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英语语法重要吗(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R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英语语法的看法
十多年的英语学习阶段,经常将英语的语法知识点分布到很多本教材上,然后教分散地教考生。这样子会产生两种结果:
一部分人拼命地学习,攻下数不尽的英语语法知识点后,终于获得了学霸的称号,但是除了能够做对很多习题,应付考试外,当他们阅读英语原版书,或者听一听纯英语演讲,就会发现英语运用能力还是非常弱啊;
还有一部分人,在十几年的学习中,见英语语法就躲,真是恨死英语、恨死英语语法了。其实,说严重些,不适当的英语学习方法,毁了他们一辈子,英语成了他们一辈子痛,几乎可以等同于在中国股市亏本成内裤都没有了。
庆幸的是,丹丹姐在考博时,见识了英语语法的厉害,考了多次,全是挂在英语上。后来,查找原因,可能最大的问题是英语语法没学好。经过半年左右系统学习,终于获得了些收获。通过系统的英语语法学习,打通各个知识点,重新认识到英语语法,是非母语学习者要命的东西。
想要在英语上有所突破,以英语语法为起点,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很多“专业人士”说英语语法不重要呢?大家普遍听到的是这一类观点。实际上,知乎上英语专业人士的回答,多数是英语语法在英语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占据85%以上比例。可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明的。
为什么大家在周围的圈子里,经常听到英语语法不重要呢?
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跟着老师循序渐进地学习,自己并没有体会到英语语法的重要性,默认为没有专门地学习英语语法,也就天真地认为英语语法没有那么重要了。逻辑上对不对?作为过来人,在中学没有学好英语语法的丹丹姐的经历,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学,英语语法很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重要的事,说三遍。
学好英语语法有什么好处?
一是,各类英语考试可以顺利通关,但是条件是你真的把英语语法弄好了。不是自己认为的“好”,而是真正掌握了英语语,比如说英语作文写出来,基本上没有语法错误,没有逻辑问题。
二是,英语语法的提高,有利于我们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提升。
一. 语法不是简单浸泡就能学好的
社会上有一种论调认为,学语言不需要单独学习语法,只需要浸润在这门语言的环境当中,通过大量输入,“自然浸泡”,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感,掌握语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以下两个问题:
1. 即使是在欧美国家,学生也需要单独学习语法。
2. 成年人学习外语和儿童学习母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对第一个问题而言,欧美国家的学校大都开设专门的语法课,英语国家的学生即便作为英语的母语使用者,依然需要专门学习语法。虽然的确有许多外国人没有学过语法,英语照样说得很流利,但我们称他们为文盲,他们显然不能作为我们英语学习的榜样。
针对第二个问题,虽然儿童确实可以通过“浸泡式学习”自然习得一门语言,但这一点放在成人身上却并不适用。这一现象可以通过语言学上的子集原则(subset principle)来解释:
儿童在刚开始学习母语时会经常造出错误的语法结构(比如Who is her?这样的句子),但在成年人的语言里是没有此类语法错误的。也就是说,儿童在周围的环境中只接触到结构正确的正面语料,接触不到错误的负面语料。经过一段时间后,儿童就会自动放弃错误的结构,接受正确的结构。
与儿童存在区别的一点是,成年人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有了之前的母语基础,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比如他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类比母语,通过模仿造出一些结构,这些结构虽然符合母语语法规则,但并不见得一定会符合外语语法规则。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价格昂贵”的英文。受汉语影响,很多人可能会将其翻译为“The price is very expensive”,殊不知,在英语中expensive不能用来形容price,正确的表达应该是“The price is very high”。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隐患”“人口多少”等等,如果平时不留心记忆,输出时就很可能会犯一些搭配上的语法错误。
实际上,目前已有不少实验证据表明,学习外语单靠“浸泡式”的语料输入并不能保证语法的习得。语言学家对加拿大的浸泡式课堂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学生们即使在外语环境中输入了大量语料,仍然会犯许多语法错误,比如冠词选用和时态问题。
这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仅仅依靠长时间“浸泡”所习得的语感往往并不靠谱,语法一定是要专门学习的。不信?请看下面几个例句——
1. Since , humans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space constantly. 2. The books fill leisure time for many people. 3. Homelessness is a serious problem for the society.
上面这三个句子的定冠词the都用错了,但如果仅仅凭借“语感”判断,估计很多人多判断不出来。事实上,对于名词、冠词、完成时态、虚拟语气这些语法现象,所谓的“语感”往往并不靠谱。最好的办法还是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法,掌握它们的使用规律。学好语法能给我们一种“确定感”,在判断的时候有据可依,而不是依靠直觉。这几个句子的正确形式应该是——
1. Since 2000, humans have been living in space constantly. 2. Books fill leisure time for many people. 3. Homelessness is a serious problem for society.
通过浸泡式学习确实可以习得“语感”,但这种“语感”靠的是直觉,它受个人经验影响,具有不准确性,而语法却是通用的,不管是谁学,语法本身都不变。所以,为了保证判断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学习语法。
二. 语法不好,后果的严重性超乎你的想象
语法不好所带来的副作用是隐性的、全方位的。它可能没有词汇量低所造成的障碍那么明显,却会制约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语法不好,很可能连“She can no more drive than I”这么简单的句子都理解不了。
再举个例子:
He is a driver, who never drives after drinking.
He is a driver who never drives after drinking.
你能读懂两个句子之间的差别吗?第一个句子的意思是“他是个司机,从不酒后驾驶”;第二个句子的意思是“他是个从不酒后驾驶的司机”。这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限制性定语从句意思上的区别,如果不注意理解,很可能会造成意思上的偏差,甚至写出“This is my mother who loves me very much”这样可笑的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一位很爱我的妈妈”,合乎日常表达习惯的写法应该是“This is my mother, who loves me very much”, 即“这是我妈妈,她非常爱我”)。
如果说,语言是一座高楼,那么单词便是组成高楼的砖砖瓦瓦,而语法,则是教我们如何将这些砖砖瓦瓦组合成高楼。语法不好,听力和阅读时便会在理解上有困难,写作时也难以驾驭长难句,口语输出时更是语法漏洞百出,甚至有人会因为自己语法不好而不敢说出口。因此可以说,一门语言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建立在良好的语法功底之上。
三. 规避误区:语法≠规则
一提起语法,大多数人想到的恐怕就是“规则”了,比如现在完成时用“have done”,过去完成进行时用“had been doing”,而长久以来,课本上、课堂上也都是这么教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地就将两者划上了等号:语法=规则。这种想法让不少人以为,语法是黑白分明的,没有中间地带,就像写代码,一旦不符合语法规则,编译器就会报错。
但实际上,追本溯源,世界上语言的出现先于语法,语法只是语言规律的总结,是后人为方便大家学习才制定出来的一套系统规律,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造句的准确性,但依然会存在许多“模糊地带”。也就是说,语法并不像所谓的数学公式那样无法撼动、一成不变,它允许出现许多特例,例如,在谷歌上搜索“controversial grammar rules”,你能得到1,300,000条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法只不过是一种作为“权宜之计”的规则,是为了方便语言初学者的学习,它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服务于语言本身,会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
四. 怎样高效学习语法?
长久以来,很多人学语法都只停留在记住规则的层面上,通过死记硬背将一堆语法规则记住,然后用来应付考试。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人只记住了规则,但并不知道怎么应用规则,导致英语学得很死板。
前面提到过,语法源自语言,最终也要回归到语言中去。具体来讲,就是要结合语境来学习语法,明确每一种语法规则的语境含义,体会隐藏在语法背后的英语思维。
举个例子:
Steven: So you've been to Beijing before?
Matt: Yeah. I have been coming to Beijing for five years.
该如何理解黑体句子的含义呢?看完这句话,对于它的意思,相信有读者第一反应是——我来北京有5年了。这样理解其实是错误的,还有人竟然这样曲解:“我到北京一路上走了5年”(兄弟,你这是西天取经的节奏啊 )。不管是哪一种理解,相信读者都应该认识上句中的每一个单词,并且都知道其中的语法结构“have been coming”是“现在完成进行时”,但依然不知道这句话真正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在过去的5年当中,我常常来北京。也就是说,在这5年期间,我多次“重复”来到北京,而不是一直在北京住了5年。这个例子其实暗含了所有完成时态通用的思维:回顾思维。事实上,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法,包含了两个组成部分:形式和意义。形式就是前文所讲的“语法规则”,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的语法规则就是,现在完成进行时用“have been doing”, 再比如情态动词之后应该用动词原形。但大部分语法书和课堂教学都停留在这一点。
在熟悉语法规则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掌握每个规则的含义(比如完成时态所表示的“回顾”思维,再比如will be doing用来礼貌地询问他人的计划),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使用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地看语法书或者上语法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最多教给你语法的“形式”,但每个规则背后的含义还要靠大家慢慢理解和感受。
这个过程主要靠阅读来完成,通过大量阅读,你会多次遇到之前学到的语法规则,并在阅读语境中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这一点和单词的学习方式很相像,最终都要回归到语境中去。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法的高效学习历程应该是这样的:看语法书学习基本的语法规则,然后在阅读中重现语法规则,结合语境理解规则的含义,再重新回顾语法规则,查漏补缺,然后在阅读中加强对语法规则的理解...... 理论上讲,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因为语法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做到更好。
这里推荐两本语法书:《英语语法新思维》《剑桥高级英语语法》。公众号后台回复“语法书”,也许会有惊喜哦~
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深入领会语法规则的含义,所以一定要多思考,多练习。
多思考。平时在阅读中要培养敏锐的语法意识,遇到不常见的语法点要多问为什么,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去谷歌搜索一下(几乎所有的语法问题都能在谷歌上找到答案)。不会免费 fān qiáng?戳这里了解一下:不花钱也能订阅《经济学人》?
多练习。这里指的练习不是刷题,而是写作训练。写作可以比阅读更好地检测我们对语法的掌握,这是因为,阅读中碰到的语法模糊点不一定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所以我们可能会一跳而过,但是写作作为一种语言输出活动,要求我们确定每个语法规则的正确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查证、质询、比较,对语法的准确掌握大有裨益。
语法基础对英语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良好的语法基础能提升阅读写作能力。然而,外语学习中语法无法通过“浸泡式”输入而自然内化,它需要专门的学习。在语法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记住基本的语法规则以外,还要结合语境理解每个语法规则背后的含义和思维,并且通过阅读和写作等方式不断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法水平。
语法不好有什么弊端?
拿几个主流英语考试来举例:
初、高中阶段:填空、改错题型丢分严重;作文分数也许能看,但绝不体面。
大学阶段:四、六级考试,低分飘过,甚至差一分没过。
考研英语:长难句惨不忍睹。
雅思考试:口语、作文难以跨过5.5的门槛。听力、阅读,再跨一分难比登天。
看到没有?在所有的测量你英语能力的考试中,如果你想有突破,都会看到一层明晃晃的天花板——语法不好!
语法好的好处有哪些呢?
1.首先各类考试、通关什么的,简直不要太easy!但是前提是你的语法好,不是你以为的“好”。掌握语法就是掌握自学英语的方法,对日后的英语自我提升会有所帮助。
2.大部分人在学习语言时最想提高的一项能力就是口语,但是口语是否出色、地道,评判的标准不只是语音、语调,最重要的是内容。只有符合语言规则的口语,才能从内容上征服别人。
教你和英语语法难题say goodbye
明确基本概念
很多同学写作时会暴露出很多语法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基础知识不过关,be动词与人称的对应关系搞不懂,名词和形容词尚且分不清…诸如“Exercise is good for our healthy.”的句子层出不穷。
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之初明确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例如名词多作主语,动词常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用是担任定语等等。这些基本概念理清之后,可以有效防止同学们犯低级错误。
牢记特殊情况
英语语法可以概括成一条条规则来记,但是我们会发现许多特殊情况,例如动词变过去式多为直接加-ed,但辅音字母y结尾的需要变y为i再加ed;feed的过去式是fed,删去了一个字母;甚至put等动词的过去式没有任何变化。
这些语法特例,没法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也没法总结成可以大规模扩展使用的规则,在多次接触之后,仍不能掌握时,就只能专门想办法去记忆。例如每见到一个特殊情况,就随时记录下来,再把相同的例子整理在一起,逐渐地,在特殊情况中也能发现规律。
创设实际情景
明确基本概念,也牢记特殊情况了,但是用的时候还是经常用错怎么办呢?首先大可不必惊慌,这是正常现象。要想随时脱口而出正确的句子,那必定是已然烂熟于心的,因此最后的突破点在于多用。有些语法知识,能成规则,更多需要的是理解,比如说时态语态的格式、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的用法、从句的引导词等等。这些语法知识,在积累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以后,就能够被总结成规则,然后把规则扩展到新的学习和应用场景中去。经常去使用,才能发现某一语法点最合适的情境是什么、应该怎样使用。
注重思维导图
在这里强调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想提醒大家注意知识的“逻辑”,当我们顺着思维导图来学习语法知识的时候,其实就是顺着这个语法的逻辑,从它的基础,到核心,到拓展,帮助我们系统地来理解某个语法知识。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给不同的语法知识分类,让我们能够比较有条理、有逻辑地去学习语法知识,少耗费时间做无用功。
英语语法学得好不好,主要不是看你读了多少语法书,记了多少条语法规则,而是要看你在实践中能否正确掌握所学的这些语法规则——能听懂、说得好、写得好、理解得好、翻译得准确。要达到这个地步,除了在必要的语法理论指导下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以外,是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的。
语法是一种能力。能让你清晰有效地向周围世界传达你的的想法和观点。
工作的需要。工作当中不管是与商家合作还是与客户交流,句子的使用得当那是相当重要,可不像在日常生活中或这家里。
人际交往的需要。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评判一个人,除了外在形象外,还有就是表达能力了。如果你说出的话表达不清楚,逻辑条理不清,那个人形象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受到轻视。
上面这些也许你不是时常体会到,但当参加英语考试如高考、大学四六级、雅思托福和BEC等时,如果你语法不好,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时你就会很明显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短板。这个大家肯定深有体会。
所以,语法作为一门语言的规则,他是你行文表达的基础,不然市面上也不会有那么英语大咖出的语法书及语法课程,所以学英语的小粉丝们必须重视!
我是正题
关于语法知识,我会出一个专题,这个专题主要是我学习的笔记,我打算把它分享给大家,也当做我再复习一遍吧!我们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下面就是第1期,Here we go !(其实以及发了很多期,这期是补发的,哈哈)
语法总则:任何一个句子一定由主语(S)及动词(V)组成
例1. John works hard.
约翰工作很努力。John为主语(S),work为动词(V);(hard这里为副词,修饰work的状态)。
例2. He plays the piano well.
他钢琴弹得很好。He为主语(S),play为动词(V)做谓语;(the piano为宾语,well修饰play的状态)
有时主语可以省略,从而形成祈使句。祈使句句首一定为原型动词,之前省略了You should.
例1. Be quiet.= (You should) be quiet.
例2. Work hard.=(you should ) work hard.
有时主语和谓语可以省略,从而形成感叹句
例:what a stupid boy ( he is )
例2:what a silly thing ( you have done )
一直以来都是值得争议的话题.
背单词的人很多,练习口语的比比皆是.
而研究语法的人,却鲜少.
是因为语法不重要吗?
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坚实的语法是英语水平进阶的充分必要条件.
但现实情况是,
不少人对语法学习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甚至忽视语法学习~
有这样的观点不绝于耳:语法是不需要专门进行学习的. 我们只需要大量输入,进行“浸泡式”学习,就会有“语感”,语法会自然内化,一切发生得如此和谐自然,毫不费力. 你看欧美国家的人没有学习语法,不是也能说出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吗?
以上观点其实存在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儿童学习母语和成年人学习外语是相同的概念吗?
2. 欧美国家的学生真的不用学习语法吗?
在语言学上有个子集原则(Subset Principle)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
儿童在刚开始学习母语时经常会造出错误的语法结构, 比如 Who is her 这样的句子. 但这种语法错误在成年人的语言里是接触不到的, 只接触到结构正确的正面语料,而接触不到错误的负面语料. 经过一段时间后,儿童就会自动放弃错误的结构,接受正确的结构.
语言学家对加拿大的沉浸式课堂进行研究之后发现: 外语学习者即使接触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仍然会犯很多语法错误,比如时态和单复数问题等.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法一定是要专门学习的,靠大量输入培养起来的所谓“语感”往往并不靠谱.
2. 【语法不好会有什么后果?】
语法不好对英语学习带来的副作用是隐性和全方位的,它可能不会像听力和阅读表现得那么明显,但却会制约听说读写的全面提升.
拿阅读举例,不少人会碰到“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句子就是读不懂”的情况,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语法不好. 如果比较结构没学好,“ He can no more drive than I.“ 这个很简单的句子可能都理解不了。
再比如:
1.He is a gentleman, who never breaks his word.
2.He is a gentleman who never breaks his word.
上面这两个句子,你能读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第一个句子的意思是“他是个君子,从不食言”; 第二个句子的意思则是“他是个从不食言的君子”。这就是限制性从句和非限制性从句的区别.
应该怎样学语法?语法,并不只是纸面的规则,更不只是记忆法则.
它包含两个方面:形式以及意义.
形式就是上文提到的语法规则,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应该用 have been doing,情态动词后面应该用动词原形. 但大部分语法书以及课堂教学都停留在这一点而没有更多的延伸.
在熟悉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加重要的是掌握每个规则的含义,比如 will be doing 用来表示礼貌地询问他人的计划,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使用它.
而单纯看语法书或者上语法课,显然是是不够的. 这些最多能告诉你语法的规则,但每个规则背后的含义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真正读懂.
所以,学习语法的具体思路是:
阅读语法书学习基本语法规则;
在阅读中重现语法规则,
结合语境来理解规则的含义;
回顾语法规则,查缺补漏.
举个小例
在小编接触的学员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科优势都是相当牢固,并且多数是在小学期间形成的。这和小学期间养成听说读写练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当然和语法的关联也是密切相关!
很多学生英语启蒙较早,小四小五阶段就已经学完了新概念,但是在小升初真题测试中却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经过能力测评不难发现孩子们的语法点并不扎实,甚至一些初中的孩子对于6大词性、4大基本时态也经常混淆不清, 以至于后续无论怎样精讲阅读,哪怕上课认真听,课后还是无法高效吸收,原因就在于语法基础不扎实、无法较好地理解文章结构. 于是上再多的难度英语也无法真正地提升. 所以扎实的语法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关于语法的演讲
You're telling a friend an amazing story, and you just get to the best part when suddenly he interrupts, ”The alien and I,“ not ”Me and the alien.“
你正在给朋友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刚讲到最精彩的部分时,他突然打断了你说: 应该是“外星人和我” 而不是“我和外星人”。
Most of us would probably be annoyed, but aside from the rude interruption, does your friend have a point? Was your sentence actually grammatically incorrect?
许多人都会对这种行为感到反感,先抛开无礼的打断不谈,来想一下你朋友说的有道理吗? 你说的这句话从语法上讲 真的是错的吗?
And if he still understood it, why does it even matt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nguistics, grammar is a set of patterns for how words are put together to form phrases or clauses, whether spoken or in writing.
要是他依旧能理解你的意思,那么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法就是一系列规则,教你怎样在口语和写作中用单词构成短语和句子。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patterns. In English, the subject normally comes first, followed by the verb, and then the object, while in Japanese and many other languages, the order is subject, object, verb.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规则。比如在英语中,主语通常放在最前面,谓语动词跟在主语后面,宾语则放在最后,而在日语和其他许多语言中,顺序却变成了主语、宾语和谓语动词。
Some scholars have tried to identify patterns common to all languages, but apart from some basic features, like having nouns or verbs, few of these so-called linguistic universals have been found.
一些学者尝试找到适用于所有语言的规则,但是除了一些基本的属性,比如所有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所谓的语言上的共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And while any language needs consistent patterns to function, the study of these patterns opens up an ongoing debate between two positions known as prescriptivism and descriptivism.
尽管所有语言都得按照一套固定的规则来,但有两方观点在这些规则的研究上始终争论不休,即规定主义和描写主义 。
Grossly simplified, prescriptivists think a given language should follow consistent rules, while descriptivists see variation and adaptation as a natural and necessary part of language. For much of history, the vast majority of language was spoken. But as people became more interconnected and writing gained importance, written language was standardized to allow broader communication and ensure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of a realm could understand each other.
简单来说,规定主义认为一门既定的语言要遵循固定的规则,而描写主义则认为变化和调整是语言正常且必要的一部分。绝大多数语言在其大部分历史时期中都是用于口头的交流,不过随着人们相互之间联系的增多,书写的地位开始提升,于是书面语开始规范化以适用于更为广泛的交流,同时也确保了不同地方的人能够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In many languages, this standard form came to be considered the only proper one, despite being derived from just one of many spoken varieties, usually that of the people in power. Language purists worked to establish and propagate this standard by detailing a set of rules that reflected the established grammar of their times. And rules for written grammar were applied to spoken language, as well.
对于大多数语言而言,这一标准形式被认为是唯一合适的,但实际上它却是从众多不同的口语形式中脱颖而出且通常情况下来自掌权的一方。通过将那个时代已有的一系列语法规则详尽记录下来,语言纯粹主义者们开始建立并传播这一标准。
Speech patterns that deviated from the written rules were considered corruptions, or signs of low social status, and many people who had grown up speaking in these ways were forced to adopt the standardized form.
书面语言所涉及的语法同样也适用于口语,而那些偏离了书面语语法的口语则被认为是错误的,或者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表现。于是许多从小就按照这一规则说话的人,被迫开始接受标准的语法规则。
More recently, however, linguists have understood that speech is a separate phenomenon from writing with its own regularities and patterns. Most of us learn to speak at such an early age that we don't even remember it.
直到最近,语言学家才意识到口语和书面语完全是两码事。口语有它自己的规律性和模式,在我们还不能记事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说话了,那个时候更多是通过下意识的行为来构建说话技能,而不是记住那些规则。
We form our spoken repertoire through unconscious habits, not memorized rules. And because speech also uses mood and intonation for meaning, its structure is often more flexible,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speakers and listeners.
由于口语也会用到语气和语调来传达意思,所以它的结构更加地多样化,会根据说话者和听者的需求进行调整。
This could mean avoiding complex clauses that are hard to parse in real time, making changes to avoid awkward pronounciation, or removing sounds to make speech faster. The linguistic approach that tries to understand and map such differences without dictating correct ones is known as descriptivism. Rather than deciding how language should be used, it describes how people actually use it, and tracks the innovations they come up with in the process.
这就意味着在说话时应该避免一些难以理解的复杂句子,做出适当调整避免一些尴尬的发音,或是通过略读让语速加快。尝试去理解和比对语法上的这些差异,却不定义对错的语言学方法被称为描写主义,相比于决定该如何使用语言,描写主义更倾向于叙述人们实际上是怎样使用语言的,并追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方法。
But while the debate between prescriptivism and descriptivism continues, the two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At its best, prescriptivism is useful for informing people about the most common established patterns at a given point in time.
尽管描写主义和规定主义之间的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它们二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规定主义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告诉人们最为通用的确定模式 。
This is important, not only for formal contexts, but it also makes communication easier between non-native speak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这一点不仅在正式场合很重要,也使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非母语人士交流起来更加容易。
Descriptivism, on the other hand, gives us insight into how our minds work and the instinctive ways in which we structure our view of the world.
另一方面,描写主义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本能地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Ultimately, grammar is best thought of as a set of linguistic habits that are constantly being negotiated and reinvented by the entire group of language users.
从根本上说,语法顶多被认为是一系列不断被所有的语言使用者争论和改造的语言习惯。
Like language itself, it's a wonderful and complex fabric woven through the contributions of speakers and listeners, writers and readers, prescriptivists and descriptivists, from both near and far.
就像语言本身,像一匹精美复杂的布,经由从古至今的说话者和听众、作者和读者、规定主义者和描写主义者们的共同努力编织而成 。
分数重要吗?_小学作文
分数重要吗?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很长时间,不过,我觉得,分数有时重要,有时不重要。
前几天,我和妈妈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奥运比赛。我们看的是射击比赛,有的选手因为比别人高几环而获得奖牌,有的选手则因为分数太低而无缘奖牌……这时,妈妈发话了:“王健啊,你看人家分数高的拿到了奖牌,分数低的就被淘汰,你看分数重不重要?”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这种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重要的是他们这种敢于拼搏的勇气!分数不重要!”妈妈听了,顿时哑口无言。
还有一次期末考试,我考试考砸了,没有进前三十名,我在家大哭了一场。妈妈走过来,劝我说:“好了,别哭了,这回你知道分数的重要性了吧?”我大吼一声:“不重要!”吓得妈妈差点跳了起来。“为什么?”妈妈疑惑地问。“不为什么,”我滔滔不绝地说,“因为考试本来就很没意思,而考试时只要那个人努力了,考的好不好也没关系!”我的一席话把妈妈说地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我见了,破涕为笑。
不过,分数有时也是重要的。我的邻居方伯伯和楼上的潘伯伯,他们都在一个单位工作,可是每月发工资的时候潘伯伯总是比方伯伯多领一千多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潘伯伯和方伯伯考公务员的时候,潘伯伯的分数达到了标准以上,而且他也觉得分数差不多够了,于是,他当上了公务员。那方伯伯呢?他虽然只差几分就考上了公务员,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月1000元、一年1元的.巨额,就因为这几分而消失了……由此可见,分数是重要的。
还有,我听妈妈讲过,有一个初中生,他学习非常认真,上课也认真听讲,作业也认真完成。终于有一天,要考大学了,这个初中生考试的时候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可就在他正在写一道应用题时,忘记写上末尾的一个句号,就以0.1分的差距与名牌大学失之交臂……我听了,深有感触,想到:“0.1分就与名牌大学失之交臂,而且也不能通融,并且还要一千多元才能进入这所学校,看来分数有时真的很重要!”
分数的重要性有利也有弊,而有些人只会盲目地追求它的“利”,不会注意、小心它的“弊”,所以这些人以后不会有所作为。只有那些正确使用、了解它的人,才会真正的获得成功!
阅读精选(1):
感情里的“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
中国人讲究“门当户对”。但“门当户对”真的是那么重要吗?在感情里,是的。但这种旧观念不应只反映在物质上,它更多的是涉及到恋爱双方的精神层面的匹配。而感情幸福与否,最终也是体此刻双方在心理上是否平等。这是“门当户对”在感情里的重要性。若一方自傲一方自卑,如此不对等的感情,即便是物质上门当户对了,精神上也无法做到般配。
物质上门当户对的感情阻碍更少
首先,我们“肤浅”地谈一下大家日常理解的门当户对。
老一辈常说,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但是不可否认,门当户对的两个家庭出来的男女,在感情路上会更容易牵手走下去。他们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长辈的不认可、他人的非议等)会更少,所以在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分歧会更加少。
所以门当户对就是最好了吗?门当户对是婚姻幸福的基础,却是感情发生的绊脚石,如果两个家庭背景相当,财富相当,学识和潜力相当,相貌相当的人在一齐了不管你们多恩爱,如何厮守一生,是不会被写进书里、被当做感情来传颂。
因为这世上的人大多都是遵循这个原则。这也是为什么普天下的大多数的人,年轻时都会做“薛仁贵这样的穷小子最后娶了相府三千金”、“灰姑娘这样普通的姑娘最后嫁给了集财富和权利于一身的王子”的梦。
故事所呈现的重点,是要让男人正直勇敢,让女人勤劳善良,然后就会有一位相府千金嫁给你或者一位王子娶你,然后大部分人就会不自觉的往自己身上套,觉得自己正直勇敢,勤劳善良,所以必须会娶到心目中的女神,或者嫁给心目中的男神。
当然长大后,他们就发现自己被骗了,正直勇敢有担当不必须能够娶到相府千金,因为可能他们连见到相府千金的机会都没有,勤劳善良也不必须会有位王子来娶你,因为你压根就碰不到他。
然后大多数人就服从了门当户对的思想,认为只有两个人家庭背景,学识,潜力,地位等等外界因素相当,在一齐才能够幸福,把起初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收起来,安稳的找个人过日子。当然最后不忘记感慨一句,真爱就像鬼一样,谁都听说过没见过。
但……精神层面上门当户对的感情更深刻
有些人说,很多家庭差异巨大的两人,在一齐也很幸福啊。除了在外在条件上门当户对,在其他方面,能够门当户对吗?
这个故事可能在很多地方发生过很多次。一个穷小子和一个家里条件小康的女孩在一齐。身边的朋友都不看好,女方家里人强烈反对。甚至连男人心里都忐忑不安。只有那个女孩,坚定地对他说,我觉得你很好,我觉得我们能够在一齐,我相信你。最终,就在大家都认定他们不可能的时候,他们在一齐了。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不是两个人差异的巨大但最后走在了一齐,而是在所有人都不相信男孩的时候,女孩的父母,他的朋友,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在相信他,那就是女孩。
而且看着他们一路走来,女孩从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从不因为自己的条件优于对方,就觉得男人做什么都是就应的,就觉得自己嫁给了男孩是自己亏了。
很多人总是想要对等的感情,她有样貌,那么他就要有足够的财富来匹配她的样貌,不然他就要对她足够好,把她供到天上去,来弥补他欠缺的那部分。
所以很多穷小子和公主结婚以后,都不忘记补上一章,他之后透过自己的努力,飞黄腾达了,最后让自己的女人过上了好日子。
其实两个人在一齐,没必要和别人交代,最终两个人的物质条件怎样样或者必须要贴合世俗的要求。为什么会有最后一章?那是要证明,穷小子是一个在一群丑小鸭里的白天鹅,富家女眼光独到,一下子就挑中他了。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很世俗?是的,最终,谁都不能脱离,凭借两个人或者两个家庭的外在条件评价两个人的感情。
而感情幸福的最终关键是精神层面上的般配
很多人爱上一个人,都会自动变得卑微,对方莫名其妙的就被捧到了天上,被捧的享受这种感觉,忘乎所以,觉得理所当然,捧人的短时间享受被虐待的快感,还美其名曰自己这是在爱,时间长了就忍受不了,爆发出来,当最后闹到分手的一步,都不明白始作俑者是谁。
其实就是长期的地位不对等造成的。
梁山伯和祝英台,薛仁贵和王宝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与灰姑娘,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这些感情故事其实都是一个模式,无非两人家庭背景差异巨大,被世俗的眼光所阻,他们或者打破了世俗规则,成就一段佳话,或者被世俗规则打败,成就一段凄美的感情。
那些被人们歌颂的那些感情故事,仅仅只是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差异巨大,但他们本身却是很般配的,比方说男的能够没地位,但必须要有才华,正直勇敢有担当,女的能够不是闭月羞花,但必须要勤劳善良有气质。
张爱玲说:初见他时,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却是满心欢喜的,因为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不就应是卑微的,也许你的另一半条件没有别人优秀,没别人长的好看,没有别人的学识、地位、财富,很多很多地方都不如别人,但自己既然选取了和对方在一齐,那么你们就是平等的。如果有一方一向觉得自己是施舍了某种恩惠给另外一方,这种心理,到最后只会磨损掉两人的感情。不平等的感情,会让两个人的感情埋下隐患,不明白什么时候,这个隐患会变成炸药包。
每个人的感情都是真挚无价的。没有一个人的感情低于另一个人之说。两情相悦是感情产生的基础,但如果想长久的维持下去,务必建立在大家是平等的这个平台上。
感情,只有两个字。门当户对,亦只需两颗心。
阅读精选(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婚姻中讲究门当户的观念好像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30、40年代的爷爷奶奶辈们来说,还是务必讲究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的。门当户对重要吗?在某项调查中,支持、反对的票数分别是25507、4223.我比较倾向于,婚姻的确需要“门当户对”.但这种婚姻,不是只有“门当户对”而没有感情。门当户对,首先是家庭文化,其次才是经济条件。因为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同,也就造成将来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和处事观点不同,这些看法和观点成为一个人或是一家人的习惯,这种习惯是很难很难改变的。就像你不喜欢做某件事情,相信很少有人能够勉强得了你。只有两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生活方式一样,才会很融洽地生活在一齐,要是相差太远,再好的感情也是会被这些琐碎的事情冲淡的。那门当户对重要吗?
也有人认为,婚姻不需要“门当户对”.以为真爱能够冲破一切枷锁,学历、财富、相貌……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重要。只要心灵相通,相爱的两个人就能够幸福地在一齐!但他们忽略了一点,真爱或者说感情,并不是婚姻的全部。感情能够不门当户对,但婚姻不行。婚姻是什么?是生活。生活是什么?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恋爱时有多么轰轰烈烈又怎样,生活终归是要归于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正的生活。光有精神上的感情是添不饱肚皮的,说女人势力,不如说社会现实。没有必须的基础,你拿什么给予你的爱人?用一句话结束这个话题:以婚姻为目的的感情需要门当户对。
婚姻需要门当户对吗
古人说的“门当户对”有其合理性。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家庭氛围、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持续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持续持久的生命力。那婚姻需要门当户对吗?
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在一般状况下来说,道理上确实贴合社会所处的现实环境。但是在某些特殊状况下,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反而会把真正的缘分永远地天壤相隔开来。
门当户对新解“门当户对旧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适合结亲。潘霄纯认为在如今的礼貌社会,这种践踏现代礼貌的封建等级制度必然是要破除。所谓门当户对,是指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有共同的高度,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的相互认同,在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上的相似。旧时认为这样有共同语言的夫妻更容易步入幸福美满的婚姻。”
★ 离职证明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