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郊《登科后》阅读答案附赏析(共含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ngjw5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孟郊《登科后》阅读答案附赏析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赏析】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但诗人极度的志满意得也表现了其气量不大。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试题】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描绘出诗人中第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2、从本诗派生出的两个成语是春风得意、走马观花.
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及赏析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古诗讲究对仗。这首诗中“慈母”对 “手中线”对 ,“寸草心”对 。
2.这是一首歌颂 的古诗。从诗中的一句名句“ ”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参考答案
1.游子 身上衣 三春晖
2.母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竹枝词阅读答案附赏析
竹枝词①二首 (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分)
(2)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4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1)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窦初开(情感丰富或内心微妙复杂)的少女。(1分)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她听到情郎的歌声时内心波动。尽管早就情有所钟,但所爱的人尚未明确表态,所以她的心忽阴忽晴、时喜时忧。(大意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诗歌形象题目,要解读描写手段、分析关键词句、借助诗中意象等。
【答案】(2) 晴和情谐音(或谐音双关),(1分)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1分)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1分)(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大意对即可,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这类题目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词或句的含意;第二步,指出其所用的表达技巧;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蝶恋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①。
尽日沉烟香一缕②,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③。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④。
【注释】
① 止:犹只。② 沉烟:点燃的沉香。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 恼:撩惹。恼破:恼煞,极尽烦恼。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5分)
9、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2分)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2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1分)
9、(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2)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尽日沉烟香一缕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感情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译文】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被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是遥远的西江的水路。
【赏析】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由赵令畤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春日闺中怀人。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各缠绵,意境蕴藉含蓄;结尾馀韵不尽,神味久远,深得好评。本词写闺人的伤春怀远之情,用语简练,清超绝俗。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欲减罗衣,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不卷珠帘,人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蝶恋花·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春景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小雨初晴迥晚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欧阳修)欧阳修:蝶恋花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晏几道)晏几道: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蝶恋花(晏殊)蝶恋花(赵令畤)赵令畤:蝶恋花蝶恋花(周邦彦)蝶恋花(贺铸)蝶恋花 阅读答案蝶恋花 桐叶晨飘 阅读答案蝶恋花 暮春 阅读答案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射而已。但从其情绪之强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
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
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燕子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草堂诗余正集》评此词结句曰: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徊不能去。这一评语,极为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蝶恋花·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春景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小雨初晴迥晚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欧阳修)欧阳修:蝶恋花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晏几道)晏几道: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蝶恋花(晏殊)蝶恋花(赵令畤)赵令畤:蝶恋花蝶恋花(周邦彦)蝶恋花(贺铸)蝶恋花 阅读答案蝶恋花 桐叶晨飘 阅读答案
《少年游》阅读答案附赏析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①,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②。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③。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④。
[注]
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②楚宫腰:以楚腰说柳。
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④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词中“憔悴楚宫腰”的句子化用了前人的两句名句,这两句名句是“ , 。” 《阳关》是送别的名曲,这首曲子指的是唐朝著名诗人 的七言绝句《 》。
(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3)请指出上阕后三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4)结合本首词的下阕来分析词人“肠断”的因由。(6分)
答案:
(1)“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三叠曲》)
(2)运用衬托手法,借助衰杨、古柳、夕阳、秋光等最易牵动游子思乡、悲秋情怀的意象,以哀景衬哀情,突出离愁之深重。
(3)参考A:哀景衬哀情。(1分。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可以。答“比喻”不给满分)眼前的烟柳历经沧桑而衰败,又加上历来被离别之人攀折,如今也是憔悴不堪。(2分)作者以哀景衬哀情,借伤柳而伤别,加倍突出了人间的.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2分。提及沧桑之感亦可)
参考B: “憔悴楚宫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词人眼中所见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如楚宫腰的婀娜多姿的柳树早已憔悴不堪了,已是古老且衰败。(2分)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眼前烟柳姿态,而且强烈表现了词人心中所生的历史沧桑之感(离愁别恨)。(2分)
(4)关键词:秋日、夕阳——漂游思乡;阳关曲——别离之苦;乘舟凭栏——孤寂)夕阳闲淡而且秋光已老,这种凄清孤寂的环境已经让词人心中满是离愁,而送别的阳关曲不由得让独自乘舟而去的词人更是肝肠寸断。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以哀景映衬哀情 ,借伤柳以伤别 ,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 ;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婉约之作。风格柔婉,语言清丽,情思缠绵。上阕重在写景,情融其中,景物描写句句含情。开头两句总写灞陵桥全景:杨柳参差,如烟如雾,景色之凄迷,与前朝完全相同。此等景象,最易牵动游子思乡的情怀。“风物尽前朝”一句,意蕴丰厚,使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如同一条纽带将现实的羁旅之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连接起来,在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词人沉郁的思绪。后三句专写离愁,词人极写“折柳赠别”的习俗:“几经攀折”,暗喻人间离别之频繁;“憔悴楚宫腰”,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屡遭“攀折”之柳衰弱不堪,如同楚王宫中饿死的宫女的细腰,实际上是抒写饱受折磨的离人憔悴之态,突出离愁之深重。下阕重在抒情,借助“夕阳”、“秋光”等凄凉意象,对“离愁”进行映衬、渲染。“离思满蘅皋” 一句,使抽象的“离愁”似乎伸手可触,形象化地表现离愁之多,无处不在。走笔至此,词人意犹未尽,又用“一曲《阳关》”之句,从听觉的角度进一步强化“离愁”,表现其令离人肝肠寸断的“杀伤力”。词末以“独自凭兰桡”收煞,表现离人孤独之悲。全词内涵深广,悲秋与离愁浑然一体,景物与人事有机交融。词人运用衬托手法,以哀景衬哀情,把离别的哀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堪称抒写离愁别绪的佳作。
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
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一:1: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分)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3分)
2:(6分)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二: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2.词作下片集中写“离愁”。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
参考答案:
1.(4分)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已与李辅之分别三年了。上片,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在济南(齐州、东州)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下片,作者回到现实,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远在东州的朋友。
2.(4分)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2分)作者与李辅之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2分)
三:【注】作者曾与友人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1)这首词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全词加以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的情感变化起伏,一扬一抑,由喜悦转入惆怅:上阕回忆与友人游湖时的情形及所见的美景,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欣喜欢畅之情;下阕写与友人分别三年、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4分)
[变化2分,分析2分。概括情感变化的词可以有所不同,如:由喜转愁。]
(2)答案1:这两句词,是借流水寄情。“殷勤”与“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态与动作,作者借“几日到东州”的发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分)
答案2:这两句词,是借流水寄情。运用比喻,以桥下水比喻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借水“几日到东州”的发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分)
[手法1分,解说1分,目的效果1分。如果没有答拟人、比喻,而答到“借水寄情”,也可得“手法”分。]
四:(1)“红妆翠盖木兰舟”在句法上有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2)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离愁”的?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这句词在句法上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意象的叠加,即列锦。“红妆”代指荷花,“翠盖”代指荷叶,“木兰舟”则暗示有“风流”的人物。此句用三个名词短语构成艳丽可爱的新秋之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欢悦。
(2)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上阕用追忆口吻再现当年的欢游,赞美大明湖的诗情画意。下阕首句从空间角度讲已离开故地,二句从时间角度写已离开许多,三句则写直接点明离愁。末二句则表达再游大明湖的渴望。前后对比,突出了离愁。
赏析:
词的上片写景,写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词人写道:“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首句运用了设问句予以强调,并把“荷叶”、“荷花”并列出现,一绿一红,形成“绿叶红花”的映衬效果。其中,两个“荷”字和一个“何”字谐音,三词连用,共同构成词句的音韵之美。接着写道:“大明湖上新秋。”这是对上句问题的回答。“大明湖”点名了地点。“新秋”不但点名了节令,更突出了初秋时节大明湖的美景。
词人承上“新秋”接着写道:“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红妆翠盖”是指上句中的“荷叶荷花”的红红绿绿。这里,词人用了“红妆”一词,显然有拟人手法,以花喻人,引出了后面的“木兰舟”中人,由物及人。意思是说,在荷叶荷花红绿掩映之中,大明湖上出现了泛舟之美人。接着的“江山如画”,进一步描写大明湖,表现出大明湖如画的美景。在这样的如画的美景中,赏湖景 “人物更风流”。“风流”即指风采特异,业绩突出之人。这里的“风流人物”当然是指词人和友人李辅之。其中,一个“更”字,更加突出了词人对朋友的真情与和谐的关系。我们从这“更风流”的话语中,感受到词人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欣喜欢畅。可以说,景语即情语,词人写景更是突显和烘托人物。
词的下片抒情。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我们从这两句可以看到,下片与上片所写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了。首先,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其中,“千里”和下句“三年孤负欢游”中的“三年”是从空间和时间来写,不但写出与友人分离后的时间和相隔的距离,给词作以时空感,也暗示了这首词是一首思念朋友之作。特别是词人用了“孤负”(违背,或者对不住)一词,不但表明了与分别时间长,距离远,难以相会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对相会时候美好时光的回忆合对朋友友情的珍惜。唐代韩愈在《感春》中写道:“孤负平生志,已矣知何奈。”宋代刘过在《临江仙》中写道:“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其中的“孤负”就是这个意思。无奈之下,词人只有“一尊白酒寄离愁”。在古代诗歌中,借酒消愁是很常用的。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也。这里,元好问借此来表达对离愁别念之情。在元好问看来,借酒消愁不够啊,所以,元好问在结尾写道:“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殷勤”即情意深厚之一。“东州”也许就是现在朋友羁旅之处。借酒消愁不够,词人又借流水抒发离愁别绪。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以水喻情,已经成为常规。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等等。这里,词人以流水寄情作结,不但能体现感情纯真和思念深厚,而且更形象含蓄,给人以想象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在思想情感上,词人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友人现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愁怅。在艺术上,首先,以写景入手,情景结合,情蕴其中。其次,一扬一抑,使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再次,时空结合,提升了是作品的审美意境。
《打麦》阅读答案附赏析
打麦
(宋)张舜民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大妇腰鐮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
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脣。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注释
[1]彭彭魄魄:象声词,打麦的声音。
[2]海峤(jiào):海中的山,指日出之处。
[3]鶡(hé)旦:古籍中记载的鸟名,一说寒号虫。
[4]竹鸡:鸟名,分布于江南,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5]大妇:大儿媳。 腰:腰间插着。
[6]具:准备。逐:追。
[7]上垅:走进麦田。捋(luō):用手握住抹下来。
[8]束:捆。
[9]敢惮(dàn):不怕。
[10]荐庙:用新麦祭祖。 尝新:尝食新麦。
[11]酒醴(lǐ):美酒。 雍容:华贵大方。 会所亲:和亲友聚会。
[12]厌饫(yù):吃饱喝足之后的剩余。 劳:赏给。
[13]岂信:怎么相信。 未入唇:未曾进过嘴。
[14]输:送。 公赋:公粮。
[15]求市人:求人买。 市:买。
[16]麦秋:收麦季节。 秧禾:插秧。
1.诗句“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借农民的矛盾心理表现他们生活的辛酸,体现了诗人的恤民情怀,与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名句“ , ”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5分)
参考答案:
1.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1)描写手法的运用,上段通过对收麦环境、劳动场面和农民心理的描写,充分反映了田家生计的艰辛。 (2)想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下段展望食麦,不耕者饱食却还有余,力耕者无食被迫售粮,形成强烈对比,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及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懑。(3)夸张手法的运用,描写麦子成熟之速,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渲染了农民抢收的紧迫性。(4)语言运用上,灵活多变,自由洒脱,质朴平易,任情而往,有乐府风味。(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任何两点,且结合艺术特色赏析即可得满分。)
作者
张舜民(约1034—1100),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为襄乐令。曾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元祐(1086—1094)初期,任监察御史。宋徽宗时,任吏部侍郎,以龙图阁待制知同州。后来被贬商州。宋高宗时追赠宝文阁直学士。与苏轼友善。有《画墁集》。
赏析
古诗中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很多,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张籍《野老歌》、皮日休《橡媪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打麦》不落窠臼,内容更丰富,艺术上颇多创造。
全诗可分为两段,从开头到“敢惮头枯面焦黑”为上段: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在北。”诗名“打麦”,开头就直承题意。但不是正面描写农民劳动场面,而是用相互回应的一片打麦声,侧面取影,写出了紧张艰苦的工作情景。接着作者撇开打麦,蓦然跳跃到打麦以前的收割。“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这里用夸张手法描写麦子成熟之速,目的是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渲染了农民抢收的紧迫性。“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鹖旦是传说中夜鸣求天亮的一种鸟。夜鸣催人,风雨将至,不抢收则颗粒无获。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出抢收的紧张气氛,引出下面对收麦的正面描写:“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只写妇女,实际上却已包括丁壮,笔墨简洁。捋青随即成束,既写出田家动作的熟练、紧凑,也写出神情的亢奋、紧张。白居易《观刈麦》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与之相比,此诗抓住了收麦场面中的特定动作,刻画更为准确。“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把农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夜无安眠,朝无少息,劳作很辛苦,但农民却以苦为乐。这里面有面对劳动果实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年成尚好,虽然所得无几,但不至于饿死道旁。这是凄楚的喜悦,辛酸的微笑。
这段通过对收麦环境、劳动场面和农民心理的描写,充分反映了田家生计的艰辛。
下一段从“贵人荐庙已尝新”到结束,由回顾收麦跳跃到展望食麦。“贵入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荐庙即献于家庙作祭品,醴是甜酒。贵人们雍容尝新,饱食有余,和田家的不曾入口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出耕者不食,食者不耕的对立。“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不耕者饱食却还有余,力耕者无食被迫售粮,田家的饥馁不言而喻,两者的对比又深入了一层。
麦秋结束,劳作未歇,诗人构思又跳跃到打麦后的插禾:“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这里写插禾只是一笔带过,不再作具体描写,虚实相间,错落有致。“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打麦和插禾,虽然一为农事之末,一为农事之始,但贯穿始末的是送不走的“辛苦”二字。田家的辛苦又要随着插禾周而复始了。结尾结而不断,首尾相衔,内涵丰富。
此诗集中抒写了农民的终生劳苦,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及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懑。艺术上,结构跳跃动荡,极富变化。描写农村环境和劳动场面真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句式长短参差,自由洒脱,有乐府风味。
张舜民一贯重视民生疾苦,《画墁集》中有不少篇章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而此篇尤为突出。诗中强调了农民的终生劳苦,内容比前人开拓得更广。
此诗在艺术上也颇有独到之处。诗题说“打麦”,却忽而收麦、忽而食麦、忽而插禾,以打麦为联系中心,结构跳跃动荡,又有章法可寻,对主题的表现有重大作用。
由于作者热悉农村生活,因此在描写农村环境及劳动场面时,形象真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描写贵人神态,着墨无多,却十分传神。两种形象的对比,互相映衬,更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诗中使用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参差,自由洒脱,避免板滞,很有乐府风味。诗中换韵三次,平仄交押,仄声的短促峭急,突出了农民的劳苦;平声的悠长平和,刻画了贵人的雍容自得。
整篇诗不用典实,不用生僻字,质朴平易,任情而往,在宋诗中颇具特色。
《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分,符全诗意即可)
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翁卷(公元1153—约1223年),宋代人,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最年长。 由于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所以一生都为布衣。
赏析:
翁卷等“永嘉四灵”专攻五律。其诗多咏景物,写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情调。注重字句的锤炼和对偶声韵。如:“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冬日登富览亭》)。“一阶春草生,几片落花轻。”(《春日》)“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晓对》)”等等都是真切浑朴的秀句,为人传诵。他的山水诗,既继承了晚唐细腻精致的风格,又蕴含有宋诗理性化特点,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原则。
翁卷不仅擅长写山水诗,由于他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也创作出了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诗作。
《垂柳》阅读答案附赏析
垂柳
晚唐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①赏析首句中“绊惹”一词的妙处。(3分)
②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论本诗说“用事隐僻,讽喻悠远”,请细读三四句,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①答案:“绊惹”,撩逗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垂柳的风姿,将柳人格化,有情有态。垂柳枝的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偏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从而生动地描摹出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②答案:此二句是说,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肢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而白白饿死。(1分)本诗表面咏柳而实质上是托物兴怀(借物抒怀),同时化用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以 “饿损纤腰”以向楚王邀宠献媚的宫女来隐喻那些阿谀逢迎、极尽谄媚之能事的佞臣小人之徒,表达了诗人对晚唐朝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4分,手法2分,效果2分。)
附:柳在古诗中的象征义:伤离别;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例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借咏柳抒发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借咏柳表达愤世嫉俗的情感。例如,晚唐诗人唐彦谦《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赏析:
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物诗。
夏日阅读答案附赏析
夏日
[宋]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清字的含意。(2分)
(2)本诗中的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与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6.(1)答:全诗紧扣清字来写,写出夏日环境之清幽(1分),也道出诗人心境之清闲 (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要点:张诗中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2分)陶诗中诗人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物我相融,表达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的山野生活的喜爱。(2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赏析
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以此为题作诗三首,这是其中之一。作品通过夏日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静、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倦世俗,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和对村野田园生活的向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对农村夏日的总的印象。夏日炎热,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也愈显清静,这正是诗人所孜孜以求的。长夏江村风日清中既有环境的清,也有心境的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鸣叫,似乎进于闹,但禽鸟之能戏闹于屋前,恰恰说明了农村坏境的清幽和远离尘世的喧嚣,反衬了一种清幽,一种寂静。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此联写蝴蝶于花间晒粉,蜘蛛在屋角添丝补网之情景,这一动态的描写,使环境更显得幽静至极。当你伫足凝视这些光景物态的时候,自然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幽深宁静之感。
在以上两联中,诗人通过写燕雀、蝴蝶、蛛网等动态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写的是昼日消夏时的悦目赏心之景致,描绘的是乡村生活那种生意盎然的情趣,流露的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夜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月光透疏帘而入,仿佛是疏帘邀请来的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若被纳入虚枕之中。邀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邀、纳两字极为传神地把月影写成了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了可装纳起来的实体,化无形为有形,流露了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和喜爱之情,也表明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心已清静如洗。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作品写到颈联,已成功地写出了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因此尾联已成为水到渠成之笔。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
在写法上,个人以为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一是侧面描写与反面衬托。如前两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幽静;再如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夏夜的清静,全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二是炼字。如颈联中的邀和纳两个字,邀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是运用了想象,嘈杂的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些都为表现诗人清闲的心境和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孟郊秋怀(其二)阅读答案附翻译
秋怀(其二)
【唐】孟郊
秋月颜色冰, 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 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 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 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
【注释】
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②老客:指诗人自己。
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文化知识】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县)人。诗作委婉动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参考译文】
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阅读训练】
1.说说首联中“冰”、“单”两个词的妙处。
2.第三句中的“露”,既指____,又指____,用双关的手法,表现自己__________。
3.第五句的.关键词是“_____”,写自己_____;第六句的关键词是“____”,写自己____。
4.诗末诗人以“____”比喻自己,“声响如哀弹”比喻________。
5、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2分)
6、“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二句中“滴”与“疏”用得十分巧妙,请说说它们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冰”,形容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单”写自己人孤势单,仕途失意。以月亮衬托自己。
2.夜晚的露水 自己的泪水 为理想的破灭而伤心
3.病 卧病已久 愁 愁思不断
4.枯桐 苦吟一生而潦倒一生
5、诗中通过描写秋月冰冷,寒气森森,秋露滴落破碎了诗人的梦,料峭的秋风入股寒冷来营造了一种凄清、肃杀氛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意境概括1分,情感1分)
6、滴,击穿打破。秋夜的冷露之声足以破梦。“滴”给了梦以具体的形象,使轻梦如肥皂泡、蜘蛛网,可见诗人多么难于安眠。(2分)
梳,把秋风比喻作一把梳子。劲峭秋风“梳”过每条神经、每个骨缝。“梳”字写出了风流动形态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从头到脚彻骨寒的感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