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和语言学中的分析和综合(合成)(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毫无存在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化学和语言学中的分析和综合(合成)
现代语言学提出了“把语言学当做一门精确科学”的要求,因为语言学家认识到,在自然科学现象和语言现象之间存在着同一性或相似性的关系,因此语言学有理由为了“精确”地解决自己的.任务而利用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所采用的方法.
作 者:W・W・舒马赫 舒昌善 陈庆华 伍铁平 作者单位: 刊 名:国外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BROAD 年,卷(期): “”(4) 分类号:H0 关键词:绿色合成化学
绿色合成,作为当代有机合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前沿,已成为化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绿色合成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作 者:江寅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大众科技 英文刊名: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X13 关键词:绿色合成 途径 进展化学有机合成材料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有机合成材料》
1、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2、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工具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请同学们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状 原因分析
加热塑料片
所用样品 操作步骤 现象 分析原因
塑料袋片
锅柄碎片
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的阶梯![ 内 容 结 束 ]
有机合成化学教学课件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有机合成说课稿。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教案《有机合成说课稿》。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2】
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4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活动4】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3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
【活动5】
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
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
【活动6】
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
学生观看大屏幕“20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 ,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
【活动7】
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
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活动8】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用2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
第2题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合成路线,考察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节的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总结】通过分析、总结本节课重点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到新化合物的不断合成使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有机合成化学教学方法探究论文
【摘要】有机合成化学是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提高与升华,是为以后从事有机化学方向学生准备的应化专业模块课程。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有机合成化学教学课程知识点多而杂,内容相对枯燥,学时较少,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考试通过率低等问题,结合近几年本校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水平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有机化学知识并且灵活应用。
【关键词】有机合成化学,教学方法,知识串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传授经验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钻研问题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有机合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到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进行新型化合物的设计合成,通过掌握的方法及策略,灵活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手段,合成出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有机化合物,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由于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有几千万种,涉及反应复杂,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恐惧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机合成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传统的有机合成教学方法与一般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类似,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很难达到本课程的开课目的[1-2]。
1.有机合成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应化专业有机合成化学的教材是黄培强等编写的有机合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纵观本教材的各个章节不难发现,在教材的开始和结尾均对合成策略进行了讲解。传统教学方法是分别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学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部分应用面不是很广的内容进行删减,最后以例题的形式对有机合成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行讲解,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有机设计的基本思路。但是,我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现有的有机合成教材不能很好的适应同学们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机化学知识点多并且很难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学习记忆,特别是对于我们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同学平时不注意积累,不用心学习,并试图通过考前突击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再者,我们现行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很好的适应有机合成化学的教学。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打消同学们的传统想法——靠考前突击达标,给学生灌输平时学习重要性的思想。另外,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能教他们以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我将针对以上问题主要从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来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2.将所学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
我们知道,整个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可以通过氧化-还原这一条主线串联起来,可以说大于百分之九十的知识点可以穿插在这一条主线上。另外,还可以将上述知识点进一步的编织成网,在我们遇到实际的合成问题时,可以从整个网络骨架上选择合适的可行的实验方法。结合本教材的具体内容,我对教材的章节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对具体内容进行整合归纳为如下五个部分:稳定碳负离子的反应;非稳定碳负离子的反应;辅助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合成设计。具体分配方案如下:根据教学内容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即总体上将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稳定碳负离子的反应包括:稳定化碳负离子的烃基化和酰基化和稳定碳负离子的缩合反应;第二部分非稳定碳负离子的反应包括:基于非稳定碳负离子的碳-碳键形成方法和元素有机化学;第三部分辅助反应包括:成环反应、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和不对称合成等内容。在组织学习方面以稳定碳负离子的反应;非稳定碳负离子的反应和辅助反应为讲解内容,带领学生在回顾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并尽可能的熟练,同时以经典的有机人名反应为知识点并进行人名反应的拓展及应用。这一部分即我们所说的“例”;随后,通过第二部分的氧化还原将前面的基础知识组织串联,编织成知识网,把尽量多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使知识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本部分内容即为我们所说的“理”,把所有的内容进行编制整理;最后,通过对有机合成的设计题目的练习及探讨,实现对已有知识网的应用,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从而提高在实际合成题目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即我们所说的“用”。根据氧化还原知识点网络框架,我们计划重点在知识点的组织整合实施过程中采取以下方案:在对大部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的内容进行整合,如首先以烷烃为出发点依次转化到烯烃、炔烃、醇/酚、醛/酮、羧酸等所需的基本条件,进而对所需反应条件的差别进行基本的区分归类,一般而言,进行单步的转化或以中间产物为目标产物的反应选择活性相对较低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特别是以活性较高的醛/酮为目标产物时,更应该注意氧化剂及还原剂的选择,而以活性相对较低的酸及其衍生物等为产物的反应,氧化剂及还原剂的活性则相对较强。另外,在有机合成中,竞争反应是永远存在的,这就不得不面对反应的选择性问题,如果我们需要的反应基团的活性高干扰基团的活性,可以按正常步骤反应,反之,必须考虑官能团的保护。
3.结论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进就像我们的改革之路一样,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我们所面对的每一届学生都会有所不同,当然这些变化可能是细微的,但是当很多细微的变化积累到一起时,就会发生大的变化,需要我们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培养新的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平,刘岩,谢建伟,马晓伟《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1,207.
[2]曾庆乐.案例创新教学法及在《有机合成》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5,4,4-6.
有机合成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有机合成
摘要:文章讨论了有机合成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以及在具体的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分析多媒体在有机合成教学中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有机合成制备精细有机化工产品,如医药、农药、香料、染料等的重要方法,也是实验室中合成复杂有机物、提供样品的有力手段。有机合成化学是一门对现代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比不可少的重要学科,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化学、化工专业都开设有有机合成的课程。由于有机合成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多而复杂,合成设计图及工艺流程图较多,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媒体在有机合成教学的地位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根据有机合成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有机合成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针对我院选择的教材及本院化学专业与化工专业学生的所学基础课的不同以及就业方向的差异,在保留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原则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两套课件内容侧重点不同,比如化工专业可偏向于合成反应在工业生产的应用,而化学专业就应偏向于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设计。
在编辑课件的时候,我们首先仔细钻研教材,设想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动画效果以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实例时,先在幻灯片上给出原料和产物,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合成路线,经讨论后得到结论后,再将结论以反应方程式的形式展现在幻灯片上。实践表明,采用动画描述过程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高。另外考虑到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内容有限且不断刷新,不能像板书一样留在黑板上,课件制作时使用了超链接,使相关内容可以方便的联接上,并且每一个知识点都能链接到大纲幻灯片上,同时对重点内容及时进行总结,以避免学生对所讲知识不能整体把握,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
在有机合成课件设计过程中,最多的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编写,对于这些相对单调的部分,我们一般遵循简洁清晰的原则。在屏幕布局方面,屏幕背景主要使用干净的白色,文字使用醒目的黑色,对于需要突出重点的部分,使用红色表示。在屏幕内容方面,将描述性的内容精炼化,用尽量少的文字分几点来进行表述,以避免满屏文字造成视觉疲劳。对于例题的处理,我们这里主要根据步骤在屏幕上一步一步地去显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接受。同时,屏幕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在授课的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连接以及解释和分析性的讲述都是建立在老师课前良好的备课基础上的。只要将课件与老师的讲述有机的结合,课件才能算是成功的课件。
二、有机合成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其信息容量大,生动形象,使用方便自如,图文并茂,有效地将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表达方式集成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界面,将难于用语言表达的课程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学习的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表达简捷、灵活
有机合成中,内容抽象、构造复杂、难以描述的教学内容并不少见:大量复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工艺原理图,设备示意图等。在传统教学中是通过板图、挂图来讲解的,效果不明显而且费时间。教师讲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听懂。但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此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将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信息和要求等以连接的方式制作于课件中,从而解决了课本内容与现实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使学生与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应用需求更接近,缩短了岗前培训时间,达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加大了课堂信息传输量,节省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板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不仅降低了课堂信息的传输量,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多的等待时间,使课堂变得枯燥。应用多媒体进行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可以把课上要讲的内容,如化合物的构造式、结构式、反应方程式等预先制成课件,上课时,点击鼠标,把教学内容工整、规范、形象、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同时用不同的颜色或加特殊标记把重点标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开展立体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而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开展立体化教学。教案在线,使得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教学的进度、授课的内容以及每堂课的要点所在。课前播放多媒体教案,可以方便的预习;课后翻阅在线教案,,可以轻松的复习。另外,在自己的空间自学,也不失为优等学生猎取更多知识的一种好途径。有很多学生已经养成在课后浏览多媒体教案进行复习的好习惯。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传统的答疑方式主要是利用课间时间,由于时间不充足,来答疑的学生又很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采取在校园网上开设《有机合成化学》的精品课程网站。除了必要的教案以及授课课件等资料外,最主要的是可以进行网上答疑。具体方法是学生可随时上网提问,任何一个有机化学的任课老师都可以给予学生及时地回答,另外还可利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教学互动,在学生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
三、有机合成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合成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优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学生不记课堂笔记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研究内容,合理的板书内容可使课堂结束时,黑板上依然保留有本次课堂教学的知讥结构及重点、难点内容,容易使学生系统的作好课堂笔记。而在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学生上课时只带有教学参考书和笔,在上课过程中不记笔记,这可能是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速度较快,信息的出现和消失速度往往也较快,不能有较长的时间保留下来,使得学生顾了听,顾不了记;顾了记,顾不了听,学生很难记好课堂笔记,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没有一个完整的笔记,因此对于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课件的制作需认真研究。
(二)老师讲课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
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略了讲课技巧,结果在多媒体课堂上难以自己的讲课思路,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像播音员一样按照课件逐一念下来。缺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必要的眼神或肢体动作,这样一堂课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言,更别提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了。特别是当课堂氛围发生变化时,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不了,表情变得沉重,老师就显得比较被动。所以多媒体教学更重要的是强调教师仍面向学生而不是计算机。
(三)课程进度过快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不用写板书,但这也导致老师单纯说课的时间大幅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课程的进度过快,同时每堂课的信息量也过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能接受大量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解决办法之一是每次课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习题讲解。通过课堂习题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加强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适当的减缓了课程的进度。此外,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适当地加强对前面课程的复习与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建立起课程的前后联系。多媒体无论多么先进,也只是辅助教学手段,教师的讲解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应相互结合,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过程,安排合理整个教学活动,扬传统教学之长,避多媒体教学之短,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九年级化学下册“有机合成材料”教学反思
《有机合成材料》这节课安排在九年级下册最后一个课题,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十分感兴趣,但有关于“材料”尤其是“有机合成材料”这些名词却很陌生,如何顺利导入新课,减少学生认识的梯度成为教学设计中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我运用神七航天员的航空服的特殊材质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意吸引住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分三部分学习任务,分别应用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解决方法分别利用课件展示、对比加热聚乙烯塑料和电木塑料碎片的实验、使用衣物标签认识纤维的种类和优缺点,最后采用“辩论会”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将合成材料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内容高度提升,渗透情感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使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加强化学的学习,更突出体现了化学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如:塑料的应用很广泛区分塑料种类分类回收,各种纤维的.优缺点区分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方法等都很实用。
课后我认真反思全课设计,觉得学生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关于“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了解很少,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是很强,很多生活经验及想法不能很好表达,但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无论是实验还是辩论都全心投入,有时争论得很激烈,还需要主持人调整把握尺度,我想这是学生们应该坚持的学习态度。
针对这节课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应该在课前更多的准备学生,让课堂更自由更灵活,精心设计拓展和创新问题,让习题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将课堂所学能应用到生活中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有机合成材料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2、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工具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请同学们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状 原因分析
加热塑料片
所用样品 操作步骤 现象 分析原因
塑料袋片
锅柄碎片
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活动探究三
师:我们穿的衣服通常由纤维织成,实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学生实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线的颜色 燃烧时的现象 结论
师: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生1:根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判断。
生2:可以看服装标签。
幻灯片展示:服装标签
师: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1: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生2: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生3: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服,但易皱。
活动探究四
幻灯片展示:人工割胶图
师: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常常在清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生:橡胶树。
师:对!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胶。
学生实验:
拉扯橡皮筋,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现 。
实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因为 。
幻灯片展示: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师: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小结过渡:
19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合成了许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辩论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学生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师: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学生讨论
幻灯片展示: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欣赏录像
录像播放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师: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珠宝首饰中的化学
介绍了珠宝首饰的有关知识,常见珠宝的化学组成、性质、鉴赏,以及钻石和珍珠首饰的`养护.
作 者:郭士成 余天桃 GUO Shicheng YU Tiantao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刊 名:化学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29(9) 分类号:O6 关键词:珠宝首饰 化学组成 养护★ 语言学论文
★ 合成高分子材料
★ 语言学论文题目
★ 语言学留学申请书
★ 有机合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