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郊唐诗列女操赏析(共含11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减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孟郊唐诗列女操赏析
《列女操》
作者: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释:
1、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2、殉:以死相从。
译文: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
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
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
就象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列女操·孟郊唐诗鉴赏
【原文】
《列女操》
作者: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一说“古井水”)
【注解】:
1、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2、殉:以死相从。
【韵译】: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象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评析】:
该诗是一首陈腐的说教诗,是表彰洁烈自誓的.女子的诗,这种品德是我国古来诗人最乐于吟咏的。在封建社会里,女人出嫁后必须“从夫”,丈夫死后女子必须守节,如果女子守节的“事迹”显著,皇帝还会给予褒奖,树贞节牌坊。这一套封建礼教曾使多少妇女在落寞痛苦中死去,她们为了所谓的“贞节”付出了多少代价啊。这首诗宣扬的就是这种礼教,丧夫之妇心如古井之水难道是可能的么?她们的痛苦,但在当时谁能理解呢?她们敢表露痛苦的心情么?
本诗在写作艺术上有可借鉴处,题目中的“操”是琴曲名,也是诗题的一种。大多是用他物起兴本意。此诗以梧桐的偕老,鸳鸯的双死,兴起贞妇的殉夫,变应如此。结句再用井水不波来比喻守节不嫁,又是诗中的比体。
【点评】:
这是一首宣扬“贞节”的诗。此诗借妇女之口,表达了其对丈夫的忠贞不二,心静如止水。
诗的前两句用“鸳鸯”、“梧桐”两个独特的意象来比喻烈女对爱情的忠贞。古老的梧桐彼此相守,直到枯死;美丽的鸳鸯鸟成双成对相伴终身。以此作比,贴切自然。诗的后四句写女子在丈夫死后,在孤独寂寞中坐等生命的终结,以丧夫之妇的口吻,直抒胸臆,喊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
孟郊唐诗《列女操》鉴赏
【作者简介】孟郊(751年—8),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列女操》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此诗通过描述一位女子对丈夫忠贞的表白,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节操高尚的烈女。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全诗对仗工整,比喻得当,行文流畅,朗朗上口。
《列女操》
作者: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解:
1、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2、殉:以死相从。
3、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苏州。及过中年,始中进士,五十岁应东都选,授溧阳尉,以吟诗废务,被罚半俸。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判官,定居洛阳。郑馀庆移镇兴元军,任为参军。赴镇途中暴疾而卒。其为诗惨淡经营,苦心孤诣,多穷愁之词,即苏轼所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属苦吟诗派,继承杜甫而别开蹊径。
翻译: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
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
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
就象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注释】:
①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②殉:以死相从。
【译文】: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象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列女操,列女操孟郊,列女操的意思,列女操赏析 -诗词大全
列女操作者:孟郊 朝代:唐 体裁:五言乐府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注释】 ①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②殉:以死相从。【译文】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象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赏析】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唐诗列女操
《列女操》由孟郊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列女操》
作者: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一说“古井水”)
【注解】:
1、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2、殉:以死相从。
【韵译】: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象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评析】:
该诗是一首陈腐的说教诗,是表彰洁烈自誓的女子的诗,这种品德是我国古来诗人最乐于吟咏的。在封建社会里,女人出嫁后必须“从夫”,丈夫死后女子必须守节,如果女子守节的“事迹”显著,皇帝还会给予褒奖,树贞节牌坊。这一套封建礼教曾使多少妇女在落寞痛苦中死去,她们为了所谓的“贞节”付出了多少代价啊。这首诗宣扬的就是这种礼教,丧夫之妇心如古井之水难道是可能的么?她们的痛苦,但在当时谁能理解呢?她们敢表露痛苦的心情么?
本诗在写作艺术上有可借鉴处,题目中的“操”是琴曲名,也是诗题的一种。大多是用他物起兴本意。此诗以梧桐的偕老,鸳鸯的双死,兴起贞妇的殉夫,变应如此。结句再用井水不波来比喻守节不嫁,又是诗中的比体。
【点评】:
这是一首宣扬“贞节”的诗。此诗借妇女之口,表达了其对丈夫的忠贞不二,心静如止水。
诗的前两句用“鸳鸯”、“梧桐”两个独特的意象来比喻烈女对爱情的忠贞。古老的梧桐彼此相守,直到枯死;美丽的鸳鸯鸟成双成对相伴终身。以此作比,贴切自然。诗的'后四句写女子在丈夫死后,在孤独寂寞中坐等生命的终结,以丧夫之妇的口吻,直抒胸臆,喊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
【作者介绍】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郊岛”】
中唐诗人孟郊、贾岛的合称。孟郊比贾岛大28岁,是贾岛的前辈诗人。但他们都是遭际不遇,官职卑微,一生穷困,一生苦吟。 孟郊“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送卢郎中汀》);贾岛“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相传他“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他们又都是韩愈的诗友。韩愈对他们的诗也都很赞赏,说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荐士》),贾岛诗“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但重视郊较过于岛。郊、岛二人偶有诗相投赠,在当时并不齐名。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孟郊为“清奇僻苦主”,贾岛则为“清奇雅正”的升堂七人之一。宋代欧阳修始以两人并举,谓“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气”(《书梅圣俞稿后》),苏轼有“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之论。二家诗“清奇”“悲愁”,造语刻炼,白描不用词藻,是共同之处。但孟郊诗以五古为主,不作律诗;贾岛诗以五律为主,古体较少;孟郊对社会生活观察较广,感情较深,有关心国事民生的作品;贾岛则生活较窄,对世事较冷淡,一味枯寂幽峭,情调凄黯,是不同之处。潘德舆以为“郊岛并称,岛非郊匹,人谓寒瘦,郊并不寒也”(《养一斋诗话》)。此论有代表性。但贾岛对后来的影响大于孟郊:晚唐五代被诗论家称为“贾岛时代”(闻一多《贾岛》),宋代“九僧”、“四灵”,明代“竟陵派”,清代“浙派”,学贾岛成为流派;学孟郊的只是个别的诗人。
《列女操》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关于列女操的诗文赏析
《列女操》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列女操作品赏析【注解】:
1、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2、殉:以死相从。
【简析】:
孟郊的诗用韩愈的话为“神施鬼没,间见层出”,即所谓讲究艺术构思。
【评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
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
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
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
的,应予批判。
孟郊《列女操》全诗翻译及简析
【诗人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苏州。及过中年,始中进士,五十岁应东都选,授溧阳尉,以吟诗废务,被罚半俸。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判官,定居洛阳。郑馀庆移镇兴元军,任为参军。赴镇途中暴疾而卒。其为诗惨淡经营,苦心孤诣,多穷愁之词,即苏轼所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属苦吟诗派,继承杜甫而别开蹊径。
列女操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释】
①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②殉:以死相从。
【简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游子吟·孟郊唐诗赏析
【原文】
《游子吟⑴ 》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谁言寸草心⑸,报得三春晖⑹!
【注解】:
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言:说。寸草:萱草。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讲解】: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
次联,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 “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尾联,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冰心也在诗里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和真切情意。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着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深。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爱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总之,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千百年来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引起了万千游子的共鸣。
【点评】:
这就是著名的《游子吟》。它亲切而自然地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中所讲的“游子”,指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意思同“歌”、“曲”相近。“寸草”,指小草,在诗中象征子女。 “心”,指草在生长中抽出的嫩茎。这里语意双关,既指草心也指游子的心。“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三春:即春天的三个月,包括孟春、仲春、季春(从每年的立春到立夏)。
伟大的母爱,如阳光一样沐浴着儿女们成长。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给儿女们留下许多感受至深的印迹。对于孟郊这位长年离家在外,四处奔波的游子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母子离别的痛苦时刻。因而他在诗中选取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补衣衫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线”和“衣”,把母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无论儿子远行千万里,母亲缝制的衣服总会穿在身上。也就是说,母亲无时无地不在遮护着孩子的身,温暖着孩子的心。“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这两句写母亲缝衣服时的情景:慈祥的母亲手拿衣服,针针线线,细密缝补。惟恐儿子迟迟难归,所以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的。但做母亲的内心里,又何尝不盼望儿子早日平安回家呢?诗人就是通过母亲所做与所想的矛盾,非常细致地表现了慈母的一片深爱之情。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春天的阳光哺育小草,生动地比喻母亲对儿子的温暖,抒说儿子报答不尽慈母哺育之恩。
这首《游子吟》选取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细致而真切地突出了一个情字——慈母的爱子之情和儿子的感恩之情。千百年来,每当读起它,都会使人心弦为一片爱的纯情所震颤,引起儿女们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评析】: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 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 古诗鉴赏:列女操
★ 唐诗赏析
★ 《蝉》唐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