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采样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在发射机房中的应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只因妹妹求狗粮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空气采样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在发射机房中的应用(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只因妹妹求狗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空气采样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在发射机房中的应用

篇1:空气采样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在发射机房中的应用

空气采样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在发射机房中的应用

文章通过发射机房及火灾报警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这两者之问的关联和发展,进而详细了说明空气采样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

作 者:沈德军  作者单位:大连三零六转播台,辽宁大连,116011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V21 关键词:空气采样   烟雾探测报警系统   发射机房  

篇2:计算机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高校机房是计算机课程实践的重要场所,随着日益增加的学生上机需求,传统的机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机房科学高效的管理,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机房管理

高校机房主要承担学生计算机的实践任务,传统的机房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机情况通过手工记录,查询和统计都非常的麻烦;计算机数据的更新和维护困难;不能及时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辅助教师上课。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环节的日益规范化,机房的高效管理日益重要[1]。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减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使机房的管理更加有序,提高学生上机效率。目前,机房主要从辅助教学、数据维护、学生上机管理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

1. 辅助教学

1.1 虚拟教室

教师在上机过程中,经常需要向学生演示软件的操作,而学生经常分布在多个机房上机,这就需要教师要对多个学生做重复演示。而通过虚拟教室软件,当教师在安装有教师端的计算机上演示操作的时候,学生可以在安装客户端的计算机上实时的观看教师的每一步操作;学生如果有疑问,也可通过客户端软件向教师提问。

机房选择的虚拟教室软件功能主要包括:屏幕广播、远程遥控、发布和提交文件、点名签到(如图1)。

图1 虚拟教室软件界面

屏幕广播:实时传送教师的电脑画面到所有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帮助教师演示一些应用软件的操作,实现多媒体教学。

远程遥控:让教师对学生的电脑进行操作,如同操作自己的电脑一样,实现教师对单个学生的交互式辅导教学。

发布和提交文件:在学生端指定一个文件夹,学生提交的文件和教师发放的文件都可以存放在该文件夹中,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减轻教师收发作业的课堂负担。

点名签到:学生在学生端输入自己的名字后,教师在教师端就可以知道实到的学生数以及每个学生对应的计算机,实现对学生的考勤。

通过该软件的应用与实施,减少了教师教学以外的辅助工作,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上课效率,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2 文件网络访问

机房除了安排教师上机课程之外,还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通过Windows系统文件夹共享方式,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但还存在不少缺陷,如用户权限管理不方便、默认访问的连接数太少(默认为10)、访问速度普遍较慢等等。比较好的方法是建立FTP服务器。通过FTP服务器软件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设定用户访问不同的文件夹,可以分别设定用户对其访问的文件夹的读、写权限,还可以详细记录所有的访问记录,方便查询访问者的来历和操作活动,

另外,可对客户端的连接数量进行任意的设置。运用FTP服务器,在实现文件高速共享的同时,可以很好的保证文件的安全。

图2 FTP服务器软件

1.3 信息公告

机房在正常的运转中,经常会有一些需要向学生提示的信息,例如临时的机房调整,上网须知,物品的招领启示等等。为了让同学方便的看到这些信息,在机房的内部网站上设立了一个消息发布系统,机房内学生只需要通过Windows系统的活动桌面即可获得管理员发出的公告。有利于学生及时的获取信息(图3)。

图3 Windows公告板

2. 数据维护

机房的数据维护工作是整个机房管理过程中困难最大的一个问题,由于是公共机房,上机的人次很大,每个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对机房计算机的数据加以保护,计算机软件系统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瘫痪。此外,计算机病毒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到机房的计算机中,并通过局域网在网内传播。这些病毒轻则破坏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重则盗取用户关键数据,甚至破坏计算机硬件。为了更好的保护计算机,机房的所有计算机均安装了还原卡,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有效的保护计算机数据。可以在设置还原卡时将装有系统的分区设置为每次还原,一旦计算机重新启动,所有在系统分区上的修改全部恢复,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系统文件的损害,保护系统的安全。

在机房计算机进行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更新时,还可以使用还原卡的网络传输功能,将更新后的系统快速的传输到其他计算机中。首先选定一台已经安装好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计算机作为发送端,将同一型号的其他计算机设置成接受端,在网络畅通的情况下即可进行数据的传输。数据传输完成之后,每一台接收端所有的数据都是相同的,包括计算机名称和地址。通过还原卡的自动分配功能,可以实现对接受端计算机名称和IP地址的自动修改。还原卡的应用,极大的减轻了计算机维护的工作量,保护了计算机数据,提高了机房维护的效率。

3. 学生上机管理

3.1 账户管理

每一个在机房上机的同学,都需要先申请一个账户,提供相关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用户姓名、性别、院系、班级、类型、记录状态、余额等等。每一个学生的账户号都是唯一的,对应于学生的借阅证号,账户的密码由学生自行设定。学生在上机之前,需要对自己的账号充值,然后在管理系统的客户端提交账户和密码。经系统审核,确认当前账号和密码无误之后,学生即完成登陆,正常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的上机和下机时间,并据此自动收取一定的上机费用。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亦可到机房销户,取回未使用完的上机经费。

3.2 网络监控

网络监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设备监控和学生监控。设备监控即对计算机当前状态的监控。总体上讲,机房计算机一般有四种状态:收费使用状态、免费上课状态,锁定状态和关机状态。当客户端计算机处于关机状态时,可以通过管理端启动,并进入锁定状态。如果用户通过账户登陆,即进入收费使用状态;如果学生上课,即进入免费上课状态。对学生的监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上网内容和网络游戏上。管理端可以随时获取学生客户端的网络浏览内容,如发现异常,即可对该客户端进行控制。另外,管理端能监控到访问网络的应用程序。如果发现某程序为机房禁止的网络游戏,管理端即可禁止该程序的网络访问,实现对网络游戏的控制。

3.3 数据统计与查询

篇3:复合膜过滤法采样检测空气中的微生物

复合膜过滤法采样检测空气中的微生物

以无机膜为支撑膜,以壳聚糖醋酸溶液为涂层溶液制成壳聚糖复合膜,用以采样和检测空气中的微生物.通过空气中细菌采样以及大肠杆菌噬茵体模拟采样实验来表征壳聚糖复合膜作为采样用膜的特性.通过和其他方法的.对比实验表明,壳聚糖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截留微生物气溶胶的能力,复合过滤法是一种较准确的采样检测空气中微生物的方法.

作 者:陈延京 张林 黄金星 程丽华 陈欢林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RING IN CHINA 年,卷(期): 21(4) 分类号:X835 关键词:复合膜   采样器   微生物气溶胶   壳聚糖  

篇4: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的原理,对比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详细介绍了两者应用于环境监测的情况。 【关键词】 原子吸收光谱法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环境监测 应用 1 概述 1.1 原子吸收光谱法简介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工作原理为:每种元素的特征光谱线各不相同,当空心阴极灯发辐射出的特定波长光通过待测溶液的基态原子雾气时,基态原子将会吸收同种元素辐射出来的特征波长光,使得入射光的强度减弱,入射光强度的减弱程度可用吸光度来表示,吸光度与火焰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通过测出吸光度确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原子吸收光谱法可分为火焰原子吸收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1.2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简介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的全称是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它的工作原理为:待测样品从进样器进入雾化器,之后随着氩气进入等离子体火炬,样品组分将形成包括原子、离子和电子的离子混合气体,即等离子体,并通过发射出特征光从而释放能量。不同的元素的等离子体发射出的特征光各不相同,因此可通过特征光的波长确定待测样品中的元素;待测样品中某元素的浓度与其特征光的强度成正比,因此可通过特征光的强度确定该元素的含量。 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ICP-MS)是以ICP作为离子化源的质谱化学组成分析方法,其实质是将等离子发射光谱仪与质谱联机,从而实现超高灵敏度分析。ICP-MS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中的样品分析,也是国内外当前痕量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AAS、ICP-AES及ICP-MS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对比情况见表1。 2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1 水体环境监测 宋春霞[1]等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山东省大沂河水体中的铜、铅、镉、锌和汞五种重金属的浓度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显示,该河流中铜、铅、镉和锌的最高浓度分别为0.018、0.230、0.176和0.490mg/L,汞为未检出。铅的含量超过国家Ⅴ类水标准值十几倍,而镉的浓度超过了两倍左右。 2.2 土壤环境监测 杨亚鸽[2]等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江苏某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铅和镉的全量及四种形态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该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铅和镉的全量分别为603.3mg/kg和21.8mg/kg,铅的四种形态的含量由小到大的排序为可氧化态 2.3 大气环境监测 孙龙仁[3]等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乌鲁木齐市五个功能区大气样品中镉、铬、铜、镍、铅和锰六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PM10的质量浓度除1个功能区采样期间全部国家二级标准值外,其它采样点均未超标。 3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1 水体环境监测 赵玲[4]等利用ICP-AES检测了珠江表层水体中铜、砷、锌、铬、铅和镉六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该河流表层水体受到了六种重金属的污染,其中砷、锌和铅的污染较为严重,属于Ⅲ类水质,铬和铜的污染相对较轻,属于Ⅱ类水质,镉的污染最轻,属于Ⅰ类水质。六种重金属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及空间变化均较为明显。 3.2 土壤环境监测 陈碧华[5]等利用ICP-AES对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菜田土壤样品中砷、铅、锌、镉、铬、锰、镍和铜八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显示,砷、铅、锌、锰、镍和铜六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种植年限的相关性为极显著,而镉和铬的含量与其种植年限不相关。 3.3 大气环境监测 汤洁[6]等利用ICP-AES对大庆市大气沉降样品中汞、镉、砷、铬、镍、铅、铜、锌、锰和钴十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计算了各元素的沉降通量和富集因子。研究结果显示,汞、镉、砷、铬、镍和铅六种元素的沉降通量较低,而主要来源为人为污染源的锌、铅、砷和镉四种元素具有极强的富集特征,土壤中锌和镉的积累与大气沉降的相关性为显著。 4 结语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已成为各领域中重金属元素分析的重要方法。但随着环境监测的发展,这两种方法要更好的为环境监测服务,不仅要求技术人员不断掌握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还要求厂家研制更优质、精密的仪器。只有这样,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才能在环境监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春霞,彭元成,苏金铃 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大沂河水体的重金属含量[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3(3):46-49. [2]杨亚鸽,崔立强,全桂香.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污染土壤中铅和镉的形态[J].光谱实验室,,30(2):991-994. [3]孙龙仁,郑春霞,王文全,等.乌鲁木齐市夏季大气PM10、PM2.5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J].天津农业科学,,15(2):37-41. [4]赵玲,权真真,尹平河,等.广州珠江水体微表层与次表层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J].光谱实验室,,28(3):1182-1186. [5]陈碧华,杨和连,李新峥.新乡市大棚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及污染评价[J].土壤通报,,43(4):967-971. [6]汤洁,李娜,李海毅 等.大庆市大气干湿沉降重金属元素通量及来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2):507-513.

篇5:罐采样-GC/MS测定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方法

罐采样-GC/MS测定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方法

建立了罐(SUMMA)采样-GC/MS测定空气中38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详尽地叙述了采样及分析过程.方法检出限在0.01~0.03μg/m3.

作 者:穆肃 MU Su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210036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8(z1) 分类号:X791 关键词: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采样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篇6:浅谈“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早期阅读识字中的应用”

浅谈“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早期阅读识字中的应用”

三月份我园有幸接到了教育部“科学教育”子课题――“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潜能开发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于是我园在教学活动中展开了“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早期阅读识字中的应用”的课题实验。这一课题的出现,使我园的教学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起初我听到这个课题时,既感到陌生,又觉得熟悉。陌生的是不知道“相似性原理”是什么?它是那样的抽象;熟悉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相似”这个词语。令我矛盾的是:是不是与语文教学中的“近义词”、“反义词”是一个意思呢?悬而未解。

通过园里举办的三天学习班的学习、讨论,我才明白了“相似性“就是客观事物存在同与变异的辩证统一。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同和变异。只有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事物才能往前发展,但“变异不是差异”这个概念的解释与我事先想象的是完全不同的,我又沉静在迷惑不解之中。

《帮你早读书》帮我解开了这个谜。

拿到教本,翻开一看,发现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儿歌、故事,而是配有与内容相关的画面,并且内容都是贴近生活的,可谓是“图文并茂、字体隽秀”,不由的产生喜爱之情。但又一想新课题,却不知道“相似性原理”怎样才能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应用?“幼儿的潜能”又是什么?心中一片空白,真是无从下手。正在这时,园里组织我们看了杨瑛老师的光盘――课堂教学的实况录相。我们边看边进行讨论,渐渐地明白了“幼儿潜能”是幼儿在其发展关键期没有充分得到发展的能力,同时也明白了一点“相似性原理”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进行应用。顾虑的是:杨瑛老师的孩子们都是大城市的,不知道我们这个小城市的孩子们能不能喜欢?能不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法?家长是否赞同?我怀着许多疑问试着上了《帮你早读书》中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太阳》,教学程序是模仿杨瑛老师的程序进行的。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的参与兴趣特别浓,完全投入到与“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中,就连平时一言不发的魏芊芊小朋友也特别积极,不停地举手回答,而且正确无误。课下我想:虽然我的思路有些零乱,教学环节不完整紧凑,但孩子们如此喜爱、乐学,如若我课前准备得再充分些,方法再灵活多样些,孩子们是不是会更加有兴趣?肯定是!我顿时毛塞顿开,更增强了对上好这门课的信心。

因为信心是成事的原动力。循着这种原动力,我开始思索着:“为什么孩子们对识字如此喜欢、乐学?”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与《纲要》精神一脉相承,既尊重、呵护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又促进幼儿个体全面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园里多次安排我们听园内教研员童老师授课,多次看杨瑛老师的光盘,多次听学科带头人的公开课,并组织我们进行评课。在听中学,学中评,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早期阅读识字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理解,同时也吸取了别人的精华,除去了自己的糟粕。在实际操作中,我常常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主动请教教研组长和老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渐渐理清了教学思路,完善了教学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了一节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效果确实不错。

课前,我首先布置幼儿向家长了解有关“小蝌蚪”和“青蛙”的知识,画了与故事内容相符合的五幅挂图,写了关键字(结构字)卡,还备有“蝌蚪、青蛙、鸭子、金鱼、乌龟”的头饰,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授课时,我按序摆放字卡,有序地出示挂图,孩子们的兴趣油然而生,大脑中已有的“相似块”一下子被激活了,出现了“相似匹配”,通过声音、图画、语义、结构文字符号四方面的协同作用,很快打通了孩子们口语的快速通道,加上孩子们又熟悉、喜欢这个故事,大部分幼儿都能看着“结构文字”进行故事讲述,快速识记所出示的“结构文字”。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游戏――分角色进行表演,孩子们的兴趣更加浓厚,情绪更加饱满,能自发地讲述和表演故事,直到活动结束时,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感、愉快感,一点也不觉得累。

自从开展“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早期阅读识字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实验教学到现在,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帮你早读书》这门课,而且更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拿我们学前班的孩子来说,以前老师让孩子看书孩子总是乱翻、不安静,好象看书是老师逼迫的,一幅受罪的样子。而现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像变了一个人,一有空闲时间就主动拿出来指着读,就连下早操吃早点前的点滴时间也不放过。大部分幼儿刚拿到书不到两周的时间竟然能从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熟背到最后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象有人在准时地指挥着他们,天天如此,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厌倦。有的孩子时常主动向老师借《幼儿智力》书看,试读着书中的内容,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总是互相请教、讨论、问老师,这一切的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识字有了喜爱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会了学习,乐于主动学习。

由此得知,以前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厌烦看书、识字呢?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方法不灵活,有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运用强制性的方法要求孩子们参与到识字中去,他们的兴趣被压抑了,心情变得焦虑、紧张。一句话,“为了识字而识字”。

新《大纲》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倡导’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帮你早读书”正体现新《大纲》的精神,让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在游戏中识字,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概括为“熏”和“训”二字。“熏”充分利用幼儿擅长“整体记忆”的特点,让幼儿在听录音、看书指字中欣赏优美文章,同时同字(词)混个脸熟;“训”是指在借助关键字(结构字)讲述故事、儿歌时,调动孩子们所有感官去体验,理解作品中各种角色的情感,去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且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幼儿爱玩的天性,通过游戏方式,让幼儿愉快高效地进行关键字学习,孩子自然掌握很多字(词)。因此,幼儿很喜爱,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新课题的实施,更改变了长期以来遗留在家长头脑中的“多写、多算”的旧思想、旧观念。一周的授课,就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夸这门课开得好,孩子能识不少字。有的家长反应,“孩子们在接送的途中总是试读路边、墙上的一些广告词和标语”,“再也不缠着爸妈给他们讲故事了,自己拿着故事书试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才肯请教家长”。这样既方便了家长,又教孩子学会学习。看到家长们特别满意,我有说不出的激动。

“相似性原理”告诉我们,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依赖于声音、图像、语义、符号(尤其是文字符号)四方面协同作用。在传统的幼儿语言教学中,由于我们只重视幼儿口头语的听说,而忽略了书面语的认读,因此,幼儿本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的常用字(词)却被人为延迟到小学阶段去掌握,徒增了一年级学生负担。可以说,幼儿书面语学习的关键期给错过了,孩子们的阅读遇到了障碍,阅读兴趣自然在打折扣。同时,由于幼儿尚未建构起事物声音、图像、语义、符号四方面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当他们进入小学一年级时,马上学习拼音,很快被卷入大量同音字的漩涡中,许多小学生一提笔就写错别字,原因就在这里。

通过二个月的课题实验,孩子们已养成了互相讨论、请教的学习习惯,已经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但个别幼儿只能按儿歌内容顺序认识结构文字或识物与识字一一对应识字,单独拿出来却不认识,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做到手口一致,也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还需改进。我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学习、探讨、研究,不断地钻研《大纲》、教材,“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早期阅读识字中的应用”的课题实验一定会更加有声有色。

篇7:双基站双采样RTK测量在布设一级导线中的应用

双基站双采样RTK测量在布设一级导线中的应用

通过对RTK测量工作原理的分析,得出单基站单采样RTK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缺点,从而提出了双基站双采样的测量方法,并在天津临港工业区测量项目中进行了实际应用.通过该项目测量成果,分析了采用双基站双采样的RTK测量方法,可有效消除基准站坐标误差对采样点平面坐标的系统影响,消弱对流层随机变化对RTK高程测量的影响,从而使RTK平面坐标测量满足城市一级导线测量的'需要,使RTK高程测量接近或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作 者:贾彬 刘彦祥 JIA Bin LIU Yan-xiang  作者单位: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300456 刊 名:海洋测绘  ISTIC英文刊名:HYDROGRAPHIC SURVEYING AND CHARTING 年,卷(期): 28(5) 分类号:P221+.4 关键词:GPS测量   RTK测量   四等控制网  

篇8:CFD软件在计算空气动力学课程中的应用

CFD软件在计算空气动力学课程中的应用

张立栋,薛琳

(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12)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采用CFD软件在计算空气动力学课程产生的效果,通过与空气动力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既可以有助于学生们掌握空气动力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绕翼型流动过程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想象力。

关键词:CFD;风电场;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迅猛[1],国内多所学校开设风能专业。传统的“计算空气动力学”是采用数值计算及公式推导抽象,不易理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流体动力学得到了广泛使用,相关软件也发展迅速。CFD可形象地展示风力机叶片周围流场状态,实际与模拟对比,从晦涩的公式中解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2,3]。

一、计算空气动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计算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如稳态及非稳态数值计算、不同模型等。传统的黑板式教育可以对静态、公式等进行细致推导,但对动态过程难以生动的描述。由于计算中涉及到迭代等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费力。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尾流涡脱落,但每个学生都做一次实验,其人工成本及实验成本都较高,而且实验的操作复杂,高精度实验设备等价格昂贵,不能满足学生人手一机的需求。同时,实验过程中,叶片尾流涡的脱落过程受较多限制,为实验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因此,CFD软件可以通过数值计算对空气动力学物理模型(叶片翼型)进行仿真和数据汇总处理、对比分析。分析不同风速对叶片的扰流及后续尾流产生及脱落;分析不同空气密度对翼型升力及阻力系数变化等。

二、计算空气动力学教学过程流程图

通过参考有关书籍[4]及学生课堂反应情况,总结出计算空气动力学,用CFD软件教学过程流程图,如图1所示。根据教学大纲,学生按照操作流程逐步学习,每步具体内容再展开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既掌握相关计算空气动力学知识,又提高动手能力。操作步骤,即为贯穿计算空气动力学课程主线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成果,加深学生计算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内容。学生亲自算出来的结果,使学生对CFD软件产生浓厚兴趣,加大学习本门课程的源动力。

三、教学应用实例

授课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及学生创新思路进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拓展学生们的思维。采用saratov翼型进行仿真模拟前期网格划分,生成图2所示相应的网格文件。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翼型周围所采用的是四边形网格。图2b是学生根据计算图2a翼型时,通过思考,自己动手建立的二维网格模型,再对该网格进行仿真。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选择稳态模型,紊流模型选择S-A模型二阶迎风差分格式,来流速度V为8m/s。按照图1的逐步设置,得到流场数据。

图3是saratov翼型及其组合翼型周围压力分布图,可看出吸力面及压力面据相关知识分析翼型前缘压力高的原因。

图4是翼型周围速度分布图,沿来流方向组合后的翼型后速度最低,在翼型叶根处速度较大,是符合常识的,通过举例说明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图5是翼型周围速度的矢量图,我们可以看到翼型后涡的产生过程。

三、结论

综上,结合空气动力学相关理论知识,对计算空气动力学讲解说明,可以使学生们加深空气动力学的理论知识。通过组合翼型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想法是新奇的,这说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又通过这个计算空气动力学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了理解与进一步拓展,不仅仅激发对计算空气动力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探索翼型未知问题。

参考文献:

[1]秦云甫。浅谈我国风电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3 ):45-46.

[2]赵琴,杨小林,严敬。CFD技术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1):28-29.

[3]柏静儒,辛思谕,王擎。CFD软件在传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43-45.

[4]韩占忠。FLUENT-流体工程仿真计算实例与分析[M].第一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69-80.

CFD软件在计算空气动力学课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环境管理中应用

臭氧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螺杆泵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

生态环境需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打击乐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空气采样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在发射机房中的应用(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空气采样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在发射机房中的应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