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孟郊集,读孟郊集贯休,读孟郊集的意思,读孟郊集赏析(共含1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新年旺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孟郊集,读孟郊集贯休,读孟郊集的意思,读孟郊集赏析 -诗词大全
读孟郊集作者:贯休 朝代:唐 体裁:五律 东野子何之,诗人始见诗。清刳霜雪髓,吟动鬼神司。
举世言多媚,无人师此师。因知吾道后,冷淡亦如斯。
读张碧集,读张碧集孟郊,读张碧集的意思,读张碧集赏析 -诗词大全
读张碧集作者:孟郊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
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
读孟郊诗二首,读孟郊诗二首苏轼,读孟郊诗二首的意思,读孟郊诗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读孟郊诗二首作者:苏轼 朝代: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
诗痉胃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
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
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
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读《杜工部集》二首,读《杜工部集》二首贯休,读《杜工部集》二首的意思,读《杜工部集》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读《杜工部集》二首作者:贯休 朝代:唐 造化拾无遗,唯应杜甫诗。岂非玄域橐,夺得古人旗。
日月精华薄,山川气概卑。古今吟不尽,惆怅不同时。
甫也道亦丧,孤身出蜀城。彩毫终不撅,白雪更能轻。
命薄相如命,名齐李白名。不知耒阳令,何以葬先生。
读《邮票集》有感
这是一本十分美好的画册,能够让我们窥探见时间上形形色色的东西,是一个个繁华富丽的景象,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增进了我们的见识,启发了我们的`写作,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畅快。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地就给陶醉了……
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各种动画人物,有各种学习图像,有各种娱乐活动……你看,这里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浮现在我的面前,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母亲的每一份关爱,运动员的每一滴汗水。其中最令人陶醉的是那张奥运邮票。
看着着张奥运邮票,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位位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取得的胜利,为中国夺得了一次次荣耀,这也是和他们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呀!
我国著名的跨栏运动员刘翔,他的成功不仅有教练的功劳,更重要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奥运精神;举世闻名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它在赛场上一个个强劲有力的扣球为我国取得了荣誉。
这本邮票集……不仅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是我们最佳的精神食粮。
读贾区、贾岛集,读贾区、贾岛集贯休,读贾区、贾岛集的意思,读贾区、贾岛集赏析 -诗词大全
读贾区、贾岛集作者:贯休 朝代:唐 区终不下岛,岛亦不多区。冷格俱无敌,贫根亦似愚。
青云终叹命,白阁久围炉。今日成名者,还堪为尔吁。
读杜牧集,读杜牧集乾隆,读杜牧集的意思,读杜牧集赏析 -诗词大全
读杜牧集作者:乾隆 朝代:清 茂学本工文,清辞每出群。
虽称有奇节,未觉副高闻。
锦字常悬壁,朱楼喜梦云。
所输老杜者,一饭不忘君。
杜诗韩集愁来读①,
似倩麻姑痒处搔②。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③。
【注释】
①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②倩(qiàn):请人代做。 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④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白话译文】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创作背景】
杜牧的《读韩杜集》创作于晚唐(公元803-852年),由于对杜甫、韩愈的.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杜牧写下这首《读韩杜集》,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
【赏析】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
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
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诗中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而后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诗后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拓展阅读:杜牧简要生平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祖父杜佑为唐朝宰相。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
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唐文宗大和二年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十月起历任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宣歙观察使崔郸及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
武宗时,会昌二年(842)以后,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
宣宗时,大中三年(849),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
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在这个学期我读完了《新月集》,以前只是听说过却没有真正的去接触,《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着名的儿童散文诗集,也是他众多散文诗的第一本。
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孩子的天使”。《新月集》里的诗看起来像一个个零散的故事,但是将它们串联起来,便共同展现了泰戈尔一颗纯真的童心。泰戈尔用天真稚嫩的孩童语言,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写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烈地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总之,泰戈尔把“爱”当作了人类的理想,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
诗中儿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充满哲理的艺术思想,一是他非凡的想象力。
《新月集》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是大海与他们游戏,为他们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们最初的微笑。他们是人,也是“神”。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们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们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些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
重读泰戈尔的《新月集》,倍感童心的美,我在抖音诗书朗读这部泰戈尔专为孩子们所做的诗集,不只在于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童心的美,更在于我自己读来欢心,感觉美的深刻,似又回到我童年的时光里,重温我对世界最初的爱意。
这部《新月集》从孩童的心境出发,深刻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美好幻想,以及他们对于世界最初的纯洁之爱。对于孩子无小事,孩子心灵之美就是世界上最天然的美,怎忍心去破坏,唯有呵护他们幼小唯美的心,才是教育的出发点。让孩子的心自然更自然一些,让孩子体会他们与自然最接近的灵魂,也许父母只去欣赏就够了,父母也是因此而欢心,他们生出这样一个美的灵魂,不负爱的嘱托,让美继续在世界上绵延。
这部诗集取材都是孩子的日常言行,把孩子的心事表达的感情真挚,在有些大人也许会认为他们是胡言乱语,行为怪异,不懂世事,也许原本就没有世事,那只是成人不可遏制的欲望形成的标准,与真正的美也是渐行渐远的,所以成人感觉孩子这个真正美的化身却成了赝品。这部诗集会让我们看到孩子那美好的心灵,引导人们教子既不暴躁也不溺爱。
在迎接我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与丈夫也是万分高兴,但他也会让我们徒增一些烦恼,原因大概就是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孩子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为此我阅读收藏了几本关于教子的书,只是再好的说教教程也比不了《新月集》,随着孩子的成长,让我一天一天的感觉到,教子没有标准的方法,教子只是一种耐心的发现,耐心的引导,发现孩子的美,发现孩子的长处,引导孩子保管好美好的心灵,帮助孩子发展长处立于世界之上。
我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从先秦时期的百花齐放到大一统时期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我们很有必要静下心来读读前人留给我们的经典。
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写的是贾、林二人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西游记》是我国最富盛名的神魔小说,《三国演义》是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示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水浒传》是以北宋农民起义为背景描写了一百零八条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这四部小说不管是内容、情节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堪称是中国小说最高的成就。就个人喜好而言,我更喜欢《水浒传》,因为在《水浒传》中我看到了一些农民被逼梁山的无奈,也看到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黑暗与腐朽。另外,虽然这些故事发生在九百多年的北宋,但是对比古今,在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伴随着历史足迹一直走到了今天。
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大,这在封建社会时期表现更为突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国家由两大阶级构成。即以官府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和以农民为代表的被统治阶级。这两种不同的阶级属性导致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需求与心理认同有着巨大的差异。统治阶级要誓死捍卫它们已得的权和利,它他们不允许任何对他们构成威胁的人或物存在,甚至可以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而广大的农民却要求很简单,”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只要这些最简单的要求得到满足,他们便”安分守己“,否则他们便会显示出强大的破坏力量。所以说”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理解的非常透彻,但几百年之后的宋徽宗却置之不理。在《水浒传》中就记载了许多被逼无奈从而落草为寇的英雄:
梁山聚义,首先的从”东溪庄上,聚义汉翻作强人;石碣村中,打鱼船权为战舰“说起。当时有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送上东京,给他丈人蔡太师庆当做寿辰礼物。要知道在北宋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专制国家,普通百姓都是非常贫穷的,而梁中书却搜刮了那么多民脂民膏。然而这些不义之财却被晁盖等一伙人给劫取了,他们这样做即为梁山聚义弄的了资本但同时也把自己逼入了替天行道的绝路,苦的却是那忠心耿耿的青面兽杨志啊。
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
本节记载了绰号叫做双尾蝎的解宝与绰号唤做两头蛇的解珍共同打得一只老虎,本想拿去官府领赏,但是老虎却滚进了毛太公的庄园中。毛太公仗着自己的女婿在县衙做官,便将老虎据为己有,并且不由分说将这两兄弟痛打后押入大牢,而后贿赂包节级准备要其性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表姐绰号叫母大虫的顾大嫂哪有不救之理啊。就这样,大牢的的门被他们强行打开了,随着包节级人头落地,这群人也就走上了那条不归路。
像这样的事例在本书中还有很多,这些都反映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理。其实农民及广大的无产阶级是天底下最可爱的人,在他们的骨子里没有叛乱只有被迫的反抗。他们就像弹簧,外界对它施加多大的力,它一定会反弹多大的力。我国古代发生过很多农民起义,有的直接推翻当朝统治,有的则动摇了统治者的根基,由此我们甚至可以总结出农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夏桀王将自己比作太阳,由于其残暴导致成千上万个后羿出来反他;秦朝从开国到灭亡仅仅经历了两个皇帝,同样是残暴,导致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隋炀帝把黎明百姓当做供自己娱乐的工具,最后身首异处。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共同验证了周立波的一句话:当农民的生存受到威胁时,是一定会出大问题的。
反观我国近现代,农民的作用从未减弱。近代的中国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统治腐朽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广大的人民群众饱受煎熬。为此,一些觉醒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运动。从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到学习先进制度的戊戌变法,再到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这一些列的运动都失败了,其失败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所以说农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了多次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从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市场经济的实行,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而现在农民的生存需要不仅仅只是土地。最近几年物价不断上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紧张,教育及医疗卫生的费用高的惊人,住房不是用来住却用来炒,普通百姓的生命在权势面前显得卑微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冲击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将会变得不稳定。当然我们的政府在不断的改善民生问题,但”路曼曼其修远兮“,面对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政府还得努力啊。
奸臣当道 残害忠良
《水浒传》虽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不过里面的108将只有部分是正儿八经的正宗农民,其他的都不是,晃盖不是宋江也不是。其中大部分人都做过朝廷命官如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病关索杨雄、霹雳火秦明等等,有的甚至是将门之后如青面兽杨志、双鞭呼延灼、小旋风柴进等等。这些人和地地道道的农民有着很大的差别,由于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在骨子里是看不起草寇、盗贼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放弃自己高贵的身份。但是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里,下级只有服从。可是奸臣当道,让那些真正有理想有抱负、想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人之士成为了阶下囚。在《水浒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水浒传》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若要衙内病好,只除教太尉得知,害了林冲性命,方能够得他老婆和衙内在一处,这病便得好。若不如此,已定送了衙内性命……“
林冲的爱人被高衙内看中,以致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高俅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拔掉林冲这颗眼中钉尽然三番四次想置他于死地。由于林冲性格中存在着软弱性,导致自己被逼绝境。如果我们把林冲的妻子太漂亮作为让他蒙受冤屈的理由,那小旋风柴进的遭遇呢?堂堂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嫡派子孙,并且在陈桥兵变中有功劳,宋太祖敕赐了丹书铁券,但最后还是被高唐州知府高廉打入大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叔叔有着巨大的家产。此外还有像秦明、呼延灼、大刀关胜等人都是因为自己一身本事,想忠心报国却被奸臣排挤不得重用。试想一下,当初如果应了关胜要求给他三万兵马,还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吗?如果玉麒麟卢俊义当年不被童贯排挤,那边关的辽兵还会如此嚣张吗?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列举许许多多被奸臣排挤不得重用的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就是由天大的本事也没有施展的空间啊。可以说两宋时期,虽然内忧外患让统治者为之担忧,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却报国无门啊。就拿抗金将领岳飞来说吧,他同样是被奸佞陷害。试问,像他们这样为了国家的安危可以不惜一切的人怎么会做出通敌叛国的事情啊。再说以他们这样一个报国的赤子之心怎么与那些奸诈的小人斗啊。如果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么一个忠诚的武将和一个奸佞的文官斗呢,胜利的一定是后者。想那些常年在外守护自己祖国的英雄没有死在敌人的剑下却死与同僚的迫害,那是多么的凄凉啊。
这一切都以成为历史,我们缅怀过去,同样我们寄希望与未来。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脑中沉积很久的问题又闪了出来。我国现在已经结束了封建社会,步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存在奸臣当道、残害忠良之说,但是不合理的问题任然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他同样是人民的好总理。在位期间房价、物价十年如一日,贪官污吏闻风丧胆。想他答记者问时说:准备100口棺材,99口装贪官,1口装自己,那是多么的让人为之振奋啊。但是他却是新中国开国以来唯一没有连任的总理,这不得不让人有一点遗憾啊。这只能说”江山辈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新一届领导人的带领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虽然一些破坏民主与法制的现象还是存在,但是我们相信我国的法治必将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永远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贪赃枉法 万恶的金钱
最近,一位著名史学教授的研究又出新成果:”《水浒》是中国第一反腐名著“。教授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直接迫害农民的是贪官污吏,是高俅一类人物。农民起来反抗,矛头直指贪官,这是理所当然。农民铲除贪官污吏,实现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反贪污、反腐败。《水浒传》虽然情节复杂纷纭,但其主题总离不开一件事——反贪污、反腐败。通过阅读这部名著,我同样有很深的体会。
古往今来,我们对大多数罪犯进行分析,构成他们犯罪的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女人、金钱。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啊,所以美色是很能让人迷失方向的。我们都说红颜祸水,并且有人认为当年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放清军入关。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美女也会起到特别的作用。这本主中也写到了几个英雄好汉因为女人而走上梁山,但更多的是统治者贪赃枉法、万恶的金钱驱使他们,所以金钱比美色的魔力更大。《水浒传》中记载着一些事例:
《水浒传》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都写到了用钱去贿赂牢营的小吏,让他照看身在大牢的好汉。试想一下,一个掌管牢营的小官都这样,难怪那梁中书有那么多的金银珠宝。幸亏林教头得到了柴大官人相助,否则那一百杀威棒下去一定是皮开肉绽。我们可以说这是金钱的魅力,也可以说行贿是种艺术。当然在这些好汉中也有不怕死的,打虎英雄武松便是这样一个人,就算打得遍体鳞伤也坚决不做行贿之事。这是一身正气啊,但是你不做能影响别人吗?一个人的力量能颠倒乾坤吗?那些趾高气昂的贪官污吏照样在这种游戏中游刃有余。
可以说有阶级社会就有贪污贿赂,这一点不管是几千年的古代还是当代;不管是相对民主的西方还是社会主义的东方,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因为它已经根深蒂固了。相比我国古代,我认为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贪污行贿的数量更大、深入的领域更广、形式和方法越来多样化,只是隐蔽性越来越好。我曾经听一个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认真思考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深意。我们想一想,现在哪一个领域是真正的清明?病人看病要向医生送礼、老百姓维权要向当官的送礼、下级干部升官要向上级干部送礼、,找工作要送礼、评职称要送礼,甚至连找个好学校好老师也要送礼,红白喜事就另当别论。虽然都是送礼,我觉得现代人相比古代还缺少了率真。像本书中的那些贿赂者直接把钱扔在桌上,这是何等的豪气。而我们现在呢,信封里面装的不是信,包装盒里面的装不是礼品,并且高科技的使用,让巨额的数目变成一串数字存入银联卡里。这些伎俩看上去是多么的隐秘,殊不知这只是掩耳盗铃的勾当。我们不得不说行贿也是门艺术,这门艺术只有精通它的艺术家能看懂。真是有钱行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啊。
毕竟小说只是文学形式,它成不了历史教科书,书中的内容也是有真有假,但是在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寻找历史的痕迹只是为我们的今天树立一种忧患意识,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
一个没有以”忧患意识“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以”忧患意识“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以”忧患意识“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杜诗韩集愁来读①,
似倩麻姑痒处搔②。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③。
【注释】
①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②倩(qiàn):请人代做。 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④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白话译文】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创作背景】
杜牧的《读韩杜集》创作于晚唐(公元803-852年),由于对杜甫、韩愈的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杜牧写下这首《读韩杜集》,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
【赏析】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
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
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诗中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而后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诗后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拓展阅读:杜牧酒趣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刺史时的的诗作《清明》脍炙人口,早为世人熟知。杜牧在池州主政期间,与酒有关联的趣事多多,今择一而表。
杜牧听说有一位聪明的卖酒姑娘,出口吟联,很有艺趣,便有意来访。一天,他一身书生打扮,随身带着一个年轻衙役打扮成为书童,来到这家酒店。走进店内,见正面堂中有一扇木板虎壁,虎壁正中张挂着一幅水墨《醉八仙》,两旁配上一副对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这是酒店一般通用联。店堂中间摆着四张方桌,上放文房四宝,大概是供那些文人墨客咏诗题联之用。杜牧便在一张空桌旁坐下。这时,只见一个眉清目秀,身穿淡红色衣裳的姑娘,她名叫杏云,从虎壁后面转到杜牧桌前,问道:
先生,初次光临小店,幸甚!幸甚!
杜牧把眼睛向年轻的衙役瞄了一下,示意叫他回话。衙役受过杜牧的教养熏陶,也能咏诗联句,立即上前答话:
姑娘,几番欣闻大名,拜访!拜访!
杏云一听这位“书童”答话、也是对仗的,认为书童有如此口才,主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这倒是求教的好机会。于是又问:“先生,请点美酒佳肴,以助雅兴。”这时,杜牧说了一声:“随便来点什么吧。”杏云原以为他有妙语相对,可他如此出言,莫非此人胸中无才。她细看这位客人,40岁出头,音容严俊,举止端庄,不像花花公子。她边思索边下厨房去取酒菜。
一会儿,杏云一手端着两碟菜,一手持酒壶杯筷来到客人桌前,把两碟菜摆在桌上,放好杯筷说:
一把酒壶手中拿
说完往客人面前一放。书童一边筛酒,一边望着杏云绯红似霞的两颊,顺口说道:
两朵杏花腮边开
★ 孟郊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