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棉花GhADF7基因结构与进化分析(共含7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明吾”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棉花GhADF7基因结构与进化分析
ADF蛋白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低分子量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细胞分裂、细胞运动、花粉管伸长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叶片DNA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分离获得棉花GhADF7基因.该基因长度为902 bp,包含420 bp阅读框;编码区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其编码的ADF蛋白含有139个氨基酸残基.GhADF7与其它生物的ADF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GhADF7与NtADF1,tADF2的亲缘关系较近,与 LlADF、ZmADF的亲缘关系次之,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75%~79%之间.上述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植物ADF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
作 者:张成伟 黄耿青 许文亮 王秀兰 李学宝 ZHANG Chengwei HUANG Gengqing XU Wenliang WANG Xiulan LI Xuebao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刊 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40(4) 分类号:Q943 关键词:棉花ADF基因 肌动蛋白解聚合因子 序列分析 分子进化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分析
通过分析现有的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的氨基酸序列,用距离法和最简约法构建了聚类图,探讨了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基因家族的系统演化特征。可见基因家族成员的分化早于 脊椎动物的分化。不同物种的同一种基因的聚类关系能较好地反映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趋化因子受体的进化速率不同,其中CXCR4的进化速率最低。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可能都起源于少数几个原始的基因。病毒编码与寄主相似的趋化因子或受体是进化过程中分子模拟的结果。
作 者:郑向忠 张亚平何丽平庚镇城 ZHENG Xiang-Zhong ZHANG Ya0-Ping HE Li-Ping GENG Zhen-Cheng 作者单位:郑向忠,ZHENG Xiang-Zhong(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放实验室,昆明 650223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上海 33)张亚平,何丽平,ZHANG Ya0-Ping,HE Li-Ping(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放实验室,昆明 650223)
庚镇城,GENG Zhen-Cheng(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
刊 名:遗传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ACTA GENETICA SINICA 年,卷(期): 27(8) 分类号:Q98 关键词: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系统进化 chemokine chemokine receptor molecular phylogeny杯果木CCR基因克隆和同源进化分析
从粗毛杯果木和软叶杯果木基因组中克隆CCR基因,经测序验证扩增片断长度均为2321 bp,包含部分外显子3、4和部分5,以及内含子3和4.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租毛杯果木与伞房属树种CCR的同源相似性达到98%~87%,与桉属树种CCR的同源相似性达到97%~84%;而软叶杯果木与伞房属树种CCR的同源相似性达到98%~87%,与桉属树种CCR的同源相似性达到95%~84%.总体上,该2个杯果木树种与伞房属CCR同源相似性较高,而与桉属CCR同源相似性较低.3个属中最长保守序列位于Exon5的第3147~3175位点,共29个碱基.保守区域主要集中于Exon 5,少数于Intron4.桉属总变异率大于杯果木属和伞房属.桉属Exon 4变异率大于属内其它Exon或Intron;同样发现Exon 4的`简约信息位点百分数大于属内其它Exon或Intron,但杯果木属中的Intron 3变异率高于属内其它Exon或Intron.伞房属以Exon 5的变异率最高.Exon或Intron平均变异率均以桉属最多,其次是杯果木属,最少的是伞房属.使用MEGA3.1软件构建的CCR进化树表明,桉属、伞房属和杯果木属分别形成单系,其亲缘关系可以明显区分开来.杯果木属最早产生分歧,并形成单独一个分枝;其次是伞房属,也形成单独-个分枝,进化较杯果木属迟;最迟进化的是桉属,也形成单独一个分枝.这种结果与形态学比较接近,易为人们所接受.
作 者:陈碧华 CHEN Bi-hua 作者单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12 刊 名:桉树科技 英文刊名:EUCALYPT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6(1) 分类号:S792.39 关键词:粗毛杯果木 软叶杯果木 CCR基因 基因克隆 同源性 分子进化23种昆虫Cyt 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与分子进化研究
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23种昆虫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分子进化树.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蚕蛾科昆虫间的序列相似性较高,其次是螟蛾科,再次是大蚕蛾科;意大利蜜蜂与其它22种序列的相似性最低,东亚飞蝗与其它22种序列的.相似性也较低.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膜翅目的意大利蜜蜂与作为外群的斑节对虾聚为一支(A群);直翅目的东亚飞蝗与鳞翅目昆虫聚为一支(B群),双翅目昆虫聚为一支(C群).
作 者:李爱玲 LI Ai-ling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生命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61 刊 名: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5(4) 分类号:Q343.1 关键词:昆虫 Cyt b基因 序列同源性 分子进化《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词句知识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欣然规往”中的“欣然”,是“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
(1)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例如:
①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例如: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四、详略安排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五、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就使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
六、语言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0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成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灵》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多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另外,浅显易懂,文章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 知识目标: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个人理想而努力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使用抄、查、读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的熟悉文章。
抄就是将注释抄在字的上头(蓝笔);查就是查阅工具书将理解有困难的字解决掉(红笔);读就是就以上的解释进行全文的翻译。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然会对下一节课的内容高度关注。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的要求。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三国两晋时的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背景切入,我们要了解的大诗人陶渊明就生活在东晋,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也在那个混乱丑恶的时代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背景简单认识,暗示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须以此为依托。
(二)提出问题:
A说出自己对成语世外桃源的理解
B听读课文,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具有怎样的魅力成为众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呢?
设计意图:边听录音示范边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无形中加强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在这个主问题的之下,师生互动,更容易牵引一些小问题:
(1) 找寻描写自然风光优美和桃源人安居乐业的段落指导朗读。
总结提升朗读效果的方法:
(1)了解内容,准确翻译。
(2)明确作者抒发的情感。体味表达的意境。
(3)、注意节拍、重音、语速。
(2) 对表现桃源另一特点即村民的纯朴善良的语句赏析。结合本节留白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从景物描写入手。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
设计意图: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学习诵读古文,有意识的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所以,主问题牵引细碎的小问题更容易让学生推敲朗读方法、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训练发散思维。
(三)揭示主题
A找出虚构的痕迹。
B陶渊明为什么没有直揭社会现实,而是虚构了一个理想化、至少
在当时不会有的世外桃源?
学生先说,教师不马上说出答案,将课前学生查找的、老师整理汇总过的资料分发给他们,在其中找到答案,进而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不是太强,或者说不愿意查,抱着双苹果书不放,那里的介绍并不十分全面,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应全面了解作者,了解风格、了解他的遭遇,了解他的故事。培养筛选、积累和阅读课外文字的习惯。
改进进化方向的遗传算法与结构遗传设计
基于Yamamoto提出的'一种新的进化策略,得到一种改进进化方向的遗传算法.该法用于桁架结构遗传设计,不仅能够提高收敛速度,而且提高桁架遗传设计精度,与梯度下降进化方向遗传算法相比,计算时间大大减少.
作 者:高峰 胡俏 王章海 王德俊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沈阳,110006 刊 名: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19(1) 分类号:HT122 关键词:遗传算法 结构遗传设计 进化方向野桑蚕酚氧化酶原的部分性质及其基因进化分析
根据已克隆的野桑蚕酚氧化酶原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桑蚕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8.703 kDa,80.075 kDa和6.28,5.62;氨基酸序列的C-末端均没有疏水跨膜区域,其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分别具有12个α螺旋、16个β折叠和14个α螺旋、18个β折叠.对18个物种的基因进化进一步分析表明:野桑蚕与家蚕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作 者:张永亮 武安泉 朱勇 ZHANG Yong-liang WU An-quan ZHU Yong 作者单位:张永亮,武安泉,ZHANG Yong-liang,WU An-quan(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周口,466000)朱勇,ZHU Yong(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6(2) 分类号:Q96 关键词:野桑蚕 酚氧化酶原基因 性质 系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