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克莱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共含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克莱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篇1: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非课题性、主观性、相对性、奠基性等特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既是客观实在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主观先验的世界.“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只是通向先验现象学的两条通道之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他的“生活世界”.虽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有很多相通之处,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已经包含和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作 者:潘斌 PAN Bin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023 关键词:生活世界   先验现象学   实践哲学   异化  

篇2:马克思:生活与哲学

迄今为止,存在两种不同的哲学,即作为哲学的哲学和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哲学,复归于现实生活,因此属于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实际上是生活辩证法、实践辩证法.

作 者:马拥军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泉州,36 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xx “”(4) 分类号:B0-0.5 关键词:作为非哲学的哲学 生活 哲学 费尔巴哈

篇3:马克思:生活与哲学

人类社会现实的物质“生活”是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基础范畴,马克思生活哲学是在不断继承和超越诸多先哲关于生活哲学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把握了实践中的人的真实感性的“生活史”才具有了强大而持久的思想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转型期的中国民生问题已然成为关涉“最大多数”的尊严与幸福的公共话题,对现实民生问题的解答呼唤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出场,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对生活问题的哲学反思和沉淀,不仅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话语范式提供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理论渊源

回顾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生活”始终是哲学关注的主题。在古希腊时期,虽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世界“本源”,尝试用水、火、气、土等实体性概念揭示世界“始基”,但同时也不乏关于人之生活问题的深度沉思。而在此时,哲学家们对生活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生活的类型与生活的“至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除了探讨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哲学王的统治)和价值追求(正义)之外,对生活的类型也有经典论述。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爱钱(利益)、爱敬(荣誉)和爱智(知识),而根据不同部分在心灵中所占的地位不同,人的基本类型分三类即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与这三种人相对应,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生活和三种不同的快乐。

二、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真意蕴

如果翻阅马克思的诸多文本,可以发现,有关“生活”的论断随处可见。无论是用抽象语言阐发“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还是深刻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无论是批判地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还是尖锐地揭示出“经济学家的材料是人的生动活泼的生活”抑或是历史地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都体现了马克思对“生活”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深度沉思。概言之,生活哲学蕴含于马克思的哲学追问之中。

“生活是世界的事实”,是马克思生活本体论的首要命题。生活本体论,是指把感性生活看作世界的“实存”,换言之,人的具体的、感性的生活才是客观的“事实”。正如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三、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民生启示

系统梳理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质内涵,不仅能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深刻理解,尤为重要的是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话语范式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构建民生话语范式需要遵循“立足现实”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对生活问题进行哲学求解之时,没有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没有从空洞的概念入手,而是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没有从既有的观念切入,而是从实际的境遇切入,才能构建出体现时代精神和实践情怀的生活哲学话语范式。故而,在当代中国,构建民生话语体系首先要从我国的民生境遇和民生问题出发,才能使之呈现“中国特色”。当前,中国的民生诉求主要呈现三个特点:首先,民生诉求突显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深,即不仅涉及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多个领域,而且民众对生活改善的预期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向;其次,民生诉求的差距不断拉大。如果按照马克思提出的“三个依赖”理论对当前人们的现实境遇加以解析,那么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处于现代化转型的过渡历史阶段,即三种“依赖状态”共时性并存,换言之,不同阶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差异极大,进而对生活的诉求也相差甚远,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和利益摩擦也在所难免;其三,新的生活诉求不断出现。当前,民众诉求不仅包括物质性生活诉求,而且也包括社会性“交往生活”诉求(如“广场舞”的出现)、多样精神生活诉求(如网络虚拟生活的出场)以及公共利益诉求(如生态意识的突显)等。因此,充分考虑现实民生境遇,不断扩展理论视域,成为构建民生话语体系的关键环节。

篇4: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念与普遍哲学理想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念与普遍哲学理想

生活世界问题是胡塞尔后期哲学的中心问题,有关于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现象学研究在社会政治、历史方面的重要成果.分析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层级性的交互主体性建构特征,有必要澄清生活世界概念之内涵及其普遍哲学概念之关系.

作 者:林定忠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 18(4) 分类号:B516.52 关键词:生活世界   普遍哲学   交互主体性   理性  

篇5: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

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学术界大多把它定位在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其实它是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

从形成过程看,它是理论化了的实践世界观,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从实质内容看,它是实践哲学关于人类世界的图景、源头、规律和前途的理论内容;从本质属性看,它是现代哲学而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多维性等。

唯有把它作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才能真正达到“总的结果”应有的理论高度,才能真正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实践性;整体性;多维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斯大林把其放在社会历史观上,认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所作的天才的表述”,即所谓的“唯物史观经典表述”。

自此,我国学界沿袭此观点。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总的结果”“只是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而不是他的哲学社会历史观”。

那么,“总的结果”究竟是什么?马克思生前未明确指明,但在《序言》里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的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显然,能指导哲学领域的研究和批判的“总的结果”,其理论高度超出了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学理论,从其形成过程、实质内容和本质属性来看,它只能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

一、“总的结果”的形成过程

“总的结果”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实践世界观的理论化过程。

实践是劳动、社会生产、物质生产、物质生活、改造自然的活动、科学实验等的总概括。

实践世界观就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

实践世界观的理论化这里是指实践世界观理论的研究与建构以至于形成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总的结果”是实践世界观理论化的结果。

第一阶段:实践世界观探究的开始。

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让他深思的是:议会即国家为什么要对一个捡枯枝的贫苦农民进行惩罚?由此他怀疑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这给批判思维规定了实践方向,顺此深入便认识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此时的批判把他引上了实践哲学研究之路,1844年1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10月中-12月中)的发表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开始的标志。

第二阶段:实践世界观维度的哲学直观到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的提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对实践世界观维度的哲学直观。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之后,就在《手稿》中对实践作哲学直观,试探其世界观意蕴,审视实践与人类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

“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 ……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一切奴役关系、普遍的人的解放与劳动有关。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世界历史、自然界都与人的劳动及其结果有关。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此时他超越了经济学家“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的观点,初步直观到实践与人、社会、世界历史、自然界和理论等的关系。

《神圣家族》(写于1844年9-11月)是对实践世界观维度的深入探索。

马克思用自己“现在所达到的成果”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再叙述“对现代哲学和社会学的肯定的见解”。

此时以实践为武器反对思辨哲学,获得了比以前更深刻的认识:“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就不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认识这个历史时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就如同把“自身和世界分开一样”;“历史的发源地”就“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

这里,他进一步说明了实践与人、历史、社会、自然界、理论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定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开始构想实践哲学关于以实践为直接源头的人类世界图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确认实践世界观维度并提出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给出规定:“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就把自然、社会和思维以及主客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结果等元素蕴涵在实践范畴之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唯心主义的“抽象性”,都因脱离实践。

《提纲》共11条,对实践世界观在认识论、宗教观、人学、社会历史观、社会学、世界图景、哲学观等方面的体现,一一点破,确认了实践哲学即“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尤其是提出了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表明他确信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哲学基本范畴。

恩格斯说:《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新世界观”就是实践世界观,已初见端倪。

第三阶段: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的初步展开到形成“有决定意义的论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作初步展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个“概括”将是取代思辨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

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段叙述是对实践哲学基本命题的展开,从这些带有设想性的用语来看:“从……出发来阐述……把……理解为……然后……描述……阐明……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这种展开是初步的,主要是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规定基本思路,是“总的结果”的基本框架。

关于“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的观点,“可能”一词表明,还处于探讨之中。

篇6: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

【摘 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本文在简单介绍实践的相关概念后,将主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视角,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

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感性的活动”。

篇7: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的对话

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的对话

从共同的实践旨趣、不同的实践意向、可以展开的对话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的关系.认为经济生活的.自由与文化生活的自由是两种哲学派别的首要理念,这两种自由观存在着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空间.

作 者:彭立群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泉州,36 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B0-0 B089.5 关键词:马克思生活哲学   生活世界理论   实践   经济生活自由   文化生活自由  

篇8:哲学与生活世界

哲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历来是哲学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新世纪伊始,当各种学科对其传统价值进行审视的时候,哲学也有必要对自身做出总结与探讨.本文将着重展开哲学追问、哲学构建、哲学方式、哲学现状、哲学回归等问题的研究性论述.

作 者:苗宗坡 作者单位:宿州卫校,安徽・宿州,234300 刊 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xx 7(3) 分类号:B49 关键词:哲学 生活世界 思辩

篇9:哲学与生活世界

当胡塞尔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之后,实际上也蕴涵着哲学主题与根据的变化。西方哲学家不仅意识到生活世界是其哲学研究无法悬搁与回避的一个基本事实,而且将其作为自己哲学探索的出发点。胡塞尔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以现象学的方法诱发了一种从认识论的视角来建构世界的概念。在胡塞尔之前,笛卡尔、特别是康德揭示了主体或意识是世界的存在何以可能的基础。在笛卡尔那里,普遍的怀疑不仅没有使我们失去什么,反而从“我思”的实在性构建起了“世界的确实性”;而在康德那里,意识作为使经验世界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意识的统一性正好与世界的统一性是同时的。继康德之后,胡塞尔在论欧洲科学危机的文章中,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引入了生活世界概念。

胡塞尔针对当时自然科学客观主义遗忘自我的理想化倾向,坚持认为生活世界是现实的奠基性的层次,并将自然的生活世界引入到先验的发生中来。从“生活世界”出发,胡塞尔所做的努力是“探讨绝对属己和彻底自明的基础,他想用现象学的方法来解释日常生活实践和世界经验的内在知识领域,前谓语领域和前范畴领域以及被遗忘的意义基础领域。生活世界的非课题性与奠基性特征,不仅指明了一条揭示生活世界这种意义基础的途径,同时也奠定了科学与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生活世界作为“原初的经验世界的领域”,对科学的划分与科学“理论一逻辑的下层结构”起着“基础的作用”;作为与“纯粹主体相关”的世界,对各种特殊的世界起着整合、“统一的作用”。然而,生活世界作为认识建构的产物,即从具有认知功能的单个主体构造出客体、交互主体乃至整个自然的和社会的世界,不仅重新回到无懈可击的主体性之中,带有主观相对性的特征,而且也遭到了来自现象学阵营内部与外部的哲学家的批评。但是,生活世界所具有的非课题性与奠基性等核心内容则启发了他的后继者并为其所继承和发展。

从开端上摆脱认识构造的理论,立足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说明生活世界的原始构成,是继胡塞尔之后哲学家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率先将现象学“面向实事本身”的方法论原则,贯彻于对“此在”生存论的原本性探询中,通过“此在”日常的生存方式,拓展出一片融生命与世界于一体的‘共在”天地。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发挥了海德格尔“在世存在”这一概念,重新诠释了现象学的世界概念,通过个体经验之间的肉体知觉和语言交流,说明了世界不是我思的产物,而是在主体际相互知觉、相互体验、相互作用的关系纽带中,“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场”。维特根斯坦、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则分别在《哲学研究》、《真理与方法》、《交往行动理论》等不同的著作中,殊途同归,表达了同一种思想倾向,即将语言作为一种交往活动、一种生活实践的基本形式,以“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统一,生成人类社会;以语言的问答逻辑,铺陈出“经验生活的整体”;以语言交往行为的网络为媒介,构架起“交互理论的生活世界概念”从而在语言的本体论上的先在性、实践论上的优先性与生存论上的基础性方面说明了生活形式与语言使用、行为实践与世界展现的同构性与统一性,以及生活世界背景的基础性与统一性。

无论当代西方哲学家立足于人的何种生存活动来构建生活世界并形成怎样的哲学理论形态,“生活世界”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理论的构想,而是人的生存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使胡塞尔从认识论出发来建构生活世界,但他仍坚持认为,生活世界是现实领域,是一个永远为我们预先存在的“具有原初的自明性的领域”。每个实践、每种科学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每个人,或人的群体及其创作物也都隶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不仅是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唯一实在的世界,因而构成了规定我们确定目标、行为选择边际的“地平圈”,而且它对客观的科学世界、主观的特殊视界具有‘奠基的作用”、“统一的作用”。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界定,以及由之所蕴涵的认识与实践、世界与实践的内在关系,不仅使被传统哲学视为虚无的日常意见和行为的实践成为奠基性的层次,而且为日后哲学家从认知主体下降到实践主体、从先验领域下降到生活世界当中奠定了基础。诚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生活世界构成的不是个体必须克服其偶然影响的环境,也不是一种把个体当作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包容的容器。“生活世界是日常交往实践的核心,它是由扎根在日常交往实践中的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交往实践既生成又植根于与他人他物打交道的生活世界中,因而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本身所内涵的行为实践与世界展现的同构性、同一性,便意味着‘生活世界背景不是供我们随意驱使的,同样,我们也不能把一切都置于抽象的怀疑之下。和一切非主题知识一样,生活世界所具有的当下而潜在的直接性,不仅赋予我们生存所依赖的背景知识,并且成为我们所处的世界的解释坐标或表现坐标。这种背景知识由共同的言语情境构成了一个中心,将“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交互主体地共有的生活形式都一同交织在生活世界的结构之中,并且一同参与着对生活世界的总体化。

生活世界的直接性与总体性的统一表明:生活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透明的,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诸如社会与历史、仇视与信赖、真假与善恶等各种要素相互混杂、相互纠缠在一起的整体因其非对象性的整体性避免了被认识或理论作为对象加以把握,而犹如一片无法穿透的“灌木丛”。尽管如此,生活世界是我们无法质疑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现实与背景知识。社会的各部分如文化模式、合法制度与个性结构生成于斯,也发展于斯,各种生存视界、各种价值的文化解释系统的分化与歧异,也只有在生活世界的经验语境中才能得到整合、统一并获得秩序化,所以,无视或试图悬置这个基本事实的哲学必定会为生活世界所淘汰、所悬置。

人的行为实践与生活世界的同构性与同一性,凸显了实践问题的重要性,由此也便有了所谓“实践哲学”的复兴。在复兴实践哲学的口号下,无论当代实践哲学隐藏着向外作用的动机是什么,也无论在实践的基点定位上存在着怎样的分歧,从根本上说,当代实践哲学的问题域与理论包容量都是传统实践哲学无法比拟的。当代实践哲学本身虽然表现为理论形态,不过它的指向却是实践的,并试图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反思人的实践行为及与其相关的一切基本问题。

如果生活世界是最基本的存在事实,那么哲学思辨必须从这个基本事实开始;如果说生活世界与人的行为实践具有同构性与同一性,那么实践必然进入哲学视界,并成为哲学的主题,从而一改传统哲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欧洲大陆到英美哲学界,哲学家们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触及了实践问题。在德国,尽管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海德格尔的哲学与形而上学相提并论,然而正是海德格尔在把胡塞尔的意向性意识行为变为自我的事实意向性时,不仅使生命与世界具有一种根本的内在关系,而且使生命概念具有了实践的'含义。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现象学分析,实际上无可辩驳地确定了实践的原初性和基础性。他从人的生存论的方法论原则出发,用对“此在”的生存显露根据的展示方式,揭示了人不仅早已总是在其有情绪的现身、领悟和言谈的实践开放性中,被抛入并组建着与他人他物的“共在”世界,而且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生存样态开显、揭蔽与澄明自己的存在与意义。海德格尔的哲学显然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实践的洞见,它不仅深化了实践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将实践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也直接推进了实践哲学的复兴。海德格尔之后,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都试图把偶像化的抽象理性重新放回到其语境中,并把理性定位在它所特有的活动范围内”。从而以人的语言对话与交往实践为支点,来思考与说明语言与世界、文化与历史、社会与实践等诸方面的哲学基本问题。在法国,萨特基于个体实践的“人学辩证法”,梅洛。庞蒂立于知觉行为的“知觉现象学”以及列维纳的“第一哲学”即伦理学都显示了对实践问题的关注。而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英美行为理论对语言行为的分析,则与欧洲大陆的实践哲学复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中,语言被喻为“语言游戏”不再是主体意识的产物,而是一种生活实践或‘生活形式”。“语言游戏”作为“生活形式”,不仅指明了语言与社会的实践一存在关系,而且凸显了语言的实践性质。

实践问题的凸显,随之而来的是哲学的思维方式与问题域的转变。虽然当代哲学家关于实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他们却以人的不同生存方式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诉诸实践,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哲学问题。所谓实践的思维方式就是从人之为人的自身存在根源去理解人自身,“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的基本生存活动去理解人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等。所以,哲学应隶属于它所反映并必须回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内在于哲学的种种观念不可能由思想本身来实现,而应当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把自己呈现出来,并在历史形态中使自己丰富起来。因为实践行为不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构成了人存在及其生存境遇的基本内容。人的生存实践乃是人自身以及一切活动的基础。生存实践的合理性构成了生活世界的各个部分,如文化模式、合法制度以及个性结构等的基础,因而文化、社会及个性结构等,都应诉诸它们所生成的根基一--实践,离开了这个根基,一切问题都将无从谈起。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哲学最终颠覆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古典关系,确定了实践思维方式具有先于认知思维方式的优先性,而实践思维方式的优先性无非是实践的优先地位在哲学中的认可与确立。当代哲学基于实践,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反思对象,实际上既是对人的生存样态进行批判地反思,也是对人自身以及一切认知理论、社会历史、文化观念与意义价值的存在前提的反思。所以,当代实践哲学既不同于只研究认识可能性与条件的传统的理论哲学,也决不同于只研究人际行为的原则而仅限囿于道德与政治领域中的狭义的实践哲学,而是在反思与研究人的生存实践过程中,深入到人类生存的具体境况而着眼于人的生存与命运,从原始的、最基本的生活事实来揭蔽人生与社会,解读文化与历史,因而它所涉及的问题域,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古典实践哲学所无法比拟的。

实践思维方式的基本特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当代实践哲学对人的实践活动的不同理解与界定,表明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多向度、多层次、多样性与多义性。实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内容、特点和结构,决定了由之所显现的实践思维方式的纷繁复杂性,也决定了由之所探索的理论问题的歧异。但是,当代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生存论转向,就是要把人的生存实践作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既使人可以从更基本更基础的层面来了解自己,也使哲学找到自己更深层、更广阔的生存论意义。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当代实践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完全超越了传统实践哲学的藩篱。首先,它仍习惯于从人的某些外显迹象,诸如社会的意识、文化、语言等方面来界定实践的内涵,并将意识活动、文化活动与语言符号活动等作为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的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作为人类社会进化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最原初的社会行为。其次,立足于人的单子式的独立个体从人的心理的、生理的个体发生学来解释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胡塞尔通过意向性一意向性行为一意向对象三位一体来构成主体化、价值化的实践哲学;还是海德格尔以一个“此在具有生命活动的个人”的生存活动;还是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从人的个体语言资质的发生学来解释人的语言对话与社会交往行为的实践哲学等,在实质上都是把实践理解为个体化了的实践。再次,当代实践哲学的局限性,究根寻源在于它对人的理解方式上并没有超越传统哲学的限囿,即按照理解动物种的知性逻辑和理性思维方式来把握人的类,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某一特定机能、某一特殊的活动现象来理解人,把人和人的生命只是理解为一种由某一专门化的行动器官一生理或心理所具有的意识的或语言的先天结构与功能所决定的特种生命存在形式和特殊的生命活动。

在一定意义上,当代实践哲学与传统哲学一样,的确从人的身心结构与功能的某一特异规定性、人类活动的某一环节,发现了人类与动物种的区别、人类社会活动与动物种生命活动的区别。但是,当他们将人界定为有意识、会说话的动物,因而是唯一能够在其生存活动中探询和言说“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真理”的主体;是唯一能够在其符号化的活动中超越自然,创造其生存的“文化世界”、“意义世界”及“生活世界”时,在实质上并未抓住人之为人的类的根本性、原初性。当他们将意识活动、文化活动与语言符号活动等作为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的人的特有的生存方式时,这实际上仅仅是从具有多义属性的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层面、一个角度、一个环节来分析人的社会生存活动,完全忽略了意识活动、文化活动、语言符号活动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真正基础”,并受它的制约。所以,它既无法把握人的真正生成本源与人的类本性,也无法理解人的类活动与动物种的生命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而只是看到由人的物质生产进一步所产生、所形成的与动物种的生命活动相区别的某个社会活动环节或某一实践层面。那么,从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某一中介环节、某一实践层面出发,并将其所构成的某种规范性原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一以贯之的基础和总体性指导原则,来说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时,就容易在片面夸大某一社会活动环节、某一实践行为的分析与研究中,使其理论带有“方案”的色彩。

总而言之,生存实践不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本内容。作为我们生存的基本事实,生存实践本身就是生活世界与社会历史或构成了生活世界与社会历史。如果人的生存实践、生活世界与社会历史是最基本的存在事实,那么,哲学的反思活动就必须从这个最基本的存在事实开始。哲学把实践作为自己的基础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人与自身、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表明哲学对自己本身认识的深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基点,也表明了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与自我更新,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发展趋向。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理论话语

马克思哲学书籍摘抄

从辩证法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

哲学与生活论文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实践观内涵浅论

实践与生活作文

生活与哲学的体会200

讲哲学要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的实践观点

玛丽与马克思语录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