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元璋的历史故事(共含6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航呀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朱元璋小时候,曾经给员外家放牛。员外是个尖酸刻薄的人,自己每天吃大鱼大肉,给朱元璋吃的却是野菜馊饭。
每天看到员外吃大鱼大肉,朱元璋心里那个馋啊。一天,朱元璋吃不消馋虫的折磨了,就在放牛的时候,偷偷把一只牛杀了,把肉吃了。
牛肉一吃,朱元璋心想,糟了,交不了差了。员外要是发现少了一头牛,不要了朱元璋的小命才怪。朱元璋想呀想,终于相处了一个办法。他把牛尾巴插进一块大石壁的缝里,然后对大石壁说:“大石壁呀大石壁,等会有人来拉牛尾巴时,你可要夹夹紧,学学牛叫啊。”
朱元璋匆匆跑到员外家,对员外说:“不好了,牛钻到大石壁里去了。”
员外不信,就跟着朱元璋去查看。果然石壁上有一条牛尾巴露在外面。朱元璋说:“老爷你看,整条牛都钻进去了,只有一条尾巴还在外面呢。”
员外将信将疑,抓住牛尾巴就往外拉,可是一寸也拉不出来,里面还发出了“哞,哞”的牛叫声。听到牛叫声,员外于是相信牛是钻到石壁里去了,也就不好责怪朱元璋,只好自认倒霉。
天子
朱元璋小时候给员外家放牛,把牛赶到草地后,常常把赶牛鞭枕在头下,四仰八叉的睡觉。
一天朱元璋又四仰八叉的躺在地上睡觉时,来了一位过路人。这位过路人不是别人,正是天上事晓得一半,地上事全晓得的刘伯温。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近旁,见是一位放牛娃在睡觉,四仰八叉的的样子,加上枕在头下的放牛鞭,象煞了一个老大的“天”字。刘伯温有意作弄放牛娃,折了一根狗尾巴草在放牛娃脚板底下挠起了痒痒。
朱元璋脚底下被狗尾巴草轻轻挠着,难受起来,不觉翻了一个身,侧睡在草地上,一双手放到身前,一只脚伸直,一只脚抡到身后。
刘伯温是何等聪明的人,看到朱元璋的这个睡姿,不觉大吃一惊,这不是一个“子”字吗?联想到刚才的那个“天”字,合在一起,正是“天子”两个字。
嗨,你还别说,刘伯温这次出门,正是因为社会混乱,群雄纷争,自己满腹经纶无处发挥,来寻找能安邦定国的人,以发挥他的满腹经纶忙他安邦定国呢。
从此,刘伯温就跟定了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协助下,果然打下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不咬人的蚊子
传说,遂安田畈里(今淳安县安阳乡田畈村)前面,有一座小庙,庙里蚊子特别多,但这些蚊子虽然叫声很响,却不咬人。
据说,有一次朱元璋与刘伯温到衢州去,到了田畈里时,天已经黑了。见路边的稻田旁有一座小庙,两人就在庙里住了下来。由于四周都是稻田,蚊子很多。住下后,蚊子就飞来了,成群结队地围着两人满头满脑地飞,见到裸露着的肌肤就狠狠地咬上一口。两人左右开弓,不停地拍打着蚊子。
朱元璋实在受不了了,每打到一只蚊子,就骂一声:“叫你咬,叫你咬。”但蚊子象听到号令似得,从四面八方飞来,越来越多。拼命似得在两人身上咬着。
原来,朱元璋是真命天子,他骂“叫你咬”,蚊子以为朱元璋金口玉言叫他咬呢。
这时,还好刘伯温脑瓜清,对朱元璋说:“不要说叫你咬,要说不许你咬。”
朱元璋马上改口,每拍死一只蚊子,就说一句:“叫你叫,不许你咬。”
真龙天子开了金口,蚊子果然不再咬他们了。只是在他们面前飞来飞去,嗡嗡叫着,越叫越响。
自此以后,这个庙里的蚊子,因为得到了天子的敕令,就不再咬人了,只是叫声很响,比别的地方的蚊子叫声都响。
可惜,这座庙拆了。
金鸡石凉亭
淳安与衢州交界处的畏岭上有三座凉亭。一座坐落在衢县那边的半山里,一座坐落在岭顶,还有一座就坐落在我们淳安这边的半山里。
坐落在淳安这边的凉亭,整座亭子都用一块一块的石头垒成。是一座石凉亭,冬暖夏凉,气温适宜。亭子边上,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形状像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
据说,明朝大将常遇春打下金华府后,攻打衢州时,遇上了元军顽强的抵抗。那时,朱元璋与刘伯温正在安徽打战,听说了,就匆匆从安徽出发,经遂安(今淳安)翻畏岭去衢州给常遇春帮忙。
朱元璋与刘伯温一路奔波,到了这座石凉亭时,天已经落黑,就决定在亭子里住一夜,第二天鸡叫时分再赶路。
那个朱元璋,也实在是太累了,一躺下就呼呼入睡,睡得像死猪一样。而刘伯温呢,因为牵挂着衢州的战事,只眯了一下眼睛,就醒了。刘伯温醒了之后,就弄醒了朱元璋,催朱元璋趁早赶路。朱元璋揉了揉眼睛,说:“还早呢,等鸡叫了再走。”
朱元璋话刚说完,亭子外就传来了三声宏亮的雄鸡报晓声。两人忙出了亭子,可是外面还是漆黑的一片。但雄鸡已经报晓,时辰已经不早,他们只好摸着黑,一步一步往畏岭顶上捱去。
朱元璋与刘伯温抹黑爬到岭顶时,畏岭那边和畏岭这边的村庄里,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雄鸡报晓声。朱元璋与刘伯温这时才知道,他们从亭子里出来赶路时,还是半夜时分。原来,二人在亭子里听到的那三声雄鸡报晓声,是石凉亭边上那快石头发出来的。是为了催朱元璋尽早赶到衢州去帮常遇春挽回战局。
果然,朱元璋与刘伯温赶到衢州时,常遇春的部队正遇上元军强烈的反攻。幸亏二人及时赶到,帮常遇春用计击退了元军。
亭子边上的那快石头,后来人们叫他金鸡石,那座凉亭,自然就叫金鸡石凉亭了。
元朝末年,徐州一带住着一位老风水先生,他的膝下有三双儿子和媳妇,朱元璋的父母在这位风水先生家里打长工,朱元璋的父亲做豆腐,朱元璋的母亲负责缝缝补补。一天,这位风水先生的儿媳问道:“公公,你整天给别人家赶风水,为什么不能给咱家也赶一赶风水,让咱家出个大官,好让咱家也风光风光。”风水先生说:“不行,恐怕咱家承受不住这个风水。”儿媳们说的次数多了,风水先生也动了心,说:“那就试试吧”。风水先生推算了一番后,在一个甲子日的早上,领着三个儿子、牵着牛,套着拖车,来到村边一块盐碱滩上瓮鱼。别人逮鱼都是到水里去,他们爷四个却在盐碱滩上瓮鱼,所以村里许多人都来看热闹。谁知天交午时,从车辙中汪出一滩水,水里有一条一尺多长的红鲤鱼,风水先生将鱼逮到手里,高兴地说:“天助我也,大功告成,可以回家了。”
历史典故:朱元璋盖房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京城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几天后的早朝上,明太祖朱元璋铁青着脸对着一干文武官员吼了起来。
原来,突降大雪后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微服私访,在京城内转了大半天,是越看心越沉。京城应天府本属江南,气候温暖,可突然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降临,冻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朱元璋忍着怒气,等官员们向自己汇报。可谁料一连几天过去了,文武百官上朝还是国泰民安的那一套。朱元璋忍不住了,因此这天的早朝上,从丞相开始挨个儿大骂了一通。
百官战战兢兢地听着,其实,有些官员想禀告的但不敢。怎么禀报?说万岁啊,突降大雪冻死了许多乞丐。别忘了朱元璋就当过乞丐的,依朱元璋那多疑刻薄的脾气,搞不好就要被杀头,所以这次百官不约而同:装不知道骂死不吭声。
朱元璋骂够了,脸色这才缓和了些,说:“朕自登基的.那天起,就发下过誓言,天下百姓皆朕骨肉。却没想到一场大雪就平白冻死这么多人。来人,传朕旨意:选一空地为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
皇帝在盛怒下降旨,哪个敢拖延。从工部尚书到应天府尹,忙得恨不得劈成两人用。也就半年多点儿时间,房子盖好了,总共有二百六十套。朱元璋亲率百官前来参观,非常满意。下旨重奖工部尚书等人。跟着就昭告那些在应天府无家可归的人,都来这里居住,一分房租不收,能干活的国家负责安排活儿干,虽管饭但没有工资。老弱病残的国家养活起来。
顿时,应天府的老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颂扬朱元璋的仁德,百官也跟着喊“千古第一仁君”。一片颂扬中,唯有刘伯温不言不语。
这天,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先把朱元璋捧了一通后,跟着话锋一转,说道:“万岁仁德,古今第一。只是有句话臣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有话就直说,不必拐弯抹角。说吧,是不是想劝朕,仁德不宜滥用?不然恐怕以后会难以治理啊?”
刘伯温说:“正是。老子曾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今我大明初建不久,根基尚浅,国库空虚,正应无为而治,与民休养。此仁德事,不可多为。”
朱元璋听完,嘿嘿一阵冷笑,说:“果然高论。无为而治,说得好。现在朕就告诉你,朕要做有为君主,让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而我大明官员,也需有为奋进,想做无为官?在朕这里是行不通的。”说到这儿,哼了一声,又道,“你退下吧,不必再说了。”
又是几天过去了,这天早朝上,朱元璋突然又下建房令,让刘伯温亲赴华亭县,为那里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刘伯温只得接旨。
也就仅仅过了四个多月,刘伯温修建完房屋后,回到应天府。哪料当晚,就被朱元璋叫到了御书房内,朱元璋问道:“刘爱卿此去华亭县,那里民生如何?”
刘伯温摇头说道:“华亭民生艰辛,多有贩儿卖女,乃至饿死者,臣痛心不已。”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那你还坚持无为而治吗?”
刘伯温偷看了眼朱元璋,低声说:“是!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为官者不要乱发号令,让百姓自己想办法自己养命。虽看似残忍,其实是最大的仁慈。”
“一派胡言!”朱元璋气得差点没给刘伯温一个嘴巴,“百姓都已卖儿卖女了,你却还要不作为。”
“万岁!”刘伯温也有点急了,“臣是说该救济的必须要救济,但不能事事都要由官府督办。仁德不可滥施,不然必会国虚民懒。到那时一旦有变,国将不国。”
朱元璋怒不可遏,咆哮起来:“仁德惠民,严苛责官。你跟朕多年,没想到朕为百姓盖房屋,你却认为是朕在滥施仁政!”
刘伯温一愣,有点儿异样地看了眼朱元璋,莫名地一股寒意涌上心头——万岁这是话里有话,莫非……
朱元璋停止了咆哮,喘了半天气才说道:“好了,你退下吧,明日正式复命时还是少说话为好。”
就这样,转过天的早朝上,刘伯温向朱元璋复命,果真是简单扼要。朱元璋听完,下旨重赏刘伯温和华亭县令。赏赐完毕后,朱元璋扫视着百官说:“朕年少时,孤苦无依,深知百姓生活艰难。如今虽当上了皇帝,但年少时的情景却常入梦中。”说到这儿,突然声调提高了许多,“传旨下去,我大明各地各县,都要为无家可归的百姓建造房屋,让他们有栖身之所。”跟着一指工部尚书和刘伯温说,“此事由你俩全权负责。”
就这样,一场大规模建房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了。可还没俩月,各地消息就纷至沓来。工部尚书和刘伯温顿时就咧了嘴。行动起来的还真不多,不是“我们府条件不符合”,就是“俺们县有困难,没法解决”,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俩字——没钱!
工部尚书和刘伯温慌忙向朱元璋禀告。朱元璋说:“依爱卿的意思,该如何解决呢?”
工部尚书小心翼翼地说:“依臣愚见,这无非是各地官员的借口,令其自行解决便可。”
朱元璋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爱卿在应天府建造房屋时,可曾遇到这情况?”
工部尚书突然一哆嗦,说:“应天府建造房屋时,款项皆由应天府尹负责,臣不太清楚。”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既然如此,不如爱卿好好想想,看看能否想得起来。”说到这儿,看着刘伯温说:“刘爱卿可有什么办法?说来无妨。”
刘伯温把头一低,突然撩衣服跪倒在地说:“臣罪该万死。华亭县民生艰难,官库空虚,没办法建造房屋,臣便自作主张,虚报说已盖完房屋,其实根本就没盖。”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说:“所以你回来后,才给朕说什么无为而治,仁政不可滥施。”
刘伯温点了点头,说:“是,不入民间不知百姓苦,臣不想再扰民、害民。故欺君罔上,臣死罪!”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这些事朕早已知道了。而且你和华亭县令,还把朕的赏银都分给了华亭县的百姓,你们既然心有百姓,朕就不责罚你们了。”说完,朱元璋转向了工部尚书,问,“你想起来了吗,还要想多久啊?”
如今的工部尚书,已吓得浑身颤抖,面如白纸,扑通也跪下了,号哭道:“臣死罪,臣死罪!”
朱元璋脸色铁青地喝道:“你和应天府尹,借为百姓建房之名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以为朕不知道是吗?如今撞了南墙才知是死罪。好,朕成全你们,来人!将工部尚书、应天府尹俩人打入死牢,待秋后问斩。”
第二天,早朝上朱元璋下旨停止“盖房运动”,令刘伯温代替自己巡查全国。倘若发现有借盖房之名贪污、扰民的官员,一律拿下。
最后,朱元璋声色俱厉地喝道:“朕最忧者,就是怕我大明百姓,无衣、无食、无住所,尔等既然当上我大明的官员,就应替朕分忧,不可成为贪官。如若不然,朕宁肯背负暴君骂名,也定要尔等性命,杀尽天下贪官!”
就这样,本是一场“盖房运动”,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整饬吏治、打击贪污的长期斗争。但不论怎样,逼着官员为穷苦百姓盖房子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有朱元璋这一位。
★ 历史励志故事
★ 历史传奇故事
★ 丝绸之路历史故事
★ 历史历史小故事
★ 短篇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