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五读”和“六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C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语教学中的“五读”和“六背”(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英语教学中的“五读”和“六背”

篇1:英语教学中的“五读”和“六背”

英语教学中的“五读”和“六背”

中学生学英语,是通过对教材中字、词、句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逐渐熟悉英语情景会话和语言习惯,从而学会语音、语法、句式,最后达到能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目的。阅读和背诵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英语教学中的阅读和背诵,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五种阅读方法和六种背诵方法,多年来坚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在历届学生中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阅读方法。读是听、说、读、写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听、说、写的重要手段。读好有助于提高听、说能力,读懂可为写作打下基矗而要读懂读好就必须讲究读的方法。

一、预读

学生学了一个阶段以后,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式和语法常识。在此基础上应当提高学生在讲授新课前,利用课本上的生词表和课后的课文注释自己预读课文。预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了解,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己找重点、难点,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步提高预读能力。

二、朗读

朗读具有读的因素,又具有口语的特点,是联结阅读和口语的重要手段。因此,课文讲完以后,应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声音清晰、宏亮,带有表情地朗读。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做各种各样的朗读练习,还要通过讲解规则,进行示范,纠正学生的错误,逐步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只有朗读,才能把词、句、文融为一体,记得清楚,记得准确;只有朗读,才能熟练掌握英语的语言习惯;只有朗读,才能融语音、语法常识于句子中,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听、说训练打下基础;只有朗读,才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国古人读书,十分注重朗读。学习英语,朗读尤为重要。

三、泛读

这里的泛读,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读课文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阅读材料难度要适中,要比每个阶段的教材容易些,内容则应广泛些。泛读可以使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可以使学生巩固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提高独立阅读、直接吸取知识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面越广,知识面越宽,越能较快地提高写作能力,学习汉语如此,学习英语亦如此。

四、通读

这里的通读,指系统复读。每隔一个阶段,要组织学生对所学过的课文进行通读。通读是一个系统复习的过程。通读,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融汇于一体。这样,就能做到纵向条理清楚,系统性强;横向扩大知识面,视野更开阔。纵横交错,就能加深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的网络和关节点,为实际运用做准备。鲁迅先生说过:读完一本外语书,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正常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这本书,这一次你肯定会比第一次理解的'更透彻了。

五、重读

这里的重读,指重点复读。每次考试后,学生总会发现学习有所缺陷,深感知识仍然不足,甚或认为考题和课本脱节了。在讲评试卷时,再引导学生重读有关课文,复习相关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查漏补缺,充实所学知识,并明白并非考题和课本脱节,而是自己没有把知识融汇贯通。通过重读,复习巩固,触类旁通,可以进一步提高应试能力和运用能力。多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读的次数多,读的方法多,对提高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一定要提倡学生加强阅读,多读书,巧读书。

背诵方法。背诵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需因人而“异”,以内容确定方法,因条件变化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明显效果。

一、传统背诵法

传统背诵法,即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只要坚持也会有效果。只是中国学生背英文,必得先记中文内容和顺序,而后才依据中文背英文。如此事倍功半,实际上加重了学生负担。更主要的是,这样背诵的东西由于理解不深,较难运用于听、说、读、写,而且容易遗忘。实践证明,此法虽有效,但有一定的弊端,可以运用,但不能依赖。

二、以练促背法

学习英语不同于学习数理化,它理解的地方比较少,记忆的地方比较多。学习英语重在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只要能听会说,能读会写,就算达到了目的。因此,教师可归纳出所学单词、短语及其它知识点,在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短语及造句的训练,对典型句子要进行替换单词、短语的强化训练。这样,变背为练、以练促背,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的目的。长期坚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便可事半功倍。

三、以用促背法

学习英语,有无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而兴趣和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学以致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利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他们主动运用英语,效果往往会更好。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可把学过的单词、句式编成情景对话或小故事,为增强趣味性,不妨编得离奇一些,荒诞一些,让学生根据情景排练。这样,以用促背,以背促用,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期坚持,所学知识极易掌握且很难忘记,以后使用便能即景生“语”,脱口而出。这是一种可以受益终身的方法。

四、以译促背法

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背起来比较容易。知识性强,社会背景不太熟悉的文章,背诵难度就较大。此种文章宜先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把每句中的单词和短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每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以及段落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都弄清记熟,并且由笔译到口译,由英译汉到汉泽英,反复进行练习。学生只要能迅速准确地把应掌握的内容译出来,也就能较容易地背诵下来,并逐步学会运用。科普作品之类的课文用此法较好。以译促背,省时省力,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五、选择背诵法

背诵是重要的,但是必须有所选择,教师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有课文,也不一定通篇背诵某篇文章,而应当精选重点课文、段落和句子,让学生背诵。通过有选择的背诵,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的辐射。可以培养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能把学生从“苦海”中解放出来,学生也会珍惜老师的这份感情而

加倍努力。此法不仅有背诵技巧的意义,还包含有“感情投资”的成份,效果很好。

篇2:英语教学中的“读”

通过多读能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其大致内容,更深层次地理解句型的结构特点及意义.如” Here you are“.和”Here they are.“前者是”给你“,后者是”他们到了“.虽然它们有相同的结构,但其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这就要求学生把这两个句子放到一段对话中进行反复朗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其意义.这比教师在上课中三番五次说明其意义不同有效得多.因为学生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会把两个句子的意思混淆了.又如”Can I help you?Could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 ?“这三个句子的意思都是”我能帮助你吗?"但英文的表达法就有三种.要想灵活自如地掌这三种英文表达法,就必须通过多读,把无声的表达变为有声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英文的不同表达法跃出纸面,牢牢将其抓住,就不会顾此失彼了。

篇3: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五不要论文

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克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树立起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认真负责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全面完成职业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

关键词:

篇4: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五不要论文

在职业中学就读的学生往往有相当部分人语数外文化成绩不太好,尤其是英语成绩就更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已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不但影响了职业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也影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将来的自身发展。作为英语教学者,在教学中应当做到“五不要”。

一、不要有学教英语无所谓的思想。

有些人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到职中读书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便于将来就业,文化课特别是英语学不学无所谓,学一点英语知识更好,不学也没有多大关系,因而形成学生不肯学、教师也不愿教的局面。殊不知当今社会是信息飞速传递、知识爆炸的时代,目前正面临着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如果不懂得基础的英语知识肯定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而且职业中学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的内容有很多是与英语密切相关的,如计算机、电子、机械、旅游等。有些学校甚至还聘请外籍老师来教学生的专业课。如某工程学院就聘请了一位印度籍的老师给学生上计算机课,而这位外籍老师只会说英语却不会说汉语,而且这位老师不允许中国的老师事先用汉语给学生讲解他的专业课。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他又怎能听得懂外籍老师讲的课呢?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学习英语知识的思想,形成学生努力学、教师认真教的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不要有“只看课”不教学的行为。

往往职业中学的英语课学生学起来困难,教者教起来就更加吃力。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个别教师注重学生不吵不闹不违反纪律就行,而忽视英语知识的传授。这样从外表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该上的课都上了,学生不缺课,教师也在课堂上,而实质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认真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三、不要只“灌输”,不讲究教学效果。

在职中英语教学中,有少数教师不分情况、不顾实际,大量地传授知识点。殊不知有许多学生英语知识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往往是随记随忘,一听而过,甚至有少数学生根本就听不懂教师讲的是什么,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好,教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一补就是几课,其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一册书补了五六遍还是有许多知识不懂。教学者一是要注重基础,讲解能够让学生听得懂且容易记忆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注重循序渐进。前面的知识学懂了,再传授新的知识点。例如我们在讲解英语语法中的五种基本句型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英语单词的词性,即noun,verb,pronoun,adjective,adverb,conjunctive,number,article,etc.然后给学生讲解句子的成分。在英语中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七种:主语、谓语、宾语、表语、补语、定语和状语。其中充当主语的.通常为名词、代词以及相当于名词的词,一般放在句首;充当谓语的词常由动词担任,一般放在主语之后;充当宾语的词常由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放在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后;补语用来补充主语和宾语的意义,常由名词或形容词担任;表语位于连系动词之后,常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担任;定语常由形容词担任而状语则由副词担任。在同学们理解了句子的基本成分之后,再给他们讲解英语语法中的五种基本句型,即:S+V,S+V+O,S+V+P,S+V+IO+DO,S+V+O+C并且给他们分别讲解这五种句型的区别。如在S+V句型中,谓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不能跟宾语,类似的动词有work,arrive,live,go等;在S+V+P句型中,谓语动词为连系动词,类似的动词有be,look,seem,smell,feel,get,remain,become等;在S+V+O句型中,谓语动词为及物动词,直接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类似的动词有study,climb,like,respect,teach等。就像这样一步步地由浅入深的给学生讲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注重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的接受能力,有区别的进行讲解。给英语基础好些的学生布置一些有深度的题目如句子翻译和英语作文等,然后再进行个别辅导;而在课堂上要面向大多数,尽量用较浅的语言知识将课文和语法讲透彻,从而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不要主观抽象地进行讲解英语课程。

在职业中学中的有些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太强,他们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往往要依靠直观形象的帮助。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多开展英语教学方面的活动,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欢乐中学到英语知识。如开展竞赛活动,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设置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组织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文艺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动作、手势、表情等方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同时也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来增强教学效果。

五、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的批评。

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和每一个回答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谓“人激则志宏”,表明了激励的作用。教师应当坚持使用鼓励的方法。有些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基础差,难免在作业中出错,回答提问时答不上来。作为教师千万不能运用“你笨死了,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等类似的词语来刺激他们。如果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挫,以后就再也不敢开口讲英语了。教师应在学生的努力中找出亮点加以表扬,帮助他们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在职业中学的教学中,英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大事。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我想只要教学者都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篇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包括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信息的运用。吸收和运用是密切相关的。我以为语文教学要想真正获得大面积丰收,首先应强调读,下面主要就一堂语文课中如何运用泛读、听读,感读,美读,展读这五种方法作一浅析。

一、范读领路

泛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孩子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上《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他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感受到了大堰河这个人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二、听读感悟

听,其实也是读,是读的另一种形式。读接触的是无声的语言,听接触的是有声的语言。读的对象是直观的书面语,听的对象是抽象的口头语。两者形式不同,实际上是殊途同归,最后的目的作用是相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听也就是注重读。听诗文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配乐诗文更能让人陶醉。例如:在上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首先放朗读录音泛读,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的一些特点。听完后让学生展示听到的内容:文字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的这种特点。这说明学生在听读时已经初步感受到课文的情感和气势,这一点教师一定要重视,

三、感读探究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口。让同学们在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一文时,老师让同学们在听范读之后自己感读。首先感受江南和朔北两幅雪景图。然后再感受江南雪景和北方雪景的不同。同学们感受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互相粘连,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温馨,江南雪的色彩丰富:他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

北方的雪,冰冷坚硬,如粉如沙,腾飞的朔雪有着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使同学自然感悟到作者在那黑暗的岁月里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四、美读品味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能够使学生精力专注,走入诗文的意境,体悟诗文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收到美的熏陶。美读教学特别能够尽情的展现古典诗文的美感。语文教材中体现自然之美的诗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古诗文的文字排列组合和音节的和谐让人赏心悦目。美读古诗文,无疑会在学生的心灵种下美的种子。现在多数教师还是津津乐道于讲授专家的赏析,学生只有“听欣赏”的份儿,是到了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五、展读评价

注重展读评价。展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展读评价时,使学生读中求新。当一名学生展读完后,另外让一些学生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海燕》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展读评价训练到位,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读法,以上五种读法只是比较常用,所以我列出来做一浅析,不妥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王棣

篇6:浅议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背教学的内容

浅议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背教学的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课标》中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二十。这些课文,文质兼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课标》中强调了朗读和背诵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而如今,不少语文教师因为中考时对朗读和背诵较难涉及,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忽略了读背教学。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读背教学,已经成为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读背教学,首先要明确朗读和背诵在教学中的意义。

不要以为读背教学是传统的方法,与教改相干悖。如果单纯地追求教改花样,在学生尚未熟读课文之前就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只能是拼凑一些答案,甚至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僵局。从认识论的观点看,机械读背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它就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开始全是凭借感觉,感觉得时间长了,便渐渐地形成了内在能力,然后逐步地向更高阶段发展。在发展过程,内在的能力起主导作用。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不大理解其内容,接着再读,会一遍比一遍强。当学生能把一篇文章读得很熟练,甚至能背诵下来时,对文章的认识就已经有了一种飞跃。此时,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会使学生的认识完全上升到理性阶段。读背和理解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在优等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差等生也能熟练地朗读时,再进行点拨讲解,分析课文。从学生们的反馈中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教学效果良好。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的人一谈读和背诵就一律贬为“死记硬背”,认为这不符合教改精神。其实,并非如此。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7:浅析多元识读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多元识读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 要:随着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多元文化的不断渗入,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要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对中职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介绍多元识读教学法及其教与学的模型,结合江苏省新版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下册Unit 4 What’s in Fashion?为实例,谈多元识读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论文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多元识读教学法 应用方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全球化,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英语是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外语教学的主要语种。根据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的风向标——英语技能大赛的引领下,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够用、实用的语言基础,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种比传统的单纯语言教学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多元识读教学法应运而生。

二、何为多元识读教学法

“多元识读”教学法是当今世界较为新颖的教学理念,在我国尚处于研究和应用的初期。“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这个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澳大利亚。1994年9月,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11名语言学家在美国新罕布洲的新伦敦召开了为期5天的会议,正是在这个会议上他们提出了“多元识读”这个概念。从起,多元识读教学法逐渐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始应用,该教学法突破了外语教学中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识读教学模式,利用声音、图片、颜色、动漫、录像和创设的情境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多元识读的能力。同时,多元识读教学法克服了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language—centered)灌输式(the transmission model)教学模式的缺点,注重运用各种符号资源习得语言和文化,使英语学习不再是单边的接受过程,而是了解、比较和批判性吸收多元文化,通过交流融会而达到创新知识的目的的过程。

三、多元识读教学法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时代,多元识读教学法适用于中职英语教学。若教师能掌握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理念,有效地将它贯彻于英语教学中,就定会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方法技能,培养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英语课堂教学,多元识读教学具体可以分为四步:情景操练(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框架(critical framing)和改造式操练(transformed practice)。如何将多元识读教学法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新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下面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版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下册Unit 4 What’s in Fashion?谈多元识读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1.情境操练。是指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根据背景、知识和经历扮演不同的角色,沉浸于构建意义的操练之中。从秋季学期起,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新版英语教材,其编排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场景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的主题活动。在第四单元听说板块What Should I Wear?的教学中,在学生对范例对话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生活或工作的场景,如If you have a date/party/interview,what will you wear?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及设备的运用,在PPT中呈现相应的场景图片或影像,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产生一系列冲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从而进行对话活动,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性。在活动呈现之后,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明确指导。是指教师积极干预。教师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起支架作用,引导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历进行自主探究,扩展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转化为更高程度的理解和表征能力。教师搭脚手架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辅助他们独立探索和发现、协作学习以发掘他们主动构建意义的潜力,在交流协商中通过意义建构实现知识扩展。第四单元分为7个相对独立的板块,依次是Warm—up,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Language in Use,Real Life Skill,Further reading,wrap up,每个板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脉络不够清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所以在对这个单元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找出7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再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艺术专业),将整个单元有关于Fashion的话题拓展成为两个部分:一是appropriate dressing,艺术班学生的穿着常给人个性、怪异、追求名牌的感觉,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能给学生的'日常穿着起到引导作用,也从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二是trendy activities,包括physical activities和job activities,listening and Speaking(B)& Further reading部分正又属于这些内容,通过对自己时尚观的评估和对工作广告的认识,完成这部分的内容,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个设想,因为艺术班的学生大部分人都将从事与艺术有关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教材重组,教师给学生搭建了稳固的“脚手架”,学生有目的地、兴趣浓厚地合力攀登,教学效果很好。

3.批判性框定。是指学习者运用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对事物进行批判性的理解。第四单元reading部分的语篇Designer Brands Aren’t for Me!在这篇文章的构建中,不仅要掌握作者对品牌的态度,而且要呈现自己对品牌所持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判断都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赞同或是不赞同,追求品牌,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评判给予明确的指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其对各种语态语篇的批判能力。

4.改造式操练。是指教师帮助学生把设计原则应用于不同的语境,生成新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方式方法的掌握。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通过使用多元识读教学法对第四单元教学之后,学生在学习其他单元时能主动探究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自己预期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掌握,该单元的学习对未来职场有何影响,试着自己搭建一个个脚手架,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杂志、广播或电视等多渠道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从而形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不断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已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得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传统的识读教学法不再能适应未来职场对职校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多元识读教学法的适时运用,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对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多元识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元识读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只有通过师生双方的不懈努力,才能使这种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落叶生根,繁荣茂盛。

参考文献:

[1]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6(1):60—93.

[2]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4):10—14.

[3]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研究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3):28—32

篇8:“导、读、练”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它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训练阅读速度,培养和提高整体理解的阅读能力。而传统的课文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对阅读速度的训练。所以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法,摒弃传统课文教学法的不足,运用交际法设计阅读课的程序和模式,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及训练”。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加强以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以此来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一要求。本文简称它为“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

一、“导、读、练” 式英语课文教学

“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的意义

“导”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正确的引导、精心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如略读、精读和复读等;“练”指的是以训练为主线,即以阅读理解和阅读技能训练为主轴,以听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为辅的整体训练。这三者互相交融、层层递进,使得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有导有读,有读有练;同时也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反馈与控制得到和谐的内在统一。

英国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Michael West)认为:“教授英语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直接阅读能力”。阅读本身就是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等的综合运用,亦是学生实践英语的一项独立活动。因此,对学生来说,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自学能力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而对教师来说,如何成功有效地组织阅读教学,更好、更快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又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从研究学生的学法入手,探讨和尝试的“导、读、练”式阅读教学模式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二、 “导、读、练”的教学操作要领和实例

(一)课文的巧妙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最初呈现(Presentation),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为正式阅读做准备(Preparation for reading)。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下面试举几种常见的导入形式。

1.直观导入法常用的直观教具大致有图片、幻灯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教SEFC SB2A The British Isles在多媒体教室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漂亮的画面(如英国的大笨钟、伊丽沙白女王、牛津大学图书馆、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等),并像导游一样娓娓道来:“Now,what is it ? Yes, it is Big Ben. Well, it's very famous. Can you guess who she is? Yes, she is Queen Elizabeth. And this picture is …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the country---”“ Britain!” 学生自然道出了要学的课文。

2.事件或故事导入法“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高中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如教SEFC SB1A Unit 21 BODY LANGUAGE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故事:There was such a college where the students ca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n the first day of new term, everyone eagerly wanted to know each other. So they greeted each other when they met. A French student was talking with his friends. When he saw an English student passing by, he said hello to him and touched him on the shoulders to express friendship. But to his surprise, the English student got angry. Why? 让学生在惊诧之余急于了解更多的体势语言,自然而然导入课文。

3.自由交谈或讨论导入法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教师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进行交谈,这样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又如教SEFC SB2A Unit6 LIFE IN THE FUTURE时,我与学生做了如下交谈:Teacher: Well, this morning I got up late. But I wasn't late for work. That was because I drove to school. But two years ago I didn't have a car of my own, and I had to go to work by bike or by bus. It was not convenient. Today it's differen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And our lif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and much better.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 Now, let's try to imagine our daily life.

Student A: Perhaps we will live on the moon.

Student B: We will not have to go to school. We can study at home on the computer.

Student C: Robots will do all the housework.

StudentD: But in that case, we will become lazy and weak. It's not good to our health.

Student E: I didn't agree with you. We'll ……

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导入方法除上述三种以外,还有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单词、短语或句子导入法等等。其实,“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英语教师应仔细琢磨,认真准备,灵活运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并在使用中不断创新,而且有些方法根据课文需要可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如教SEFC SB2A News media时,我使用了单词和图示导入法。首先我引领学生学习了几个生词:print, check, deliver, photograph, photographer, headline journalist, chief editor。然后将图一一展示给他们,并与学生一起用刚学的词来完成:(Key: newspaper chief editor; Journalists; Photographers, photograph; The photographs; check; headlines; printed; delivered )在完成此图表后,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去了解更多的关于“How is a newspaper produced?”的知识。

(二)阅读过程的正确引导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信息多少的获得,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阅读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教授语法和词汇。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课的教学锻炼学生猎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书面交际中增强识记、理解词汇的能力,猜测、判断语义的能力,分析篇章结构的能力。

1.浅层阅读,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和轮廓 这一步,采用泛读或略读(Ex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语言学家Eddio Williams 说过(1984):As a rule, while-reading work should begin with a general or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then move to smaller units such as paragraphs, sentences and words.泛读或略读就是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通过标题和主题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形成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可设计练习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信息,练习可采用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形式。

如教SEFC SB1A Unit8 Sports,Reading text THE OLYMPIC GAMES时,我采用了判断的形式:Tell if the sentences true or false:

1) Both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T) 2)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9 BC. (F)

3) In the old times both men and women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F)

4)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s happened in the year 400 AD. (F)

5) The Olympics were born in Greece. (T)

6) The 24th Summer Olympics were held in Barcelona in Spain. (F)

7) In Barcelona the Chinese team won 16 medals. (F)

8) Horse-riding is one of the unusual sports in the Olympic Games. (T)这样训练可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深层阅读,局部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要点这一步,采用精读或细读(In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情节掌握要点。在泛读或略读之后,学生已知晓文章大意,教师应指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段落结构,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实原因、事物发展规律、作者的观点以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如教SEFC SB1A Unit15 THE lOST NECKLACE时,我们可用通篇提要法将课文按意义划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每部分的大意,分析作品的整体框架:The Necklace:Mathilde borrowed the necklace. (Why? When? From whom?)Mathilde lost the necklace. (When? Where?)Mathilde managed to repay the necklace. (When? How? How long?)

3.重复阅读,整体把握篇章结构和文章宗旨、内涵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复读(Re-reading)课文,让学生再从中心思想出发,高屋建瓴,整体把握篇章结构、文章内涵和作者观点,让学生重新系统地、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在上两步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是帮助学生循文章的脉络而进,是引导学生完整而顺畅地感知全文,并未展开,属于线性思维。如果停留在这一步,不向立体思维发展,理清全文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很难透过读物掌握其“言外之意”,更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步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图表法、对比法、时间顺序法、文体结构分析法、检验法和归纳法等。其中图表法和对比法为使用最多的方法。

(1) 图表法图表的作用是把语言知识和文章内容统一在课文篇章的立体网络当中,它易懂易操作。

(2) 对比法新闻报道体裁的文章,现实感强,材料较具体,时间地点数字等都有明确的交代。此类文章常有对立的词语或数字。教师引导学生将对立面找出进行对比,不用解释,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作者的意图。

(三) 阅读技能的精心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而阅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效率和理解的程度。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精心指导和训练,则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早日培养和形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指导和训练。

1.快速浏览,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技能的培养在阅读过程进行第一步时,教师让学生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段落里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s),以便更快的了解课文大意。一般来说,关键词都能交代文章或段落的when, where, what, why, who之类的问题。主题句一般都出现在文中段落的首句或末句(有时也出现在中间),能概括说明该段的主要意思或观点,是文章的骨架所在。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巧,边读边有意识地去寻找他们所需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巧妙猜词释义技能的培养 猜词释义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技能,经常鼓励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猜词释义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猜词释义的训练。

(1)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猜测生词英语词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仔细阅读文章后,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情景和线索,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分析和推理,便能轻而易举地猜出词义。

(2) 根据构词法判断、猜测词义英语中的构词法通常有三种:派生、转化和合成。学生在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许多似曾相识的词,而这些词大多是由熟悉的单词派生或合成的新词。教师只要适时适当地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并稍加点拨,或采用多个英语释义选择的方式进行训练,就能帮助他们理解掌握。

(3) 根据定义、解释猜测词义根据定义、解释猜测词义时,其提示词一般有be called, that is, ie., is referred to, mean, stand for, namely, in other words等,有时以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或破折号、括弧等形式出现。

(4) 通过对比关系来推测词义能够体现对比关系的词汇很多,主要有表示转折关系的but, however, yet, otherwise, though,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等一些反义词,在句中其前后的词有明显的对比关系。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因果关系、通过生活经验和常识、根据同义、同等或同位关系等猜测词义。

3.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项技能是阅读理解深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获取文章一定量的信息之后,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用英语思考”(Thinking in English)的习惯和能力,避免翻译式的理解。

4.阅读疑难的及时疏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阅读疑难,这些阅读疑难好似“绊脚石”或“拦路虎”,由于学生本身的学识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很难自行扫除,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疏导。影响阅读的主要疑难有:文章和作者的背景知识、一些生活常识、文体结构的分析、复杂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惯用语等等。如在SEFC SB1A Unit13 Healthy diet 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While you are at school, or walking home, your body is burning up 100 calories an hour.其中burn up 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但我在课文的导入语“You see, every day everyone needs calories, and every minute we are using calories.”中就巧妙地进行了疏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burn up 和use联系起来。

5.综观全局,巧妙结课教学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做到善始善终。无论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好的结尾均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在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容易因疲劳而精神放松,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综观全局,巧妙设计结尾,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最后的几分钟时间。英语阅读课的结尾可采用复述式、练习式、竞赛式、讨论式、表演式、发散式或首尾呼应式等等。我们英语教师应根据阅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结尾方式,使课文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三、“导、读、练”式课文教学的初步收效“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英语课文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学习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多层次、快节奏、多信息、高密度、重操练、勤反复”等一系列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外语教学的诸原则。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方法、技巧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渐渐地,在他们进行阅读操练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和技能,大多数学生有了英语阅读的成就感和轻松感。

篇9:高中作文字:读《合作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作文字:读《合作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今天有幸拜读了《合作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一文,让我读合作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了很多的启示。这篇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合作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

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简称CL)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新兴教学理论与策略。

目前,合作性学习已广泛应用于美国、以色列、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尼日利亚等国的中小学教学之中,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实效令人瞩目。

我国学者王坦自1993年承担省级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来,潜心于合作教学理论的研究,1994年出版了《合作性学习导论》一书,填补了我国合作性学习理论研究的空白。

2.合作性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英语是一门非常适合于合作性学习的学科,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甚至教学相长。具体说来,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第一,师生角色的互补与教学性质的变化。通过合作性学习中强调的多种措施,能够突出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一方的主体性,这时,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英语活动中的行为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英语知识、探索英语知识,此间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风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一种自我发现的精神得到了鼓励。英语教师不再充当英语课程知识的泛泛传授者和真理灌送者,而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甚至合作者。

第二,知识的真正建构与多种智力发展的统一实现。再现英语语言情境在发展学生智力方面有着两大特点:一是英语学科的每一单元知识的学习都与相应的智力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智力的发展、学生接受英语的条件有所凭借、有所依托,加之有明确的针对性,而避免流于死记硬背及至空泛;二是与传统的以思维为核心的一元化的智力观不同,它从多元智力观出发,它所关注的智力发展是迄今为止已为人们识别的智慧的各个方面,而且它所面向的不是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智力发展,而是所有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智力发展。

第三,学生之间完善的协作关系的形成和有效的相互作用。传统的班级教学往往是一名教师面向全班教学,课堂里的相互作用多半发生在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虽然有时也采用全班或小组讨论的形式,但往往少数学生垄断发言,学生个体参与程度不高。再现英语情境则能够充分发掘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这一能源。采用全班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并且建立完善的小组内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对英语的接受与兴趣,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加深所有学生对英语的熟知。这种有效方式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人数不同的小组,每个组员都各司其职,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们在合作性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不仅促进了认知,也学会了合作。

第四,展开形式多样、声情并茂的英语学习活动。长期以来,英语学科被视为最单调乏味、最缺少创造性的学科。而通过合作性学习,再现英语语言情境的同时,向我们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学习写真。在课堂上,在校园外,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幻灯、投影、小组讨论、角色体验的扮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活动有声有色,课外学习趣味盎然,英语学习不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怡情、长才且富有美感的精神享受。?

3.合作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英语学习的快乐体验和基本技能。在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而组建合作性学习小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更生动、更实际的.英语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敢于创立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英语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学生可以在合作性学习小组中,以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其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更有利于加深对合作性学习的认知,以及情感人格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经常性地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合作性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性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英语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这种对于英语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通过语言情境因素促进学生对英语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在“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组合作开展英语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性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英语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篇10:读后续写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读后续写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摘要: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发现读后续写这一写作任务形式能够通过协同促进英语学习。文章拟通过梳理文献的形式回顾读后续写的理论基础, 讨论其促学效果, 以及在教学中可能影响其促学效果的因素, 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读后续写任务的应用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读后续写; 写作任务; 互动协同; 英语教学;

Abstract:Teaching writing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continuation task as a writing task facilitates English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ve alignment. In this paper, researches regarding the continuation task will be reviewed to examine its theoretic foundation, effect on learning, and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its efficacy in teaching. At last, approaches on its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ill be proved.

Keyword:the continuation task; writing task; interactive alignment; English teaching;

任务是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好的任务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调动语言储备、促进语言输出, 最终促进语言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写作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写作任务包括提供简要任务说明要求学习者大量创造性输出的作文 (如看图作文和命题作文) 以及提供语言输入要求学习者模仿输出的概要写作等。作文任务提供的情境和语言输入很有限, 概要写作任务并不要求创造性输出。然而外语学习既是模仿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 如何使模仿与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是外语教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1]。若要模仿, 需有输入, 包括阅读;若要创造, 需得输出, 包括写作。不难理解, 实现模仿与创造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而读后续写任务恰恰打破了传统教学任务读写分离的劣势, 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近年来, 学界对读后续写的研究热情高涨, 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和外语教师们纷纷探究其促学作用, 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相关研究多数探讨的是读后续写的促学效应, 并未过多讨论其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此, 笔者希望通过回顾理论依据, 梳理文献, 进一步论证读后续写任务的促学效应和可操作性, 以期丰富并发展读后续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互动协同观的读后续写任务

读后续写通常的做法是, 挑选一篇外语读物, 将其结尾抹去, 要求学习者在阅读后续写补全文章[1]。续写的文章要在逻辑上与前文连贯、文风一致、语言流畅, 正如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那样, 内容创造与语言模仿紧密结合[2]。这种续作与前文一致的现象是为协同。为了写出协同度高的续作, 学习者在写作前必须精读前文, 把握前文的语言和情境特征;而在写作的过程当中, 学习者为了确认自己写出来的与前文连贯一致或借助前文解决输出障碍, 又势必会多次回顾原文, 与原文互动。因此, 学习者完成读后续写任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动协同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范畴下, Pickering和Garrod的互动协同模式认为, 人类使用语言的基本方式是对话, 对话的一个重要机理是协同, 协同可在不同层次发生, 发生在一个层次的协同会引发其他层次的协同, 语言结构的协同能够引发或促进情境模式的协同, 反之亦然[3,4]。学习者在续写的过程中, 通过使用相似的句式结构或直接从前文借用关键词, 可以使续作在语言风格上与前文一致。对于语言水平较低的学习者, 模仿或借用前文的词句有助于表达, 避免了有话却不知道怎么说的情况。这是一个反复阅读原文、反复揣摩原文、反复模仿原文的过程, 在多次反复中, 学习者也对文章的语境和文体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而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也会选择更符合情境和文体的词句。这些不同层次的协同在续的过程中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

Atkinson等从更广泛的社会认知角度界定二语习得中的协同现象, 他们认为协同是人类与他人、物理环境、社会情境、工具等的交互, 是心智和身体与外部世界互动, 协调并动态适应身边环境的复杂过程[4,5,6]。通常情况下, 我们认为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比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互动中进行协同。在读后续写任务中, 学习者其实也是在与“人”互动, 即原文的作者, 只是这种互动的形式有所拓展, 学习者通过阅读和续写原文进行交互。原文是静态的, 在互动过程中不会再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学习者协调并动态适应原文, 与原文协同。

王初明认为, 协同体现在互动中, 无互动便无协同, 互动强, 协同强;互动弱, 协同弱[4]。与读后续写任务相比, 传统的命题作文任务不要求学习者进行互动, 或者说互动程度极低。学习者与简短的作文要求或任务描述互动, 一方面由于信息量少, 不足以启动情境模式, 因此在作文过程中需要自行构建情境;另一方面, 由于可模仿的词句极少, 学习者只能从大脑中搜寻现有语言进行建构, 因此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不规范、不地道的问题。学习者与任务没有互动, 因而也没有出现协同, 无论是语言结构的协同还是情境协同。而在读后续写任务中, 学习者对原文的理解越透彻, 就越能够准确把握原文创设的情境和行文风格, 续作与原文就越一致。

二、读后续写任务的促学效果

从理论上看, 完成读后续写任务是互动协同的过程, 续作是互动协同的结果。但在现实中, 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和促学效果究竟如何, 研究者们为此开展了诸多研究。大多数研究证实, 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具有持续性, 能够从各方面促进语言习得。首先, 读后续写促进语言结构的习得。张玲玲发现读后续写任务的'协同效应在词汇和语法层面, 尤其是在时态方面具有持续性, 能够起到促学作用[7]。司晓蓉发现读后续写任务对关系从句的习得有促学作用, 但其促学作用局限于右分支型关系从句, 既先行词为宾语的关系从句[8]。严晓朦和李高清通过对学生的一次读后续写任务进行分析, 发现在复杂句式 (从句和-ing分词) 的构成上, 续写文本与原文存在相关, 说明了学习者与原文产生协同, 读后续写任务对学习者使用复杂句式有促进作用[9]。

其次, 读后续写有助于语篇能力的提高。彭红英在研究中发现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借鉴阅读材料的语言表达, 用词更重复、具体, 与前文故事情节保持较高连贯, 且对原文的理解越深刻, 协同程度越高, 连贯性就越好, 说明读后续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写作的语言连贯和内容连贯, 验证了其在写作连贯方面的促学效果[10]。缪海燕发现, 外语写作互动在语篇层面存在协同效应, 在完成互动语境不同的读后续写任务过程中, 学习者会根据互动需求自我组织并适应不同的语境, 使用基于协同的策略, 以实现最大化协同[11]。

此外, 读后续写任务对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其他方面也有促进作用。姜琳、陈锦的研究发现, 读后续写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表现, 特别是在准确性和复杂性方面, 效果尤为明显[2]。陈雪芬发现读后续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学生英语总成绩的提高也有帮助, 还能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和写作成就感[12]。黎娅玲发现读后续写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3]。

可见, 读后续写任务的促学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 其促学的原因是协同, 通过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续写使输出与输入趋于一致[1]。当语言能力不对称时互动产生语言协同效应, 或语言学习拉平效应[4]。学习者阅读前文, 仿佛在与一位语言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交谈, 在与前文互动的过程中, 学习者模仿学习前文中出现的词汇、表达、句式, 甚至是文章结构、行文思路, 水平低的向水平高的看齐, 缩小差距。

三、读后续写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其促学效果, 读后续写任务逐渐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周一书将读后续写任务引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将其作为主题教学的一部分, 构建基于协同观的ESP“续作”教学模式[14]。黄贻宁在开展读后续写任务的过程中, 将单元课文作为前文, 同时针对前文设置问题, 学生在前文的基础上续写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5]。他们尝试以读后续写任务为基础构建教学模式, 其优点是体现了交际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大班授课的普遍现实下实现教学过程互动最大化。此外, 读后续写任务的形式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便利, “读”的部分翻转在课前学生独立完成, “续”的部分在课上师生讨论完成, 进一步增强师生、生生互动, 学生在产出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续”的结果也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反馈, 从而达到学生与原文及其作者协同、与同伴协同、与老师协同的目的。

研究发现, 读后续写任务的协同作用和促学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对阅读文章感兴趣与否影响协同[4]。薛慧航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续写有趣的故事比续写乏味的故事产生的协同效应强, 学习者输出的准确率更高, 提示了在读后续写任务中, 教师应选用有趣的、有吸引力的原文, 以更好地发挥促学作用[16]。其次, 原文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促学效果。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多注意到是语块、单词、内容[17], 如果教师希望学习者注意某些形式或内容, 那么可以通过任务指令或下划线凸显目标形式, 从而增强协同效应[18]。此外, 英语输入的协同作用强于中文输入, 促学效果更好[19]。

在实际教学中, 读后续写任务的开展方式灵活多样,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调整任务开展的时间、主体和方式, 即可用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亦可部分用于课堂师生互动讨论 (见表1) 。比较肯定的是,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读后续写任务都会引发协同, 促进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时, 更多的是与原文发生协同, 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同伴讨论完成任务时, 互动的范围更大, 那么协同效应是否会更强, 促学效果是否会更好?当前多数研究关注的是读后续写的内容, 而改变读后续写任务的开展方式是否会对协同效应和促学效果产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四、结束语

综上, 读后续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一种有效的能够促进学习的任务形式, 它能够促进语言结构的习得、有助于提高语篇能力、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等。在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灵活调整读后续写任务的开展方式, 但是, 如何最大化协同效应和促学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 2012, 152 (5) :2-7.

[2]姜琳, 陈锦.读后续写对英语写作语言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发展的影响[J].现代外语, 2015 (3) :366-375+438.

[3]Pickering, M.J., S.Garrod.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4, 27 (2) :169-190.

[4]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2 (4) :297-299.

[5]Atkinson, D., E.Churchill, T.Nishino, et al.Alignment and Interaction in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7, 91 (2) :169-188.

[6]李清华, 宾科.互动协同的读写教学模式[J].当代外语研究, 2016 (4) :45-50+61.

[7]张玲玲.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5.

[8]司晓蓉.读后续写对不同难度关系从句习得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1) :146-149.

[9]严晓朦, 李高清.读后续写任务中的二语句式产出情况调查[J].英语教师, 2016 (12) :44-49.

[10]彭红英.英语学习者写作连贯性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4) :87-92.

[11]缪海燕.外语写作互动的语篇协同研究[J].现代外语, 2017 (5) :630-641+730.

[12]陈雪芬.读后续写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J].英语教师, 2017, 17 (1) :55-60.

[13]黎娅玲.读后续写对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 2015.

[14]周一书.基于互动协同观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17 (1) :49-53.

[15]黄贻宁.读后续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创新实践[J].教育评论, 2015 (6) :127-129.

[16]薛慧航.浅析“读后续写”中趣味性对协同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3.

[17]郭娴娉.英语专业大学生如何注意和提取语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34 (2) :44-49+127-128.

[18]辛声.读后续写任务条件对二语语法结构习得的影响[J].现代外语, 2017 (4) :507-517+584.

[19]李迪.输入语言类型对EFL读后续写协同效应的影响[J].语言教育, 2017, 5 (3) :33-38.

五月底六月初朋友圈句子

《内经》与五运六气

中六班上学期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读《花背小乌龟》有感

人教版六上习作五作文范文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读五猖会读后感200字

读五猖会有感100字

英语教学中的“五读”和“六背”(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英语教学中的“五读”和“六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