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宁艺卓宁荣荣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宁艺卓宁荣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篇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缺一不可.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与人们精神的高度文明相结合.

作 者:马利 MA Li  作者单位: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 刊 名:丹东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ND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1) 分类号:A8 关键词: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2:政治文明与宪政的辩证关系

政治文明与宪政的辩证关系

要明确政治文明与宪政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文明和宪政。

所谓政治文明,是指公权力运作的一种状态、一种趋势,即公权力运作日益摆脱野蛮、愚昧、暴力、阴谋,从而日益理性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日益符合人类创设公权力的目的的状态、趋势。

首先,政治文明是指公权力运作文明。公权力主要指国家权力,除国家权力外,公权力也包括非政府组织行使的社会公权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自然行使着重要的公权力。因此,我国政治文明的设计不仅应包括国家权力运作的制度设计和非政府组织权力运作的制度设计,而且应特别包括执政党共产党权力运作的制度设计。其内容不仅包括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国家机关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而且特别包括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其次,政治文明是指公权力运作的一种状态、一种趋势。既然是一种“状态”,自然有其衡量、认定的标准,衡量、认定政治文明的标准是公权力运作的理性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符合人类创设公权力的目的。既然是一种“趋势”,其标准就是变化和发展的,而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政治文明是指公权力运作日益摆脱野蛮、愚昧、暴力、阴谋,日益向符合文明状态标准接近(但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趋势。

所谓宪政,是指人类创设的控制公权力行使,保护公权力相对人权利、自由的一种机制。这一机制包括规范公权力授予、公权力分配、公权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制约、公权力运作、对公权力行使者的监督、控制、对公权力相对人的救济的一整套规则、制度及其运作程序。

首先,宪政是人类创设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是用来控制公权力的。公权力本来也是人类创设的,是人类为了生存,共同生活,战胜单个人不能战胜的种种险恶和进而谋求物质和精神的幸福而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自由,所形成的一种有巨大能量和强制力的公共权力。但是,这种公共权力一旦形成,它既可以为人民服务,也可以被公权力行使者利用为他们个人服务,成为压迫人民,侵犯人民权利、自由的工具。为了防止公权力的这种异化,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终于创设出一种能够既能有效发挥公权力积极作用,又能最大限度抑制其消极作用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宪政。

其次,宪政是控制公权力的一整套规则、制度及其运作程序,既包括规范公权力授予、公权力分配、公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公权力运作等的规则、制度、程序,也包括对公权力行使者的监督、制约、对公权力相对人救济规则、制度及其运作程序。

从上述对政治文明和宪政的涵义的阐释中,我们即可以初步看出二者相互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基础和推动宪政发展的动力

关于政治文明对宪政的作用,我们既可以从理论上予以证明,也可以通过历史事实予以证实。就理论而言,宪政与政治文明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政治文明,不可能有宪政。因为宪政是控制公权力的,而行使公权力的人总是不愿意和希望自己手中握有的权力受到控制,更不会主动去建立一种控制自己行使权力的机制的。当外力试图去建立这种机制时,他们也总会利用公权力的巨大能量和强制力去阻止这种试图的实现。在社会经济不发展,人民无力知政、议政、参政的条件下,统治者凭借暴力、欺骗和玩弄阴谋手段统治人民和压制、镇压反对派,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要建立和实行宪政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当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社会逐步形成起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和政治环境,公权力不得不按照一定的规则运作,公权力行使者即使不喜欢,其也没有能力废除这些规则和不受这些规则的约束时,只有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宪政才可能建立起来。很显然,宪政只能是政治文明的产物,宪政只有在政治文明的土壤和环境里才能生长、发展。当然,政治

[1] [2]

篇3:意志与意商的辩证关系

意志与意商的辩证关系

作为人的意志的量度,意商与意志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意志是意商存在的前提条件,意商只存在于那些有意志因素参与的`行动中;其次,意商不是意志水平的绝对数量,意商的高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意志与意商的内容标示着意志的质和量的关系,意志的内容比意商更重要.

作 者:郝丽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社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WEISHI 年,卷(期): “”(3) 分类号:B84 关键词:意志   意商   辩证关系  

篇4:高中优秀作文:物质文明与精神野性

高中优秀作文:物质文明与精神野性

人类的历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精神世界日趋丰富的历史。

五千年了,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现在的程度,然而在物质文明的背后,一种原始的冲动仍一直以古老的血脉遗传的方式继承着,五千年了,从未间断。这是一种自多少年前海洋里的那个细胞开始出现时起,就一直凌驾于生命长河之上的至高的规律,是人类的血液中不可磨灭的远古记忆。这就是精神的野性。

文明与野性似乎一直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的。前者表现在物质上,后者表现在精神上,二者有矛盾性。前者追求秩序,后者向往不羁;前者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后者是人类灵魂的奔突。而五千年的发展,足以使物质文明一步步将精神野性打压下去,于是出现了都市中徘徊于霓虹灯下的人们。

他们目光呆滞,眼神少了些许锋芒。

我们必须承认:物质文明促进了人类发展,但绝不意味着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精神野性被磨灭。当然,也不可能。那条叫巴克的狗如此,人类也是如此。文明可以统一物质世界,但在精神上,必须有一处空间留给野性,必须要有一块土地未被物质文明同化。

精神野性的精髓在于思想的独特性。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心灵深处的那块处女地,是物质诱惑侵入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精神野性使思想变得自由,使灵魂独一无二,使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会因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趋于同化。没有精神野性,就不会有“我”,只有“我们”。没有精神野性,哪有李白的不羁与飘逸?没有精神野性,哪有梭罗的恬静与朴拙?没有精神野性,哪有海明威的坚韧与自在?

精神野性的力量是自由不羁的。相互依存的。事实上,文明的发展需要精神野性的推动,或者说野性的张扬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前行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精神野性的张扬,我们也许还在东非大草原上被猛兽驱赶着,疲于奔命。而物质文明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而绝不是同一化。物质文明的多样化,反过来就会使精神野性的力量得到最好的释放与表达。

如此看来,如果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放弃了精神野性,放弃了独立的个性与追求,就不禁让人可怜而可悲了。而梭罗的那种看起来疯狂的做法,作为精神野性的回应也就显得无比自然了。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发展压力巨大,梭罗的日子过不得啊!

当然如此,梭罗的思想与实践也许真的不易复制,然而如果把精神野性只诠释为去野外过几年,就实在太肤浅了。只要在纷繁的世界中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有你的所思所想,在平凡生活中不失冒险的精神,那么每一天你都是自由的,充实的,崭新的。你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精神野性的完美表达。

没有了物质文明,人类将生存艰难;没有了精神野性,我们的心灵世界必将是一片荒漠。就是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篇5:浅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浅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同时,针对我国教育水平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的教育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力资本学说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经济的快速增长并非完全是由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

1. 人口红利优势的发挥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一国人口生育率迅速降低,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且整个社会所需承受的抚养负担较轻,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形势。我国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如果能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发挥程度的多少取决于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否,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应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不高。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人口闲置,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解决“人口红利”后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问题。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中国才能更好地兑现人口红利。

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口红利是一国人口结构发展变化中所经历的一个阶段,并不会一直存在。当一个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将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瓶颈,产生人口负债的效应。因此,仅仅依靠人口红利带动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可持续性的,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数量的优势转化为人口质量上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下:

(1)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发展既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又能增加全社会人力资本存量。教育使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单位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个人的收入也会增加;进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消费市场的扩大,从而刺激投资和生产,促进经济的增长。

(2)教育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开拓视野、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责任心。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掌握和吸收新技术,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能够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由人口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最终向技术密集型演变。

(3)中国人口众多,但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义务教育年限较短,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高学历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这就造成了人口综合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口数量的优势向人口质量优势的转变。因此,应该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人口由数量型转变成为质量型的发展,从而更加有力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使得农村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避免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预期收益超过了跨区域流动的机会成本,能够加速劳动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高效的配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和区域间流动变得合理。

(5)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年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6)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出生率,从而能够减轻少儿抚养负担,提高人均收入和储蓄,增加投资,最终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教育的投资是有效克服贫困的一种长期战略。如果一个国家的文盲过多,或者大众受教育的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受影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收入也越高,提高教育程度会改善贫困状况,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分布趋于合理。

3. 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了各国受教育年限排名情况,部分排名如表1所示。

篇6: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

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

利益关系,即公共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是一切问题的实质和基础,也是政治和法律的基础。“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以上所说的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表现。”[1]因此,认真研究各种利益关系,科学地揭示其内在规律,对我国的经济、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拟就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即国家或社会与社会成员个体间的利益关系作一探讨。公共利益是由社会总代表所代表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形式上或实质上的全体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是单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各种利益,包括自身的特殊利益和所分享的公共利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同一性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同一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互相转化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

1.利益转化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公共利益作为一种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是从个人利益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利益的,类似于代数中公因式的提取,因而是从个人利益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起初,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随后,则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最后,才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然而这始终是在每一个家庭或部落集团中现有的骨肉联系、语言联系、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以及其他利害关系的现实基础上,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证明的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发生的。”[2]

然而,作为公共利益主体的社会总代表,只是抽象的人格主体,并不能真正消化公共利益,最终仍需将其分配给社会成员享受,这类似于代数中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因此,公共利益最终仍将转化或还原为个人利益。这种分配在人类历史上也经历了公正、不公正再到公正的发展过程。

从个人利益到公共利益,再由公共利益还原为个人利益,就完成了利益转化的一个周期。通过一周期的利益转化,实现或达到了社会公正,即社会成员基本上平等地占有了利益,社会的贫富悬殊得以缩小。我们假设:A、B、C、D和E分别代表各社会成员,他们的个人利益总量分别为500、400、300、200和100.如果从利益总量为200以上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中提取100个单位量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则A、B、C、D和E的个人利益量分别还剩有400、300、200、200和100,而公共利益的总量则为300.如果将这300个单位量的利益平均地分配给上述社会成员,则A、B、C、D和E的利益量分别为460、360、260、260和160.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利益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利于穷人,而且也有利于富人,因为在穷人得到物质利益的同时,富人却得到了安定、和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因此,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间的这种互相转化,达到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间的一致。

2.社会公正与分配公正。如果利益转化规则和机制不合理的话,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反而会加剧贫富悬殊,或者说只能达到个别社会成员所希望的“社会公正”。如果从个人利益总量为200以上的各社会成员中提取100个单位量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然后按各社会成员在全社会利益总量中所分别占有的比例即33%、27%、20%、14%和6%对公共利益进行分配,则A、B、C、D和E的个人利益量分别为511、387、260、242和118.这样,A的利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个单位量的利益;D和E的利益也增加了,而B和C的利益减少了。如果从A、B、C、D和E的个人利益总量中各提取50个单位量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然后按他们在全社会利益总量中分别所占有的比例对公共利益进行分配,则A、B、C、D和E的个人利益量分别为532.5、417.5、300、185和65.这样,在社会成员中,富的就越富,穷的就越穷了。如果从A、B、C、D和E的个人利益总量中各提取50个单位量的利益,被A独占的话,则A、

[1] [2] [3] [4]

篇7:村精神文明工作总结与反思

20_年_社区精神文明工作在_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实践学习创先争优活动,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全心全意地为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服务。今年来_社区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了社区物质文明地和谐,现将_社区精神文明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文明机构,深入开展宣传工作

(一)成立在职党员志愿者队伍。截止目前为止共有助残、助孤、助寡志愿者16人,低保志愿者共19人。他们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经常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为社区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坚持每月矛盾排查,经常向居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居民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居民群众文明素质,及时排解邻里纠纷,对于社区重点人员随时掌握他们的动向,确保我社区无上访记录。

(三)每周定时召开例会,及时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共同商议、共同探讨,最后布置各项新地工作任务,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晰。充分利用辖区内地宣传领地,开展宣传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活动,并定期对宣传内容进行定期更新,保证让辖区居民思想动态与时俱进。

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进社区党建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根据区委和街道的统一部署,我们及时成立了_社区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认真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学习实践。

(二)开展了一系列创先争优主题活动。_社区针对辖区老年人、优抚对象、军烈属、见义勇为的英雄或其家属及弱势群体,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孤寡老人爱心探访,生活料理、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温情照万家活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及时送去年轻一代对老年人一颗关爱的心,一片关爱的情。

(三)不断加强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党组织活动,不断加强质量建党管理体系工作,注重做好两新组织和党员发展工作。我们按照党建标准化社区的工作要求,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社区党建工作。今年社区发展入党对象1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

(四)_工作。建立健全_基础台帐,力争做到了四清,做好了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认真排摸登记了107名少数民族,开展_工作各类报表的统计及汇总。为了增强辖区_人士与社区党组织的密切联系,我们组织4次联谊活动共有272名_人士参加。

(五)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社区按照街道党工委关于廉政建设的要求,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宗旨,勤政廉洁,扎实工作。

三、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一)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我们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采用各种方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广播、宣传单等方式宣传法律法规、党的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等内容;二是利用假日、纪念日、宣传日等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寓教育性、宣传性、娱乐性于一体,引导广大居民遵纪守法,掌握政策,知荣辱、树新风,做可爱_人,使辖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我们利用社区平台,动员和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开展了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宣传了三管九不、《市民公约》,引导辖区居民树立起诚信为本,助人为乐,平等友善,和谐互助的社会风尚和邻里团结、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二是发挥青年志愿者的辐射作用,开展禁毒宣传,书画展览,清扫卫生等多项为民服务活动,以文艺宣传为载体,今年2月,社区积极推荐节目葫芦丝参加由_区文体局主办的_区‘和谐之春’社区艺术节活动;组织开展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丹青墨宝书党魂书画联谊活动。积极组织辖区居民参加20__国际马拉松赛及MBA黄河漂流赛等活动,通过活动使辖区居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聚集了人气,增强了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三是发挥双拥共建的优势,对社区抗美援朝人员、复转军人、伤残军人及重点优扶对象进行了摸底登记,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五是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校外教育活动。我们和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反邪教、公共交通安全等图片展览,引导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向上,成为社会文明群体的一份子。

四、组织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社区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区

为了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我们按照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环境谁治理、谁的污染谁清理的整治原则,层层落实责任,细划个人卫生负责区域,把工作分解到人,使工作做到有人干有落实。我们始终对辖区内的背街小巷的卫生和小广告进行了打扫、清除,使辖区内的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及时成立了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作的总体部署、统筹和协调。为确保目标明确,责任落实,社区结合实际对创建工作所涉目标进行了认真分析、梳理和分解。梳理了主要量化指标,重、难点目标,并实施再分解。制作了辖区创建工作责任网络图、创建任务落实及完成时间进度倒排表、群众性创建活动安排表等,以确保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到位、工作有序。

五、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优切实做好劳动保障工作

社区是居民的家园,加强社区服务,造福居民群众,随着国企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社区就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做好社区工作,我们逐一对每个家属院进行全面劳动力资源和下岗失业人员摸底造册。如何使下岗、失业人员有事做、有饭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开展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咨询等措施。

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

关于科技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作文

精神文明工作总结

财务管理中的辩证关系

精神文明工作总结范本

创建精神文明工作方案

精神文明宣传标语

镇精神文明工作计划

精神文明会议通知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案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