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避雷器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fle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避雷器在电力线系统中的应用和作用都非常之大,避雷器的种类也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增多,其避雷效果、外形设计、重量及安装方便也越来越被电力安装和运行人员所认可,新疆兵团农四师垦区电网(以下简称垦区电网)多以山区、丘陵和沙漠地带为主,雷雨季节的避雷效果对垦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就此,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避雷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谈点个人的意见,仅供同行参考:
一、避雷器的原理
避雷器是变电站保护设备免遭雷电冲击波袭击的设备。当沿线路传入变电站的雷电冲击波超过避雷器保护水平时,避雷器首先放电,并将雷电流经过良导体安全的引入大地,利用接地装置使雷电压幅值限制在被保护设备雷电冲击水平以下,使电气设备受到保护。
避雷器按其发展的先后可分为:保护间隙――是最简单形式的避雷器;管型避雷器――也是一个保护间隙,但它能在放电后自行灭弧;阀型避雷器――是将单个放电间隙分成许多短的串联间隙,同时增加了非线性电阻,提高了保护性能;磁吹避雷器――利用了磁吹式火花间隙,提高了灭弧能力,同时还具有限制内部过电压能力;氧化锌避雷器――利用了氧化锌阀片理想的伏安特性(非线性极高,即在大电流时呈低电阻特性,限制了避雷器上的电压,在正常工频电压下呈高电阻特性),具有无间隙、无续流残压低等优点,也能限制内部过电压,被广泛使用。
二、应用中的问题探讨
1、避雷器自身过电压防护问题。避雷器是过电压保护电器,其自身仍存在过电压防护问题。对于能量有限的过电压如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避雷器泄流能起限压保护作用。对能量是无限的过电压,如暂态过电压(工频过电压和谐振过电压的总称),其频率或为工频或为工频的整数倍或分数倍,与工频电源频率总有合拍的时候,如因某些原因而激发暂态过电压,工频电源能自动补充过电压能量,即使避雷器泄流过电压幅值不衰减或只弱衰减,暂态过电压如果进入避雷器保护动作区,势必长时反复动作直至热崩溃,避雷器损坏爆炸,因此暂态过电压对避雷器有致命危害。碳化硅避雷器暂态过电压承受能力强,但由于运行中动作特性稳定性差,常因冲击放电电压(保护动作区起始电压)值下降,仍可能遭受暂态过电压危害。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因其拐点电压偏低,仅2.21~2.56Uxg(最大相电压),而有些暂态过电压最大值达2.5~3.5Uxg,故有暂态过电压承受能差的缺点。对暂态过电压危害有效防护办法是加结构性能稳定的串联间隙将全部暂态过电压限定在保护死区内,使避雷器免受其危害。
2、避雷器自身对电力系统不安全影响。保护间隙和管型避雷器在间隙击穿后,保护回路再也没有限流元件,保护动作都要造成接地故障或相间短路故障,保护作用增多电力系统故障率,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应用氧化锌避雷器,从根本上避免保护作用产生接地故障或相间短路故障,且不用自动重合闸装置就能减少线路雷害停电事故。
3、避雷器其连续雷电冲击保护能力。有时高压电力装置可能遭受连续雷电冲击,连续雷电冲击是指两次雷电入侵波间隔时间仅数百μs至数千μs,间隔时间极短。氧化锌避雷器保护动作只泄放雷电流,雷电流泄放(小于100μs)完毕,立即恢复到可进行再次动作能力,故氧化锌避雷器具有连续雷电冲击保护能力,这对于多雷区或雷电活动特殊强烈地区的防雷保护尤为重要。
三、避雷器运行中的问题分析
从运行时间上、安装的环境、气候、及生产厂,对损坏的避雷器进行技术分析,造成避雷器运行中爆炸的原因可归纳如下几项:
1、避雷器的密封问题,
避雷器密封老化问题,主要是生产厂采用的密封技术不完善,或采用的密封材料抗老化性能不稳定,在温差变化较大时或运行时间接近产品寿命后期,造成其密封不良而后使潮气浸入,造成内部绝缘损坏,加速了电阻片的劣化而引起爆炸。
2、电阻片抗老化性能差。在避雷器运行在其产品寿命的后期,电阻片劣化造成泄漏电流上升,甚至造成与瓷套内部放电,放电严重时避雷器内部气体压力和温度急剧增高,而引起避雷器本体爆炸,内部放电不太严重时可引起系统单相接地。
3、瓷套污染。由于工作在室外的避雷器,瓷套受到环境粉尘的污染,特别是设置在冶金厂区内变电所,由于粉尘中金属粉尘的比例较大,故给瓷套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引起污闪或因污秽在瓷套表面的不均匀,而使沿瓷套表面电流也不均匀分布,势必导致电阻片中电流的不均匀分布,使流过电阻片的电流较正常时大1―2个数量级,造成附加温升,使吸收过电压能力大为降低,也加速了电阻片的劣化。
4、高次谐波。冶金企业电网随着大吨位电弧炉、大型整流、变频设备的应用及轧钢生产的冲击负荷等的影响,使电网上的高次谐波值严重超标。由于电阻片的非线性,当正弦电压作用时,还有一系列的奇次谐波,而在高次谐波作用时就更加速了电阻片的劣化速度。
四、要保证避雷器在网上安全可靠运行,应采取以下措施:
1、防污措施。采用必要的避雷器瓷套的防污措施,如定期清扫或涂以防污闪硅油,在避雷器选型上选用防污瓷套型的避雷器。
2、谐波治理。加强电网谐波的治理力度,在有谐波源的母线段增设动态无功补偿和滤波装置,以使电网的高次谐波值控制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
3、技术管理。加强对避雷器的技术管理工作,即对运行在网上的每一只避雷器建立技术档案,对出厂报告、定期测试报告及在线监测仪的运行记录均要存入技术档案,直至该避雷器退出运行。
避雷器使用寿命与许多因素有关,除制造质量,密封失效受潮及其它外界因素外,避雷器阀片的老化速度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避雷器损坏的原因有雷电和操作过电压,受潮、污闪、系统条件、本身故障等,但仍有一定比例损坏的原因不详,故仍有其在运行中对事故原因不明确的问题。又因避雷器的劣化速度的离散性,及雷电、操作过电压、谐波、运行环境等的随机性,都决定着避雷器的安全运行的可靠性,故需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去研究、实验、探索和总结,以使得其在运行中的不安全因素可得以预防和完善。
更多建筑类经验免费阅读下载请访问:www.shangxueba.com/store_m_706634_23236_1_1.html
铁路电力系统中电缆应用及故障分析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铁路电力系统中电缆的采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贯通线路逐步采用高压电力电缆来取代架空线路,电缆的施工及故障分析、处理在铁路电力系统中占据的地住也越来越重要.
作 者:朱晓东 作者单位: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泰安,230041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 “”(7) 分类号:U216 关键词:铁路 电力电缆 施工 故障分析 故障处理以功率半导体器件、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为支撑依据的电力电子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在新能源开发、电能质量控制和民用产品等多个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直流输电是最成功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20世纪80年代之后,提出了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于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引起的很大的关注,许多介绍和总结相关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层出不穷,相继又出现了多种设备。笔者按照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和配电以及节电环节,列举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现状。
1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在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都会被涉及到,如何改善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就需要电力电子技术参与应用。
1.1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
静止励磁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以及造价相对较低,采用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在世界的各大电力系统被广泛采用。省去励磁机这个中间惯性环节,使其拥有了特有的快速性调节。这样使得控制规律的方法和更加先进,效果更加良好。
1.2水力、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
水头压力和流量决定了水力发电的有效功率,抽水蓄能机组最佳转速变会随着水头的变化幅度而变化。风速的三次方与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成正比,随风速的变化,风车捕捉最大风能的转速也发生变化。所以机组变速运行,即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子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从而获得最大有效功率。变频电源是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
1.3发电厂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平均8%,风机水(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泵耗电量约是火电设备总耗电量的65%,不仅耗量大且运行效率低,为了节能,在低压或高压变频器使用时可以使风机水泵变频调速,从而减少电量的消耗。目前来讲,低压变频器技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内外的生产厂家也比较多,只是系列产品还不够完整。但是高压大容量变频器设计和生产的企业还是比较少,需要院校和企业抓紧联合开发,以满足生产需求,
2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被称为“硅片引起的第二次革命”就是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这样使得电力网的稳定运行特性大幅度的改善。
2.1直流输电(HVDC)和轻型直流输电(HVDCLight)技术
流输电相对远距离输电、海底电缆输电及不同频率系统的联网,高压直流输电优势独特,因为其不仅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等优点而且控制调节非常灵活,从。1970年世界上第一项晶闸管换流器之后,世界上新建的直流输电工程均采用晶闸管换流阀,这也是电力电子技术正式应用于直流输电的里程碑。
2.2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FACTS技术的概念问世,这是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及相位实施灵活快速调节的输电技术,可以灵活控制交流输电功率潮流,使得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大大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开始将FACTS技术用于实际电力系统工程。其设备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成本较低,所以应用较早。
2.3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
如何加强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是配电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能质量控制既要抑制各种瞬态的波动和干扰,还要满足对电压、频率、谐波和不对称度的要求,在FACTS各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质量控制新技术就是用户电力(CustomPower)技术或称DFACTS技术,它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其实FACTS设备的缩小版就是DFACTS设备,因为其原理、结构、功能是相似。由于市场较大的需求,所以使用会日益的广泛,再加上电力电子器件价格日益降低,可以预计DFACTS设备产品将迅速进入快速发展期。
更多建筑类经验免费阅读下载请访问:www.shangxueba.com/store_m_706634_23236_1_1.html
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在电力系统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文章就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采用的是分层控制的操作的方式,即在调度所、控制所和发电厂、变电站的各组织分层间,按所管辖功能范围分担和综合协调控制功能。以达到系统合理经济可靠运行目的的控制系统。
一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1.电网调度自动化 。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其基本结构包括控制中心、主站系统、厂站端(RTU)和信息通道四大部分。根据所完成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此系统划分为信息采集和执行子系统、信息传输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和人机联系子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控制(SCADA)、发电自动控制(AGC)、经济调度运行(EDC)、电网静态安全分析(SA)以及调度员培训模拟(DTS)在内的能量管理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电力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负荷予测、自动发电控制(省级电网以上)、自动经济调度(省级电网以上)并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等。
县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设备规模一般要比地区电网调度小,并且工作站、服务器一般选用工业或普通商用 PC机。
地区电网调度是指城市供电网的调度,调度功能和调度范围要比大区电网和省级电网小得多,地区电网调度不对发电厂进行控制,主要对供电网内的各级变电站和配电网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安全可靠供电。
国家电网调度和大区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设备配备比省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规模大,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容量大,功能性应用软件也有差别。
2.变电站自动化 。
电力系统中变电站与输配电线路是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的主要环节。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取代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就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有效控制,其特点是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各种常规电磁式设备;二次设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尽量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操作监视实现计算机屏幕化;运行管理、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3.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 (DCS) 。
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一般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由过程控制单元(PCU)、运行员工作站(OS)、工程师工作站(ES)和冗余的`高速数据通讯网络(以太网)组成。
过程控制单元(PCU)由可冗余配置的主控模件(MCU)和智能l/O模件组成。MCU模件通过冗余的l/O总线与智能l/O模件通讯。PCU直接面向生产过程,接受现场变送器、热电偶、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等信号,经运算处理后进行运行参数、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和打印以及输出信号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联锁保护等功能。
运行员工作站(OS)和工程师工作站(ES)提供了人机接口。运行员工作站接收PCU发来的信息和向PCU发出指令,为运行操作人员提供监视和控制机组运行的手段。工程师工作站为维护工程师提供系统组态设置和修改、系统诊断和维护等手段。
二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
1.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
常规电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安装地点一般相隔几十至几百米距离,互相间用强信号电力电缆和大电流控制电缆连接,而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是指一次设备结构设计时考虑将常规二次设备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就地实现,省却大量电力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通常简述为一次设备自带测量和保护功能。如常见的“智能化开关”、“智能化开关柜”、“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等。
2.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 。
对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如发电机、汽轮机、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设备的重要运行参数进行长期连续的在线监测,不仅可以监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而且还能分析各种重要参数的变化趋势,判断有无存在故障的先兆,从而延长设备的维修保养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电力设备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度提供保障。
3.光电式电力互感器 。
电力互感器是输电线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其作用是按一定比例关系将输电线路上的高电压和大电流数值降到可以用仪表直接测量的标准数值,以便用仪表直接测量。其缺点是随电压等级的升高绝缘难度越大,设备体积和质量也越大;信号动态范围小,导致电流互感器会出现饱和现象,或发生信号畸变;互感器的输出信号不能直接与微机化计量及保护设备接口。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研究出新型光电式和电子式互感器,国际电工协会已发布了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标准。国内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正在加紧研发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目前主要问题是材料随温度系数的影响而使稳定性不够理想。另一关键技术是,光电互感器输出的信号比电磁式互感器输出的信号要小得多,一般是毫安级水平,不能像电磁式互感器那样可以通过较长的电缆线送给测控和保护装置,需要在就地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通过光纤接口送出,模数转换、光电转换等电子电路部分在结构上需要与互感器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这里,电磁兼容、绝缘、耐环境条件 、电子电路的供电电源同样是技术难点之一。
4.适应光电互感器技术的新型继电保护及测控装置 。
电力系统采用光电互感器技术后,与之相关的二次设备,如测控设备,继电保等装置的结构与内部功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省去了装置内部的隔离互感器、A/D转换电路及部分信号处理电路,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响应速度。但需要解决的重要关键技术是为满足数值计算需要对相关的来自不同互感器的数据如何实现同步采样,其次是高效快速的数据交换通信协议的设计。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深入,这也使电网管理方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使一些概念不断被更新和修正,传统的技术界线逐渐模糊,各种原来看似不相关联的技术会彼此融合和渗透,这些推动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 李帆.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浅探.电力与能源,.21.
单片机协处理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单片机协处理器能分担主处理器的部分工作,使电力测控系统在运行速度、功能需求等性能上有明显的改善。关键词:单片机协处理器 硬件略图 软件
前言
在电力测量及保护系统中,通常是由单片机构成数个乃至数十个前端处理器。它们通过串行通信与微机构成的中央处理器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等功能。
前端处理器的核心就是单片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Intel公司的16位单片机80C196系列(KB、KC等)应用最广。单片机要处理的问题很多。如I/O量、A/D模数转换、键盘、通信、显示等,处理一圈所花费的时间常称之为前端处理器的运行周期。在整个系统中,前端处理器的数量较多,中央处理器对其进行巡检时会花去较多的时间。若能将前端处理器的运行周期缩短,毫无疑问能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及处理速度,使系统的性能得以改善。
被处理的各量中,以模拟量的处理较为复杂且耗时较长。模拟量的处理内容较多,如模拟量周期(即工频)的测定、模拟通道的选择(多个模拟量同一时刻选通一个)、A/D转换及存储等,有时还须采样/保持控制等。如能将模拟量交给一个协处理器去处理,势必会减轻主处理器的负担,缩短主处理器的运行周期,同时还能为增强某些功能需求创造条件。模拟量的计算通常是用傅氏算法,其精度又与模拟信号一周期内采样点的多少有关。采样点多,精度就高,但耗费的时间也多。若前端处理器采用单一的CPU,由于受到时间和模拟通道数量的限制,采样点大约在12~24点。若采用协处理器,采样点可多至30~36点,模拟通道多至16个,也同样可正常工作。由于主处理器与协处理器的软件各自独立,使得在编制软件思想清晰,容易理顺。
一、硬件
图1给出了前端处理器中采用协处理器的硬件略图(只画出有关部分)。它的主处理器仍采用了当前流行的16位单片机80C196KB(IC6),协处理器采用了W78E51单片机(IC3)。W78E51的指令及性能同89C51,只是它的工作频率可以达到40MHz。由于有两个CPU同时运行,而且它们之间还有数据交换,如何去协调它们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来加强保证。
图1中,IC1是8选1的`模拟通道芯片MAX338,若通道数量超过8,可选用MAX306,其通道数量可达16个。IC2为12位带采样保持功能的A/D模数变换芯片AD1674。IC4为地址锁存片74LS373,IC5为RAM存储芯片6264,它们附属于IC3,作为IC3的片外数据存储器。
硬件的工作过程是:工频电压或电流经处理后(经传感器或者电压/电流互感器、放大器、滤波器等处理)变为相应的模拟信号,分别从CI1的8个输入端(IN1~IN8)输入,具体选通哪路则取决于A0~A2的二进制数。而A0~A2又是由IC3的P10~P12决定。被选中通道的模拟量由IC1的OUT输出,经跟随器后进入IC2进行A/D变换,由R/C、A0控制变换的过程,STA给出变换结束的信号,它们分别由IC3的P15~P17实施控制和测试。变换完成的数字量为12位,分两次输出,第一次为高8位(DB11~DB4),第二
[1] [2] [3]
摘 要:国内电网的规模程度在不断加大,因此对于电力系统的管理与运行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系统软件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要求,存在着质量低效率低的弊端。为此,以软件工程开发现代化软件来适应国内电力系统发展就成了眼前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笔者首先介绍了现代软件工程及其在我国电力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就软件复用与构件这两个主要运用技术在于电力系统开发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1.1 现代软件工程的定义
所谓的软件工程,主要是运用数学、科学、和应用工程这三个方面的知识方法及原则共同支撑起来的对于各种计算机软件运行技术及管理方法进行研发与维护的一种技术。它主要有工程研发及维护过程中各个项目所采用的专业技术、软件工具及开发者对于软件开发的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估、管理与控制三方面组成。
1.2 电力系统中的软件工程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电力系统软件的开发还是处于低效低质的“手工作坊”阶段,软件开发过程中规定不明确、不规范,软件文档存储不完整等弊端。这种作坊式的'开发仅适用于小型应用软件的开发,但如果开发软件稍有规模,那么这种开发方式将会弊端显露,造成失败风险,而且风险度会随着开发的深入而加大。软件工程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经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也逐渐生成了很多质量管理体系,例如CMM等。在逐渐完备的理论体系的支持下,为何对于电力系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往往不尽人意呢。这主要是在电力系统开发及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软件工程的理解程度低;企业管理者对于规范管理理论不重视,开发投入资源低;管段软件开发人才欠缺等。
2.1 软件复用技术
软件复用技术就是在进行新型软件开发时,对于现有的可用软件和相关成分进行复用与构造复用,同时对于软件生产过程中相关的成果也进行复用。软件复用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劳动量,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并且,复用已有的软件技术成果可以有效的避免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错误,降低风险,提高质量。在进行软件复用的过程中,具有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情况决定着软件复用的成功与否。也就是在复用之前对于复用构件的开发问题,再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应用系统进行改造。软件复用过程中必须坚持复用软件必不可少,复用软件可用与对此软件了解透彻这三个原则。只有遵从原则,并解决这些问题,才可以真正做到软件复用。
2.2 软件构件
构件可以被定义为已明确标识的相关软件制品。一般情况下构件是组成一个整体的零件,它可以被配置及共享,并能互相作用结合。在一些实例的论证下,可把复用构件总结出一系列要求:首先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通用性和规范性,使其能够通过不同的顺序来进行组装、调整和检索,再则必须要达到充分测试的等测试的要求。目前,我们通常把构建系统定义为相互连接和依赖着的多种构件而构成的系统。构件系统一般是由构件模型是构件类型、接口规范及交互协议组成的,通过公共命名协定、规范的错误解决处理机制和接口集合后,各个构件相互协调持续工程化的过程。软件复用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可以实现软件技术的“即插即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保证达到相关协议的标准,换言之,是要达到构件软件的接口技术与体系结构相一致。当今社会有三种构件技术模型标准统治着目前市场,它们分别是CORBA、COM/DCOM以及EJB/J2EE。总之,若要达到电力系统的运行超高效率,就要在软件构件技术运用软件复用,以此避免在开发设计的途中浪费精力和时间,提升软件开发的质量及效率。
3 结 语
电力系统如果想要顺应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就要进行革新,革新离不开现代软件工程的应用,现代软件工程中的软件复用与构件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提高开发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力系统革新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永生.软件工程与软件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9-61.
[2]李鑫,高禹.软件工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创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