直接煮新麦粒吃的,山东龙口、莱阳一带煮新麦粒吃,孩子们用麦秸编一个精巧的小筑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往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乐趣。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北京人在夏至这一天讲究吃面,按照风俗习惯,每到夏至,人们都会大吃生菜和凉面。在气候炎热之时,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可以降火开胃,也不会因此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北京大大小小的面馆顾客盈门,打卤面、炸酱面等各种面条非常受欢迎。
在山东,夏至这天各地的人们也都会吃凉面。在烟台、莱阳、黄县一带,夏至日荐新麦,煮新麦粒吃。小孩子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筑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麦粒,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乐趣无穷。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地区,夏至面的品种也非常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米线、麻油凉拌面等。在江苏,夏至少不了的是夏令三鲜,地三鲜是觅菜、蚕豆和蒜苗,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褚芽,水三鲜是螺蜘、细鱼和河豚。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诊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都有的习俗,很久以前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因为夏至日后收获了新麦,所以夏至食面有尝新的意思。夏至面的做法比较讲究,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一般是现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浇上事先做好的卤汁和小菜。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用意。另外,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的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夏至吃狗肉
岭南一带有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俗。相传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当地人认为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有抵抗西风恶雨人侵的能力,感冒少,身体好。由于这一良好愿望,才有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当然,夏至吃狗肉,为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要适量,不宜吃太多。
据相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第二年,六月炎热,疫病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在山东临沂一带流行。人们会在伏日煮麦仁汤喂牛喝,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有民谣说:“春牛鞭,纸牛汉(公牛),麦仁汤,纸牛饭,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在岭南一带,一直就有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在广东,尤其是阳江地区以及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人们都非常喜欢在夏至这天吃狗肉和荔枝。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枝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
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家家户户杀狗,致使狗无路可逃。按照民间的说法,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秋冬季节食用比较合适,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而在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因热气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当然,夏至天气炎热,狗肉不能多吃,应适可而止,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至此,“夏至狗肉”就成了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如今,夏至家家户户杀狗的场面已不存在了,而吃狗肉的习俗却依然流传了下来。夏至日吃狗肉,俗信可以解祛邪补身。抵御瘟疫。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瘟疫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狗肉性热,俗信夏至吃狗肉,不但不会上火,反而会对身体有益。有谚语日“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说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身体就能抵抗西风的入侵。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吃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嬉夏
在浙江绍兴流传着“嬉,要嬉夏至日”的侄语。古时,不论贫富悠哉夏至日祭祖的习俗,俗称“做夏至”。除了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也会吃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祭祖祭神
在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金坛一带,人们以新收获的米麦粥祭祖,让祖先尝新。浙江会稽一带,则用面食祭祖。在浙江东阳,农民要置办酒肉,祭祀土谷之神,还要用草扎成束,插在田间祭之,叫做“祭田婆”。在湖南醴陵,居民在夏至日祭祀土地神。明清时期,皇家每年在夏至这一天要在地坛举行祭地仪式,愈为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吃生黄瓜和煮鸡蛋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i胃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煮麦仁汤给牛喝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舔牛汉(公牛),麦仁汤,舔牛饭,舔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吃补食习俗
在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外代犬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江苏夏令饮食有三鲜:地上三鲜为觅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鱼时鱼和咸鸭蛋。
浙江杭州喜吃乌饭,据传说是纪念战国庞涓。浙江建德民谣说:“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以滋补身体,为投入紧张的秋季农业劳动做准备。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江苏,夏令有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陕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从夏至日起,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营养专家提醒人们,夏至时节,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15种夏至美食推荐
1、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2、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3、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4、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一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5、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6、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7、圆糊醮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8、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9、粽子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10、麦粥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11、馄炖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12、苋菜和葫芦
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菜,寓意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13、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14、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15、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山东习俗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入伏面。”烟台招远吃水饺,滨州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济宁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岭南习俗
狗肉本来是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后来有一个赵姓的皇帝属狗,才禁止吃狗肉,因为吃狗肉就是吃皇帝。清朝时期满洲人做皇帝,而满洲人不吃狗肉,想禁而没法禁。只是中国人后来吃狗肉的人慢慢地少了下来,因而吃狗肉从由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变成了肉类副食。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夏至食狗肉的风俗,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许多狗被杀掉,没路可逃。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仅适宜秋冬季节食用,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但夏至这天例外,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热气,不会对身体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大概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吧。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现在,岭南地区的居民在夏天并无吃狗肉的习惯,反而是在冬天食用狗肉进补。俗话说“卖棉被,吃狗肉。因为狗肉中医学上讲是燥热的,所以传统生活习惯上继有岭南医学特色的广东居民在夏天吃狗肉是怎么也说不通的,更无热衷,乃属常识问题。
现今广东地区,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鲫鱼黑豆汤、药理排骨汤,葱花豆腐汤,冬瓜扁豆瘦肉汤等,煮红、绿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凉粉、莲子羹、豆腐花、番薯汤等,饮银耳木瓜糖水、凉豆浆、甘蔗水、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夏至气候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 夏至吃面的习俗
★ 夏至节气饮食习俗
★ 夏至问候语
★ 夏至文案
★ 夏至短信
★ 夏至祝福语
★ 夏至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