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肖邦故园的练习题(共含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ol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肖邦故园的练习题
①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②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③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④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
⑤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⑥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第①段中写“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散文中,景物的描写都是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的,要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应联系肖邦的音乐创作和他的爱国情怀,“瘠薄的土地”“平原小道”“麦草覆盖的屋顶”都体现出“简朴”“清寒”的特点,这正体现了肖邦音乐的特色,同时也和下文构成对比,以突出肖邦音乐的价值。
答案:为了说明肖邦故园所在地朴素的特点,同时使其与“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形成对比,表现肖邦音乐的价值。
2.第③段描写的热那佐瓦沃拉四季景色之美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3.第④段中“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肖邦故园
《肖邦故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 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 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说明:本篇实录是笔者从学习和研究的视角写的。侯老师是笔者敬佩和景仰的同事,也是在成武高中语文界享誉甚高的名师。这次教学能手评选,很多老师慕名前来我校听课。侯老师为大家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肖邦故园》。
一、课前活动――传话筒
学生入场,入座,惊奇,相互议论。多媒体已打出肖邦故居图片。侯老师身穿西装,打领带,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站在学生面前,手中拿着一个麦克风,说:“同学们我手中拿的这个是microphone,翻译成汉语就是麦克风。”侯老师的语音标准,语调灰谐幽默轻松活泼,极具亲和力。学生被声音打动,安静下来,看着侯老师,期待老师接着讲。
师:“下面同学们来试一试麦克风,看会不会用。”麦克风在同学们中间相互传递。确实同学们不会用,没声音。师提醒:“如没声音的话,那是因为你没打开开关。”生大笑,会用了。
【心得】课前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为本堂课蓄势。特别是借班上课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师生都非常陌生,相互不了解,没有感情基础。侯老师的课前活动是非常成功的。绝妙处是在于一箭双雕――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创造出了民主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又让麦克风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二、导入新课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给出肖邦画像,无任何文字介绍。师:“这是肖邦的画像,请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绘肖邦的肖像。”稍停,学生观察。生:高挺的鼻梁,黄而卷曲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削瘦的面庞。”师:“很好!我手里有名人描写肖邦的语言片断,给大家读一读。‘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这是肖邦的好友李斯特写的。另一位,‘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他的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他的孱弱的病态,使得他脸上的表情既温柔又严厉,既纯洁又多情.....’这是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写的。”
“我觉得这两位名人比刚才那位同学描绘得细致传神。名人之所以比我们描写得细致而传神,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对肖邦有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近距离地认识一下肖邦。”
师同步用遥控器给出幻灯片――肖邦的文字介绍:“肖邦(1810――1849),全名弗雷德里克・肖邦,波兰音乐家,1830年到法国定居,创作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师指定前排一生朗读媒体上的肖邦简介。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请坐!看来,大家对肖邦有了比开始更多的了解了,可我有了一个问题,肖邦为什么就一点一点地长成肖邦了呢?(生大笑)为什么没长成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呢?下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人生的起点。”师随手板书――肖邦故园。
【心得】侯老师的导入是相当巧妙的,既介绍了肖邦,达到介绍主人公的目的,又步步诱导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把导入与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自然不生硬。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打消,如解释名人对肖像的描写比学生的细致传神时,用的是“不是因为名人聪明而因为名人对肖邦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但不会伤及学生的自尊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环。注意幽默,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肖邦为什么就一点一点地长成肖邦了呢?”就具有非常好的幽默效果,并且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引起下文的紧要问题。很多地方都显出一箭双雕似的巧妙。
三、解题
师指着板书――肖邦故园,问:“‘故园’什么意思?”
生异口同声:“家乡。”师:“对,平时同学们写家乡的作文都是写自己的家乡,那为什么作者不写自己的故乡,而写肖邦的故乡呢?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我们先来看看肖邦故园有哪些特点?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再看一看课文,整理一下。”
四、感知
师同步打出课件:肖邦故园有什么特点?学生看课文、思考、整理。师在过道里来回走动着查看学生整理的情况。稍等片刻,让生表达交流。
生1:“清寒。”
生2:“朴素,不招摇。”
生3:“持久,深沉。”
生4:“蕴含持久的色调。”
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师没有评论,而是出示课件上的参考答案让学生再整理一下。
课件内容呈诗行排列:
简陋、清寒
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心得】“感知”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肖邦故园有何特点?”这个问题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但我感觉,这个问题提得还不够具体、明确,稍显笼统。从师给出的课件参考答案来看,这些特点是肖邦故园的表面特点,而不包括较深层次的特点。但从“肖邦故园有何特点?”这个问题本身来看,应包括表面特点和深层次特点,显然学生的回答里就包括了深层特点,如生3、生4的“持久、深沉、蕴含持久的色调”就是深层特点,另外课文中还有很多深层特点。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何特点?”就具体了。
五、激疑(一)
师:“如此看来,肖邦故园并不美,和我们的老家差不多,但不管家乡如何,人们都会热爱自己的家乡的。九十年代,流行徐沛东的一首老歌《我热恋的故乡》,大家唱过没有,我是经常唱的。”
师唱:“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唱完这几句,立刻打住,话语迅速一转:“故乡不美,但如果是自己的,仍热恋她、爱她,但肖邦故园是肖邦的,作者伊瓦什凯维奇为何要写它呢?”师同步打出课件: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师强调:“作家的思维都是严密而深刻的,大家来猜一猜作家的心事。”
生1:“表达作者对肖邦的敬仰。”
生2:“故园对肖邦的重要性。”
生3:“说明故园对肖邦音乐的关系。”
师予以明确:“作者的意图就是探讨肖邦是怎样长成肖邦的,也就是揭示肖邦故园与其音乐创作的关系。那么,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4至13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师同步打出课件: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郎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表达交流。
生1:“第8自然段,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最理想的序曲。第12段,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2:“第四段,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师:“请看大屏幕。”同时打出课件参考答案:“第四段,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师:“我们写作文经常写自己的童年经历。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会对他的生活、性格、思维产生很大影响。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受事件的影响才变得更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都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师总结同时打出课件: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心得】“肖邦故园与肖帮音乐的关系”这一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侯老师解决得非常好,这个问题不是老师明确提出的,而是通过激疑法让学生自己生成的。
五、激疑(二)
师:“肖邦故园真是太神奇了,是不是肖邦出生在这儿,就长成了艺术大师?如果这样的话,我要建议校长,把我们学校搬到肖邦故园去,那么我们就都成了艺术家。”生大笑并深思。
师:“那么,肖邦成为艺术家的原动力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9―12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生热烈讨论。表达交流。
生1:“丰富的人生经历。”
生2:“战乱的社会背景。”
师趁机点拨:“一发生战乱连国家都不要了,跑到法国去了。”
生2醒悟忙说:“爱国。”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内容:第10自然段,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师总结:“肖邦故园只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特定的人生经历也只是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或灵感。真正激励他创作的不朽动力是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这种爱使得他的作品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心得】问题设置层层深入,“原动力是什么”使课堂走向深刻,这是《肖邦故园》的根本主题和灵魂所在。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整体。如果没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把握好课文。听课时,有人提出肖邦创作的动力还有他的天赋。我认为天赋是肖邦成为艺术家的重要方面,却不是根本动力,天赋可以让他成为艺术家,但如没有爱国情感就绝不会成为一个让人景仰的艺术家,天赋是诺亚方舟,爱国情感就是舵手,只有爱国情感才是肖邦成为一个让人景仰的艺术家的原动力。正是爱国情感,使肖邦具有了崇高人格。
六、延伸与拓展
师:“因为肖邦的音乐,使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生着?请同学们自由郎读14至19自然段。”生自由朗读,师巡视了解。学生表达交流。
生1:“15段,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
生2:“18段最后一句,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未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了民族的最深层。”
生3:“17段,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师总结:“看来肖邦对人们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对人们有巨大的影响。请看大屏幕。”
课件内容:
肖邦音乐:是乡音
是爱国情
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是波兰民族最坚韧的纽带
是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
【心得】这一节有点答非所问。侯老师的想法可能是先让学生找出现在的肖邦故园正在发生着的事,如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里涌来,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人们在发愁或失落时去肖邦之家去听周末音乐会等,然后引导学生生成“肖邦故园现在对人们有何意义和影响”这个问题。从现场看,这一节处理得不完善,没达到让学生自然生成问题的目的。
七、审美与情感
师:“肖邦音乐没有因肖邦生命的终结而流止流淌。肖邦故园也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萧条,怀着对天才的景仰,对祖国的热爱,作者把本来不美的肖邦故园描绘得如诗如画。这是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请小声读20――27段,欣赏肖邦故园的景色。”生小声读。
师:“肖邦曾说:‘我的生命是一部没有开端而具有忧愁结尾的'插曲。’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影响了肖邦一生最动听的旋律。思索这几部分景物描写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1:“春天应用轻盈、温柔的语气来读。”
生2:“夏应舒展、悠扬。”
生3:“秋应忧伤、郁闷。”
生4:“冬应深沉。”
师总结:“请看大屏幕。”
屏幕内容:
春:轻盈温柔
夏:悠扬清丽
秋:忧伤深沉
冬:悠远悠长
师:“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选一段读读。”
一生读20段――春。另一生选的还是春。师均为两生配上轻音乐。
【心得】这一节由于时间关系,处理得稍显仓促。如时间充足,师范读一下效果会更好。另外,20――27段,写得非常美,除了用读的方式来欣赏以外,还可以用分析写作手法的方式来品味。
八、不是结尾的结尾
师:“作者为什么说:‘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个问题非常有难度,由于时间关系留作课下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交流。”
【心得】这个问题应删掉。侯老师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没来得及删。
九、结尾
打出课件:肖邦雕塑。
师:“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
Genttemen,please salute with your hats,to a ginius!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而我要说:努力吧,同学们,你们都将成为中国的肖邦!”
下课,师生告别。
【心得】结尾用舒曼的话表达对肖邦的敬意,是恰如其分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更被肖邦的爱国情感所感染,无形中对肖邦已充满了敬意,用舒曼的话明确表达出来这种敬意,是对学生情感的强化。接着,侯老师化用舒曼的话――努力吧,同学们,你们都将成为中国的肖邦!这句对学生激励的话,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顶点,也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总心得】
侯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精彩的,现场效果非常好。
一、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自始至终,师生之间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老师完全和学生融为一体,老师没有凌架于学生之上的态度和威严。
二、巧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主要问题的自然生成。让学生成问题,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老师直接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就不能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使用版块教学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分为几个版块,每个版块环环根扣,层层递进。
四、巧用幽默和点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思考学习。如让学生发笑的语言,老师唱歌等。
五、精心设计课件并充分利用。课件的内容与教学版块相得益彰,深化主题,烘托气氛。课件色调呈蔚蓝色与课文主题色调相配。最大限度地起到了辅助作用。
六、注意话筒的正确使用,使效果发挥到最佳。
另外,这篇文章不太好教,一是老师对课文不感兴趣,二是学生也对此文不感兴趣。原因是师生对肖邦不了解。如果老师在备课时能多多搜集、阅读、了解肖邦的典型事迹,可能对课文就会好把握一些。授课时,在介绍肖邦时,如能把具体的典型的肖邦事迹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学生可能就会对课文感兴趣一些。补充充分的背景材料,授课效果会更好。因为作者就是怀着无比的崇敬来纪念肖邦的,所以师生也应该对肖邦有崇敬感,这就需要补充分的典型背景材料来达到这一目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和波兰平原的图片,用音乐的溪泉和平原上的清风滤去心灵的喧嚣,为学生情感上亲近肖邦作铺垫。
导语设计:有人说,……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
可以在网上搜索肖邦所作乐曲(舒缓一些的),作为背景音乐,轻声播放。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优雅阅读,优美阅读。
(二)欣赏肖邦故园
[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投影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的一段文字:略)
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1、第2节,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那又是为什么?(讨论)
(三)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一)故园对肖邦。
[问题探讨]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长期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祖国。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肖邦仅仅是出生后的几个月在这里住过,肖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他创作上的源泉呢?为什么不是巴黎?
[讨论拓展]同学们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DD艺术家与他的家乡、与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强吗?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四)欣赏音乐,与肖邦促膝谈心。
一篇《肖邦故园》带我们走进波兰,走近肖邦,让我们懂得品味自然,阅读人生。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与作者、与肖邦、与精神高贵的前人今人对话,以此丰富阅历,启迪心智,提升境界,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过程。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DD“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听音乐DD《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台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播放音乐)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再次浏览文章,大致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全文,看看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存疑、质疑。例如:
[讨论]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以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六.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3.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洲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欧洲是艺术的欧洲,欧洲是绘画和古典音乐的欧洲,涌现出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如巴赫、莫扎特、肖邦、贝多芬。欧洲文明给全人类带来了耀眼的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
二、作家介绍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弗利得利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那佐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六岁学弹钢琴,七岁发表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人们誉为神童。少年时代,肖邦接触到了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欣赏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930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肖邦深受影响。
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往,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管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但是,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情、王国恨。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弱。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追思中离开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乐杰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尊重。离世前,肖邦嘱人在自己死后把心脏运回波兰。
三、学习新课
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
2、肖邦的故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怎样写?
(肖邦的故园是简朴的。用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和简朴的小屋进行对照,超越时空的对比,突出肖邦故园是最珍贵的古迹、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伟大艺术家的摇篮)
3、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小屋成为圣地的?
(是小屋的主人、是音乐、是音乐主人的灵魂、是主人对艺术的追求)
4、艺术家的创作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影响人,这里的环境指的已经不再是那间小屋,肖邦的故园有了第二层意思,那就是家乡的意思。
这些密切联系体现在什么地方?肖邦的故园和他的音乐有什么联系?
(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这里的景色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有时何等的持久、深沉。这也是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的色调。)
5、阅读9-12节,这几节的表达方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内容
(经常和妹妹一起探望故里,给友人的信提起自己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的歌,以玛祖卡曲为例,说明他音乐中的乡音。)
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探究深层的原因。
(因为怀念故乡,热爱这片故土,在他的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这时故园有了第三层意思:祖国
7、阅读13-19节,这几节写了肖邦故居的现状,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
(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能从肖邦音乐中获得精神力量,能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伟大。肖邦的音乐已经超出了音乐的力量。肖邦是波兰人心中的骄傲。)
8、作者在写四季景色时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请说出来?
(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9、为什么这花园与肖邦的音乐是般配的?
(肖邦的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肖邦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的爱与眷恋,音乐里故园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肖邦在用絮语和呢喃表达对故园朴素、淡雅的深沉持久的爱。)
10、为什么说他的这种表现就是爱国?对故园的眷恋就是爱国?什么是爱国?
(不只震惊的事才是爱国,爱国可以很具体:有公德意识,如不踩草坪,不扔垃圾……有爱心,如爱小孩,爱父母)
四、作业
仔细品读有关四季与音乐的描写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过程和方法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 教学内容:
1.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 新课导入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附: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小小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清寒 殿堂 精神享受
简陋 古迹 斗争武器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 肖邦故园阅读答案
★ 浮力练习题
★ 代数式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