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子吟》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我想吃好多好多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孟郊《游子吟》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共含11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想吃好多好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孟郊《游子吟》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篇1:孟郊《游子吟》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孟郊《游子吟》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游子:离家在外的儿子。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对子女的关心。

【诗文解释】

一: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二:兹母用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

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独生子迟迟不回家。

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德。

三: 慈母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为将要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外出的行装,缝得密密实实,怕的是儿子短期内回不来,在外地没有人给他缝补。谁能说细嫩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孩子们同样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惠呀!

【诗文赏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50 岁才中了进士,做了溧阳县尉一个卑微的小官。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篇2:《游子吟》全诗及赏析

《游子吟》全诗及赏析

【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谁说区区小草,能报答得了 春天阳光给予它的恩泽? 寸草心:寸 草,小草。心,草木的茎干也叫做心。 寸草心喻指儿女的孝心。三春晖:三 春,指春季三个月。晖,阳光。三春晖 喻母亲养育抚爱之恩。

【赏析】寸草: 小草,喻指游子。三春晖: 喻指慈母之恩。三春: 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 阳光。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 尊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儿子对母亲的 真情。整句意思是: 谁说儿子像小草般细微的孝心,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般博 大温暖的母爱呢?

【用法例释】

一、用以说明儿女尽管 孝顺,仍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慈 爱之心。[例]是的,我从小离家读书, 在外面有了工作,有了家,也有无数条 理由不能照顾到父母,可是父母的心却 每一刻都随着我的心在跳动。“谁言寸 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的体验, 是多么深刻而透彻啊! (竹林《永远的 赞歌》)

二、用以比喻个人难以回报祖 国、人民或党的恩情。[例]我作为一个 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青 年,深感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很多,而 自己的贡献太少了。虽然自己也做了 一些工作,然而正如古诗所写:“谁言寸 草心,报得三春晖。”(金戈《有感于“欠 账”》)

【全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①游子吟: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②迟迟:时间长久貌。

③“谁言”两句:以小草报达不尽春天阳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儿子永远报达不尽母亲哺育之恩,赞美伟大的母爱。寸草心: 小草的嫩心。三春; 整个春季三个月。晖: 阳光。

【全诗鉴赏】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少年时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与韩愈是亲密朋友,多有诗酒唱和。孟郊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中进士,时年已五十岁,调任溧阳(在江苏省内)尉。在任期间流连山水琴酒之间,曹务多废,后辞官家居。唐宪宗元和初年,经李翱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庆余,奏为水陆转运判官;郑又奏为参谋,未得就职而卒。孟郊一生处于穷愁潦倒的生活中,虽有朋友接济,但终不免于饥寒冻馁。由于孟郊自身地位和生活经历的特点,他有条件接近和体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并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慨,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孟郊诗作有力矫正了大历以来诗歌内容空洞、格调平庸的诗风,取得了特殊成就。孟郊写作态度严肃,追求“瘦硬”,“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后代往往以他与贾岛并称,有“郊寒岛瘦”之说。

作者曾在此诗题下自注: “迎母溧上作。”这时作者五十岁。诗中称颂的是母子之情。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爱护是无微不至的,特别是在那些贫寒劳苦的家庭中,做母亲的把自己对儿女的心爱之情,物化在将要远行的儿女的衣衫之上,在那针缝线缀之中,寄托着无限的亲情。正因为这样,儿女对母亲心意,犹如短短的小草,怎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

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首联以工对开始,整齐如律诗,其实是自制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母子并出比较,并分领下文二、四与五、六各两句。第二,三、四句写母亲的动作与心理,用的是白描写实法,以两对叠字形容母亲的心意,显得亲切入微。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神形皆备地再现了母亲的具体形象,从动作与心理上都有慈母的个性。六句诗中这两句居中心地位,是游子心中的敬爱慈母之意与按主题思想结构作品的原则的统一。第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游子感恩抒意,全用形象比喻。慈母之爱游子,是实践中发生过的事情,实践是由对象化的`行为表现的,这就是以手中线密密缝补游子身上的衣裳,这是必须实写才有感染力的,孟郊在诗中抓得准、写得细、感得深,把慈母的感情的实践对象化,造成为审美形象。孟郊用了寸草春晖的比喻,在这里既合乎艺术规律,又找到了比与被比的事物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抒发母爱之情的完美杰作。

由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的日常性,情感的普遍性,语言的通俗性,艺术的完美性,千余年来一直拥有最多读者,传诵不衰。

篇3:孟郊的《游子吟》全诗鉴赏

孟郊的《游子吟》全诗鉴赏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慈母手中做着的针线,是为 远游他乡的儿子缝制身上的衣裳。临 行时密密匝匝地缝了又缝,只担心他在 外面迟迟不归。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 他乡的人。

【赏析】慈祥的母亲 不顾年老眼花,仍然手拿针线,为儿缝衣。密密地缝呀缝,生怕儿子迟 迟不回,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结结实实。反复缝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 节,把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之情,感人至深地抒写出来。语言朴实、自然, 亲切感人。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母亲对远行 子女的关爱,盼其早归。常用以形容深 挚的母爱。[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 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 是,一别就是二十年啊! 母亲日里想, 夜里盼,希望有一天儿子能翩然来到身 旁。(蒋巍、贾宏图《大洋的此岸和彼 岸》)

【全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解】

这是一首母子亲情的颂歌。表现慈母爱心有许多角度。诗人只取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极其普通的生活细节,以凝聚的笔力刻画,于细微处见精神,掘发出极不寻常的意蕴。

开头四句,两两对称,联系紧密,凝成一体,表现游子行前母亲为其赶制新衣的意象。“密密”二字十分传神,既精确地刻画出了慈母针线细密紧张操劳的行为形态,又微妙地传达出了慈母温厚细腻周到的情感精神,最后两句形象议论强调指出:母亲的爱象春三月的阳光温厚和暖而又广大无私,儿女却如承受阳光恩惠的小草,赤诚回报,谁说能报答其万一呢?着一反问,非常有力,使母亲之至爱深情得到了艺术升华。

“诗人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此诗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漂上作。”诗因从作者自身感念至深体验来,所以语虽平实,但亲情自出,非常感人,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唱。

【全诗鉴赏】

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全靠母亲教养长大。一生坎坷,为生计尝尽人间辛酸,五十岁才作了溧阳县尉。又往往无心公务,仍放情山水,因而受到半俸惩罚。尽管如此,生活总算安定了一些,所以他立即恭迎老母来溧阳,以省晨昏,报养育之恩。本诗出语天然而含意深邃,揭示了伟大的母爱。

游子吟是乐府里一种曲调名。吁嗟慨想,悲忧愁思,谓之吟。诗一开头就以忆念手法再现了母子即将分离的.特定时刻,通过普通的缝衣场景,来刻划母子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由两个词组引出两个人物,两样东西。“衣”、“线”本日常俗物,并无特别的含义。但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一经特定的“慈母”和“游子”相连,使无情的“衣”、“线”成了表情达意的工具,用衣线相连象征母子骨肉相依的深情。紧接着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前句写慈母的动作,后句写慈母的意态。照理说母亲为儿子缝衣是极其普通的事,但因是“临行”缝衣,这就有了特定内涵。慈母飞针走线,为儿子赶制行装,分离在即,内心自然是悲苦的;但慈母无声无泪,将深情倾注在千针万线之中。未分离就要盼归期,母子情深可见一斑。诗通过“密密”二字,将慈母对儿子的一片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含蓄深沉。不写千叮万嘱,而以特定动作代之,揭示了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诗歌就以这极为纯朴的语言,极平常的情事,一石击起千层浪,撞击着每个游子的心田,由诗及己而产生无穷联想和共鸣,唤起天下人对母亲的眷眷之心。

全诗平实诚挚,最后两句以兴的手法,用春天的小草难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设喻,贴切感人。慈母对子拳拳之情,犹如春阳对小草那样深厚,可是儿女如小草一样细微的孝心,又怎能报答博大的母爱于万一呢?诗以“谁言”二字领起,正意反说。既寄托着游子对慈母的烈火一样的热情,又表现自己有心报母恩而深感难以兑现的无限惆怅的心理。感情纯真,扣人心扉,催人泪下。

诗以淡淡的白描,表达浓深的情意。通过常情常物比兴言情,托物喻情,形象生动,富于联想,引发真切情思。通过细节描写,以母对子之深情和子对母的内疚两相对照,进一步赞颂母爱之伟大。孟郊一生颠沛流离,想报答母恩可又力不从心,内心之感慨形于歌诗,一人之语道出千万人之情。千百年来,《游子吟》曾经拨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可谓千古绝唱。

孟郊、张藉,一等诗也。唐人诗有古乐府气象者,惟此二人。但张藉诗简古易读,孟郊诗精深难窥耳。孟郊如《游子吟》、《列女操》、《薄命妾》、《古意》等篇,精确宛转,人不可及也。(曾季貍《艇斋诗话》)

退之以师道自任,自李翱、张藉、皇甫湜辈皆名之,惟推伏孟郊,待以畏友。世谓谬敬,非也。……《游子吟》……《秋怀》……当举世竞趋浮艳之时,虽豪杰不能自拔,孟生独为一种苦淡不经人道之语,固退之所深喜,何谬敬之有! (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

仁孝不言,自然风雅。(钟评) (钟 惺、谭元春《诗归》卷三十一)

孟东野最为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篇4:孟郊《劝学》全诗翻译

孟郊《劝学》全诗翻译

《劝学》

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注释

1.乃:才。

2.元:原本、本来。

3.始:方才。

4.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

5.非:不是。

6.自然:天然。

7.运:运用。

8.贤:才能。

9.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

10.岂:难道。

11.长:长期。

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篇5:孟郊《游子吟》简短赏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母亲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是无微不至的,诗人选取了一个看似平常而饱含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景,不仅写出慈母为将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态,显得十分真切感人,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她之所以要细针密线,缝得那么结结实实,原来是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面对朴素而伟大的母爱,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意用反问句设问:“谁说小草的一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太阳的光辉呢?”意在说明如寸草之心的儿女,无论如何也难以报答像春天阳光那广博而温暖的母爱。比喻新奇形象,韵味深长。

篇6:孟郊《游子吟》简短赏析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真切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游子吟的赏析和诗意

2.游子吟的赏析简短简短

3.《游子吟》诗词赏析

4.《游子吟》900字改写

5.《游子吟》原文扩写

6.游子吟教案设计

7.《游子吟》阅读题

8.《游子吟》原文及阅读练习

9.游子吟最后两句的意思

10.游子吟·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篇7:孟郊游子吟赏析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游子吟》原文: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篇8:孟郊游子吟赏析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故友人时称“平昌孟东野”。生性孤直,一生潦倒,友人私谥贞曜先生。诗名甚籍,尤长五古,愤世嫉俗,但情绪低沉,语多苦涩,苏轼将其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有《孟东野诗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游子吟》每句赏析

2.《游子吟》内容讲解

3.《游子吟》赏析四篇

4.《游子吟》讲解及赏析

5.游子吟古诗原文与翻译

6.游子吟全诗诗意

7.游子吟 孟郊的诗句

8.游子吟全文赏析 孟郊

9.唐诗游子吟解说

10.《游子吟》--感恩的诗歌

篇9:孟郊游子吟赏析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篇10:游子吟全文赏析 孟郊

游子吟全文赏析 孟郊

对于游子而言,最挂念的人是在家的母亲。在《游子吟》中体现了游子怎样的情感呢?体现母亲对儿女怎样的感情呢?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一】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赏析二】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赏析三】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篇11:孟郊游子吟简短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

次联,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尾联,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绝句》全诗翻译及赏析

游子吟全诗诗意

黄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鸳鸯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乌衣巷》全诗翻译赏析

《游子吟》翻译赏析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画眉鸟》全诗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全诗翻译赏析

孟郊《游子吟》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孟郊《游子吟》的全诗翻译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