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台湾祭祀习俗礼仪(共含8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宇宙最强周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传统祭祀
至于台湾的“外省人”,面对祭祀,当然没有这样的断层。但一方面,他们长期流离失所,即使带着祖先神位,都不容易具备祭祀的某些客观条件,确实不利。二方面,他们大多跟随国民党来台,彼此的关系紧密,对于祭祀,国民党虽不禁绝,却仍有“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那种轻忽与蔑视。第三方面,他们大多住在城市,台湾城市(尤其台北)的西化气氛,一向浓厚,这也使得他们容易与祭祀疏远。
正因如此,相较于中、南部乡下祭祀之丰富与绵延不断,“外省人”对于祭祀,就显得淡薄,也显得疏离。于是,当“本省人”透过繁复频密的祭祀,维持着中国传统的天地人联系时,“外省人”却常常有种失根的飘零感。几十年前,就有人指出,这飘零感源于“外省人”在台湾没坟,清明节不能扫墓。这当然对。
但是,数十年后,现在许多“外省”第二代、第三代,也开始有了坟,那飘零感却仍不时袭上心头。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总有一种说不清的不踏实感,似乎总是少了些中、南部乡下人那种深厚的安稳感。那么,这又是为何?
真正的原因是:清明扫墓,或者说,追祭祖先,其实只是祭祀之一环。中国传统的祭祀,或者说,台湾中、南部乡下的祭祀,远远不只这些。
在台湾中、南部乡下,但凡生活中的大事,都与祭祀息息相关。尤其各式各样的礼仪,根本就脱离不了祭祀。
在乡下,一般家庭的厅堂,都有张神明桌。这桌上的中间,供奉着神明像,神明的左边,则是祖先牌位(闽南话称为公嬷)。神明在先,祖先在后,有先有后,有尊有卑。
每天的晨昏,乡下人就在这桌前,先拜神明,后拜祖先,上三炷清香,备一盏清茶。自古以来,这就是民间每天的修行功课。这张神明桌,也等于是民间最重要的道场。
当然,道场不只是这张神明桌,天地之间,都可以是道场。人立于天地,就该处处感得、时时修得。因此,民间的头一桩修行,就是透过这张神明桌,透过祭祀,感得四时的节气,感得天地的消息。
民间祭祀的重点之一,就是岁时祭仪。
百年来,台湾不论是日据时代,或是光复至今,官方受西方的影响,一直使用着阳历;但在中、南部乡下,始终却以黄历(一般所说的农历,这不是所谓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为主。原因是,只有使用黄历,才能够充分地对应四时的节气;也只有使用黄历,才能够维持传统的天地人联系。
于是,民间打从正月初一拜神祭祖开始,接着在正月初九拜“天公生”,数天后,拜元宵(上元),然后是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黄历十月十五日)、冬至,随着季节更迭,一路祭拜到除夕。凡是节日,必有祭祀。台湾的民间,四时佳节、气候移转,都具现在供桌上的丰盛佳肴与馨香袅袅中。
历来的民间,就是从这供桌上的香火缭绕,虔敬地感知到天地间的浩浩阴阳移。也正因这样的祭祀不断,使得他们对天地有感激,对光阴有情感;这样的祭祀不断,使他们岁岁年年,日日如新。
崇拜习俗
台湾的瑶池金母信仰,源于1950年(一说1948年),据传某日王母娘娘突然显圣降临在花莲县吉安乡北昌村,附身在一位久病的妇人身上,明示:“吾乃天上王母娘娘,欲在此地驻跸,解救人间苦厄,宣化度众,勿相惊骇。”
据称邻里间凡有来问病、求治、询人、问事等事,王母娘娘都能显威灵,无所不验,民众立即摆下香案,烧香膜拜、信徒日益增多后,就分灵成两家,即身穿素衣、以黄色为令旗的慈惠堂;身穿黄衣、以黑色为令旗的胜安宫,各自塑金像奉拜。
瑶池金母是台湾民间信仰中组织最严密、系统最单一、服饰最统一的一支。至20世纪90年代初,慈惠堂在全台湾的庙堂已达五六百座,胜安宫分灵出去的分堂也有一百余所。
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瑶池金母诞辰日,虽也有部分堂回总堂谒香,但多数都在本堂接受善男信女的庆祝膜拜。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是慈惠堂的总堂堂庆,也是各地分堂回总堂朝圣之日。从十六日起,就有各分堂执事率各地信徒组成庞大朝圣团,不辞千里,纷至沓来,庆典连绵数日,热烈隆重。
祭祀注意事项
台湾民间的讲究很多,在每年祭祀所信仰的神祗的活动中,所用的祭品,也是很有讲究的。依据神祗的尊卑等级和人的关系远近,而有所不同。比如:
牲礼即牛、猪、羊、鸡、鱼等,称为五牲:用三牲的即五牲中的三种。祭祀尊贵的神如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等用五牲,祭祀孔子用整牛。祭祀土地、龙王等一般神祗用三牲,一般是猪肉一块,全鸡、全鸭或全鱼,也可以用鸭蛋代替全鸭。
祖先是比较亲近的,所以祭祖用牲礼猪肉、鸡、鱼等之外,还要加上烹调的菜肴,合成十或十二道祭品,再加上主食的果或面条。
祭祀其他的鬼物,则只用白米饭和若干碗菜肴。以上的祭品都是荤的,台湾人称之为“菜饭”。但是祭祀佛教的神如佛祖、菩萨等,不能用荤的,必须用素供,台湾人称之为“菜碗”。
祭品中,还用茶和酒。祭祀神用酒五杯或三杯,祭祖先用酒五杯、七杯或十杯。祭祀神佛、祖先也用茶水,以三杯为主,也可用清水或干茶代替。祭鬼用酒五杯、七杯或十杯,因为鬼的兄弟多,让他们都能得到享用。
客家人祭祀先民相当隆重,祭祀时要选二十头神猪,每头重者在千斤以上。所以每年祭祀时都要举行神猪比赛。人们为了夺魁,不惜用水果、鸡蛋等喂猪,使之能快速增肥、增重。
祭祀习俗
台湾的神农大帝祭奠,分两天举行,台北市保安宫后的神农殿,每年都在农历四月二十五举办庄严正统的三献礼祭奠。三重市的先啬宫、宜兰的神农庙及其他许多神农殿,都在二十五日举行出巡绕境活动或其他祭奠。
台湾神农大帝的庙宇有百余座,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神农大帝的诞辰日,各地的神农庙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祭奠活动。
除了庙宇组织的法会外,一些相关的机关团体也沿例举行隆重的祭奠。以台北为例,台湾省粮食局、台北市米商公会、台北市中药公会等机关团体都参加大典。典礼后与居民一齐抬着神农大帝塑像游行,是日晚上,还与居民一齐设宴款待宾客,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崇拜习俗
台湾的瑶池金母信仰,源于1950年(一说1948年),据传某日王母娘娘突然显圣降临在花莲县吉安乡北昌村,附身在一位久病的妇人身上,明示:“吾乃天上王母娘娘,欲在此地驻跸,解救人间苦厄,宣化度众,勿相惊骇。”
据称邻里间凡有来问病、求治、询人、问事等事,王母娘娘都能显威灵,无所不验,民众立即摆下香案,烧香膜拜、信徒日益增多后,就分灵成两家,即身穿素衣、以黄色为令旗的慈惠堂;身穿黄衣、以黑色为令旗的胜安宫,各自塑金像奉拜。
瑶池金母是台湾民间信仰中组织最严密、系统最单一、服饰最统一的一支。至20世纪90年代初,慈惠堂在全台湾的庙堂已达五六百座,胜安宫分灵出去的分堂也有一百余所。
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瑶池金母诞辰日,虽也有部分堂回总堂谒香,但多数都在本堂接受善男信女的庆祝膜拜。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是慈惠堂的总堂堂庆,也是各地分堂回总堂朝圣之日。从十六日起,就有各分堂执事率各地信徒组成庞大朝圣团,不辞千里,纷至沓来,庆典连绵数日,热烈隆重。
台湾丧葬
沿袭古代中国大陆的传统,以周朝的礼仪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阴阳家、风水先生等种.种说法,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丧礼的全过程是相当繁琐的。
搬铺。病人病重临危之际,须将病人移到正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若死在卧室,据说“冥魂”会吊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湾人相信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谓光荣、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烧银纸。银纸是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脚尾钱”;还要放一香炉,烧香点烛,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
人死后,有所谓“哭路头”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儿闻讯需立即返家,一边大哭一边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给她喝或拿毛巾给她擦脸才能停止。但家属哭嚎,忌泪水滴在尸身上,否则据说此人会发疯。而族中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的饰品,着素服,集体号哭。
开魂路。请道士(俗称“乌头司公”)或僧侣来念经。为亡魂超度,开路,引导至阴间。乞水沐浴。亲族穿上丧服以后,就到河边排队取水,称之为“乞水”。回来后请“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为逝者擦拭身体的模样,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你现在已经变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见面”等,这就是“沐浴”。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抽寿。“套衫”后,亲人们都要吃用面线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为面线很长,象征长寿,所以称为“抽寿”。“抽寿”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丢到屋顶上,表示已将死者的年龄加进了子孙寿命里,以延长子孙寿命的意思。
张穿。孝男“套衫”之后,请“好命人”为死者穿上寿衣。寿衣是于老人生前就准备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时由别人送的,有的是做61岁大寿时别人送的生日礼物,俗称“张老衫仔裤”。另外,女子出嫁时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后的寿衣用。
辞生。尸体纳棺前,死者还要在阳间吃最后一餐,代表与世人告别。与“食酒婚桌”一样,有12种菜肴,依旧由“好命人”做出夹菜的动作,口中还要说些吉利的话。入殓(纳棺)。入殓是整个葬礼的重要时刻,必须请算命先生来选择良辰吉日。
之后的顺序也是非常严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丝;草丝上面放烧过的灰;灰上放银钱;银钱上又放库钱;放上写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极;放上桃技,用以驱逐阴间恶狗;放一块石头、一个煮熟的鸡蛋、一碗酱油曲,表示人死后不能复活;放“过山裤”;放上用红布和白布缝成的枕头,还有银纸,称为“鸡枕”。
台湾年轻人的婚礼仪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结婚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不外乎分传统形式的婚礼和现代形式的婚礼两大类。
而这一对新人,虽然身上的行头是西式的,但结婚的礼仪可是地地道道中国传统的。先是送糖,再点烟,上了茶水,收礼钱。祝福的歌声唱出了美满与欢颜。
如今在台湾,以现代方式结婚的年轻人也不少。你看这个在台北举办的台北婚纱节,就有不少的新人赶来参加。婚纱、礼花、新郎、新娘,众多的嘉宾,一派欢乐的海洋。还有婚龄超过二十年的新郎、新娘们,也赶来凑个热闹,重温往日那激动人心的日子。
像这样的集体婚礼在台湾各地还有很多,无论是台北、台中还是台南,都有许多的台湾年轻人参加这样的集体婚礼,用众人共同的祝福,来祝愿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台湾,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已经成为了许多台湾年轻人新的选择。
说到台湾的婚俗就不能不提到台湾高山族的婚礼。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样,台湾高山族新人们的婚礼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鲁凯人的哭婚、抢婚、背新娘,排湾人出嫁前要打秋千,阿美人的新郎逃婚,赛夏人结婚时去栽松树等都是台湾高山族独特的婚俗形式。
哭婚、抢婚、背新娘,排湾人出嫁前要打秋千,阿美人的新郎逃婚,赛夏人结婚时去栽松树等都是台湾高山族独特的婚俗形式。台湾青年各种各样的婚礼,不仅喜庆、吉祥,而且热闹、好玩。新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人生大事过得精彩而有意义。其实透过热闹的婚礼,我们感受到的还是台湾年轻人对吉祥快乐的追求。
岳母考察准新郎
住在台湾花莲地区的高山族小伙子爱上姑娘后。就砍柴割藤,大大方方地送到姑娘家去,表示爱慕之情。大胆一点的小伙子,放下柴担,还会向姑娘的伊娜(妈妈),阿玛(爸爸)问好。姑娘呢,如果看中了小伙子,也会亲亲热热地到小伙子家帮着挑水、杵米、做饭。
宠爱女儿的伊娜,除平常细细观察小伙子的一举一动之外,还会到部落头目家了解小伙子的劳动、 品行和健康情况。如果头目说:“ 马拉格(勤劳)顶呱呱!”姑娘的母亲还会亲自考察小伙子的勇气和能力。这时,她就会悄悄地躲在牛棚边,让部落头目把小伙子叫来。一见到小伙子,她就从牛棚里拉出一头大水牛,并用劲地拍打牛屁服,牛受惊了,迅即朝前奔跑。小伙子见到水牛,就要迅速冲上前去抓住牛角把牛制得服服贴贴。这样,姑娘的母亲才会笑逐颜开,表示放心了。
这以后,姑娘和小伙子就可以公开自由来往了。小伙子为了表现自己勤劳,天亮前就要砍好一大捆柴禾放在姑娘家门口。姑娘也常到小伙子家勤快地挑水做饭。干完活,男的必须送女的回家。按风俗男的必须走在后头,让女的走在前头,这样一应一和地唱着歌回家。过了一、二年,双方便可以定下婚期了。
娘家泼水送新娘
泼面盆水是婚礼当天,新郎前来女方接新娘时,当新娘、新郎一登上车,车子要开回夫家时,新娘的母亲或家族中的长者,手持一盆水,往新娘车上一泼,车子开动,紧接着新郎便把手中的扇子由车中抛下,泼面盆水者即刻捡起扇子猛扇,边扇边念着:“扇凉一点,很凉啊!很凉啊!”泼面盆水意即提示新娘:“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要好好地对待夫婿,永相厮守,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言 离婚之意。拿扇子猛扇猛叫意思是“女儿嫁出去了,又了却一桩心愿”,所以“好高兴,好凉快,好痛快啊!”
挂尾蔗示和睦
挂尾蔗是女儿出嫁后第二天回娘家时,由母亲所赠予的,高及二、三丈。“挂尾蔗”顾名思义,就是保留着蔗尾的甘蔗,要刚从田中连根拨起仍保留看青蔗叶的甘蔗,它与带路鸡一样,每逢回娘家都要送,每次两株,也是用九尺长的红色带子绑在甘蔗的两端,由新娘和新郎带回夫家,它代表的意思是“有头有尾”,时时警惕着夫妇,要“万事忍耐”“和好相处”。
台湾年轻人的婚礼仪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结婚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不外乎分传统形式的婚礼和现代形式的婚礼两大类。
而这一对新人,虽然身上的行头是西式的,但结婚的礼仪可是地地道道中国传统的。先是送糖,再点烟,上了茶水,收礼钱。祝福的歌声唱出了美满与欢颜。
如今在台湾,以现代方式结婚的年轻人也不少。你看这个在台北举办的台北婚纱节,就有不少的新人赶来参加。婚纱、礼花、新郎、新娘,众多的嘉宾,一派欢乐的海洋。还有婚龄超过二十年的新郎、新娘们,也赶来凑个热闹,重温往日那激动人心的日子。
像这样的集体婚礼在台湾各地还有很多,无论是台北、台中还是台南,都有许多的台湾年轻人参加这样的集体婚礼,用众人共同的祝福,来祝愿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台湾,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已经成为了许多台湾年轻人新的选择。
说到台湾的婚俗就不能不提到台湾高山族的婚礼。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样,台湾高山族新人们的婚礼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鲁凯人的哭婚、抢婚、背新娘,排湾人出嫁前要打秋千,阿美人的新郎逃婚,赛夏人结婚时去栽松树等都是台湾高山族独特的婚俗形式。
哭婚、抢婚、背新娘,排湾人出嫁前要打秋千,阿美人的新郎逃婚,赛夏人结婚时去栽松树等都是台湾高山族独特的婚俗形式。台湾青年各种各样的婚礼,不仅喜庆、吉祥,而且热闹、好玩。新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人生大事过得精彩而有意义。其实透过热闹的婚礼,我们感受到的还是台湾年轻人对吉祥快乐的追求。
传统形式
婚礼今天在台湾仍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台湾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大陆闽粤及各地移民的后代,在大陆先民开发和建设台湾的过程中,他们始终牢牢保持着从家乡带到台湾的文化习俗,并一代代地继承和发扬着。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许多传统习俗依然保持得很好,反映在年轻人的婚礼上,这种传统显得尤为突出。在充满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中,许多年轻人仍选择古老的传统婚礼方式,不但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而且也有着另外的一种与众不同。下聘礼、坐花轿、吹吹打打娶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闹新房,是许多传统婚礼中的经典内容。而这一对新人,虽然身上的行头是西式的,但结婚的礼仪可是地地道道中国传统的。先是送糖,再点烟,上了茶水,收礼钱。祝福的歌声唱出了美满与欢颜。如今在台湾,以现代方式结婚的年轻人也不少。你看这个在台北举办的台北婚纱节,就有不少的新人赶来参加。婚纱、礼花、新郎、新娘,众多的嘉宾,一派欢乐的海洋。还有婚龄超过二十年的新郎、新娘们,也赶来凑个热闹,重温往日那激动人心的日子。像这样的集体婚礼在台湾各地还有很多,无论是台北、台中还是台南,都有许多的台湾年轻人参加这样的集体婚礼,用众人共同的祝福,来祝愿自己美好的未来。在台湾,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已经成为了许多台湾年轻人新的选择。
传统婚礼习俗
1. 拜天公。在台湾中南部,男方迎亲前日,会在家门前搭棚设坛叩谢「天公」(酬神、谢神),感谢众仙佛保佑新郎顺利长大成人,如今即将娶妻,所以特于「结婚日」前「拜天公」以「酬神」。(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 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 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 吃姊妹桌。这个习俗因人而异,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新娘需面带愁容,大家都要说吉祥话。
5. 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 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6. 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7. 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8. 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 得与天争大。
9. 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10. 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1. 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2. 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3. 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4. 祭祖。新人合祭祖先,新郎再带新娘入新房。
15. 进洞房以竹筛放在新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用意为求日后生男。吃由黑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物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婚礼当天,长辈会忌讳让人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否则可能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16. 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 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7.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颊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8. 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它的婚礼上戏弄别人,
台湾中秋节习俗
又是一年月圆时。在台湾,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台湾民众特别重视中秋节,许多习俗代代相传:赏圆月、食月饼、尝柚子(文旦),自闽粤先民移民来台传承至今数百年。而近二三十年,另一项异军突起的中秋习俗“烤肉”风靡台湾。“烤肉”在台湾人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但这中秋节在台湾变成烤肉节,一般说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并且渐渐变成了一种习俗,所谓中秋烤肉变成一句理所当然的词。
美丽的旧习俗——赏月娘
闽南话中,月亮被称为“月娘”或“月娘妈”。每逢中秋,台湾民众大多要“拜月娘”,在香案上摆上月饼、柚子、柿子,祈求阖家平安。
每逢中秋节,夜幕降临,台湾千家万户大都在庭院、楼台、地坪摆起月饼,水果等礼品供月,对空朝拜月娘,乞求家庭和睦、团圆。祭月之后,举家便在清澈月光下赏月叙谈,分享供品,共享团圆之乐。也有的人带着香茗、月饼,到广场、海滨去欢度良宵,思念亲友。
蕴意吉祥的“佑子”——吃柚子
说到吃柚子,也是闽台地区人民的中秋特色习俗。中秋恰逢柚子产季,吃完烤肉再品尝解腻的柚子,似乎是再好不过的搭配。而柚子又有“佑子”的谐音,蕴意吉祥,欢庆佳节之余,也讨了个“彩头”。
在台湾,中秋节吃柚子可不能简单地一剖两半了事。柚子皮要剥成花瓣一样的形状,好给小朋友做帽子。有的手工达人会在柚子皮上作画,或是把柚子做成小动物的造型,好看又有趣。中秋之夜,顶着柚子帽的小朋友与家中大人一起赏月,着实一幅温馨可爱的画面。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20xx年中秋节高速免费时间
20xx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重合了,而中秋节与国庆节重叠所以中秋节期间高速也免费通行。
20xx年中秋节、国庆节高速公路免费时间:20xx年10月1日0时至10月8日24时,共8天。
清明节祭祀的习俗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二、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各地有所差异。
三、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
四、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五、扫墓的方法。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从风水的角度来讲,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六、扫墓的目的。是慰藉祖灵,因此要虔诚奉拜。就如在阳间,会亲友一样,要以怀念心,亲切感来相会,若非出自内心尊敬,反而不好,况且扫墓也是祈求先灵庇佑最好的方法。扫墓时准备花、香、烛、扫帚、水桶、水果等,把墓地前污物,清洗墓石。整个墓地打扫后参拜、点烛、上香、敬果、献花等,供全物品参拜后大家一起与先灵共餐,剩下物品一定要带回家,不可留在墓地,免发生腐烂、生虫等引起卫生问题,参拜上香后合掌,表示先灵与吾心合一,慰藉先灵早日往生西方,感谢庇佑子孙平安。要求保护往后子孙之幸福。
七、清明节祭扫的具体日期如何确定。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均有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八、时间的限制。黑暗时墓地有很多无缘灵、浮游灵容易凭依,因此扫墓不可在天未亮时或太阳下山时,更不可在晚上扫墓,晚间阴气重,无缘灵、浮游灵多,容易附在人身,受到灵障。因为公共墓地广阔,而且无子孙扫墓的墓地很多,因此这些无主之灵变成无缘灵、浮游灵凭依人身,而最容易发生意外事,因此扫墓时间最好在已午未时(美国day light saving time 10:00am----4:00pm) 为最恰当时间,此时阳光充足,阳气最重。之后,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九、身在国外,清明节如何拜祖先。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纸钱祭祀。
十、扫墓的当日早上要看看自己的额头。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十一、清明节为何少走夜路。按照古人的说法,清明节也是“鬼节”。如果需要在此期间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记得随身携带护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时,千万不能忘记:要亮出你的额头,不能因头发而盖住,因为,那是你的神灯所在。
十二、扫墓之前怎么吃? 如何穿?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特别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十三、清明节拜祭辈分有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十四、清明节拜祭后,可能会将阴气带回家吗? 很不好说清这个问题,当然我们可以佩戴一些佛像、护身符、桃木等。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时怀着尊敬先人的心情,对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应当不会有问题。拜祭回家后,必要时可以进行过火盆仪式,可除去因时运势较低时,拜祭所招惹回来的气场入宅。
十五、清明节扫墓回来要羯硐匆侣? 清明节扫墓回来,一定要清扫你的鞋子灰尘和泥土,将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时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为宜。
十六、哪类人不能清明节去拜山。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拜山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拜山活动。同时运势较低、病弱体虚之人也最好清明节不要去拜山。
十七、清明节放风筝。在古时,放风筝不但是清明节期间的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十八、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1、来到祖先坟前,用锯子将坟前杂草、树枝清理干净。
2、杂草、树枝清理干净以后,用扫帚将坟前的垃圾清理干净,并倒入垃圾堆。
3、坟前清理干净以后。把蜡烛置于墓碑左右两旁点燃,燃香点燃放置于墓碑正前方。
4、在墓碑前将冥币燃烧在墓碑前方。
5、待冥币燃烧完成,并熄灭以后,点燃电光鞭炮或者礼花。
6、祭祀完成。确认没有火星以后。方可离去。
★ 崇明婚礼习俗礼仪
★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
★ 安庆结婚习俗礼仪
★ 闽南节日习俗礼仪
★ 波兰社交习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