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历史故事(共含1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银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心地善良,很乐意帮助别人,对臣民们也是如此。
有一次,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见国王。国王问他们说:“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们的吗?”
瞎子们答道:“感谢国王陛下的仁慈。我们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人家说,大象是一种个头巨大的动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很是好奇,求陛下让我们亲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国王欣然应允,就命令手下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头大象来让这几个瞎子摸一摸,也好了结了他们的心愿。”大臣遵命去了。
不一会儿,大臣便牵着大象回来了,“象来了,象来了,你们快过来摸吧!”
于是,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仔细细地摸索和思量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国王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吗?”瞎子们齐声回答:“明白了!”国王说:“那你们都说说看。”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
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
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
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
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
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瞎子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阅读历史故事认识其中的道理对于我们人生有指导作用,所以对于儿童来说,及早接触历史故事的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以下精选了一些生动有趣适合儿童的历史故事,让儿童在故事中学习。
郑人买鞋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yang)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说,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走上前去问道:“你们为什么争论呢?”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
孔子很有兴趣地问道:“你们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好像车的盖蓬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只有盘子、碗口那么大了。这不正说明离我们远的看起来就小,离我们近的看起来就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使人感到还有些凉凉的;到了中午,就热得跟泡在滚汤里一样,这不正说明离我们远的就感觉到凉,离我们近的就感觉到热吗?”
孔子听了他们的话,一时也判断不出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积很丰富呢?”
寓意: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知识很渊博的人,也有许多自己不懂的东西。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儿童历史故事]
有一只八哥鸟,经过主人的训练,学会了模仿人说话。它每天颠来倒去就会说那么几句话,但是却自以为了不起,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有一天,知了在树梢上一个劲儿地叫,叫得八哥心烦意躁。
它就对知了嚷嚷:“喂,喂,歇会儿行不行?就会发单调的噪音,还叫起来没个完了呢。我会说人话,也不像你那样炫耀。”
知了没有生气,只是微微一笑:“大哥,你会模仿人说话,这当然很好;但是你每天百遍千遍学说的话,依我看其实等于没说。我不会模仿人说话,也没有一副动听的歌喉,但是我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而你呢?”
八哥听了这席话,满脸通红,张口结舌,把脑袋深深地埋进翅膀里。从此以后,这只八哥再也不跟主人学舌了。
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鸦片生意利润很高,不但英国商人能从中赚很多钱,而且英国政府也能从中得到很大好处,因此,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公元1840年6月,英国派出48艘共装备有540门大炮的舰队开到广东海面,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由于林则徐率广州军民早已严加防备,英军只好沿海岸线北上,攻陷浙江的定海,8月到达天津。清朝皇帝非常害怕,派主张求和的大臣琦善前去谈判,保证只要英军退回广东,清政府就一定惩治林则徐。英军撤退后,朝廷就把林则徐撤职查办,把琦善派到广州去。
1841年1月,英军强行占领香港岛。清政府被迫宣战,并派大臣奕山到广州指挥。2月,英军猛攻虎门炮台,守将关天培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英勇奋战。炮台失守后,关天培和将士们用大刀和敌人拚杀,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英军进攻广州城,胆小如鼠的奕山举白旗投降。攻下广州的英军作恶多端,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与侵略者展开斗争,保卫家乡,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英军继续扩大侵华战争,进攻浙江省的定海、镇海、宁波等地。以葛云飞为代表的沿海爱国军民拚死抵抗,但终因武器落后,加上朝廷腐败、指挥不利而连连失败。1842年6月,英军进攻上海吴淞口,年近70的老将陈化成率军迎战,虽身受多处重伤,血染战袍,仍紧握令旗指挥战斗,直到牺牲。吴淞失守后,英军沿长江入侵,8月打到南京。清政府慌忙投降,与英方签订了出卖中华民族权益的《南京条约》,内容有: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上海、厦门、福州、宁波五个城市为通商口岸等等,这是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儿童历史故事书故事精选 夭折的日军“性病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当日军占领的太平洋各岛受到美军的进攻时,他们不仅动用了飞机、战舰、坦克等武器来进行抵御,而且还有计划、大规模地采用了世间最卑鄙的武器——“性病武器”,又称“性病战术”。 “性病武器”是一个名叫金马的日本医学博士提出并发明的。1942年3月,正是太平洋战争开始之际,金马博士就以极富有远见的目光预测到,太平洋各岛早晚会因美军的反攻得而复失。他发现岛上的女人多数穿得很少,甚至上身和腿是裸露于外的,性感迷人,且热情似火,男女关系很随便。据此他预测,一旦美军登陆太平洋各岛,他们距家千里之遥,身边又没有妻室儿女,欲火如焚,看见岛上漂亮、热情的女郎,必然难分难解。于是,金马向日军参谋总部献计献策:凡属美国进攻必被夺取的岛屿,日军放弃前,先给岛上的女人注射性病病菌,如梅毒、淋病等,使其在美军中迅速传染,这样,美军的战斗力将被极大地削弱,日军趁机进行反攻则易如反掌。
日军参谋总部却认为这只是金马博士个人的一个灵感,事实上根本没有必要采取这一措施。那时,日军当局很自信,他们认为日本的兵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别说美军不能反攻,日军还要寻找机会对美国发起进攻呢!受到冷落的金马博士并没有放弃他的所谓“性病武器”,仍在偷偷地进行药丸、注射等试验。
没过多久,太平洋诸岛相继失守,日军自信心大减。这时,日军参谋总部忽然又想起了金马博士当初所提出的建议,遂立即于1943年12月5日邀请金马博士详谈有关“性病武器”的制造与使用办法,并批准太平洋诸岛倘若做必要的撤退,撤退前要对诸岛上的所有年轻女性进行“性病病菌注射”。这无疑是对太平洋岛女性所实施的一种最卑劣的阴谋,但却被列入了日本作战计划最机密的一部分。
1944年6月,太平洋战事危急,日军当局催促金马博士立刻出发。6月12日,即美军攻击马来群岛的第二天,金马博士便带领一支由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性病武器”制造队,乘海军潜艇前往关岛,开始正式实施他的“性病战术”。
然而,培养病菌需要相当多的时日才能酿成,在战事如此紧要时实施显然为时已晚,所以,日军在太平洋岛的战事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至此,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策划并实施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卑鄙的“性病战术”随之破灭。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千米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暴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被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是什么?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仍不见分晓。
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仍不见分晓。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生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便将他招为驸马。“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朱耀宗一身锦绣新贵还乡。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如何从小将他培养成人,母子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准允所奏。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文举的想法。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改嫁叫儿的脸往哪搁?再说,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
正值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听天由命吧。”她随手脱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一天一夜晒干。如果裙子晒干,我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拦了。”这一天,晴空朗日,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朱母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岳飞在朱仙镇大捷,逼近东京。兀术眼看在东京呆不下去,决定渡过黄河北撤。
当他带着金兵离开东京的时候,有个书生拦住他的马,说:“大王(指兀术)别走了。岳少保(‘少保’是岳飞的官衔)马上会撤兵。东京一定没事儿。”兀术很奇怪,问那个书生说:“岳飞用五百骑兵打败我们十万大军,百姓日夜盼他们打过来,东京还能守得住?”
那个书生说:“朝廷里有权臣,大将要在外面立功,是不可能的。依我看,岳少保自己性命难保,哪儿还谈得上立功?”兀术听了,恍然大悟,马上拨转马头,带兵回到东京。
那个书生说的那个“权臣”,就是南宋朝廷的宰相秦桧(音huì)。秦桧本来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当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兵俘虏到北方去的时候,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也跟随他们一起被俘到金京。
秦桧在金太宗面前,低声下气,百依百顺。金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就把他派到大将挞懒部下当军事参谋。这时候,金朝发现南宋抗金力量越来越强大,又有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坚决主张抗战,不好对付,就决定把秦桧放回南方充当内奸。
公元1130年,挞懒攻打楚州(今江苏淮安)的时候,把秦桧和他的妻子放回南宋。秦桧来到越州宋高宗的行宫求见,天花乱坠地编造了一通谎话,说他在楚州怎样杀死敌人的看守,怎样夺了一条船逃来。当时就有不少大臣怀疑,楚州到这儿路远迢迢,秦桧越过金兵防线逃回来,难道金兵没有追捕?再说,即使敌人防备不严,让他偷跑了,一定十分匆忙,又怎能带着王氏一起走?但是,当时的宰相范宗尹跟秦桧是老朋友,竭力在高宗面前帮秦桧说话,并且说秦桧是个既可靠又能干的人才。
宋高宗本来日思夜想要跟金朝讲和,听说秦桧从金朝回来,熟悉金朝内情,立刻召见秦桧。秦桧第一次朝见高宗,就劝高宗跟金人讲和,还送上了代朝廷起草的一份求和信。
宋高宗接见秦桧之后,觉得秦桧的主张很合他口味。他对大臣们说:“秦桧比谁都忠。有了他,我高兴得晚上也睡不着觉呢。”他立刻任命秦桧做礼部尚书,过了三个月,又提升他当副宰相;再过半年,秦桧就成为宰相兼枢密使,掌握了南宋军政大权。
秦桧当了宰相之后,就干起卖国求和的勾当来。因为遭到许多朝臣的激烈反对,曾经被罢免了宰相职位。但是昏庸的宋高宗还是把秦桧当做心腹看待,过了几年,又重新任秦桧为宰相。秦桧利用他的权力和地位,勾结金朝,千方百计破坏抗金将领的活动。
这回听到岳飞连战连胜,准备直捣黄龙府,大起恐慌。因为金朝是他的后台,金朝一败,他在南宋也就站不住脚。于是,他就唆使宋高宗发出命令,要岳飞从前线撤兵。岳飞突然接到宋高宗的撤兵命令,弄得莫名其妙。他派人送奏章给高宗说:金兵已经丧尽士气,我军士气高涨,胜利就在眼前,时机不能错过。他请求高宗取消撤兵命令,允许他继续进军。秦桧接到岳飞奏章,又想了一个恶毒的手段,先命令张俊、刘光世等大将的人马从淮北前线撤兵,然后对高宗说,岳飞的军队在中原已经成为孤军,不能再留,叫宋高宗发出紧急金牌,叫岳飞撤军。
岳飞在前线等待高宗的进军诏令,没想到接到的却是朝廷催促退兵的紧急金牌。岳飞接到第一道金牌,正在犹豫,送金牌的快马又到了。从早到晚,快马一个接一个,一连接到十二道金牌。岳飞知道要改变高宗的决定已经没有希望,气愤得泪流满面,说:“想不到我十年来的努力,一下子全给毁了。”(原文是“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岳飞要从朱仙镇退兵的消息一传出去,附近的百姓十分震惊,纷纷聚集在街头。他们拦住岳飞的马,哭泣着说:“我们顶着香盆,运着粮草,迎接官军,这是金人都知道的事。现在相公要回去,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岳飞看到这个情景,也禁不住流下眼泪,他叫左右兵士拿出高宗的诏书来给大家看,说:“朝廷下了紧急金牌,我不能擅自作主留在这里啊!”百姓们见留不住岳飞,都放声痛哭;兵士们也个个心酸,掩着脸哭。整个朱仙镇响起一片哭声。
岳飞心里不忍,宣布暂缓五天撤兵,让愿意跟随他们的百姓一起走。过了五天,岳家军开始撤兵的时候,当地百姓成群结队随军南迁。
后来,岳飞奏请朝廷,把这些百姓安置在南方安家垦荒。兀术打听到岳家军已走,马上重整旗鼓,向南进攻。本来被岳飞收复的河南许多州县,一下子又丢失得精光。秦桧和宋高宗决心向金朝求和。他们恐怕受岳飞、韩世忠等人的阻挠,把他们召回京城,让韩世忠做枢密使,岳飞做枢密副使,名义上是提升,实际上是解除了他们的兵权。秦桧夺了岳飞的兵权,就派人向金朝求和。
公元1141年十一月,金朝派使者到临安,谈判议和条件。谈判结果:宋、金之间,东面以淮河为界,西面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向金朝称臣,每年向金朝进贡银绢各二十五万。历把这次屈辱投降的和约叫作“绍兴和议”(绍兴是高宗的年号)。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逐鹿中原,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雄,即项羽和刘邦。本来,项羽从哪个方面较之刘邦,都处于绝对优势,结果竟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而项羽则兵败乌江,被围垓下,至死不知自己为什么死?还大吹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更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末,本来是项强刘弱,最后是刘胜项败,古往今来,史学家、小说家对此评价颇多,却大都是隔靴搔痒,没有说到点子上。究竟项强刘弱转化为刘胜项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项羽则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
先说刘邦的高明,有一天刘邦正在军营中洗脚,军士传报:营门外有儒生求见,刘要军士告诉他,“现在是战争时期,不见知识分子。”不料,这位知识分子不经同意,直闯营门,冲着刘邦的面说:“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读书人?”刘邦说:“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要读书人干什么?”这位读书人当即反问他:“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天下也能从马上治之吗?”刘邦听后,深受触动,立即和颜悦色,向这位读书人施礼道歉,并请他上座。还有,刘邦胜利之后,有一天问左右臣子:“你们直说,我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这些臣子只是说些拍马奉承的话,刘邦听后摇头说:“我所以能打败项羽,主要靠三位人才。”接着他又说:“出谋划策,研究正确作战方针,保证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制订典章法令,管理政务,筹集军费粮草,我不如萧何;身临第一线带兵打仗,做到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为人中豪杰,均能为我所用,这是我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也不能用,所以他注定要灭亡。”
现在再说范增其人,范增也算得上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能人,他七十岁投奔项羽,为项羽出了不少好点子,开始项羽对他还尊重,但在关键问题上他总是不采纳范增意见。一次是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除掉刘邦,项羽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结果让刘邦逃脱。又如,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大烧大抢,当时范增和其他一些谋士力劝项羽在咸阳建立政治中心,进而统一天下,项羽拒不采纳,并滑稽可笑地说什么,“做官发财之后,不回家乡,好比穿着绸缎衣服黑夜走路,谁看得到?”因而一意孤行回他的老家彭城即现在的徐州,建立西楚王朝,自称西楚霸王,最后落得个洒泪别姬的下场。项羽不仅听不进不同意见,甚至还把讲他缺点的人置于死地,如:有个谋士,由于不满项羽的无能,曾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意思是楚人如猕猴带帽虚有其表。项羽听到后,竟将此人放在火炉上活活烤死。而范增由于向项羽建议太多,使他感到很烦,从而对范增由信任到冷淡,最后竟怀疑范增里通刘邦,气得范增辞职,中途生病致死。至此项羽离乌江的路程已经不远了。
★ 电子图书儿童故事
★ 儿童故事大灰狼
★ 儿童励志故事
★ 儿童故事4-6
★ 儿童礼仪故事
★ 传说儿童故事
★ 儿童故事奥特曼
★ 对牛弹琴儿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