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朱思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共含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朱思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

篇1: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

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

摘要:为阐释长江口颗粒态、溶解态正构烷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迁移循环机制.7月在长江口分表、底层采集溶解态与颗粒态样品,采样区域的`氯度跨度为0.028‰~16‰.样品经有机抽提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检测到表层溶解态、颗粒态正构烷烃总浓度分别为0.19~4.1μg・L-1和0.19~3.6μg・L-1;底层溶解态、颗粒态正构烷烃浓度分别为0.12~1.9μg・L-1和0.63~4.2μg・L-1.结果显示,长江口水体中正构烷烃碳数多分布在n-C15~n-C36间,正构烷烃碳数浓度分布呈高碳数优势、双峰型优势和低碳数优势3种关系.特征参数表明,长江口有机物呈显著的陆源有机质输入特征;且由长江口向外,陆源输入逐渐减弱.固-液分配系数Kd在不同站位和不同化合物间差异较大;同时Kd还存在颗粒物浓度效应.河口区颗粒态正构烷烃迁移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潮周期的变化和沉积物再悬浮等.作 者:戚艳平   吴莹    张经    何青    QI Yanping    WU Ying    ZHANG Jing    HE Qing  作者单位:戚艳平,吴莹,何青,QI Yanping,WU Ying,HE Qing(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62)

张经,ZHANG Jing(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岛,266003)

期 刊:环境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卷(期):, 26(8) 分类号:X5 关键词:正构烷烃    颗粒态    溶解态    陆源输入    长江口   

篇2:东海泥质区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东海泥质区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似,在-27.4‰~-28.0‰之间,平均为-27.7‰.典型海洋水生植物源C23同位素组成在-28.5‰~-31.6‰之间,平均为-30.5‰,碳同位素组成从近岸泥质区到冲绳海槽北部逐渐变重,表明海槽区与陆架区海洋水生植物种类有所不同.陆架区长链正构烷烃(C25~C31)部分随着碳数的增加,其同位素组成逐渐变轻,但海槽区这一变化不大,显示陆架区的陆源高等植物蜡具有相似的'物源,而冲绳海槽北部由于黑潮主干区和黑潮分支(对马暖流)对陆架沉积物进入深海的控制性阻隔作用,其物源与陆架区区别较大.现代输入东海的陆源植物以C3植物为显著优势,C3植物对近岸泥质区北部、近岸泥质区南部、远端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陆源植物的贡献分别为83%,95%,75%和70%.

作 者:郭志刚 杨作升 林田 李钜源 Guo Zhigang Yang Zuosheng Lin Tian Li Juyuan  作者单位:郭志刚,杨作升,林田,Guo Zhigang,Yang Zuosheng,Lin Tian(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003)

李钜源,Li Juyuan(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东营,257015)

刊 名:第四纪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QUATERNARY SCIENCES 年,卷(期):2006 26(3) 分类号:P736.4 关键词:单体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组成   表层沉积物   C3植物   东海泥质区  

遥感技术在河口颗粒态总磷分布及扩散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共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