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培养孩子这四个素质很关键的礼仪知识(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奔跑的南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培养孩子这四个素质很关键的礼仪知识
1.乐于分享
孩子在与其他小伙伴玩耍的时候,父母要教会他们乐于分享,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食物与比人分享,这也是一种道德的体现。另外,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分担,也就是说,如果和小伙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帮助小伙伴分担,这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
2.礼貌待人
父母在平时要让孩子学会礼貌地与人打招呼,学会说些文明用语。例如,在见到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时,要知道说“爷爷好、奶奶好”,在与朋友分别的时候要知道挥挥手说“再见”。从家里去上学之前,要说声“爸爸妈妈再见,我先去上学了”,在见到老师的`时候要学会说“老师好”。这些礼貌用语都是孩子必须要学会的,因为这是孩子的基本礼仪规范。
3.将心比心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的头上,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因为害怕责罚就将责任推卸到别人的头上,或者是将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推给别人,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妥的。
4.助人为乐
父母在平时要教育孩子热心助人,在同学面临作业不会写的时候,要让孩子主动地去教别人;如果遇到老奶奶走不动路的时候,要让孩子去搀扶一下;对于弱者养成同情之心,当然也不要过分同情,爱心也要适度。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公德心礼仪知识
家庭内部也要讲公德
家庭内部也分公共和私有领域,父母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应先从家庭生活开始。从小让孩子尊重家里其他人的利益,考虑别人感受,在大家共享的空间里要遵守共同的规则。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除了在自己房间里可以随意活动,进入其他人的房间都要尊重主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进父母房间之前,孩子必须先敲门;动用别人用品前,一定要征求意见;用完马桶一定要冲水;在自己房间听音乐声音不能太大,以免干扰到别人;洗完澡后地板要顺手擦干,以免下一个人进卫生间会滑倒……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他的心中就会有别人,懂得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孩子从家中进入学校,走向社会后,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行为得体的人。
孩子以父母的.言行为范本
在孩子还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之前,他们的言行几乎都是模仿父母,就像一张张白纸,上面所有的色彩和痕迹,都是父母留下的。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都做了精准的记录,并通过自己将来的言行复制出来。
比如,如果父母带着孩子外出乘车,每次都遵守秩序,排队候车,从不插队,孩子就知道这是乘坐公共交通的规矩,他将来独自乘车时也会如此。如果父母在外从不随手丢弃垃圾,孩子就知道,即使是小小的一张纸巾,用完也要扔进垃圾桶里。如果父母带孩子去餐馆吃饭,彼此之间说话时都注意压低声音,以免影响到他人,孩子就知道在外面和在家里是不同的,不能高谈阔论随意喧哗…只有父母的行为考虑到公共利益,才可能影响孩子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父母要用同理心理解孩子
父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首先自己对孩子就要有同理心,不能靠口头的教导:“你要谅解别人,为别人着想……”光说不练,孩子既不会照做,也难以真正理解同理心为何意。真正能够改变孩子的,是他自己常有“被理解”的体验,只有孩子经常被父母理解、支持,才能滋生出理解他人的能力。
如果父母和孩子谈话向来是从上至下地灌输、说教,就很难触碰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自然也不会主动去理解父母。
当孩子主动向父母表达感受或情绪叫,父母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认真倾听,不评价,不急于批判,纠正或给出建议。父母应让孩子自由表达想法,自己梳理情绪,自己分析原因,可以适当地说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比如,“你现在一定很生气”“谁遇到那种状况,都会像你一样难过”等描述性语言,而非评价性语言,可以让孩子产生“爸妈真了解我”的感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强的同理心,才能减少对立的场面,缓和言语上的摩擦。而仔细分析父母和孩子z间的矛盾,多半是因为双方都不具备同理心引起的:
父母:这又吼又叫,吵死人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孩子:这是让我灵魂颤动的音乐!
父母: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你为什么总是这种态度?
孩子:我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你不停地唠叨,不信我唠叨你试-试!?
父母:你和同学讲话就有说有笑,为什么一看到我就一句话都没有了?
孩子:朋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父母:要考试了,为什么成天还想往外跑?
孩子:考试、考试,就知道考试!出了门,只有外面的世界才能让我放松!
其实,时光倒转三十年,想一想我们当年的青春岁月,不正是孩子这副模样吗?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首先要强化自己对孩子的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这样,你会发现,孩子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朝气蓬勃!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行!
培养孩子拥有不计较小事的心的礼仪知识
练就一颗不计较小事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首先,学会模糊处理。
必须明确,一个人实在是没有必要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要看得清清楚楚,问得明明白白,那的确是一件徒劳无益的`事,而且还破坏了生活原本的美好,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要知道,生活不是搞学问,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算看清楚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将生活中的小事模糊处理,才能体味“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生活乐趣,也才能让自己的心思用在真正的大事中,从而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这样,心灵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舒畅。
其次,试着一步一步调适自己的心态。
一是要学会在不如意的小事面前自我安慰: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就不可能再挽回了,就让往事成为历史,然后欣然接受眼前的事实,并试着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出努力和改变。二是重新调整自己看待大事小事的观念,患得患失,就是因为把许多无足轻重的事看得太重要了,其实并不是那些小事影响了你的心情,而是因为你太过留神那些无关大局的小事,所以你的心灵才负累沉沉。三是多问自己一些问题;”这件事情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件事情有那么糟糕吗?”这样你会发现自己的斤斤计较实在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四是试着把那个你很在意的小事搁置一边,然后想办法忘记它,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这件事情已经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了。
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懂得尊敬长辈的礼仪知识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一点没错孝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部分,更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那他又怎么会去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
然而,就是这种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精华部分的美好品德,发展到今天,却似乎正在逐渐消失。
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令人吃惊的“不孝之举”。
上四年级的女孩姗姗,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自己的床铺都要由妈妈来整理。有一天,妈妈生病了,躺在床上起不来,姗姗不但连水都不愿意端给妈妈喝,甚至在晚上的时候,妈妈要她独自去楼下的快餐店吃饭,自己铺床,姗姗一听竟然不顾妈妈正在生病,大发雷霆,还对病床上的妈妈大声呵斥。
男孩威威已经上初中了,他的父母下岗,父亲靠维修自行车获得微薄的收入,妈妈靠做清洁工挣钱。可是威威花钱却仍然大手大脚,他经常以学习的名义向妈妈要零花钱去网吧玩游戏,还跟一群小哥们去饭馆大吃大喝。一次,威威缠着父母给他买名牌MP3,由于爸爸妈妈不给买,他更以离家出走相威胁。
另外,上小学五年级的丹丹,自从年迈的.奶奶住进她家之后,她就对奶奶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丹丹从未主动陪着奶奶说说话,当奶奶要她帮忙打一盆水、取一条毛巾时,她要么以“正在做作业”为由懒得动手,要么嘟嘟囔囔,没有好声气。不仅如此,当疼爱她的奶奶为她买来零食的时候,她还嫌弃奶奶买的东西“太次”、“很土”,并把零食扔进了垃圾桶。
看到以上孩子的“不孝之举”,不由得让人震惊,让人难以置信这竟然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所为。但是,这些又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现象。如今,我们经常能见到这种辱骂父母、虐待老人的不孝之举,这一切不能不让人心寒。
有位母亲在谈到他15岁女儿的时候,就曾经伤心地说:“看到她竟然如此没有孝心,我真觉得自己对她的一片真心全白费了。我已经不指望今后她当作我们的生活依靠,我现在只担心她的未来。因为不懂得尊重父母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位妈妈说得很对,一个不懂得尊重父母的人,必定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将来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不具备起码道德观念的孩子,其心灵世界无疑是有缺憾的。而一个人如果人格不完美,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培养孩子懂得节约习惯好处的礼仪知识
如今,不少城市独生子女的头脑中几乎没有“节俭”的概念,他们不知道量入为出、花钱大手大脚,更不懂得物尽其用、量入为出,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孩子们的这种行为,折射出的是成人实际节俭意识的弱化、节约教育环节的缺失和节约教育模式的僵化。
1、家庭教育缺位
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而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孩子们的消费欲求。家庭节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不懂得节约,折射出成年人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在我们身边,不乏出手阔绰的父亲和随手倒掉饭菜、扔掉物品的'母亲,他们的行为自然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节俭,何为“粒粒皆辛苦”。父母常常在生活细节上不注意节约,不能做到爱护物品,一水多用,人走灯灭,孩子又怎么能真正明白处处节俭的道理?对于孩子们这一不良习气的形成,专家认为不该苛求孩子,家长们尚且铺张浪费,怎能要求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呢?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成人的行为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孩子们来讲,“粒粒皆辛苦”是背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远离劳动使孩子对“辛苦”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导致他们浪费的另一个原因。让孩子懂得珍惜,学会节约,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实际劳动,体会父母辛苦挣钱的不易,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辛劳,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节约的含义。
2、学校教育缺失
有不少家长希望学校能开展节俭教育,使孩子有意识地降低消费、爱惜财物,认为通过老师来对孩子进行教育,不容易使孩子反感,比家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据了解,目前节俭教育的力度随年级增高而递减。幼儿园的老师经常教育孩子们节约用水,讲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曾开过“养成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则偶尔开展节水、节电的宣传活动,至于少花钱,学校老师讲得很少。
一位资深中学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节约教育内容,班会等活动也很少以节约为主题。不少被认为节约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也大都侧重在节能教育上。
3、教育模式有待更新
纵观现行的节约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控诉旧社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呼唤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还停留在寻根之旅、忆苦思甜等上世纪节约教育的水平。这一模式的缺点就是脱离实际,流于形式,无法让孩子感同身受。二是讲述国家资源有限,现在浪费了以后就没的用了,关注面过于宏观,对孩子的触动也不大。教育模式的僵化可见一斑,因此二者都难以起到预期效果。
孩子浪费有其特定的心理因素,青春期孩子渴望被注意,浪费攀比不完全是虚荣心作怪,通过攀比亦可以获得自我独特的感受。某些成绩不好又没有各种特长的孩子更喜欢攀比,他们的心里“潜台词”是,如若不这样很难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仅仅靠高消费和浪费达去到引起吸引他人关注的目的。
父母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敬观的礼仪知识
孝敬老人是孩子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变成不懂关心体贴家长、尊敬长辈的“白眼狼”,父母们可要及时培养孩子的孝敬观。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
多数孩子都不了解父母的辛苦,只知道摊开两手向父母要这要那,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样下去,孩子又怎么会形成孝敬观?作为父母,要适当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和不易,让孩子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从心眼里感激父母。
建议二:从小事入手,循序渐进
要真正形成孩子的孝敬观,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从小事人手,慢慢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例如,要求孩子经常关心一下长辈的健康,多一些问候和帮助(问候下班的`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照顾生病的父母,提醒父母天气状况等)。
建议三:给家庭搞搞“等级”
家庭成员之间是民主平等的,但也是长幼有别的。一个家庭中总要有“领导”,要不生活会乱套。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是家庭的供养人,而且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该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心骨。孩子要在父母的监督和指导下生活、学习。但事实上,现在很多父母成了“小太阳”的卫星,养成孩子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这样哪还能谈什么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建议四:父母以身作则,做孝敬长辈的榜样
孩子模仿能力强,所以为孩子做孝敬长辈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待长辈的态度。从前有一对不孝顺的夫妻,让老人独自在一个小破屋里住,而且吃饭的时候也只是用一个小木碗盛些不好的饭菜给他吃。一次,这对夫妻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在做什么。孩子开心地说:“我在制作小木碗,等你们老了,给你们送饭啊!”夫妻俩顿时醒悟,赶紧把老人接到正屋同住,并且精心地照顾老人。小孩自然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作为父母,身为表率,自然不能添了儿子忘了老子,而应该时时处处关照老人、孝顺老人。例如,在假日要尽量带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做家务,共享天伦之乐。时间久了,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会渐渐的养成尊敬老人和爸爸妈妈的好习惯。
★ 礼仪知识
★ 商务洽谈礼仪知识
★ 小学生礼仪知识
★ 校园礼仪知识
★ 服装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