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食礼仪的概念(共含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西瓜地里的天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饮食礼仪的概念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
“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
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
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
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
……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
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
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大家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
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
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
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
<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
坐次之列,长者居上。
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
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
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
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
食毕,则进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
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
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
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然后辨肴,客不虚口。”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
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
“共饭不泽手。”
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
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
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
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
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
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
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
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
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人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饮食礼仪——斟酒碰杯
喝酒,是中华民族一大嗜好。
喝酒有许多礼节、习俗。
就说斟酒吧,人们在为客人斟酒的同时,常说“满上满上”。
这个满可不能理解为得溢出来,而是指满杯中的八成就行了。
作为主人,要首先为客人斟酒。
酒瓶要当场打开,酒杯大小要一致。
如在座的有年长者,或有长辈、远道来的客人或职务较高的同志,要先给他们斟酒。
如不是这种情况,可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斟酒,酒经斟满,但不要溢出来。
作为客人,当主人为自已斟时,要起身或俯身,以手扶杯或欲扶状,以示恭敬。
还有一种“叩指礼”,就是主人在给客人斟酒时,客人要把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块,轻轻在桌上叩几下,表示感谢主人的斟酒。
席上喝酒讲究碰杯,要碰杯就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干,一口气喝下去。
还要倒过来让旁人看自己的杯子。
在山区,这一礼俗很严格。
碰杯后不干杯,要再罚酒的,也表示对朋友不够仗义。
进餐的礼仪
去参加宴会,进餐的礼仪很重要,不但要吃得尽兴,而且要显出彬彬风范。
就座和离席
在入座时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如有男士为你拉开座椅,你应落落大方的向对方表示感谢,然后再从容入座。
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要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应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中国人现代的饮食礼仪——餐巾的使用
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餐巾摊开后,应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用餐
用餐时须落落大方,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
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要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 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 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
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经过这么细致的准备,是不是对新年的宴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新年宴会上最炫的dancing queen。
饮食礼仪的概念是什么
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礼义也。饮食思维发达的中国社会,所形成的政治态度、群己关系,亦与西方截然异趣。
《周礼》中即设有膳夫、庖人、肉饔、亨人、腊人、酒正、酒人、浆人、醢人、醯人、盐人等,属于天官。
在春官中也有司尊彝、司几筵的官。
设官如此之多,足见对其事甚为重视。
且天官乃总摄各部门之官,与司徒掌教化、司寇掌法律、司马掌兵备那种专司某一方面之官不同。
膳夫、庖人等列位其中,地位实在非常重要,与现今各级政府机关的厨师仆役大不相同。
不但如此,郑玄注“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可见膳即是美,饮馔宜美。
膳夫与庖人在天官中所占分量极大,人数比例也高(宫正与宫伯总共才91 人,膳夫却有132 人,加上庖人70 人、内饔外饔各128 人、亨人27 人等等,比例相当可观。
若把全书所列食官合计起来更多达2294 人)。
以至于整个天官冢宰都可以用烹饪来比拟。
盖宰相自古即被视为“调和鼎鼐”的人物,《周礼》贾公彦疏也说:“宰者,调和膳羞之名。”
《周礼》乃王者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治邦国之书,它对烹夫膳人如此重视,且将治国理政类拟于烹饪饮馔,充分体现了“礼之初,始诸饮食”的思考特点。
这种特点,我们在掌守周礼的老子身上也可看到,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饮食,显然被看成是人类的基本经验,由这个生活经验推拓出去,便可以了解其他事务该怎么处理。
膳食要怎么样才能调制得美,其他事均可依此以类推。
但《周礼》毕竟是王者施政设官之书,所论皆王者之事,其饮馔生活是非常特殊的。
在此只能见礼家对饮食之重视,尚无法了解一般人如何进行饮食生活。
这便须再参考《仪礼》和《礼记》的记载了。
今存《仪礼》其实大抵只是士礼,士冠、士婚、士相见、士丧、士虞等,均属于士大夫阶层的礼仪。
其中谈及饮食者,包括燕礼、乡饮酒礼、公食大夫礼等。
燕礼之燕,就是饮戏燕乐之燕,所谓“诸侯无事,若卿士大夫有勤劳之功,与群臣燕饮以乐之”。
乡饮酒礼,则是聚集乡党贤人长老,行饮酒致敬之礼。
至于公食大夫礼,乃是大夫间宴聘之礼。
《仪礼》对于这些礼制仪节的描述非常详细,宾客如何进门、如何肃客人座、席上如何摆设、佣仆如何侍候、饮馔之程序如何、该说什么吉语、如何应对、如何上菜、如何撤席、如何送客……可谓历历如绘。
对于饮食的内容和做法,也有一些记载,如云“香以东牛臐炙,炙南醢,以西牛胾醢牛,南羊炙;以东羊胾醢豕炙,炙南醢;以西豕胾,芥酱鱼脍”之类。
把这些记载和《礼记》等文献合起来看,就可发现儒家所描绘的周朝礼文,其“郁郁乎文哉”者,一从体制上确立了膳夫庖人的地位,一论饮膳之仪节,一谈饮食本身:邦国王者之饮食,士大夫之饮食,居家生活之饮食。
三者相互配合,共同体现出古人对饮食这种生活必须有的活动是极为重视的。
这种重视,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对饮食的重视,特别是它在政治学、伦理学上的重要性,中国人实在要超越西方的政治学传统甚多。
以《周礼》论膳夫庖人亨人鳖人腊人酒正酒人浆人等的情形,来对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我们便不难发现其间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论及政府内部之行政机构与职司者,主要在其第四卷第十五章及第六卷第八章。
尤其在后面这个部分,谈各政体内“行政诸职司的安排、数目、性质以及在各种政体中诸职司各自应有的作用”,性质恰好与《周官》类似。
可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中,必不可缺的职司,只是市场监理、城市监护、林区监护、司库、诚信注册司、典狱、城防与军事司、财务纠察审计司、祭司、妇女监护、儿童监护、体育训导、议事司等。
其设官分职之原理固然与《周礼》大相径庭,细部职司分列中也没有任何一位涉及饮膳事务的官员。
这种不同,并不来自彼此所论政体不同,因为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乃是各种政体中必不可少的职官。
可是若依编《周礼》的人来看,饮食,不正是任何社会中人都不可少的吗?民以食为天,设官分职时怎能不予考虑,或不适当地予以反映呢?以亚里士多德所设的“祭司”来说,他只谈到“专管奉事神明的业务,需要祭司和庙董。
庙董负有维护和修葺坛庙并管理有关祭祀事项的一切公产。
……除了祭司之外,还有典祀、坛庙守护和祠产经纪”云云。
若编《周礼》者见此,一定会问:“那么,先生用什么来典祀呢?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献奉饮食以致敬于鬼神吗?既然如此,为何典祀之官中无职司饮食以奉祭者?”《周礼》内饔负责宗庙祭祠的割烹煎和、外饔负责外祭祀,即为此而设。
又,不仅鬼神要吃,需要定期献奉饮食以致敬之,人也同样需要。
所以邦国定期要举行养老、恤孤、飨众之礼。
外饔之官,就是负责办理此事者。
亚里士多德只想到一堆管理、督察、监护、惩罚的官,而完全不考虑“邦飨孤子耆老”之类事务。
依儒家看来,或许要认为这样的政治学太刻薄寡恩了吧。
第二,儒家注重饮食这种日常生活,并由此发展出礼及各种典章制度,正好显示了儒家所谓的礼,与“法”的性质甚为不同。
礼与法同样是要为人生社会提供一套秩序、规范,让人遵守。
但礼不是法。
法不论来自习惯还是契约,都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但礼的核心不是权利与义务问题,而是情。
礼乃因人情而为之文。
人有饮食之情,故有饮食之礼;有男女之欲,故有婚嫁之礼。
法律能规范人该怎么吃吗?能叫我们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吗?
因此,法是政治性的概念,礼却是生活性概念。
对于像家居生活之类,不与他人或公众发生权利、义务关联者,后世编了许多《文公家礼》、《司马温公家仪》等书刊,来发挥《礼记•内则》的说法。
由《礼记•月令》逐渐扩大,而影响民众整体生活的皇历、农民历,更几乎是家家有之。
法律是不能如此的。
此即所谓礼教,中国人看一个人是否有教养,就从此等生活仪节、饮食进退中见出。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时代,中国人都十分重视饮食方面的礼节,例如座次安排、敬酒顺序等(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礼,因乎人情而为之节文。
这个文,乃是文采、修饰。
就像人穿衣裳,除了遮羞避寒之外,尚有美观的作用。
羞耻之意与避寒之需即为人情,美观则是文采修饰的效果。
故礼其实就显示为美。
《礼记》中有这样几句话:
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
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大羹不和,贵其质也。
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而已。
……醯醢之美,而煎盐是尚,贵天产也。
(《郊特牲》)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少仪》)
礼制所要达成的,当然是人文世界整体的美感,但在这人文美的范畴中,一种美感生活的追求,便也由此中带生出来了。
就像孔子那种“视听言动无不中节”,处处表现出雍容宽舒、尊重他人、敬事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也同时显示了语言之美、行动容止之美吗?上古之所谓礼学,其实正是一套生活美学。
当然,人们也许会质疑此处所说只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种理想,并非上古文明之实况。
确实如此,但我们当知:儒家的礼论,基本上是继承来的,经典上的饮食养民说,并非儒家的发明。
因此我们看《易经》那样强调饮食,看《诗经》也到处都是“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遨”、“我有旨酒,以燕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南有嘉鱼”、“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湛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斯干》)、“彼有旨酒,又有佳肴”(《正月》)、“或湛乐饮酒”(《北山》)、“献交错,礼仪卒度”、“既醉既饱,大小稽首”(《楚茨》)等等这样的描述。
人民吃饱喝足了,君王与官员也都能饮酒作乐,代表政治清明,否则便是衰世。
这样的想法,儒家承袭于上古经典,其他人读经典,自然也学得到。
因此,老子论政治,便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又说: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三章)
圣人为腹不为目。
(十二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二十章)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三十五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八十章)
显然典守周朝之礼的'老子也同样采用了以饮食论政的方法。
其中“乐与饵”数语,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八解曰:“乐,音乐也。
饵,饮食也。
言人家有音乐饮食,则行过之客皆为之留止。
如帝王执以致太平,亦为万物归往矣”,“此举喻也,言人君执大象而天下之人归往,亦如人家有音乐饮食则行过之客皆为留止”。
此解对老子义谛颇能掌握,且透显了饮食政论中所蕴含的“徕民观”。
所谓徕民观,即是孔子所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意思,与《易经》“大烹以养圣贤”同义。
一个国家如果政治清明,天下人都会归往该处。
孔子所表达的,就是这么个想法。
孟子反复说王者若推行仁政则民众将“如水之就下”般地归往之,也是此意。
而人民之所以愿意归往,最重要的判断指标,是孟子所说的“使民众养生送死无憾”,亦即老子此处所云“乐与饵,过客止”。
西方政治学中较少见此种徕民观,较常见的乃是“属民观”,致力于界定何种人属于国家或政权,何种人有在此政权内享受权力之权,人民与其归属政权之权利义务关系等等。
中国的政治学,则基本上不这样谈问题,故《诗经•大雅•公刘》赞美公刘始迁于豳,因为能让大家饮食饱美,所以大家就都归附他:“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歌颂饮食徕民,而不强调其体制法度及权利义务之分配与行使问题。
中西政治观之差异,极为明显。
由这里看,儒道两家是相同的。
但它们也可能不同。
因为就在杜光庭所引的文献中,即有人主张“乐以声聚,饵以味聚,过客少留,非长久也,是以蘧庐不可以久处,仁义觏之而多责,故人君体道清静,淡然无味,始除察察之政,终化淳淳之人”,“饵以美口,食毕而众离。
一、“饮食”的定义
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
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范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
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
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内。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
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
(一)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
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
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
这说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层意识的
影响,也反映了中国饮食心态与文化心态在其深层结构上是和谐一致的。
在传统文化中,一句很重要的话叫“民以食为天”。
所以要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介绍饮食文化。
(二)“饮食文化”的定义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知识界普遍认同的理解,“饮食文化”学术概念的涵义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人类的食事活动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食生产:食物原料开发(发掘、研制、培育)、生产(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制作(家庭饮食、酒店饭馆餐饮、工厂生产),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
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如购买食料、食品),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如家庭饮食烹调),食物消费(进食),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
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
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
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
食生产、食生活和食事象是人类食事活动的三个基本的物质性基点,正是这三个基本的物质基点决定了某一具体人群或民族饮食文化的坚实架构;而食思想、食惯制是人类食事活动精神领域的习俗、传统、心理、思想等范畴,组成它的血肉。
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理解。
它可以简略成如下表述: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事象、精神、规律的集合。
四、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说起来似乎是无形的.,实际是有形的,而且是有价的。
(一)饮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研究者笼统地认为:人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吃的礼仪,都属于饮食文化范畴。它贯穿于餐饮企业经营和食事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
菜文化,这是饮食文化的基础。人们享受饮食文化,要通过食物这个载体去实现。
小吃文化,这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最有食文化韵味的一种民族文化。人们通过小吃可以领略民间饮食的古朴淳厚的文化底蕴。
筵席宴会文化,这是一种社交文化,是饮食文化的综合体现。它的文化品位最高,文化含量最大,最能反映企业的文化档次。
餐厅文化,这是一种环境文化。餐厅的装饰、布置、风格、情调,都会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是第一印象。
服务文化,这是一种形象文化--人的形象文化。服务员是代表企业为客人服务的“大使”,她们的装束打扮、服务动作、神态气质,都反映企业的形象。
营销文化,这是一种企业文化。它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宗旨、特点以及营销策略、方式等,是企业包装和推销自己、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也有的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用具学等科学。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认为: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四)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构成了特定的学科领域。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秦始皇厉行专“学法令”文化专制政策始,便开始走上了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的道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则使这种“政治文化”确定了儒学的基本内容。
说它是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是因为它的核心是治封建之国,治封建之家,修封建之人身,即纳入封建之道的政治色彩极浓的文化。
在这种封建的专制政治和封建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之中,几乎一切士与准士的知识群都埋头于传统和正统的政治文化之学习研究中,“皓首穷经”,学以干禄。
除这种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封建治术的政治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科学门类,大多都被视为“虚应”(《红楼梦》中贾政语)和“末技”。
至于烹调技艺的地位,在统治者的眼中,更是属于微不足道的下下之品了。
厨作,那是贱民所从事的下作之业。
所以,事厨者一向被称为“厨役”、“厨子”等等。
不仅如此,即便是属于上等社会的成员,如果他把个人饮食之事视为第一等大事而置于封建道德之上,甚至是过于追求饮食,那他就成了所谓的“饮食之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这“大人”亦即“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这种凝滞僵硬的文化形态,如同樊笼桎梏一般地约束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晋朝是个很奢华的时代,望族名门之后何曾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个权重望高于一时的大人物,但只因他“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而在生前死后多遭非议。
儒家视自己的“道”高于一切,主张毕生循道、卫道,为道可“杀身”,为道可“舍生”。
饮食,活命养生,固是民天大事,但在历代封建统治者和道家看来,只有它统一和服从于封建之道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种传统思想之下,很难想象有多少人能把饮食生活当做一种学问去认真研究。
更何况,儒者的“仁爱”之心,是不能见到畜禽等有生命之物为人所宰杀的,“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贱也”,君子是根本不能身践厨作之地的。
正因为如此,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反常现象,即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研究和关于饮食文化研究很少的记录文字留世。
明中叶以前,关于饮食生活与烹调技艺的文字记载,一般说来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大多流于文人墨客浮泛粗陋的游戏之笔,难以按实求骥。
诚如清人博明《西斋偶得》所云:“由今溯古,推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
两汉以下至唐之前,尽管有数部以“食经”名世的著述见录于史籍,却又多佚而不传,后人难窥其详。
倒是一些农书和草本书保留了些相关资料,却又因非专述饮食与烹调,故不可视为饮食文化之专著。
明中叶以后,由于文化的再次下移运动,饮食文化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系统化,表现为专著增多,且富于实践性,涌现了较多的美食家和饮食理论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
尽管如此,他们仍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研究模式,这些学人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字,缺少分析和综合,还仍然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仍属于一种文学之士的余暇笔墨,远没有成为一门学科,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气。
因此,总的说来,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上,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是迟滞落后的,远远不适应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两者极不协调。
二、近代国内饮食文化研究状况
中国人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生以后,尤其是近代西风东渐和民族先驱“睁眼看世界”以后。
正是这种中西文化交流,确切些说应当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刷,不仅给了我们新的方法,也给了我们新的力量、新的生机。
很显然,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一方面要跳出传统的文学之士余暇笔墨的模式,另一方面更要用近代科学来武装研究者的头脑。
而这两者在封闭的传统文化空间中是难以办到的,西方文化则给了我们新的方法、新的力量。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科学研究,如同历史文化其他专项研究的开展一样,基本上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
科学认识民族饮食文化,并明确指出其为“文化”,当首推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这位哲人在他的《建国方略》、《三民主义》等文献中,曾对祖国饮食文化作了颇富启示性的精辟论述。
他指出:“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
孙先生认为,作为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烹调技艺的发展与整个饮食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整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是社会进化的结果,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他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孙先生之后,诸如蔡元培、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郭沫若等文化名人,也都不乏此类论点。
他们一致认为,“烹任是属于文化范畴,饮食是一种文明,可以说是‘饮食文化’,烹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看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文明,从饮食去观察,多少总可以看出一些的”。
“职业无分高下,厨师为人解决吃的问题,烹饪为艺术为科学??烹饪而称之为艺术,当然不仅是指一般在案前操动刀俎或在灶前掌勺的技巧而言。
艺术家皆有个性,皆有其独到之处??不是任何人按照其制法便可如法炮制的,必定在选材上有考究,刀法上有考究,然后火力的强弱,时间的久暂,作料的配搭,咸淡的酌量,都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
从前一个饭馆只有三两样拿手菜,确实做到无懈可击的地步,而且不虞人仿制,因为如果可以仿制得来,那就不成其为艺术。
师傅可以把手艺传给徒弟,但是可传授的是知识,是技术,最高的-点奥妙是靠自己心领神会的。
“总括起来烹调这一门应属于文化范畴,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烹调是劳动人民和专家们辛勤地总结了多方面经验积累起来的一门艺术”。
但以上这些还只是一般性的议论,或是缘事兴说,或为借题而论,尚不属学科和专业的研究。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秦始皇厉行专“学法令”文化专制政策始,便开始走上了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的道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则使这种“政治文化”确定了儒学的基本内容。
说它是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是因为它的核心是治封建之国,治封建之家,修封建之人身,即纳入封建之道的政治色彩极浓的文化。
在这种封建的专制政治和封建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之中,几乎一切士与准士的知识群都埋头于传统和正统的政治文化之学习研究中,“皓首穷经”,学以干禄。
除这种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封建治术的政治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科学门类,大多都被视为“虚应”(《红楼梦》中贾政语)和“末技”。
至于烹调技艺的地位,在统治者的眼中,更是属于微不足道的下下之品了。
厨作,那是贱民所从事的下作之业。
所以,事厨者一向被称为“厨役”、“厨子”等等。
不仅如此,即便是属于上等社会的成员,如果他把个人饮食之事视为第一等大事而置于封建道德之上,甚至是过于追求饮食,那他就成了所谓的'“饮食之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这“大人”亦即“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这种凝滞僵硬的文化形态,如同樊笼桎梏一般地约束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晋朝是个很奢华的时代,望族名门之后何曾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个权重望高于一时的大人物,但只因他“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而在生前死后多遭非议。
儒家视自己的“道”高于一切,主张毕生循道、卫道,为道可“杀身”,为道可“舍生”。
饮食,活命养生,固是民天大事,但在历代封建统治者和道家看来,只有它统一和服从于封建之道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种传统思想之下,很难想象有多少人能把饮食生活当做一种学问去认真研究。
更何况,儒者的“仁爱”之心,是不能见到畜禽等有生命之物为人所宰杀的,“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贱也”,君子是根本不能身践厨作之地的。
正因为如此,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反常现象,即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研究和关于饮食文化研究很少的记录文字留世。
明中叶以前,关于饮食生活与烹调技艺的文字记载,一般说来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大多流于文人墨客浮泛粗陋的游戏之笔,难以按实求骥。
诚如清人博明《西斋偶得》所云:“由今溯古,推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
两汉以下至唐之前,尽管有数部以“食经”名世的著述见录于史籍,却又多佚而不传,后人难窥其详。
待客礼仪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准则,是一个国家风俗习惯和民族习惯的总结,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饮食礼仪的礼节!
教学内容:
1. 食礼的含义及分类
2.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发展
3. 中式宴席活动的性质
4. 现代中式宴席的各种礼仪
第一节、食礼
一、食礼概念
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二、食礼内容
饮食礼仪: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
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
饮食礼俗: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
饮食礼义: 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仪式
饮食礼制: 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
三、食礼的分类
1、按时代划
原始社会食礼
奴隶社会食礼
封建社会食礼
资本主义社会食礼
社会主义社会食礼
2、按民族划分
汉族食礼
少数民族食礼
3、按用途划分
敬贤养老食礼
祭神祀祖食礼
重教尊师食礼
生寿婚丧食礼
贺年馈节食礼
接风饯行食礼
诗文欢会食礼
社交游乐食礼
百业帮会食礼
民间应酬食礼
第二节、古老的中国食礼
最早出现的食礼,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
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据《礼记礼运》描述
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为发挥“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食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法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
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
古代食礼中有一部分积极健康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一、宴请活动的性质
1、礼仪性
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等举行的宴会,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
2、交谊性
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
3、工作性
主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
二、请客方餐前须知
1、宴请的准备
确定宴请目的、名义、范围和形式
确定宴请时间和地点
发出邀请
定菜单
现场布置
××女士:
为×××,谨订于××年×月×日
(星期×)晚×时在××宾馆举行宴会。
敬请光临!
请答复 ×××(盖章)
电话×××××××年×月×日
2、确定拟请的人士、就餐的人数、开支计划
3、确定拟设宴的'餐馆卫生情况和烹饪质量
4、预先知道客人民族、信仰,是否有禁忌或排斥某种食物
5、提前与餐馆联系,预定座位,并了解停车的难易情况
7、宴请当日再次和宴请的客人联系,提醒并确定出席与否
8、可提前订好菜单,待客人入座征求意见后交给服务员
9、请客方应提前15-20分钟到达餐厅,迎接陆续到达的宾客
10、拟订菜单的数目不宜过少或过多,应量力而行。
三、客人赴宴前须知
1、及时告知设宴主人是否赴宴,如赴宴是否能准时
2、赴宴前应保持身体清洁
3、赴宴的服装应与宴请的人士相符
4、如果身体突然感到不适,应及时和主人联系取消赴宴
5、切忌携带未受到邀请的其他友人和子女及配偶出席宴会。
6、应携带一定数目的现金,已备救急之需。
7、应事先告知家人自己赴宴的地址和大致时间
8、如果是参加家宴,一定要事先购买礼品,不能空手赴宴
9、尽量避免携带多余的物品,否则宴客方可能误认为所携带的物品为礼物而造成尴尬局面。
四、入座礼仪
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非正式的宴会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之分。
1、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参加,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离门最远的、面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二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
2、在遵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者便于交谈;
3、主人的陪客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以便与客人交谈;
4、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5、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6、主人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7、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呼一声是绝对必要的;
8、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9、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它宾客方可离席。
五、进餐时主人须知
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
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
1、迎宾和引宾入座
宴会开始前,主人应站立门前依次招呼每一位来宾,待客人大部分到齐后,再回到宴会场所中来,分头跟客人招呼、应酬。
入席前,烟、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务员代劳递送,主人应尽可能地亲自递烟倒茶。
2、致词、祝酒
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说一些感谢光临的客气话。
3、上菜、介绍菜肴
要照顾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时调换菜点或转动餐台。
主人应确保不冷落任一位客人,不应依客人的身份不同而加以明显的区别对待,应当关照每一名客人,令其感到备受重视和享受主人的友谊。
4、侍应和斟酒顺序
5、适时结束、送客
席散后,主人要到门口,恭送客人离去。
对那些在宴请中照顾不多的客人,说几句抱歉和感谢之类的话。
六、进餐时宾客须知
1、服从主人的座位安排,入座后不可旁若无人,也不可眼睛直盯着盘中菜肴。
2、在主人致词时,应停止任何交谈,认真倾听并视情况鼓掌感谢和致意。
3、点菜
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点菜了。
如尚未安排好点菜的宴会,点菜时不要选择太贵的菜,同时也不宜点太便宜的菜。
4、取菜时,应取靠近自己一方盘中的菜,不能在盘中挑来拣去,也不可只夹取自己喜欢食用的菜肴,一次取菜不应太多。
5、斟茶
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负责斟茶,次序由最长者至最年轻者,最后为自己斟;
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以示感谢和敬意。
6、注意吃相要文雅、从容
不要发出声响或因进食过快而打嗝,席间不得不打喷嚏、咳嗽时,应转身用手捂住嘴鼻,并向邻座表示歉意;
吃食物时要用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去就食物;
嘴内有食物切勿说话,若进餐中遇别人问话,可等食物咽下后再回话;
进餐时同别人讲话,最好放下勺子、筷子,如不放下,也不要用手中的餐具挥舞或指指划划。
7、不要批评菜肴的质量和味道,决不要将此次菜品与既往历次相比,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8、筷子的用法
忌敲筷,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忌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
筷子通常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放在碗上或两边各放一根。
七、喝酒礼仪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
瑞士:吃喝定量多吃自费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瑞士人却十分精打细算,节约成风。
在瑞士承办的世界性高层活动上,一日三餐只固定供应每人一份份餐,或是把餐费直接发给个人,请客人挑选地方就餐。
除此之外,每人免费供应一份茶。
谁要是多吃多喝,就得自己另外付钱,国内外客人一视同仁,概不例外。
德国:厌恶浪费厉行“吃光”
德国人视浪费为“罪恶”,讨厌凡事浪费的人,所以没有奢侈的习惯。
与德国人相处,务必遵守这个习惯,才能跟他们打成一片。
如与他们进餐馆进餐时,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东西,自己要的饭菜必须吃光。
文莱:吃多少主随客便
吃多吃少,随你便,这是文莱人的待客习俗。
在文莱,家里来了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向自己问好,主人就会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家中吃的东西拿出来供客人享用。
但是主人从不劝食,对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从不过问。
主人认为这样问客人是不礼貌的。
当然如果饭菜不够,主人会适当添加。
待客礼仪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准则,是一个国家风俗习惯和民族习惯的总结,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瑞士:吃喝定量多吃自费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瑞士人却十分精打细算,节约成风。
在瑞士承办的世界性高层活动上,一日三餐只固定供应每人一份份餐,或是把餐费直接发给个人,请客人挑选地方就餐。
除此之外,每人免费供应一份茶。
谁要是多吃多喝,就得自己另外付钱,国内外客人一视同仁,概不例外。
德国:厌恶浪费厉行“吃光”
德国人视浪费为“罪恶”,讨厌凡事浪费的人,所以没有奢侈的习惯。
与德国人相处,务必遵守这个习惯,才能跟他们打成一片。
如与他们进餐馆进餐时,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东西,自己要的饭菜必须吃光。
文莱:吃多少主随客便
吃多吃少,随你便,这是文莱人的待客习俗。
在文莱,家里来了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向自己问好,主人就会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家中吃的东西拿出来供客人享用。
但是主人从不劝食,对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从不过问。
主人认为这样问客人是不礼貌的`。
当然如果饭菜不够,主人会适当添加。
当收到宴请请柬决定赴宴或组织一次宴请又明确自己必须参加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宴请的时间和地点。
从时间上讲,提前一二分钟、正点,或迟一二分钟到达是最为适宜的,过早或过晚都是失礼的。
同时,应对宴请所需时间给予充裕的安排,赴宴而逗留时间过短同样是失礼的。
此其一。
其二,对宴请的地点以及行经的路线事先应做到心中有底,因为这是准时到达宴请场所的重要保证。
假如对宴请活动富有经验,一定还会对请柬上注有的桌次号码牢记在心,免得到宴请场所后东张西望,有失风度。
一旦到了宴请场所,并找到了自己入座的桌次以后,便要注意桌子的席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不可随意乱坐。
只有认准了自己的桌次和席位,而主人或主宾又已经入坐的情况下,才可从椅子的左方入坐,入坐后,坐姿要端正,切不可用手托腮或将双臂同时放在桌上,也不要随意翻动菜单,摆弄餐具或餐巾,这些举动都会给人以迫不及待的坏印象。
解决一双空手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放在自己的大腿上。
尽管别人看不见,但同样也应该守规矩,要平放在本人的座位下,把脚搁在椅档上或伸出去踢着别人都会使人尴尬。
有时,当坐定以后,服务人员还会递上一方湿毛巾,此时应礼貌地接下并轻轻擦拭自己的双手和嘴角,记住,这小毛巾绝不是供擦脸,更不能用它擦颈脖或手臂,不管是怎样的汗流夹背。
当主人示意用餐可以开始,便可将桌上的餐巾抖开,平推在自己的双腿上。
但请注意,中式餐是将餐巾全部打开,西式午餐也是如此,而西式餐的晚餐则是将餐巾打开到对折为止。
将餐巾塞在颈脖里或系在裤腰带上的做法早已过时,把餐巾用来擦洗餐具或酒具的做法更是地地道道的失礼行为,因为这至少表明对餐酒具的清洁持怀疑态度。
假如中途需要离开一下时,可将餐巾稍微折一下放置到桌上,而决不能将餐巾放在椅子上,因为这才是给人最不洁的感觉。
其实,最复杂、对参加宴请活动人员的礼仪要求最高的还是席间的用餐过程。
从使用不同的餐酒具到餐桌上的点滴举止都有一套已成习俗的礼仪规范。
一、社交礼仪的概念
1、礼仪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志。从狭义的角度讲,礼仪指的是国家、政府机构或人民团体在一种正式活动和一定环境中采取的行为语言等规范,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重、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
道德规范的仪式,是社会交往中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礼貌、礼节要求,一般通过集体的规范仪式和程序行为来表示。
2、什么是社交礼仪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来说,就是指交往的双方或多方借助语言、仪表、仪容、仪态、表情、举止动作等形式,向交往对方表示重视、尊重、敬意、和友好,塑造自身真、善、美的形象。社交礼仪通常包括:
见面与介绍、拜访与接待、交谈与交往、宴请与馈赠、舞会与沙龙等方面的礼仪。
二、社交礼仪在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其次是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 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交礼仪能够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
1、礼仪是道德的一种示范,它代表着社会道德观念和文明程度
在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以礼仪作规则,礼仪渗透人们的社会生活,指导人们的交往行为。比如在家庭成员之间,少敬长、长爱幼、夫妻相敬,这是礼仪的道德观念所形成的天伦之乐。在公共社交场合,待人以礼、与人为善、时时事事不忘礼节。可见,
社交礼仪可以调整社会生活、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社交礼仪在生活中是一种善良的道德,用以培养人们的善恶标准和美的心灵。不论在何种社会,注重社交礼仪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维护人们尊严和社会道德面貌的规范。保持举止得体、谈吐优雅的状态,
使文明智慧的气息、伦理道德的氛围得到强化,从而有益于保持人际交往关系的纯洁性,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2、社交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凝聚力作用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民族众多,习俗纷繁,方言歧异,如果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则很难有文化上的认同感。社会道德用“礼”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社交礼仪加以推广,世代相传,使全社会都处于“礼”的约束和导引之下,不仅保持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统一民风,所以地无南北,
人无古今,都有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将降低我国地方排斥倾向,人们通过良好的社交礼仪将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矛盾降到最低,使融合中国文化从一定程度上得以融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交礼仪在个人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
1、交礼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行为的标准和规范
社交礼仪是通过评价、劝说、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用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中国古代,人们在交往中就十分重视礼仪,强调礼仪的约束行为。如“来而不往非礼也”。古人强调人们交往中礼仪行为要适中,
不过分,不过度,雅而不俗,淡而不腻。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掌握适度分寸,认为这才是标准的礼仪行为规范,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习俗。为此,我们应尽可能熟悉的掌握社交礼仪,
严格用各种各样符合多数人意愿的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交往对象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
获得尽可能完美的社交信誉。
2、交礼仪是交往的枢纽
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交际是人们相互接触,加深了解,沟通意见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行为方式。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仪是握手问好,面带温和微笑,彼此从眼神传递流露出诚意,此即为构成人际交往的首要礼仪条件。
正是通过社交礼仪这一枢纽,达成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目的。
3、社交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
社交礼仪是推动和促进人际关系顺利发展的助燃剂。有礼仪才会赢得人的尊重,才会沟通相互间的感情,才会谋求交友的愿望。社会交往中,“礼多人不怪”,朋友之间不能失却礼仪;家庭关系中,“礼多人融洽,”夫妻长幼之间不能忽视礼仪;工作联系中,“礼尽人舒畅”,
同事上下级之间不能没有礼仪;人际关系失调时,社交礼仪恰当的运用,有时甚至是一句带礼貌的话语,往往可以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化相互间的矛盾,释解敌对情绪,从而使人际间的关系得以改善。这正是社交礼仪的力量所在。
三、良好的社交礼仪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讲究社交礼仪,对大学生乃至学校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1、社交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在交往中,自身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交往双方关系的融洽和交际的成败。将社交礼仪运用地恰到好处,能起到良好的个体引导和心理保健作用。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
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达到彼此间互相熟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社交礼仪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大学生如果能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实践表明,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优雅的举止言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种种苦闷,宣泄压抑和痛苦,
减少孤独、寂寞、空虚。这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2、社交礼仪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大学生的社交礼仪,应把自律、谦虚等传统美德有机地融入到社交礼仪教育中。忠恕,即宽容与理解,是人类最宝贵的情感之一,它高于怜悯和同情。在竞争开放的社会中,这一情感不仅是获得、延续友情的基础,
更能赢得人们普遍的尊重和爱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高校应重视社交礼仪在这方面的作用,通过在礼仪教学中“宽恕”美德的思想意识的培养,进一步使大学生较好的把握克已为人,互谅互助的处事原则。
一、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二、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
三、握手礼仪
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
四、名片礼仪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
五、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在种。在作介绍的过程中,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都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一般情况下,介绍时,双方应当保持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社交礼仪的注意事项【3】
1.中国绅士的十个细节:
① 有一双干净修长的手,修剪整齐的指甲。
② 虽然不吸烟,但随身携带打火机,以方便在周围的女士吸烟时为其点烟。
③ 天天换衬衫,保持领口和袖口的平整和清洁,有的还会使用袖扣。
④ 腰间不悬挂物品,诸如手机、呼机等等。
⑤ 在与女士相处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以对女士加以照顾,并且几乎在完全下意识的状态下操作,百战不殆。
⑥ 在吃饭时从不发出声音。
⑦ 较常人使用礼貌用语更为频繁。
⑧ 偏爱孤独,寻求宁静的心灵、安静的肉体及激情的冥想。绅士们故此好思想、好舞文、好文学艺术方面的经典名著,绝少拜读浮华喧嚣的弄潮作品,包括影视。翻看一两眼,倘若认为俗,便绝不再拿起,包括讨论。
⑨ 喜怒不形于色,在人群中独自沉默。
⑩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思虑过重,常常显得优柔寡断。
2.中国绅士的十大破绽:
① 手形清洁美观,可是一旦进入需要脱鞋的房间,空气中就会产生一种异样气味。
② 虽然随身携带打火机,但却是一次性的塑料打火机。
③ 戴名牌手表时,手腕扬得飞扬跋扈。
④ 虽然天天换衬衫,但总是系同一条领带。
⑤ 腰间虽然没有悬挂手机和呼机,但是在公共场合常常大声对着手机说话,在剧院里听任自己的手机铃声响起。
⑥ 尽管对女士尊重异常,但是在与同性朋友相处时反差过大,叛若两人。
⑦ 吃饭时不发出声音,但喝汤时却引人侧目。
⑧ 虽然较常人使用礼貌用语更为频繁,但是频繁到了令人起疑的程度。
⑨ 偏爱孤独到了怕见生人的程度。
⑩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思虑过重并不是拿不定主意选择,而是根本不打算相信。
不要对着食物举筷不定,这样的行为很不礼貌,同样,不要用筷尖插食物,虽说有些食物用筷子不太容易夹起来,但筷子不能用来插或铲食物。另外不要用筷子挪动盘子,不要用筷子把食物传来传去。席间比较严重的冒犯行为是把筷子直插进饭碗里,这是一种死亡的标志。
独特之处:
日本人的用餐礼仪似乎严厉,但日本人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这吃法甚至令其他国家的人感到惊讶。例如吃寿司,日本人习惯直接用手拿着寿司去蘸调料,然后放入口中,他们不会用筷子吃寿司;又例如吃面,日本人直接从汤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会发出响声,依据日本人的习俗文化,吃面时发出响声是表示面食很美味,也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方式。
★ 法国饮食礼仪
★ 旅游饮食礼仪
★ 德国饮食礼仪
★ 中国现代饮食礼仪
★ 护理心理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