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是驯服孩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被定义的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孩子,不是驯服孩子(共含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被定义的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育孩子,不是驯服孩子

篇1:教育孩子,不是驯服孩子

教育孩子,不是驯服孩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

4岁乖乖女张倩的故事

有一次,老师让小朋友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 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很听话,可就是太听话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是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博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父母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具体表现为: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

・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

・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

・服从约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篇2:如何教育孩子

一、教育孩子其实是其乐无穷的一件事

如果你找对了教育方法,那么,教育孩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大家设想一下,人生的快乐有多少种?如果一个人在教育孩子上,包括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上,找不到天伦之乐,找不到亲情,那么人生就太朴素了。如果亲情不稳定,不能体会那种恒久的亲情,那么自己就会觉得活得没劲。活得没劲,就把你的这种观念传达给孩子,孩子活得也没劲,所以孩子才不学习。

我想,会教育孩子的人能体会出在教育孩子中,树立了一个人的那种无穷的乐趣。教育好一个孩子,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尊严感、价值感。这对于一个人到中年的人,恐怕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一面了。教育子女是其中最重大的一块。人生成功方面之一,就是教育孩子成功。

教育孩子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你不自觉地使用对了方法,你好像什么都没做,就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好像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没有特意的追求。如果你要是教育不对的话,这个就难上加难了。有的家长说:“我都快被他逼疯了。”其实,在教育的互动中,你和孩子的感受大抵相似。我说:“你呀,你也快把他逼疯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绝对是一样的。所以,孩子快把家长逼疯了,家长基本上长也快把孩子逼疯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孩子的心灵世界》写到:教育孩子其实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简单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父亲能够把心摆正,能够正视孩子,他能够把孩子当人看,他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他,那个孩子自然就成长。关键是怎么把心摆正?什么叫正视?怎么传达这种观念?这是根本。这个说简单就太简单了,要说难就太难了。所以,我们要是把这个方法学会,教育孩子每天只需要十分钟就行了。其它时间,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只要每天在他身上投入十分钟就行了。找对方法,那简直太简单了。我们平时没有人教你这是对的,可是,我们做对了。也有时,这么简单大家却做不到。

二、人体的力量

如果你的潜能没有的话,那你还开发什么呢?假设说,我们在一座山上硬挖煤,而这个地方不是产煤的地方,你挖一百米,二百米,一公里,两公里挖出来全是石头,根本没有煤。就是说,潜能开发必需先有潜能,才能去开发。

三、家长的角色之生命教练

孩子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所有人类行为,从简单的肉体上的肢体动作到复杂的精神上的活动,他全都不会。他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的本能就是学习的能力,凭借孩子的这种本能,家长可以训练孩子学会任何人类动作。事实上,孩子后来一切行为动作都是有意无意学习的。

可是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好像孩子不被教导和训练,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会很多的东西。甚至我们中国的圣哲孔子也认为:“人是生而知之”,这其实是一种重大的误解。由于人学习能力太强大了,在与成年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动模仿我们成年人的言谈举止,同时孩子还会在他周遭的环境中,自动随机地摄取信息,然后他在不经意中表露出来了。我们成年人对此惊讶不已,我们所观察的现象仿佛孩子不用学就会。

其实,孩子的这种自动的学习是不完整的,不规范的和不系统的。有些东西他学会了,有些东西他没有学会,而我们成年人无法知道他哪些东西学会了哪些东西没学会。基于此,我们认为那种留存在人们大脑中的“很多人类行为,孩子不经过教育训练就应该会”的假设是不对的,并且是绝对有害的。我们应该建立起新的教育理念:“任何正确的人类行为,都是要经过系统教育训练才能在孩子身上固定下来。”由此我们就可以推论出: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过,他做错事是完全正常的,是预料中的事情,所以不应该被批评和惩罚。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杰出的人,就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训练,才能使他逐渐学会不但按“人”的方式来行为,而且是按杰出的人的方式来行为。

我们人类行为,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大类:

(一)我们的肢体动作。从站立、坐姿、走路、跑步、穿衣、吃饭、睡觉、刷牙、洗脸、游泳、各种体育运动等等。这类动作的特点是它们都是有正确标准的,任何动作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孩子才能把动作做标准。如果没有经过耐心地教导和训练,孩子可能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而“自学成才”这就使他很多东西都学歪了,学走样了,甚至不会做。因此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学爬行,就应该耐心训练孩子的各种动作,这样孩子才能干净利落敏捷迅速地做各种动作而不是拖泥带水行动迟缓。

(二)我们接人待物的方式。我们人类是社会生物,每个单个的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是无法生存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训练孩子怎样与人交往。孩子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该怎样对待别人,完全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如果我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存留在孩子潜意识里的各种“生活样式”品质优秀,那么他就会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中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不知道怎样正确地与别人打交道,等到他到了必须与交往的时候,他会按他习惯的模式与人相处,如果这种交往给别人带来困扰和痛苦,别人就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他,而使他痛苦不堪。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家长必须在孩子生命之初,就对孩子如何与人相处进行训练培养,我们必须通过身教和言教等方式,把怎样对待父母、怎样对待兄弟姐妹、怎样对待叔叔阿姨、怎样对待同学朋友、怎样对待老师、怎样对待陌生人、怎样对待自己等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并训练他彻底掌握为止。这样他才能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与人互动来获得别人的认同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

(三)我们的精神活动。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每天要用自己的大脑对我们外界的`世界进行思考加工,并且我们根据思考加工的结果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如果我们的思考方法是正确的,那我们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指导我们正确的行动。如果我们思考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错误的结论指导下来行动,必然使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人教会他正确的思考,那几乎是灾难性的。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必须把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正确的观念传达给孩子,并且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开始真正的精神活动。而杰出的人就是从小在这方面训练的比较充分,他们的大脑被开发出来了,能够正确地思考他们所遇到的人、事和物,从而使得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决定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以此使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达到的结果。

篇3:如何教育孩子

一、如何教育孩子成长

期待孩子能够从小出色是很多家长的期望,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期望过大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好能够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样子才能够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从而让他们的童年过的愉快又充实。

1、孩子学走路

孩子学走路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旧式的看法认为孩子能爬就能走也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婴儿的骨骼中胶质多,钙质少,因此他们的骨骼比较脆弱,若是过早让孩子学习走路,身体的重量会加重四肢的负担,长久下去容易使得下肢变形,因此不要太早的让孩子直立行走,尤其是胖胖的小宝宝,孩子学习走路的正常时间是在一岁左右。

2、骑脚踏车

孩子骑脚踏车不要过早,因为骑脚踏车对于腿部的力量要求比较高,但是孩子的肌肉力量比较弱,太早骑单车容易让腿部肌肉发酸,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对于儿童的骨骼成长十分不利,建议孩子学习脚踏车可以放到五六岁左右再开始。

3、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这个现象在现代家庭中非常普遍,平板电脑,ipad等已经成为了许多孩子的幼年玩具,电子设备可以下载很多的游戏和视频,这让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爱不释手,但是孩子若是长期的玩电子产品,对于他们的眼睛视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让宝宝不从小变成戴眼镜的小博士,还是要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

4、涂鸦画圆

虽然说达芬奇刚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就是通过不停地绘制鸡蛋启蒙,但是这个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于宝宝,孩子的思维需要开拓性的发展,刚开始让孩子接触绘画的时候不要限制他们的绘画风格,即使是看不懂的涂鸦,也是在锻炼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他们这是再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和感情,家长不要提前教育孩子画简单的几何图形。

5、学习乐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学习乐器越早学可以学的越好,其实不然,钢琴,小提琴等优雅的乐器,过早接触并不利于孩子的手部发展,因为学前儿童的骨骼和关节并没有完全的发育成熟,过早接触正统的乐器培训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会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挫败感可能会远远大于成就感。

总结:过早的让孩子成长可能会抹杀了她们的童真,带走了他们很多快乐,孩子的教育提倡循序渐进,慢慢的来,看着孩子在自己的努力培养下变得更加聪明优秀,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孩子一个纯真美丽的童年。

二、教育孩子的五个不要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篇4:如何教育孩子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儿子已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了。在这几年中,儿子成长迅速,进步明显,下面讲讲我的育儿心得:

一、多陪孩子“玩”。

我们常言:“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我发现他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小朋友。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散散步,做做游戏,在玩中增强体质,增长见识。记得我们刚开始和他玩飞行棋时,他输了就哭。为此,在后来的游戏中我们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并遵守游戏规则,以此增强他的自信和坚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相信孩子能行。

儿子在刚上小班时,比较胆小,害羞,不爱与人接触。后来我和他制订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在幼儿园里一学期获得10个以上五角星就有奖励。然后,我慢慢将奖励扩大到其他方面,于是他自己也有了一个目标,上课积极发言,回家向我们汇报。现在,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课堂发言有了明显的自信。

三、学习的最佳期限。

我认为小孩的教育应该以他的生物成熟为前提。在他还小的时候,我从不强求他参加一些补习班,我尊重孩子,由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有爱好的进行学习,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进入大班后我发现,儿子对认字的欲望非常强烈,有时走在路上,他会突然对我说“妈妈,这是××字?”于是,我边走边教,往往事半功倍。我始终认为,某一技能的学习有他最佳的年龄,不做拔苗助长的事。

四、培养做好孩子。

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大班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好尊老爱幼的表率,懂得一起分享,及时同孩子沟通,认真听孩子讲话。让他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教给他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做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尽力而为这都是应该做的,非常感谢大一班全体老师的淳淳教导,辛勤付出。其实每一对父母都有一本难念、难忘的育儿经,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们父母的殊荣,我们也想做称职的父母,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5:怎么教育孩子

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太听话反而不好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心得

教育孩子经验总结

教育孩子成功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的经典语录

关于教育孩子心得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分享

教育孩子心得1000字

简单教育孩子心得

教育孩子,不是驯服孩子(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育孩子,不是驯服孩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