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膑名言名句(共含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幸福满分董昀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孙膑名言名句30条
1、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2、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刑,不知备者也。
3、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4、势便地利则民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
5、善教者于本,不临军而变。
6、不意侍待卒,所以昧战也。
7、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
8、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9、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
10、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
11、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12、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13、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
14、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15、不战而屈人之兵。
16、赏不逾日,罚不还面。
17、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
18、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19、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20、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1、“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22、“知道,胜。不知道,不胜”。
23、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阴阳是也。
24、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
25、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26、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27、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28、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29、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30、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孙膑名言名句有哪些
1、势便地利则民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
2、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
3、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4、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5、有名之徒,莫不可胜。
6、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
7、足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
8、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9、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10、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11、善教者于本,不临军而变。
12、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
13、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14、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
15、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16、“知道,胜。不知道,不胜”。
17、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
18、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19、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20、“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21、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2、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23、不战而屈人之兵。
24、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刑,不知备者也。
25、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
26、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
27、不意侍待卒,所以昧战也。
28、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29、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30、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31、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32、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阴阳是也。
33、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34、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
35、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賁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
36、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
37、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
38、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39、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40、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41、赏不逾日,罚不还面。
42、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
43、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44、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
45、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
46、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形名。
47、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目录
生平简介军事思想生平简介孙膑是 孙武 后代,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 鬼谷子 学习兵法,深谙《 孙子兵法 》 。后 庞涓 为 魏惠王 将军,因嫉贤妒能,恐孙膑取代他的位置,骗孙膑到魏使用奸计,孙膑被处以 髌刑 。齐欣赏其兵法韬略后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被 田忌 善而客待。后通过 田忌赛马 被引荐与齐威王任为军师。 马陵之战 ,身居辎车,计杀庞涓,打败魏军。著作有《 孙膑兵法 》,部分失传。1972年山东省 临沂银雀山汉墓 中挖掘出土有《孙膑兵法》残简,现藏于 临沂金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其书有一万一千余字。
军事思想纵观《孙膑 兵法 》十六篇,在继承孙、吴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延伸。 首先,孙膑在《 威王问 》中阐述了战争是 政治 斗争工具的战争观。
他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孙膑的这种战争观显然比《司马法》所说的“以战止战”的思想更加深刻。
战争作为布“道”的手段,进行战争一定要合于“义”,“战而无义,天下无能固且强者”。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只要有充足的物质准备,小城照样能巩固坚守。在《强兵》篇,孙膑又进一步提出,要想强兵,当务之急在于“富国”,明确揭示了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关系,在理论上发展了孙武所提出的“因粮于敌,取用于国”的论题。
其次,发展了 孙武 “任势”的军事理论,明确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原则。《 吕氏春秋 ・不二篇》说:“孙膑贵势”,这指明了孙膑兵法的'特点。势是战争态势,是敌我双方 军事实力 (包括兵力、武器装备 、军事物资等)的布局。孙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势”,即驾驭战争态势的思想。孙膑则在“任势”的基础上,提出创造和争取有利作战态势的各种原则。他在《威王问》中说:“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而士的斗都应当在创造优势的条件下进行。如齐威王问:敌我两军实力相当,两军将领相望,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先动,应该怎么办?孙膑回答:先派少量部队,由贱而勇敢的将吏率领去试探攻击,接战后只许败,不许胜,把主力部队隐蔽地布好阵势,待敌军分兵追击我小部队时,我军从侧翼攻击敌军主力,就可获得大胜。在应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时,孙膑提出要“让威”。即避开敌人锋芒,隐蔽好后续部队,以便使我军能随时转移。主力部队将持长兵器的战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战士排在后面,选派弩机手援救危急。等待敌人攻击能力下降,再行反击。这也是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 敌众我寡 的不利形势。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孙膑把弓弩比喻为“势”,也正在于说明战争就是要争取发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间。
孙膑还注意利用各种地形创造有利的态势。他在《官一》篇说:在山险中作战,要放开谷口,把敌人引出山谷来交战。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作战,要虚设旌旗,诱敌深入,进行消灭。“易(地形平坦)则多其车,险(地势险阻)则多其骑,厄(山陵狭谷地带)则多其弩。”自己要抢占有利地势,攻击处于不利地势上的敌人,这叫做“居生击死” 总之,孙膑主张把握有利战机,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以争取战争的胜利。
其三,孙膑指出了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战》篇中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这是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现。中国的 人文 思想导源于春秋,战国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在人不被当做人看待的专制时代,孙膑能指出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无疑是进步的。从人文主义的论题出发,孙膑与 孟子 一样,也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所谓“人和”,就是得众、得人心。“得众者,胜”,“不得众者,不胜”。孙膑的这种以人为贵的军事思想,显然也是由继承《司马法》的“仁本”思想而来的,但提法又超越了《司马法》,是战国时代人文思想在军事学理论方面的重要表现。
其四,孙膑在军事学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阵法。春秋时,由于盛行以车兵为主的方阵作战,阵法大多以“三阵”、“五阵”为主。战国时,由于形成以步兵为主,车、骑兵为羽翼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又出现了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所以军阵的阵法更加复杂化了。孙膑在《 官一 》篇中,指出了十几种阵法,如:索阵,用来进剿敌人;囚逆阵,用来疲惫敌人;危□阵,严兵以临敌;云阵,以弓弩与敌对射;羸阵,围困敌人;阖燧阵,用来消灭敌军前锋;皮傅阵,用来强攻救援;错行阵,声张军威;l阵,攻击高陵之敌;雁行阵,适合摆在蜿蜒曲折而多荆棘的路上;锥行之阵,适于火烧敌人的辎重粮草及接应的战车,等。这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军阵 阵法 。
孙膑还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阵作战的理论,“用阵三分,每阵有锋,每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这就是说,用八阵作战,可以把兵力分为主力、先锋、后续部队三支。作战时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敌,而以其它三分之二作为机动兵力蓄劲待敌。如果敌人弱而乱,就用精锐的部队击溃它;如果敌人强而严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诱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后,再行进攻。孙膑对于运用八阵作战的说明,是经典式的说明,这可以使我们从中了解古代军阵作战的奥秘。
这是他多年统兵作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其五,孙膑在一系列战略战术上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指导原则。
如:他提倡坚持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在《 威王问 》中说:“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主张打击敌人没有设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处。
这个说法显然继承了孙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思想。但孙膑并没有简单地吸收,而是把它从一般策略原则升华为战略原则,使它变成整军经武的急务。
孙膑还发挥了孙武“攻其所必救”的军事原则,把这一原则与“批亢虚”、“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等巧妙结合起来,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
对于孙武“我专而敌分”、以寡敌众的战术原则,孙膑也有创造性的发展。他提出对强敌要避开锋芒,而引诱迷惑敌人,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我卒并而击之”。
孙膑在军队建设上提出选拔将帅的原则是“知道者”,即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在国内得民之心,在国外知敌之情,上阵知八阵之经;见胜利敢于战争,不见胜利敢于进谏。他还提出了一套军事教育法则,即五教法:处国之教,行行之教,处军之教,处阵之教,利战之教。并主张在军中选拔一批勇武的战士做选卒,以他们为冲锋陷阵的主力。他认为,具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国家才会“战胜而强兵,故天下服矣”。(《见威王》)
当然,《 孙膑兵法 》作为二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会有局限和不足。例如:它杂有阴阳五行的神秘成分,认为日月星辰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有时对于战争中的地形等物质条件看得过于片面和绝对。
但这些缺点和不足并不影响它的价值。它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发挥创造,在我国的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名言名句
★ 名句名言
★ 笛卡尔名言名句
★ 名言名句诗词
★ 巴尔扎克名言名句
★ 教育名言名句
★ 励志名言名句
★ 微笑服务名言名句
★ 好习惯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