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集(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坏到骨子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渊明集》。“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高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贞。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名书简介/《陶渊明集》
类型:诗歌、散文
成书时间:梁代 (约公元4-5 世纪)
“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高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贞。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萧统
背景搜索/《陶渊明集》
历代诗人谈起“自然之诗”、“隐逸之诗”、“恬淡之诗”,都会想起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东南) 人。他去世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在当时人的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而其诗文则不甚有名。自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之编集并作序之 后,他的诗文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越到后来影响越大。他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为家居读书时期,29岁至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41岁至63岁为隐居不仕时期。
历史上名仕归隐的原因不外这么几个方面:(一) 因为官僚世袭、门阀制度的存在,造成了虚假的“人才过剩”,许多贤良正直的士大夫虽然能勉强跻入仕途,但长期得不到晋升,只能沉屈下僚,他们又不愿逢迎长官,于是愤而隐退。(二) 因为处于乱世,特别是改朝换代之际,士大夫担心误入歧途,给自己招来不测之祸,所以要退隐自全,保持个人名节。(三) 由于受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道家“以自隐无名” 思想的影响, 因而鄙薄功名利禄, 不愿仕进。(四) 因为功成名就,又怕晚节不保者,往往也退而隐居。(五)借隐居之名,行招摇之实, “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走“终南捷径”者。魏晋南北朝隐士极多,上述各种情况都有。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大致与前三者相合。在隐士当中,他是人格人品最高洁的一个。陶渊明性格中最为后世称道的
有两点:一是他的刚直,他自己也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与子俨等 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他刚直性格的集中体现。二是他的真率。真率与虚伪是相对立的。陶渊明极端痛恨虚伪,他称他所处的时代为“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感士不遇赋》),要与之决裂,即导源于他的追求真率。真率的人也是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人,他面对大自然,赞叹“此中有真意”,即是如此。真,是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美学追求,陶渊明正是把这两种追求结合起来的人。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结合。
陶渊明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他54岁时所做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各种天灾人祸,他可以说都遭遇到了。完全隐居之后,他的处境更为艰难。在艰难困踬之中,他从古代的贫士和隐士那里寻找过精神支柱,更从酒、琴、田园与友谊中寻找过精神寄托,但对他最有意义的是亲自参加了劳动。在他晚年构思的桃花源理想境界中,他既要求“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也要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他希望人人都参加劳动,自食其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没有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更没有阶级和等级制度。这种理想,显然与小生产者的利益相一致。
陶渊明对儒、道两家思想都有所继承。从儒家方面说,他 接受过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 曾一度希望建功立业, 有所成就。《读史述九章·厩贾》: “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但他也接受过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会而作》: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隐居之后,独善其身的思想是他始终坚持理想、坚持独立人格的重要精神支柱。相对而言,他受道家的影响,特别是受庄子的影响更多一些。他追求真朴的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 他的鄙弃官场、傲视世俗的为人作风,他的高逸飘洒、简静闲淡的人品格调,他的无君理想,甚至他思想中始终充溢着的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都与庄子有关。庄子这些方面的思想, 魏晋的士大夫特别是玄学家们都有所继承,
经过他们的吸收消化,然后作为一种时代风尚影响到陶渊明。
陶渊明的思想是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他思想中消极的东西也不少。比如乐天安命的思想,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的虚无主义思想等等,都是值得慎重分析对待的。
陶渊明今存诗歌凡120多篇,辞赋、散文凡11篇。最早为陶渊明编集并作序的是萧统,为8 卷本;后北齐阳休之增补为10卷本,但混入了他人之作。北宋宋庠重新刊定刻行10卷本,为陶集的最早刊本。以上各本均未能流传下来。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南宋至元初的刊本。最早为陶集作注的有南宋汤汉的《陶靖节诗注》四卷。较为流行的有宋巾箱本、李公焕的《笺注陶渊明集》10 卷,收入《四部丛刊》。清人陶澍的《靖节先生集注》10 卷较为完备,收入《四部备要》。
陶渊明虽写过一些脍炙人口、久诵不衰的辞赋和散文,但其主要成就是在诗歌方面。他历来都是以一个诗人的身分被载入文学史的。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包括:哲理,如《形影神》;赠别,如《与殷敬安别》、《赠羊长史》等;家训,如《命子》、《责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对自己 劳动生产的体验和闲居交游、读书饮酒等三个方面。
陶渊明以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为主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他把田园自然风光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看成一种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理想境界,因而他竭力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人生人格理想对象化,使田园与自我精神融汇为一。例如《归园田居》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当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描写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憎恶。但这种对现实和官场的否定,不只是一种情感的否定,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否定。诗人看到了,在那种粗俗、卑污、没有人身自由的环境里,人已经丧失了自己天真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善美属性。这是陶渊明把追求目标转向田园的根本思想原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田园也并不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这一点诗人并不是没有看到,而且也在诗中写到过。《归园田居》其四云: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这可能才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如果以这一幅画面来权衡田园生活,则田园未必就真能成为人性解放的理想世界。陶渊明的可贵就在这里,他不是以悲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而是以理想主义、乐观主义来对待它。因而在诗人眼中,那宅旁的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榆柳桃李,远处的袅袅炊烟,近处的鸡鸣狗吠之声,是那样的充满无限生机,又是那样的恬静和谐。它使人心灵得到解脱,并由此获得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人的本性,就在这种至真至美的审美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心远地自偏”正是诗人能从苦难的现实中找到诗意的原因。陶渊明正是凭着一种心灵的超越才升华出诗的。“采菊”两句历来为诗歌评论家所激赏。苏东坡想像陶渊明的情境是: “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题陶渊明诗后》)这种想像最为近情。陶渊明称自己所发现的诗意为“真意”。所谓“真”,《庄子·渔父》云:“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说,“真”就是人与万物的自生自成、自在自为性,这种属性不是由外物所施加, 也并非外物可以改变。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真”是一种真朴无伪之美。陶渊明是带着一种哲学与美学的眼光来看待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在田园中他领悟到一种最佳的审美
境界,却无法以语词或概念表达出来。
陶渊明表现自己投身劳动生产的那一部分田园诗也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他特别强调劳动对人生、对自己坚持隐居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士大夫,他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为了坚持他退隐独善的理想,他对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态度是有所改变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 邈难逮,转欲志常勤。”他决心老老实实去种地了。《归园田居》其三写他去为豆苗除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他去收割:
《陶渊明集》前言
一、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浸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落,他从小就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
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污阳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浔阳东临彭蠡湖(今郡阳湖),北面长江,南倚庐山,风景十分优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秦皇上人”(《与子严等疏》)。尽管家境贫困,但那种生活毕竟是恬静而适意的。“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故乡的一草一木,时时索绕心头,勾起甜蜜的回忆。早年的这种生活,对陶渊明日后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的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当时长江以北的土地,为异族侵占。北方各族上层统治者经常发动对南方的骚扰和进攻。而东晋王朝,则苟安江南,无所作为,且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当时的豪门世族,恣意侵占良田山泽和佃客奴仆,他们聚敛民脂,搜刮民膏;加之江南各地军阀互相攻伐残杀,致使“百姓散在江湖采相,内使王愉悉之还。请米,吏不时给,顿仆道路,死者十八九焉”(《晋书。桓玄传》)。而陶渊明的家乡江州污阳,又正是地处三江之口的军事要冲,连年的征战,给这一地区造成了更为惨重的破坏。“江州以一隅之地,当逆顺之冲。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祸乱不已的年代之中。起初,他很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其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其结局也只能是“有志不获骋”(同上其二)。于是,“少年的豪壮使他回忆,家境的穷困使他烦恼,衰病的来临使他苦闷,政治的变化使他慨叹”(王瑶编注《陶渊明集。前言》)。总之,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贯穿陶渊明的一生,这不仅表现在他出仕与归隐的反复,也表现在他归隐之后内心的苦闷与愤懑。
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追忆说:“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他年近三十才被“召为州祭酒”(《宋书。隐逸传》)。但从“志意多所耻”来看,他对官场中尔虞我诈的风气是不满的。因此,他才“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同上)。还家后,一度召为州主簿,不就。直到三十五岁,才又重新怀着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希望,投奔到了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门下。如前所述,东晋王朝内优外患,司马氏统治集团腐朽已极。作为新生世族的代表,桓玄就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前期的桓玄,的确显示了重整朝纲、匡救时弊的才能。据《晋书。桓玄传》载,桓玄曾向皇帝奏疏自荐:“常欲以身报德,投袂乘机,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窃号之寇系颈北阀,大耻载雪,饮马灞■,悬旌赵魏,勤王之师,功非一捷。”并大胆指责朝廷“权门日盛,丑政实繁,咸称述时旨,互相扇附”。在这种局面下,陶渊明前往投奔,也正是寄希望于桓玄,以实现其大济苍生的理想。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当桓玄大权在握、拥有重兵之后,并无安天下之计,却只“陵侮朝廷,幽摒宰辅,豪奢极欲,众务繁兴”,伺机谋取帝位,结果“朝野失望,人心不安”。这也是陶渊明离开他的根本原因。
陶渊明四十岁这一年,作为新兴地主集团的代表刘裕,率部击败桓玄,收复京邑,并实握东晋大权。这给当时处在极为黑暗中的人民又重新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再次步入仕途,在刘裕手下做了一个参军之职。但陶渊明此次出仕的态度,却是“时来苟冥会,■辔憩通衢”(《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在赴任途中,他就徘徊不前,疑虑重重,并作好了“重返班生庐”(同上)的思想准备。之后,尽管又做过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和为时八十多大的彭泽令,但他发现这一切皆有违自己的夙志,于是便愤然弃官归隐了。
这位早年怀着“感物愿及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的理想而步入社会的陶渊明,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但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腐朽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社会的污浊混乱,终于逼使他走上了与统治集团相决裂的道路,最后怀着满腔的愤懑不平,又重新回到了那时时令他逻想、留恋的大自然的怀抱。然而在隐居生活中,他表面上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貌似飘逸滞洒的隐士生活,但内心的苦闷却永远无法排遣:“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同上其三):“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岁暮和张常侍》)。他既没有忘怀昔日的壮志,也更没有忘怀于现实。我们从《述酒》等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时时在关注着政治风云的变化,并时尔表现出内心的愤慨与不平。“酒能法百虑”(《九日闲居》),他之所以苦闷忧愁,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没能实现理想。也正是由于对理想的炽热追求,他常常慨叹生不逢时,并以极大的热情为人间社会设计了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的理想乐园。因此,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贯穿陶渊明一生的最基本的矛盾,并由此而决定了他貌似飘逸而内心又极苦闷的独特的个性。
二
陶渊明的诗歌,犹如他的个性一样,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选择的独特性
陶诗在题材的选择上,具有确定性和一贯性,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对于陶诗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歌颂田园,反映躬耕
今存陶诗中,属于田园诗的约有三十首左右,数量不算多、但它却成了中国古代日园诗的奠基石,揭开了中国诗史上新的一页。
家乡美丽的风光,陶冶了陶渊明童年的心灵,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特别是当他置身于仕途之中时,那恬静、幽美的田园与污浊、黑暗的官场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尘。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在仕途的坎坷遭遇之后,他又重新扑入了田园的怀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一诗,便是他当时心灵的写照。脱离了“尘网”,冲决了“樊笼”,阔别已久的田园故宅又展现眼前,诗人内心的无限喜悦,就在那历数一草一木中得到充分体现。平静安宁的气氛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秧。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同上其二):“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饮酒二十首》其五)。野外田园,无世俗之交;穷巷虚室,无杂尘之念。对田园风光的极力歌颂,正反衬出世俗、官场的污浊黑暗……
不同于一般的诗人,陶渊明是亲身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的。早在元兴二年(403),陶渊明离职居丧时,就有了参加生产劳动的体验,当时写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后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直到六十二岁去世的二十多年中,他是“躬耕未曾替”(《杂诗》十二首其八)。如其《归园田居》五首其三(“种豆南山下”)、《杂诗》十二首其八(“代耕本非望”)《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等诗,对他躬耕自资的生活均有集中的反映。陶渊明以极大的热情歌颂田园生活,使他的诗不仅在当时“独超众类”(萧统《陶渊明集序》),而且对后世更有着深远的影响。
2、歌颂隐者,赞美贫士
在经过了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之后,陶渊明最终还是走上了独善其身的道路。“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诅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二十首其九),独自保持高尚纯洁的节操。正由于当时“举世少复真”(同上其二十),他也只有从古代的达人隐者之中寻求知音,以表现自己“有志不获骋”的愤世之情和不为世俗所染的高尚节操。这样以来,陶渊明笔下的达人隐士便大批地出现了: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庚戊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遥谢荷ò翁,聊得从君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撰田舍获》)
路若经商山,多谢绮与角。(《赠羊长史》)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饮酒二十首》其一)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同上其二)
长公曾一仕,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同上其十二)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同上其十六)
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拟古九首》其三)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同上其八)
此外,在《述酒》、《咏二疏》、《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等作品中,就以更集中的篇幅来为达人隐士高唱赞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志向。在陶渊明之前的诗人中,有些不得志的诗人如阮籍、嵇康、左思等人,虽也偶尔引此类达人隐士为同调,但并没有形成这种具有确定性和一贯性的诗歌题材。
陶渊明归隐之后,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其《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杂诗)十二首其八、《乞食》、《有会而作》等诗中,对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均有集中的反映。但他却甘愿抱贫守拙,并从古代的贫士那里找到了精神寄托。“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有会而作》)。因而,陶诗中以歌颂贫士为题材的作品,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咏贫士》七首组诗中,诗人就以极大的热情对贫士加以歌颂。诸如荣启期和原宪不慕富贵。安贫乐道;黔娄不求名利而衣不蔽体、终身贫贱;袁安困于积雪,阮公拒贿弃官,然能以食草为甘味,道义胜而心欢然;张仲蔚心地耿介而隐处蓬蒿;黄子廉辞宫归隐,虽生活贫困而能坚守节操等等。陶渊明正是把这些贫士作为效法的榜样。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也每每称道:“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其二):“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其十一):“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其十八)。在他所歌咏的'每一个贫士的身上、我们似乎都能明显看到陶渊明的影子。清代邱嘉穗在《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中说:“余尝玩公此下数诗(按:指《咏贫士》第二至第七首),皆不过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说起,便为设身处地,以自己身分推见古人心事,使人读之若咏古人,又若咏自己,不可得分。”陶诗以此为题材,正是为了突出地表现自己高尚的节操,并以此而自我慰藉。而如此大量以咏贫士为题材的诗歌,在陶渊明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
3、为悲剧英雄高唱赞歌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陶渊明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他抚今追昔,感慨生平,忍受着内心的苦闷与煎熬。在现实社会中,就实现理想抱负而言,陶渊明可谓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为那些悲剧性的人物高唱赞歌,则又是陶诗在题材选择上的一大特点。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歌颂夸父逐日的英雄事迹。夸父为了追求光明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正是诗人早年“抚剑独行游”的自然发展,也是陶渊明晚年心目中理想的化身。诗人接着又在第十首中,热情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慷慨不平之气。如果说夸父。精卫和刑天都还是神话中的悲剧英雄的话,那么。历史上的荆轲则是人间的悲剧英雄了。陶渊明《咏荆轲》一诗,突出地表现了荆轲的英雄气概,“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百万,逶迤过千城”,把英雄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最后仰天长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诗人对荆轲的无限同情,正说明自己也同样是“奇功”不成,以悲剧而退身的。不平之气,愤然而出。甚至朱熹也认为此诗“露出本相”(《朱子语类》卷一三六)。由此亦可见出陶诗在题材选择上的倾向性和一贯性。
4、寄酒为怀
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和王瑶先生的《文人与酒》等文章,曾对包括陶渊明在内的魏晋时人饮酒的原因和目的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兹不赘言。需略加强调的是,陶渊明一生饮酒不止,并非只为避祸全身,而在更大的程度上,一是排忧解闷,借酒浇愁;二是借酒为题,抒发怀抱,正如萧统所言:“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集序》)如《饮酒》组诗中,涉及到社会黑暗的就占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交,他把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感慨,以及内心的矛盾与痛苦,都总归在《饮酒》这个题目之下,最后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其用心之苦,是显而易见的。而大量的、以酒为题材的诗歌,也是从陶渊明这里开始的。
(二)表现手法的独特性
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仅广泛汲取了传统的优秀成果,而且更有新的创造,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
1、白描勾勒,写意传神
陶渊明的诗歌,无论是对田园风光、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总是善于捕捉最具特征的东西,以白描的手法,加以随意的神貌点染,并把自己深刻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怀融进艺术画面。如:
《陶渊明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厘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选自萧统《陶渊明集》)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含德之至,莫逾于道 至:最高
B.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 疑:犹豫
C.不以无财为病 病:艰难困苦
D.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恨:遗憾
14.下列各组语句中,能说明萧统“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原因的一组是(3分)( )
①与大块而盈虚 ②寄众事以忘情 ③寄酒为迹
④独超众类 ⑤干青云而直上 ⑥大贤笃志,与道污隆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比喻贤人出仕,正显其本色。
B.“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说的是贤人虽因遁世而无人知晓,却因此而得以全其本性。
C.“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作者以藏文种祭祀杂县类比,说明强迫至人达士出仕,只能适得其反。
D.“自然之道”是陶渊明人品与文品的核心价值,序文采取的行文结构是由道及人、由人及文。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4分)
译文:
(2)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5分)
译文:
17.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加 以 贞 志 不 休 安 道 苦 节 不 以 躬 耕 为 耻 不 以 无 财 为 病
试题答案:
13、C(病,缺点,此为羞辱。
14、B(①是人生态度,③是生活方式,⑥是高标人格。)
15、A(应是“失其本色”。)
16、(1) 应该和大自然一同繁盛枯萎,随着中正平和的原则任意放纵,怎么能因忧虑畏惧而终日悲戚辛劳,被急切的追求役使着奔波于人间呢?
(2)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那里只是能够奉行仁义之道,连官爵俸禄也能舍弃。
17、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附:参考译文
自我炫耀、自我推荐,是官宦家女子的丑恶行径;不嫉妒、不贪求,是通达之人心中的意念。所以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原因是什么呢?追求品德,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道德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自然一同繁盛枯萎,随着中正平和的原则任意放纵,怎么能因忧虑畏惧而终日悲戚辛劳,被急切的追求役使着奔波于人间呢?
齐国赞扬赵国美女曼声歌唱的娱乐,各种珍稀的食物,豪华气派的车马,锦衣玉器的贵重,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祸福相互依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贩卖大海东边的药草,有人纺织江南鸟类的落毛。他们就像那鸳鸯的雏鸟,怎么能和鸢鸱竞逐腐鼠的肉;又像那小小的.州县,怎能获得文仲的祭品!至于子常、宁喜等人,苏秦、卫鞅等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迟疑,沉迷于它从不后悔。主父偃说:“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他的下场真的像他所说的,难道不让人叹息吗?楚庄王到周朝显示实力,被王孙满羞辱;霍光官爵尊贵,因为锋芒太露导致灾祸。贪婪的人,为数众多。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有人揣着遗书被皇帝接见,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生活,在清潭上击鼓,放弃政务享受乐曲。他们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把政事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有人责怪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只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高出同辈,言辞精彩,跌宕豪迈,风格独特超出众人,文气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那里只是能够奉行仁义之道,连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不必登上太华山与赤松子同游,不必远行向柱下史老子求教,这篇集子就有助于教化世人。
萧统 陶渊明集序
有人说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以酒为线索,他的文章与一般的不一样,辞藻精简,跌宕生姿,远超非凡,那么萧统《陶渊明集序》大家了解?
萧统《陶渊明集序》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何故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倐忽shūhū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之间。
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游,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亦可痛矣!又有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履,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圣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玉而谒帝,或披裘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译文:
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人,是女子的丑陋行为;不嫉妒无所求的人,他们的心就光明通达。所以说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什么原因?追求品德,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道德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气一样散散合合,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的在人间生活!
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游,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yuān chī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
齐国赞扬赵女沉迷欢乐,各种珍稀的食物,豪华气派的车马,锦衣玉器的贵重,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祸福相互依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贩卖大海东边的药草,有人纺织江南鸟类的落毛。就像那鸳鸯的雏鸟,怎么能和鸢鸱的肉相比;就像那小小的州县,怎能获得文仲的祭品!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亦可痛矣!又有楚子观周,受折(侮辱)于孙满;霍侯骖(can,一声)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至于子常、宁喜等人,苏秦、卫鞅等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怀疑,沉迷于它从不后悔。主父偃说:“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真的像他所说,岂不痛快!又楚子到周朝参观,被王孙满羞辱;霍光官爵尊贵,因为锋芒太露导致灾祸。贪婪的人,非常的多。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履,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圣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玉而谒帝,或披裘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有人揣着遗书被皇帝接见,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生活,在清潭上击鼓,放弃政务享受乐曲。他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把政事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能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拥有不渝的志向, 并且(无论世道盛衰都)安于道义,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不强求能奉行仁义,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不必到皇帝身边任职,追求名留青史,这篇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萧统《陶渊明集序》练习题
20.扬雄, (朝代)辞赋家,著名辞赋作品有 。(2分)
21.萧统因何认为读陶渊明的作品有助于“风教”?(2分)
答:
萧统《陶渊明集序》参考答案:
19.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20.西汉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21.可以使人遵循仁义之道,甚至舍弃名利追求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
20.扬雄, (朝代)辞赋家,著名辞赋作品有 。(2分)
21.萧统因何认为读陶渊明的作品有助于“风教”?(2分)
答:
参考答案:语文网
19.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20.西汉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21.可以使人遵循仁义之道,甚至舍弃名利追求
参考翻译: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又仰慕他的品德,遗憾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粗略地分类编目(结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在他的《闲情赋》里却始终没有讽谏的意思,哪里值得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名得逐利的欲念就会排除,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去掉,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岂只仁义之道可以遵循,连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也不必远游西岳华山,去像老子一样成仙成道。那么,这个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 陶渊明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金刚怒目
★ 陶渊明 饮酒
★ 惜时陶渊明
★ 陶渊明文集
★ 陶渊明谥号
★ 陶渊明诗集
★ 陶渊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