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晓松:一个创业老兵 一个天使投资人(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onok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爱创业,不爱做老板;爱赚钱,也爱花钱;要成就感,更爱投资回报率;不是财神,不是金主,不是魔鬼;是导师,是伯乐,更是助产士;他是天使,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天使投资人,一直是一个神秘又让人好奇的称号,据《创业家》杂志报道:“ 国内投资最多的天使是徐小平,据说有 40 多个;国内投资金额最大的天使是薛蛮子,据说达到上亿元;国内单个项目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天使是刘晓松,他投资腾讯的回报据说达到了 倍,迄今未被超越,”
作为国内最大的数字音乐公司 A8 音乐集团的创始人兼 CEO 刘晓松先生最具慧眼的一项投资就是腾讯,他坦然, 年投资腾讯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一是当时看好互联网业的前景;二是感觉腾讯公司规模虽小,却已经有用户运营的概念,难能可贵。
在他看来,“天使投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因为公司成立之初,许多问题都还看不清,最关键的是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互相信任”。作 为天使投资人第一大原则就是看人,“我最注重人的执行力,因为所有的战略和财务都是可以变化的,但人是不会变的。但是,在判断人这个因素上,很难,这也是 做天使投资人最难的地方。”他不仅要注重创始人个人的潜能,还要看是否有完整决策机制的团队。
在投资腾讯后不久,刘晓松先生也于 2000 年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幸运的是,他的创业也受到了“天使”的眷顾。“我的十来个朋友一共拿出 500 万来支持我的创业,他们都是我的天使。”刘晓松先生笑称。
经过十一年的发展,如今的 A8 音乐已经成为国内大的数字音乐平台、中国领先的音乐内容服务商,并纳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但这位创业老兵对于投资和创业的热情依然未改。这些年来,他默默 投资了不少早期项目。刘晓松先生认为如今的天使投资与初创投资,两者的区别越来越模糊,很多天使投资越来越系统,规模越来越大,一类天使投资具有孵化的色 彩,例如李开复的创新工场;还有一类是具有资源互补的特点。刘晓松举例, A8 音乐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现在也是非常多,行业里面也有非常优秀的人想创业,但是缺资源, A8 音乐资源和他的资源可以结合,可以帮他去组建团队或者资源互补,这样的成功率较高。
最后,刘晓松先生给创业者如下的忠告:商业计划书不要超过一页,一定要把最核心的问题回答了:市场是什么?你要做什么服务或者产品?消费者是谁?需要多少钱?干多大的事?由谁来干?干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财务表现?这些问题不是回答给投资者的,而是回答给自己的。
本文作者为津梁创业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谢宏中
我自大学时代首次创业起,便与创业结下了缘,二十年来四度创业,经历了失败也有过成功。 年起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从事天使投资和创业孵化工作,与投资圈内各方人士广有交流,接触过大量的创业者,投资和辅导了一批创业企业。
在从事天使投资和创业孵化工作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现一些令人兴奋创业项目,大多数时候,见到的创业者虽有满腔热情,但其创业思路离“靠谱”二字相去甚远,离融资成功和创业成功的距离就更远了。就创业者常犯的一些错误,结合科技与互联网行业特点,我总结如下创业经验,把它称之为“一个天使投资人眼中的创业成功法则”。
我深知成功无定式,但也确信这些共性至少是适合于草根创业者,可以帮助创业者降低摸索的成本,少走弯路。
一、平台是炼出来的不是搭出来的
周鸿袆曾说过,“谁说我做的是平台,你全家都是做平台的”。平台是炼出来的,不是搭出来的,用户多了不是平台也是平台,没有用户叫平台也不是平台。比如 QQ 和 360 ,起初一个是聊天的工具,一个是系统检查与保护工具,用的人多了,谁还能说他们不是平台?那些动辄标称做平台的创业项目不容易被天使投资人看好。
任何一个领域,平台只需要一个,甚至一个都不需要。倘若大家都来搭台子,到底谁是戏班子啊?搭台子的人往往是一方霸主或者政府工程。创业者应该多定位自己是个戏班子,甚至就是一个戏子,是要演出一场好戏的,是要面对观众的。戏唱好了,走到哪里何愁没台子?
一个好的应用产品,自身会具有快速传播的能力,用户不断增长。有了用户基础,再基于这个产品的核心功能开发一些相关的应用, 自然就打造出了一个平台。初创企业,着眼于应用,立足于产品,要把平台的事丢到脑后。
二、创业者不能只是工程兵
一些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就如同是一个产品经理的产品策划书,谈论的内容只停留在项目建设期,这是远远不够的。建设一个项目固然不易,但运营一个项目更难。创业,与其说是要创造或开发一款产品,不如说是要推广与运营一个产品。产生一个 idea 只需要几秒钟,开发出一款产品也许需要半年时间,但成功运营它并获得回报可能需要一辈子的努力。
运营,说白了,就是如何获得用户和如何实现盈利的过程。有运营意识的人构建项目时着眼更长远,不会被产品的技术细节羁绊,更注重于为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实现。没有运营意识和运营经验的团队,有点像一帮工程兵、建设者,能力很强,能产出,但难以从产出中获得回报。运营导向的团队,动手能力对他们可能是一种挑战,但他们可以选择把产品外包给专业公司去做的,专注业务的经营并获得利润。
有些创业者以为运营是后期的事,要先把东西开发出来再去想运营的事,这并不是最好的思维方式。如果还没有想好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如何接触到用户,实际也没有必要急着把东西做出来。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运营上的创业者,其清楚的运营思路常常会使创业前期工作如产品功能规划、开发阶段划分、产品形态和体验设计更具实效。创业成功是环环相扣的,靠谱的创业项目,不能仅仅停留在建设项目上。
三、“实现”not“发现”
人类的种.种基本需求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些高级需求、衍生需求一般也是人所皆知。把一些行业调研信息当做创业的驱动力量,觉得自己将做一件如何伟大而有使命感的事,是很多第一次创业的朋友容易犯的毛病。那些媒体文章与调研报告,被很多创业者当作创业指挥棒,视为发现点,是不大可取的。这些东西只是信息不对等,创业者获悉较晚,并不是什么创新的发现,而且大多经过了人为的加工。
靠谱的创业项目,往往不是因为发现了人们一个如何隐蔽而潜在的需求,更不会是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需求,而是创造了一个新产品,或者发明了一个新方案,来满足人们那些非常自然而广泛又未被满足的需求。着眼点在产品及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上创业行动会显得务实而稳妥,停留在发现需求上的创业行动,会显得空洞而乏力,无法确定创业公司的前进方向与生存之道。
人人都可以是发现者,但能把握机会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满足所发现的需求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四、垂直必须有独特的场景体验与产品逻辑来支撑
在“一家独大、赢家通吃”的互联网时代,任何行业的综合性门户都必然要面对“剩者为王”的局面,而且“剩者”往往只有一两个,每一个“王者”成王的过程都是异常惨烈的竞争过程。
初创企业基于实力考虑,不将自身定位为一个综合性门户,而是从一个细分的垂直领域入手寻找创业机会,这是明智之举。可是,不少创业者简单地认为,做垂直的业务就是做一个行业细分子类的业务,只是产品集中度的问题。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做垂直业务是要找到某一个存在独特体验的细分方向,在这样的方向上,综合性的门户不可能为了这一个细分方向而改变其总体的流程与体验,从而才给了这一垂直业务成长的机会。不然的话,所有的分类细分都只会压死在综合门户强大的用户群体之下。
58 同城下面有太多的分类信息,京东商城上面有太多的产品品类,土豆已经很方便人们进行视频分享……并不是把这些网站拆分成若干个品类,就可以出现若干个垂直业务的创业公司。有人想做一个专门的婴幼儿视频分享的社区,我问他婴幼儿视频分享与大众视频分享有何不同的功能需求与产品逻辑?答不上者就不会拿到投资。有人想做一个保健品电子商务网站,我问他保健品电子商务与日用消费品电子商务有何不同的功能需求与产品逻辑?答不上来者就不会拿到投资。能够做成细分的往往都需要综合门户所照顾不过来的独特的功能需求与产品逻辑,也就是独特的体验和用户场景。比如专业人才招聘,比如专业家居电商,比如美容美发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都需要有独特的体验。
五、创业是做生意不是搞公益
这世界上创业者很多,任何不上班,打算自主谋生的人都可以说自己是创业者。一些缺乏经验的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创业者,创业往往出于兴趣,只知道做的事有意思,对于如何盈利缺少考虑,做的事大而空,比如“服装界的阿里巴巴”、“设计师作品商业化平台”这些看起来很美丽的口号,却经不起“我向谁卖什么怎么赚钱”的反复推敲。还有另一类大而空的项目,以解决社会大问题为已任。
靠谱的创业项目,也许口号并不响亮,也解决不了什么社会大问题,却一定基于一笔笔有赚头的生意,而不是一项项补贴社会的公益行为。商业是赤祼祼的金钱关系,根本不需要披上公益与道德的外衣。不违法,能够抓住用户痛点,有人愿意付费购买,就是好的创业项目。
公益是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责任,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治理环境下,太多地方做得不完备,太多地方值得去关心与支持。然而这是社会范筹的事,根本轮不到创业者在初创期做为创业的起点。创业者拿一些公益领域的不足、空缺与病态来做为自己的创业机会,是又一个美丽的陷阱。指望公益活动会有回报,更是天方夜谭。资本从头到尾都是充满了滴血的罪恶是难以回避的真理。搞敬老院,如果不是算清了里面的利润,而只是想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不适合创业;办技能学校,如果不是算清了里面的利润,而只是想改变中国教育的病态现象,不适合创业……
著名的《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写了一本书叫《免费:商业的未来》,让不少创业者都把免费产品与服务当法宝,最后都成了炮灰。免费在获得收费之前,相当于是在做公益,一提收费就会“见光死”。天天围着吃免费的用户,不但养成了免费的习惯,见到收费就走人,还会抱怨不绝。商业是最直接的价值表达,创业项目应尽量展示给用户最赤祼的收费点和价值主张。
一些成功人士拿公益事业来包装自身形象,只是有钱人的特权,也是皇帝的新装,创业者一般是玩不起的。
六、战略定位先行产品差异化随后
创业的第一要务是根据自身优势和行业状况确立自身的定位。同是做自动化设备的,定位为“自动化设备研发企业”、“自动化设备制造、销售企业”和“小家电行业自动化制造设备研发企业”,这三者对企业的建设和经营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企业应从战略上把自己定位成和对手不一样,即在行业中找到独一无二并有意义的差异点。努力经营意味着同场比赛中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战略定位则是帮你选择于你有利的比赛。
战略定位实际是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定位明确了,要做的事也就明晰了,企业就可专注于所选定的领域并投入资源(经营资本)。初创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不愿意舍弃,没有放弃就没有定位,根本谈不上成长、做大做强。
在战略明确的基础上,创业者要做的就是是寻找差异化的产品与商业模式,“跟风”对创业者是毁灭性的。以 年收入 20 亿元的驴妈妈为例,当初携程及艺龙在酒店和机票业务方面已经做得很好,驴妈妈选择了他们没有涉及的自助游,这就是差异化产品,也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另一个案例来自饮品市场,饮品市场竞争异常残酷,数十个品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一个叫“鲜果时间”的连锁品牌却凭借“差异化战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傲视群雄。
另外,产品确立了差异化并不意味着生意就自此自动上门,即使产品质量上乘也未必立即就能获胜,更好的认知才能成为赢家。仅有一个标新立异的差异化概念或产品是不够的,你必须让传播的方方面面反映你的差异化,包括广告、宣传册、网站和销售演示。
七、别跟我说你在打造一个品牌
创业者常喜欢为自己的项目贴上各种各样抢眼的标签,比如“全国唯一”、“国内首家”,“首选品牌”,或者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大谈特谈如何通过病毒式营销方案打造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
殊不知,品牌不是标签贴出来的,是通过大把钱烧出来的知名度和过硬产品质量赢来的口碑传播美誉度,根本不是什么品牌包装与运营出来的。
世上本没有品牌,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品牌。任何品牌的打造,都必须首先着眼于优质的产品的打造,有了用户离不开的产品,才会有响亮的品牌。
我见到一些创业者,甚至说不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更别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产品能为用户带去什么价值了,就已经在规划品牌之道了。
问一下你自己,“我的产品是什么?”,“用户为什么非要用我的产品不可?”先把这两个问题定义清楚,然后动手把它实现出来,当市场验证它确实是一款用户喜爱的产品的时候,你的品牌形象自然而然就在用户心中建立起来了。
八、创业者不要当坐而论道的媒体人
创业者是行业观察员,更是行业实践者。很多思维发散观点丰富的媒体人士、产业分析人员一到自身创业,就会显得行动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从这点看出,创业者最重要的是执行力,往往对创业者来说,所有策划与设计的思路,都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
只有“评论员观点”式的创业计划与想法,常常只能说是认识到了一项需求,或者看到了一片市场,还没有找到满足需求满足市场的途径,有点老鼠咬刺猬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高调阔论的创业者在天使投资市场上,反倒没有低调务实的创业者更受青睐的原因。
一个老兵的回忆录-读后感
张凤翥的故事━━一个老兵的回忆录 读 后 感 人生的轨迹,没有一个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会随着时空的演变而谱写着与众不同的生命篇章。 张凤翥这位离休老兵,用平实流畅的心笔,深情地记述了自己普通而又别样的一生。其情趣积极、精神崇上、善对社会、热爱生活,是一位助人为乐、以苦为乐、知足常乐的追求者;她把日子过的充实而有生气,实在是难能可贵!让阅读者感知生命的意义,让我们不能不感谢她严己宽人的积极人生。我们由衷地祝福她! 张凤翥以她走过将近80年风雨的平静心情,将自己记忆犹新的往事,清晰而真实地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这个回忆录,是其以她特有的朴实朴素品格,记录了生命中的曲折艰辛和幸福快乐;是以她终生秉持的仁义善良、宽厚真诚、耐苦大度交结了无数的.战友亲朋,把温暖和友谊传递,并使他们难以忘记;是以她崇尚荣誉、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获得了战友由衷的赞许和拥护;是以她不惧压力、不卑不亢的人格力量,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是以她受惠勿忘、施恩勿念的传统理念的体现,得到了友人的真切帮助和关怀; 张凤翥用4・5万字,洋洋洒洒、娓娓道来、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回忆录,让读者深切地感受作者的情与德,贯穿一生!使我们大有感同身受,如己亲历一般。这本以心血写就的回忆录,实实在在记录了她自己所走过的一段段旅程。其生活气息浓厚动人;人际交往真挚细腻;琐事讲述真切无华;她把生命中最难忘的时空变换、瞬间瞬情展现给我们,字里行间浸透着她人格的高尚、品行的美丽、情意的深厚!这是一笔历史财富,我们会记住张凤翥这位老兵!我向她致以意远情长的军礼! 感谢她的老伴一位离休老兵田克光!感谢她的儿女田野、田园! 写一幅对联以表一个也曾当过兵的表弟的 亲切、真挚、深情敬重! 志同道合 田克光坦荡磊落正派厚道赢得终生赞许 张凤翥心地善良仁义诚恳留下一世褒奖 常常会思念你们的表弟 : 牛 敬 ・11・20草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一起来看看以下写抗战老兵的故事作文吧!
爷爷叫陈保山,今年98岁。爷爷身材矮小,还不到一米六,但身体很结实,80多岁的时候,还在田间劳作,和奶奶开了不少荒地,拉着架子车运回玉米、芝麻、花生等。
爷爷1938年应征入伍。当年国民党的征兵政策是“两丁出一子”,家里有两个男孩的,就要有一人去当兵。爷爷为了让我二爷留在家里,他主动去当兵了。经过短暂的集训,爷爷就跟着部队开赴抗日战场。爷爷所在的部队是国民党92军142师203团。当时他们三个师奉命由安徽开往山东,但行进过程中,遭到日军阻截,爷爷所在的那个师打进了山东,而后面的两个师被日军拦在了安徽。从此,爷爷所在那个师就在安徽和山东交界处打游击。
爷爷称日本人为“老日”。爷爷说,那几年,没少和“老日”打仗,每星期都要打个两三仗。“老日”的武器厉害,我们打十仗仅能赢个两三仗。打不过时,就跑,遇上“老日”了还打。我问爷爷打仗怕不怕,爷爷目光凛凛,坚定地说:“不怕!那一次我们在河这岸,‘老日’在河那岸,就隔一条河,‘老日’头上戴的钢盔闪闪放光,甚至能看清他们的脸。两边开火,子弹在耳边‘嗖嗖嗖’地飞,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那时候就不知道害怕了,只想着打死这些‘老日’。”
也许因为爷爷吃苦耐劳,作战勇敢,连长提议升我爷爷当排长,可是营长说:“他个子太矮了,当排长不像回事吧。”爷爷90岁那一年,提起这事,还耿耿于怀:“我个子小,咋了?我个子小,我行军打仗啥时候落到后面过?”
爷爷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葫芦套打的一仗。爷爷所在的那个排在副连长的带领下占领了一处阵地,阻击日本鬼子。鬼子炮火密集,越攻越近,炮弹不断在他们身边爆炸,副连长牺牲了,几名战士也牺牲了。爷爷是机枪班的班长,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但是,爷爷说,咱们的机枪比不过“老日”的大炮。机枪手打几下就得赶紧换个地方,否则,“老日”测出机枪手位置,一发炮弹就把机枪端了。葫芦套的战斗越打越艰苦,不断有人负伤,眼看鬼子就要攻上来了。排长稍作迟疑,命令全排撤退。战斗结束后,那名排长被枪毙了,上级说他防守不力,丢了阵地,是个逃兵。排长被枪毙那天,全排战士都哭了,他们自发兑钱,给排长买了最好的棺材安葬。“要不是排长命令撤退,全排人都死在阵地上了,排长是替大家死的。”时隔几十年,爷爷讲起这个故事,眼里还饱含泪水。
作为机枪班的班长,行军途中,无论远近,爷爷都要扛着一挺沉重的机枪,他把机枪视作他的生命。一次,他所在的部队遭日军围堵,连长命令一个排长带兵保护机枪班突围。爷爷和战友边打边撤,炮弹纷飞,硝烟弥漫。那个排长觉得机枪班负荷重、行动慢,准备丢下机枪班先行撤退。情急之下,爷爷大喝一声:“你敢跑,我枪毙你!”刚跑了几步的排长被镇住了,不得不重新投入到保护战斗中。其实,作为一个小班长,爷爷哪有资格枪毙一个排长?爷爷说,机枪是部队的命,丢了机枪,部队拿啥去打?我才不管他排长不排长哩,丢了机枪就是不行!爷爷讲到这里,不由得捋着胡子,嘴角稍微翘起,微笑中带着骄傲。也正是爷爷的一声大喝,他的机枪班得以保存,爷爷也因此出了名,战友们都说,小个子陈保山了不得啊,打起仗来不要命,连排长都敢枪毙哩。
1943年,爷爷所在的部队从山东进入河南,部队经过河遂的时候,准备停留三天,进行休整。河遂离老家西平很近了,当时爷爷也负了轻伤,他找到连长说,出来几年了,想回家看看。连长给了我爷爷五块大洋,嘱咐爷爷三天后回来。三天后,爷爷赶回河遂,可是部队已经走了。原来,爷爷离开的当晚,部队接到命令,连夜开往四川巴东地区去了。当时交通、信息都落后,爷爷追赶部队实在困难,只得长叹一声,回家去了。从此,爷爷告别了抗战生涯,重又做了普通老百姓。
在金郝庄镇张伴屯村街头,经常看见一位腰杆挺直、说话大嗓门、身穿绿军装的老人。他就是87岁的王仲秀。一起看看以下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作文吧!
“我是一个抗战老兵。我这身绿军装里藏着太多过去的故事。”这是临清市金郝庄镇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王仲秀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
金郝庄镇是革命老区。当时,王仲秀的家乡张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吕子明的街坊,是游击队员。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仲秀,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仲秀脑海里。作染坊掌柜的父亲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击队,无奈王仲秀去意已决。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去找吕子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为了保护家人,王仲秀曾经化名“李英才”。在游击队,他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填充的。平时,他和队员一起在村头放哨站岗,和村民装束一样,若无其事地在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抗战老兵
与鬼子兵交上了火
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随后,队伍就出发了。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事后得知,鬼子的部队有七八百人呢。”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仲秀得意地笑了。
这是少年王仲秀第一次面对面与日军战斗,之后他又随部队南北转战,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残暴,发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1945年9月22日,邢台解放,鬼子撤退,王仲秀得到了一份战利品:一床日本毛毯,一件日本呢子大衣和裤子、褂子。
“谁也篡改不了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到邢台地区公安处工作。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并开除,那年他29岁,一直到56岁,王仲秀这个抗战老兵,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和屈辱。但无论怎样的困境和折磨,王仲秀从来没有低过头,他那罕见的大嗓门也一直没有低过。他说:“我是一名抗战老兵!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我都记得我是打过日本鬼子的人!”
1985年11月26日,王仲秀才得以平反。三年后,王仲秀退休回家,成为一名离休干部,享受着党和政府的无比关怀。王仲秀生活上极为简朴,一年四季最爱穿的就是一身绿军装,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参加过抗战的老军人,并引以为豪。在家中,王仲秀珍藏两枚政府颁发的奖章:一枚是1988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另一枚是20xx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对这两枚奖章,王仲秀视若珍宝。望着金灿灿的奖章,想起过往的经历,这位望九老兵热泪盈眶地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杀害无辜的百姓,这是铁的历史,怎么狡辩都改变不了。和平之不易,我们要加倍珍惜。”
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一起来看看以下写抗战老兵的故事作文吧!
爷爷叫陈保山,今年98岁。爷爷身材矮小,还不到一米六,但身体很结实,80多岁的时候,还在田间劳作,和奶奶开了不少荒地,拉着架子车运回玉米、芝麻、花生等。
爷爷1938年应征入伍。当年国民党的征兵政策是“两丁出一子”,家里有两个男孩的,就要有一人去当兵。爷爷为了让我二爷留在家里,他主动去当兵了。经过短暂的集训,爷爷就跟着部队开赴抗日战场。爷爷所在的部队是国民党92军142师203团。当时他们三个师奉命由安徽开往山东,但行进过程中,遭到日军阻截,爷爷所在的那个师打进了山东,而后面的两个师被日军拦在了安徽。从此,爷爷所在那个师就在安徽和山东交界处打游击。
爷爷称日本人为“老日”。爷爷说,那几年,没少和“老日”打仗,每星期都要打个两三仗。“老日”的武器厉害,我们打十仗仅能赢个两三仗。打不过时,就跑,遇上“老日”了还打。我问爷爷打仗怕不怕,爷爷目光凛凛,坚定地说:“不怕!那一次我们在河这岸,‘老日’在河那岸,就隔一条河,‘老日’头上戴的钢盔闪闪放光,甚至能看清他们的脸。两边开火,子弹在耳边‘嗖嗖嗖’地飞,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那时候就不知道害怕了,只想着打死这些‘老日’。”
也许因为爷爷吃苦耐劳,作战勇敢,连长提议升我爷爷当排长,可是营长说:“他个子太矮了,当排长不像回事吧。”爷爷90岁那一年,提起这事,还耿耿于怀:“我个子小,咋了?我个子小,我行军打仗啥时候落到后面过?”
爷爷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葫芦套打的一仗。爷爷所在的那个排在副连长的带领下占领了一处阵地,阻击日本鬼子。鬼子炮火密集,越攻越近,炮弹不断在他们身边爆炸,副连长牺牲了,几名战士也牺牲了。爷爷是机枪班的班长,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但是,爷爷说,咱们的机枪比不过“老日”的大炮。机枪手打几下就得赶紧换个地方,否则,“老日”测出机枪手位置,一发炮弹就把机枪端了。葫芦套的战斗越打越艰苦,不断有人负伤,眼看鬼子就要攻上来了。排长稍作迟疑,命令全排撤退。战斗结束后,那名排长被枪毙了,上级说他防守不力,丢了阵地,是个逃兵。排长被枪毙那天,全排战士都哭了,他们自发兑钱,给排长买了最好的棺材安葬。“要不是排长命令撤退,全排人都死在阵地上了,排长是替大家死的。”时隔几十年,爷爷讲起这个故事,眼里还饱含泪水。
作为机枪班的班长,行军途中,无论远近,爷爷都要扛着一挺沉重的机枪,他把机枪视作他的生命。一次,他所在的部队遭日军围堵,连长命令一个排长带兵保护机枪班突围。爷爷和战友边打边撤,炮弹纷飞,硝烟弥漫。那个排长觉得机枪班负荷重、行动慢,准备丢下机枪班先行撤退。情急之下,爷爷大喝一声:“你敢跑,我枪毙你!”刚跑了几步的排长被镇住了,不得不重新投入到保护战斗中。其实,作为一个小班长,爷爷哪有资格枪毙一个排长?爷爷说,机枪是部队的命,丢了机枪,部队拿啥去打?我才不管他排长不排长哩,丢了机枪就是不行!爷爷讲到这里,不由得捋着胡子,嘴角稍微翘起,微笑中带着骄傲。也正是爷爷的一声大喝,他的机枪班得以保存,爷爷也因此出了名,战友们都说,小个子陈保山了不得啊,打起仗来不要命,连排长都敢枪毙哩。
1943年,爷爷所在的部队从山东进入河南,部队经过河遂的时候,准备停留三天,进行休整。河遂离老家西平很近了,当时爷爷也负了轻伤,他找到连长说,出来几年了,想回家看看。连长给了我爷爷五块大洋,嘱咐爷爷三天后回来。三天后,爷爷赶回河遂,可是部队已经走了。原来,爷爷离开的当晚,部队接到命令,连夜开往四川巴东地区去了。当时交通、信息都落后,爷爷追赶部队实在困难,只得长叹一声,回家去了。从此,爷爷告别了抗战生涯,重又做了普通老百姓。
抗战老兵
★ 我是一个天使作文
★ 一个存钱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