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遥感技术在河口颗粒态总磷分布及扩散研究中的应用初探(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ruelSumm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遥感技术在河口颗粒态总磷分布及扩散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以美国SeaStar卫星装载的SeaWiFS海洋水色遥感传感器作为遥感数据源,实测了光谱、海表温度、悬浮物含量、透明度、叶绿素浓度、颗粒态总磷含量等,建立了传感器悬浮物含量和颗粒态总磷含量的遥感信息提取模式,结果表明:(1)利用遥感技术估算的海水悬浮物的平均相对偏差为18.1%;(2)悬浮物在遥感图象上的分布和扩散趋势与实际吻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海流运移路径;(3)颗粒态总磷含量在长江河口和杭州湾附近海域较高,由近岸向远岸迅速降低,与实际分布相符;(4)模型主要适用于河口等悬浮物含量高的`Ⅱ类水休,对于以浮游植物为主的Ⅰ类水体应另外建立模式.
作 者:张霄宇 林以安 唐仁友 潘德炉 王迪峰 龚芳 作者单位:张霄宇(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开放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12)林以安,唐仁友,潘德炉,王迪峰,龚芳(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开放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刊 名:海洋学报(中文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7(1) 分类号:V443+.5:P734.2+32 关键词:长江口近海 SeaWiFS 模型 悬浮物 颗粒态总磷大气中颗粒态总汞的测定
汞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对全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大气汞主要包括气态单质汞(Hg0)、气态活性汞(Hg2+)和颗粒态汞.尽管颗粒态总汞(TPM)占大气总汞的5%以下,但它却是大气汞干湿沉降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对于汞在大气中的循环演化意义重大.大气中TPM的含量在pg・m-3量级上,因此建立TPM的可靠采集与分析方法非常必要.本文利用一种新开发的小型捕集管建立了测定大气中痕量TPM的方法.实验证明,采样流速为1.0~1.5 L/min时,平行样的精密度高,最低检出限为2 pg;样品经2次循环分析其热解吸效率在99%以上,分析方法非常简单和省时.
作 者:郑伟 冯新斌 李仲根 ZHENG Wei FENG Xin-bin LI Zhong-gen 作者单位:郑伟,李仲根,ZHENG Wei,LI Zhong-gen(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冯新斌,FENG Xin-bin(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刊 名: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年,卷(期):2005 24(4) 分类号:X142 关键词:大气 颗粒态总汞 捕集管 测定遥感技术在伐区检查中的应用
在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工作中采用了遥感技术,改进了传统的检查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历史现状重现的特点,采用检查年度头尾两期数据进行植被变化检测,通过计算机自动判别,结合人工目视解译得到植被变化图斑,再到现地进行核实,最终得到采伐图斑,从而解决无证成片伐区的问题.介绍了遥感技术应用的.方法、工作步骤,并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应用的利弊进行了讨论.对图像数据的选取、资料收集、图像处理、外业验证等过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作 者:唐可平林辉 张美民 李健 Tang Keping Lin Hui Zhang Meiming Li Jian 作者单位:唐可平,林辉,Tang Keping,Lin Hui(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浙江金华,321001)张美民,Zhang Meiming(浙江省东阳市江北街道林业站,322100)
李健,Li Jian(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林业站,322124)
刊 名:华东森林经理 英文刊名: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年,卷(期): 23(3) 分类号:S752.2 关键词:采伐限额检查 遥感技术 林业调查遥感技术在林隙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林隙干扰了生境,造成了光、温度、湿度等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光作为一个主要因素,影响着林隙更新这个动态的过程.随着遥感在资源环境中的广泛应用,衡量与林隙更新有密切关系的植物光合作用变得更为重要,而光合作用的.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效率以及反映光合作用结果的生物量,都可以用遥感的手段进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也会促进林隙更新的研究.以林隙中光的异质性为中心,介绍了比较先进的相关遥感研究手段,并提出了遥感应用到林隙的研究中的一些设想.
作 者:张学波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农技服务 英文刊名:SERV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6(12) 分类号:X87 关键词:遥感影像 林隙 光能利用效率 冠层分析仪ARIMA模型在苏州河总磷预测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苏州河面临潜在的富营养化危机,氮、磷含量较高的污染源是富营养化形成的直接诱因.选择总磷指标为研究对象,介绍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总磷进行ARIMA建模预测,确定ARIMA(11,0,0)即AR(11)为最终模型,用1986~数据对和进行预测,结果得出苏州河总磷在未来2年呈波动下降趋势,最终在0.4~0.6 mg/L之间上下波动,但仍高于地面水Ⅴ类标准.模型适用于苏州河总磷的'短期预测,完善苏州河富营养化预测管理系统.作 者:黄杰 钱瑾 殷浩文 Huang Jie Qian Jin Yin Haowen 作者单位:黄杰,Huang Jie(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 20)钱瑾,Qian Jin(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 33)
殷浩文,Yin Haowen(上海市检测中心生物与安全检测实验室,上海 03)
期 刊:环境工程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1(1) 分类号:X7 关键词:总磷 时间序列分析 ARIMA模型 富营养化海洋遥感技术在探测潜艇中的应用
着重介绍了微波遥感探潜、红外遥感探潜、光学遥感探潜及生物荧光探潜等海洋遥感探潜方法及其探测的基本原理,并简要分析了利用海洋遥感技术进行潜艇探测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 者:韩晶 赵朝方 HAN Jing ZHAO Chao-fang 作者单位:韩晶,HAN Jing(水下测控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13)赵朝方,ZHAO Chao-fang(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遥感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
刊 名:装备环境工程 ISTIC英文刊名: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5(3) 分类号:P731 关键词:遥感技术 潜艇探测 微波遥感 红外遥感 光学遥感 生物荧光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综合论述了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应用于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多种方法并着重阐述了被动式空基遥感和主动式地基遥感在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应用以及探测气溶胶的'卫星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最后,对我国大气环境遥感研究中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年,卷(期): 21(5) 分类号:X831 关键词:遥感监测 大气环境 主动遥感 被动遥感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论文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摘 要: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遥感技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日渐成熟,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据此,本文将针对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调查、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项发展较早的技术,在长期的不断完善过程中趋于精确,能够对对象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和勘测,极大便利了地理调查。遥感技术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较为遥远的地方借助专门的特殊探测仪器,将远处的物体辐射的波长信号进行记录和接受,再通过专业处理程序进行再加工,从而将远处物体通过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使得勘测人员通过观察图像,了解远处的情况和环境。遥感技术由遥感平台、传感器、应用系统等多个部分共同构成。
一、遥感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早,是伴随航天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国家统计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土地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将遥感技术引入进来,通过遥感技术得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整体土地使用情况的首次了解,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保障了我国后期土地政策制定的适用性。从此我国的土地使用情况开始了用遥感技术进行勘察的方式,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趋于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在国内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服务于各级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准确性,依据遥感情况制定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计划,及时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反馈,起到对有限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规划作用;2、及时反映了当前土地利用情况,为后期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以及了解土地利用总体情况奠定基础;3、为整体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提供充足的信息。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的可行性
遥感技术相比较于其他调查方法,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土地使用情况资料,遥感技术受地区环境限制较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的完成任务。遥感技术在信息的记录上可体现出周期性、动态性以及丰富的动态性,能够及时记录土地使用的变更情况。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依赖于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工作周期长,工作的准确性不高,成本极高。土地利用调查是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强化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是适用社会发展的必要措施和基础工作。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统计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起点较高,具有全局性,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调查一般而言具有全局性特点,而且往往具有很强的宏观性,起点高的特点使得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调查更有利于统筹全局,把握整体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2、技术要求高,遥感技术看似原理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要求,在管理上也需要专业人员的科学化管理,从勘测到记录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3、实际应用性,遥感技术应用下的土地使用调查,不仅要求提供最终的调查结果和准确性较高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还要求为现实的整体规划做出调整,最终应用于整体土地政策的规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由上可见,传统的土地调查方法较不科学,存在着周期长、资金投入多、调查受周围因素干扰大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整个调查的整体运作情况,客观性和周期性不强最终使得所得数据和记录的可用性不大,与现实的结合不紧密。而遥感技术则具有了明显的优势,周期短、客观性和准确性强,这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三、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利用调查的方法
遥感技术需要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比如勘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信息记录技术等。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决定了遥感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遥感影像的制作和再加工过程,这个环节最终决定了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调查的好坏。
(一)影像校正
影响校正是指通过遥感技术所得的遥感图像信息,按照打底的水准面和坐标系对图像中物体的具体位置,使得遥感图像数据依据现实环境几何坐标进行校正。影像校正分为多个步骤,首先第一步便是位置的计算,位置选取是控制点确定的重要一步,控制点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整个影像校正的过程。控制点的选择要坚持易分辨、特征明显的原则,保证控制点的选择能够准确为后期影像的处理奠定基础,找准位置。另外在控制点的选择上还应该注意在图像的边缘留有一定数量的控制点,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因为误差出现影像外推。
(二)遥感影像的配准
遥感影像的配准是指将多重映像进行重叠,即是将影像中的地理坐标和影像之间的统一,具体操作是在配准过程中选择多项式模型,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对影像的配准。在配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误差,并且尽可能实现对配准的现实适用性。遥感影像的配准是实现了控制点与影像之间的配合,是将标准化的空间方式进行整合,最终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影像进行配准。
(三)遥感影像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融合是指将多源数据统一在同一个地理坐标中,采用专业科学的算法和运算方式将多幅影像合并在同一个新的图像中。影像的融合包括了基本信息、色彩的融合。融合的过程是将传感器得到的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综合,用单一传感器减少多重遥感器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和矛盾,使得最终影像能够直观易懂,并且能够清楚认识。最终融合的图像是综合了多元的信息产生的,具有丰富性和准确性,能够反映更多的信息,减少因为单幅影像造成的信息不清晰,从而提高数据的适用性和利用率。另外从影像的色彩来看,融合之后的影像色彩饱和度更高,对比度强,位置能够更加精确的表示出来。
(四)遥感影像的识别
遥感影像的识别和判读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过程,一般来说分为观察和计算机自动分类两种方法,遥感监测得到的最终影像任然需要专业的判读。人为和计算机的两种方式应该与实际勘测的地形和物体情况相联系,就土地利用调查的实际环境和要求来看应该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影像进行识别和判读,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描述性语言,增强影像的描述性和可视性。
四、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局限性
遥感技术的使用对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使得遥感技术的推广和操作中的准确性面临困境,技术的制约使得勘测结果失效。遥感影像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这位调查提供了较为完善直观的数据支持,但也存在着难以判断图片的物体的具面积和大小,要进行具体测量。在遥感技术使用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地界统计的出入,因此在统计的结果中存在一定偏差。另外遥感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统计方法,还需要在不断完善现代化统计手段的同时兼顾传统,采取多元调查方法结合的方式增强最终数据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的发展极大便利了土地利用的调查,使得调查周期缩短,准确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减少了传统调查方式下的人力财力投入。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遥感技术还存在一些缺陷,相信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常庆瑞等,《遥感技术导论》,科学出版社,,第18-19页
[2]汤国安等,《遥感数字影像处理》,科学出版社,20 ,第123-131页
[3]濮静娟,《遥感图像目视解释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3-26页毕业论文
[4]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我国土地调查评级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年
遥感技术在红树林生态监测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遥感技术是红树林生态监测中的关键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航空图像、陆地卫星、SPOT卫星和几种雷达卫星数据在红树林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叙述了经验分类法、波段组合法、植被指数法和基于数理统计理论的各种地学分析法在探测红树林的生态学指标包括面积、分布范围、类内区分和类外区分以及动态变化等的应用和精度对比情况,另外,阐述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红树林生态监测中的综合应用的`优势以及红树林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
作 者:于祥 赵冬至 张丰收 YU Xiang ZHAO Dong-zhi ZHANG Fen-shou 作者单位:于祥,YU Xiang(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赵冬至,张丰收,ZHAO Dong-zhi,ZHANG Fen-shou(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刊 名:海洋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4(1) 分类号:X87 关键词:红树林 遥感 分类好氧颗粒污泥在生物强化除磷中的应用
摘要:结合近年来好氧颗粒污泥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结构特征,并从生物除磷、反硝化除磷和沉淀作用三方面对好氧颗粒污泥除磷现象进行探讨.旨在为好氧颗粒污泥在生物强化除磷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知识.作 者:吕娟 陈银广 顾国维 LV Juan CHEN Yin-guang GU Guo-wei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29(7) 分类号:X17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 生物除磷 反硝化除磷 沉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