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绿色会计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含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lib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范,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本文就如何利用绿色会计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展开了讨论,论述了绿色会计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通常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如何改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传统会计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所以大力发展绿色会计势在必行。
一、传统会计制度的弊端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简而言之,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想要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就需要在环境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但是环境影响着人类整体的生存,所以如何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达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这种经济发展观念下,传统会计的弊端逐步凸显。
第一,传统会计制度中的会计循环流程及其中包含的内容与当前具体情况不相符。
传统会计制度对生态环境缺乏足够的关注,在会计信息的收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会计图表对整体社会生产及消费产生的环境价值没有明确的说明,不能为我国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具体地说,就是会计信息中没有将企业拥有的环境资产如实地描述出来,没有将企业应当负责的环境保护内容列举出来,没有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以生产成本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将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收益以利润的方式表明。
总而言之,就是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环境成本与环境利润的计量、记录与报告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二,传统会计制度中的成本循环观念与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不符。
传统会计制度中成本观念只注重企业自身,即当企业耗费一定的环境资源与若干成本进行生产时,传统会计计算的成本仅限于企业付出的若干成本,对环境资源缺乏有效的估价与考量,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不符。
企业应当将生产过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作为企业的生产成本算入企业会计信息中去,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利润结果才是准确的、科学的。
针对环境资源的估值,首先要将环境产生的成本作为估值的基础,然后算出其恢复到从前一样的程度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修复此环境对其他环境造成的破坏。
第三,传统会计制度中的环境成本与收益计量制度缺乏观念上的创新。
在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时,传统会计制度通常都是以量化的值对成本、收益等各项信息进行记录并计算,但是对环境成本进行量化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在进行这方面的计算时首先要考虑使用其他计量方式,但是传统会计制度中缺乏这一方面的内容,同时也缺乏观念方面的创新。
二、发展绿色会计的重要作用
(一)维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传统经济制度下重视的是经济利益方面的内容,并且对经济进行评价时采取的指标也只有经济利益,对环境成本及环境利益缺乏必要的关注,这就造成许多企业甚至政府部门为实现经济的大幅度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对各类资源、能源进行无规划的开采。
统计资料表明,在此种经济指标考核制度下,我国因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每年都超过400亿人民币。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十分严峻,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剥夺了我们子孙后代幸福生活的权利。
发展绿色会计实质上就是让会计制度跟随经济局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的过程。
绿色会计摒弃了从前传统会计中只以经济效益为单一指标的做法,全面地将环境成本及环境收益计算进去,更客观地说明了企业的生产经济状况。
(二)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当前我国各行业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可知,目前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环境成本,也就是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收益并不高,所以目前我国企业大都处于负盈利状态。
实施绿色会计制度能让企业从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企业经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将环境负债、环境收益列入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能让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正确的判断,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正面影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保障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都处于同一个竞争环境下。
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都存在利用环境资源获取企业利润的情况,所以说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世界范围内推行绿色经济就能对各国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产生约束,更好地实现绿色经济的目的。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企业推行绿色会计制度同样也能达到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三、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措施
绿色会计相关概念虽然早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由于其发展的过程较为曲折,所以当前绿色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来说依然是一项新事物。
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经历新事物的发展及旧事物的灭亡这一个过程,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如何更好地实现绿色会计的发展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先,全方位地开展针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
理论研究对实践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绿色会计想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不断完善,就需要针对其开展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工作。
绿色会计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型,理论知识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最终构建成为一个完善的发展体系,即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带动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最终使绿色会计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典范。
其次,完善环境资源的价值体系。
目前,我国为鼓励企业发展经济,多项自然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是不需要付出成本的,这就造成这类自然资源被企业大量浪费,所以推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可以依据各项自然资源自身的特点形成合理的环境资源价值体系,让企业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付出一定的成本,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在使用资源时从成本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同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增强绿色审计力度,保障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切实推行。
绿色审计,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绿色会计制度进行的审计。
提升绿色审计的实施力度对于绿色会计这一新事物的成长与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实施绿色审计时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合规性审计;企业环境保护制度及企业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审计;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审计;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物质存储与处理审计;环境责任的记录与公开审计。
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绿色审计方面的内容有明确规定,绿色审计同时也是一项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提升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工具。
四、结语
绿色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随着当前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绿色会计由于其对环境资源的监管及控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有较大的应用空间,所以发展绿色会计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跃勇.发展绿色会计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J].投资与合作,(08).
[2]王岚.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新财经(理论版),(04).
增值税转型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增值税抵扣制度的不同,造成投资者的实际税收负担有所不同,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别产生投资需求拉动效应、经济结构调整效应、通货膨涨刺激效应、税收累退效应。当前应采取“有增有减、增减结合,保持税负不变”的税收政策组合。关键词:增值税 增值税转型 国民经济 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税制结构的主体税种――增值税的转型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在增值税转型研究中更多的是从增值税有利于促进投资和消除重复征税的角度进行的,对于增值税转型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考虑得似乎不够。
一、增值税转型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增值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市场机制下的税收中性。但是,增值税抵扣制度的不同,造成投资者的实际税收负担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
以下表的计算为例,来分析不同类型的增值税的实际税收负担水平。(表见《扬州大学税务完学报》第2期第20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国内生产总值一样,法定税率一样,年折旧额、年存货增加额和年固定资产增加额都一样,但由于增值税的类型不一样,造成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不一样。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年存货增加与年固定资产增加额之和等于年投资增加额。相比较而言,消费型增值税投资越多,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投资增加对增值税税收负担影响的程度最高。生产型增值税投资越多,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投资增加对增值税税收负担影响的程度最低。收入型增值税因投资的改变而造成的税收负担水平处于中央。这样随着投资的变化,当投资增加或减少 时,税收负担率不同,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投资与实际税收负担率之间的关系可用投资税收弹性来说明,主要表示税收水平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经济增长与税收负担率之间的关系可用税收收入弹性来说明,主要表示随着经济的增长,税收收入将怎样变化。
设投资增加额△I=VP+FP,VP=m △I,则FP=(1-m)△I ,m为流动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边际消费倾向为C,按照乘数理论,国民收入增加额△GDP=△I /(1-C),(这里不考虑引致税收的问题)税收增加额为△T,投资税收弹性EI=△I/△T×T/I,税收收入弹性EGDP= △T /△GDP×GDP / T。按此定义计算各种类型增值税的投资税收弹性和收入税收弹性如下表。(表见《扬州大学税务完学报》20第2期第21页)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投资增加相同的时候,投资税收弹性E??生产型?<E收入型?<E??消费型?,说明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程度最高。投资税收弹性受投资结构的影响(投资结构上,m越小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越大),相对于三种类型的增值税来说,m越小,E??消费型?> E??收入型?>E??生产型?,当m增大时,生产型增值税的刺激作用也逐渐增大,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基本不受投资结构的影响,收入型增值税受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影响。在这里,也可以看出,随着投资的增加,经济在迅速增长,税收收入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T低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幅度△GDP。因为E??GDP消费型?<E??GDP收入型?<E??GDP生产型?,说明消费型增值税的税收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增加的幅度最低。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从总量上看,各种类型的增值税都有促进投资增加的作用,消费型增值税推进投资增长的作用最大,而且特别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的投资,生产型增值税促进投资增长的作用最小,而且仅有利于存货投资的增加。增值税转型形成对投资需求的拉动效应,其现实意义是增值税尽快转型能较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资本有机构成加快的投资发展趋势。
从对行业投资的刺激上看,消费型增值税特别有利于促进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存货投资多)投资的增长膨胀,生产型增值税仅仅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这说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既有利于促进投资增长和科技进步,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这对于我国解决温饱问题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是有益的。增值税转型形成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效应。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在经济出现逐步下降的时候,消费型增值税的推进投资的作用,可以起到保护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旺盛的时候,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有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实际上,在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的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愈快,固定资产投资愈多,消费型增值税也就越刺激投资的膨胀。增值税转型形成对通货膨胀的刺激效应。为了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我们不能不对消费型增值税刺激投资膨胀的影响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从国家取得收入的角度上看,消费型增值税的税收收入具有较强的累退性,有可能造成国家收入的下降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增值税转型形成对税收的累退效应。
总之,增值税转型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方面,需要我们做出谨慎的研究。
二、增值税转型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物价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首先在于对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目标优先度的选择。在调控的目标上,实行“保持物价稳定优先,兼顾经济增长”目标,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以物价稳定促进供求结构的合理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理由是:
1.在处理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台湾和韩国的宏观调控目标的策略选择上进行借鉴。台湾、韩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物价稳定,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又证明:一味的坚持经济增长,甚至以牺牲物价币值稳定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目标,其结果只能是陷入通货膨胀的泥沼不能自拔,经济也陷入停滞状况(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持续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已经使我国的经济走上了新的台阶。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应永远处于我国的宏观调控首要目标位置。据世界银行计算,从1979年-1995年,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为9.1%。我国近年来的增长率大体上也维持在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经济的稳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否则,就有可能欲速则不达。
2.物价的不稳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敌。通货紧缩会引起经济的衰退,通货膨胀也会影响
经济的发展。通常人们认为,物价指数保持在3%-5%之间,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也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在我国近年来的物价指数连年下跌的情况下,应考虑我国的物价指数恢复至1%-3%的水平,阻止物价下跌的趋势。而当物价指数恢复至合理水平时,就应该保证物价的稳定以防通货膨胀的发生。
目前我国的物价指数基本维持在3%左右,正是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期。税收政策调控经济的目标也应该确定为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
第二,我国物价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从供求结构和总量方面看,引起物价不稳定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货币供应,二是供求结构和供求总量。从货币供应的.角度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据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国家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拉动经济,近年来货币的供应量不断增加,M1基本上维持在18%左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事实上中央银行在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上也是有所顾忌,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求得拉动经济增长和物价的上升,但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我国的通货紧缩的趋势并不是货币供应量的缩小造成的。 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的第二含义(姜启渭《对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双重含义问题的再探讨》,《经济评论》.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总劳动按社会需要的比例应该分配到某一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是这个劳动量决定这个部门的总价值。而用这个部门的生产的商品总量来分摊这个总劳动、总价值,就得出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和价值量。这说明某个产业部门商品的价值与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有关,分配的标准是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生产效率高的部门,也存在着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它们之间的商品交换会因生产效率高低的变化引起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的变化,从而引起各个部门商品价值的变化,进而因商品交换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然而近几年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一方面经济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另一方面,物价指数却连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有人甚至对国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其实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90年代后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国内消费品市场短缺时代结束,我国长期存在的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不复存在;在产品短缺时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产量,成本和质量是次要的,企业的增长方式是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的历程中,无效的大量供给造成了存货和库存的积压,形成了物价下跌。二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产业结构与我国相近的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对我国的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构成威胁,我国产品价格下跌是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合理反映。所以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原因。
第三,有人认为我国的失业率较高证明我国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因而提出拉动需求的经济增长策略是缺乏依据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和劳动力大国,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并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发挥,在改革的前中,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的滞后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瓶颈,这一基本形势不能搞错,一味运用扩张政策拉动需求实现所谓的“充分就业”,就会造成通货膨胀永无宁日的发生。从以来,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包括实行利率放开、扩大货币供应量、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放开对银行信贷额度的控制、采取政府增加公债的办法启动内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济出现回升,物价也由负增长转为正数,达到了0.3%左右。于是许多人据此判断,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平稳发展的新拐点。我认为,这一切可能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在我国,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办法是有局限性的。单纯依靠这种政策,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很难保证有效率的长期经济增长,说不定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1.我国政府预算的债务依存度已经很大,靠财政赤字进行的投资力度不可能再有大的增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不可能长期建立在靠政府投资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2.政府投资的效率难于提高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且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某种“挤出效应”,减少民间的有效投资,为了弥补增大的财政开支有可能增加加大税收的压力,会抑制民间扩大投资的积极性;3.即使是政府投资有利于改变供求结构的一部分,但能够促进自动地创造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给并不能有效地增加,从而不能形成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实行扩张性的需求政策(当然包括税收政策)外,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供给方面”去,特别是解决“供给的结构”,以有效的供给促进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为了达到调整供给结构,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的,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我认为应该实行“有增有减、增减结合,保持税负不变”的税收政策组合。所谓“有增有减、增减结合,保持税负不变”的税收政策组合,就是在税收政策调节的目标上应坚持促进供给结构优化,保证物价稳定第一位目标的实现。为此:
(一)在税收负担的水平上保持不变,以适应当前财政收入紧张的形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从我国的税收负担总水平看,虽然预算内的税收总额占GDP的比重较低,已经下降到10.07%;考虑到我国的税外收费的特殊情况,就我国具有税收和准税收的政府税外收费的总规模来看,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从1987年到19基本上都维持在24-25%左右;就税收本质的来源与国民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看,我国目前的剩余价值总量占GDP的比重一般为31-33%左右,也就是说宽口径的税收负担已经占到剩余价值总量的60%左右,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留给企业和个人一定的收入要比40%更高,才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但显然国家拿走的部分不应该超过剩余价值的总量,也就是说税收的规模不应该超过GDP的31-33%;就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税收规模比较来看,有资料表明(曾国祥、刘佐主编《税收学》,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在人均GDP约为8625美元以上的22个高收入国家中,其平均税收负担率为36.6%,平均非税负担率为5%,合计总体税负为41.6%;在人均GDP 695美元以下的5个低收入国家中平均税收负担率为18.2%,平均非税负担率3.7,合计21.9%。因此从整体税负上讲,我国的总体税负不宜增加。换一个角度说,我国? 牟普?问埔簿龆?宋夜?壳暗淖芴逅案翰荒芗跎伲?裨蚓陀锌赡茉斐尚碌牟普??选?/P>
(二)在税制结构上保持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加强二级商品税制的调节功能的发挥;在税种、税率、税收有增有减,增减结合。目的是在充分发挥消费型增值税刺激投资增长的同时,运用二级商品税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经济的增长。
>1.尽快建立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充分运用二级商品税制调节功能的税制结构。
建立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充分运用二级商品税制调节功能的税制结构,一方面是促进供求结构的合理化的要求。尽快实现增值税的转型,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既有利于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产业结构优化,又有利于鼓励企业进一步增加投资需求;而二级商品税制特别是消费税,既为投资的增加提供了资本供应,又在增值税转型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节。另一方面也是研究实现增值税转型的同时,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要求。据有关研究人士预测:20在现有范围内进行增值税转型,将有284.39亿元的税式支出〖ZW(4〗 陆炜、杨震《中国增值税转型可行行实证分析》,《税务研究》年11期。〖ZW)〗,因此实行转型对于刺激投资有一个门槛效应。这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还有一个引致税收的问题。由于实际税负的下降,对投资膨胀的利益驱动是十分巨大的。通过二级商品税制的调节作用,可以实现“供给会自动的创造需求”的目标。为此,在利用增值税转型间接减税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二级商品税制的研究。具体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高档消费品和高档消费行为提高税率,增加高消费人群对全国财政的贡献,对某些已经不属于高消费的产品和行为减低税率或停止开征消费税,既有利于增大消费税的调节力度,又有利于增加高素质劳动的供给和储蓄的增加。例如将高尔夫球、保龄球、桑拿按摩、高级美容、娱乐性射击等高消费服务项目以及高档音箱、高档摄像器材、高级滋补品、一次性筷子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取消对普通化妆品、护肤护发品、汽车轮胎、散装啤酒等项目的征税;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如对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课征资源税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方面转化。
第三、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重新开征权。
第四、土地增值税作为一个单一的限制房产开发和消费的税种,应在当前的情况下,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样,及时停征,但保留土地增值税的重新开征权。保留土地增值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重新开征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税收政策的相机抉择的机制。
第五、为了保持增值税的税收中性的主体地位,在增值税转型的同时,缩小营业税的开征范围,将大部分由营业税调节的范围,转为征收增值税。
2.促进供给,调节社会公平,促进供求平衡
在调节供求结构的同时,还要注意实现总供求的平衡,以有效的总供给实现有效的总需求。为此,一是增加对个人所得、收入财产的调节税种。如尽快开征遗产税,开征的目的既调节了收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又有利于鼓励人们加快消费,促进需求增长。在当前我国物价指数较低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物价指数的上升,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二是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供给增加,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加强农村费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在出口退税和税收优惠方面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促进出口的税收政策也是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为此,一是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促进产品出口。二是对出口退税的机制进行改革,坚决实行零税率,实现退税率与征收率的统一,实行“征退合一”,消除骗税的利益驱动。
与此同时,还要实行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多管齐下的税收优惠措施,促进技术进步。对西部实行普惠制,促进外资、内资向西部的转移。
摘 要 随着经济发展中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证要求,绿色GDP核算实证体系应运而生。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GDP核算实证体制及其弊端,然后介绍了绿色GDP的产生及其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关于我国绿色GDP核算实证体系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国民经济核算 资源环境 绿色GDP 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GDP核算实证及其弊端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关键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否良好。
GDP的衡量方法主要包括收入法和支出法,前者指的是利息、工资、利润等要素所有者收入的汇总数,而后者指的是投资品、消费品、净出口等要素所有者支出的汇总数。
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在新时期受到了一些经济学者的质疑,因为这一核算体系并没有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纳入考虑范围内,所以存在一些弊端。
(1)传统GDP核算实证无法体现出自然资源所做贡献。
其主要根据市场交易的产出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程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却忽略了自然资源,如土壤、水、大气等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因为自然资源也参与了市场交易。
所以传统GDP核算无法衡量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造成的损失和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即这一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削减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
(2)传统GDP核算实证没有反映社会福利状况。
传统GDP指标只是表现经济发展的总量,但没有考虑到经济总量的提升过程也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消耗。
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经济学者罗伯特・雷佩斯研究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可能会随着水体恶化、野生动物灭绝、森林滥砍滥伐、土地侵蚀、矿产资源耗竭等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而稳步上升。
所以传统GDP不能较好地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社会福利状况。
(3)传统GDP核算实证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情况。
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并没有被纳入传统GDP核算实证体系的影响因素中,而资源削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也能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所以经这一体系核算出来的事实和数据有时会很荒唐。
下面以洪涝灾害为例,洪涝灾害肯定会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但是传统GDP核算实证体系并没有将这些生命财产损失统计在内,而且由于其将灾后重建的各种投入统计在内,反而导致了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估,使得人们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只看到了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
二、绿色GDP的产生及其发展现状
(1)绿色GDP核算实证的产生。
随着20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兴起,各国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传统GDP核算实证体系弊端的不断暴露,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于20世纪中叶开始将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考虑范围内,同时将生态破坏、资源削减以及经济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用以全面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经济的发展变化。
考虑到传统GDP核算的弊端,他们对传统GDP核算指标进行了修正,并且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自然资源的损耗价值以及生态环境的降级成本从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扣除了。
199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出版的《综合环境和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正式提出了绿色GDP这一概念,并且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理论,初步提出了绿色GDP的核算实证办法,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统计标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在绿色GDP核算实证体系中的衡量方法。
(2)绿色GDP核算实证的发展现状。
随着绿色GDP核算实证体系的建立,各国政府、经济学者以及国际组织对其核算指标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研究。
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的绿色GDP核算结果和各国公认的绿色GDP核算实证模式。
目前,对于绿色GDP的核算实证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修正传统GDP核算实证体系。
这种观点认为传统GDP核算实证体系无法反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对经济总量的影响,需要通过修正的手段来使其反映出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于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对传统GDP的修正手段有计算福利GDP和计算绿色GDP两种。
这两种修正手段很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但是福利GDP或者绿色GDP都只是单一的绿色经济总量指标,并且只考虑到了社会福利、环境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测度,而忽视了不同环境资源要素与不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对应关系。
所以这两者都有局限性,受到了经济学界专家和学者的一些批判。
2)建立卫星账户。
现阶段,经济学界专家提出了“国民大核算体系”(SNALS),即“一种心、三纽带、四卫星”。
具体来讲,就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框架,通过卫星账户(即从属体系)形式将价值化和实物化的环境因素、资源因素、人口因素和科教因素纳入到SNA体系中,从而提出了修正的宏观经济指标。
其中,“四卫星”指的'是环境资源核算实证、社会人口核算实证、国民经济核算实证以及科技教育核算实证这四个相互独立、平行和互补的核算实证体系。
而“三纽带”指的是“社会人口―经济一体化核算实证体系”(SSEA)、“生态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实证体系”(SEEA)和“科学教育―经济一体化核算实证体系”(STEA)。
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SNALS)的建立不仅有效拓展了GDP核算的范围与规模,而且较好地将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科学教育、社会人口等因素联系起来,从而体现了资源环境、社会人口和科学教育等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SSEA和STEA两种体系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而且SEEA体系也只是初步建立,但是“国民大核算体系”(SNALS)至少表明了绿色GDP核算实证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绿色GDP核算体系发展建议
(1)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概念。
要想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评价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
另外,重视对生态损失、环境污染以及环境保护价值化计量方式的研究,并且将其纳入干部考核标准和国家统计标准中。
(2)加大政策、法规、法律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应建立、实施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
例如,制定绿色GDP核算实证体系的推行办法,并将绿色GDP指标纳入到环境会计和审计制度,以便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顺利推行。
(3)完善相关评价标准。
作为一项崭新的核算体系,我国绿色GDP核算实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基础性研究,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和评审标准;另一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核算实证经验,结合国内具体实际出发,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实证体系。
四、结语
绿色GDP是用来评价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综合指标,其追求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
但现阶段“国民大核算体系”(SNALS)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
所以,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绿色GDP的核算范围、分类标准和指标设计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艳春.绿色GDP核算方法初探[J].北京统计,(4):31-33.
[2] 杨淼杰.再议GDP的修正[J].问题研究,(2):7-8.
[3] 张颖.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13.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
说明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回顾和展望了绿色建筑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全面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强调指出,绿色建筑要全面贯彻和执行国家及国际标准和规范,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绿色中国”、“绿色世界”.
作 者:万玲 WAN Ling 作者单位:武汉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武汉市,430034 刊 名:玻璃 英文刊名:GLASS 年,卷(期):2003 30(1) 分类号:F4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环境 人类发展浅谈绿色会计
一、绿色会计的核算理念 绿色会计,也叫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还应包括社会环境,把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即把社会资源看作核算的对象,包括环境资源、信息资源及由此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源等.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是现代环境危机所迫,也是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而造成的沟通失误所迫.从中引出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会计问题,更多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
作 者:魏庆宇 杨林 胡玲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沈阳分公司 刊 名:辽宁经济 英文刊名:LIAONING ECONOMY 年,卷(期): “”(12) 分类号:F23 关键词:绿色设计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文
一、“绿色”观念
“绿色”一词是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对使用者的关注,这是人性化的体现,这一观念可以为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因此也成为了设计师的责任。新时代的设计更应该体现的是与人的互动、对人的关怀,让人们在设计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所以单纯考虑大批量生产的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绿色观念”应运而生,绿色观念主导绿色设计,这才是时代真正需要的。“生态意识”观念: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念。“以环境保护为本”的观念: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的和出发点,力求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二、“绿色”材料
绿色材料是绿色设计的基础,在材料的选择上又应该与6R相辅相成,使之贯穿于整个材料的设计中。
(一)绿色材料的基本特征
(二)绿色材料的产品设计方向
1.往绿色、生态方向考虑突出“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宗旨,结合考虑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因素,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省资源和能源,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的原则,又减轻对地球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负荷,设计多品种、多规格、多花色的好的产品。
2.往质地轻便、强度高方向设计现如今社会,人们都追求着简便轻巧的材料所设计的产品,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采用中空、夹层、蜂窝状等形式制造轻质高强度的材料,既节约了材料本身,又为购买者提供了方便。
3.往多功能性方向迈进首先在满足其基本主打使用功能的情况下,从而衍生出其他使用功能,减少了其他产品的设计所需材料,也使操作更为简便。
4.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顾名思义即材料本身具有自我诊断、预告破坏的功能;具有根据外界的作用情况进行自我调节的功能;在即将被破坏时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以及可以重复利用。方方面面规整起来就是延长了使用寿命,降低了外界对产品的伤害,增强了使用者的操作性能,加强了环境的保护,注重了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三)绿色材料拒绝甲醛污染
甲醛(HCHO)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它是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罪魁祸首。游离甲醛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污染,所以,在设计师设计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表面装饰,尽量选用表面不加任何涂饰、镀覆、贴覆的原材料,便于回收处理和再利用。而且覆饰工艺本身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包括含有甲醛、尿素、苯酚等一类有害物质。因此设计中我们应保持“绿色”材料本身的材质,那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感,并可以在生化的作用下重新进入生物循环,不再造成污染。(四)“绿色材料”中的“RE”原则相比之下,虽说RE原则比6R原则少三条原则,但是其最终目标都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减少(reduce)、回收(reuse)、再生(recycling),即“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例如:
1.20世纪80年代以后,典型的绿色设计优秀作品“德国国会大厦”的改建,可以说它是一个高效能的结构,可以自供热量并减少污染的排放,玻璃拱顶也是设计的关键,它使建筑物的自然光和景观融为一体。核心部分则是一个覆盖在拱顶之下的各种角度镜子的椎体,可以反射水平射入建筑内的光线,还有一个可移动的保护装置,随着太阳运行的轨道移动,以防止过热和辐射。
2.又如,21世纪中国北京的水立方设计采用的是ETFE膜气枕成套技术,其中ETFE膜,即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有着耐腐蚀的性能,遇火破裂而无有毒气体产生。ETFE膜通常厚度小于0.2mm,自重轻、延展性好,表面具有抗油污、易清洗的特点,属于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这种材料可通过改变光线的方向,从而起到隔热散光的效果,室内空间所需要的光线可以自由通过,可以保证场馆的温度和采光。这也是绿色设计的优秀设计之一。这遵循了“RE”原则,也给设计师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发人深省的设计理念。
(五)“绿色材料”的循环利用
1.在产品中尽量限制使用大量材料,或是采用容易被回收利用的材料进行设计,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和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数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材料的多次利用率;
2.尽量减少是产品设计少耗能源而功能齐备,以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在资源枯竭和不可再生日趋严重的状况下,循环利用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和广大群众的重视和提倡。
三、“绿色”设计的心理解码
“设计是围绕目标的问题求解活动。”阿切尔如是说,那么就说明,我们对“绿色”一词的本身研究探讨就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因此,设计师对“绿色”产物的设计就是一个不断揣测分析心理的过程“解码”。也可以说,解读“绿色设计”的心理过程中,我们对“绿色设计”的解读也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而设计产品本身的艺术表达和人文属性则主要反映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抽象的概念上。所以,设计师对“绿色设计”的解读就更具有严谨的设计者的态度。“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意思是说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索思考问题很深入而且又很全面。而作为设计师们的设计心理,在设计创意和设计构思的阶段,顿悟常常是获得优秀设计的关键。设计师的系统分析能力为设计提供创造的田野,灵感则是智慧的种子,所以当一切有了设计的基础,我们再在“绿色”一字眼上做文章,分析它的设计文化,结合它的设计材料,整合其信息然后发挥创造力求解策略。让心理和思维互相作用、互相模拟、互相改进,为“绿色设计”提供优秀方案。
四、“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一)物尽其材,物尽其用
《庄子》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就是说,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只有发挥其长处,才能弥补其短处,反其道而行之,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祸患。将这段话用在可持续发展上来讲,同样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启发,要实现产品的“绿色设计”实现家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企业和设计师要从“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份自然资源”的思路出发,做到物尽其材、物尽其用。
(二)“绿色环保”与设计师的关系
“绿色环保”一般指保护地球生态,“绿色”则是观念、心态、存在境界、生活方式、事物安排的方法。“绿色设计“按照自然的方式做设计,令地球生态可持续,通过设计师的“绿色观念”,扎实的设计基础,从而做到“绿色环保”。
(三)设计发展和环境保护
涵盖了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操作。“绿色设计”可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设计师和购买者落实到实处的现实话题。
1.注重安全性:谨慎选材,尽量不使用带毒副作用的胶粘材料。
2.注重节能性:应考虑到能源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加强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产品效能,延长使用周期,从而降低淘汰更换频率,也可使资源得到节约,绿色经济。
3.注重生态性:也要考虑到设计对环境保护所起到的意义,尽量避免设计师因本身的设计不当,而影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4.注重社会性:设计是一种时代文化的象征,而“绿色设计”是一种文化进步的体现。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生活,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广大人名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运用科技环保,高效便捷的设计材料所设计出来的产品,是绝对符合国家部门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
(四)资源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图
我们要使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自我创造出超出自然的补给能力给的范畴,统筹兼备,才能发展好、建设好、维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地协调“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就“绿色设计”这一论题的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能够从中理解到设计师是有责任帮人们考虑产品对人类环境的影响以及维护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维护购买者的利益,保障购买人的健康。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我国也开始注意绿色材料的运用、组织、交流及研讨。一些研发单位和设计事务所也开始致力于绿色材料的开发和运用,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材料的综合利用率也不高,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以国家制定的绿色材料开发项目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己任,发挥当代设计师的优秀品质,做出符合环境要求的绿色设计,做出节约地球资源、节省能源能耗的绿色设计,用“绿色”概念绘制梦想蓝图!
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材料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恶化等问题,要求物质生产技术的发展必须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绿色材料正是在这种环境意识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采用绿色材料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作 者:王积俭 陈日湘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刊 名:商业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COMMERCIAL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F124.5 关键词:环境 资源 可持续发展 绿色材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
本文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尤其是西部城市交通,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时策--应优先发展大型公共交通,对小轿车交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限制,形成适应城市特色的绿色交通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的积极作用.
作 者:陈颖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系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U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 绿色交通绿色市场营销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结果,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新的营销哲学观-绿色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的内涵,绿色营销是实现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
作 者:迟双云 沃立军 作者单位:海拉尔铁路分局外经分处,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R COLLEGE 年,卷(期): 12(2) 分类号:F712.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内涵 绿色营销观念内涵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和发展的,以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的协和式交通运输系统.它不同于环境保护,也不等同于生态交通,但它有利于环保,可减轻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是“环境革命”这一理念在交通方面的具体化.其宗旨在于减少个人交通工具的使用,以低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逐步改造并取代现有的以汽车为主的交通方式.可以说,绿色交通是解决当前交通发展对环境污染矛盾的重要途径,发展绿色交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21世纪对交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作 者:乐新宇 作者单位:北方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刊 名: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F512.3 关键词:绿色交通 可持续发展 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