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阿北想喝冰阔落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共含10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北想喝冰阔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

篇1: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

哲学是以语言作为思考的对象,哲学的关注必然涉及到语言学一般原理的'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家从哲学视角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等等,为普通语言学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源头,在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 者:郭作飞 Guo Zuo-fei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刊 名:社会科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TIST 年,卷(期): “”(4) 分类号:H0-05 关键词:哲学思辩   语言   思维   符号   约定俗成  

篇2:认知语言学哲学观的几点思考

关于认知语言学哲学观的几点思考

本文从人类的认识论发展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思考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从人类的认识论发展史来看,所谓“第一代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划分值得商榷;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所谓“心智的体验性”存在着认识方面的片面性,其合理部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已有阐述;所谓“认知的.无意识性”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认知科学观也有差距.

作 者:黄和斌 HUANG He-bin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210097 刊 名:外国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5 “”(4) 分类号:H0-05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知科学观  

篇3: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从规律性、唯物观、价值观、主体观和辩证法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作 者:宫敏燕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陕西,咸阳,71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 22(11) 分类号:B0-0 关键词:和谐社会   构建  

篇4:哲学视野中的生态危机

哲学视野中的生态危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本质的统一关系,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来自于社会历史领域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

作 者:魏法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列部,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9(3) 分类号:B031 关键词:人与自然   生态危机   私有制  

篇5: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哲学思考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哲学思考

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熟人社会以“和”为贵,催生出“君子风范”的礼仪文化,二者共同展示了礼仪之邦的深刻内涵与致命缺陷.为此,本文在深入揭示礼仪之邦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了古代中国“君子”终难形成“风范”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试图对形式主义泛滥的社会现象作出哲学文化学的诠释.

作 者:邓红蕾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武汉,430074 刊 名:江汉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N TRIBUNE 年,卷(期): “”(1) 分类号:B21 关键词:礼仪文化   君子风范   礼仪之邦   形式主义  

篇6:浅析生态语言学视野中的汉语新词汇

浅析生态语言学视野中的汉语新词汇

论文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新词汇 环境自然选择 协同进化 恒定性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学者们认为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与自然生物生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同构性。学者们把一些生态学概念用来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发展规律,以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各种语言现象。本文试从环境(environment)、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协同进化(co-evolution)和恒定性(conservation)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新词汇的产生。

一、生态语言学的发展

生态学是生物学家Haeckel(1866)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该词来自希腊语Oikos(房子),意思是整个地球就像个大房子一样,人类在这所房子里具有和其它有机物一样的地位,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都取决于其它物种的存在。所谓生态系统就是一种相互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

受达尔文的影响,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A.Schleicher)认为:“语言和生物一样,也要经历生、长、老、死的生物生命过程”(裴文,)。美国斯坦福大学的E.Haugen(1971)最早提出并使用“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这一概念。之后,Haugen在《语言生态学》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此后,“语言生态”的隐喻开始被语言研究者接受并广泛使用。

20世纪80年代,德国Bielefeld大学的一批学者进一步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语言生态学”或“生态语言学”为题的著述,使学科理论框架得以确立。1990年,M.Halliday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AILA)上的报告促使语言研究者对语言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做出新的思考,即把语言和语言研究作为生态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考察,从而形成了生态语言学的另一研究范式。20世纪90年代,全球生态危机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变得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学者们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把生态学应用于语言研究领域。同时,一些生态学概念被用来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发展规律,以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语言现象。

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与自然生物生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同构性。本文从环境(environment)、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协同进化(co-evolution)和恒定性(conservation)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新词汇的产生。

二、从生物产生和依存的环境(environment)看新词汇的产生

在某一生物群落中,由于自然的长期演化,当温度、湿度以及气候等外部环境允许时,该群落中就会产生新的物种。生态语言学认为,世界上任何语言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自然、社会、文化、人群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语言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构成生态语言系统。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类环境等外部环境允许时,该语言体系中就会产生新的词汇。

如果我们将汉语语言体系看成是一个生态语言系统,那么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为新词汇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使词汇以多渠道、多形式在汉语语言体系内部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导致新词汇的产生。

(一)以形象比喻来表达词汇意义

“蚁族”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草根网民”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裸考”指考生没有任何加分(如三好生、体育特长生、少数民族考生等),仅凭考试成绩报考高校。

(二)以数字、字母或符号来彰显个性

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520——我爱你;MM——妹妹或美眉;GG——哥哥;(-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咪着眼睛笑;Zzzzz……表示睡觉打呼的样子。

(三)以汉字谐音来表达词汇意义

大虾——大侠;邮箱——油箱或幽香;斑竹或斑猪——版主。

(四)以飞白构词

故意运用白字示错的修辞方式来追求新奇独特或标榜新潮。例如:“我”用“偶”替代;“什么”用“神马”替代;“悲剧”用“杯具”替代;“院士”用“院仕”替代;“诺贝尔奖”用“暖被儿奖”替代。

(五)以仿词派生来创造新词汇

“淑”字以前仅用于形容女孩,现在“淑”被单独作为一个自由语素,转移修饰对象,温文尔雅的男孩也可以称作“淑男”。

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新词汇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新词汇的产生则对原有生态语言系统进行了更好的补充和完善,这样便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新现象和新情况。

三、从自然选择(natural election)角度看汉语新词汇的产生

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力是生物的活动能力,生命呈现着生生不息的动态。作为交际与传承文化载体的语言同样具有这一显性。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存在交融、消退、旧词复出、变异等生命发展的特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物种进化的规律。适应环境的物种得以生存,不适应环境的物种消失、消退或被融入其它物种中。词汇也是如此。一些词汇因为失去了生存使用的环境,逐渐退出原有的生态语言系统。一些语言在交际中并不是被全盘吸收和接纳的,往往会产生语音、词汇结构、语法规则等的变异。变异产生的原因与人们的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词汇的自然选择体现在:词汇的消退,旧词复出,旧有词汇意义被吸收融入新词汇中,固有词汇增加新义和专业词汇应用的泛化。

(一)词汇的消退

1.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古汉语词汇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少数民族的称呼等,因为这些事物的消失而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皐陶——传说中的夏初人;天姥山——古地名;单于——古代匈奴首领;匏-古代乐器。

篇7: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疯牛病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疯牛病

通过对技术理性从萌芽、发展到霸权的历史过程的分析,指出疯牛病的根源在于技术理性的.恶性膨胀.因而,其有效的治疗途径在于消除技术理性得以恶性膨胀的社会根源,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作 者:许良 XU Liang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93 刊 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9(4)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疯牛病   技术   技术理性  

篇8:发展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

发展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

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之一,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演进的主旋律.用“从后思索”的研究方法来审视当年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本,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当年考察资本全球化时期所提出的发展思想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些思想在时代的'包装下演化成应用性部门哲学--发展哲学.马克思的发展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发展主体的人文关怀、交往实践辩证法、发展问题的哲学解决方案三个方面.

作 者:孙江  作者单位:常熟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江苏 常熟 215500 刊 名:常熟高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U COLLEGE 年,卷(期): 18(1) 分类号:A811 关键词:发展   发展哲学   马克思  

篇9: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

作 者:李荣海 刘继孟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聊城市委党校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关键词: 

篇10:哲学视野中的中国企业竞争力

哲学视野中的中国企业竞争力 --路径依赖及其出路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相对滞后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从哲学的视野来看,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由国际产业链与传统文化形成的我国企业运营与发展的`路径依赖,它使我国企业陷入高资源消耗、低端制造业与低工资的发展路径中.摆脱这种路径依赖,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行制度建设以阻断旧的利润来源,创造新的利润源泉,充分利用国际产业结构变革的机会,重新确立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 者:尚会永 鲁品越 SHANG Hui-yong LU Pin-yue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刊 名: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2005 7(3)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路径依赖   企业竞争力   国际产业链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发明的哲学思考

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

文化视野中的生存

建筑活动中手段与目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的素质教育

劳动价值论大讨论的哲学思考

权利问题的法哲学思考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人类生态安全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