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的意识有哪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hom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育孩子需要的意识有哪些(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ho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育孩子需要的意识有哪些

篇1:教育孩子需要的意识有哪些

教育孩子需要的意识有哪些

1、了解学校里孩子的“真面目”

也许父母们眼中的孩子和教师眼中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形象,这也是有些家长与教师沟通时的困难所在。往往有些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是不一致的,当教师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的时候,有些家长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有那样的表现,从而不认可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教师希望家长可以理智接受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从家庭的角度予以帮助,不能盲目地偏袒,也不能随意地否定。

2、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教师

有些家长都有不满意教师行为的时候,他们会在孩子面前谈论教师,甚至对教师有攻击性言辞,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后也会效仿,这样就对教育孩子不利,就会抑制教师的教育。如果家长对教师有看法,可个别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提出建议或商讨。

3、从学习入手,抓住与孩子沟通的时机

检查孩子的功课或过问孩子的功课是一个家长和孩子了解沟通的好机会,教师希望家长可以通过过问孩子的功课来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不要看到分数就生气,分数虽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它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多家长不理解教师留的的“签字”功课,认为自己也不懂学习的内容。其实为什么家长不把“签字”看成一次机会,一段可以和孩子共处的时间?

4、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有些父母并并没有承担好管教孩子的责任,有的孩子和祖父母在一起,有的生活在寄宿学校,有的父母忙到无法顾及家庭,有的家庭破裂没人管教孩子,这使教师无法找到可以讨论孩子问题的对象,使得教育失掉了家庭配合这一环。教师极其头痛这样的孩子,因为他们往往也是问题儿童,希望家长不要忘记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责任,不可以推给别人,更不可放任。

5、正确评价孩子

孩了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完整而全面地评价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和家长往往因为彼此和孩子的接触面不同而对孩子有不同的认识,这并不是一件矛盾的事,反而更有利于认识一个孩子。教师和家长都要公正、宽容而开放地评价孩子,也请父母和老师一起去认识孩子,正确评价孩子。

6、谈谈学校里的故事

很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会发现,父母们对孩子的校园生活非常陌生,家长们则抱怨孩子根本不和他们谈论学校里的事,这使得父母失去了了解孩子的一个机会。教师建议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论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讨论家庭作业或其他的活动情况,谈他与同学,老师的相处等,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7、积极面对教师的教育

在学校里,教师有时会较严厉的教育学生,这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如乱画墙壁的孩子会被留下来清理自己的“作品”,上课不听课还影响别人的孩子会被减少游戏时间补做功课。事实上,对孩子而言,受到“惩罚”也是一个宝贵的学习经验。但有些父母却责备教师.甚至不管什么教育都与所谓体罚挂钩。希望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形成“和力”而不是“对立”。

篇2:教育孩子需要一点幽默

教育孩子需要一点幽默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从一些俗话便可见一斑,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在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弄得非常对立。殊不知,最好的家教应该是略带一些幽默。

朋友4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朋友很是担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朋友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儿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过武器玩具。

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不外乎疾言厉色、心平气和、风趣幽默三种。家庭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二字,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都离不开生活理念的灌输,但是不同的灌输形式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疾言厉色的教育可以威慑孩子,但它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是一种不得要领的教育方式。心平气和式的教育能使孩子体会到自己与父母在人格上的平等。但由于语言平淡,不疼不痒,无法产生持久的`效果。风趣幽默的教育触动的是孩子活泼的天性,因而更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幽默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决不会有人拒绝笑声。在教育孩子时,一个父母如果经常能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著,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质。

篇3:教育孩子需要因人而异

教育孩子需要因人而异

对自己的孩子究竟该怎样教育,是因人而异的。父母不妨先把他们归归类,把握住他们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这样才能将劲儿用在刀刃上,在培养孩子成才的路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分为三类。

第一类孩子在悟性上、接收吸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上,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上,有着某种天赋。他们无需人管,自生自长也能成才。如果父母知识水准较高,花点功夫指导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多对他们加以引导、进行交流,那他们天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将如虎添翼,鹏程万里。

第二类孩子属孩子群中覆盖面最广、可塑性最大的一类。他们中有的智商尚可,但进取心较差,做事没有恒心。对这样的孩子,家长的教育督促,是决定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家长不能及早发现他们这些弱点,听之任之,或管教不得要领,他们将随着自己的性格、习惯而滑下去,变得一事无成。而他们一旦在家长的监督下,最终认请并克服了这些阻碍自己成长的'毛病,其中那些智商较高者,将毫不逊色地跃入第一类孩子之中;中智能亦能达到自己本应达到的接近优等的水平;即使智商一般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也将获得与自身智力相适应、甚至超出一般的成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可见,对第二类孩子来说,父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的。

第三类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爱读书的那一类。这类孩子,读书不行,但其中一些人,对掌握技术性的东西有着某种特殊的禀性。对这类孩子,父母在学习上再怎样对他们施压,效果可能也不理想。不如顺其自然,发展他的长项。

篇4:教育随笔:孩子需要正确引导

今天下午我要带孩子们去室外做体育游戏,大部分孩子已按顺序排好队。只有宇航和璇璇两人在队伍前面推推搡搡,争当排头。“你们俩还想当排头?听话的孩子才能来当这个排头,你们俩不守纪律,都站到最后面去!”我生气的说完这些话后,领着孩子们往室外活动场地走,宇航和璇璇低着头,无奈的走到队伍后面。

做游戏时,璇璇在小朋友中间乱跑,还不时的看看我。这时,我才意识到了自己处理问题有些轻率,难怪孩子有抵触情绪。孩子们争当排头,这是一种向上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如果孩子们都甘当排尾,那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  游戏快结束时,我向孩子们承认了我的错误,不该粗暴的把他俩排在后面,并告诉小朋友们:“愿意当排头不是坏事,但排头不应该是抢来的,当排头要有责任感,一是带领大家排队要快,二是能按老师的意思把大家带领好,这才是一个排头应该做的。从现在开始大家轮着当排头,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能当好排头!”孩子们都高喊:“下次我就当排头了!”今天的体育游戏在小朋友们的掌声中结束。

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是积极向上的表现,有时在付诸行动时难免有些不尽人意的行为出现,这有待于老师的正确引导,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人才。

篇5:教育孩子也需要自信

教育孩子也需要自信

自信和乐观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助推器,同样,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应该树立这种观念,永远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当这种自信快乐传递到孩子身上,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自信乐观――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上课铃声早已响了,可三年级二班的教室里还像集贸市场一样嘈杂,几个男生还围在小胖的课桌旁边聊得起劲。 小胖大声地问:“你们猜,傻瓜在后会变成什么?” 这是小胖昨晚在网上找到的脑筋急转弯题目,其他几个男生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 年过50岁的数学老师早已进教室了,见同学们还没有安静下来,他便“咳”了一下以提醒同学们该上课了。 本来这个急转弯题目的答案是“老板”,但听到老师“咳”了一下之后,小胖马上大声地说:“是老师!” 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翻,数学老师的脸色立刻变成了猪肝色…… 下午,小胖的爸爸李思被紧急召到了数学老师的办公室。李思在耐心听完数学老师列数小胖的种种“劣绩”之后,平静地问数学老师:“老师,你是教数学的,你能不能帮我计算一下在我家小胖的所有行为中,他的不良坏行为占有多大比重?” 数学老师稍为思考了一下说:“20%左右吧。” “哦,那也就是说他80%的行为还是可以接受的?” 数学老师觉得自己被上套了,气愤地说:“我从来没见过您这样的家长……” 的确,这样的家长不多见,但这就是高情商的家长的典型!高情商的家长乐观自信,永远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高情商家长都非常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他们极高的识别感情的能力,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自然也了解自己的短处和弱点),从来不怕孩子淘气和“不听话”,能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正因为自信,所以高情商家长也都是乐观主义者。他们可以承受孩子给他们带来的各种麻烦和闯祸,能在麻烦和闯祸之中看到机遇而不是危机。乐观的家长能够积极地看待其孩子,期望从孩子身上看到最优秀的东西,使得孩子总是期待未来会变得更好。 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是高情商家长的共同特征。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既有长处也有短处。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寻找孩子身上的长处而不是短处。通过寻找孩子身上的长处,不仅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对自己孩子保持乐观心态的基础。 如果家长不是像李思这样有意识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的话,那他们就永远也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如果李思像数学老师那样,把80%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小胖20%的消极方面,那小胖的消极方面就会在李思的眼中膨胀,而小胖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就会自动消失。相反,如果李思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肯定和鼓励小胖身上的长处和优点时,那小胖身上的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了100%。 高情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乐观自信不是盲目的,它是来自于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就像李思这样,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他没太对小胖辱骂老师太当回事。对小胖这么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说“老师是傻瓜”并不是成心来侮辱老师的人格,他只是觉得开这样的玩笑能捉弄老师而觉得非常有趣,觉得自己“成功啦!”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但玩过之后,他们就会厌倦,失去了兴趣,所以,李思会提醒小胖不要再捉弄老师了,但也不会把这事无限上纲上线,以为小胖人品出了问题。在李思看来,像小胖这种能捉弄人的本事正是他健康活泼的表现,说不定正是这种能力蕴涵着小胖未来的创造力。 对一些家长来说,如果听到孩子骂老师是傻瓜这种事,不仅会狠狠地惩罚孩子,而且孩子在他们心中会变得“朽木不可雕也”!为什么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看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呢?主要原因是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他们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孩子就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家长总是看不见孩子的优势和长处,那家长就会形成一种焦虑,对孩子的态度将会越来越严厉;由于家长越来越严厉,孩子的叛逆也将越来越强烈,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家长最终将孩子推向与自己期望相反的道路。 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关键在家长自己身而上,而不是孩子,因为每个孩子上都有优点和长处。如果家长重新用正面积极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孩子,那他就会慢慢地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优点和长处。比如,孩子陶气,正是孩子健康活泼的表现;孩子爱打架,正是他自信与坚强的表现……也许,到最后家长就会认为“孩子是老天爷特意赐给自己的礼物”,所以,人们常说“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如果家长这么看待自己的孩子,那他们对孩子的态度自然就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变了,家庭教育的气氛自然也会改变。 但是,家长不要幻想孩子会变得完美无缺。家长要努力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但希望孩子完美是不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家长在最后往往会非常失望。家长发现了孩子的进步,自然就会鼓舞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快速成长。 反思:你的孩子身上有哪些优点和长处?

篇6:需要教育孩子死亡概念吗

需要教育孩子死亡概念吗

像四川大地震这样的灾难我们一生也很难遇到一次,但痛失至亲好友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一个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就会有更多的概率面对生老病死。对成年人来说也许还好办,但是对于孩子呢?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爷爷奶奶病逝的时候,您又是怎么对孩子解释的呢?是回避,是欺骗,还是坦诚呢?

回答是不一定。如果孩子是两岁以内,对死亡还没有比较清晰的概念,那么你用简单的谎言来瞒孩子还是容易的。但事情并没有完,因为您会发现,孩子长到三四岁又开始追问“死亡”的问题,“爷爷去天堂怎么还不回来”,“别人都有奶奶为什么我没有”,这时孩子已经对亲人的死亡有了意识,一味欺骗只会带来新的心理问题。比如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所以爷爷奶奶不来看自己,于是产生自卑。心理学上也认为孩子的丧失、哀伤经验,会影响孩子成年后面对丧失、哀伤的反应模式。所以孩子3岁或以上时,再使用欺骗和隐瞒就不适合了。

更为现实的'做法是:看重孩子在过程中的学习,而不是去期待孩子做出符合大人要求的表现,更不需要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的比,因为个体是存在差异的。

如何让孩子学习到生与死是生命的过程呢?可以让孩子观察自然界中的生命,看植物的一岁一枯荣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暂的生物的生死轮回。这些对孩子理解“生与死”是有一定帮助的。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绘本,比如有这样一本绘本《再见,艾玛奶奶》,作者从一只猫的视角见证了一位普通的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淡定,它告诉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我们生命之爱不会因为生命的消逝而消失,重要的是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在书最后的一章全家福中您已经读不到死亡,读到的只有生命划过的温馨。

家长不需要教育孩子死亡的概念,只要让孩子看看绘本,看看一个个生命的故事,孩子就会明白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坦然接受,也要珍惜和尊重生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书写生命的光辉。

篇7:孩子需要狠狠的教育

孩子需要狠狠的教育

有时候,总是觉得孩子还小;

有时候,总是给他找各种理由;

但,外面的世界不会这么宽容;

虽然言辞有些激烈,但句句在理,一起读读吧...

我看电影的时候,偶尔会碰到这样的小孩,在电影开始后,静坐一会儿就坐不住了,开始满场乱跑。而做父母的呢,也不出声制止,就任由孩子在电影院吵闹,蹦Q。

同学给我讲过她遇到的一件事情,她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同学朋友送了很多礼物。有朋友送了一个花生的音乐盒,精致漂亮极了。刚拆开,被一起来的表妹看到了,5岁的她很喜欢,就直接张口问她要。同学不是很乐意,怎么说也是朋友送的礼物。可是她不给,表妹就又哭又闹,有趣的是同学妈妈的态度,她很大度,很宽容地直接把礼物送给了表妹。理由是她那么多礼物呢,送一个给表妹又无妨。

肯定有人会不以为然,理由也能找出一大堆,孩子淘气是天性啊,活泼点才惹人爱。亲戚家的小孩,给她又怎么了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态度总是宽容的',心软的。他们理直气壮地说:他还小,不懂事,你就让让他。

所以,小就成了天然的护身符,自带有理光环(我小我有理),就可以不懂事,就可以被原谅。

真的是这样吗?

孩子小,爱玩,爱闹是天性,但也因为小,他们对于是非对错,并没有成人那么清楚明白。他们会凭着天真的本性做事,没有父母的引导教育,这些本性导致的后果,有些在成人眼里无伤大雅,如电影院里跑跑,拿走姐姐的礼物有些则可能导致很严重的伤害。

新闻中曾经报道过一件事: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10岁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经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人安全救下。面对警方的询问,小孩说,我当时在看《喜羊羊》,外面钻机打墙的声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绳子割断了。更扯的事儿还在后面,孩子的爸爸在赔偿的时候,只赔了一!条!安!全!绳!

呵呵!别再拿小说事儿了,每个熊孩子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个熊家长。他们的熊行为,都是家长放任的结果。

【有个很旧的故事】

一个母亲在网上发帖说:在餐厅吃饭,就因为儿子稍微调皮了一点就被打了一耳光!气得她现在还在发抖。

原来,这位母亲带儿子去附近的餐厅吃饭,她儿子喜欢到邻桌到处跑跑看看,几次去骚扰吃螃蟹的邻桌,最后因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别人把手甩开后,动手打了这桌的人,结果被回打了

这个母亲愤愤不平的点大概就是我孩子小,调皮点很正常,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见识?他小,可做妈妈的你还小吗?你难道不知道约束一下自己孩子的行为吗?

孩子再小,总是要长大的。做家长的现在放弃了教育孩子的权利,以他小的名义原谅他,甚至要求别人原谅他。那么,有一天,当他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再做出一些熊行为的时候,没有人会对他再宽容了。你的孩子,你不去教育,总有人会代替你教育他。到时候,后悔也晚了。

孩子长大了就好了/懂事了

我相信还会有很多家长会说类似于孩子长大了就会好的的话,孰不知,在溺爱和错爱下的孩子,长大同样不会被社会所原谅。

有一个学生,喜欢钻研奥数,却走路慢慢吞吞总爱迟到,同学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奥特慢。后来他被父母送到英国念高中。有一次回国,他给我们讲了个经历,却对自己感触很深。原来他假期去一家华人开的中餐厅打工,结果第一天上班就迟到了五分钟,于是被解雇了。他没有想到,第一次因为迟到所受到的严厉惩罚,竟是丢了饭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顶的,是那个华人老板的最后忠告:小伙子,如果我不解雇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残酷!

在中国式教育的娇宠之下,让学生罚站也如走钢丝,迟到自然可以逍遥法外。但多年以后,因一种积习所引发的重创,这该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一个老师分享的故事

记得多年前,当班主任,处理过一起校园单车失窃案,案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主演就是班上的一个熊孩子。单车物归原主后我将他和他的家长叫来,准备和犯错的孩子和家长好好聊聊,他的父亲却说:我们家不差钱,孩子就是一时贪玩,说多了会伤害他的自尊。也许,这位天真的爸爸认为,有钱即不算窃,贪玩就不犯法。如果有一天,比尔盖茨突发奇想去难民营行窃,那就只能当做过家家吗?

其实,我只是想叮嘱一句孩子,长大之后没有儿戏,校园之外没有温室!请记住,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

是的,亲爱的孩子,老师是不能把你怎样,但外面的世界可以。家长,你可以原谅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孩子的成长没有儿戏。

篇8:孩子更需要挫折教育

孩子更需要挫折教育

“一对夫妇一个孩”,孩子的可贵笥可想而知。也许正因为如此,当今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是:生活上宁可自己苦点,也不让孩子委屈着;学习上则竭尽全力让孩子从幼儿园起即接受最好的教育,目标只有一个,考上大学。长辈们对独生子女爱庞有加,使孩子们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孩子们在家中很少有被忽视的情形。这种对孩子过分的照顾和保护,使孩子失去了必要的锻炼机会,很可能长成一个生活的低能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可以说,一个青少年的生活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就越容易敏税地感受到挫折。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挫折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 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君不见,应届高中毕业生考不上大学自杀身亡的,时有耳闻,甚至在学习竞争中一时失利,自绝于世的,也可见诸报端。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到生活激流中去跌撞磕碰,接受“胜不骄、败不馁”的磨练,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能力。?

适度纵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除了让他们做集体游戏外,也让他们独自玩耍,不伴玩。居家摆设以孩子的角度去考虑,留意家庭安全,清除潜在的危险,给他们可以随意走动、探索每一个角落的机会。除了给零花钱时与他们商量外,在买衣服、选择玩具和运动项目、做事的程序上应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和决定。当1―2岁的孩子开始说:“我做”、“我自己来 … …”时,父母就应该夸奖他们这种主动要求自己动手的愿望,这是培养他们独立做事能力的.良好开端,不可不允许他们做。?

大人们不让孩子发挥独立性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点:一是不放心,怕磕着、碰着、伤着;二是缺乏耐心,坐待发育成熟,不加人工训练。其实,培养孩子独立性确 实需要很多耐心、时间,以及物质上的某些“破损”,但不要因打碎一次东西就对他们的灵巧、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失去信任。有这样一位年轻的爸爸,当他看到2岁多的儿子打碎了奶杯,奶洒了一地毯呆呆发愣时,立即跑到儿子面前安慰他说:“宝宝长大了,手真巧,会自己拿奶杯了。”接着,年轻的妈妈也赶了过来说:“岁岁(碎碎)平安,年年成长。不要怕,下次一定会拿得住。”多好的教育呀!?

不过,我们看到更多的父母时常这样进行教育:不小心孩子碰了桌子,哇哇直哭,父母拍打桌子――都是桌子不好,碰了我们的宝宝!推卸责任,结果是重复过去。演《少年犯》 的又成了少年犯――因为责任全在父母和社会。蜗牛的本领是逃避,总是重复一个动作。可成功的儿童,多数都得到父母的助推起动,既教他们一些适合其年龄做的事情,又让他们试着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如果失败,孩子自己会找出原因,并培养孩子承受失败的能力。实践可以创造出能手,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

不要让孩子产生被拒绝的挫折感。帮助孩子,贵在要听他们心理的话,了解并接受他们的感受。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要针对孩子自己的实际来确定好孩子的标准,把成功交给孩子。比如,孩子告诉妈妈这次考试得了60分,做妈妈的听到这一消息是很不好受的,但不要一开口就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要先听听孩子对此是何感受、难过不难过,然后,再从积极的一面着手,做合理的分析与期望,巩固孩子的自信心。我邻居一个孩子,是班级有名的淘气包。一次作文课上,他直抒胸臆写下《我渴望成功》的文章。班主任老师抓住这一点大作文章,让他读给同学听,并表扬了他。他很感动,从此,作文课成了他最爱上的课。这以后,老师注意经常为他创造发挥特长的机会,他开始对学习有了兴趣,并由此逐步克服了不良习性。这表明,如果孩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承认,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不同方面取得成绩,那么,孩子就可能在这种助推起动下,摆脱对期望值的重负感,唤起他们心灵深处的希冀和喜悦,因为成功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与此相反,孩子从老师那里知道了成绩不理想,家长再给他增加压力,就只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只要孩子做出了努力,获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应该重视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要单看成果。?

艰苦奋斗的教育不可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然而今天,不少孩子认为劳动不再是光荣的,艰苦奋斗属于陈旧的历史故事。这能怨谁呢?板子还得打在孩子的祖、父辈屁股上。由于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给予,扼制孩子自身平等竞争的意识,从而弱化了孩子对环境 的适应能力,形成一些青少年的败家子性格,即: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尽力。一个小学女生,因毕业时要与同学互赠礼品,向家长索要100元钱未成,竟一气之下服毒身亡。这反映出在儿童当中,爱慕虚荣,互相比阔,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 当然,也有好样的。一位刚满10岁的小姑娘在一所小学念书,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交不起午餐费,只好每天自带饭盒。这本是极为正常的事,然而竟屡遭同学的嘲笑。后来她鼓起勇气回敬他们:“你们随便说吧,没有关系,我喜欢吃自己家的饭菜。”这位小姑娘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出自尊性、独立性和坚韧性,能应付、克服各种不快之感和挫折感。?

艰苦奋斗教育不是以贫富程度界定的,它是一个民族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的必然反映。据说,日本有的小学为三年级学生设置了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许多家长被告知,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能兼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显然,这是一种时代需要的挫折教育。?

篇9:给孩子需要的教育叙事

给孩子需要的教育叙事

在商店的玩具专区,一对打扮时尚的母女正在选购玩具。年轻漂亮的妈妈选中了一盒价值不菲的芭比娃娃:“宝贝,快来,你看这娃娃多可爱!”可小女孩似乎对娃娃不感兴趣,她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看见角落里的金箍棒,高兴地飞奔过去,抽出一根金箍棒抱在胸前,大喊:“妈妈,我要金箍棒!我班的小朋友都有,我有了金箍棒,也可以和他们一样表演孙悟空了。”找到了喜欢的玩具,小女孩兴奋得小脸通红,眼睛发亮。

妈妈快步上前,一把夺过女儿手里的金箍棒放到架子上:“这是什么破玩具?你是一个优雅的小公主,玩它干吗?来,宝贝,这个小芭比多可爱,爷爷他们还在饭店里等着为你祝贺生日呢!”

小女孩撅着小嘴央求着:“妈妈,我有许多娃娃了,今天就给我买个金箍棒吧,我想当孙悟空。”

漂亮妈妈一脸不悦的表情:“要它干吗?不值钱又不漂亮,那是野孩子才玩的东西。你不喜欢芭比,选别的玩具吧,看这些玩具,又漂亮,又高档,玩这样的玩具才上档次。”可无论妈妈怎么说,女孩还是抱着金箍棒不撒手,不停地用脚踢开妈妈给她选的玩具。

漂亮妈妈生气了,用力拽出女儿紧紧抱着的金箍棒摔在货架上。随后,妈妈一手拽着哇哇大哭的女儿,一手抓起一盒价值不菲的'芭比娃娃,向收款台走去。

远远地听着小女孩的哭声,我真想追上去告诉那年轻的妈妈:给孩子最需要、最想要的礼物。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体验游戏的快乐,这才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教育孩子需要一点幽默

教育孩子也需要自信

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各国教育的妙招

需要自信的孩子幼儿的教育心得

如何培养孩子礼仪意识

规则意识教育随笔

加强廉洁意识教育

意识主题教育心得

被需要的意识抒情美文

教育孩子需要对牛弹琴的激情和智慧

教育孩子需要的意识有哪些(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育孩子需要的意识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