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的冬天课堂实录(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SF”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朱自清的冬天课堂实录
20XX年X月XX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 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
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0XX年X月XX日根据实况录像整理
整理后记: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上下来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那位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朱自清《山雨》课堂实录
一、由“雨”导入
(师板书雨)看到“雨”字,想到哪些跟雨有关的词?生交流。
师:什么样的雨?
生:滂沱大雨 斜风细雨
师:关于雨的声音呢?
生:哗哗 沙沙 滴答滴答 唰唰唰
师:作者赵丽宏为我们带来了很美的文章——山雨。我们去见见山中的雨和
我们平时见到的雨有什么不同吧!(完整板书课题:山雨)
(由平常所见“雨”导入,给“雨”组词。并继续拓宽至什么样的雨,雨
声音的词,这样的“雨”丰富、亲切了。)
二、享受范读,初感山雨
1、师(配乐 《雨的印记》)范读,生边听边走进山雨,想:用一个词或两
个词来概括山雨。
2、学生拿起笔,把自己的初步感受,凝成一个词写在课题山雨的前面。师
提示可以从声音、颜色、速度、感受等,来形容这一场特别的雨。
(一直以来,我总习惯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去做即可。即使学生面露迷茫,也只是说:多想想。张老师却细心地提示学生,让学生思有方向,想有目标,思维自然流畅。)
3、师:用上“ 好 的山雨”说一说。
学生交流着:好 嫩绿、浓浓、让人难以忘怀、滋润万物、色彩斑斓、无尽
色彩(焕然一新)、柔和宁静(感觉听觉)、温柔轻盈、恬静的雨。
(用上“ 好 的山雨”说一说,把浓缩了的词放进去,说话就完整了,也赋予雨鲜活的生命。在一学生说到好无尽色彩的雨时,张老师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建议改成焕然一新。当学生说到好柔和宁静的雨时,张老师计时反馈:这是从感觉听觉上来理解雨。细节教学,就是在教育有品味的学生。)
师:对,这就是山雨带给我们的感觉。(感觉在此处,如果再回过来齐读课题,这雨的多姿多彩,绚烂生命一定会在孩子们的朗读中呈现的。不过,这是我的建议哦!)
4、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生:先后顺序。
师:什么先后顺序,是方位呢?还是……
生:(马上醒悟)时间的先后顺序
师:是的,文章就是按“雨来了 雨下着 雨停了”这个顺序来写的。(板书)
5、到文中找一找,“来了 下着 停了”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生1:来了(1-5) 下着(6-7) 停了(8-10)
该生所完后,学生有不同意见。
师:有强烈的表达愿望的,把手摇一摇。
生2:来了(1-4) 下着(5-7) 停了(8-10)
师:写景物的文章,一般总按“来了 下着 停了”的顺序写,如萧红的《火
烧云》——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过程,火烧云过去了,所以写文章有时要注意写作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跟好地了解课文。
三、雨声雨色,走进山雨
1、师: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很特别——陌生化。(板书:陌生化)不能这么说,
偏偏就这么说,读起来又感觉很有味道。去文中找找,把你认为最陌生化的词语圈起来。
2、两人或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张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
们在组成小组或找学习伙伴交流、讨论的情景,热烈而有序。)
3、全班交流
生1:第四自然段中,“清晰”“飘然”这些词又给人陌生化的感觉。把雨比
作一曲歌谣,飘然而起、清晰、响亮。
师:还有“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美。美美地读这一段
师:我们来做模拟的下雨声,从四排开始慢慢地扩向全班。
师:加进“唰啦啦,唰啦啦……”开始模拟
学生轻轻地说着。
师:下得还不够猛,看老师的手势,再来一遍。
在老师投入的指挥下,唰啦啦声由远而近,由轻而重地传来了。
师:能把这一段背下来吗?
生:能。
师:把“哗啦啦”的声音加入到“响亮而来”后面。
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是雨,雨声浸润了我的心。有了这样的模拟体验,学生更有精神,兴
趣更高,回答更积极了。)
师:继续品味,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陌生化的写作方法?
生2:这篇文章没有像以往写的文章一样,第一句就给人很突然的感觉。
师:雨来的突然,开头也突然。我们看,“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地云雾,雨,悄悄地来了。”这雨就像大明星出场一样,后面还跟着很多的粉丝呢。(生开心地笑了)
师: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矛盾啊!来得突然是——很猛,悄悄地来是——很轻啊?
生:因为雨时不知不觉中下起来的,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下雨了
4、师:下雨的过程是很美的。请同学来读读五六七自然段。
指名三个学生读三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感受
师:同学们好好品一品,哪些很有味道?
生1:第六自然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师:作者用心感受,这绿流进心胸,作者达到无我两忘了
生2:“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色彩都融入水中了。
师:眼前就明艳一片。
生3:我有疑问:改变山林的颜色, 雨是色的如何改变山林的颜色?
师:这仅仅是感觉,还是有科学依据?
生4:水折射之后,颜色更明亮。
生5:下雨前树叶上有灰尘,下雨会冲走这些灰尘,明丽的颜色就出来
师:如诗如画,有色彩的美丽,有声音的美丽。美美地读。(师生齐读)
师:(感叹,沉醉的语气)作者简直与这片绿融为了一体。
5、师:第五自然段有与大家分享的句子吗?
生:雨丝是弹琴的手指了。
6、师:雨来时,飘然而至,清晰、响亮;雨下着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弹奏着小曲;而雨停了,同样也很美丽。让我们齐读最后三段。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师:与前文哪句照应?生:来得突然。
“风,也屏住了呼吸”——师:与前文哪句照应?生: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
师:雾,怎么没有写进去?
生:山上的雾很难散掉,所以不写了。
师:山中不是很幽静吗,怎么尽写声音?
生:写这些声音是因为只有山静,才能清晰地听出来。
师:这是“以动衬静”。来得快的山雨,像音乐一般的山雨,如此美妙。
(“与前文哪句照应”、“以动衬静”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学习方法,“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就是这个道理。)
7、师:学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
生1:“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为什么要放进“仿佛”?
师:“余韵”是什么?
生:余音
生: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加进仿佛,这是作者的想象。
8、师问:你们还有问题吗?(无人举手)好,我还有问题:这到底是一场什么季节的山雨?到字里行间找依据。
生1:夏天。因为有云雾,夏天有更多的水蒸气,所以云雾多。
生2:秋天。文中第六自然段写道山林的色彩层次多,金黄、红色这些色彩秋天都有。
生3:夏末秋初。因为这个时候树还是嫩绿 但颜色又是红的。
生4:春天的。文中写到“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春天,空气潮湿,雨水多,所以连山风也湿润了。
生5:很难判断。一年四季常绿的树很多,春天也有红的、黄的`颜色。
师:同学们什么季节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知道了山雨之美,领略了自然之美。
(家常课中,张老师注重让学生去思考,培养质疑能力。一个“这到底是一场什么季节的山雨?”就引起学生唇枪舌战,教室里硝烟弥漫,各有各的理,谁也不服谁。完美的课堂,需要有争议,学生的争议!)
四、雨后话雨,延伸拓展
1、课件出示朱自清笔下的“山雨”,指名读。
2、师:比较一下,这个片段与课文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关键地方去发现
生1: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是一样。
生2:都有乐曲的声音。
师:音乐之美。
生3:朱自清的“山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下得密集。
赵丽宏笔下的“山雨”下得轻盈
生4:这两处写的雨都似有似无,飘飘忽忽。
3、出示金波 《雨中的树林》,齐读。
师:无论是赵丽宏的山雨,还是朱自清的山雨,还是金波的雨中的森林,山中的雨是——(生接)美的。
师:山中的雨也有不美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会写得这么没呢,因为他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拓展延伸,有对课外新知地推荐,也有对已学的回顾。正是因为课中老师的一个引导,学生课后可能就会去读相关“雨”或“山雨”的文章,去翻阅朱自清、金波的书。这种无痕的推荐,让有心的学生无形中爱上语文。)
朱自清《背影》课堂实录
一、感知课文
(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
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
生6:文章总共提到了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师:哪三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7: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生8:我补充,应该有四次,第四次是最后,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那谁能告诉我们作者大致思路是怎样的呢?)
生9:我认为,作者是按照回忆背影——刻画背影——思念背影的思路来写的。
(师:看来你对文章的结构已经理解很清晰了。)
二、讨论探究
(师:大家说得很完整,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来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 (学生同桌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那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分享一下大家讨论的成果。)
生10: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那我们可以说本文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11: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还有什么其它见解吗?)
生12: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全文的线索,所以说点题的“背影”。
(师: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生13: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而且可以看出你对第二次背影印象更为深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13:因为这次描写得最详细最感人,把父亲的举动描述得一清二楚,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对作者的爱。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一幅画面吧。) (学生朗读该部分)
(现在我们来分析文章透露的内涵,注意抓住关键字词。)
生14:文中写到父亲的穿的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黑色往往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生15:看得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所以走路蹒跚。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生16:父亲爬月台动作最详细,用的字也很准确,“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艰难,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我想请同学来模拟表演、体会一下。)(学生表演爬月台画面,力求逼真,体现动词)
( “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师:你们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吗?)
生17:因为这次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分别时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他所有的爱。这是一个令所有儿女都感动的“背影”,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不仅父亲的举动是令人感动的,他的语言更是简洁朴实,流露真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生18:“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儿子担心,强压自己的伤心宽慰他。
生19:“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进去吧,里边没人”,看得出父亲对“我”很关心,很体贴。
(师:极平凡的日常絮语,包含着多少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好,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18:我觉得这还是个“伟大”的背影。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伟大的,所以父亲留给“我”的背影也是伟大的。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冬天是分别通过什么事情写冬天的`?
2.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冬天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从原文中找出至少三个句子)
3为什么不说豆腐在锅里,而要说“养”在锅里?
4“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1)“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的原因是: (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连用两个“等着”,这在表达上的好处是: (不超过15个字)
最佳参考答案:
1.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第一幅画面: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第二幅画面:“我”和友人泛舟西湖。第三幅画面: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
2.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3.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
4.(1)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暖意。
(2)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
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便被文中的情感感动着,这篇写于30年代的散文淡淡的却又充满温暖与诗意,朱自清先生是少数几个文笔细腻得能与女性媲美的男作家。文品如人品,朱先生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情感却需要仔细体会、品位,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到冬天的寒冷,会想起皑皑白雪和凛冽的寒风,朱先生不愧是写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冬天,不是冷风飕飕、白雪漫漫的冬天,而是可以一家围在热腾腾的炉子边享受着白水豆腐,几个人在西湖上泛舟赏月,可以微笑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其实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温暖的春天,一种人间温情充盈其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我心间,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冬天朱自清读后感3篇】
冬天(节选散文)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 君P 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 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 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 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 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朱自清精彩语录摘抄
1.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2.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
3.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4.过来的日子如轻烟,被和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5.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6.这年头人们行乐的机会越过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过节,所以年情节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从前那样热狂地期待着,热狂地受用着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忆,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着罢了。
7.一个在欧洲没住过夏天的中国人,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去,他简直觉得是新秋的样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无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动也不动的,像向天揸开的铁手。
8.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原文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 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附:从朱自清散文《冬天》想到的
印象中最深散文作家是朱自清,因是家里一本朱自清散文选。小时候,没耐心看他那些游记,专见他淡淡地讲着事情。小时候看书特别盲目,一味看下去,谈不上个中滋味。
朱自清散文中,有名气的如《荷塘月色》、《背影》,被讲太多,故我选了朱自清的《冬天》。我想试图去解构,来讲明白,朱自清是如何运用文字的魔力。
只对于第一段,来看几句。
首句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平常的语气,叙旧一般,平静。朱自清的文章似乎都有这样特点。
然后。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这段里作者展现的画面是,昏暗的老屋中,洋灯下,炉子上煮着豆腐。由豆腐画面转到老屋,重写豆腐。豆腐是主角,而老屋画面只是“不经意地”带出来。这总还是描写豆腐,便是详略安排。详写豆腐,下文吃的愉快,老屋是点缀,,给人以画面感。下文是作者同父亲围桌吃豆腐,有些温馨的场面。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开头部分的老屋场景若详写会怎样?即是将开头几句描写详略颠倒怎样?我试写了一段。
一小洋锅,水滚着,一小块一小块养着豆腐。锅和洋炉子熏得黑,也显出豆腐的白。这在晚上,屋子老了 ,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散放的静在影子里的各样东西,这时显得有序,同随意摆着的旧家什一起不惹眼,沉默着,或反一点旧光。
不提文笔,我自作主张添了些内容,加多了对老屋子的描写。现在看表现出的是一种陈旧,生活气的氛围。回忆不可能详细,如非在场,我们对大多日常的东西会”熟视无睹”。也可以说,因此现在场景更像是多年后作者重回老屋,又与父亲煮了豆腐。而且整体感情氛围偏向低沉。
于是我替作者写了久别重逢。像这样:
围着桌子是只我和父亲了,父亲站着看着小洋锅。昏暗的洋灯腾着雾气,越显出苍老,皱纹。父亲慢慢伸了筷子,夹出豆腐,放在我酱油碟上,笑,“小时候你便爱吃。晚上冷,吃了也暖和。”我本来自己要动手,只是父亲不肯,又一次的坐享其成。我小心咬着豆腐,见父亲也已坐下来了,问:“家里怎样?”
这便是由详略描写不同引起的差别。简单地说,详写是你主要要体现出的感情,略写是几笔勾勒,表现一个场景,丰富内容。略写是必要或不必要的交待,装饰。
接下来,作者对父亲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
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毕竟作者眼巴巴的盼望,因此对父亲动作的印象也很深。而且,描写大不必华丽,作者连续的动作描写,普通但显得真实。因为这里作者不需要塑造太多父亲的形象,段落主要还是写小时候的一个场景,重点在一起吃豆腐。对人物描写意味着对人物的塑造,对动作的描写是一个空白塑造,“没有特点”的普通,真实。这篇段落对父亲得塑造只在于动作和语言,这就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于是着墨最多的和豆腐有关的补充了对父亲的塑造。比如,我试着给这位父亲弄一个新的形象。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热,慢些吃,不准掉!“父亲常板着脸训斥,这时扫了我们眼巴巴的盯着的神,只是转过去夹豆腐。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暖和。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虽得小心提防父亲的板子,可还是等着那热气,等着一个个热气里掉下来的豆腐。
这就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了。一个空白的塑造使读者有一个想象,再为他们理想中的形象作补充。
这是白描的特点,给人以真实感,白描之外的叙述充当补充。
朱自清这篇散文,质朴真实,生动,其最基本的东西是描写,也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描写和恰当的详略安排行文结构等配合,文章便入绝佳。
但其实作者自己写的时候不会想怎么多,顺着感情线的引导自然舒展下来。写作的目的之一是还原真实——作者心中“理想的真实”以及所引起的感情。在写作上,技巧并不重要,文学理论帮不了你,还是个人多读多写,不要太在意这些技巧。
★ 游子吟课堂实录
★ 一剪梅课堂实录
★ 离骚 课堂实录
★ 《日记》课堂实录
★ 课堂实录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