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泰伯改字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张大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泰伯改字原文及翻译
李泰伯改字
【原文】
牐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牐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拱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范文正公(1)守(2)桐庐(3) ,始(4)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5)......其歌词(6) 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7)叹(8)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9)世。某(10)妄(11)意辄(12)易一字,以成(13)盛(14)美。”公瞿然(15),握手(16)扣(17)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18)义甚大,于词甚溥(19),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20)。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21)坐颔首,殆(22)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1)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2)守:做……太守
(3)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4)始:开始
(5)记:传记
(6)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7)三:指多次
(8)叹:赞叹
(9)名:扬名
(10)某:我
(11)妄:胡乱地
(12)辄:动词,独断专行
(13)成:成就
(14)盛:大
(15)瞿然:惊讶的'样子
(16)握手:拱手
(17)扣:通“叩”,询问
(18)于:对
(19)溥(pǔ):广大
(20)趢趚(lù sù):局促不畅
(21)凝:注意力集中
(22)殆:几乎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dy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地拱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李泰伯改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语文阅读的技巧有哪些
拿过来一篇阅读题,同学们要会读,知道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我的做法是,首先读题干,把重点字词或语句画下来,先大致了解问了些什么,去猜测阅读文章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去读原文,边读边画,挑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画,这个纯粹靠语感和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做题多了,一般就能猜到哪些句子容易出题。
最后看着问题找答案,一般问题和原文中的答案顺序上是一一对应的。接下来就是整理答案了,看着采分点写答案,如果没找全答案,需要再细心找一遍,通常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都是能找到的。即使没有完全一致的语句,也有关键采分点词语。语文阅读虽然讲技巧,但也要根据做题经验去分析题目、整理答案,因为语文很多时候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摆脱套路用心去做才是最好的技巧。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①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②,握手③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④,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②瞿然:惊讶的样子。③握手:拱手。④溥(pǔ):大。
【问题】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将名世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B.起而言曰 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C.云山江水之语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D.殆欲下拜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成,以示李泰伯。
(2)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7.下面句中的“三”应如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
8.结合选文,说说范仲淹是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5.B
6.(1)写成后,把它拿给李泰伯看。(2)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
7.多次。突出李泰伯阅读得认真仔细,侧面烘托了范公赞词的精妙。
8.他是一个才华出众、具有开阔胸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李泰伯改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答案
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及翻译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称赞他。”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一味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一味节制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行事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言无隐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人。政治领袖对待亲族厚道,百姓就会渐渐走上人生正途;他们不遗弃过去的友人,百姓就不会冷漠无情。”偷:感情淡薄。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我的脚!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就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可以免于这种忧惧了,弟子们!”
4、曾子有病,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子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要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要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应当重视的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可以避免别人的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自己;说话时注意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有能力的人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就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丰富却虚怀若谷;被人欺负却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做到了这样。”
6、曾子曰:“可能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少的孤儿托给他照顾,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遇到重大关节,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种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呀!”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宏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但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沉重吗?直到死的时候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够遥远吗?”
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启发上进的意志要靠读书,具备处世的条件要靠学礼,达成教化的目标要靠习乐。”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使他们按照我们的道路去走,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出乱子;对于不仁德的人和事,憎恨得太多,也会出乱子。”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即使一个人才华卓越,有如周公,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其它部分也就不值得欣赏了。”
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三年,还没有做官念头的人,是不容易找到的。”
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践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以坚定的信心爱好学习,为了完成人生理想,可以牺牲生命。不前往危险的国家,也不居在混乱的国家。天下上轨道就出来做事,不上轨道就隐居起来。国家上轨道时要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不上轨道时,要以富有与高位为可耻。”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情。”
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的结尾,我满耳都是丰富而优美的音乐。”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爽,愚味而不忠厚,无能而不守信,这种人,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
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呀。”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孔子说:“舜和禹多么崇高啊!他们得到天下也不为自己享受。”
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天最大,而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广大啊!百姓们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啊!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尧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在尧舜之间(及周武王)的时期,人才最兴盛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到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侍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21、子曰:“禹,吾无间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译文: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他吃的简单,对鬼神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他穿的粗糙,祭祀的衣冠却做得很华美;他住的简陋,却把全部力量用在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
李觏改字文言文翻译
原文: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地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惊讶,拱手请教他。(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它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