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穆修,字伯长(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猫也好狗也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穆修传阅读及习题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穆修,字伯长,郓州人。幼嗜学,不事章句。真宗东封,诏举齐、鲁经行之士,修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中道亡至京师,叩登闻鼓诉冤,不报。居贬所岁余,遇赦得释,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久之,补颍州文学参军,徙蔡州。明道中,卒。
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人欲与交结,往往拒之。张知白守亳,亳有豪士作佛庙成,知白使人召修作记,记成,不书士名。士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且求载名于记,修投金庭下,俶装去郡。士谢之,终不受。且曰:“吾宁糊口为旅人,终不以匪人污吾文也。”宰相欲识修,且将用为学官,修终不往见。母死,自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用浮屠为佛事。
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
庆历中,祖无择访得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集为三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嗜学,不事章句 事:研究
B中道亡至京师 亡:逃跑
C张知白守亳 守:太守
D自负榇以葬 负:背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求载名于记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B.士谢之,终不受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士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 耕植不足以自给
D.居贬所岁余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
①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4分)
②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4分)
③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4分)
参考答案:
11.C(守:任太守)
12.A(A都是“在”的意思 B 代词 他/动词 去 往 C 介词 用/来 D 地方 处所/所字结构)
13.①穆修自负才学,和同僚关系多有矛盾,通判嫉恨他,唆使人诬告他,穆修受到罪责,贬到池州任职。(“负”“龃龉”“忌”各一分,句意一分)
②(穆修)接母亲到京城居住,不时外出乞讨来供养母亲。(“迎”“间”“给养”各一分,句意一分)
③此时穆修独以善于写作古文著称,苏舜钦兄弟经常与穆修来往。(“于是”“称”“游”各一分,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穆修,字伯长,(山东)郓州人氏。自幼好学,(但是)不钻研(当时流行的)文章词句。真宗皇帝封禅泰山时,下诏(让地方)举荐齐、鲁地区读书人,穆修得到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出任参军。穆修自负才学,和同僚关系多有矛盾,通判嫉恨他,唆使人诬告他,穆修受到罪责,贬到池州任职。去池州路上,逃到京城,击打登闻鼓诉冤告御状,没有得到回复。居住在受贬地方一年多,遇到大赦得到了赦免,接母亲到京城居住,不时外出乞讨来供养母亲。很久之后,得到补颍州文学参军的官职,迁往(河南)蔡州。明道中,死去。
穆修性格刚直,喜欢谈论斥责当时的社会弊端,诋毁讥笑有权有势的人,人若和他结交,往往被拒绝。张知白任(安徽)亳州太守,亳州有豪士捐建的.佛庙完工,张知白差遣人召穆修作纪念文章,文章写成,不写那个豪士的名字。豪士用白银五百两送来给穆修做寿,而且企求在文章之上记载自己的名字,穆修将白银丢到院子外边,(俶装去郡....)潇洒地离开郡城。豪士向他作揖,始终不肯接受,还说:“我宁愿以游走江湖来糊口,也不会让行为不正玷污我的文字。”当时宰相想结识穆修,而且准备任用穆修为学官,穆修一直没有去拜会宰相。穆修母死后,自己背负棺材下葬,(丧事期间)每天诵念《孝经》、《丧记》,不用和尚做佛事。
(中国)从五代开始,文章走入没落,唐朝以来,柳宗元开始复兴古文。从此后,杨亿、刘筠偶尔尝试写辞赋,天下读书人风靡跟从。此时穆修独以善于写作古文著称,苏舜钦兄弟经常与穆修来往。穆修虽然穷困到老,然而当时士大夫说起善于写文章的一定说是穆参军。
庆历年间,祖无择寻找到穆修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收集为三卷(出版)。
李密字令伯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自抚养 躬自:亲自
B.慈父见背 见背:长辈去世< />
C.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D.矜悯愚诚 矜悯:夸耀
答案.D(怜恤、同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密奉事以孝谨闻 密以祖母年高< />
B.有暇则讲学忘疲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D.齐桓得管仲而霸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答案.B(A项“以”译为“因为”,介词;B项“则”分别是“就”“却”的意思;C项“之”是结构助词“的”;D项“而”译为“因而”)
3.下列各项中为例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答案.A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以抒发对祖母的孝情。< />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答案.D(实现“宿愿”不当)
5.翻译下面语句。(10分)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3分)
我小的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还不能走路,伶仃孤独,(一直)到成人自立。
阅读记叙文方法
(一)看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完成整体把握文章的各项要点)
(三)审题目,注意审清题目要求的重点词及范围、标点符号等。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此外,还要注意找准题目的重点词范围,以为确定答题重点及重读原文缩小范围作准备。
(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重点考查局部研读)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读,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同样要注意整体把握)
答题时如能运用原文词语或语句回答的,则尽量用原文语句、词语。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此外,答题时不要孤立考虑问题,而要有整体意识。
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识伯修遗墨后》阅读答案
伯修酷爱白、苏二公,而嗜长公②尤甚。每下直,辄焚香静坐,命小奴伸纸,书二公闲适诗,或小文,或诗余一二幅。倦则手一编而卧,皆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也。余每过抱瓮亭③,即笑之曰:“兄与长公,真是一种气味。”伯修曰:“何故?”余曰:“长公能言,吾兄能嗜,然长公垂老玉局④,吾兄直东华,事业方始,其不能行一也。”伯修水笑,且曰:“吾年止是东坡守高密时,已约寅年入山,彼时才得四十三岁,去坡翁玉局尚二十余年,未可谓不能行也。昔乐天七十致仕,尚自以为达,故其诗云:‘达哉达哉白乐天。’此犹白头老寡妇,以贞骄人,吾不学也。”因相与大笑。
未几而伯修下世。嗟乎!坡公坎坷岭外,犹得老归阳羡;乐天七十罢分司,优游履道尚十余年。使吾兄幸而跻下寿,长林之下,句子倡弟和,岂二公所得比哉?弟自壬辰得第,宦辙已十三年,然计居官之日,仅得五年。山林花鸟,大约倍之。视兄去世之年,仅余四载。夫兄以二老为例,故以四十归田为早,若弟以兄为例,虽即今不出,犹恨其迟也。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过闲适者。白、苏言之,兄嗜之,弟行之,皆奇人也。甲辰闰九月九日,弟宏道书于栀子楼。
——《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伯修:作者兄长袁宗道的字。②长公:指苏轼。③抱瓮亭:袁宗道在京居处的亭名。④垂老玉局:苏轼晚年任提举成都府玉局观。
22、“倦则乎一编而卧,皆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也”与文中“”相照应,其中“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表现了袁宗道的处世态度。(3分)
23、文中作者写东坡、白居易的目的是(3分)
24、对“虽即今不出,犹恨其迟也”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到了今天还不出山,实在是太晚了。
B、虽然现在已经抽身脱仕,但还是觉得迟了。
C、即使到了现在仍不能脱身,实在令人遗憾。
D、虽然至今未入官场,但还是觉得领悟得迟了。
25、试分析第一段中的“三笑”的表达作用。(3分)
26、文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
参考答案:
22、3分。
闲适(1分)随意、自然、不拘礼俗(2分)
23、3分。
突出自己和兄长的.志趣和兄弟间的山林之聚、唱和之乐更胜白、苏。
24、2分。B
25、3分
“三笑”既表现了兄弟间的情趣、志趣和亲密无间的感情,又表现出兄弟平视古人的神情。
26、2分
鄙弃官途,追求身心自由。
穆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
宁刚正,气节自任。以明经调盐山尉。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史思明略境,郡守召宁摄东光令御之。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兵,罢所摄。始,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及是,闻真卿拒禄山,即遗真卿书曰:夫子为卫君乎?真卿喜,署宁河北采访支使。宁以息属其母弟曰:苟不乏嗣,足矣!即驰谒真卿曰:先人有嗣矣,我可从公死。既而贼攻平原,宁劝固守,真卿不从,夜亡过河,见肃宗行在。帝问状,真卿对:不用穆宁言,故至此。帝异之,驰驿召宁,将以谏议大夫任之。会真卿以直忤旨,宁亦罢。
上元初,为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住埇桥。李光弼屯徐州,饷不至,檄取资粮,宁不与。光弼怒,召宁欲杀之。或劝宁去,宁曰:避之失守,乱自我始,何所逃罪乎?即往见光弼。光弼曰:吾师众数万,为天子讨贼,食乏则人散,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答曰:命宁主粮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今公求粮,而宁专馈;宁有求兵,而公亦专与乎?光弼执其手谢曰:吾固知不可,聊与君议耳。时重其能守官。累迁鄂岳沔都团练及租庸盐铁转运使。当是时,河漕不通,自汉、沔径商山以入京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奉法,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坐杖死沔州别驾,贬平集尉。
大历初,起为监察御史,三迁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治有状。后刺史疾之,妄劾宁多逋亡,贬泉州司户参军事。子质诉其枉,三年始得通。诏御史覆视,实增户数倍。召入拜太子右谕德。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虽直其诬,犹置散位。宁默不乐,唶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可以进乎!遂移疾,满百日屡矣,亲友强之,辄复一朝。德宗在奉天,奔诣行在,擢秘书少监,改太子右庶子。帝还京师,乃曰:可以行吾志矣!即罢归东都。以秘书监致仕。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偃师丞 擢:提拔 B.宁斩以徇 徇:示众
C.宁以息属其母弟 属:归属 D.以秘书监致仕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10.对于下面句中以和为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会真卿以直忤旨 ②设戍逻以征商贾 ③为天子讨贼 ④起为监察御史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穆宁气节自任和能守其官一组是( )
A.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惮宁威,掠劫为衰
B.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檄取资粮,宁不与
C.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兼和州刺史,治有状
D.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后刺史疾之,妄劾宁多逋亡
12.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谋反的时候,委任刘道玄做景城守,穆宁招募士兵斩杀了他,并发表檄文号召州县合力抗拒叛贼。
B.当初,穆宁到平原县的时候,向颜真卿预言了安禄山谋反一事,等到听说颜真卿抵御安禄山叛军的消息,穆宁立刻驰往拜见颜真卿。
C.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守法度,安排戍卒征收商贾的赋税,又掠夺行路之人,导致道路几乎断绝。等到穆宁与他夹淮而治的时候,因为震慑于穆宁的威望,劫掠的情况有所好转。
D.穆宁兼任和州刺史的.时候,颇有政绩。后来的刺史嫉妒他,因此弹劾穆宁,说他治理时人口逃亡很多,穆宁因此被贬官。
参考答案:
9.C(通嘱,委托,交付)
10.D(以,因为,介词/来,连词;为,替,给,介词/做,动词。)
11.B
12.B( 穆宁立刻驰往拜见颜真卿处有误,听说颜真卿抵御安禄山叛军的时候,穆宁先是写了一封信,被颜真卿委任。在安排好子女后,穆宁才驰往拜见颜真卿。)
【参考译文】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亲穆元休,在开元年间很有名,向天子献书,提拔为偃师丞,世代以儒学而闻名。
穆宁刚强正直,以气节自任。以明经科选调作盐山尉。安禄山谋反,委任刘道玄做景城守,穆宁招募士兵斩杀了他,用檄文征召州县合力抗拒叛贼。史思明侵略边境,郡守召穆宁代理东光令抵挡。叛贼派使者引诱穆宁,穆宁斩杀了他示众,郡守害怕惹怒了叛贼致死,就夺取了他的兵力,罢免了他代理的官职。当初,穆宁过平原县,拜见颜真卿,曾经商讨安禄山必定反叛之事。等到这时候,听到颜真卿抵御安禄山,就给了颜真卿一封信,说:您是为了保卫国君吧?颜真卿很高兴。委任穆宁为河北采访支使。穆宁把子女托付给胞弟,说:如果我不缺乏子嗣,就足够了!就急驰拜见颜真卿说:先人有后了,我可以跟从您赴死了。不久叛贼攻打平原,穆宁劝他坚守,颜真卿没有听从,在夜里逃亡过了黄河,到肃宗所在的地方见肃宗。肃宗询问当时的情况,颜真卿回答道:没有采纳穆宁的建议,所以才到现在这种地步。肃宗很惊异,派人快马召见穆宁,打算任命他做 谏议大夫。正赶上颜真卿因为直言违背圣旨,穆宁也因此被免官。
上元初年,担任殿中侍御史,辅助盐铁转运,停驻在埇桥。李光弼屯兵徐州,军粮没有送至,发檄文征召物资钱粮,穆宁不给。李光弼大怒,召穆宁想要杀掉他。有人劝穆宁离开,穆宁说:逃走的话就丧失所守的职责,祸乱自我而始,怎么能逃避罪责呢?就前往见李光弼。李光弼说:我军几万之众,为天子征讨叛贼,粮食缺乏就会兵众逃散,你紧闭粮仓不与救济,想要让我军溃败吗?命我主管粮食的是皇帝的命令,您可以凭借檄文取得吗?现在您要粮食,我擅自给您;我如果要兵的话,您能擅自给我吗?李光弼握着他的手道歉说:我原本知道是不可以的,只是与您商量罢了。当时敬重他能恪尽职守。屡次升迁做了鄂岳沔都团练及租庸盐铁转运使。正当这时,水运不通,从汉、沔经过商山才能进入京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守法,安排戍卒征收商人的赋税,又放任士兵抢夺行路之人,道路几乎断绝。他与穆宁夹淮水而各自为治,震慑于穆宁的威势,劫掠因此而减少,水道的商路得以通畅。因为打死沔州别驾,被贬为平集尉。
大历初年,被起用为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为校秘书少监,兼任和州刺史,治理地方有政绩。后来刺史妒忌他,胡乱弹劾他治理的地方逃亡的人很多,穆宁又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他的儿子穆质为他的冤情上诉,三年才得到上达。皇上下旨令御史前去查验,实际是人口并未逃亡,而是增加了几倍。皇上召请他授他做太子右谕德。穆宁性格耿直不能逢迎权贵们,性情刚毅很少和人合得来,掌权的人很厌恶他,虽然纠正那些对他的诬陷,但是还是把他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穆宁沉默抑郁很不高兴,感叹说:时俗不容忍我,我又不能改变时俗,又怎么能够升职呢!就称病不入朝,几个月不上朝好几次,亲友强迫他,就入朝一次。德宗在奉天,穆宁就前往到皇上行宫所在,被提升做秘书少监,又改任他做太子右庶子。皇上回到京师,他于是说:现在我可以施展我的志向了。但因从前称病被罢免回到东都。以秘书监的官职退休。
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驷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构陷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
(摘编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 擅恣:专权放肆
B.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穿凿:牵强附会
C.邕陈辞谢 谢:辞别
D.士大夫多矜救之 矜:同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蔡邕博学多才的一组是(3分)
①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 ②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③设疑以自通 ④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
⑤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⑥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邕全心侍奉生病的母亲,七十天不曾睡过安稳觉。和叔父、堂弟共同生活,三代之间不分家产,深得家乡父老敬重。
B.蔡邕因琴技高超被陈留太守举荐,受到皇帝征召,蔡邕不得已启程进京,中途又托病回到家中。
C.司空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强行征召他,蔡邕被迫应征。蔡邕受到董卓礼遇,常借机对董卓匡正补益。
D.董卓被杀后,蔡邕在王允家谈到董卓时不禁叹息,神情上有所流露。王允十分生气,将蔡邕交给廷尉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庐于冢侧,动静以礼。(3分)
译:
(2)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3分)
参考答案
1.(3分)C(谢:谢罪。)
2.(3分)D(①是蔡邕侍母笃孝的表现;③是说杨雄、班固、崔驷等人的治学风格。)
3蔡邕进京)
4.(6分)(1)(3分)(蔡邕)在坟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举一动严格按照礼法去做。(庐动静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2)(3分)皇帝欣赏他才学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嘉宥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一)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蔡邕生性极为孝顺,母亲曾经疾病缠身达三年,蔡邕只要不是因为寒冷炎热的气候变化,他都不曾脱换衣服,连续七十多天没有上床睡过觉。母亲去世后,他就在坟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举一动严格按照礼法去做。有野兔很驯服地待在他的屋舍旁边,而且屋旁长出了连理树,远近的人们感到奇异,很多人都前来观看。蔡邕和叔父及堂弟生活在一起,三代之间都没有将家产分开,同乡的人都称赞蔡邕的仁义。蔡邕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尊奉太傅胡广为师。他喜好诗文、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权妄为,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请皇帝,下令给陈留太守,要他督促蔡邕并遣送他进京。蔡邕迫不得已启程,走到偃师县的时候,推托自己有病便又回到了家中。他有感于东方朔的《答客难》以及杨雄、班固、崔驷这一类人设疑以抒发志意的做法,于是品评各家学说,肯定他们的正确说法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写了《释诲》一文来告诫勉励自己。
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召为属官,桥玄对他非常敬重。后来被征召授拜郎中,在东观校勘图书。后来又晋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籍距离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很多地方都有错讹,而平庸的儒士穿凿附会,迷惑贻误后世的学者。于是在熹平四年,便和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人奏请校订并改正《六经》文字。灵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蔡邕于是亲自用朱砂将经文书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好将石碑立在太学门外。自此,后代的儒者和学生都将碑刻上的经文当做典范。石碑刚刚立起的时候,前来观瞻和临摹的人,所乘坐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周围的大街小巷。
蔡邕以前在东观任职的时候,和卢植、韩说等人著述并进一步充实《后汉记》,正好遇到被人陷害遭到流放,来不及完成。于是便上书自我陈述,奏明他著述的《后汉记》十志的内容,分成篇目,一起放在奏章的后面。皇帝欣赏他才学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董卓担任司空之职,听说蔡邕的名望很高,就征召他。蔡邕声称有病没有应征。董卓极为恼怒,又严厉吩咐州郡官员举荐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来到司空府,代理祭酒一职,很受董卓敬重。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每次宴会,董卓总是让蔡邕弹琴助兴,蔡邕也经常注意对董卓有所匡正补益。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入座宴饮,很不经意之中说到董卓而叹惜,神情有所流露。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立即拘捕蔡邕,将蔡邕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陈情谢罪,请求刺面砍脚,只求能够继续修完汉史。士大夫很多人都同情并多方营救他,但都没有成功。蔡邕最后死在狱中。王允悔悟,想阻止却已经来不及了。蔡邕终年六十一岁。
杜琼字伯瑜文言文阅读答案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载母。
(选自《三国志·魏书》)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
1.解释文言实词虚词(6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C )。(3分)
A.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B.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
C.以刃临芝(居高临下) D.(伯瑜)对曰(回答)
(2)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其母笞之/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于鲁阳山遇贼/皆言美于徐公
C.杀之不义/何陋之有 D.以刃临芝/以鹿车载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答:以前挨揍常常感到疼痛,现在母亲老了,没有力气了,打我我感不到疼痛了,因此悲泣。
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1)司马芝:临危不弃母(2)伯 瑜:临笞哭母无力
【翻译】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少年时是书生,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贼寇。同行的人们都丢下老人和弱小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贼寇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母亲老了,杀了我之后放过我的母亲吧。”贼寇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因此免于被杀,推着小车把他母亲拉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仪节操。
伯瑜犯了过错,他的母亲鞭打他,伯瑜哭了。母亲问:以前打你从未哭过,今天你哭,却是为何?伯瑜回答说:以前我被打,(你打的有力)我要痛很久。现在母亲老了,没有力气打了,我都感觉不到痛啊,所以我哭啊。
阅读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鉴赏古代诗词
1、把握诗词内容,细读标题和注释;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联系作者。
2、弄清技巧: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说明表达作用。
3、评价内容观点:概括主旨;联系背景;分清主次;全面评价。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 修字开头的成语
★ 文言文所字的用法
★ 穆旦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