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考研 马原理唯物辩证法记忆方法(共含8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快速移动的大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考研 马原理唯物辩证法记忆方法
辩证法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五个五。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⑥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⑦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③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④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③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
④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五个五是指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
20考研 马原理唯物辩证法核心要点
第一部分 内容概述
这部分解决的是世界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关于世界是如何存在的问题,哲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有规律的、充满矛盾的。
辩证法又分为唯心辩证法(黑格尔)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两种,唯物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唯心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区别在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
2、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
第二部分 知识点分析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真象、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3)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
2、必然和偶然
(1)含义: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反对三种观点: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偶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但把偶然性和必然性割裂起来。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重视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重视“机遇“,但要知道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
3、原因和结果
(1)含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或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往往是有时间顺序,前因后果是因果关系的一个特点。但有时间顺序的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特征是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判断两个现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不是看它们有无时间的顺序性,而要看它们之间是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并不一定是因此之果。”
(2)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第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3)方法论意义:注意放防止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宿命论不注意人的主观能动性,持一种机械的因果论、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认为上帝是世界的第一原因和最终目的。
辩证的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终极原因是物质世界本身,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给科学预测提供了基础,使人们的活动更具有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4)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其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其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其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形而上学割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或者否认内因夸大外因,表现为“外因论”;或者否认外因而只承认内因。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4、可能和现实
(1)含义:现实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它使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现象的综合。可能指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辩证关系:第一,可能与现实相互区别;第二,可能与现实紧密相连;第三,可能与现实相互转化。
几种区分:不可能和可能、抽象的可能和现实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3)方法论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好的可能,把坏的可能转化为好的可能,同时又要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
5、内容和形式
(1)含义: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2)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
第二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第三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们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指出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
(2)量变、质变及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为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包含部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理唯物辩证法核心要点提炼
第一部分 内容概述
这部分解决的是世界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关于世界是如何存在的问题,哲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有规律的、充满矛盾的。
辩证法又分为唯心辩证法(黑格尔)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两种,唯物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唯心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区别在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
2、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
第二部分 知识点分析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真象、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3)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
2、必然和偶然
(1)含义: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反对三种观点: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偶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但把偶然性和必然性割裂起来。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重视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重视“机遇”,但要知道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
3、原因和结果
(1)含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或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往往是有时间顺序,前因后果是因果关系的一个特点。但有时间顺序的.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特征是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判断两个现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不是看它们有无时间的顺序性,而要看它们之间是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并不一定是因此之果。”
(2)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第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3)方法论意义:注意放防止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宿命论不注意人的主观能动性,持一种机械的因果论、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认为上帝是世界的第一原因和最终目的。
辩证的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终极原因是物质世界本身,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给科学预测提供了基础,使人们的活动更具有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4)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其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其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其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形而上学割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或者否认内因夸大外因,表现为“外因论”;或者否认外因而只承认内因。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4、可能和现实
(1)含义:现实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它使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现象的综合。可能指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辩证关系:第一,可能与现实相互区别;第二,可能与现实紧密相连;第三,可能与现实相互转化。
几种区分:不可能和可能、抽象的可能和现实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3)方法论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好的可能,把坏的可能转化为好的可能,同时又要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
5、内容和形式
(1)含义: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2)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
第二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第三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们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指出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
(2)量变、质变及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为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
2016考研政治复习:马原理唯物辩证法命题规律与命题趋势
一、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以唯物辩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主要范畴为内容,在各种类型题中都出现过;
2、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命题的习惯,例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度”的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等。多年来,这些知识点经常被考,因此不仅要熟背这些知识点,而且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点来分析问题。
3、本部分中“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尤其是近几年来,10 分以上的大题的考查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的'矛盾学说的内容。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五)命题方式:
1、主要运用“引言式”题目,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哲理名言或判断哲学派别。
2、材料分析题以及图例分析题,因为辩证法的原理被用于分析一切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包括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在平时学习中应时时养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二、趋势预测
1、本部分是哲学考试中出题最多的一章,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来关注这一章。
2、由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的习惯,建议应试者应不厌其烦地狠揪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尤其对立统一规律是历年必考的一节,请高度重视。
3、考研的重点仍然在对问题的分析上。因而,此部分将是考试的重点,很容易出10分大题,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注意三个基本点:一是要把握基本的知识点,或基本的辩证关系;二是运用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要言之有据,有原理有凭证;三是要防止问题和非主要方面。
马原理唯物辩证法命题规律与命题趋势分析
一、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以唯物辩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主要范畴为内容,在各种类型题中都出现过;
2、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命题的.习惯,例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度”的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等。多年来,这些知识点经常被考,因此不仅要熟背这些知识点,而且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点来分析问题。
3、本部分中“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尤其是近几年来,10 分以上的大题的考查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的矛盾学说的内容。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五)命题方式:
1、主要运用“引言式”题目,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哲理名言或判断哲学派别。
2、材料分析题以及图例分析题,因为辩证法的原理被用于分析一切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包括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在平时学习中应时时养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二、趋势预测
1、本部分是哲学考试中出题最多的一章,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来关注这一章。
2、由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的习惯,建议应试者应不厌其烦地狠揪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尤其对立统一规律是历年必考的一节,请高度重视。
3、考研的重点仍然在对问题的分析上。因而,此部分将是考试的重点,很容易出10分大题,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注意三个基本点:一是要把握基本的知识点,或基本的辩证关系;二是运用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要言之有据,有原理有凭证;三是要防止问题和非主要方面。
考研政治基础马哲之唯物辩证法
这一部分作为辩证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从而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整个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从逻辑结构上紧紧围绕着对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认识,形成了三大规律和四大范畴。
首先,三大规律遵循着人的认识由外到内的过程,质量互变规律从外在形式、形态上描
述了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形态――量变和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从外在上都是不断的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事物的
矛盾,尤其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刻阐明了事物的发展由内在矛盾自我否定
所引起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从形式、
形态――动力源泉――方向道路,深入系统的阐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形成了唯物辩证法
的发展观。
其次,四大范畴由外到内阐述了对事物普遍联系的认识;现象和本质阐述了事物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关系;原因和结果阐述了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
阐述了事物发展中两种不同趋势之间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阐述了可能事物和现实事物之
间的关系。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
图例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以唯物辩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主要范畴为内容,在各种类型题中都出现过;
2、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命题的习惯,例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度”的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等。多年来,这些知识点经常被考,因此不仅要熟背这些知识
点,而且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点来分析问题。
3、本部分中“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尤其是近几年来,10 分以上的大题的考查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的矛盾学说的内容。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五)命题方式:
1、主要运用“引言式”题目,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哲理名言或判断哲学派别。
2、材料分析题以及图例分析题,因为辩证法的原理被用于分析一切自然社会思维现象,
包括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在平时学习中应时时养成用辩
证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趋势预测
1、本部分是哲学考试中出题最多的一章,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来关注这一章。
2、由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的习惯,建议应试者应不厌其烦地狠揪常考知识点,
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尤其对立统一规律是历年必考的一节,请高度重视。
3、年考研的重点仍然在对问题的分析上,尤其是近年来图例分析的出现更要求考
生具有很强的判别、分析、推理的能力。因而,此部分将是考试的重点,很容易出10 分大题,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注意三个基本点:一是要把握基本的知识点,或基本的辩证关系;二是运用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要言之有据,有原理有凭证;三是要防止问题和非主要方面。
中国大学网 考研频道考研政治马哲基础复习唯物辩证法
这一部分作为辩证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从而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整个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从逻辑结构上紧紧围绕着对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认识,形成了三大规律和四大范畴。
首先,三大规律遵循着人的认识由外到内的过程,质量互变规律从外在形式、形态上描述了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形态――量变和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从外在上都是不断的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事物的矛盾,尤其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刻阐明了事物的发展由内在矛盾自我否定所引起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从形式、形态――动力源泉――方向道路,深入系统的阐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其次,四大范畴由外到内阐述了对事物普遍联系的认识;现象和本质阐述了事物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关系;原因和结果阐述了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阐述了事物发展中两种不同趋势之间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阐述了可能事物和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图例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以唯物辩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主要范畴为内容,在各种类型题中都出现过;
2、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命题的习惯,例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度”的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等。多年来,这些知识点经常被考,因此不仅要熟背这些知识点,而且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点来分析问题。
3、本部分中“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尤其是近几年来,10 分以上的大题的考查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的矛盾学说的内容。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五)命题方式:
1、主要运用“引言式”题目,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哲理名言或判断哲学派别。
2、材料分析题以及图例分析题,因为辩证法的原理被用于分析一切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包括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在平时学习中应时时养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趋势预测
1、本部分是哲学考试中出题最多的一章,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来关注这一章。
2、由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的习惯,建议应试者应不厌其烦地狠揪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尤其对立统一规律是历年必考的一节,请高度重视。
近年来图例分析的出现更要求考生具有很强的判别、分析、推理的能力。因而,此部分将是考试的重点,很容易出10 分大题,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注意三个基本点:一是要把握基本的知识点,或基本的辩证关系;二
2015考研政治 两大方法理解马哲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考研政治五门功课之一,每年占24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在其中占16分。这部分内容每年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即便9~10月份新大纲出炉后,马哲的变化也往往是形式变化,内容不变。老子有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以在基础阶段,对于较为抽象生涩的马哲原理,同学们应当早做准备。
第一。以辩证法这个核心切入,扩展至其他知识点。马哲的体系分为四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前三者合并称作“辩证唯物主义”,后一者称作“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哲的独创。按照传统的复习思路,同学们在学习时候往往按照大纲排列顺序,先学唯物论,物质,意识等等概念;再学辩证法,矛盾;然后是认识论,最后是唯物史观。然而从考试的角度,马哲每年的辩证法和认识论部分其实占到了16分中的12分,而从哲学学习的特点角度,知识核心在于辩证法,辩证法又是认识论乃至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基础。所以从辩证法矛盾学说(即第二章后半部分“世界发展的规律”)入手可以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果。下面仅作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辩证法讲的核心就是矛盾,哲学的矛盾即对立统一。每年分析题必考。矛盾指的是哲学意义上事物或者其内部要素之间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对立指的是差别性,不是生活中的对抗;统一性是每年考点以及学习中用的最多的,指的是这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原理很简单,但是理解并掌握后会发现可以一直贯穿哲学其他部分的学习。首先我们来简单理解下,可以借用中国哲学的太极阴阳图,周易是最早阐述这个原理的,尽管那个时候叫“朴素辩证法”, 你发现首先阳面和阴面是有差别的,这叫对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矛盾的对立性是绝对的;而阳面和阴面不是简单地一条直线分裂看,而是曲线相互包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叫“同一性”,最重要的,当阳面达到极端时候,就会转为阴面的弱势,反之亦然,物极必反,这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明白了这点我们会发现,学习马哲后面所有的知识点,无论是唯物论,认识论等等,它都是遵循这个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每个知识点都是一对儿一对儿提出的,比如讲到唯物论的“物质”,必然要引出它的“意识”,二者什么关系,对立统一,换个说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好的,区别好掌握,二者的不同点概念易学通,联系是什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等等。认识论也是,实践和认识也是这么一对儿“对立统一”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是这样一对儿关系:“真理”和“谬误”也是这个思路。所以大家一通百通,你会发现,真的是“万物莫不有对儿”,其他知识点不过都是辩证法矛盾学说的.应用,辩证法就让我们全面地看问题,不可极端,机械,它的意义就在这里,所以这是一种思路。另外从考试中来看,2010~2014年的马哲分析题,至少每年都有5分也会涉及到矛盾学说的,尤其是二者的相互转换。无论是2012年的“梅兰芳化腐朽为神奇”,还是今年的“巧用大循环,贫困县变富裕”其实都涉及到。
第二,复习哲学中,注意通过中国哲学文化对马哲进行理解。我常说哲学关键在于理解,为什么现在要大家先把哲学拿下,第一个原因刚说了因为每年考查内容几乎不变,稳定。第二个原因是难理解,应该早下手。第三个原因从正面看,因为哲学不是背的,和史纲和毛特不太一样,哲学是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它是很难,但一旦理解通透,把习题也做多了,你会发现就一通百通,后面即便几个月不再看马哲,到考试时候也不同担心自己会“忘”,因为它已经融化在你的思维中了。所以理解在这里就显得很重要。
中国哲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和马哲有类似性和通融性,如果干巴巴地阅读拗口翻译过来的马哲原理,很多时候不容易理解,但是转换成中国思维就很好办了。比如上面示范的矛盾学说,用太极阴阳来看是一种思路。讲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我们可以想到“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来加深理解,讲到“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可以想到“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种很直接的方法,在讲课中我也常常辅助用到这种思路,在同学们能理解的范围内,发挥了很好的功效。
在这个阶段学习马哲,更多的是理解原理和方法论,培养兴趣,习题也可以适当地做做。马哲的练习题可以用真题,特别是老题,难度很高,但是很训练学习的效果。不要太在乎对错,关键把握自己理解和学习的程度。打好基础,所谓最难啃的骨头要先啃,在兴趣的指引下“啃”下马哲的这16分,为最后的考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