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膑和庞渭的历史故事(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妻夫木聪女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
于是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临行,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
两人长时紧握双手,最后洒泪而别。
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保证说:“若用我为大将,则六国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随心所欲统兵横行天下,战必胜,攻必克,魏国则必成为七国之道、乃至最终兼并其余六国!”
魏王听了,很兴奋,便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确有本领,不久便侵入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连连得胜,使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到魏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很是强大的齐国军队!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声威与地位,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庞涓自己,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大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了。
这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先生学习。他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先生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又把秘不传人的孙武子兵法十三篇细细地让他学习、领会,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更远远超过庞涓了。
有一天,从山下来了魏国大臣,礼节周全、礼物丰厚,代表魏王迎取孙膑下山。孙膑以为是学弟庞涓以魏王名义请他共创大业,很高兴两人的情谊并没有失去;但又顾恋自己的老师。鬼谷子先生见魏国使者很真诚热情、务必要请孙膑下山,也就劝孙膑:“学本领固然不为谋个人富贵,但若有为国家百姓效力的可能,还是应施展自己才能的,你去吧!”
孙膑于是秉承师命,随魏国使臣下山。
其实,请孙膑到了魏国,并非出于庞涓的推荐;而是一个了解孙膑才能的人向魏王讲述后,魏王自己决定的。
孙膑到魏国,先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庞涓表面表示欢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惟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十分嫉妒。
第二天两人上朝。魏王对孙膑很敬重,“听从讲先生独得孙武子秘传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来,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程度。今天您终于来到敝国,我太高兴啦!”接着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暗自咬牙。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
其实,这不过是庞涓防范孙膑与他争权的计谋:客卿,半为宾客,半为臣属,不算真正的魏臣――于是自然没有实权,只空享一种较高的礼遇而已。
从此孙膑与庞涓朝夕相处。两人论谈兵法,庞涓时时因学识粗浅而无话可答,而孙膑却诚心诚意为他讲解介绍。庞涓知是孙膑学过孙子兵法所致,就故意叹气自责:“愚弟当年也经先生传授,但近年忙于政务,几乎遗忘了。能不能把孙子兵书借我复习一遍?”
“此书经先生讲解后,只让我看了三天,就收了回去,并无手本在此。”孙膑诚恳地说。
“吾兄还能全部忆出吗?”庞涓问。
“基本能背下来。”
庞涓心里巴不得让孙膑告诉他,但一时又不好开口、硬逼。
有一天,魏王要试验一下孙膑的才能,就在演武场,让孙庞二人表演阵法。庞涓之阵,孙膑一眼就能看懂,并指出如何攻破。而孙膑排成一阵,庞涓却茫然不识。为怕失面子,忙偷偷问孙膑,孙膑一五一十告诉了他。庞涓听罢,赶忙走到魏王面前讲:“这叫八门阵。又可以中途变为长蛇阵。”待孙膑布置完毕来到魏王前,所回答自然与刚才庞涓所说一样。
“两卿才能并称杰出,真是魏国大幸!”魏王十分高兴。
但庞涓经过这事,便有了一种危机感。于是下决心:必须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了!他心生一计,便在一次私下聚谈时,问:“吾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我们二人已在魏国为官。为什么不把兄长家属宗族也接来一起享福呢?”
孙膑一听,掉下泪来:“天灾战乱,我家亲属宗族早消亡殆尽了。当年,我只是由叔叔和峡谷个党兄孙平、孙卓带到外地流浪。后来我被放在一人家当佣工,叔叔、堂兄也不知去向了!再后来我单身从师鬼谷先生,已多年没跟故乡、亲人联络,连仅有的叔叔、堂兄怕也已不在人间了吧!”
“那么,兄长就不想念故乡吗?”
“人非草木,谁能忘本?只是现在既已做了魏臣,这事就不必提起了吧。”孙膑有些伤感地说。孙膑是齐国人,而齐魏两国一直敌对,所以孙膑只有忍隐思乡之情。
孙膑与庞涓名人故事
孙膑与庞涓斗智斗勇,本来按三局两胜,孙膑已经赢了。但,庞涓为找回点面子,坚持比赛,坚决要求鬼谷子出第三道题。
万般无奈,经不住庞涓的死缠硬磨,鬼谷子除了第三道题。第三道很简单,就是把鬼谷子从谷雨洞骗出来,谁把师父请出来,就算谁赢。
庞涓迫不急奈地抢先说:“我先来,我先来”。
庞涓说:“师父你快出来吧,外面很热闹,有吹笛笛的,有打鼓的`,又敲锣的,有大姑娘坐花轿,娶媳妇结婚的。”
鬼谷子想:“骗人,热闹也不出去”。
庞涓见师父不出来,又说:“师父,你快出来吧,有只大老虎来了,要上山洞里吃你去”。
鬼谷子想:“你在洞口,有老虎也会先吃你”。
庞涓想了很多法儿,始终没把师父请出来,万般无奈,说:“孙膑你来吧,我骗不不出来,你也骗不出来,顶着咱俩比个平手”。
孙膑自言自语地说:“庞涓都把办法想绝了,都没把师父请出来,我也请不出来。不过,师父,我有办法,把你从洞口请进洞内。”
鬼谷子想:“你们没办法把我请出去,肯定也没办法把握请进来”。于是,就走出洞来,坐好,说:“请吧”。
孙膑微微一笑,说:“师父,我也没办法把你请进去,不过,我已经把你请出来了”。
鬼谷子顿悟,自己上当了。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音bìn),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哪儿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音hándān,今河北邯郸西南)。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活。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
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做去。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败。
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
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
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五万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
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宠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孙膑小时候聪明厚道,再加上学习勤
奋刻苦,老师鬼谷子十分器重他。一天,
鬼谷子对众弟子说:“我夜间讨厌听到老鼠的声音,你们轮流值班,替我驱赶老鼠。”时间一长,徒弟们都开始偷懒,唯有孙膑始终一丝不苟地为老师值夜。鬼谷子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一天夜里,又轮到孙膑值班了,鬼谷子将他叫到跟前,从枕下取出一卷文书,对他说:“这是你的祖先孙武留下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交给你了。”于是,孙膑日夜研习,三日之后就能背诵无误、对答如流。鬼谷子又惊又喜,感叹道:“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孙武先生后继有人了!”
同学们,你们正处于求学的年龄,一定想和他一样幸运吧。但天才来自勤奋,智慧在于积累,你们平时都是怎么做的呢?
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想考察一下他和庞涓谁本事大。一次,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和庞涓说:“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宝座上下来吗?”
庞涓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魏王说:“不行。”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听了,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说:“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都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的洋相呢。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智慧连连称赞,可庞涓却更加嫉妒孙膑了。
作战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派兵大举进攻韩国。韩哀侯异常恐慌,派人星夜求救于齐。于是,齐宣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统兵数万去救韩国。孙膑决定改变战术,以计胜之。第二天,他让军士把为10万人做饭用的锅灶减为5万人的,第三天减为3万人的,以此迷惑魏军。魏军果然上当,将军庞涓亲率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沿着齐军的方向猛追不舍。齐军在马陵设伏,果然,魏军在黄昏时分赶到了马陵道。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也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
你知道在这个战役中,孙膑使用了什么计策吗?
著书
孙膑帮助齐国打了很多胜仗,想归隐山林。齐宣王和田忌苦苦挽留,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宣王只好把石闾之山封给了孙膑。孙膑隐居山中,开始了《孙膑兵法》的写作。暑往寒来,几年过去了,一部珍贵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诞生了,但孙膑也因积劳成疾而去世。《孙膑兵法》提出“富国”而“强兵”的国防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孙膑的故事(详细版)
孙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也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在我们这一系列文章中。他与前面所写的鬼谷子和孙武都有很深的联系,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故事也早已为世人所耳熟能详。
在孙武去世百余年后,在山东阿鄄之地(阳谷、鄄城),他的一个后世子孙降生了。这孩子名叫孙膑(孙膑到底叫什么名字,说法很多。有的说他本来就叫孙膑,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后世把他受的刑罚称为膑刑。也有人说他原名叫宾或滨,但史书记载不详。而在民间庙宇里将他称为孙伯灵),他将要继承祖先的衣钵,将孙氏兵法发扬光大。孙膑少年时的家境孤苦贫困,唯一拥有的就是自己的才华。他投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天分加上努力,很快就崭露头角。
孙膑有一个师弟名叫庞涓。能力学识都远远不如孙膑。但生性奸猾口蜜腹剑。他早早地出山求官,成了魏惠王的将军,深得宠信。庞涓名成利就后,将孙膑接到了魏国。
刚开始的时候。庞涓也许曾经想过借助孙膑的才能,让自己的功名利禄更上层楼。但他很快就对孙膑的本领又忌又恨,既怕他终有一日将夺了自己在魏国的风头,也怕他去到别国后与自己为敌。便暗中诬孙膑以罪,对他施行了膑足(剜膝骨)、黥面(脸上刺纹)的酷刑,使他变成了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残疾。由于遭到了膑刑,孙膑不得不隐居避世。
就在庞涓对孙膑失去警惕,认为他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的时候,齐国的使臣来到了魏国都城大梁。孙膑抓住了这个机会。暗地里去拜访齐使。齐使对面前这个刑徒模样的人刮目相看。冒着危险将他偷偷带到了齐国。孙膑做了齐国将军田忌的一个门客。
田忌经常与齐国的诸位公子王孙们射猎赛马却屡次落败。孙膑看到这个情形便对田忌说:“我有办法让你获胜。”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此后。田忌对他更加佩服,将他郑重推荐给了齐威王。孙膑阐述了自己的兵法见解,得到了齐威王的敬重。被尊以师礼。
公元前354年。原来魏国的属国中山被赵国所占,魏惠王遂于这一年派庞涓为大将。率领重兵前去攻打赵国。庞涓率领的魏国军队很快就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陷入危险的赵国便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便任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去救助赵国。
孙膑说:魏国攻打同为大国的赵。国内精兵必定尽出。守在魏国境内的军队必是老弱之师。我们不如直攻魏国国都大梁,定能轻易攻入城中。这样一来,原本攻打赵国的魏军势必要主动撤退,回师自救,邯郸之围就能轻易解除了。田忌依计行事,魏军果然仓皇返国。齐军又在魏军必经的地方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将魏军打得一败涂地。
孙膑一战成名。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孙膑与庞涓之间的第一次较量,以庞涓的溃败告终。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十来年后,师兄弟间的终极较量终于来到了。
这一年(即公元342),庞涓率大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这一次领兵前来救韩的。仍然是田忌与孙膑。齐军也仍然是直奔魏国都城大梁而去。孙膑虽然重弹围魏救赵的老调,庞涓却也不得不随之起舞,又匆匆撤离韩国回援大梁。
然而庞涓怎么也没料到。在同样外表的闷葫芦里。孙膑这一次装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药。
按照孙膑的计策。齐军在魏境内甫与魏军相遇,就立即后退。魏国的军队到了魏国本土。自然勇气倍增。急迫了好几天,却总是追不上。但在齐军每天的扎营之处,庞涓却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齐军每天挖下的饭灶,总是比前一天要少。第一天是十万人的灶。第二天就减为五万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了三万人的灶了。庞涓据此认为,齐军畏惧魏军,逃兵不断,已经丧失了斗志。实力不足挂齿了。于是庞涓留下人数众多的步兵与军需物资,只率少量骑兵追击。
孙膑得到消息,知道庞涓中计,便在马陵地方的狭道两边设下埋伏。弓箭手数以万计,又将一棵大树的树皮斫去,露出白色的木材,写上“暮见火举而俱发”一行大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嘱咐弓箭手们,晚上只要看见火光。就向火光亮处万箭齐发。
这天晚上,庞涓所率的骑兵队伍果然来到了马陵。看到了那棵阻挡道路写着字迹的大树。由于天色已黑。庞涓看不清上面写的究竟是什么内容,就让人点起火把来看。谁知还没读完全句,四周已经箭如雨下,魏军顿时人呻马嘶,一片混乱。庞涓明白自己中了孙膑的计。败局已定,不愿再做俘虏遭到羞辱,终于被迫拔剑自刎,留下遗言说:“成全那小子的名声了!”
齐军此战不但尽破魏国精锐,甚至连魏国太子申也成了齐国的俘虏。而孙膑不但为自己报了仇,也一战成名。显扬天下。
遗憾的是,此后孙膑由于身体每况愈下,只能选择隐退,从此专心著书。撰写《孙膑兵法》传世。著有《孙子兵法》的孙武被称为孙子,著有《孙膑兵法》的孙膑就被称为“齐孙子”了。
《孙膑兵法》大约在东汉末年失传,此后一千多年里,这部令人神往的兵书就成了世间的传说。直到公元1972年,它忽然在孙膑故里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出现,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孙膑的历史小故事]
孙膑和庞涓阅读答案
孙膑和庞涓是师兄弟,曾经一起在深山学艺。庞涓先下山,为魏王所赏识,做了大将军。但他有个心病:论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孙膑,没人能赶上自己了。他担心孙膑的声名威望总有一天会超过自己。
一天,庞涓对孙膑说,自己已向魏王推荐了他,魏王要重用他。孙膑到了魏国,却被人剜去了两个膝盖骨,脸上也被刺上罪犯的标志。原来是庞涓对自己的师兄弟下了毒手。他以为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
孙膑得知是庞涓在陷害他,恨得咬牙切齿。不久,孙膑疯了。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吵闹个不停,送的饭也被他扔出好远。庞涓不相信孙膑会疯,便叫人把他扔到猪圈去,又偷偷派人观察。孙膑披头散发地倒在猪圈里,弄得满身是猪粪,甚至把猪粪塞到嘴里大嚼起来。庞涓认为孙膑真疯了,放松了对孙膑的看管。
一天,齐国有个使臣来到魏国,孙膑藏在他的.车子里,秘密地到了齐国。齐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孙膑滔滔不绝,对答如流。齐王对孙膑以先生相称,把他看作自己的老师。
孙膑与庞涓在战场上相逢了,庞涓这才知道孙膑不是真疯,自己上当了。他们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生死较量。孙膑演绎了“围魏救赵”和“减灶诱敌”的决战技艺,彻底打败了庞涓和他率领的魏国大军,使齐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传说孙膑后来找了一处清静的地方,招收了几个学生,总结、研究早年所学兵法知识和自己的作战经验,撰成《孙膑兵法》89篇,作战图4卷。
1、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回答像流水一样迅速,形容口才好。_______________
(2)形容痛恨到极点。_______________
2、庞涓的心病是什么?
3、读了短文,你觉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1)孙膑:
A、才华出众,能屈能伸
B、记恨他人,报复心强
C、轻信他人,没有心计
(2)庞涓:()
A、才华出众,骄傲自满
B、才华出众,妒忌心强
C、没有本领,妒忌心强
参考答案:
1、对答如流
咬牙切齿
2、论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孙膑,没人能赶上自己了。他担心孙膑的声名威望总有一天会超过自己。
3、(1)A
(2)B
孙膑与庞涓这两个基佬的翻船故事
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生于孙武死后一百多年的战国七雄时期。实际上,当时他并不叫孙膑。为了讲故事方便,我们这里还是用孙膑来代表这位孙武的杰出后人。
据《史记》记载,孙膑年轻的时候曾经专门学习过兵法,但是并没有明确记载孙膑的师傅是哪位高人。于是,后来就有另外的版本,传说孙膑的师傅就是中国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高人鬼谷子,但是这种说法在《史记》里无法得到证实。不过,《史记》里明确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的师傅就是鬼谷子。如果苏秦、张仪的师傅就是孙膑的师傅,那么这位鬼谷子的确非常了不起,称得上是跨学科、划时代的“学术带头人”。(点评:中国文化里有利用名人炒作的传统,比如姜子牙、诸葛亮和刘伯温名下凭空增加了本来由其他非著名知识分子创作的作品,涵盖军事、政治、文学、算命、风水等各个领域。)
《史记》里虽然没有交代孙膑的师傅,但是明确记载了孙膑有一位名叫庞涓的同学,而且孙膑一生的主要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位庞涓同学展开的。
不论孙膑和庞涓的师傅是不是鬼谷子,有一点可以肯定,孙膑、庞涓学习的兵法和苏秦、张仪学习的纵横术一样,都是非常高端的专业。如果这种高端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出将入相,那么那些苦心孤诣学习高端专业的同学们很有可能最终学成了一门屠龙绝技,不要说荣华富贵,恐怕就连生计都可能成问题。这就是高端专业毕业生的窘境,事实上苏秦、张仪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都曾经穷困潦倒,四处碰壁。好在当时鬼谷子等高人还没有经济意识,因此没有招更多的弟子,否则,各国诸侯王宫门前将会排满了前来求职应聘的兵法专业和纵横专业的高材生,这样,战国的历史很有可能会更加混乱,而后来中国的历史很有可能会完全改写。
孙膑和庞涓很幸运。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兵法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只有他们两位。但是,这对于某位同学来说,仍然太多。这位同学就是庞涓。后来庞涓学成毕业以后,顺利地通过了魏惠王的面试当上了魏国的将军。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军队首长,庞涓当时这个职位实际上比今天微软中国的总裁要拉风许多倍。
魏国地处战国七雄的地理中间位置,四周与秦国、赵国、齐国、韩国等军事强国接壤,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魏国必须具备很强的军事实力才能生存下来。事实上战国早期魏国的军事实力曾经处于第一阵营,因此庞涓能当上魏国的将军足以说明他在军事专业方面的真才实学。
因此庞涓同学的这个职业起点可以说达到了毕业生就业的最高顶点,直到今天这个纪录仍然无人能破,未来是否有人创造奇迹我们可以拭目以待。自古至今,青年学子经过某位高人传授之后,马上可以出将入相的案例好像只有在《史记》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过,后来的毕业生的起点逐步向低端倾斜。
庞涓当上了将军,马上就想起自己的同学孙膑,不是因为庞涓同学太念旧,而是因为孙膑同学实在太优秀。庞涓的自知之明超乎想象,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既然老师当年没有搞扩招,而另一位同学孙膑又比自己强,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控制孙膑,不让孙膑离开自己的视线。
于是,庞涓同学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了孙膑,邀请孙膑前来魏国投奔自己。孙膑同学当时还没有参加工作,属于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的热血青年。当孙膑接到庞涓的信,没有仔细用兵法分析同学的动机,一厢情愿地把这封来信当成了一个通向光明前程的offer(聘书)。孙膑同学不禁非常兴奋。老同学庞涓如今不仅发达了,而且他并没有忘记自己。于是,孙膑就开始憧憬自己在庞同学提携下的未来。在孙同学的想象当中,他将和庞同学一起并肩战斗,成就载入史册的战绩,为魏惠王的霸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点评:孙膑同学虽然精通兵法,然而此时的他显然对人性没有深刻的理解,看不透人性的将军不是伟大的将军,很快庞涓就为老同学补上了这一课。)
带着梦想,热血青年孙膑上路了。
庞涓在魏国首都大梁见到了孙膑,风尘仆仆、衣着朴素的'外表掩盖不了名将的风采和气度,这让庞涓非常痛苦。有一句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孙膑这块金子就在眼前,庞涓能看到,求贤若渴的魏惠王或者其他渴望依靠武力称霸的诸侯迟早也一定能看到。庞涓决定不能再等,于是他顺手抓了一个罪名送给了老同学孙膑作为见面礼,然后就下令大义灭亲,马上行刑。就这样,孙膑同学永远失去了膝盖,脸上被刺上了囚犯的logo(标志)。(点评:站在庞涓的角度,他对孙膑未来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担心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只是胸襟太狭隘,手段太毒辣,对比田忌高下立现。)
孙膑同学在此之前并不叫孙膑,由于庞涓同学的嫉妒和狠毒,孙膑同学得到了这个彪炳史册的名字。“膑”是一种刑罚,就是挖掉膝盖骨的意思。
从庞涓同学对孙膑同学实施的暴行来看,庞涓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心理似乎有些变态。如果庞涓仅仅为了防止孙膑有一天会后来居上,他完全可以直接杀掉孙膑,彻底根除后患。以魏国将军的身份要除掉一个布衣草民,庞涓根本不用自己动手,设计一场意外就可以终结孙膑的生命。然而庞涓却偏偏留下了孙膑的性命,他把自己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潜在的竞争对手变成残疾人。
当庞涓看到那个在课堂上总是先于自己抢答的同学、那个总是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像狗一样在地上爬行的时候,他被罪恶的快感冲击得浑身颤抖,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优秀的兵法专业毕业生了。
后来又过了一百多年,史上再次出现了把竞争对手变成残疾人的暴行。那次的主角是两个女人:吕后和戚夫人。汉高祖的原配吕后在刘邦死后开始了对丈夫生前最宠爱的戚夫人的迫害,她掌权后下令把以美貌著称的戚夫人砍掉手脚,戳瞎双眼,刺聋耳朵,强灌哑药之后扔到了厕所里,并且亲自命名为“人彘”。吕后非常得意自己创作的令人发指的杰作,甚至邀请自己的儿子惠帝来参观。惠帝参观“人彘”以后吓得差点神经错乱,日夜啼哭,大叫:“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善良懦弱的惠帝为了逃避现实,只好日夜不停地酗酒、淫乱,生怕自己活得长。最后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汉惠帝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死亡抗议母亲的暴行。
通过比较,两起相隔一百多年灭绝人伦的惨案,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比杀戮更歹毒、更变态的暴行起因都是因为嫉妒。中国人形容般配美满的婚姻的时候总是说:“郎才女貌”,可见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当中,男人活着比的是才,女人活着比的是貌。孙膑比庞涓更有才华,戚夫人比吕后更有姿色,当他们的竞争对手庞涓和吕后掌握了绝对的暴力资源以后,他们的下场就是如此的悲惨。
这就是专制历史的毒,令人惊奇的是,太史公司马迁竟然毫不避讳地把开国皇后“非人所为”的暴行如实地记录了下来,让后人有机会对人性的恶毒有了更多的反省和思考。(点评:忠实的记录和反思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丑恶,正是历史的现实价值之一。)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战国时期的变态男庞涓不如一百多年以后的变态女吕后变态。庞涓毕竟给孙膑同学留下了眼睛、耳朵、嘴巴和手,这对于一个真正的兵家来说足够了。庞涓不相信一个残疾人还有翻身的机会,他不相信身残志坚的奇迹,庞涓后来因为自己不彻底的变态付出了代价,最终死在了孙膑的手里。
孙膑,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亦称《齐武子》。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跟老师鬼谷子学艺的时候,有一天,老师把孙膑和另一个弟子庞涓叫到身旁,说要考考他们的智慧,老师出的题目是“你们两个到院子里去,然后想办法把我从屋子里叫到院子里”
当时是寒冬腊月,天空还下着小雪,两个人想这是什么考试啊但是又不得不认真去做。于是两个人来到院子里,庞涓首先叫老师,“老师快出来,山上老虎正在捉兔子呢,快来啊。”“哎呀,我看到······”任凭庞涓用尽心思想办法,老师就是纹丝不动,最后庞涓败下阵来。
孙膑想了想,没有像庞涓那样去骗老师,只见他走到门前对老师说:“老师啊,此刻天正下雪呢,屋外比屋里要冷好多啊,你在屋里怎样能出来受冻呢能不能用别的方式啊”老师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问:“那你说用什么方式啊”孙膑说:“外面冷,屋里暖和,谁都想在屋里暖和,如果我们能把你从院子里叫进屋里来,这样公平些,老师你认为呢”老师说:“好吧!我到外面去,看你们两个到时候服不服。”但是当老师推开门走出来时,孙膑立刻上前深鞠一躬说:“老师您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 渭城曲故事范文
★ 孙膑名言名句
★ 历史励志故事
★ 历史传奇故事
★ 丝绸之路历史故事
★ 历史历史小故事
★ 短篇历史故事
★ 三国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