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邻居李伯散文(共含4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rookscz”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邻居李伯散文
金秋在骤然来临的的寒流中凋谢,叶子挂在树梢不住地颤抖,桂花的香在空气中瑟缩,刚绽开的白茶花脸色凝重。我不由自主地收紧双胛,听外面的风飕飕地刮,看外面的天色渐渐暗下去。
传来了敲门声,我打开门,一个不认识的年轻人递进一封信,说是信其实就是一张字条。这信是我原来的邻居李伯写来的:
“侄女,你好!李伯老了,上你的楼都难。李伯想请你帮个忙,我离家已经十个月了,当初街坊邻居们帮忙处理,当场言定大志每月给240元钱(包括租房费),迄今10个月有余了并未实现。现在大志根本不理我,也没人给我要钱,所以我想请你给我打个电话给他,叫他从十月份开始(以前的不给就算了),每月把生活费送到张叔那个门市部,我便于去拿。这两个月我身体欠佳,还欠药费,急等钱用,务必叫他遵守诺言。
李伯笔
看完信,我的心一阵疼痛。外面,风带着哨音,天更加昏沉了,也许就要下雨了。
李伯住在我妈妈家附近,我小时候就经常在他家玩,李伯是看着我长大的,虽然不是亲戚,但早已经在长期的来来往往中建立了亲情。大志是他的儿子,父子之间经常产生摩擦,吵吵闹闹不断,而李伯总是像久经风吹雨打的老树,生活艰辛却也还算健朗。就在去年年尾,父子之间又发生了一次非常激烈的冲突,我们去看他老人家的时候,他说一天都不想活了,每天儿子就像骂孙子一样骂他,指着鼻尖子骂他老了还不死,骂他年轻时怎么不争气,怎么不给儿子创一份大家业。说谁谁家老爷子给儿子多少多少钱,多少多少房屋,气得李伯要绝食,躺在屋里几天不吃不喝。好多街坊邻居来劝,最后父子俩达成协议,李伯搬出家门租房子住,大志每月给父亲240元生活费。
李伯没有过年就搬出了家门,到哪里去住呢?大志答应的每月240元怎么够租房加生活费用呢?李伯已经80高龄,老伴在30年前就已经去世,另一个儿子,在二十年前就走得无影无踪,至今杳无消息;大志生活也过得非常艰辛,一家人都没有正式职业,挣一个钱都不容易,养家糊口都成为难题,所以大志的脾气越来越暴躁。那天,李伯抱着一个小小的包袱就离开了儿子家,早晨出门一直折腾到夜里10点半,也没找到住处。那是腊月天呀,寒风刺骨,老人家蹲在黑洞洞的风里,瑟瑟发抖。当我得知情况赶到李伯身边,心都碎了,临时给李伯安顿在一家旅社里。第二天李伯住进了亲戚家的一间小草房,那亲戚一家都打工去了,这间房子他们同意免费给李伯住。
后来几个月我没有见到李伯,今天看到李伯的字条,我突然感觉心口好疼好疼。我很快给李伯儿子打了电话,那边解释了好长时间,我也没心情细听,总之就是现在没钱,月底再给。
天终于下起雨来,我匆匆吃过晚饭,带上几个包子,摸着黑路找到了李伯的住处。我没有给他要到钱,心里很是歉疚,我不知道怎么跟李伯解释他儿子的话,我只是虚伪地嘘寒问暖,心里点点滴寒。临走我给了李伯200元钱,叫他暂时缓解生活之难。但是我知道200元解决不了李伯的.问题,李伯今后的生活怎么办,我的确不知道。
在我生活的小镇周围,这样的老人不止李伯一个,我单位东边就有一个老人儿子住着楼房,老人住着一个低矮的破棚子,靠捡破烂为生。我经常从他门口过,那棚子里堆满了破纸烂瓦,我不知道他床能够安放在哪个角落,经常看见他一个人端着个大碗,低头吃饭,至今连一个电灯泡都没安上,一天黑就关门睡觉。
我也不知道现在越来越健全的低保,是不是覆盖了所有没有生活出路和生活能力的人,我只是从我老公嘴里知道每年审理的案件中,关系赡养问题的越来越多。我们这样的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教育不是很好了么,怎么会有这些儿女不能照顾好自己的老人,怎么会有这么一些老人没有社会的关注呢?
我抱紧双胛,在第一次寒流到来的前夜,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久久不能入眠。
邻居水伯的优美散文
中午老妈打电话告诉我,邻居水伯走了。我听到消息脱口而岀的是:“他终于走了!”话一出口就知道说错了,因为这句话显得很不敬,好像大有恩怨了断的快意,其实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感叹这个瘦弱不堪且多年疾病缠身的生命居然熬到了今天。
打我记事起,听水伯将要死的消息应该有很多次。水伯年轻时就患有哮喘、肺结核等多种疾病,而且还相当严重,记忆中第一次听说他病危,应该是我8、9岁之时。那是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水伯的儿子突然来敲我家的门告诉我爸,医生说水伯熬不过那晚了,而当时年幼的我们姊妹听说吓得缩成一团不敢出声,爸去看了也觉得该安排后事了,可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水伯,居然奇迹般地挺过来了。
在后来的这三十多年中,慢慢地,我那比他小几岁的父亲走了,水伯结实的老婆也突然走了,而水伯患的病是越来越多,身体说是每况愈下,多次听说他不行了,据说他家早已为他准备好了棺木,可就是这样一个多次在鬼门关前晃荡一下又回来的人了,居然活到了今天80多岁。
我想水伯之所以拖着病躯多活了30多年,最主要的原因应该与他的性格有关。水伯是一个乐观随和之人。他多次闯过鬼门关,邻居们给他起个绰号,叫“鬼老倌”,人们不但当面如此直呼,而且还经常以此笑谈的话题,可他一点也不忌讳,还常常还装鬼声扮鬼姿和笑着。无论贫困、辛劳到什么程度,也无论他病重到什么程度,我都没见过水伯的叹气、急躁,相反看到的是他总能乐呵呵地生活着。
有一句话是“生活除了吃饭,还有诗和远方”。是的,水伯最令我佩服的就是在疾病缠身又贫困交加的日子里他能诗意的生活,水伯有6个儿女,自己又干不了重活,还得常年吃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大家可想而知他家的日子有多么贫穷。可水伯却努力活得像个人样,无论房子有多旧,也无论衣服有多破,只要能下床走动,他总是会把家里,自己身上拾掇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水伯还有一高雅的情趣是爱唱戏,在他家第一个电器应该就是半导体收音机,而且也是他家多年唯一的电器,但凡他有气息,就每天都会自我陶醉式咿呀咿呀地唱个不停,如身体允许的话,他甚至会到朱亭街上找人一起唱戏。
近两年水伯因为膀胱癌需腰上每天缠着个导尿袋子,可生性爱洁净的水伯依然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唱着戏,乐观地活到现在。所以我说水伯“终于走了”,是我由衷地感叹,这是一个多么卑微却倔强的生命呀!
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伯雄散文
彝族有首民歌《在一起》:鱼儿和水在一起,笛子和芦笙在一起,太阳和光明在一起,春天和温暖在一起……
有缘的总会在一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李伯雄和南风化肥厂也如此。
1976年,正在桥圩高中读书的李伯雄因物理成绩拔尖,被选进学校“机电组”学习(当时一个班只选两名学生),跟随“师傅”老师学习发电、维修机电,有时还到乡间地头“实习”,维修柴油机、拖拉机等。毕业后不久,李伯雄进入桥圩农机厂工作。
1981年,因工作突出、技术过硬,22岁的李伯雄调到了南风化肥厂,从此,成为南化的一份子。一转眼,他已57岁,成为厂里的技术“头牌”(1988年获得电气工程师职称),当上了常务副厂长兼工会主席,成为南化的一面红旗。
35年,12775个日日夜夜,一个人的最好时光,他全部奉献给了南化,而南化也给予了他丰厚的馈赠,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李伯雄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自治区优秀工会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忠于职守奉献自我
刚进南化时,正值青年的李伯雄也许不曾想过在这里谱写他的励志篇章,开拓他的人生疆土。但他成为南化人那一刻始,他就显露了自身朴实的本性,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任凭风雨,默默奉献,做到了一位企业员工可以做到的极致。
35个春秋,一万多个漫长的日子,李伯雄每天起早贪黑,坚持早上6点多就到车间检查机器,做好生产的前期工作,等到厂里的员工上班,就能直接出产品了。来得早,回去晚,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比普通员工要多出几个小时。李伯雄很少休假,春节,年三十休一下午吃个团圆饭,初一休一上午,下午就赶回厂做事;春节恰恰是化肥生产的旺季。另外就是清明节休一天,父母的生日各休半天。一年到头,就休假三天,似乎让人看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忙碌身影了。
李伯雄是个出勤又出力的人,心思都花在工作上,达到了忘我境界。用他自己的话讲,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维修机器、检查安全、技改攻坚、装运化肥、跑销售、搞卫生等,厂里需要他是什么角色他就是什么角色,身先士卒,带头奉献,任劳任怨,就是一匹活生生而结实的老黄牛。
李伯雄的坚持,既耐住了繁杂的日常琐碎,也顶住了不少惊心动魄的风浪。
8月,受14号台风影响,南化的高压供电线路电杆横担及高压线被刮断,造成突然停电。若等供电局员工前来维修,至少要三天后才能恢复供电。为了南化的利益,李伯雄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可能被台风刮倒跌落的危险,和两名电工爬上高压电杆进行抢修,从当天下午三点半一直奋战到第二天的凌晨一点多,终于完成抢修任务,化肥厂恢复正常供电和生产。
几十年走过来,李伯雄已经习惯了,习惯了以厂为家、以企业为大本营,默默地抒写乐于奉献的“长篇日记”。毛主席说过,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李伯雄在南化一呆就是几十年,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笑着应答,其实也没什么,就做一行专一行,做着你乐意做的事,坚持下去,获得领导和员工的认可,就觉得快乐。还有,对这南化有很深的感情,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从电工、班长、技改主任慢慢做到常务副厂长、工会主席,和南化一起成长、成熟,对这里的人和物都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
勤学苦练执着革新
李伯雄原来只是一名机电的“门外汉”,靠兴趣和勤学,逐渐成为南化有名的技工,成为技改的带头人。他明白业专于精,工作之余自觉学习、钻研技术,遇到的技术故障和难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他善于学以致用,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1983年,李伯雄进南化的第三年,当时供电很不正常,晚上经常停电,严重影响生产。厂里自己发电,供电来了又不知道,造成浪费。李伯雄也没吭声,偷偷钻研,用两年时间研发出“电源启动转换开关”。不但为企业节省成本,还证实基层员工钻研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就来源于实践与不停地摸索。
,李伯雄又取得一项较大的科研成果。当时,南化原来的硫酸生产线只烧硫铁矿,硫铁矿供应不上,就得停产。李伯雄参与技改革新,经过反复钻研、摸索,将原先一转一吸工艺流程改为二转二吸,将硫铁矿焙烧炉和锌精矿焙烧炉同时使用一个净化、转化、干燥、吸收系统冶炼制硫酸,相关设备也由他带领机电车间机修班员工制作和安装。这项技改的成功运行,使南化每日硫酸产量提高60吨,年增效益70多万元。
李伯雄的技改点子多来自于日常的细心观察和发现。硫铁矿经过焙烧、脱硫制酸后,排出大量矿渣,原来当做废渣填埋。经钻研,李伯雄发现矿渣中含有大量铁成份,向领导提出建议,对硫酸生产工艺进行技改。他带领团队参与设计,制作、安装了废硫铁矿渣回收铁粉设备,把矿渣回收处理,变废为宝,制成一种新产品推向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按每年排放废硫铁矿渣2.5万吨计,就创造效益500多万元。
,因原复混肥料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单一,李伯雄向厂领导提出技改建议,采用蒸汽转鼓造粒新技术生产复混肥,可生产高、中、低浓度复混肥,品种有水稻、甘蔗、桉树、瓜果、木薯、桑树等专用肥及有机—无机速溶复混肥,质量优良,颗粒均匀,产品畅销广西区内外,甚至远销越南等地,每年为南化创造效益达300万元以上。
身先士卒致力安全
化工企业属于高危行业,李伯雄深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南化的员工都说,李伯雄的心很细,发丝一般大小的安全隐患也逃不过他的“法眼”;李伯雄的心又很宽广,宽广得装下了全厂几百人的生命安全。
李伯雄介绍,南化有自己的安全防范措施,有系统完整的安全生产制度,并由领导带头,身先士卒把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南化大大小小的会议,都会强调安全生产,警醒员工安全第一。定期举行安全生产宣传活动,让安全理念扎根在员工的脑里心里。
在作业期间,李伯雄注重抓安全的细节事项,严格督促员工做好安全工作,坚持安全检查,每日一次巡检,每周进行一次大检查,查出隐患,及时整改。在维修机器时,坚持挂牌警示(警醒员工正在维修设备,不可乱动开关),坚持两三人作业,避免触电或危及员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南化还执行奖罚制度,因疏忽造成安全问题的要进行处罚,扣罚奖金。
用细心换安全,用耐心换平安,用诚心换支持,用真心换发展,几十年,南化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李伯雄的认真和苦心,也得到了员工们的肯定。
舍小为大尽忠难孝
在南化,提到李伯雄,员工们都会举起大拇指。他工作认真、扎实勤干,有责任,敢担当;同时,他又是一个朴实厚道的人,有爱心,高品格。
汶川地震,他带头捐了几百元爱心款,还交纳了特殊党费200元,在他的带头下,全厂员工共捐款13188元,党员交纳特殊党费5266元。玉树地震,他又带头捐款,全厂员工又捐了一万多元。几年前,桥圩镇兴华村的一位妇女为救治患白血病的女儿找到李伯雄,他很受感触,发动员工捐款近2万元。平时,他关爱员工,为困难员工排忧解难,资助特困工友。
那,在李伯雄家人的眼里,他又是怎么的一个人?
李伯雄的妻子笑着摇头,说:“他呀,整个身心都用在这个厂了,不管刮风下雨,早上6点起床,6点半到车间,晚上8点多才回来。要是遇到装车,他和工人一起装完车才回家吃饭,有时回来,累得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有时,我热好饭菜捧出来又不见他,肯定是又接到紧急任务,赶回厂里了。唉,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李伯雄上有两个姐姐,下三个弟弟妹妹,母亲86岁,父亲91岁,他很少得空回家看老人。有的亲人很难理解,说他比总理还要忙。
,端午节前一天,李伯雄的堂弟拿粽子给李伯雄的母亲,发现老人不大正常,用力拍打自己的头,急忙打电话给他。李伯雄很为难,但还是忙完手头上事,离下班还有半个小时,才请假赶回家。原来老人患了脑梗塞,李伯雄联系其他家人,合力把母亲送到市人民医院救治。老人住院近一个月,他也没能去照料一天半天。母亲出院后,李伯雄叫母亲来厂里住,可老人又不愿意。最终,他又让老人失望了。自古忠孝难两全,没能好好尽孝,没能照顾和家人,无疑是李伯雄最大的遗憾和内心最深的痛。
采访行将结束时,南化办公室的吴主任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其他几位领导也和李伯雄一样,以身作则,带头做脏活累活,使南化成为广西唯一屹立不倒的乡镇集体企业!
我们似乎也理解了,在艰难的选择面前,李伯雄忍痛舍小家为大家、用无私唱响奉献主旋律的缘由:服务大众。还记得年少时,骑单车、摩托车或赶牛车马车来拉化肥的农民,装满车后露出朴实的笑脸,再多的苦和累也值得了。
我的邻居李伯伯作文
六年级写人作文题目:我的邻居李伯伯,他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的好伯伯,我们小区的人都很喜欢他。
我的邻居李伯伯是我们小区的保洁员,一张国字脸上已经爬上了几丝皱纹,剃着干练的'平头,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夹杂着一根根白发。李伯伯平时穿一身橙色的工作服,头上戴一顶工作帽,脚蹬一双结实耐用的黄胶鞋。
听小区的人说,李伯伯是从外乡来到这里,靠自己辛勤劳动赚钱养家糊口。在我眼里,李伯伯是一个尽职尽责、乐于帮助别人的劳动工作者。
每天早上,李伯伯总是最早起床,把生活小区打扫得干干净净。白天也经常在小区里转来转去,看见垃圾就捡起来。几年来,我们小区一直都被评为卫生先进单位,这可都是李伯伯的功劳呀。
当看见业主们有什么需求时,李伯伯也经常主动帮忙,从不要报酬。几年前,我家刚搬到这里时,他正在清理楼道上的垃圾。听到声音就下楼来,看到爸爸一个人搬我的大书桌,赶忙放下手中的工具,主动帮爸爸抬,从一楼一直抬到了五楼,累得满头大汗。看到我家的东西比较多,又跑上跑下,直到搬完才歇下。妈妈看到李伯伯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很不好意思地拿出一百元钱题目:“这些钱你拿着吧,真的很感谢你帮我们搬东西。”但李伯伯坚决拒绝了题目:“这是举手之劳,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叫我的。”然后扭头就走。妈妈急了,说题目:“那哪行呢,今天你可帮了我们大忙呢!要不这烟你拿着抽去。”可李伯伯边跑边说题目:“不用啦,这点小事不算什么,都是应该帮的,再见了。”这几句朴实的话语让我心生敬佩,多好的一个人呀。
李伯伯在闲暇时间,还经常陪小区的老人打羽毛球、门球,还时常逗我们小孩子玩,有时讲个笑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我也会时常抱着象棋找他去切磋两盘。
我的邻居李伯伯李伯伯给我们带来了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因而受到了我们小区所有人的尊重。
★ 邻居的经典散文
★ 我的邻居的散文
★ 俞平伯散文读后感
★ 一剪梅/一翦梅,一剪梅/一翦梅李曾伯,一剪梅/一翦梅的意思,一剪梅/一翦
★ 邻居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