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郭文彬Arie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是当前水文建模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是解决流域水文、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文中讨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分类、一般结构、下垫面因子、与GIS和遥感技术的关系、参数率定、应用领域等问题,指出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 者:于兴杰 孙金丹 张树田 史福祥 YU Xing-jie SUN Jin-dan ZHANG Shu-tian SHI Fu-xiang 作者单位:于兴杰,张树田,史福祥,YU Xing-jie,ZHANG Shu-tian,SHI Fu-xiang(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太原,030001)孙金丹,SUN Jin-dan(陕西煤炭地质局131大队,陕西韩城,715400)
刊 名:山西水利科技 英文刊名:SHANXI HYDROTECHN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P334 关键词:分布式水文模型 下垫面因子 遥感技术 GIS分布式水文模型在西南岩溶地区的应用前景
由于西南岩溶地区含水介质的多重性和高度复杂性,岩溶地下河系统水资源的评价与预测一直是需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运用传统的水文地质方法来实现地下河流域水资源定量评价,无论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遇到了挑战.在对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传统的流域水文模型应用于西南岩溶地下河系水量评价取得的成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岩溶地下河和地表水在分布、变化等多方面的相似性,阐述了通过将岩溶地下河和表层岩溶带的概化,对分布式水文模型地下水径流模块进行改进,并对该模型在西南岩溶地下河水资源评价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 者:贾晓青 杜欣 陈植华 JIA Xiao-qing DU Xin CHEN Zhi-hua 作者单位:贾晓青,杜欣,JIA Xiao-qing,DU Xin(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陈植华,CHEN Zhi-hua(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人民长江 PKU英文刊名:YANGTZE RIVER 年,卷(期): 39(5) 分类号:P333 关键词:岩溶地下河 分布式水文模型 水量评价 应用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
本文列出了当今世界上比较流行的15个流域水文模型.对现行概念性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结构和参数的特点进行了评论,指出了这类流域水文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对新一代流域水文模型,即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尤其是其中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其之所以优于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的`主要原因.最后对流域水文模型进一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和技术条件做了初步讨论.
作 者:芮孝芳 蒋成煜 张金存 RUI Xiao-fang JIANG Cheng-yu ZHANG Jin-cun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水文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年,卷(期): 26(3) 分类号:P338 关键词:水文学 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发展家具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家具也跟随实践的脚步不断发展创新,到如今门类繁多,用料各异,品种齐全,用途不一。家具是由材料、结构、外观形式和功能四种因素组成,其中功能是先导,是推动家具发展的动力;结构是主干,是实现功能的基础。家具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如下。
尽管家居行业在大背景下陷入了形势不景气的困境,但其仍然拥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市场是母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去迎接这广阔的发展前景,挖掘出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家具企业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无论是采取品牌战略,还是开拓全屋定制市场,或者是进军电商渠道,家具企业都需要不断的深化市场手段,方可赢得更美好的明天!
打造品牌拥有“粉丝群”
尽管大的市场环境不好,但一些做品牌的企业、做国内市场的企业,去年增长的速度还是很快。现在要做品牌,相对早几年难度也大了很多。因此家具企业还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产品的研发方面,要适合现在的消费群体去创新,不一定是“高大上”,不一定是大品牌的发展思路,也不是在媒体上大肆做广告。这种简单粗暴打造品牌的方式已经过时了,家具企业只需要有自己的“粉丝群”,能够得到一个细分市场的人群的认可,在更加细分的市场里精耕细作。
全屋定制市场发展快
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增长点值得家具企业兴奋。比如,全屋定制市场发展很快,在这种消费趋势之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改变,个性化需求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很多家具企业也开始介入这一块。装修现场做的家具,做不好工艺,也不环保,而通过全屋定制,在工厂有好的生产设备,工艺、环保也做得更好,装修现场只是安装,也减少消费者装修的时间。当然,对家具企业来讲,介入全屋定制,需要跟设计师打交道,工厂生产设备投入要更加智能化,定制需要准确的数据控制。
电商是未来极大增长点
此外,在新的消费趋势下,家具企业也要对销售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电子商务就是未来一个很大的增长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预计,到20,我国家居建材产品电子商务规模将达到2050亿,其中,网购规模增长249%,网购率达到17.5%。但目前,中国家具行业在电商方面,还没有可以称得上特别成功的企业,缺乏龙头,电子商务人才也还比较薄弱,企业要进军电商还需要做好十足的准备。
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遥感研究地表蒸散发
地表蒸散发是研究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热平衡的关键因子.用改进的DHSVM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汉江上游子午河流域蒸散发进行模拟.根据流域特点,主要进行TM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在此基础上得到叶面积指数和土地覆盖等地表参数;再利用GIS技术基于DEM求出坡度、坡向和地形指数等因子.分析了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表明日尺度蒸散发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初步验证了结果,表明模型在中国典型湿润区小流域取得较好效果.
作 者:刘三超 张万昌 高懋芳 柳钦火 LIU San-Chao ZHANG Wan-Chang GAO Mao-Fang LIU Qin-Huo 作者单位:刘三超,柳钦火,LIU San-Chao,LIU Qin-Huo(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张万昌,高懋芳,ZHANG Wan-Chang,GAO Mao-Fang(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地理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年,卷(期): 27(3) 分类号:P426.2 关键词:蒸散发 分布式水文模型 遥感 DEM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在黄河区间流域的应用
选择位于黄河支流洛河中游的长水-宜阳区间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计算栅格水流方向、集水面积和栅格演算次序,为产汇流计算打下基础.把1个栅格单元作为1个小子流域,基于栅格采用新安江模型进行产流计算,采用Muskingum-Cunge算法进行河道洪水演算.结果表明,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洪峰误差控制和过程拟合等方面表现较好,洪水模拟具有较高的精度.
作 者:李巧玲 菅浩然 李致家 姚成 Li Qiaoling Jian Haoran Li Zhijia Yao Cheng 作者单位:李巧玲,李致家,姚成,Li Qiaoling,Li Zhijia,Yao Cheng(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菅浩然,Jian Haoran(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3)
刊 名:水力发电 ISTIC PKU英文刊名:WATER POWER 年,卷(期): 32(10) 分类号:P64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 新安江模型 栅格单元 黄河区间流域水文网络模型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水文网络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对流域实际河网水系的一种规范化描述,它采用拓扑关系来确定流域水流的`空间聚合与分散.准确地描述水文网络对成功模拟流域水流的空间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文网络数据模型的关键在于如何表达水文网络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建立要素间的拓扑关系.本文重点阐述了水文网络模型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实例研究证明,采用水文网络模型来表达流域河网水系结构有助于准确地模拟流域上水流的空间与时间分布.
作 者:熊立华 郭生练 陈华 林凯荣 程进强 XIONG Li-hua GUO Sheng-lian CHEN Hua LIN Kai-rong CHENG Jin-qiang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水文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年,卷(期): 27(2) 分类号:P333.2 关键词:水文网络 拓扑关系 分布式水文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东亚“新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内容摘要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东亚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在改革金融体制的同时,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经过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东亚各国已现“新经济”曙光。本文论述了东亚“新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并对东亚发展“新经济”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东亚“新经济”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实,对东亚金融危机形成根源的研究,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经济”正在兴起这一时代背景,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东南亚各国未能对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升级和转换。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受危机祸害的国家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了许多应对危机的措施。在改革金融体制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强化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东亚“新经济”发展现状
东亚国家和地区都已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资本开支不断增加,大量资金投入到从计算机到芯片制造设备的最新技术。《美国商业周刊》 (11月27日)刊发的题为《亚洲的前途》一文中写道:“东亚在行动。从新加坡到上海,各个公司和各国政府正以多种方式寻找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技术。从中国香港特区因特网带动的服务业繁荣到中国台湾和韩国的高技术生产力发展可以看到,东亚正处在一个跃进期。”
为了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日本将信息技术和产业确定为日本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制定了“E日本”的国家信息技术和产业战略、要在5年内将日本建成信息通讯业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研讨会拟定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最终草案,想以此作为重建日本经济的指针。这项草案是日本政府正在制定的“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的支柱。
日本近年因特网规模急剧扩大,上网人数大量增加,日本国内因特网使用人数末已达975万人,较增加了355万人,增幅达75%。以后,因特网利用人数更以20%到30%的速度快速增长,日本在数据压缩技术、影像技术、笔记本电脑显示技术方面则居全球领先地位。据有关专家估计;从目前的状况看,日本的信息产业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4-5年,日本争取用5-的时间赶上。
韩国也对科技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4个政策性转变。同年,还修改了“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还设立了地方科学技术振兴协会,加速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为发展知识产业,韩国政府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促进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型的调整,为企业创造恢复产业活力、提高竞争力的政策氛围”的知识经济产业政策,其中知识制造业有14个;政府还制定了一个未来核心技术开发五年计划,该计划包括7个领域,共101个研究课题,其中信息通讯19个。为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韩国计划至,将政府研究开发预算占政府财政预算的比例提高到5%。另外,政府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发展高技术的国家研究开发计划,如特定研究开发计划、信息通信技术开发计划等。
韩国将信息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目标是将信息业产值占韩国GNP的比重,从20的11%提高到后的20%。韩国为了实现数字强国,拟要提前5年即到构筑超高速信息通讯网。韩国政府草拟了一份关于耗资1260亿韩元,在未来3年中发展电子商务的计划。19,韩国有约5000家风险投资公司,其资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预计到20,这些公司的数目将增至 4万,产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韩国政府计划年投资795亿韩元,支援大学尖端设备和教授人力,以培养基础技术人才。近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迅速恢复,从19的6。7%提高到年的10.7%。IT领域的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已成为韩国经济恢复的原动力。
为了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也着手制订了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计划――“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计划投资基金首期10亿美元,其中25%将投资国外,用于开拓国际市场;50%用于吸引外资在新加坡设立风险投资基金(1:2或1:3与外来投资匹配);25%投资于种子期的创业公司;投资的重点是因特网,信息与电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政府还推出了多项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战略计划,如:以将新加坡建成知识型工业全球枢纽为目标的“21世纪工业计划”,以培养大批适应知识经济的人才为目标的“21世纪人力资源计划”,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制造业、服务业的竞争力为目标的“21世纪生产力行动计划”等。
新加坡经济也受益于高科技。在过去的一年里,科技进步带动了复苏不久的新加坡经济以9.5%的速度增长,促使新加坡经济转型和结构重组,并改变着新加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新加坡去年接连掀起兴办电子产业,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和生命科学产业3股热浪,其中电子业在促进新加坡经济复苏方面发挥的作用令人瞩目。电子业是支撑新加坡经济3大支柱中的顶梁柱,产值约占新加坡工业总产值的44%。多年以来,新加坡大力发展以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先后建立起多个高科技园区。如今,这些高科技产业相继进入收获期,去年前3个季度,电子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平均增长22%,24%,36%,是国民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大的领域。电子类产品出口值占非石油类出口总值的54%,以电子业为主的高科技企业股票成为股市生力军。电子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新加坡经济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受危机影响最大的泰国1999年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讨论制订今后的科技发展战略。泰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加强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研究和统一管理,1999年,泰国将国家信息技术委员会(NITC)办公室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并更名为国家信息技术政策办公室,划归国家科技发展署,给予该部门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NITC于1999年下半年启动了创建信息技术办公室工程,建立政府信息网,并批准子目前正在实施的软件园发展战略,重新启动微电子研究中心工程,拟拨款15亿泰铢。科技发展署还决定将每年由其掌握的8000万泰铢低息贷款主要用于支持软件企业,拥有1亿泰铢的创新基金也将主要用于支持软件开发。国家信息技术委员会还制定了泰国电子商务发展计划。预计到年,泰国互联网用户将发展到900万个。
中国的信息、生物、新材料技术在快速发展,在某些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和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提出,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在中国,因特网发展十分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做的有关因特网情况的第五份报告,年12月31日前中国使用因特网的人为210万,到1999年12月31日就有890万人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
自香港经
济结构调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信息、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行政长官董建华在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明确阐述了政府推动香港发展信息、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目标和具体措施。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创新科技委员会”。另外,信息科技部门的官员也组团访问澳洲、加拿大,而以色列、加拿大也均有高层代表团来港考察,商谈开展高科技合作事宜。数码港投资项目的落实也是港府从中全力支持、推动的结果,已签署意向将会进入“数码港”的8家公司绝大部分是国际上信息科技界的顶级公司。
在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曾有人断言,“亚洲经济奇迹已经完结”;还有人预测亚洲经济恢复不会是V字型,而是一个L型的长期过程。但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事实证明,东亚经济不仅全面复苏,而且发展前景看好。
二、东亚“新经济”发展特点
1、 由于科技与经济发展背景不同,东亚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新加坡、日本、韩国处于亚洲的领先地位。新加坡在全球网络化程度排名中居于第二位,因特网使用率为29.3%,高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发展迅速,而越南、老挝、柬埔寨相对落后。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东亚国家的“新经济”都还处起步阶段,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东亚因特网的发展状况要比美国落后3-5年,当美国开发第二代因特网时,东亚地区的第一代因特网还在建设之中。与西方国家相比,东亚电脑普及率较低,美国的电脑利用率为44.8%,而日本、韩国,作为东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电脑利用率也不过为17%和26%。美国在公共场所因特网的利用率为27.8%,日、韩则分别为9.4%和10.2%。东亚网络交易及服务的规模与欧美等地区相比差距也非常明显,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量的90%以上是在美国等发达地区进行的,东亚网络交易额(不含日本)仅占美国的40%左右。
2、 虽然经济及科技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新经济”的基础与环境也大不相同,但从整体来看,东亚“新经济”的发展势头非常明显,远远超过其它地区。“新经济”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东亚的因特网用户最近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7%,高于欧洲的140%和北美的51%。当前亚洲各国的计算机销售用户增长率为23%,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新加坡的计算机普及率已升至全球第四位。马来西亚在过去5年中的信息技术投资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日本从1990年到19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占整个民间企业总投资的比例上升了0.7个百分点,大大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期日本信息通信产业值增加了22.7万亿日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42%,大大超过日本整个产业1.68%的年均增长率。日本的因特网主机数量比5年前增加了40倍。亚洲的电子商务额从1998年的3亿美元升至今年的9亿美元。
3、 东亚发展“新经济”的潜力巨大。亚洲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拥有一大批相对廉价的软件专业人员。在软件行业中,人工费用占成本的40%以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积累,亚洲特别是东亚具备了发展“新经济”的基础与条件。世界主要电脑制造商及网络供应商将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当作一个重要的市场进行开发。世界主要评估机构也纷纷看好亚洲“新经济”的.潜力。据初步预计,到东亚的因特网用户将从目前的1100万户增至4200万户,网络商务活动的年收入将在3年内从9亿美元增至300亿美元。未来5年东亚网络经济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22%,高于全球14%和美国11%的增长率,与之相关的一批产业的潜力也被看好。另外,日、韩及多数东南亚国家的人均产值已高达数千美元,具有普及网络及电脑的物质基础,而且东亚的计算机硬件生产能力发展很快,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三、东亚发展“新经济”面临的困难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东亚各国经济水平较低,力量薄弱,资金、技术、人才等都很缺乏,发展“新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勿庸置疑的。
1、与网络经济发展相配套的软环境不够完善
与美国相比,东亚国家在建立与网络经济相关的配套软件设施方面还相对落后,在与网络管理和网络交易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还相对处于空白。在如何界定技术服务商的法律责任,保护个人权力及防止网上犯罪等具体问题上无章可循,造成网络经济运行环境方面存在漏洞,使人们产生不信任感,阻碍其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2、传统产业相对落后
“新经济”是建立在传统产业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事实上,正因为美国的传统产业非常发达,美国才能由传统经济进入“新经济”,只有在传统产业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之后,对传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需求已基本稳定,投资回报率也趋于稳定,已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巨额的投资资金才会寻找能够带来更高回报率的新产业;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成长期所需的市场容量,使投入和市场能够紧密结合,从而使新兴产业能够顺利成长壮大。因此,“新经济”将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中实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不是此消彼强,而是一个增量调整的过程,对于东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推动信息和网络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
3、人才缺乏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保障。美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以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的;可以说,美国新经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利用技术人才的结果。与美国相比,亚洲网络技术人才相对较少,从网络硬件的建设到网络公司的建立,都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再加上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软件人员待遇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低,多年来苦心培养的人才纷纷流向国外,人才缺乏已成为亚洲网络经济腾飞的重要阻碍因素;
在新加坡,由于人口太少,每年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只有2500名左右――远不能填补每10000个信息技术的新职位。韩国每年需要10万名新的知识工人,但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只有48000名,日本工业目前需要20万名信息技术工人,但非官方的统计表明这一数字高达50万人。
四、东亚“新经济”前景展望
在“新经济”的带动下,亚洲遭受危机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走向复苏,而且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迅速复苏,通货膨胀率降低。外汇储备增加,股市价格上扬。投资重新活跃,工业生产明显回升,出口持续增长。受危机影响较严重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经济都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东亚经济总体上已走出危机阴影,除日本经济还处在疲弱困境,菲律宾和印尼因国内政局动荡影响经济恢复外,东亚“四小”和马来西亚、泰国都呈现出明显的转机,这表明了东亚各国采取的经济政策的稳妥性和东亚经济的潜力。尽管近年国际市场对个人电脑的需求增长有所减缓,高科技股价重挫,然而,由于东亚“新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东亚因为低起点而会从“新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综上所述,东亚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现有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够。由于传统产业相对落后,在这样一个阶段,面对“新经济”出现的机遇,东亚各国事实上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必须紧跟新经济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必须解决传统产业相对落后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因此,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由于传统产业的落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对固化性,使得“新经济”在东亚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渐进过程。同时,东亚“新经济”发展也说明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技术:庄经济落后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创造奇迹。它们有可能进行工业化的同时发展“新经济”,而不必再走发达工业国家曾经用100多年先工业化后知识经济的老路,这是一大飞跃,是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注释:
[1]何炜:“东亚网络经济探析”,《亚大经济》2000年第2期.
[2]《参考消息》206月11日.
参考文献:
[1]李铁映:“球化条件下的东亚经济与中国”,《世界经济》第7期。
[2]马洪:“东亚有可能成为新经济的沃土”,《开放导报》2001年第7期.
[3]李罗力、冯苏宝:“新经济与亚洲”,《开放导报》2001年第7期.
[4]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平2月。
一、3D报刊元年与3D报纸广告
2010年被称为3D报刊元年,2010 年3 月9 日 的比利时报纸《最后一点钟报》被称为“欧洲第一张3D 报纸”, 头版文章的标题是“2010,和3D 再次起飞,”这份报纸随刊赠送3D 眼镜,戴上眼镜后,读者会发现,报纸中的所有图片都将呈现出立体效果,连新闻图片中的人物也仿佛触手可及。该报印刷部门总经理丹尼斯•彼拉德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市场试验”,短时间内不会再推3D 报纸。
4月16日,《十堰晚报》出版的3D报纸是中国首份3D报纸,头版图片及C、D、E三叠上所有铜版纸广告都以3D效果呈现在读者眼前。之后,《安徽商报》推出省内第一份3D报纸广告。自比利时《最后一点钟报》推出欧洲第一份3D报纸至今的3个多月来,我国已相继有9家报纸、2家杂志推出了3D版,仍有不少报纸正跃跃欲试想要3D一把。
3D报纸更多的是一种尝试,它不可能成为报纸出版的常态。目前,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也没有看出多大的经济效益,
在3D报纸的印制中,印前制作过程复杂,对于日报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利因素,而且对新闻照片的选择也会有所限制。对读者而言,虽然3D报纸能带给他们新鲜感,但如果长时间戴着眼镜看报对视力、对身体并不好,在新鲜感过去后大家可能不会热衷于这种阅读方式。
所以,依托于报刊的3D广告,就目前来看,还不可能成为广告的常态,还处于尝试阶段。而如果有实力的企业将3D印刷技术应用到派发广告中,是有可能的,只是加上3D眼镜,成本投入也是比较高的,是否值得去做,尚有待思考。
二、3D公交站台广告
电影3D了,报纸3D了,如今昆明大街上还出现了平面3D广告,市民都来争相看稀奇。拿着旁边有人派发的3D眼镜,对着广告上的美女,老人家说“头晕”,年轻人说“感觉还不错”
工作人员介绍,该广告是昆明吴氏美容整形医院推出的吴氏3D+Art整形大师系列,同时推出5块平面广告,分布在金碧路5个站台广告栏内。工作人员还表示,该广告是云南省第一个3D户外广告,期望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同时,借此推出医院的3D服务理念,即满足客户对五官从局部到面部立体感的所有综合要求。
公交站台户外广告,一方面需要专人发放3D眼镜,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乘客候车为主,来去匆忙,可能没时间戴眼镜看广告。所以公交站台的3D广告估计也不会成为常态,该医院的此种行为除了有吃螃蟹的意味外,更像一种新闻传播行为,通过这一新闻事件宣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