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棉鞋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谢弦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母亲做的棉鞋散文(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谢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母亲做的棉鞋散文

篇1:母亲做的棉鞋散文

母亲做的棉鞋散文

母亲打来了电话,问我何时外出,找工作的情况如何,孩子的情况安顿的如何。她说一句我答一句,言语简单而机械,只在挂电话之前,我主动说,妈,如果有空就再给我们(我和老公)每人做双冬天的棉鞋吧,那边天冷,之前的那双准备带走,再做双等我们来年冬天回家了穿。母亲说现在眼睛不好使了,以后也会越来越忙(要看管孙子),如果不等着穿的话她会抽时间去弄。我说不急,有空了做,没空就算了。简单的寒暄,母亲说没事就挂了吧。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没有特殊的事情,我不主动给家人电话,既使电话,也不像其他姑娘一样,跟父母亲有聊不完的天说不尽的话。除了年龄相仿的人,我跟父母在电话里很少有过滔滔不绝畅所欲言的时候。从小内向到连在父母面前都话不多,随着长大、结婚,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少,与他们的交流也更加稀疏。小时候的印象里,母亲总是对我很约束。学习不能落后,总是要跟“别人家的孩子”各种比较,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样顺马由疆到处跑,出去玩得先征得她的同意,吃饭不能剩,不愿吃的要被逼着吃,饭后不管愿不愿意一定得要喝水,睡前不管有无尿意都要被逼着上厕所……

那时候我并不喜欢她,觉得她不是个称职的母亲。她不如别人的妈妈勤快、手巧,我抱怨她不像大娘她们一样,在房前屋后开垦一块儿又一块儿的荒地,种上花生、红薯等稀罕物;我也央求她在园子边种几颗南瓜、向日葵,就不会在秋收的时候垂涎三尺,羡慕别人家可以每天有南瓜汤、有葵花籽吃了。周遭的婶婶娘娘大妈媳妇们都会织毛衣、绣花、做鞋子,而她从来没给我做过这些。哪怕我的鞋子小了破了烂到露出了大脚趾,她也不愿动手给我做双鞋子。我总说别人的妈妈对孩子怎么说怎么做,而她总是把我管的太死,不放手不大度;总对她说别家的小姑娘穿了什么漂亮的裙子,她妈妈给她新做了什么衣服鞋子,新戴了什么头花发夹……尽管我言语里满是羡慕和期待,爱美的年纪,多希望她也能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可是我从不主动提出,我想要什么,让她帮我买什么。不管怎样表达我的渴求和向往,母亲最终都像是听不到一样,对小女孩的爱美之心从来无动于衷。长大一点之后,我每天自己清洗、按季节配换衣服,衣服或鞋子破了、扣子掉了,我就自己缝好,没有换洗的了,我就下学赶忙洗好再拿到灶门口烘干,次日接着穿,跟她一起买衣服我从来没有主动选择权,渐渐地我不再跟他们提任何物质要求,尽管我在所有孩子们面前穿的最破衣服最少。

我觉得她懒,对我不重视。她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她。

生理期来的.时候,我没告诉她,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她也没给过我任何成长生理知识的灌输。我的性格与她完全不同,她没有女人的感性、唯美,也没有贤妻良母的特质,随着我对她的疏远,她依然对我严厉,管头管脚,除了学习不准我有任何其他兴趣爱好。我看课外阅读她认为是不务正业、百无一用;我对着蓝天白云发呆,她觉得我有精神问题,要带我去看病,弄得我哭笑不得;我早恋她认为是品德问题、严加阻拦。她依然在生气的时候对我破口大骂,在我的顶嘴中两人展开一场场唇枪舌战大煞风景。

后来,我变得开始厌学,走下坡路,叛逆,想早早离开家,去到外面的世界。再后来,在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之下,我也最终得以辍学、外出打工。临行前,父亲千叮咛万嘱咐,母亲提前几天帮我整理要带的东西,衣服并不多,一样又一样吃的很快就装满了包裹,我唯恐行程麻烦再偷偷地拿出一部分。母亲的言语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对我不服的顶撞不再轻易发飙。像所有面对孩子别离的父母一样,他们老生常谈的嘱咐,我却有点不屑一顾。

早上,母亲坚持要送我上车。两人立在原地,没有多余的话,第一次对他们有着不舍的心酸。直到我坐上车子远去,看着站在原地的母亲,身影渐变模糊,似乎抬手在脸上擦泪,我也忍不住模糊了双眼。想起母亲丢在我包里的一双新布鞋,因为想着去到大城市穿布鞋会丢脸再用不上,早上我就又偷偷把布鞋放了回去,心里不无愧疚。

后来我也慢慢明白,母亲并不是懒,也不是笨,更不是不爱我。

母亲小的时候因为兄弟姐妹多养不起,从小就被送了人,也就是我的另外一对外公外婆。母亲从小家庭条件也还不错,也算是个小公主。只是外婆多年除了不会生育,还有病,从年轻时的精神不稳定到老年后的偏瘫、疯癫,几乎一直被人照顾而不会做什么家务事。所以母亲自幼就是帮家人干活,对于针线针织类的活计,本就没什么基础和经验,不会做也属正常。而年幼无知的我那时候只觉得母亲懒,其实母亲也给我织过毛衣做过布鞋,只是次数很少,且没有姑姑们织的毛衣好,没有大娘做的布鞋靓,因为那是母亲现学现用的成果。现在想想,做布鞋其实是个很不容易的活计,过程零碎而讲究,没有一两年的勤练习,很难做出漂亮的布鞋棉鞋,而母亲平日忙于工作和生活,做鞋子主要靠自己一点一点的摸索,慢慢实践,最后竟也做出了成品,已然不易。

还记得姑姑们总是夸母亲聪明,说她什么一看就会一学就通,半路徒弟还修炼得有模有样。再回头看母亲的成长生活,更觉母亲的不易。

出门在外,她还是不停唠叨我要吃好吃饱注意健康,告诫我要养成好的生活规律,老实做人,跟人好好相处,懂得自尊自爱。我后来不再挑食,也越来越怀念和爱上她做的饭菜,她的知书达礼、孝敬老人让我引以为傲。也意识到,她的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她的约束和严厉,只是来自一个母亲本真的爱。

她的布鞋开始做的有模有样了,也不知什么时候还学会了绣花、纳鞋垫、勾围巾,还听人夸她做的好。而我也长成大姑娘了,对那些曾经急于想学会的东西却不再有兴趣,对她的成果也不再欢呼雀跃了。

有年外出的时候,带走了母亲做的一双布鞋。但是,放置了两年多,还是新的,觉得在外面穿手工布鞋太过别扭和不协调,所以母亲的布鞋就那样一再搁浅,再没穿过。

近年来忽然发现身边一些年轻人在冬天穿起了一种手工棉鞋,样子不大好看,但听说非常暖和。当双脚在厚厚的靴子里也冻得难受的时候,这才想起了母亲去年给我们做的一双棉布鞋。样子普通不起眼,但一上脚还真是暖和,一整天没有了冻脚的感觉。然后从室内到室外,从老人到孩子,发现身边穿棉布鞋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冬天才相信,原来再贵的皮靴,也比不上棉布鞋的保暖。

年后打算外出的我们,毫不犹豫地带走了母亲做的棉布鞋。新去的地方天冷,母亲做的棉鞋,成了我们的福音。

篇2:黑色棉鞋情感散文

黑色棉鞋情感散文

平庸心情复杂地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那漫天飘舞的大雪,喃喃自语起来:

“妈妈,我们这儿下雪了,从早上一直下到现在,下得我心里酸酸的、痛痛的。我掰着手指头算了算,那年您丢下我的时候才二十四岁,您是否也是个悲情母亲啊?

妈妈,我所受的苦,所受的难为,所受的委屈,所受的欺辱都已经过去了。这些年来的现实生活,让我深切地知道了感恩的含义,我发自心底地想报达您的生育之恩,可不知道您老人家现在在哪儿,也不知道该如何对您老人家尽到孝道,便把一幅老对子贴在了家里书房的墙壁上,借此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远在天涯的妈妈。

‘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无完人。’

妈妈,从小我就饱尝了家庭破裂之后的苦涩滋味,没有享受过母爱,即使享受过母爱也记不得了,那个时候我太小,所以也说不出母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和悲哀。

妈妈,我已经成家多年了,孩子也长大了,这些年来我一直用自己的爱恋温暖着妻子,用自己的慈爱看护着儿子,我早就对苍天发过誓,只要我活一天,就不会让妻子和儿子受到一点点心灵上的伤害。

过一会儿就要下班了,下班了我就上百货大楼去给自己和妻子各自买一双黑色棉鞋,给孩子买一些好吃的东西去……”

小时候,平庸有一双黑色棉鞋,是他妈妈给他买的,天气不是很冷的时候,他舍不得穿,可只要下雪了,尤其是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时候,他就喜欢穿上棉鞋在大街小巷里踏雪玩,不管多么冷的天,下多么大的雪,他都不会觉得冻脚的。

那年、那月、那天晚上,平庸偷偷地藏在马路边的一根水泥电线秆子后头,伸出半个小脑袋,借着马路上暗黄的灯光,眼巴巴地看着他妈妈有说有笑地跟着一个陌生的大男人挤上一辆公交车。

公交车徐徐地开走了,平庸放声地哭了起来,一边哭着一边脱下棉鞋,朝着那辆远去的公交车使劲地扔了过去,然后扭头就跑,一路跑着,一路流着热泪,一路喊叫着:“妈妈,妈妈,妈妈……”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大雪纷纷的'夜晚,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闭着眼睛,疯了似的,一个劲地跑。跑啊,跑,他究竟跑到哪儿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当他醒过来的时候,知道自己睡在医院的病床上。

那几天,平庸断断续续地听到病房里的大人们议论着说,这个没娘的孩子真可怜,昨天夜里要不是他爷爷找到他,及时把他送到医院来抢救,恐怕现在已经冻死在大街上了。

平庸弄不清楚妈妈和爸爸离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知道妈妈跟着一个大高个子男人走了,上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不要他了。

那几天,平庸特别想见妈妈,可又不敢和谁说,想妈妈想得难受了,就用棉被蒙住头,藏在被窝里悄无声息地哭泣,常常是哭着哭着就哭睡了。

有一回,他在睡梦中看见妈妈给他买了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高兴的不得了,一蹦一跳地围着妈妈转圈地唱儿歌,唱着唱着就把自己给唱醒了。

醒来之后,知道妈妈是真的走远了,不会来看他了,鼻子一酸,眼泪又哗哗哗地流了出来,把枕头都哭湿了多半截。

平庸害怕他爸爸,不喜欢他爸爸,因为他爸爸好打他妈妈。他爸爸偶尔到医院来看他的时候,他就闭上双眼装睡着。他爸爸有时用手摸摸他的脑袋,他也不理会他爸爸,反正他爸爸每次到病房里来和他奶奶说上几句话就走了。

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平庸再也没有穿过什么黑色棉鞋,不管在什么地方,他只要看见黑色棉鞋脑袋就疼,就想哭,就会油然地怨恨起妈妈,就会想念杳无信息的妈妈。

这几十年来,平庸经常梦到自己穿着那双黑色棉鞋踏雪玩,经常梦到自己在漫天大雪飞舞的马路上流着眼泪奔跑,声嘶力竭地喊叫着妈妈,妈妈,妈妈……

篇3:暖和的布棉鞋散文

暖和的布棉鞋散文

下午,单位的暖气发生故障,房间温度渐渐下降,脚也越来越凉,站起来走走,活动一下。猛地想起同事送我棉鞋垫,我垫上棉垫,松软,可脚还是凉冰冰的,不知怎么就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布棉鞋了。

小时候,那时的冬天很冷,小孩子们穿的都是布棉鞋,我也不例外。妈妈从姥姥那里学到了做针线活的手艺,无论做衣服还是鞋子,做工精细,针脚细密,简简单单,却又美观大方。

做一双鞋很不容易,不仅工序多,耗时也长,尽管我没做过一双鞋,妈妈做鞋的情景已经印在脑海里了,这样的情景就象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妈妈一般是先纳鞋底再做鞋帮。

说到鞋底不得不提到一种叫做袼褙(gēbèi)的东西。袼褙就是由一块块的布条或是碎布排列整齐后,用浆糊粘连起来,一层布,一层浆糊,一般三到五层,视布料的厚薄而定。布条是我们穿过的旧衣服,妈妈一件件拆开,浆洗平整。就这样,一层层地粘好,上下两个面是整块的布,这样颜色相同,便于统一裁剪。袼褙做好后,在太阳下晒透晒干,然后用报纸包好,平放于柜顶,随时拿出来就可以裁剪,很方便。这种袼褙,妈妈准备了两种,有鞋底专用的,稍厚;还有做鞋帮用的,稍薄。

做鞋底先要有鞋样。妈妈根据脚的大小,在纸上剪出大概的样子,再一点点修剪,直到满意为止,我们称这些鞋样是妈的“宝藏”。妈妈的“宝藏”藏在爸爸一本厚厚的教案里,那里面夹着一家人的鞋样,大的小的,每个鞋样都有名字,以便区分。记得那时候邻居经常到家里来找妈妈,借鞋样,妈妈总是热情地拿出“宝藏”,或是根据邻居的需要重新修剪好鞋样,送与她。

妈妈依鞋样从袼褙上剪下来,外沿再用白色的斜纹布圈边,一般三层为佳,后跟还要多加一层,增加厚度及耐磨性。紧接着就是纳鞋底了。我最喜欢看妈妈纳鞋底,先圈边,也就是围绕着边沿先要纳上两圈,然后再纳里面。正面表现出来的`是竖线,而背面则为横线,那时我很纳闷,觉得不可思议,我自己也试了试,根本不可能啊。问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看,你扎针的时候倾斜一点,效果不就有了吗?再试,果然,只是那时小,扎不了两针,手就疼了,现在想想,还真的挺有意思。只记得那时如果哪天穿了新鞋,就会专门踩在松软的土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个小小的、竖起来的坑坑点点,而这些只有自己才会留意,自我欣赏,心里别提多美了。

纳好的鞋底上面铺一层薄薄的棉花,棉花上再覆一层软软的布,这样的底子穿在脚上,松软暖和。

鞋底做好后,接下来就是做鞋帮了。鞋帮与鞋底的接合处要严丝合缝,不然就会发生皱褶,鞋就不美观。做鞋帮更复杂,要耐心,更要细心。在袼褙的外表面糊上一层条绒布面,一般都是黑色的。沿着鞋帮样子剪下来,在与鞋底交汇处也用白色或黑色的斜纹布沿上一圈。鞋里面还要加上一层棉花,挨着脚的还会再有一层薄薄的布,软软的,用针细细密密地缝在鞋帮里。最后把鞋帮缝到鞋底上,就大功告成了。缝,说起来很简单,其实比纳鞋底又厚了一层,针更不好扎透,记得妈妈那时用针尖在头皮上蹭蹭,说是就好扎了,我见到很多人都有这种习惯,我没试过,或许是有用的。

刚做好的鞋子并不合脚,脚尖处扁扁的,妈妈会用废旧的棉花略湿下水,再用一根棒子用力地把棉花挤到前面,这样的鞋子挺括,好看。第二天早上,一双精美、漂亮、合脚的鞋子便展现在眼前。那时候的棉鞋一般都是系鞋带的。钉好鞋眼,穿好鞋带,鞋子里面写上名字,妈妈就收起来,放好,等到脚上的旧鞋子穿坏了,才能换新鞋。

这么多的工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妈妈都心中有数,哪一样也不能少。妈妈做出来的鞋针脚细密,直的,弯的,针距均匀,鞋子挺括漂亮。如果哪一次鞋上得不周正,或是不合适,妈妈会拆掉重来。妈说,要做就要做好,穿在脚上多难看,不合脚是最主要的。这种自信、认真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让我受益终生。

直到现在,我还会时常想起时光里那个温馨的片断。晚上,姐弟三人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妈就在旁边纳鞋底,只听得线绳嗖嗖而过,犹如天籁,现在想想,那种声音好似就在耳边,那种情景好像就在眼前,原来难以忘怀的音符就是这么简单。

喜欢后来流传的一首歌《新鞋子旧鞋子》,歌词里唱道:“新鞋子还没有缝好以前,先别急忙着把旧鞋子脱,旧鞋子还没有穿破以前,先别急忙着把新鞋穿上,老先生老太太都这么说呀,从前的生活就是这么过,现在的孩子们不会过生活。”想那时还真是这样,歌词里既形象又说明了当时生活的困苦。记得我们穿的鞋子从来也没有说是坏得不能再穿了,经常是脚长长了,穿不进去了,就会换新鞋。而旧鞋子刷洗干净后送给别人。如今鞋子种类丰富多样,无论怎样,在我看来,最温暖的还是妈妈亲手做的布棉鞋。

白天穿的鞋里汗臭十足,湿漉漉的,夜晚妈妈把姐弟三人的鞋子挨个放在炉火旁,等早上再穿时,又是温暖如春。很是奇怪那时候看到小伙伴冻手冻脚,在我们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一双双布鞋里有妈妈的爱,让我们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长大些,看到别人穿了皮鞋,那时就想,皮鞋那么好看,一定舒服极了,以至于羡慕得不得了。等到工作了,穿上了皮鞋,才深深地感觉到,皮鞋远不如布鞋舒服,尤其是妈妈做的布鞋,既合脚,透气性还好。

如今,皮鞋再不是稀罕物,几乎人人都有几双,甚至搭配着衣服都有合适的颜色与款式,皮鞋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手工的棉鞋早已落伍,而现在,妈妈已不再纳鞋底,连她自己也穿上了皮鞋、运动鞋。

老北京布鞋的兴起,让妈妈又燃起了新的欲望,家里的棉拖鞋全部换装,从市场上买来鞋底,鞋帮就用我们淘汰的昵子料的旧衣服改制,有厚度,既暖和而且轻便。

快下班了,摸摸暖气,还是凉的。我想,如果现在,有一双妈妈的亲手做的布棉鞋,我的脚就不再是凉冰冰的了。

篇4:母亲做的布鞋散文

母亲做的布鞋散文

布鞋,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恐怕并不陌生。小时候,家家户户做布鞋,老老少少穿布鞋,穿布鞋是习以为常的事,如今做布鞋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穿布鞋的岁月已成了一种难忘的情结,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

“最爱穿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每次听到这首歌,就想起母亲做的布鞋和自己穿布鞋的童年时代。

记得四十年前,七岁的我随着“嗅老九”的父母到农村下放,与其说是下放,不如说是劳动改造,家里6口人仅靠父母在生产队的'工分维持拮挤的生活,那年要想买一件新衣服穿双新鞋是很奢望的事,为了维持生活,节省开支,母亲每年都要为我们做布鞋。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那一双双布鞋伴我走过了不知多少弯弯山路和泥泞坎坷的乡间小道,留下了一串串苦涩难忘的脚印。

母亲有一个专门做布鞋的笸箩,里面总是放着针头绳线、锥子、钳子和大小不一的布块等做鞋工具。做布鞋是既辛苦又繁杂的劳动,往往需要好几道工序。首先要纳鞋底,纳鞋底先要打布壳,母亲把破布、残布,不管是黑的、蓝的、白的、花的都收集在一起,洗干净晒干。然后找来一块门页,把事先打好的浆糊,均匀地涂刷在上面,接着把一块块破布拼凑一起粘在上面,然后在上面再涂上一层浆糊,又粘上一层破布,直至粘上四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才算完工。布壳打好晒干后,母亲根据我们每个孩子脚的大小尺寸,开始剪鞋样,搓鞋绳、纳鞋底。纳鞋底也是又细又苦的活,母亲把剪好的鞋底样摞在一起至少四层,然后一针针的纳。布鞋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鞋底纳的牢不牢,针线越细越密,鞋底越经久耐穿。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母亲一有空闲时间就纳鞋底,特别是每年快开学了,为了孩子们有新鞋上学,母亲总是加班加点地赶活。晚上是纳鞋底的好时候,我们常常在一旁看书,母亲就聚精会神地纳鞋底。穿针头是很花眼神的一件事,由于灯光暗,母亲眼睛花,手拿着针头有时穿不过去,这时我便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鞋底很厚,锥针是十分困难的,母亲就用顶针,顶过去用力一抽。偶尔针也抽不出来,母亲就用牙咬着针头抽,抽出针头后再往后拉。动作优美,好看极了。纳鞋底是硬功夫,没有耐心,鞋底是纳不好的,鞋底纳好后,母亲总是东瞧瞧西瞧瞧,然后满意地在桌子上狠狠地咂几下,看看鞋底是不是很结实,一双鞋底完工后,然后就是做鞋面。鞋面是根据鞋底的大小来取材剪样。鞋面布稍好一点的,一般里子是白的,鞋面是黑的,剪好面样,母亲又一针一线地开始上鞋面,一般上鞋面大约只要两天时间,一双崭新的布鞋就做好了。因为我是家里最小,母亲总是把最好的鞋做给我,母亲做的鞋美观大方,舒适实用。小时候母亲每年都得给我们做两双布鞋,冬天做棉鞋,夏天做夹鞋。年复一年,直到我们上中学时还穿母亲做的布鞋。

时隔四十年,每当我读起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便会想起母亲佝偻着背在油灯下做布鞋的情景;看到母亲做的布鞋就想起母亲那双饱经沧桑、布满皱纹的双手,母亲把对子女的关爱一针一线地纳进厚实温暖的鞋底,慈母的爱象涓涓细流,流入我生命的血液中……。母亲的布鞋是我一生中穿过最温暖最舒适的鞋子,那一双双厚实的布鞋仿佛告诫我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明明白白做人。

母亲的布鞋,让我永远也忘不了回家的路。

篇5: 母亲做的美食散文

母亲做的美食散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我们生活在农村,平时每天只吃两顿饭,勉强维持“吃饱”这个水平(有时还要充一些杂粮,比如番薯芋头什么的)。那时候我最盼望农忙时节的到来,因为平时一天只吃两顿饭,只有在农忙时才有三顿吃DD在午饭和晚饭之间,大概是下午两点钟左右,煮一些粥粉来充饥,好让下午干活有力气。我家煮得最多的是水鬼跳搿⒎凵持唷⒐边粥和豆角圆仔,这类粥粉制作简单、方便,我母亲做这些粥都很拿手。

水鬼跳

水鬼跳氲闹谱骱芗虻ァO扔镁米粉兑水,搓成粉团,煮汤,待汤滚了,就从粉团里捏出手指头大小的粉块扔到汤里。我最喜欢看母亲把粉块掉进水里,“噗嗵!”一声, 粉块划出一条弧线,掉进汤水里,像水鬼跳到肜镆谎,汤里溅起点点水花,一只只“水鬼”接连不断地跳进水里,“噗嗵!”“噗嗵!”响个不停。这时我感觉母亲不像是做粥,而是在表演。等“水鬼”煮熟了,母亲放上调味料,就可食用。这种粥现在看来很一般,但对当时饥肠辘辘的我们来说,那是可口的美食。

粉沙粥

粉沙粥是我最喜欢吃的粥。煮粥之前先把米炒熟,磨成粉沙样,待用。煮粥时,我负责烧火,我先水煮开,母亲把粉沙均匀地洒在锅里,边洒边搅拌,母亲娴熟地搅拌着,告诉我要这时候的火不能太猛,火势要均匀,不然很容易煮糊,搅拌也要均匀,不然粉沙容易“扎堆”。 滚了一会儿,母亲放了点炒熟了的花生末进去,浓浓的花生香味,引得我垂涎欲滴,只想粉沙粥快点做好,我一吃为快。

粉沙粥跟现在市面上卖的米糊有点接近,但口感比米糊好,香香的,沙沙爽爽的,不粘不腻,口感特好。我特别喜欢吃甜的粉沙粥,它又香又甜,那时我吃这个粥,起码要吃三大碗。

镬边粥

母亲先用粳米粉开成浆,放一边待用,然后煮汤,等汤滚开了,就在汤边浇粉浆,浇完浆,看浆差不多熟了,就铲到锅里,再煮一下,汤开了,放味料,镬边粥做好了。

这种做法简单快捷,但很容易因水少而造成粥太稠。

母亲做的镬边粥很好吃,不稀也不稠,做咸的镬边粥就放点葱花,色味俱全。

因为做法比较简单,年少时的大弟就曾经偷偷煮了一次。

那天,我们都外出干活了,在家只有两个弟弟。也许是肚子太饿了,大弟见母亲煮的镬边粥好吃,且容易做,就想试试自己的手艺。他煮了一大锅镬边粥,因不懂放多少水,结果粥是浓浓稠稠的,一片混沌。他自己皱着眉头勉强吃了两碗,看到锅里还有很多粥,他发愁了。为了推销自己的.作品,他连哄带吓,叫当时只有四、五岁的小弟吃。小弟很听话,哥哥叫他吃,他就老实地吃,吃了三碗,吃到他的肚子圆鼓鼓的。母亲回家后看到这情况,把大弟训斥了一番,她说:“给他吃那么多,你想撑死弟弟啊?”大弟自知理亏,不敢吭声。母亲说,不能浪费粮食,于是,母亲、我和妹妹每人吃了两碗,总算把那锅稠稠的镬边粥吃完。自此以后,大弟再也没有煮过镬边粥了。

豆角圆仔

做这种美食,需要的时间稍微长点。母亲先将水煮沸腾后加入籼米粉,加入少量盐巴,用慢火将水和粉搅和均匀,等水粉混合后起锅,双手用阴力搓,搓至粉团有韧性为止。母亲叫我跟着学搓粉,但我不会用阴力,搓的粉没有什么韧性。粉团准备好了,我们就搓“圆仔”:在手心沾些许油,将粉团拧成小块后,搓成手指长度的大小的细条银针粉(或者把揉好的粉搓成一条条辫子,把鞭子切成一粒粒的,再把一粒粒的粉搓成跟豆角段大小差不多的、两头尖尖的银针粉),再将搓好的银针粉放入锅中,用大火蒸煮15――20分钟;跟着将豆角洗净,切成手指长度的大小。这时食材全准备好了,就开始炒。在锅里下油,加入适量的蒜头,爆香后,倒入豆角翻炒,加入适量清水、盐、糖,翻炒均匀,再用油爆香葱段,再将蒸好的银针粉倒入同炒,加几片红辣椒就更好,白的的粉条,绿色的豆角,红色的辣椒,这样,一盆色香味俱全的豆角圆仔就出现在眼前了。

我很喜欢帮妈妈搓“圆仔”,因为一边搓一边可以听母亲讲故事。母亲很少讲东家长西家短,多数是讲外公外婆的故事,讲童话故事,讲《西游记》等故事,我总是百听不厌的。

母亲做的“豆角圆仔”,味道很香,吃起来很有嚼头的。这种粉跟现在市场上卖的“银针粉”有所不同,现在市场上卖的是用面粉做的,很软,没有嚼头。

夏日天气很热,到下午两三点钟,太阳还很毒,我总是捧着母亲做的粥或粉,走到村前的榕树下乘凉,附近的几户人家也捧着自己家做的粥粉来到树下乘凉。高大粗壮、绿叶婆娑的榕树像一把大伞,挡住了烈日的曝晒,让人感到很阴凉;树下有半亩方塘,清波粼粼,不时吹来阵阵凉风,使人精神振作;偷得浮生半时闲,我们一边乘凉一边聊天,尽情享受这农忙中片刻的休憩。等粥凉了,我们尽情品尝家人做的美食,你分一点给我,我分一点给你,互相品尝各家的美食,互相评论各家美食的味道,好不热闹。每到这时,他们都赞我母亲煮的粥色香味俱全。此时的榕树下,欢声笑语,人们的欢笑声伴着粥香随风飘向远方。

我把他们的赞语反馈给母亲,母亲开心地笑了,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市面上粥粉店的粥粉品种很多,但不知为什么,总是吃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

篇6: 母亲做的咸菜散文

母亲做的咸菜散文

我生长在农村,童年的物质生活清贫,一日三餐多是咸菜相伴,偶尔吃点咸鸡蛋、煎咸干鱼就算是改善生活了。鸡鸭鱼肉只有逢年过节,大人们从嘴里千省万省才得以享用一下,更是非常奢侈难得了。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背上母亲用老粗布织的书包,在同伴们的嘲笑声中迈进了学校的大门。放学回家,我帮着大人干点农活,打猪草,拾麦穗,挖野菜,到池塘小河边捞鱼摸泥鳅。傍晚父母收工回来,支好铁锅做鱼汤炖泥鳅,没有太多的油水却也吃的香甜。秋天收获季节,母亲会腌上一瓮胡萝卜咸菜掺杂着一些白菜叶,便是日常的菜。

1984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母亲早早起床为我蒸熟了一大锅通面馒头,烧好了小米稀饭,顺手从咸菜瓮里捞出几根萝卜咸菜,在案板上切成细条,接着在灶台上为我炒熟咸菜,夹杂着一些红辣椒和葱花,带着呛鼻的味道快速盛出放入空罐头瓶中。这就是我第一次离家去外村读初中时,母亲给我做的咸菜。母亲叮嘱我出门在外要好好学习,别招惹是非,不跟人家攀比,不要想家,这些干粮咸菜足够一星期用的。吃过早饭,跟父母说声道别我便骑着自行车奔往上学的途中。寒来暑往,三年的初中生活,同学们大多数是从家自带干粮,喝着带有厚厚水垢的白开水,就着自家腌的咸菜疙瘩,苦中作乐,勤奋求学,只有极少数娇惯的同学从家带回些大包子或一小瓶葱花炒茄子,大家见到美食都蜂拥而上,一起分享。当时教我们英语的老师刚刚毕业,食堂里只有两位师傅负责全校师生的饮食,老师们饭菜也很单一,英语老师直报怨顿顿菠菜豆腐,豆腐菠菜,食堂师傅立马回应,就这条件爱吃不吃,老师苦笑无语。

到了高中的时候,学校的伙食大大改善,学生们不用自带干粮饭菜了。食堂蒸馒头,有汤菜,虽然是大锅汤,但毕竟花样多了些。校门口早有精明勤劳的小贩兜售可口的小吃、饭菜,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拿着竹筐,抬着铁筲,依次排队到食堂打饭回教室分饭,匆匆吃完,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学校每周还有固定的日子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大蒸包、肉火烧、炸鸡腿、炸鱼、熬小米饭、玉米粥,紧张的生活里温暖着年轻挑剔的胃口。

离开校门,步入社会,虽说不上吃过山珍海味,却也鸡鸭鱼肉享用多次。如今生活更是好了,天天就像过年,衣食住行样样不缺,商场超市,农村集市,商品丰富,人们衣食无忧,过着悠闲自足的生活。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父母吃咸菜喝白开水上学的年代,他们觉得好奇曾经说没有菜不会从超市买吗?回想起年少时求学的艰难,生活的磨炼,父母的艰辛,更加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所在的公司常年经营粮食收购,天天目睹农人们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不怕脏不怕累,只为换取更加美好的生活。有时回家我看到女儿挑食、浪费粮食就会心疼,教育她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妻子也很节俭,有时一人在家就胡乱吃点,啃口凉馒头,就着从集市上买来的咸菜凑合一顿,匆忙上班。

岁月悠悠,记忆如昨。在“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今天,我看到节俭的妻子,调皮而又略懂事的女儿,吃着每日不重花样的饭菜,便会更加想念过往母亲做的咸菜、蒸的粗面馒头,虽然吃着粗糙噎人,却似苦口利病的良药,直击心灵,感受无穷......

篇7: 母亲做的布鞋的散文

母亲做的布鞋的散文

又是秋天到了,房子旁边的那片竹林伴着秋风摇曳着,那一片片竹叶徐徐地飘落,如蝴蝶般飞舞!

泛黄的竹叶一片一片地轻轻落在地上,厚厚的铺满了一层,踩在上面,软绵绵的。才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竹叶把地面裹住,保住了地面湿气的挥发。虽秋天的太阳正挂在竹林的上空,但浓密的竹叶挡住了阳光的照射,竹林里凉飕飕的。

儿时,这片竹林是我们玩耍栖息的地方,它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在这里嬉闹追逐地度过了童年!看,今年才长出的竹笋,正一节节地长高,是那么的笔直和翠绿。竹林里是那么静谧,偶尔只听到几只鸟儿躲在竹丫中啁啾。

那时,也是秋天,总会在这片竹林里看到母亲弯着腰的身影,她在地上捡起脱落的笋壳,放在旁边的背篓里,短短的`中午休息时间,她就背着一背的笋壳回到家里。把那些大而厚的笋壳精心挑选出来,然后用稻草抹去笋壳上的竹毛,竹毛细细的,密密麻麻的,就像我家那条水牛身上的绒毛。皮肤一旦粘上竹毛,又痒又难受,可母亲还是执着细心地把笋壳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吃力地搬起沉重的磨盘,把笋壳压在下面。

真正的农闲是播完小麦的时候,已经入冬了,青蛙已经躲在深土层里,天变得低沉而阴冷。但母亲却没有闲着,她从抽屉里把那本夹着各类鞋样的旧书翻出来,泛黄的书页中夹着的鞋样却是那么整洁。我们就像出土的笋竹一般的成长着,脚也在慢慢地变长变大,往年的鞋样已经不合脚了。母亲只好去邻居家寻找适合我们脚大小的鞋样。拿回家,还觉得不够完美,又用剪刀耐心细致地修剪着。直到母亲满意为止。然后取出秋天压在磨盘下的笋壳,卷曲的笋壳早已被压得像一面镜子般的平整。用笋壳比着鞋样剪出鞋底的样品,把藏在柜子里的旧布取出,这是母亲一点点收集起来的,还散发着布的味道。挑选出厚实牢固的布料,用饭粒和麦浆一层一层地粘连在笋壳上。再次修剪,就像一位理发师在精心细致地修剪耳廓边缘多余头发般的专注和投入。鞋底边缘修剪得就像菜刀划过的那块千层饼的工整。母亲的手很粗糙,长期与锄把接住长出了许多茧子,就像她手中的鞋底,一层层的,厚厚的。

每当我们从梦中醒来,看见母亲任然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耐心地纳着那厚厚的鞋底,疲倦写在了她苍老的脸上,两鬓的白发即使在微弱的灯光下也显得那么耀眼。天一天天的变得更冷,我们脚上的布鞋已经快磨穿了,她要在最冷的冬季把我们的布鞋做好,以至于我们坐在教室里,脚不受严寒之苦。

她每扎一针,都要用戴在中指上的顶针把针尖用力顶出,顶针早已被磨得像那把锄头式的锃亮,粗糙的纹理磨得快没有了。由此针头经常会打滑扎到母亲的手指,手指上已经布满被扎过的痕迹。由于鞋底太厚,每次针尖只能冒出一点点,就像刚发芽的豆芽般的舍不得生长。母亲只好用牙齿咬住针尖,用力地把针全部拉出。光拉出还不行,麻线还要拉紧,为了更紧,麻线要绕在手掌上用力拉,手掌已经被麻线勒出了一条很深的印子,就像母亲额头上深深的皱纹。一双鞋底均匀地布满那一针针一线线。不知断了多少颗针,扎了多少次手指,痛多少次,熬了多少夜才算完工。

鞋底虽完工,但还有鞋帮。母亲去小镇上买了几尺灯芯绒面料,做鞋帮是更细致的活,虽然是手工缝制,但一针一线都是那么均匀细致。终于在寒冬来临前,我们的布鞋被母亲赶制出来了,她给我们穿上,用手反复轻轻地捏捏我们的脚趾,问我们合脚吗?我们都点点头,真的是不大不小,刚刚合适。由于在冬天我的脚经常长冻疮,母亲特意把鞋样稍稍放大了一些,使长满红肿和腐烂冻疮的脚有活动的空间,血液能够循环,也不至于冻疮受到挤压而疼痛。

年尾,已听到新年的炮竹声,那时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反复地在学校的道路上奔跑着,在这片竹林里嬉闹追逐着,厚厚的鞋底已经磨得只看见那张母亲拾起的笋壳。这张笋壳,支撑着我们成长的步伐。到来年秋天时,当裹着翠绿竹子的笋壳落下时,又会看到母亲弯着腰的身影在这片竹林里。

这就是母亲做的布鞋,平凡而朴实,但却是那么的温暖和舒适!

篇8:母亲为儿做元宵散文

母亲为儿做元宵散文

小时候,每年刚过完年,镇上就有卖元宵的,而且是现做现卖,买的人不少,常常排很长的队。有一年,因为家里过年来往的亲戚多,母亲到正月十五才想起买元宵。那时父亲已到外地上班,母亲只好自己借了辆自行车,赶紧到镇上去买。

我和哥哥在村口焦急地等着母亲,看到别人拿着又白又圆的元宵回来,我们羡慕到了极点,口水差不多都要流出来了,恨不得立刻吃上又甜又香的元宵。但等到快中午时,见到的却是两手空空的母亲。原来,因为是最后一天了,买元宵的人特别多,轮到母亲买的时候,元宵已经卖完了。

我们失望极了,好像从阳光和煦的山顶一下掉到了冰窟窿里,无精打采地向家里走去。母亲看到我们的样子,安慰我们说:“虽然没有买到,但是我可以给你们做呀!”“真的?”“真的!”母亲信心百倍地说,“我刚才在排队的时候,看到人家怎么做了,到家我就给你们做元宵!”

一到家里,母亲就找来黑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然后把这些东西炒干,轧碎,再加入白糖,倒入少量水搅拌至半干,拍成大拇指粗细的长柱形,切成小方块,到吃午饭的时候,馅就做成了。吃完午饭,母亲就接着滚元宵。她拿几块馅在水里湿一下,放在面盆里滚动,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一会儿就成了乒乓球大小,雪白雪白的元宵就算做成了。天还没黑,母亲就做成了两大碗元宵。

月亮出来了,元宵煮熟了。母亲盛了两碗,放在院子里的天地牌位前,给月婆婆供奉,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洁白的月亮映在了碗里,分不清哪是元宵,哪是月亮。

过了一会儿,母亲把碗端给我们说:“月婆婆吃完了,你们吃吧!”我们迫不及待地接过来,用勺舀起一个就往嘴里送,觉得比买的'好吃多了!

从此,我们家就不买元宵了,而且母亲每年刚过完正月初十就开始做,为的是多做一些,不但可以送给亲戚朋友,还可以送给街坊四邻,吃过的人都说母亲做的元宵好吃。我知道这并不是奉承,因为母亲善于学习和总结,用料和做法不断改良,做的元宵真的很好吃!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直到母亲过完八十大寿后的那年元宵节,母亲还要做,但我们不让,因为母亲做的元宵,已经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篇9:做母亲我快乐叙事散文

做母亲我快乐叙事散文

摇篮就放在旁边,不时要摇上一摇,念上那么一段唐诗宋词。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将小家伙抱在怀里。小家伙刚出生,外婆就警告:不要老抱。结果她自己常抢着抱,还一手托头一手托屁股地把小家伙举在空中,念念有词,说小宝宝多有劲呀,会蹬腿了。

而我自己,初为人母,自然新鲜得很,别说听不得他哭,有时候他睡着了,在旁边看着,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要亲他一下,抱抱他。很快就知道厉害了。半个月之后,小家伙醒着的时候越来越多,眼睛乌溜溜的,只要在怀里,怎么折腾都行,渐渐他闭上眼睛,似乎睡着了,一副乖乖宝模样,等你轻手轻脚、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刚一贴床,他就把眼睛睁开了。赶快抱吧,不然就呜呜哇哇哭起来了。也还真是他爹娘的孩子,夜猫子的习性越来越明显了,都11点了,还精神得很,外婆抱着他看电视,他也把小脑袋转过去,眼睛直愣愣盯着,煞有介事,弄得人又笑又恼。一早,大家正睡得香,他可醒了,哇的一声,就是军号令呢。

于是,做妈妈的,腰也酸了,肩膀也疼了,做爸爸的也不轻松,有一天,抱着抱着,实在困得不行,睡过去了三次,每次都是在突然的恐惧中惊醒过来:以为他掉下去了。也试过任他哭。都说小孩子是哭大的,“你就当他是唱歌呢。”

外婆这么说,有一天我们就说,让他唱吧,看他能唱多久。结果他没唱多久,我就先忍不住了,一伸手把他捞了起来。失败。自我安慰,说书上说了,常抱着的孩子,体形优美。

既然左看右看,怎么看他都不像一个帅哥哥,体形优美,长大了也好骗个小媳妇儿。但是自己,终于做不了任何事了。因为除了抱他之外,他可又有这样那样的事呀,一会儿尿了,一会儿拉大便了,一会儿要洗澡了,一会儿又要吃奶了,鼻子又塞了……有心坐下来写点什么,刚开了个头,那边又有动静了。干脆抱起来,一只手敲键盘,这么敲了几个字,又担心起电脑辐射什么的`,赶紧罢了。有一次实在累了,烦起来,说:“送给捡垃圾的算了。”

可是这只是一时气恼罢了,恼过了,看着他伸胳膊踢腿的,做出种种表情来,突然,他笑了,那么甜蜜那么天真,直笑得你的心也醉了。哎,就是拿全世界来换,也不愿意呀。而实在,他就是你的整个世界,使你甘心情愿,把自己完完全全给了他。

一双棉鞋作文

布棉鞋散文随笔

送给母亲散文

懂你母亲散文

散文 母亲过生日

母亲疼痛的散文

母亲的筷子散文

关于母亲的散文

感谢母亲的散文

陪母亲回乡散文

母亲做的棉鞋散文(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母亲做的棉鞋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