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述怀古诗阅读附译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obydon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坡羊·述怀古诗阅读附译文(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obyd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山坡羊·述怀古诗阅读附译文

篇1:山坡羊·述怀古诗阅读附译文

山坡羊·述怀古诗阅读附译文

无官何患①,无钱何惮②?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列朝班③,铸铜山④,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内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

注释

①患:犹虑,担忧。

②惮(dàn):胆怯,害怕。

③列朝班:言排列班行,进行朝拜。指高级官员。

④铸铜山:《史记·佞幸列传》:汉文帝有宠臣邓通,尝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至景帝时,人有告邓通盗徼外铸钱者,乃籍没其家,竞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译文

没有官位有什么可担忧的,没有钱财有什么可害怕的'?切莫没有道德让人瞧不起。你就算是位列朝廷高级官员,像邓通那样用铜钱铸山,最终也只不过得个衣食温饱,让肚子不饥饿身上保温暖。高官,你不要想;发财,你也别想。[2]

简析

这首曲子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淡泊名利,注重品行,是作者对人生深刻体会、透彻领悟后提出的生活准则。曲辞通俗自然,朴实无华,但却铮铮有声,闪耀着人格的光彩。

篇2:文言文阅读附译文

文言文阅读附译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召除为丞相史 除:授予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按:处置

C.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趣:以……为兴趣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 离:通“罹”,遭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何且死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

B.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参见人之有细过

C.乃反取酒张坐饮 乃请参游园中

D.秦时为沛狱掾 参代何为汉相国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阅读答案(附译文翻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B.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D.曹参起初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②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参考答案:

4.C(趣,赶快)5.D(都是动词“做、当”的意思)

6.C(②表现的是其为官之道④表现的是别的官吏饮酒歌唱)

7. D(“有了深交”错,原文是“有郤,即“两人有了隔阂”)

8.(1)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2)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曾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曾参就立即拿美酒蛤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曾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于曹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由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看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悦:‘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曾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 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 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 接替了他父亲的候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篇3:《山坡羊·叹世》阅读答案附赏析

《山坡羊·叹世》阅读答案附赏析

一、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渊明图醉①,陈抟贪睡②,此时人不解当时意志相违,事难随,不由他醉了齁齁睡③今日世途非向日:贤,谁问你;愚,谁问你

[注]①渊明图醉:东晋诗人陶渊明曾说“吾尝得醉于酒足矣”②陈抟贪睡:宋人陈抟曾隐居华山,相传其贪睡,“多百余日不起”③齁齁(hōu hōu):打鼾声

1.本曲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简析其好处

[答案] 用典,对比借陶渊明嗜酒、陈抟贪睡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同古人一样,有着与世俗不合的志趣将“此时”与“当时”、“今日”与“向日”作比,表明今天的仕途更不如往日,对现实的批判由前面的含蓄转而变得明确、直接。

1.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2.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曲的一大特色,请加以简析曲中对比手法的具体运用。(5分)

参考答案

1.(1)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力变革,表现出隐居避世的心境。(3分)作者以渊明、陈抟起笔,互文见义,暗示出个人志趣与现实的矛盾,只好走隐居避世的道路。(3分)

(2)揭露出当世的贤愚不分,正邪颠倒。(3分)“今日”后几句,写出昔不可堪,何况今不如昔,表现出作者对混乱世道的极度愤慨。(2分)(言之成理即可,其它答案只要合理,正常给分)

2.(1)以“此时”与“当时”对比,既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又有对追名逐利者的婉讽。

(2)“今日”与“向日”对比,暗示出当朝的黑暗,为下文蓄势。

(3)“贤”与“愚”对比,揭露出当今社会,贤愚不分,正邪颠倒的现状。

(4)前面六句对结尾三句形成对比(反衬),既点明“当时意”---不愿委曲从俗,只有隐退避世,又十分辛辣的讽刺了社会现实,将感情推向高潮。(答出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若合情合理,可酌情给分)

【赏析】

这是陈草庵写的调寄[中吕]山坡羊的'二十六首小令中的第二十二首。 该曲起笔就用两个精工的对偶句,画出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醉睡图:一个是贪图酗酗大醉的陶潜,一个是贪图昏昏大睡的陈抟。“图醉”和“贪睡”,互文见义,极力渲染出他们醉了即睡、睡醒又醉的狂态。他们这种放浪形骸的狂态,是无法为元代那些追名逐利之徒所理解的。“此时人”,指作者所处的元代社会中那些为名利而角逐的人;“当时意”,指陶潜、陈抟当时那样做的用意。“此时人”与“当时意”用“不解”二字勾连起来,形成对比强烈的的句中对。这就使读者急于知道何以“不解”,“当时意”又是指何而言,从而吸引读者往下看。

“志相违,事难随”,这两个句短音促的对偶句,不加雕饰地对上述问题作出了答案。原来那位被锺嵘《诗品》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任彭泽令时,由于郡遣督邮至县,县吏谓应束带见之,而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家居安贫乐道,以诗酒自娱,终生不再出仕。而那位自号扶摇子的后唐失意举子陈抟,先后隐居五当山、华山学道,一睡常百余日不起,自后晋、后汉以后,每闻一朝兴亡,就心有不悦而攒眉蹙额好多天。等到赵匡胤登帝位,方笑道:“天下自此定矣!”后被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道家称之为陈抟老祖。渊明图醉,乃在于他那高洁的志趣与世俗的现实相矛盾,只好有如昭明太子所说“寄酒为迹”(萧统《陶渊明集序》);陈抟贪睡,乃在于他登上仕途之事难以在政治污浊的乱世实现,只好走他隐居避世的道路。他们既对现实感到不满,而又无力变革现实,所以“不由他醉了齁齁睡”就事在必然了。“他”,此指“他们”,合写陶潜和陈抟;“齁齁”(hōù hōu),形容鼻息声。这里不仅用“醉”和“睡”照应开头两句,为他们洁身自好而甘于寂寞合写一笔,而且用“不由”二字将志事不合的必然情态一语道尽,从而点明了“当时意”的内涵,解开了“此时人”从追名逐利的角度无法理解“当时意”之谜。

曲意至此,已经豁然。但作者并不满足,更用“今日世途非向日:贤,谁问你;愚,谁问你!”再推进一竿,使“叹世”的主题鲜明而又尖锐地摊在读者面前。如果说“向日”(即“昔日”)陶潜、陈抟采用“醉”、“睡”的方式敝屣世俗,终于赢得贤者、高士的美名,那么“今日”的“世途”(即“世道”,指社会状况)更非昔比,无论你贤也好,愚也好,竟达到无人过问的地步。昔已不堪,何况今不如昔,贤愚不分,正邪颠倒,这是什么样的世道,作者先用“今日”与“向日”这两个句中对作今昔对比,再用“贤,谁问你”与“愚,谁问你”这两个对偶句概括现实,并在整体上用前面六句对结尾三句进行反衬,从而将作者愤世嫉俗的一腔怨气喷发净尽,使全曲层层推进的波澜涌向了高潮,十分辛辣地对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进行了讽刺。

二、【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⑴ 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

⑵ 分析“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修辞手法。

答案

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

⑵“明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注解〕

红尘:佛家称人世间为红尘。此指纷扬的尘土,喻世俗热闹繁华之地,亦比喻名利场。

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唐京都,此泛指京城。

〔译文〕

从早晨雄鸡初叫,到黄昏乌鸦不停地聒噪。世上有哪一个人不去名利场上奔波?道路遥遥万里,江水千里迢迢,为了求取功名人们苦苦跋涉在长安道上。今天的少年明天就会衰老。江山依旧那样美好;可人的容颜却憔悴不堪了。

赏析:

早晨的鸡叫了。黄昏的乌鸦也争着叫,他们那个不想在人世俗间争相表现?追求功名利禄需去长安大道 。那知这其间路途遥远,要历尽千心万苦。那知啊,明天 的少年明天也已经衰老。山依旧美好如惜,人,却已经衰老了。

“晨鸡”,“昏鸦”喻指社会中各色各样的人。他们都离不了一个俗字。在人世间沉浮。浮生一世,又有何为?何得?需知:功名路上险恶多。

去往长安功名大道,多年的悉心准备,就在一场无情的科举中败退。何苦而为之?

短短40多字。用了比喻、对偶、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

篇4: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后)徙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兼判吏部流内铨①。选补科格②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太子少师致仕④。卒,年八十。谥正献。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

[注]①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②科格:规章。③赇(qiú):贿赂。④致仕:官员退休。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笃:重视,专注

B.后徙知凤翔府。                  知:主持、管理

C.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            函:用盒子装

D.铨事悉自予夺                      悉:熟悉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员高继升辩诬,深得章献太后赏识。

B.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

C.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因为范仲淹和父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

D. 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译文:

⑵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

译文:

参考答案:

8.D    9.D    10.C

11.(1)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

(2)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参考译文】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阴人。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来)调任凤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判断冤案。高继升任石州知府,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中,长时间不能定案。杜衍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肃。(后来杜衍)兼管吏部选授官职。(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属下回答说:“全部呈送上来了。” 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几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

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带兵防御。杜衍说:“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范仲淹在皇帝面前力争,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范仲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并不因此记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好好地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谏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见。杜衍说:“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庆历七年,杜衍刚七十岁,上表请求退休,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八十岁时去世。 去世前自立遗嘱,大体意思是:“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 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 />

篇5:蜀鸡阅读附译文

蜀鸡阅读附译文

蜀 鸡(4分)

豚泽①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雓②周围鸣。忽晨风③过其上,鸡遽翼诸雓,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乌来,与雓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驯。乌忽衔其雓飞去。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而覆与平流。羊肠之曲不能仆车,而仆于剧骖④。此无他,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

【注释】①豚(tún)泽:地名。②雓:(yú)小鸡。 ③晨风:鸟名,属鹞类。④剧骖(cān):四周相通的大道。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文而赤翁 文:通“纹”,花纹 ? B.晨风不得捕,去 去:离开

C.已而有乌来 已而:过了很久 ? D.似悔为其所卖也 卖:出卖,引申为欺骗

16.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画线句可以翻译成:车在羊肠般弯曲的小道上不会翻,而常会翻在通达的.大道上。

B.乌鸦能够抓到小鸡的原因是“与之上下,甚驯”。

C.本文的主旨句是“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成语则可以用来总结本故事的经验教训。

D.本故事告诉人们,狡猾隐蔽的敌人不仅像凶残露骨的敌人一样可恨,而且更难防范。

15.C 解析:“已而”意为“一会儿,不久”。

16.C 解析:本故事的经验教训: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参考译文]

豚泽的一个人家里养蜀鸡,(这种鸡)身上有花纹并且脖颈上的毛呈赤色。它带领着一群围着它叫的小蜀鸡。忽然有一只鹞鹰从它们上空飞过,大蜀鸡马上用翅膀护住小鸡,鹞鹰抓不到小鸡,离开了。过了一会,有只乌鸦飞过来,和小蜀鸡一起啄食。大蜀鸡看见它,把它当成兄弟。乌鸦和小蜀鸡戏耍,很是温顺。乌鸦忽然衔了一只小蜀鸡飞走了。大鸡懊恼地仰望着飞走的乌鸦,好像还在后悔被乌鸦欺骗了。巫峡那么险船不会翻,而(常)翻在平稳的水流(中)。车在羊肠般弯曲的小道上不会翻,而(常)会翻在通达的大道上。这没有别的,福气在于有所畏惧,灾祸发生于有所忽视。

篇6:《后出师表》阅读理解附译文

《后出师表》阅读理解附译文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

②故托臣以讨贼也( )

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

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通“熟”,形容词 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 吃

2.C

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参考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竟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目前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好象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已一周年了,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江建中)

篇7:描写夏天的古诗附译文

宋代: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译文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使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篇8:描写夏天的古诗附译文

唐代: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译文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

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

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

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篇9:描写夏天的古诗附译文

宋代: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译文

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

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篇10:描写夏天的古诗附译文

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

篇11:描写雪的古诗「附译文」

描写雪的古诗「附译文」

1、雪

唐代:罗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译文: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2、雪梅·其一

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3、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4、春雪

唐代: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

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

偏在洛阳东。

译文: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5、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6、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8、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篇12:满江红古诗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古诗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拚一醉,留春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这是一首送行词,是作者给友人李珙送行而写的。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撰有借春秋以寓时事的《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一书。

本词是借送客以抒发感慨。词的上片作者对友人李珙因欲济时报国而不可得,只能浪迹江湖,表示深切的同情。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表宫殿朝堂。“翩然”,即飘然。这两句是问李珙为何离开朝廷,飘然引退。词起句故作设问,引人遐想:好端端的京官不做,却偏偏要飘然引去,所为者何?紧接着写他归隐后又将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境遇呢?“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即今后将过着与江上烟雨、鸥鹭作伴的隐居生活。这就告诉友人,辞官归野,虽有摆脱羁绊的欣喜,但亦有风雨如磐的隐忧。这就不难看出友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自有其难言之隐衷。“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作者代友人慷慨陈词,代抒愤懑,即李珙空有报国之心而不能实现;虽有济时良策而无处吐露。于是只有归去!这样写,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作者吴潜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但却因此受谗被贬。可见他们二人的遭遇是相同的,因而有共同的心声。“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想到友人今后将泛舟湖海之上,寄情山水之间,作者自然地对友人加以关切和叮咛:在你泛海弄扁舟、途经垂虹亭时,不要忘了在桥亭之下系住小舟,去尝尝那著名的鲈鱼。“垂虹亭”,在今江苏吴江县。据《吴郡图经续记》云:“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也。……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李珙,吴郡人,归隐乡里,这里用其家乡景物、故事,显得亲切、自然。“鲈堪煮”,是用西晋人张翰的故事,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就弃官回到松江(见《世说新语·识鉴》)。

词的上片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询问友人为何要“翩然引去?”表示对友人依依惜别而不愿其遽去的深情;其次则指出友人虽“济时有策”,却“报国无门”,这便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红玉阶”(辞官),泛舟江湖(归隐)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就友人归隐事而表达自己的'劝慰之情,同时亦抒发自己的感慨。

“拚一醉”六句,写出了自己对友人欲送还留的矛盾心情。“拚一醉,留君住。”想到友人即将离京返乡,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因而总想多相聚一会。而多饮一杯酒,便可以让友人多停留一点时间,所以作者甘愿一醉相留。而且临行劝老友多喝一杯,殷殷惜别,亦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慨。“歌一曲,送君路。”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一醉相留之后,临行愿以一歌相送。这一歌,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无限深情,真是“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的忧思,是令人深思的反问。即放眼大江南北,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对于一个有志于“济时”、“报国”的人来说,何处才是你的归宿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欲归无处”!这是促人猛醒的劝诫。意在唤起友人对残破现实的关注,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不忘忧国。“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这是作者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感触和想法。意即世事都未了结,而岁月如流,人亦垂老,若再蹉跎岁月,岂不更难“济时”、“报国”了吗?作者殷殷致语,词意愈转愈深。“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举头问天,“何处是归处”?天亦无语。说明自己的感慨无人理解。结语显得委婉、含蓄、深沉。

这首词以问句结构全篇,做到层层深入。词以问句始,以问句终,中间亦以问句道出全词的主旨。起句是问友人因何事要翩然引去?作者代为回答是空有济时良策,但却报国无门。中间是问友人“欲归何处”?这一令人深思的反问,正是此词的主旨所在。结语是问青天,得到的回答是“天无语”。司马迁曾说:“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当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人事无法理解而苦闷、悲愤时,便不禁仰天而问了。但天却“无语”。这“无语”是不解人意而无法回答呢?抑是深解人意而不愿回答呢?词收束得极其含蓄。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山坡羊·述怀》简析

描写雪的古诗「附译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赏析

游子吟 古诗译文

元日古诗译文、赏析

葡萄酒英文市场营销策划书(附译文)

论合作英语作文附译文

《王溥》阅读参考答案附译文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两虎相斗附译文

山坡羊·述怀古诗阅读附译文(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山坡羊·述怀古诗阅读附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